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发展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药产业;现状;发展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支柱,中药材即原药材,是生产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而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随着我国对中药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药材种植已被各界关注,而现代中药的兴起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支持中药材种植的政策,鼓励药农种极种植中药材。
一、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320种常用植物药材蕴藏量达到850万吨左右。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80万亩,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我国中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的资源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鼓励中药产业政策的颁布、实施,我国中药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是中药产业产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据2012年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5590亿元,这意味着年均增长为12%。“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中药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2%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的1192亿元达到2010年的3172亿元。
2.中药产业在促进医药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从工业产值增长率来看,1995年到2009年十年间,中药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811.2%,而医药行业总体的产值增长率为716.5%,中药产业产值增长率高出医药产业约95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中药产业在整个医药行业发展中处于快速发展的地位,能够有效促进医药行业的顺利发展。此外,从中药产业销售产值所占的比重来看,中药产业销售产值占医药行业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从1995年的15. 98%提高到2009年的25 . 05 %,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药产业己经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
3.中药产业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医药行业的产值利税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除了极少数年份之外,不管是产值利税率还是成本费用利润率,中药产业都明显高于医药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从中药产业本身的盈利能力来看,中药产业的利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一点从成本费用利润率很容易看出。
二、当前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低下
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天然药物仅占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3%-5%,中药出口额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与我国天然药物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仅占GDP的0.69%。另一方面,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仍处于尴尬地位,身份难以合法化。由于地位尴尬,使得中医药虽然在世界100多个国家有市场,但普遍难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品的主流市场,大部分只能在华人圈子里使用。
2.中药产业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学科相比基础薄弱,尚不能对有效药方的作用机制完全解释清楚,对其有效成份或有效部位也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中药产业的生产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较低,一般不超过其销售收入的1%左右,而发达国家相应的研发费用比重是2.5%-4%。由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对中药药理药效的研究乏力,无法加大开发中药新品种的力度,从而制约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根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2000年,美国开发成功一个新药投入8.02亿美元。研发成本的投入占总销售额的15%以上,而我国远远低于这一水平,不足5%。另外,美国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研发出一种新药,而我国一些企业或者研究机构花费5、6年时间都认为过于漫长。风险方面,美国要筛选一万个化合物,成功率是万分之二,也就是说,一万个提出申请的化合物只有1至2个被美国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药物。
3.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不保护药品的多家生产,对企业投资新药的吸引力不大,从而造成中药企业专利市场转化率低,中药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的现状。制药企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而这些小企业用于新药物的开发研究投入微乎其微,技术附加值极高的新制剂的开发也处于落后状态。因此,为了生存需要,“进行有限的仿制”便成为许多企业选择的捷径。目前,我国新药的审批条件是,只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标准就有可能获得批准,有没有优势和特点并不在审批考虑的范围内,这使每年都会有大量新药上市,其中仿、改制品种占有很高比例,新药不“新”。几十甚至百家企业竞相申报仿制药物或制剂,最终造成大家互相倾轧,争先降价。
三、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发展之本
据介绍,我国从“九五”期间开始对中药现代化战略进行研究,我国中药产业走现代化、国际化之路,必须着重解决好三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推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中药产业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医改中有关中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2.加大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产业,要实现其现代化发展,必须融入现代科技创新成果,以提升中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然而,目前我国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其现代化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中药产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3.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中药创新、提高中药产业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引导作用;其次,为中药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合理合法的技术壁垒,有效保护研发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最后,中药企业自身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做好专利、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保护,积极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努力提高中药产品的信誉和认知度。■
参考文献
[1]陆铭.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
【关键词】基本分析;股票;政策;实战;应用
基本面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证券投资价值和价格的基本因素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结构、上市公司业绩、国家的政策法规等进行分析,评估证券的实际价值,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从基本分析角度出发,影响股价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以及上市公司本身的因素。选择基本面较好的股票投资,无疑是走好投资的第一步。
一、宏观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宏观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和宏观非经济因素分析两方面。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主要从宏观经济指标和宏观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如GDP、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变化都会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宏观非经济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宏观经济来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如政局的变动可能引致经济的改变,从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战争、动乱则通过影响宏观经济环境而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变动。在证券投资领域中,只有把握住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看,2009年针对房价增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多次采取措施来抑制投机以控制房价过快增长,使得2009年下半年房地产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尤其2010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管制。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十一条”,之后房地产股就不再出现大涨的趋势。
