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笔记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管理学教学手段问题创新模式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思想和理论来自于对管理实践应用的总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味的强调理论讲授,很难使学生准确掌握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现实应用,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企业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目前教学的方法更多的是采用教师口头传授,学生记笔记的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思路完全由教师来掌控,教师将相应的理论知识单向传授给学生,较少去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方法缺乏自主性。由于高中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学生仍然习惯于被灌输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期末考核的过程中,更加侧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情况的考察。学生应考的方式是考前短期的突击背诵,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是没有任何理解的记忆和背诵,应考完毕也就忘在了一边,应用能力方面没有得到提高。
3.忽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目前高校学生教育大多以知识的直接传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很少参与到企业的实际操作中。教学过程多数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少,其中缺乏鼓励学生创造和参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学生收到实际操作的训练较少,更多的停留在纸上谈兵,影响学生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造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现在的教学过程没有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等不了解,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因此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欲达到的教学目标
《企业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讲授过程中,除了要阐明相关专业理论外,还有教会学生一些实际的操作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企业相关问题的管理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要新颖。企业管理学教学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这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要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授课内容要尽可能的反映该学科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保持教学内容与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与实际的发展变化同步,教学内容要跟随实际发展的需要。
2.教学内容要精练。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企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体系越来越复杂,内容也越来越多。在有限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是很难的,作为高校教师而言,要根据教学对象来精选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的途径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虽然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于高校教学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将《企业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将相关理论融合在其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内容上,以指定教材为主,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新闻点,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就是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立一个企业管理的实践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和工作,使学生在模拟中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根据具体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决策和判断。本人在课堂中引入了SIYB游戏包,学生在游戏中模拟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游戏模块的环节中体会企业管理的具体活动和具体工作,游戏完毕后,各组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的游戏环节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他们认为,单纯的理论学习太过于抽象和枯燥,而这样的游戏环节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留下深刻印象。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也是《企业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案例,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思考、讨论的方式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进行总结。该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當然,这样的教学法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随时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学生讨论结束后作出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企业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形、文本等进行综合处理,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上是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除了理论的讲授外,也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同时在课程考核方面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在平时成绩中设置学生参与环节的评价标准。除了期末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外,也要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客观的考核,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孙祖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措施,强化《企业管理学》教学效果[J].高教高职研究,2012年第59期.
[2]陈玉清,模拟现实企业管理——高职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应用管理学基础 综合职
业能力 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9-03
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愈加重视,不管是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普遍开设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职业技能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这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训教学结合市场、教学产品服务市场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其所蕴涵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各类专业就业必备的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效果不尽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侧重点、学时分配等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比如对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来说,其重要性就不一定相同。但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配套。
(二)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理想信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粉笔+黑板”、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不好
案例教学法又称哈佛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在课程的理论框架中探讨现实的问题。其中案例的讨论在本质上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法符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被广泛采用。但从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当前的管理学案例集可以发现,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的案例比较少,案例教学中很多案例为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很多缺乏系统性,每部分都是一个小案例,很少有案例贯穿几个知识点,这样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另外,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因此,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皆忘记”的状况。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管理概述和第二部分的管理理论,理论性更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吃力,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注意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尽可能把国际上最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纳入课程教学中。据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实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教学中,多角度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践教学真实化”,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特点,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可确立如下:一是知识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三是素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管理寓言、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管理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广西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应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涵盖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实行以认识实习、课堂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首先是开课前,安排2天的岗位认识实习,以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促进学生对管理岗位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在阶段模块学习中安排项目化实训,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项目技能;再次是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利用管理科学系的沙盘模拟软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管理的实践性,同时派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省级或国家级的管理沙盘模拟比赛,促使学生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1.构建能力模块实训体系。取消以前的以章节为教学单位的教学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模块式实训。在确立管理学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分解,构建若干个能力培养训练单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即各模块的实训。
