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新突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民、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就甘肃通渭县而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七个新突破”。
大力调整结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引导千家万户种草养畜,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促进畜牧业由传统农本畜牧业向现代商品畜牧业、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同时,要以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为主,发展城郊经济。坚持用办工业的思维指导农业生产,扶持发展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农村各类能人组建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兴修梯田、综合治理小流域,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突破。树立对象就是任务的理念,按人均实际4.5―5亩梯田的目标,坚持大手笔、高标准规划和修建,打破地界、组界、村界,实施整山整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力争用5到7年或通过争取项目用更短的时间实现梯田化县。同时,要加大道路、农电、通信、电视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
发展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突破。要紧盯农民增收,打造“建筑、轻纺、家政、保安”四大劳务品牌,促进劳务经济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由自发分散型向组织输出型、由盲目无序型向规模有序型、由西北低效型向东南沿海高效型、由单纯挣钱型向输出创业型转变,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整合农业、扶贫、劳动、教育等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大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认真实施“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村容村貌、乡俗民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三清五改一池一灶”,即清理渠道淤泥、村庄垃圾和道路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厕、改圈和推广沼气池、太阳灶,改善人居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改变生活方式。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建制镇为依托,加大城镇和重点村的规划建设力度。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前言
自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得益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不断的充实、完善,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农业全产业链逐步形成,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促进增收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于数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其产业化发展逐渐暴露出如科学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窄而短及市场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新时期,加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探讨,用现展理念来实现农业发展的新突破,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
1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工程,其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是由各方的建设水平和整体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就必须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发展战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服务手段,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力争在转基因新品种选育、生物农药研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
1.2 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服务和支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事业处于社会整体发展系统中。面对“低碳农业,绿色经济”这一新的社会经济趋势,农业科学技术也需加紧研发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科技技术,如:节约资源、减少面源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健全科技体系,并逐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1.3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同时,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推广,把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综合载体,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 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业产业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生产,而忽视了农业产业链的规划和延伸,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化这一系统工程变成了狭窄范围里的生产活动。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应从产业链的延伸着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打破产业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以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延长效益链、增收链。
2.1 加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大力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相联接,推进产加销紧密对接,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农、工、贸紧密衔接,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循环产业集群,整合和延伸农业产业链。
2.2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企业把品牌、市场整合在一起,根据“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稻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力求打造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及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
2.3 发展循环生态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模式
农业产业链在向纵向延伸的同时,也可以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构建产业网。积极发展“种+游”循环生态产业链,即“林果种植+林业生态旅游”,使林果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生态化调整,同时也拉长了产业链条。积极构建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形成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区和生态产业、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的齐聚,构建农业产业网,提高产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
3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而在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化应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现代营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抓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工作,着力提高农产品营销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抓好新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着力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同时,抓好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提升流通效率。运用新型营销方式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尤月.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及服务附加值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0(5).