2010年9月29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家有关部委分别出台五条措施,被业界称作“新国五条”;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国八条”。4月13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不折不扣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家频繁的出台了这一系列整治房价过快增长的政策,对房地产股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每一次调控措施出台后都会引起地产股明显的下跌,从而使一直处于较好涨势的地产股价格出现了连续的跌势,以至于2010年下半年至今,房地产股一直未出现较好的涨势。
其次,央行近两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举措也对股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2010年截至2011年5月4日,央行共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加息,其主要目的是抑制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这也直接影响到了股票市场。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会使得银行发放的贷款减少,对金融板块来说是利空。加息也引起了购房需求的减少,使得房地产公司效益降低,引致房地产股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由于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的持续下滑,使得上证A股和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整体静态市盈率下降,从2010年10月至今,大盘也跌了几百点,这主要就是经济通胀以及频繁加息政策密集出台引起的。如果通货膨胀状态好转,经济发展态势走好,股票市场就可能迎来一段表现不错的行情。总体看来,随着通胀压力加大以及在利率和准备金率政策双管齐下的影响下,我国股票市场短期来看,将处于以震荡为主的状态。
二、行业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从证券投资分析的角度看,行业分析主要是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横向比较,为最终确定投资对象提供准确行业背景的分析。行业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最具投资潜力的行业,进而在此基础上选出最具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是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那么它的前景比较看好,该行业未来的股票价值也相对高;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的抑制,那该行业的股票价格走势不会太好。行业分析主要从行业结构、行业景气、行业生命周期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在近些年仍旧取得了飞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政策支持对该行业发展形成有利支撑。2009年政府出台了新医改方案,随后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并将在三年内(2009-2011)投入8500亿元。2009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要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这一系列利好政策都极大的促成了生物制药板块的不断上涨,2010年生物制药板块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其次,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物制药行业发展。随着诊断在医学及其他方面重要性的增强,分子诊断药物行业也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某些恶性传染病的爆发对传统疫苗行业发展起到有利支撑而新型治疗性疫苗则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6月份甲型H1N1型流感蔓延到我国,我国政府迅速展开预防整治措施,积极鼓励研制生产甲流疫苗。鼓励研发创新疫苗的举措迅速营销到了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其股票态势,从8月27日至31日,国内3家甲流疫苗生产企业华兰生物、天坛生物、海王生物连续三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累计超过20%,并一度出现停牌。在新医改推进、甲流肆虐的背景下,2009年医药股表现非常乐观,在132支医药股中,剔除11支09年才上市的新股和11支业绩差的ST股,有50余支医药股涨幅翻倍,其中海王生物涨幅超过400%,排名第一。医药指数在2009年11月份创出新高,超越大盘6000点时的估值水平,生物制药类的企业作为医药股的新兴主力,业绩更是有了很大的改善,股价也必然随之上涨。
三、公司分析在实战中的应用
公司面分析主要包括公司管理层分析和财务分析两方面。通过对这两方面的分析增加对公司的了解,进而判断该公司的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公司基本分析着重于对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两方面;公司财务分析着重于财务指标的分析。
公司管理方面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管理层行为的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走向。一般而言,在选股时我们注意看该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创新能力、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等。一家良好的上市公司通过理性的投资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么该公司的股价也会相应上升,利润回报日益增加,使得公司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例如,苏宁电器,2004年7月21日上市。在管理者有效的管理下,苏宁电器通过细化市场定位、变联营为自营、推出自主品牌等一系列的创新,引领家电连锁营销新的变革,继而成为中国家电连锁零售行业的龙头和先锋,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2008年半年报显示,2008年1-6月份,苏宁业绩继续保持稳健快速的增长,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59.19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251.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41%;实现净利润11.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36%。经过多次派息、送股后,从2004年7月21日上市开盘价为29.88元一直运作到了2008年的74.84元,后期涨势依然喜人。苏宁电器具有高成长性和资本扩张的能力,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榜苏宁电器位居第一。苏宁电器凭借优良的业绩,苏宁电器得到了投资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全球家电连锁零售业市场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差异一:职业背景
医药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标志在于其销售终端还处于政府的完全掌控之下:除了OCT市场已经逐渐开始走向自由竞争外,处方药市场的终端――医院还是以公有性质占绝对主体。值得关注的是,由于GMP限期认证和招标采购使医药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上升,缺少资本或资金链不健全的企业将无法突破市场的重重壁垒。行业的发展促使医药代表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以往存在的“民工做药”的状况将不复存在。
在专业化妆品企业中,年销售额超千万的就已经可以算作是中等规模,其他行业已经谈了很久的整合营销、资本运作对现在的专业线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这一硬伤与行业的终端――美容院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相比医院,美容院则完全属于自由经济的产物,尽管一些医院也开设有整形、整容等服务项目,但是占主体经营地位的还是遍布全国的近200万家私营中小美容院。规模小、发展快是专业美容行业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现状很难吸引基础素质较高的销售人才。在未来的几年中,美容导师还会继续处于一个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状态,至于素质教育和就业环境,短期内将不会有太大改善。
差异二:行销方式
由于受国家政策影响,医药代表的销售方式不得不朝着更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方向转变,企业则开始以各种形象广告来逐步取代备受争议的“医药回扣”。同时,处方药品的非处方化(即尽可能地将处方药向非处方药标准靠拢,以取得非处方批文)、加强大众宣传、推动OTC药品的院用销量等等都是调整医药代表行销方式的全新举措。
现代女性日新月异的美容消费追求直接影响着美容导师的销售方式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顾客进行情景式、体验式的销售,针对性地进行化妆技巧、插花艺术、服饰搭配、色彩诊断等附加的专业服务都将构成其销售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容导师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到对美容院的服务指导上,通路开拓和维护的职能将逐渐由其他市场人员来分担。
差异三:职业构成
由于行业的特性,专业化妆品的销售队伍除了部分销售管理人员可能是男性外,基层的美容导师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同时,这还是一个只属于年青人的职业(一般从业人员都在30岁以下)。医药代表除了对医药教育背景有要求外,基本没有其他特别限制。有的企业还专门招聘一些离退休的老医生做为专职的销售人员。
差异四:职业教育
医药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国内已有上百所医学和药学高等学府,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医药营销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材。而美容导师的职业教育现状则明显与行业发展速度极不协调。目前还没有政府机构或正规的教育组织涉足这一领域,只能依靠一些发展参差不齐的民办美容学校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这些民办学校主要以短期利润为办学目的,基本上不重视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学制也只有短短几个月。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中药行业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药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水平低下