2.采用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故事+抛锚式”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在每一项目的第一节课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出课程的内容,把本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项目,让学生组建管理团队,进行角色的分配,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务教学实践化”,从而多角度地探索“工学结合”的途径。
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固然能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但高职生普遍具有学习惰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学习成就,更要追求学习过程的享受。教学中,可用人物角色扮演来取代冗长的文字案例或理论分析,比如在管理学第一部分的管理者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职业情境,将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更改为“总经理”、“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管理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同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还可以用电影片段来展示管理现场,用动画来展示讨论场面,用故事来解释一段流程。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再现真实的管理现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企业考核”的形式,即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不但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而且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把考核的场所扩大到企业。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考核主要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有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分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考核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的考核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库由本课题组教师负责建立,成绩占终结性考核的50%;技能掌握情况以小组课题成果的形成考核,由课题组的企业专家负责评分,占终结性考核的50%。
(五)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性认识,可将部分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比如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并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开讲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活动,比如在讲到管理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访问企业的管理者,使其通过调研访谈加深对管理者相关概念的认识,真正认识到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才。
【参考文献】
[1]胡卫东.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下
[2]石丽.“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下
[3]程云行,何红光.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6)中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A370);广西教育厅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质项目(2013JGB379)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管理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21-01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中的课程,管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不仅兼容科学同时还具有艺术性。所以学生对于管理学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加强实践锻炼训练,综合全面的发展,具有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案例教学法是目前而言对于管理学课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管理学中课堂效率比较高的教学方式,收到了广发的使用,案例教学法对于重于理论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这样的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主要指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与知识体系符合的实际案例继续讲解。这中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思考与分析引导学生对本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老师通过对知识的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思考,这样对于学生在课堂的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这样对于枯燥的理论体系来讲是一种创新性教学,在大学的学习中,一般的学生对于理论性的课程相当的反感,在他们的认知中,理论对以后的工作所起的作用甚微,所以学不学都不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使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令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所综合性使用与实际案例的分析中,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理念亦或者能力的改变都是有显著作用的。案例教学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个人思维方式,以及对问题的看待方式,正如所有的学生都是的看法都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那都是真正有用的,诸如回答与实际的答案相反,这也表明学生的又在对问题进行反角度的看待问题,这才是案例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2.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注重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效果为主,这相比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就是传统教学法整个课堂就是老师在不断给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熟记即可,这种过于枯燥的讲授使得学生容易对上课感到无味,使得学生对管理学课程产生消极的厌烦情绪,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课堂的知识理解效果大大降低,案例教容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于知识的具体思考,从而对整个的案例运用知识的全面的剖析,这样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的主旨调动学生对实际案例运用理论知识继续进行分析、总结,改变以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让他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案例教学的最好的作用调动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让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看待问题,这样对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是非常的有帮助的,尽然对于案例表达的看法不一致,但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案例教学法的实际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科的运用率相当的高,对于实际的教学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案例教学法又发生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文化差异。在高等院校中,每个课堂里有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每个学习的思维习惯以及文化风俗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这些思维习惯以及文化风俗的不同对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外国的主张民主自由,学生对于自由与个性十分的从尚,在这样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从民主自由,从个人主义中出发,这种对学生对于权威会产生质疑,甚至会否定权威,这种的学生拥有着较强的思维独立习惯,敢于对权威进行质疑,这样对实际的管理工作的创新有非常有作用的。相反的,在我国国内,由于推崇礼貌,尊师重道,顺从等等,在一般的场合对于的别人所提出的观点都是会比较的遵从,同时对于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或者批判都是认为不合适的,不礼貌的,这种的文化下的人们更加愿意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而不重视独立的思考,这样导致对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阻碍。
3.2 案例的缺乏。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正确选取对于教学的效果的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在我国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数采用的是来自国外的案例,国内的案例缺乏而且国外的案例比较的实际,对于学生在实际中融会贯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以致学生对于国外的案例显得比较的陌生,对于案例的文化背景、人文状况等都是不了解的,这样对于学生对于案例的研究讨论是起到消极的作用,而国内的案例对于这点有没什么影响但是,国内案例缺乏综合性,系统之间的知识缺乏连贯性,而且重点在于述说,缺乏对于案例背景的讲解,这样对于学生的抽象比较强,不利于学生的分析思考。
4.结束语
在目前的状况,不能盲目的使用案例教学法,应该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客观的与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使用,这样对于学生的上课知识理解的效率会更为的显著,这样不只是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更或者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的有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辉,张比鹏.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7,(5).