1.节水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在工民建筑工程的节能过程当中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它可以降低建筑工程建设对资源的依赖度。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混凝土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更为突出,如果节水技术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工民建筑当中来,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还会阻碍建筑节能建设目标的实现。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每年我国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为4.1亿吨,可见节水技术在工民建筑当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2.采光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采光技术在建筑物表面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建筑工程节能技术的发展,还能提高其节能效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建筑物采光技术的应用主要指的是通过加强自然光线的利用来降低工程的采光费用。一般来说,建筑工程对于光线的利用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光线的直接利用主要指的是侧面采用技术,这种技术由于容易受到空间的制约,所以在传统采光技术当中的应用不是很广泛。光线的间接利用相对来说会比直接利用更加的有效,间接利用主要指的是在更加广阔的空间里对光线进行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光线的质量以及视觉效果,有效地降低了工民建筑的热能消耗,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3.采暖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采暖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提高供暖利用率的同时也节约了建筑工程中的采暖资源。集中供热和多种供热方式并存的供暖系统是我国目前建筑工程领域广泛采用的供暖方式,随着我国供热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温控阀、热量分配计、热量分配表等控温控热技术广泛地被应用到供暖系统当中。除了在采暖设备和采暖技术的改进方面来提高供暖利用率之外,还可以从能源的开发角度以及利用方式多样化的角度来提高供暖利用率,从而达到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4.太阳能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太阳能作为一种无害、长久、可循环利用、无地域限制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那人类的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得到缓解。现在各行各业都看重了太阳能的诸多优点,所以都在积极地开发利用太阳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在工民建筑工程中对于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光能和热能,所以现代的工民建筑行业开始注重对对太阳能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把散热、遮阳和能源等收集到一块儿,通过特定的反射装置把收集到的能源转换为建筑上所需要的光能和热能。
二、促进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的创新突破
虽然在工民建筑工程当中节能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发展理念很受建筑单位的认同,但是由于节能技术的实现需要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大量的经济成本作为支撑,所以科学技术和经济成本也就成为了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推广发展的门槛。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能够快速的促进节能技术在工民建筑工程中的创新突破。(1)加强对技能环保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每一个工民建筑工程人员能够自觉地树立起绿色环保的节能理念,充分地认识到建设过程中应用节能施工技术的重要性。(2)加大对工民建筑中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虽然说我国的工民建筑中各项施工技术已经处于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但是节能技术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加强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3)虽然我国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但是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比我们有经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实际工程的建设情况来借鉴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并据此来逐步完善我国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体系。
三、结语
一、认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如果老师与学生能互相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讲课效果就会非常明显。那么怎样营造这种融洽的气氛呢?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而且利于学生吸收知识,提高预期的教学效率。老师要善于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沟通。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授课模式,鼓动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学问,发现和提出问题。老师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讲课,可以调节学生易于疲倦的大脑神经细胞,使之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当然,幽默的语言要与讲课主题紧密相关。
二、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如果是仅仅局限于传授书本学问,明显与科学技术的繁荣不相适应,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合,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不相顺应,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操纵能力的教育,必须将应用操纵能力的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充分体现实践性。要把学生培养成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技术工人,就一定要狠抓教学改革,透彻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征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内容形式上要有新突破
对职业类学校电工基础教学内容的规定,对学生的学习规定,不应强调理论过于系统严谨周密,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以够用、管用为准则,注重教学中的实践性、操作性。当然,对于普通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不能看做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丢弃。在传统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及最新科技成就的相互关系处理上,要既能够实现学术传递的持续性,又保证学术传递的进步性,还能保证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实用性。鞭策学生自觉地了解掌握电工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这才能够真正上好一堂课,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要求上,要有新突破。要重视电工基础教学的实践性,这有助于克服教学的抽象性。
今天,××××××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召开公司2005年度股东大会,借此机会,感谢各位股东在过去一年里为公司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受董事会委托,作05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05年,全公司干部职工紧密团结在总公司董事会的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降本增效为主线,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首要工程,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依靠科技进步、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总公司2005年共生产生铁××万余吨;共生产焦炭××余万吨;煤焦油2万吨,实现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实现利税*亿元,进出口总额达一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2450多万美元。