通过对样本企业中位数的分析,发现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较低。化学药样本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中位数均为0,发明专利为1,说明一半以上企业几乎没有专利申请行为。中药样本企业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整体而言专利申请数量也非常少。专利数量平均数能够达到15条,主要得益于少数样本企业(如白云山、同仁堂)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是专利申请大户,拉高了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水平。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药冷链物流 发展状况 对策研究
医药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医药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然而大部分的医药在运输过程中都要求冷藏,因此医药冷链物流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疫苗、血液、生物药剂等冷链医药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对医药冷链物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对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研究势在必行。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相对落后,冷链技术、冷链设施设备、冷链运营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导致冷链服务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该领域现有的研究比较少,相关的国家标准不完善,医药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制约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通过对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进行研究,以建立完善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适合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状况
1.1市场供需状况
冷链药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呈正相关关系,从客观上映射了冷链药品的需求状况。一般而言,买卖双方是决定商品需求的主体因素,为了更好地分析冷链药品的需求,分别选择销售量和消费者的购买力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晚,发展缓慢,总体市场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国家高度重视,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从业行业逐步增多,冷库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物生化类医药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区域性的龙头企业:比如华北地区的国药控股,北医股份等;华东地区的国药控股上海公司,上海医药;华南地区的广州医药,一致药业等[1]。这些企业在医药冷链物流的管理上思想先进,设施设备完善,运作顺畅,大部分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的高端物流要求,并且带动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生物生化制药行业也保持了较高的增幅,产值大幅度提升。在国家大力推进健康发展计划的背景下,生物医药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2013年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总销售产值为636.13亿元,同比增长15.67%(数据来源:中国情报网)。行业的增长势必带动医药产业销售量的增加,相应地也会提升冷链物流需求。居民用于医药产品的消费性支出增多,购买力增强,医药终端市场的规模日趋庞大,这将为药品流通业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医药冷链物流也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
1.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1标准落实不到位。医药冷链行业在标准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标准落实不到位。目前在医药产品运输配送过程中尚有没有资质的小型企业没有通过全程冷链,物流成本低导致产品价格较低;正规企业按照国家标准保证每一环节都通过冷链完成,最终导致医药产品在价格方面缺乏竞争力。消费者普遍的消费心理偏向于价格便宜的产品,这对于全程冷链操作的规范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国家出台的标准在实施层面上遇到阻碍,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不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自律性差,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举步维艰。
1.2.2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采用小批量、多批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医药冷链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输难、配送难。特别是在不发达的二线城市,物流市场落后,具备冷藏品运输条件的物流企业寥寥无几,很多医药企业被迫规定冷藏药品不得托运。我国的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铁路方面,冷藏车仅占总量的3%左右;公路方面,我国的保温车辆约有2.5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专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医药冷链物流业发展。
1.2.3信息化程度滞后。基于供应链理念,我国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到医药制造商,医药供应商,医药分销商,医药零售商等,这些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对药品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受技术限制,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不能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药品质量。医药经营企业只有提高信息化程度才能保证医药产品全程的温度监测和控制。
1.2.4监管体系落实不到位。在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不能够很好地落实尚存在的与冷链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很大一部分行业标准用来作为形象工程,在实操过程中不能发挥监管作用,出现问题各环节人员相互推诿,原因可归结为物流各环节责任归属不明确。所以很多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为了节省开支,只要在监管不到的环节,在运输过程中不遵循运输规范,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进行运输,盈利第一药品质量第二,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3]。
1.2.5专业人才匮乏。近年来中国物流产业蓬勃发展,国内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是与之相应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却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全国各地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至于物流领域的新兴产业――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则更加严重。由于医药冷藏品具有高时效、高价值、容易变质的特性,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物流专业水平,要既懂物流又懂医药,但是就目前而言,全国并没有一所高校开设这样的专业。即便有些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由于物流行业具有实操性很强的特征,而这些学校的教育方式跟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太少,到最后来学生只能学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往往实践能力比较差,很难胜任企业所交给的岗位任务。
1.3发展趋势
1.3.1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在经营规模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商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得知,冷藏药品的销售大约达到医药销售总额的25%,需求空间广阔。医药流通行业在我国的整体水平不高,技术相对落后,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预示着医药冷链物流巨大的发展潜力。
1.3.2运输日益规范化。在运输载体上,目前保温材料制备的、加冰袋或冰排降温的被动式保温箱居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企业将采用安装制冷设备的主动式保温箱。运输方式上,对于近距离即单程200公里以下的运输,多数企业采用自有冷藏车或自有厢式货车装备的被动式保温箱配送;对于远距离即单程200公里以上的运输,少数企业采用自有冷藏车运输。途中温度监测方面,多数企业采用冷藏车自备的温度监测设备,由驾驶员监测;采用经验证的被动式保温箱,由物流公司承诺在规定的时限内送到收货单位,这种方式随意性大,可控程度低。有极少数企业在同一批被动式保温箱中随机放置数个温度记录仪,到货后回顾性查验。
1.3.3质量管理日益健全。在整体管理水平方面,冷藏药品经营企业的质量管理日益健全。各企业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了与冷链管理相关的可操作的制度和程序,从药品冷链经营的质量管理入手,制定了涵盖冷藏药品的收货、验收、养护、出库、发货、复核、送货等具体的操作标准。
2.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的必要性
2.1经济角度
2.1.1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中各类产业的构成以及产业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关系的总和,其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专业化。合理化由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专业化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演进。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属于服务业,本质上是第三产业,通过对它研究可以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最终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2.1.2提升地区竞争力。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医药物流园区,医药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在构建过程中可以集聚人力资源,形成支柱产业,迅速密集资金。