[2] 张明.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体会[J].教育科学,2007,9(7).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并学会团队学习。作者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时学生角色定位错位原因,重点探讨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深入角色,再现实况,着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管理案例模拟真实的管理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将课堂教学看做是一种学习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好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作者在对比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讲授管理学课程后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学生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用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将案例教学法实施于管理学课堂过程中学生角色定位错位形成原因,重点探讨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1 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1.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会主动学习
一切工作都应始于目标,目标本身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管理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就是给每位学生都定下了一个目标,学习不是老师指派的某个任务,而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即使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它会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去有重点的关注。尤其是通过案例让学生参与的实践演练,要求学生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堂中讲授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如何应用,让学生更加有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在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时,又会帮助我们发现知识方面和专业理论方面的欠缺,针对薄弱环节,通过自学和团队学习对相关知识加以弥补。真正实现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拓展学生综合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学生的若干方面的能力模块来进行衡量。在管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参与,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开拓了一条新途径。案例情景中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即使事先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备选答案,但并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给出,鼓励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给出多种新答案。这些都将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团队学习与自我学习结合,让学生们扩大知识面,拓宽思路,更加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1.3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身潜能
学生的优秀潜质得到发现而不是埋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目标。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堂中,学生成为知识获得的主动接受者。学生通过主动查找案例的相关资料,参与案例的演讲讨论,和其他同学展开辩论等众多环节,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机会来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学习中不断地树立信心,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与提升。
1.4 培养学生良好地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堂中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操作中不仅强调个人的自主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合作学习。学生们通过组建团队,由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查找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个人意见陈述到小组成员最终达成共识等,使大家的思想、观点相互“激发”、“碰撞”,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些意识和能力甚至会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2 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角色错位现象及形成原因
尽管我国大多高校近些年来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已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管理学教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案例教学方式更是相对落后,因此在本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方法时学生角色定位方面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案例准备阶段,学生完全处于缺位状态,基本上是一种局外人的架势,认为自己和案例教学不相关。而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参与也非常少,依然是课堂中的被动收听者与任务被分配者,而在分析总结阶段,学生们则是等待者,总是希望老师能尽快给出答案然后做记录,一旦老师给出参考答案便认定是万能公式,即使偶尔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也很少去思考其可行性。
针对学生们在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教育体制与传统观念的限制
“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大部分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老师教,学生听,记笔记”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学生对老师的讲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由于管理学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原理与理论部分的内容因为也是涉及到一些条条框框,与其在中学时接触的政治历史类科目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一些学生尤其是理科的学生此时将管理学的学习完全等同于学习政治历史,认为这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自己在该门课程中只要好好的背就是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唯一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老师交代的工作比如自学完成相关内容,自行查阅某类资料以及课堂中要求他们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表示很不理解,甚至认为是老师的偷懒行为,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转嫁给了他们。
此外,我国传统文化推崇尊长、和谐、礼貌、忠诚等等,这将意味着在公众场合对另一人的观点提出怀疑或质疑会被认为是不适宜的;在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很多学生在案例交流讨论初始就不敢大胆地对教师提出的观点和判断进行质疑。根据作者本人在管理学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现,尽管每一次进行案例讨论前都一再强调,管理无定式,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只要最后给出一个参考答案,接下来学生们对别的答案就会质疑其可行性而只认定教师给出的参考答案,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就是,只要是老师给出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一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敢再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2 学生们知识水平的限制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对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样将方便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使学生与学生个人之间,团队之间能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授课计划安排大多都是在大一期间,很多学校专科学生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该课程,本科学生在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开设此课程,此阶段的大学生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涉猎极少,对管理理论知识了解不透,社会阅历较少。此时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管理学教学,对大多大学生来说,即使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答非所问,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站在一定高度以一个实战者的身份,去研究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
2.3 学生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限制