回顾总结2005年董事会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投入力度,强抓项目建设,膨胀公司规模
2005年是公司历年以来投资总额最大,新上项目最多的一年,固定资产投入近4亿元。投,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入巨资兴建的一期350万吨炼轧钢项目,预计今年8月份投产运行;投资2.2亿元的15000立方/h制氧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预计7月份投产;投资2.6亿元的焦化二期60万吨工程项目即将投产;投资600万元的焦化厂洗煤项目,日洗煤量达2000多吨,吨煤可降低成本30多元;投资1500万元的喷煤项目,05年7月份已经投产,吨铁喷煤比达110公斤;投资2000余万元的4座石灰窑,现已全部投产使用,日产高品质石灰400多吨;新建的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楼已经正式启用。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及投产使用为实现百年××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内部管理、实施降本增效,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005年是公司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降本增效为主线”实施工作的重要一年,各个分厂及处室纷纷采取措施努力降低成本,为企业谋求效益。1、加强成本管理。深入开展“节能挖潜”“降本增效”活动,找差距,定措施,对照同行业先进水平,全面提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认真分析成本构成因素,健全成本控制体系;严格执行招标采购制度,规范采购程序,降低采购成本。2、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反浪费、反盗窃,降本增效工作持续开展。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广泛开展节电、节水、节油等活动,挖掘潜力,堵塞漏洞,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效益。3、强化了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05年铁厂对旱渣、水渣带铁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效果明显。旱渣、水渣铁回收系统今年回收废铁及铁沫4500吨以上,仅此一项年效益可达200万元以上。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定考核目标,优化人员配置
1、严格落实、切实抓好月度工作的考核。根据各分厂全月生产计划及各处室考核目标,对全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各分厂及各处室负责人对本单位人员进行考核。根据目标,结合实际完成情况,拿出考核结果,切实将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极大的调动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企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升队伍素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不惜重金聘请了90多名中、高级工程技术和优秀管理人才加盟公司,他们的到来为全厂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公司的人力资源,为公司各项工程的顺利建设和投产奠定了基础。
3、深化人事用工制度,加强职工培训,不断增强企业内部活力。
引入竞争机制,对各处室、车间负责人全部实行竞争上岗,遵循“末位淘汰制”原则,根据测评成绩,对排在末位的管理人员作了待岗和转岗处理,一年来共精简管理人员31人,既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增加了个人的岗位危机意识,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激活管理队伍的目的,保证了人力资源的有效性,增强了企业内部活力。
(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搞技术革新。
2005年度,公司干部职工及广大技术人员,以科技兴厂为中心,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勇于实践,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改造。××××××××××××××××××××××××××××××××××××××××××××*为凝聚智慧,群策群力,由企管处组织协调成立qc攻关小组,对出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定期开展专题分析会,开展课题攻关活动,拿出解决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针对钢铁行业生产特点,制定可行的措施,加大了环保投资力度。把环保项目建设放在第一位。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建立了高炉炉前除尘系统,此系统每小时可处理30万立方含尘气体,极大的降低了炉前粉尘含量,基本上达到了国家对钢铁企业的环保要求。投资12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地面除尘站,建成后每小时可清除粉尘51万立方,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为做到污水零排放,公司投入资金新建了水处理工程,工程竣工后可使废水变清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进入05年以来钢铁价格虽处于高位运转,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实施,钢铁价格下滑较快,而主要原料精矿粉价格却不降反升,给钢铁企业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如何做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成为销售部门的头等大事,针对这种情况,销售处积极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在抓好与××业务关系的同时,与杭钢、马钢、江苏物华等单位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在销售渠道上多了一条途径。
化工产品的销售始终保持随产随销,并且全部是现汇交易,回款率是100%。同时成功开发了石灰市场,现在和××公司,××公司以及××钢铁建立了正常的业务关系。
(八)、立足福利企业实际,全力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1、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立足福利企业实际,促进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渴望能有份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减轻家庭负担,受到社会的尊重。公司积极运作,多方努力,今年又招收“四残”人员23名,并为他们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使企业真正成了残疾职工的大家庭,在社会上得到了高度评价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并在11月份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福利企业。
2、办理各种保险,保障职工权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05年是劳动局养老保险扩面的最后一年,为让职工享受到扩面的优惠待遇,劳资处积极为660人办理了养老保险,截至05年,共为2000余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同时为258名残疾职工办理了各类保险,对于双残职工,公司免费提供一套住房。让职工真正做到老有所养、伤有赔偿、病有保障,无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保障了职工的权益,充分调动了全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安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公司的发展不断创造效益。
2006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公司发展需要,06年公司将围绕“三个突破、三个建设”开展工作。所谓“三个突破”,一是产量实现新突破,以百万吨铁为龙头,以钢材为增长点,带动所有产品产量的新突破;二是实现管理新突破,以节能降耗为切入点,以成本分析为中心,自动挖潜,自主创新,实现内部管理新突破;三是实现发展新突破,以企业扩建为契机,盘活资产,整合优势,实现企业发展新突破。所谓“三个建设”,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条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二是以环境保护为重点,努力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企业”;三是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持续发展型企业”。
06年的基建任务依然繁重,除在建项目要加快进度外,一期150万吨炼钢项目必须在年,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前运行投产;同时新建××高炉一座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南区铁厂办公楼及职工食堂。06年的基建项目任务重、工期紧,需要各股东、各部门通力合作,力争圆满完成基建任务。