尤其是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达到整体最优。另一方面,生产经营企业减少了物流成本,把节约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来,更好的发挥了核心竞争力。
2.1.3提高经济效率。在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过程中要建设物流基地即大规模物流设施的集中地和多种物流线路的交汇地,可以充分发挥物流基地的综合功能,集约功能,转运功能等,整合区域的物流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降低区域经济的运行成本。
2.2管理角度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的采购、仓储、销售、配送等协作关系日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仅是产品和质量的竞争,更多的是物流能力的竞争。通过对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提升企业管理的软实力。
在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基础之上,其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整合能力,管理水平,资金运作水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在现代化的市场格局中,企业的管理已经发展成产业链管理,管理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从而使得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同运作。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锻造自身的软实力: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升级管理模式,统一规划供应链的整体服务,打造灵活高效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这些措施可以提升企业效率,减少损耗,最终提高医药产品的质量,保证医药产品的安全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3.1创造良好的医药物流发展环境
3.1.1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正处于物流发展的起步阶段,医药冷链物流也是如此,更要注重物流的标准化问题。物流标准化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机具,工具标准和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程序转向另一个作业程序的衔接标准;软件标准主要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格标准等。
物流领域的标准渗透在方方面面,例如我国高速公路和桥梁的限高大都是4米,然而国际上是4.5米,这就意味着国际集装箱到了我国就要卡壳。因此,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不仅要做到国内的标准化,而且要与国际接轨。
3.1.2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医药冷链物流作为一项新兴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行业,政府要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扶持。目前,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条块分割的现象,对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有必要成立由政府的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有针对性地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政策上的扶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确与医药冷链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使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有所遵循;其次,要紧抓全国性的整体规划,使得各种交通工具,交通方式,各个区域之间等相互协调;最后,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明确哪些企业可以从事医药冷链物流,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资格,行业标准等,同时要出台有利于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持性政策。
3.2加大科技投入
3.2.1打造高效的信息平台。医药冷链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信息系统为平台,涉及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信息化,网络化是它的发展趋势。医药冷链物流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运输资源运用不当,业内的沟通不当,仓库过于浪费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其发展。基于互联网的GIS、GPS技术,EDI、RFID等在物流领域有着广泛用运,对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打造高效的医药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将国外医药冷链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汉化,同时考虑到我过医药冷链物流的运作特点,对其加以改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发我国的物流信息平台,不要过于依赖国外的科研成果。要走市场化道路,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采用市场的运作方式,才能加快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3.2.2发展电子商务。在打造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上,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目前,电子商务比较流行,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一趋势。电子物流管理要求企业具备完善的库存和送货管理系统,企业通过EDI直接连接到客户的数据库和仓库管理系统,管理层能够在网上及时地监管和规划存货的流转和补充。最重要的是管理层可以有效地管理供应链资料,掌握最新的信息。
3.2.3加快设施设备的研发。专业化的医药冷链物流需要高标准的设施设备支撑,为了提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水平,必须完善配套的设施设备。
在城市的道路体系中,要建立应急医药冷链物流的专用通道,服务于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器官的移植,灾后药品的输送等。专用通道与城市的普通通道相结合,避免拥堵造成的运输延迟。依靠不断改进的道路系统,有计划地实现“门到门”医药冷链物流的全程服务。
医药冷藏药品的运输具有“多批次,小批量,高时效”的特点 ,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可以针对药品的特性,设计具有多温控制系统的冷藏车,在一辆冷藏车上改变以往只有统一的温控区的设计方式,设立低温控制区,冷藏控制区,冷冻控制区等多个温控区,实现共同配送,提高规模效益。
3.3采用供应链一体化战略
随着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来临,医药物流企业要注重采用供应链战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可靠性,弹性和加强相互间的关系。
医药冷链物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响应客户,提供给他们优化的,富有弹性的客户解决方案。在变化的竞争环境里要求企业要注重“敏捷”,未来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企业要提高对不确定性因素应变的能力,要时刻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推动生产,通过过程管理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与供应商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3.4依托第三方物流实施业务外包
目前全球采购,全球销售与本土化生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物流业的专业化既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三方物流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是企业的理想选择。
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很少有物流外包,一方面不利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大折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者采用经济的手段,促使生产企业拿出物流资源交给专业性物流企业去运做。例如,可以使企业的产品生产与企业的内部物流相互分离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通过税收的调节,使得从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的营业税低于生产企业,鼓励生产企业将内部物流服务交给专业性物流公司,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成本。专业性物流企业也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一举措在总体上使得产品的总成本更低,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3.5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我国从事医药冷链物流的队伍庞大,但真正接受过物流系统教育的人员不多,与企业的需求形成了很大反差。物流研究机构比较少,存在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要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总体上说:一方面,政府要支持和资助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的研究机构,并且要争取和大学的物流科研机构相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苏磊.北京JHJS公司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案例分析[J].信息与电脑,2011:52-54.