刚经过高考关卡的大一新生在沟通与协调能力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尤其是随着90后越来越多的走入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入大学校园,这个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独立完成某些工作方面表现很好,比如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书面沟通,写出相关报告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口头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比如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去,不能很好地与同学、老师形成互动,不能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的补充与更新自己的观点,不能很客观的去看待同学们的不同意见与观点。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就很少在人前表达自己,因此只要当众说话就紧张得无以复加,对自己的观点根本无法进行清晰地梳理;即使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讨论,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与人分享讨论的习惯,即使有好的见解或想法也不愿意用说的方式与他人分享,即使有一些疑问也不愿当众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
3 学生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师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要保证教学效果得以实现,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尤其是学生角色的到位,他们是否使出全身解数去发现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参与的积极程度和角色职责的履行程度决定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成败。
3.1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准备者
有人说,如果没有准备的话,那你就准备着失败吧。要在管理学课堂上更深入讨论案例,学生们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首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更新学生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除此以外,还要求学生们在教学工作开始前,在多个方面进行有所准备:
3.1.1 理论知识与案例阅读准备
要在课堂上深入讨论案例,保证学生对案例学习和接收的效果,首先要保证能对相关理论知识学懂学透,才能在案例分析中找到好的切入点,这是开展案例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比如在教学中有一个针对考核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案例,要想很好的对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求学生能掌握管理者必备的基本技能有哪些,这些管理技能分别是什么,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其在掌握相关管理技能方面有何不同要求。同时,还需所有的学生们都做好阅读准备,先粗读案例,获得案例基本情景,明确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读,彻底了解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案例的因果关系从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初步得出的结论,应进—步阅读和查找教师推荐的相关资料或根据自己的判断查找相关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分析。
3.1.2 分工准备
在管理学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团队成员可以相互启发,在团队学习中更全面的考虑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同时也可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为了不滋生懒汉行为的产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要求所有成员对教师布置的案例进行阅读的前提下,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优势和特长对他们在案例课堂中的工作与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哪些同学去校图书馆、资料室、校园网络中心等地方去查找各种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哪些同学负责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哪些同学负责分析报告的撰写;哪些负责汇报课件的制作;哪些同学负责演讲说明等;哪些同学负责撰写综合分析报告;组长的职责包括哪些等等。这些工作都必须落实到人,责任到人,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2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的主角,是问题的解决者
在案例教学课堂中,不能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只是聆听别人的观点,或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样的案例讨论注定要失败。因此在管理学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角色必须由传统课堂的主角转变为讨论的引导者和主持人,让学生晋级为案例讨论的主角。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一套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然后开展讨论。讨论形式可以是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陈述、讲解自己的方案,讲述完毕,其它小组可针对该方案提出质疑,陈述方进行答辩;也可以在课堂中将持不同观点的小组分为正、反两方,由正反两方选派代表演讲,然后在正反双方中展开争论,找到问题的焦点,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和讨论中,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不必在意是否有统一的答案,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理由、依据、逻辑推理和判断。在整个课堂讨论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生自我思考、激烈辩论的氛围中进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设身处地的进入案例所提供的拟真情境中的角色进行体验,站在这个想象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立场上去观察和思考,去理解和体验,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3 学生是管理学案例教学课堂分析总结期的信息反馈者
在管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把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的一个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信息发送者,而学生是信息接收者,要想实现更有效地沟通效果,各小组分析讨论并进行信息交流,由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之后,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需承担信息反馈者的角色。学生将接受的知识予以整理、过滤后,还需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情况和自身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并思考自身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课堂中各个阶段的职责履行情况,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自身在知识探求与问题解决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形成书面的案例综合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资料收集整理、幻灯片制作、演讲、综合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和本小组最后的分析结论。这个分析结论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反馈一方面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拓展和延续,同时通过这种反馈将方便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进行绩效管理。
学生作为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角色的正确合理的定位将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方面实现更好的结合与统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更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让管理学案例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时椿.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障碍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
[2]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其实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3]何志毅,孙梦.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现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5,8(1).
[4]黄明,郭大伟.建构主义理论在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多媒体教学也呈现出如下问题:
1.1学生笔记方面的困扰
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记录笔记的速度一般高于教师板书的速度,因而教师写完一段板书,学生即完成相应的笔记,两者基本同步。多媒体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瞬间呈现大量信息,这种同步性被打破,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已经完成,学生犹自奋笔疾书,赶记笔记的场面。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将课件更新到后续章节,学生就只能留下残缺的课堂笔记,如果等待学生抄完笔记,则会浪费较多时间,如果为了避免这种两难选择,将课件交付学生,学生又会对电子课件产生依赖,从而完全不记笔记。学生在课堂笔记方面过度的忙碌和闲暇,都不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1.2教室布局带来的影响