06年是公司“以人为本”开展工作的重要一年,公司将着力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改善职工的居住环境。除启用专家楼外,公司决定继续增加双职工的居住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200多户,同时在度假村建造可以安排2000多人的单身职工宿舍,以满足当前公司发展的需要。新建食堂,改善职工就餐环境和质量,从具体细节上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
2006年公司计划完成产值××亿元,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突破××亿元。
2005年,公司董事会努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离各位股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公司董事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各位股东的支持下,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更好的回报股东、回报社会。
关键词: 教育环境 美术教育 社会文化 创新思维
21世纪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经济前景变得十分清晰。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通过创造性活动能够产生更大的成果,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一、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展现
美术教育同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社会文明进程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1984年,美国学者托马斯・芒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一书中指出:“美国经济上高度发展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得益于学校的美术教育。”因为美术教育既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商业运作、生活美化服务,又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对于美术文化的接触、支持、创造、消费将是新世纪的重要标志之一。21世纪的教育将是一种领域非常宽泛、层次非常丰盈的大美术教育。
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引发人们认识和观念上的变化。人们逐渐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一切事物,并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价值的独特性,这使得其他任何教育门类和活动都难以取代美术教育。鲁迅先生曾说:“美术必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现实中“美”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理想的体现与人类文明追求的目标,“美”包容了我们的生活。
二、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这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独创性,能解决某一特定目的的思维过程及其功能,它属于思维的范畴,一方面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是艺术家不断实验的历史,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在旧有的历史观念和形式中寻求创新突破,不会墨守成规。事实证明,创新是美术的精神,在艺术的领域中,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创新突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创新突破,艺术才能有新的活力和生命,才能满足社会、文化、民众心理、审美等诸多方面的需求。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最具成效的培养创造力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古往今来,美术大师能够在创作中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创新思维,突破传统,敢于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的事,从而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杰出美术作品。
雨果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科学趋同,艺术求异,因此创新思维是美术学习中最珍贵的部分。
三、教育环境在创新思维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由过去的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转变为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创新思维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一定的土壤气候,科学地灌溉、施肥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通过美术教育去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是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方向。
(一)教育环境对创新思维的影响
1996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摇篮,加强专业艺术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和整个国民素质,推动和促进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都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立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通过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从而形成对外部世界敏感观察的习惯和善于创造的个性。所以,不同学科的教育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培养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是教育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逐步培养起创新思维。
(二)创新思维与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学科都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美术教育可以有所作为,特别是现代美术教育中个性特色为研究创新思维展示了乐观的前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让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授课时,语言要浅显易懂,从大家都了解的部分开始讲起,可以列举范画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体会绘画,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对范例的赏析中,逐渐体会到动手的重要性,激发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美,才能让学生充满创造美的激情。
四、立足当代社会文化,前瞻美术教育的发展未来
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机械化训练,使原本富有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中渐渐被扼杀天性,约束他们想象的空间。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我们知道了美术教育不单是简单的绘画、手工制作,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此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教育机构努力探索的目标。
美术是一门意识形态的学科,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比较有利的一个平台。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提高鉴赏和评价美的能力这一目的。
五、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只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观察生活,才能在艺术创作中突发奇想。在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设计的生命,是制胜的法宝,它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不论是传统美术还是现代美术都是如此。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只有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和职责,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体化的步骤,这就需要更好地把握创新思维培养的科学途径,更好地落实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1]李铁强.创造性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5).
[2]易杰雄.论创新思维的几个重要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1,(1).
[3]徐庄平译.西方艺术史[M].海南出版社,2000.