王转,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吴鼎物流科技公司咨询顾问,中国物流标准委员会委员。主要主持完成了数十项物流项目的规划设计及研究工作,如国药天津、上海、广州物流中心的系统规划,新疆医药配送中心的系统规划,一汽汽车零配件JIT配送系统等。主要论著有《配送中心系统规划》、《物流系统工程》等十多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
记者:与其他行业相比,建设医药商业企业物流系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王转:医药商业企业要遵循GSP制度,对医药配送中心建设的要求比较严格,建设一个医药物流系统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一般要求药品入库口和出库口分开;接发药品区分开,而且尽量不要挨着。
第二,分类保管,不同的药品不要放在一起,不同批号也不能放在一起。
第三,对温湿度要求严格。由于药品种类多,形态多,多数要求存放在阴凉库(0~20℃)里,有的要求冷藏(2~8℃),常温库要求(0~30℃)。按储存条件医药配送中心分为很多仓储区。
第四,配送中心一般分为多个储区。可以按药品储存要求、储存温度、储存单位和拣选方式进行分区。一些药品应单独存储,如易串味、毒麻品和贵重的药品,必需单独分区,毒麻品和二类不仅要单独储存,还要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记者:医药商业企业有哪些类型?近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系统建设难点?
王转:医药商业企业有两种典型类型。一是由国有医药企业物流部改制的股份公司。如国药、上药等。它们配送目标客户一部分是批发商,一部分是医院,配送给终端药店的数量很少。另外一类民营医药流通企业,如九州通等。它们基本上直接将药品配送到终端零售药店。
最优化的医药物流是从物流中心直接到最终需要的地方如医院、门诊部、店面等。从现在的发展形势看,医药商业企业向下游终端客户商业药店配送的比例在增加;将来拆零配送的比例会扩大;物流供应链条会变得更短。
不同于其他行业,医药物流中心具有品种多、分拣复杂的特点。医药产品包括瓶药、针剂、药片,还有中药、器械等。一个大的配送中心一般会有1~2万个品规,按批次算会有3~4万个品种。这必然造成拣选点多、分拣补货复杂等困难情况的出现。另外,很多药品没有条码,在核验环节需要人工核验。目前,我国药品条码还没有规范,没统一。一般在外包装箱上会有条码,而在SKU上没有,增加了核验劳动强度。
记者:请简单分析目前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状况。
王转:国内投资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始于2001年。此后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在不断增加。总体来看,前几年大型项目惹人关注;近几年中小型项目呈现大幅增长趋势。
目前,国内大型医药物流中心规划咨询项目有所减少。原因之一是大型医药企业在建设物流中心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之后,开始自己规划设计。
医药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实施有两种模式。一是由系统集成商直接集成,现在国内集成商都有这种能力。二是医药物流中心直接向软件企业购买,然后再跟硬件集成商进行集成。不管采用那种实施模式,国外物流软件都会受到用户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国外物流软件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在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上可以实现从一个配送区变成多个配送区,从按单拣选变成批量拣选的操作,实现复杂数据的交换和管理,国内很多软件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医药商业行业还有一些规划咨询需求:医疗器械行业物流中心规划咨询将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记者:请简单介绍,昊鼎能为医药商业企业提供怎样的咨询服务?包括哪些流程?
王转:医药商业企业一般会有建设物流中心的需求,但对于应该如何做、做多大规模缺乏认识。昊鼎在可以这些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首先,理清需求,按照他们期望的物流中心能满足什么的要求,去做假设数据的分析、流程分析。其次,根据需求,设计物流中心规模、设计工艺流程(分多少储区、流量、流向等)。最后做总评标、选配设备和信息系统。
在规划物流系统时,吴鼎会根据客户运营体系的实际状况做全方位的分析,如物流中心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机构,需要配备多少岗位,每个岗位需要多少人员,力图使物流效率达到最佳。而一些系统集成商可能会更关注设备的配置和集成,至于能否满足物流系统总体需求,设计方案如何与人员配置、储存策略相结合,则很难说清楚。
记者:与同类企业相比,昊鼎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转:为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客户提供需求分析和能力规划方面的服务,吴鼎是倡导者,并且归纳整理出一整套的完整方法,这是国外的集成商和咨询公司都做不到的。毕竟规划商不能只告诉客户:配送中心的总规模(包括使用多少托盘?匹配多少品种?一天接多少订单等);还要了解每个储区出多少货,流到哪里去了,是补货了,还是直接出货了?