南通大学的教室,按照黑板和多媒体投影屏幕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无多媒体、投影屏幕居中、投影屏幕居于一侧。在三种布局中,第一种以文字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功能完全由板书承担。在第二种布局中,黑板通常是一整块,当投影屏幕放下后,投影屏幕居于正中位置,黑板未被遮蔽的剩余面积被分为两块,这两块残余的黑板面积偏小,承载板书的能力大大减弱,只能起少量辅助作用。第三种布局中,整个黑板通常是由分为两组的四块黑板组成,每组的两块黑板均可沿垂直导轨上下移动,居于黑板一侧的投影屏幕放下后,会遮蔽两组黑板中的一组;在这种布局中,未被遮蔽的一组黑板,即使用于传统教学形式下的板书承载,亦堪使用。第二和第三种布局条件下,都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板书的表达能力有较大差距,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未将这方面的差异考虑进去,因而通常是制作一个课件,在所有多媒体教室中都使用这一课件。这种做法,只考虑到授课的内容,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较少顾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
1.3多媒体教学时的照明环境影响
多媒体教学通常使用投影仪播放课件,投影的原理类似于电影播放,要求较为黯淡的光线环境。因此,在上课时,学生为了更好地观看投影屏幕,常常关闭教室内的大部分电灯,拉上前排或全部窗帘,营造出昏暗的教学环境,对于投影设备老化,投影效果较差的教室,尤其如此。这种昏暗的环境,固然有利于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但却使教室环境变得如同电影院,与教学上对“窗明几净”的要求则大异其趣。黯淡的照明条件,不仅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振奋和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使板书成为鸡肋。
1.4教学中存在“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倾向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某些授课内容,以传统的形式和多媒体的形式都可以很好地展现,但由于多媒体授课形式的普及,不少教师倾向于将全部授课内容都搬上多媒体课件,因而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课件制作。例如,决策树的绘制,以传统形式在黑板上当场画出决策树,其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不逊于动画形式,绘制过程也并不繁琐,教师绘图所花的时间与学生记录基本同步,从各方面来看,效果都与多媒体形式旗鼓相当,而备课效率则更高。除备课效率外,“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的更大问题在于,当教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全部教学内容搬上多媒体课件之后,授课的内容和流程便趋于固化,随堂发挥的灵感受到限制。与板书可以依据灵感“随时为变”的特性不同,多媒体课件不大可能在教学现场临时更改,稍纵即逝的灵感可以带来内容风格迥异的板书,却难以撼动高度程式化的课件。对“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的路径依赖的形成,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弃用粉笔,转向键盘和鼠标。至此,课堂进程完全取决于事先的设计,成为数年不变的“固定套路”。这一趋势,对于教师改进其教学技巧是不利的。
2关于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2.1正确认识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日益认识到,在《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共存与融合。实际上,无论多媒体教学形式还是传统教学形式,均为教学的可选手段,而非目标。《管理学原理》教学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了解各种流派的源流、思想、观点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选取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即何种手段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则选用之,否则,替换之。
2.2依据授课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展示形式加以选择
在授课内容方面,可以大致分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以影音资料或动画、图片形式呈现的内容,第二类是涉及企业或事件背景的大篇幅文字内容,第三类是适合较为简短的文字加上口头讲述呈现的内容。第一类中的影音资料只可能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在这里,多媒体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优越性最为明显,是当然的首选教学手段;动画和图片的展示方面,则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会消耗较多精力,如果其效果优于传统板书,则应采取,如效果相当,则可以考虑优先使用板书。对于第二类内容,多媒体传递信息的效率显著占优,理应成为首选,但鉴于学生笔记方面的困难,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说明,课件上哪些内容是需要记录的,哪些内容是供当堂阅读的,对于那些对相关材料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授以材料出处,供其课后详细了解。第三类内容可在多媒体或传统教学手段中任选,但在目前多媒体教学对课堂照明条件的要求尚未得到改进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更多地选用传统教学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进程中临时掺入稍纵即逝的灵感。
2.3按照实际情况灵活调节课时比例
在教学中,鼓励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等同于追求彻底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宜作简单的预设,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规制方面,还是教师本人对教学手段的选用方面,都是如此。高校教师的授课习惯、授课风格、计算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教学手段的选择偏好应得到尊重。就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比例关系而言,至少存在以下影响因素:首先,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教授同一课程的两个教师之间,一个较多地选用多媒体形式,另一个则偏重传统形式,对于此类现象,应当视为正常,而不必强求一致。其次,同一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也存在着与时俱进的现象。大学教师由于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常常会接触到各类工具软件,如SPSS、MATLAB、EXCEL、PHOTOSHOP、GIS等,在掌握和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其计算机操作水平渐趋熟练,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有明显促进作用。这种技能方面的进步,通常会导致其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课时比率上升,因此,长期来看,同一个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的选用比例上,并非一成不变,对于这一变化,应该顺其自然,而非作出硬性规定。第三,在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使用技能的前提下,教师也有可能因其教学中的摸索,有意识地调整多媒体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的比例。这一自主调节,通常与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无关,而是出于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对此应持欢迎态度。
2.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及维护
如前文所述,教室的布局和多媒体设施的特性,对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开展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有较大影响,因此,为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有必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进和维护加以关注,我们对此方面有如下建议:1)对于那些讲台和多媒体控制台相分离的多媒体教室加以改造,使之合一,以便消除因多媒体控制台偏居一隅而造成的师生交流障碍。2)投影屏幕和黑板的布局,以前文所述的第三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一侧)为最佳,对传统教室进行多媒体改造时,应优先考虑使用这一形式;对于那些目前为第二种形式(即投影屏幕居于黑板中央)布局的教室,应逐步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第三种形式。3)今后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室或对现有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进行更新时,可以考虑尝试以大屏幕平板彩电替代现有投影系统。以平板彩电作为课件的输出设备,可以在正常的照明条件下开展多媒体教学,从而消除多媒体教学形式对昏暗的照明条件的需求,使教室回复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氛围中。目前大屏幕平板彩电的价格略显昂贵;但是,由于彩电的使用寿命远高于投影仪,其长期使用成本则大致与投影仪相当。随着大屏幕平板彩电的普及,在未来若干年中,其价格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可以考虑逐步替换现有投影系统。