一、举办市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
市参加了由福州市科协、台湾中华创意发展协会发起,从2009年起。国内近20个大中城市科协和台湾有关学术团体共组织开展的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2010年市第三届巡回展由市科协主办。省内19所高校参加活动,共征集了台湾作品80件、省外作品598件、省内作品494件,作品涵盖海报招帖类、产品设计类及动漫类三个专业方向。参展作品的创作体现了大学生打破常规哲学,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深度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与实践结合,体现了创意与生活的完美结合。9月14日市“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开幕式暨优秀作品颁奖在吉林艺术学院举行。市原政协主席、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绪明,原市人大副主任张德林,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尹军,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孙国庆等有关领导参加开幕式。开幕式上对参加巡回展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对获奖作品作者进行了表彰。
根据参加活动大学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建议,2011年市的巡回展加大宣传和组织力度。通过我积极工作,巡回展得到吉林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力支持,2011年市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由吉林省教育厅、市科协共同主办,吉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承办,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省内外29所大学协办,共征集作品2220件。2011年市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开幕式暨优秀作品颁奖在9月份科普宣传日期间举行,出席开幕式的吉林省政协主席巴音朝鲁、市委书记高广滨、省科协主席刘淑莹等领导为290名获奖作品代表颁奖,省市科协领导还参观了优秀作品展示。
使大学生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来自国内及台湾地区最优秀的创意思想和成果,巡回展的举办为吉林省高校与国内及台湾地区大学生创意设计思想的交流打造有效的平台。为大学生展示自己最新作品和自身风采提供了最直接的舞台。巡回展还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成功就业起到很大帮助作用。巡回展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活动受到省内高校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二、组织科技代表团。
应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邀请,2011年3月。市科技代表团一行三人,由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博士联合会理事长孙国庆带队,对日中科学技术文化中心和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等海外科技团体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代表团回访了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等海外科技团体。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副会长、日本神奈川大学理学部情报科学科张善俊教授;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会长杨克俭博士;日本岗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吴景龙博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部、部长米山春子博士;日本国立大学女子学院人间文化创成科学研究科盖迪博士等参加了会见。代表团听取了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日中国科学技术者联盟等科技团体的情况介绍。会谈期间,代表团向博士们发出了邀请,诚挚地欢迎他来,为的学术繁荣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会谈结束时,代表团与有关海外专家达成3项合作内容。
决定2011年来开展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新发现成果方面的学术交流,1日本岗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吴景龙博士应代表团的邀请。并以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实验室为依托,组织一次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
促进中日两国大学间产学合作、人才交流,2为加强中日双方大学交流与合作。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等部门共同举办第二届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将于今年在日本东京召开,届时将有50所中国高校,50所日本高校出席这一盛会。为宣传吉林省高校,为吉林高校参加中日高校间科技交流搭建平台,市科协邀请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综合研究部、部长米山春子博士2011年到访问,市科协将协助米山春子博士到吉林省高校考察,推荐吉林省高校参加第二届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米山春子博士愉快接受邀请。
关于贫困山区孩子如何注意个人卫生的研究成果,3日本国立大学女子学院人间文化创成科学研究科盖迪博士结合自己正在攻读的生命科学博士后课程。为代表团提供了图文并茂的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科普小册子(征求意见稿)希望国内孩子们读后提出修改意见后反馈给她以便帮助这项研究更加切合实际,代表团愉快接受协助请求。
代表团对日本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兴国理念有了深刻理解。一致认为,对日本大坂、京都、东京等大中城市考察期间。日本人对待事物的科学精神值得借鉴,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及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理念值得学习。此次出访,增进了与海外科技团体的相互了解,学到日本的先进理念。
三、邀请留日专家。
市科协邀请了日本岗山大学吴景龙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学乾敏郎教授来开展学术交流。2011年5月26日。
参观了东北师大心理学实验室,两位教授在长期间分别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和东北师范大学作了心理医学方面的学术报告。并且和两个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广泛学术交流。
四、支持中国科协海智基地建设。