需求分析和能力规划占用了我们规划项目一半的时间。另外一半时间才用在设计方案中,包括比较方案、作业流程制定、设备选配及数量计算、各储区能力匹配、投资计算等方面。考察设计方案能否通过的依据包括:总规划能力是否达到要求;各储区的作业能力能否达到匹配。
从具体的技术手段上看,我们使用了多种先进或有特色的技术:
第一,在需求分析方面,使用自主开发的EIQ分析软件进行需求分析,可自动导入数据、分析数据、结果查询和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可大大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第二,在能力规划方面采用自主开发的物流中心辅助规划软件进行物流中心储运单元设计、总体规模计算、储区设置、工艺流程设计、储区定位、储区能力计算,最终得到物流中心的流向流量图。
第三,在总平面布局和设施设备评估方面,采用各种专用仿真软件(FLEXSIM、乐龙等)对物流系统的匹配程度和运行性能进行评估和判断。
第四,在货架设计方面,自主开发了钢结构货架计算机辅助设计(RCS)软件。该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仓库的货架布局和设计,并自动生成设计报告、CAD图、零部件清单和报价清单。
第五,自主开发了钢结构货架有限元分析软件――LRF系统。该软件可以计算目前立体仓库设计中常遇到的各种结构货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该产品已应用于多家设计和生产企业。基于此,昊鼎正在主持参与编制货架设计的国家计算标准,今年即将完成。
记者:能否以典型客户为例说明物流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王转:我们的典型客户是国药物流公司。在做国药物流项目时,主要帮助国药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确定了国药物流一体化发展战略。即将物流业务从集团公司剥离,成立物流公司。国药集团在国内各省基本都有分公司。以国药广州公司为例,广州公司下面有近10家独立的法人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它们各卖各的产品,各自从广州配送货到全国的客户。现在广州公司把物流业务分离出来,整合成了一个物流公司,这样广州公司卖到全国的产品只有这一家物流公司进行配送,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缩短了客户响应时间。
其次,通过对其物流需求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国药物流特点和物流中心的建设需求。明确了订单特征、物流中心建设规模和能力需求,使得企业了解物流系统的真正需求和建设目标。
再次,根据需求和能力,设计若干概念方案并进行分析对比,使企业明确什么样的系统方案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避免了系统建设中的盲目性。
记者:您认为目前医药商业企业还存在哪些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说明?
王转:第一,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并不意味着物流成本的下降。一个项目投入上亿元,药品储藏条件改善,人力管理成本增加,物流成本显然增加了。不过企业物流总额会增加,市场占有率会增加。
《物流》:WMS系统的作用逐步被很多用户所认知,WMS 系统的作用是一般的ERP 软件中的相及模块所不能替代的,您认为目前被统称为物流软件的范畴中,WMS的特点和重要性是不是更突出一些,也就是说其核心功能对支持企业物流运作更为重要?
师尊俐:WMS和ERP中的库存管理模块在功能定位上是有区别的。ERP中WM模块主要是对简单的出入库和库存数量的记录与管理,而WMS管理的则不仅止于此,更主要的是对于库内操作,订单执行过程的统一管理,包括,如何规划库区,最大化利用仓储容积;如何优化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如何协调管理仓储设备,最大化设备产能;WMS系统提供智能化的指导作业,降低仓库对人员经验的依赖,进而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目前的物流软件概念比较大,除了核心的仓储和运输软件,有些货代、海空运、订单软件等也被纳入到了物流软件的范畴。在整个物流的各个环节中,仓储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都最高,而且仓储管理的效率将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因此,仓储管理及WMS系统的重要程度也最高。
《物流》:国内的WMS产品曾在本世纪初有过“百花盛开”的景象,但几年之后,一些成熟的国外产品纷纷被国内的一些重要客户采用,从而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导者,而目前一些国内的品牌也逐渐重新取得市场的认可,您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师尊俐:的确,2000年前后,现代物流的概念方兴未艾,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物流公司,很多是从传统的储运公司转变而来,也有部分外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大量的物流软件,有些是从ERP中脱胎出来的,有些是从国内物流企业自己使用的业务系统发展而来,还有一些是从进销存软件转化而来,也有的是国内的IT企业自主开发的,而国外的成熟的物流软件也是从那时开始渐渐进入中国。
外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的进入,为国内物流业和物流软件业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启蒙教育。毕竟现代物流及物流软件在国外已经发展多年,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
几年后,由于借鉴了国外领先企业的发展经验,使得国内的物流业也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尤其是大型国企和国内新兴的现代物流企业,他们很快建立了符合现代物流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时他们对于业务管理系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在那时,国内大多物流软件则因为其“先天性的缺陷”――缺乏对现代物流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对库存数量及进出库操作的简单管理,而无法掌握真正“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精益管理”的现代物流管理精髓,因此无法满足真正现代物流企业的需求。可以说,是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先于国内物流软件业的发展,才出现了之前重点客户优选国外软件的情况。
而近几年,随着市场的大浪淘沙,那些具有卓越性能、随客户需求而不断发展的优秀的国内物流软件渐渐脱颖而出,重新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不仅获得了国内客户的认可,还赢得了很多外资企业客户的青睐。这是物流软件业发展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国内物流软件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更了解中国的客户,本土化服务能力,及时响应等。
《物流》:国内的WMS产品与国外的产品之间的主要差距是什么?如何弥补这种差距?