3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研究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课。本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没有前导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网店运营管理》《物流管理》《促销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基本管理能力的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进行分析。(1)课程目标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情,该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管理趋势,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掌握管理者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能筹建简单公司并进行组织文化分析与设计;能制定基层计划与简单决策;能进行基层部门组织的选聘与考核;能够指挥、激励、沟通、协调基层部门人员;能对基层部门人员进行简单控制与评价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等。(2)教学模式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结合高职(不同于本科为培养中高层管理者服务)、学情(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等,我们设计了《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3)课程内容选取本课题依据课程目标,构建了课程的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模拟公司采用成员自愿结合,总经理竞聘的方式组建,一般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如果班级人数太多的话,也应控制在10人以内。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公司筹建、公司调研分析与策划、公司招聘和考核、公司基层的管理沟通和公司简单控制与评价。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项任务。
3.教法选择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依据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结合具体项目、任务,我们主要选择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情景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教学法、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讨论法等。情景训练法。这是在子项目四任务3里面采用的教学方法。具体任务是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情景剧,主题要体现到冲突与化解冲突。实施的流程是自己收集资料-改编剧本-分配角色-分公司排练-课堂表演-师生点评总结。学生还根据需要利用身边的素材制作表演的道具,以辅助表演。在这样的情景训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冲突、化解冲突的能力,了解群体心理需求、构建群体心理和谐的能力,还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启发性的案例,通过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子项目四中,任务1是制定公司激励计划书,让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感受自己组织案例素材,再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激励的作用。扩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实施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两两结合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再由两人扩展到四人,再由四人扩展到八人等。例如在子项目三中,任务3制定公司考核方案,让学生讨论公司考核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当前公司考核的方面有哪些等,让学生在讨论中,更为直观、感性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管理学基础》课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摄像机、照相机、收录机、笔记本电脑、幻灯片、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多种设备辅助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可以辅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3)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学习必须讲究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不同的课程任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存在以下特征: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情绪化较强,缺乏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喜欢上网、聊天;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大一新生,学习风气良好。结合课程目标、学情,我们主要指导学生采用研讨质疑法、网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兴趣小组以及第二课堂等。下面举例说明。研讨质疑法。古人说过,学则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通过讨论、质疑、解疑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极大地激发了浓厚的探索兴趣。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学习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精品课程资源来学习,通过师生共建的网络平台如E-mail、QQ、微信、微博等进行交流学习,这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的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4)教学过程以组织公司的招聘活动这个任务为例说明教学过程。这个任务是项目三中的任务2。该任务占用4个学时。该任务的能力目标是:能初步分析部门岗位需求;能针对某一岗位制定招聘要求;能组织简单招聘活动;能针对某一岗位进行应聘。该任务的工作成果是各公司制定的招聘计划书或方案,个人的应聘提纲或讲演稿。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法,学习方法是研讨质疑法、网络学习法。具体实施环节如下:视频导入(某公司招聘视频);明确任务;小组讨论;制定招聘计划,准备应聘提纲;分组演练;师生点评;知识归纳升华;作业:新任务对能力反复训练;检查评价。
4.考试考核方面
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标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1)考核结构成绩考核包括项目考核和综合评价,两方面各占50%。每个项目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理论考核(30%)、自我评价(15%)、公司评价(15%)、教师评价(20%)。(2)考核体系考核对象全程化。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项目每个任务都纳入考核范围,体现了过程化考核特征。考核主体全员化。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考核,由师生共同组织的“专家”评审团全体成员评估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评分考核当中。考核方式多元化。主要有项目考核、理论考核、作业评定、表演考核、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
四、课程开发总结
1.课程改革收获
(1)学生技能的提高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配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课程改革,是对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技能全方位的提高;课程改革,还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教师对课程性质定位等课程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3)教师课程项目任务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管理学课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共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五个子项目和十四个任务。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提取,经过课程团队的讨论、行业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座谈、相关专家的咨询等过程,该过程的经历很好地锻炼了任课教师的项目任务设计能力。(4)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利用手机、QQ、微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沟通,师生沟通效果很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配合,学生配合越好,项目化教学效果就越好。(5)自编教材得到完善这是该课程课改末期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收获,也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重要成果。