基地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建立以来。一直得到国家和省市领导、市科协领导及海外留学人员的关心、重视和支持。目前基地共吸引2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领办创办近2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相继落户基地。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正迅速成长为吉林省及市相关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基地从稳固基础、整合资源、深化服务、创新突破等方面精心谋划,以现有资源为依托,以提高基地网络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为目标,以建立高水平的专业服务队伍为保障,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原则,科学整合现有创新资源,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坚持“整合资源,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中。扩张功能,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创新思维,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指导思想,形成了创业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项目服务、人才服务、导师服务、平台服务、融资服务、文化服务、商务服务”十大类三十项服务功能组成的独具特色的留学人员服务体系。运用政策性资源中,2010年为企业争取到各类政府性资金超过2470多万元。深化服务内容方面,全年组织各类活动20次,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000多人次。全年累计走访企业400余次,征集和挖掘创业项目220个,为企业邀请创业导师17名。创新突破,谋求服务新形式中,基地与团市委合作共建了青年创业园”并启动了市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征集各高校优秀大学生项目160余项,为其中的36项累计提供120万元的天使资金。利用省科技厅的资助资金,加强与有关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针对创业企业需求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全年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
五、发挥示范效应。
为宣传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科研成果和创业精神,海智计划开展以来。市科协协助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举办两次留学人员创业成果展,国家和省市领导多次参观成果展,并给予很高的评价。2011年市科协、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第二届市“十大杰出科技英才”和“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积极组织海外归国科技工作者申报材料,经由院士等组成的评委会评审,百克药业孔维博士再次被评为市“十大杰出科技英才”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文、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原主任蒋小铭等6名海智计划的企业代表和组织者被评为“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会上,孔维代表受表彰的科技人员发言。
要想吸引读者,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必须顺应形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只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普遍掌握了科学技术,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才有基础,才有希望。因此,科普报刊要站在“三贴近”的思想高度来思考、来实践,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的需求,力争提高科普报刊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贴近群众:科普报刊的可受性
社会可受性是指传播的内容能适合广大受众的水平和口味,使其愿意接受,也能够接受。普及科学知识,媒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科普报刊作为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体,只有具备了社会可受性,才能完成科学传播的任务。
任何传播活动的效果都要通过受众的反应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受众的态度将对传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什么不少科普报刊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呢?就是因为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似乎只要和“科技”沾上边,就深奥难懂、枯燥无味得有理。殊不知无论是科技新闻还是科普作品,如果让人难以理解,就会被读者疏远;如果与生活脱节也会被读者摒弃,势必走向死胡同。
科技领域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较为难懂的,这是科技的专业性决定的。而科学传播工作却面向大众,具有广阔的传播面,这是科普的通俗性决定的。所以说通俗化是科普报刊实现“三贴近”的重要手段。因此,科普报刊应针对目前大众科学素养水平,从可读性入手,突出平易通俗、深入浅出的特点,适当增加趣味性,不断创造出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例如月均发行量61万份,年盈利400余万元的《农村百事通》,坚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为读者经营致富当顾问”为办刊宗旨,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为办刊理念,少讲为什么,多讲怎么做,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科技含量较高的科研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变成很容易学的技术介绍给农民,在通俗化与专业化的结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实现了“小刊物服务大衣业”的奇迹,自己也成为在广大农村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名牌杂志。
贴近生活:科普报刊的关注性
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普报刊应深入生活,了解人们关注的焦点,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可以说,贴近生活是科普报刊走向社会的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长寿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在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为此,《福建科技报》自创办以来,一直精心打造医药卫生版,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宝典”版特邀福建省医学会协办,由福建省众多医学专家学者写稿,在创作手法上力求创新,从“知、信、行”的角度,使读者认识不良生活方式,改掉不健康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疾病康复、健康长寿的预期目标。“家庭保健信箱”等栏目由专家回复读者来信,解疑答惑,颇受读者欢迎。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全球各地发生的有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突发性事件的关注也大大加强。《科学与文化》顺应读者需求,积极寻找热点,努力满足读者需求。如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我们根据双月刊的特点,及时组织专家写专题稿进行深入报道,陆续刊出《震撼古今病毒战》、《SARS:“共患病”必须“共防治”》等文章;2004年新年伊始,禽流感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又约请卫生防疫专家撰写《严防禽流感》的文章,适时刊出;2004年12月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引起众多关注。我们及时刊发了地震专家、气象专家写的《印度洋海啸是如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的警示》等文章,得到了读者的肯定。由于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杂志发行量不断上升。2005年我们乘势将双月刊改为月刊,发行量仍稳中有升,每年同比增长15%。