师尊俐:我认为,主要的差距还在于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和客户经验。毕竟,欧美和日本的现代物流发展的较早,有较领先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国外的WMS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了。相比而言,国外的物流标准化也比国内要好一些,因此,国外物流软件在操作细节的管理上,在内化于软件的一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上还是有一定优势。又因为国外物流标准化程度高,所以国外物流软件在其本土有比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国外软件有深厚的客户积累。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国外物流软件也有很多细分,也有只适用于某些细分行业或某些地区的,管理模式相对比较简单的“小”软件。
国内WMS产品的发展,实际上是具有很多优势的,一是可以借鉴国外软件的先进管理思想,二是借助近几年国内物流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发挥国内软件对国内客户更了解、服务响应更及时的优势,和更多的客户合作,不断积累,在合作中学习,不断提炼、修正、完善、和发展自己的产品。
《物流》:WMS是供应链执行层面的软件,关注的是作业流程,在规范作业流程方面,软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吗?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仓储运作管理是离不开一个好的WMS 系统的是不是可以下这个结论?
师尊俐:WMS在规范作业流程方面起到的作用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综合性的、业务模式比较复杂、订单数量巨大的仓库来说,依靠人力和人为经验,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仓库作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应用了优秀的WMS之后,仓库的作业效率和准确率大幅提升,那是显而易见的结果。
优秀的WMS系统可以做到统筹、优化、精益、智能的管理,就是合理规划仓库布局,协调高效的指挥物流设备,优化的作业流程,精益化的库位、库存、作业管理,智能化的作业指令下达等等,这些是WMS系统和人力经验的区别,也是好的WMS和一般的WMS的区别所在。
《物流》:近几年FLUX在行业的影响力在增强,您认为FLUX的WMS在哪些行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师尊俐:FLUX从03年成立至今,已稳步发展,逐渐建立了在第三方物流、商业流通、制造业三个大的领域的优势。这三个领域对于物流管理和WMS的要求,其复杂程度都渐次增高,而在这三个领域,FLUX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行业领先企业客户。
近年随着行业市场的细分化程度更高,FLUX在更加细分的医药、电子商务、服装、食品冷链、第三方物流、电子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都凸显出我们的竞争优势。FLUX现在是拥有最多医药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客户的物流软件供应商,这也因为近两年这两个细分行业发展特别迅速,有大量的医药和电子商务企业涌现,他们都有强烈的信息系统需求。
《物流》: FLUX有不少处理电子商务企业的成功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您认为客户最关心的是哪些方面?这些受关注的问题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共性?如果需求有差异的话,主要是在哪些方面,FLUX是如何解决的?
师尊俐:从大的方面说,电子商务企业最关心的某过于订单处理速度和准确率,以及对逆向物流的处理,而从小的方面说,每个企业又各有其针对细节的各种需求,林林总总,不尽相同。
总体上来说,电子商务企业普遍都有货物种类多(SKU多)、多订单小批量、对送货时间的承诺等特点,继而对于物流中心的管理提出以下要求:库内拣选作业环节压力巨大,如何合理安排拣选任务,提升拣选效率;如何合理处理客户退货,使得非次品货物尽快上架重新销售;如何安排仓库布局,最大化利用库容,并且使得作业动线流畅高效;如何优化作业流程,使得货物从入库、拣选、包装、标签打印、出库、装运等环节能顺畅、高效、准确,等等。
需求的差异往往是和各个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关的。比如我们有一个客户,虽然业务量很大,但是他的仓库还是按照传统的、很粗放的方式在管理,如果库内作业紧张,就临时抽调人手帮忙,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建立标准的作业流程。还有的是仓库的布局不合理,因此影响了订单处理的速度,等等。
对于FLUX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倾听客户,实地调研,从专业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建立在富勒FLUX在电子商务行业的丰富经验,以及FLUX WMS产品本身具有的强大的适用性和灵活性的基础之上的。
《物流》: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面临订单处理的效率问题,估计在今后在这个问题上,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因为销售产品的同质化化会出现。您认为订单处理能力会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竞争的核心吗?