2.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早做准备。做课改还是准备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调整修改,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其次,要多交流多沟通。除了课改团队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外,企业人员、往届学生也要交流沟通,还要和课改专家交流沟通等。多方面人士的交流沟通,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再次,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定位,认真设计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制作、工作任务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组织等等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用心调动。总之,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以体现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法上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在考核上如何体现过程化的考核特征,这是本论文主要思考分析的问题,希望能为管理学基础课程以及类似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点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荣长玲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定性研究 发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有效的科研方法,任何科学能够进步也都跟随着方法的进步而取得进步。这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中亦是如此。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模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公共管理更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应用于实际管理的交叉学科。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经历了从干预模式到市场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在适应历史的潮流中,公共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发展至今,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然融入到了公共管理中。现今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名字叫做定性研究方法。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也被国内众多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并应用于实际。
那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定性研究的英文名为“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曾被译成“质的研究”,大陆地区也有部分学者将其翻译成“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但在公共行政领域,“定性研究”的说法更为普遍。所以,总结看来,定性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外,进行观察、访谈、实物收集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等等。而在国外对定性研究基本内涵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种:(1)定性研究是一种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并且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分析,最后推出结论。(2)定性研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以及群体行为特征,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4)定性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5)定性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
二、国内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现状的述评
定性研究在之后的发展正逐渐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也很快在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被称之为“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它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是在主体以及参与互动的他人对社会客体赋予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公识的规则或知识也是如此产生。对这些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需要用通俗的言语进行总结推论,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定性研究通常趋向于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所以,众多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将它引用到了公共管理的研究。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公共管理的概念也相继传入国内,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在历经曲折后于最近20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公共管理领域内许多重要的前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它是一个大规模协调人类共存与合作,具有社会管理工程特性的学问。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与人类文明相伴,从人类群体存在起,管理就无处不在。它帮助创造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舞台。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又是与现代技术、现念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学问。历史上,它至少有过数次历练与重生的经历。在每一次的历练中都有不同的科学因素加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去。而定性研究对公共管理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回顾定性研究被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可谓曲折坎坷。在最初的中国,定性研究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规范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研究者为了弥补在定量分析法方面的空缺,主要注重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和研究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但从总体来看,定性研究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时间较短,在一定水平上来看,定性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一方面,想要构筑精致的政策科学以及推动政策分析的科学化、定量化是大多数管理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同时面临着政策失败的现实困境以及传统实证主义受垢病的方法论危机,需要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野中进行方法论的重构。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训练以思辩为主,因而比较容易认同定性研究。但在应用过程中,许多学者容易模糊规范研究、思辩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界限,将公共政策定性研究等同于规范研究或思辩研究。
定性研究的众多方法之中,有一些受到了公共管理学者的重视。其中,现象学方法,案例方法,叙事方法等都已经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1971年,柯肯哈特(Kirkhart)将定性研究法中的现象学方法引入了公共管理研究。而贝利(Bailey)也认为,案例方法适合探讨大量公共管理的研究问题。赫梅尔(Hummel)认为叙事方法有助于产生和积累公共管理知识。但在之后的应用发展当中,我们也发现定性研究这种寻求创造性的方法,是非常有利于解决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一些本土化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而中国本土化研究的不足,正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认同产生危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法更适合于发展中国现实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知识,有利于学科本土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公共管理学科认同危机的学科本土化方面,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的发展。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毋庸质疑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之处。定性研究方法自身作为一个学术型发展研究的产物,自身的构造、模式、应用方法及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外界的争论。尤其是许多定性研究的教材、案例是针对广泛的整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写成,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的确定,不能一阵见血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没有较为完善的针对性。例如:如何在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到公共管理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然而,由于定性研究问题的特点与定量研究迥然不同,这客观上注定了定性研究问题选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在未来还要继续对定性研究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使得定性研究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去,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时至今日,定性研究法引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经历了一些列曲折的发展之后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不断认可。我们依旧认为,定性研究法的引入是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进步的一大体现。在其应用方面,相信国内的学者能够不断进步,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研究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乐夫,陈干全,李伟权.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学业多元化考核;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参与感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追求更高分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考试题被迫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损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为了破除大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期望在此门课程方面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二、《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管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学习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基础理论的碎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可以实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形成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