贴近实际:科普报刊的适用性
作为新闻媒体中的特殊成员,科普报刊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突出适用性,在竞争中寻求新突破。
《福建科技报》不失时机地抓住政策机遇、省情机遇、市场机遇,果断改版,将其中一期改为服务三农的《三农周刊》,并乘着建设新农村成为工作重点的东风,申请到单独的区域邮发代号,为扩大发行打好基础。同时陆续与福建省委农办、福建省老区办联办周刊以及与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合办专刊,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将传播科技信息、帮助农民科技致富、维护农民权益、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头戏。两年来《三农周刊》发行量增长了100%,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尽管近年来我国纺织产业的科技进步显著,并带动了产业创新发展,但总体上看,自主创新能力仍相对薄弱,在体现产业向高端、绿色发展的纤维材料,高品质及高技术纺织品创新设计与开发,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高端纺织装备以及应用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等方面仍有待加快发展。
目前,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大而强”转型的攻坚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说:“纺织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转向‘大而强’,并在部分领域引领世界,是今后5年 -15年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而持续的科技创新将成为纺织产业新一轮发展的核心。”
立项初衷
为对未来5年-15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进行战略布局谋划,以支撑我国纺织产业由大转向大而强,中国工程院作为为国家提供战略咨询的学术机构于2012年底设立“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并于2013年启动项目研究。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项目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向《科学家》记者说:“我们在两年前针对建设纺织强国这个目标,结合国家‘十三五’的发展规划,制定了一个中长期的研究计划。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对纺织产业进行战略性研究,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本项目的亮点所在。”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2016-2030)”重点咨询研究项目组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材料工程学部13名院士和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纺织设计院等高校及研究单位、企业等130余名教授、专家组成。项目包括8个子课题组、1个顾问组和1个综合组。8个子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分别为纤维新材料技术、先进纺织加工技术、生态染整技术、现代服装产业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技术、高端纺织装备技术、纺织信息化技术、纺织产业经贸与管理运营技术。
据蒋士成院士介绍,最终确定项目的依托方为东华大学,是因其在国内纺织行业特色高校中占有一定优势,东华大学学科相对健全,纤维材料、纺织加工、染整、纺织机械、服装、纺织信息化以及纺织经贸管理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研究历程
“该项目的研究更是为了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在纺织行业管理方面提供桥梁,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所属的各个专业委员会等提供‘十三五’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布局的参考资料。”蒋士成院士说:“通过这个课题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国际、国内纺织产业的科技状况进行了梳理。两年多来,课题组查阅了370多篇文献资料;对纺织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创新情况问卷调查;分4次深入浙江、山东、福建、江苏、上海等36家纺织企业及纺织集聚区进行现场考察、座谈咨询、调研代表性企业发展概况、技术创新,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瓶颈等。对比分析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将来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哪些地方,把科技创新路线都进行了梳理。”
蒋士成院士介绍道:“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等高层平台,了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听取了各方意见,不断地完善相关研究结果。”
如蒋士成院士所说,2014年5月17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第18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对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在那次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就结合 “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6-2030)”初步成果,从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地位、我国纺织产业科技现状与问题、纺织产业主要领域科技发展趋势、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面向2020年和2030年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与目标、发展重点、重大专项建议、政策措施建议等八个方面,作大会主题报告《我国纺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成果
2015年该项目最终形成了一份约30万字的研究报告,并在5月16日举办了成果会,从七个角度公布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