师尊俐: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订单处理能力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户体验,二是运营成本和效率。如果顾客订购的产品能又准确又及时的送达,会增进客户的良好购物体验,吸引客户重复购买,增强客户黏性;另外,订单处理能力又将决定电商的规模和效益。因此说订单处理能力决定了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才有京东、当当、麦考林等众多电商投入巨资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和物流体系。
《物流》:国内的WMS产品往往在开发经验上可能会比国外产品稍逊一些,但有人认为,国内的产品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操作的灵活性和规范流程这两方面,是不是存在矛盾,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师尊俐:严谨的业务模型和规范的业务流程永远是“产品化”软件的核心和灵魂,至于操作灵活性则来自于对用户体验的更多调查和研究,属于外在的东西,只要不断地去与最终用户交流,这方面就可以不断改进,先建立核心再完善表面是任何行业软件应该选择的发展道路,国内软件企业不应当过多强调了自己在后者的优势。不管是WMS软件还是其它行业应用软件,我认为最需要注重和最需要补充的是行业经验的积累,而这也是FLUX这八年来坚持不懈一直在做的,也正因为我们不断在扩展和丰富我们WMS产品所内涵的标准化业务模型,FLUX WMS系统在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的需求时才能显得游刃有余,业务模型可配置性的灵活才是真正的灵活,也是客户最需要的灵活。
《物流》: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麦考林(M18):物流――电子商务企业的水下冰山
麦考林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政府批准的从事邮购业务的三资企业。1999年麦网(省略)正式上线,麦考林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领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上销售已经全面超过传统的目录邮购和电话销售,成为麦考林业务的首要来源。麦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网上B to C 时尚百货店之一,日均流量达到1000万/天,浏览人数达到8-10万人/天。
对一般消费者和局外人而言,所谓电子商务公司,通常只是外在形象表现出的部分,即网站、或者是(Call Center)服务中心,但这些展现给人们的部分其实只占全部工作的30%,而剩余70%包含着配货包装、物流配送等消费者看不见的部分才是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的重心。物流配送能力往往是直接关系到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的关键因素,因此成为了决定电子商务企业能否成功的背后的力量。
电子商务模式带来的物流挑战
由于压缩了供应链,库存不再是分布在供应链的众多节点上,在降低库存成本的同时,所有订单的拣货压力全部集中在了物流配送中心上。而电子商务模式下每个订单的批量更小,拣货、集货的难度成倍的增长。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以近乎100%的准确率完成订单的分拣和包装成为物流部门的巨大挑战,因为0.1%的错误所带来的可能会是1%的成本增加和10%的客户满意度下降。
如果说传统商业模式下企业还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干线的运输网络的话,那么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客户节点的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和同城快递的爆炸式发展,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可靠的选择。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时间和空间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从客户下达订单到客户签收货物全过程的跟踪构成了客户消费体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企业在建设与外包商协同信息平台时必须思考的内容。
麦考林面临的物流难题
超过10万SKU,畅销品超过1万种,产品体积从一个多立方的家具到耳钉、耳环这样的银饰,对物流中心的存储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麦考林日订单量超过4万笔,订单行超过20万,同时承诺客户48小时内到货,扣除投递所需要的时间,物流中心需要在20小时内拣出超过20万件产品;
服装、鞋帽、保健品、日用品、图书、音像等不同种类的产品,跨界的产品类型要求物流中心存储及配送有不同的考核点;
麦网、呼叫中心CallCenter、门店不同类型的销售渠道对订单的响应时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订单类型产品品类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对物流中心拣选及运输工具也有不同的要求;
尽管有着完善的仓库管理制度和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但单靠传统的人工记忆和老员工经验操作已难以满足日常操作中对准确率、订单时效的要求,仓库面临的作业压力也日益提高;
在线支付、货到付款等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对快递服务能力、资金周转、顾客体验以及相关B2C客户改单、消单造成直接的影响,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物流成本。
物流能力:自建还是外包
对于物流体系的建立,麦考林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实践,最终决定采用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即自建物流配送中心和外包配送相结合的方式。麦考林在上海松江建立了40000余平米的CDC仓储配送中心,而将面向全国的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外包给了国内市场上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引入在电子商务行业已有成功应用经验的FLUX.WMS产品,自建物流中心管理和运作团队,逐步解决物流中心所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价值体现:降低物流成本与提升物流能力
产品按体积分类存储,将占产品70%以上的常规尺寸集中存放,25%的小件产品和5%的大件设立专门库区进行存放,设立专门的拆零拣货区,实现整货和零货的分离,分区完成拣货作业后进行集货作业,实现了物流中心内清晰而高效的物流动线。
采用波次拣选的方式,对每200个用户订单进行合并拣货,将产品重合率较高的订单,采用DPS电子标签进行播种式分拣,使拣货的效率大大提高。
打破以往按产品类别存放的方式,整零分别存储并按产品周转频次及拣选次数进行ABC分类,将产品按ABC循环级别分库位存放,实现物流资源的合理调度,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拣货作业的成本。
来自于麦网、Call-Center及门店的订单统一传至WMS系统进行仓库作业,由WMS将作业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实现真正的实时库存,避免无效订单,改善客户体验。
在使用WMS之前,麦考林的ERP中也有库存数据,但由于没有仓库中的实际操作管控数据,系统库存情况与实际出库情况有所差异,导致订单拣货过程中缺货、找货情况较多。通过使用FLUX.WMS对库内操作的每个步骤进行跟踪管理,库存的准确性大幅提高,对于已经入库但暂时没有完成检验或上架等操作的货物也能够详细管理,明确区分库内可出库库存,使得库存管控得到大幅加强,库存准确率提高到了99.99%的水平,订单出库时的缺货、找货、等货等影响出库效率的情况也大幅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