三、《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
根据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学习笔记成绩、章(节)知识点随机测试、案例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成绩根据教学要求,在前三个方式中取最大值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与第4部分的70%组合构成期末总成绩。
(一)学习笔记评定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对《微观经济学》中讲授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课后要尽可能将这些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引申。其次,要养成对笔记进行再整理的习惯,并能够根据简化的笔记准确回忆出所讲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习笔记由老师课前或课后随机抽查为主。
(二)章(节)随机测试
章(节)随机测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消化所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章讲解结束后进行测试,方式一是让学生总结本章知识点,方式二是对知识点进行编码,随机抽题考试。每次10分。共90分。另外预留10分作为态度调节分。
(三)案例讨论
本课程根据知识点编写案例库,在案例库中筛选5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20分,根据所学经济学原理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分析结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四)期末考试成绩《微观经济学》期末统一考试不仅涉及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还包括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等考核,从记忆、理解、运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整个多元化考核的方案中,前三种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考查,第四种方式是对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查。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不仅要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更要体现考核目的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课后的知识收获。
四、《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实施意义
一、学习认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也掀起了网络学习热潮。为我们一线的管理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搭建了网络学习的平台。网络教育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让我们随时随地不受地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地接受更多的新的知识,寻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入学以来,我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把学习当作完善自身的需求,把学习当成促进工作的动力。在网络教育学习中,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根据复习提纲认真温习功课,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与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互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一年多来,我每门功课的考试都能顺利通过,亲身感受到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带给我的知识和信心。
二、学习收获
我相信,山没有人高,路没有脚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也是我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最大体会。按照学校要求,我在学习和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重点学习和掌握建筑施工与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学习中坚坚持把管理学原理和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建筑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自己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一是提高了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在质量、工期、投资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对象,以最优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目标为目的,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本人负责建筑工程等相关工作,通过学习建筑的常识有助于日常工作开展,加深了对建设项目的理解,使自己知道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一个建设项目所起的作用之重要。二是弄清了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关系。成本预测为成本管理确立了行为目标,成本控制才有针对性;不进行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无从谈成本管理了,两者相辅相成。并且,成本管理不单纯指一个方面,它涉及到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各方面的管理。所以,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管理最终都会和成本管理密切相关,抓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就是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最好促进。三是通过学习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与管理标准等使我知道,我们认识事物,不但要看事物的表面,还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建筑工程的各部位作用,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及时协调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便于做成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达到节省工程投资的目的。
三、实践活动
在实习期间,我的主要目的就是看懂实习工地的建筑类型,了解工程的性质,规模,建筑结构特点与施工条件等内容,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多多请教了解看到的不知道的知识。尽量争取参与并了解工程开工前和施工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参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收集有关技术资料,整理施工实习日记,做好实习收尾工作。
为了解不同机械设备的操作范围和规程,针对在施工现场看到的“双锥反转出料搅拌机”,操作的师傅细心的告诉我,这是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广的一种自落式搅拌机,主要按重力机理进行搅拌作业。我观察到搅拌筒内壁焊有弧形叶片,当搅拌筒绕水平轴旋转时,叶片不断将物料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自由落下,互相掺合。主要用于一般骨料塑性混凝土的搅拌。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工长告诉我正确的放料顺序为:石子,水,砂。因为放料顺序不对会造成浪费。
我在现场看到李师傅在砌筑空心砖,据他介绍空心砖具有良好绝热性能,主要用于非承重墙或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等部位,比如阳台后砌墙。使用砌筑砂浆,孔对孔(空心砖)1/2处,孔向下(将少数分布筋埋入)交错搭接。若空心砖旁要开门窗洞,应将3块实心砖填入其中再施工。
我又询问了为了节约用水,可不可以使用生活用的污水来拌和混凝土。师傅笑了笑说,混凝土用水也需要干净的水,因为污水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不单是水,对砂、石的细度模数也有要求;对水泥标号也有要求。
在这实习中我有不少的收获。首先,通过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学校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其次,本次实习,能综合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同监理工程师一起解决工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懂得了在工作中要讲求实际效率,与别人要协调配合的工作态度,使自己真正参与其中,发展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和交际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从事建筑工程专业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四、努力方向
(一)紧紧围绕公司建设范围所涉及的专业进行深层学习和研究,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制图标准、安装标准图集等资料的内容、作用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