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课程设计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特点

第1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1方案

我们的方案是:利用Proteus构建虚拟实验室,教师给出设计任务书,学生在PC机上根据任务书在Proteus上设计电路,并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完成电气检查及仿真调试,当仿真结果满足任务书要求后,再在面包板上进行实物的安装调试。下面以数字钟的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1.1进行Proteus软件的讲授

Proteus软件与学生之前学过的Protel99se具有相似之处,其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流程是一致的,都包含新建设计文档、设置编辑环境、放置元器件、原理图布线、建立网络表、电气检查、仿真、存盘输出的基本过程。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把Proteus与Protell99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在这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Proteus的界面组成、菜单、工具栏的使用方法以及电路原理图的设计流程。

1.2布置任务书

数字钟的设计可以用多种元件来实现,但为了便于组织教学,在任务书中可对元件进行统一规定。任务书如下:设计要求:1)用Proteus画出原理图并进行仿真调试2)在面包板上用6只LED数码管输出显示时、分、秒3)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所用元器件:1)集成电路:74LS1606片,CD45116片,与非门74LS005片,CC7555定时器1片,2)电阻:10K电阻2个3)电容:47μF1个,0.01μF1个4)其他:共阴极显示器6片

1.3原理图的设计与仿真

1)教师给出电路框图,并分析各单元电路的功能。电路框图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师直接给出电路框图,可以避免学生设计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数字钟的电路框图如图1所示2)电路原理图的设计这项工作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工作。第一步,教师可对学生学过的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计数器、译码器及数码管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指导学生查阅74LS160、CD4511、74LS00及CC7555定时器的功能及引脚图。第二步,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元件在Proteus平台上行各单元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可采用设计与仿真调试交叉进行的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可采用如下的设计顺序:①振荡器的设计与仿真调试;②显示器、译码器的设计与仿真调试;③计数器的设计与仿真调试。设计的基本操作步骤是:①选择、放置元件;②设置元件的属性;③连线。仿真调试的基本操作步骤是:①单击仿真工具栏中的“开始”按钮,即可进行仿真;②系统自动检测电路,如有错误,会有出错提示。或者运行结果不符合任务书要求时,可单击仿真工具栏上的停止按钮;③修改电路;④再仿真,直至运行结果符合要求为止。3)总电路的设计把上述已设计好的各单元电路按照电路框图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总电路原理图。4)总电路的仿真单击仿真工具栏中的“开始”按钮,即可进行仿真,如有错误,则对电路进行修改,再进行仿真,直至6只数码管均能正常显示时间为止。

1.4在面包板上完成搭建并调试

经过前期在Proteus上的设计及仿真成功,已经证明电路图的正确性。在面包板上的搭建及调试,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2注意事项

第2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proel软件已经成为电子设计的至关重要工具。在很多本科院校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能熟练掌握protel软件设计和应用,并能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protel电路软件设计》课程已经成为了自动化相关专业必修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提出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一、《protel电路软件设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特色。《protel电路软件设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离开了实践教学,授课的内容多是纸上谈兵,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学生通过实践,再加上教师及时地讲解和指导,使得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掌握重要知识点的应用,从而提高了《protel电路软件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突出教学特色。

2.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可操作能力。要理解和掌握《protel电路软件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必须不断动手操作。因此,学生们在实践当中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电路板制作的过程。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掌握绘制原理图、制作电路板的整个过程。

3.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理论教学中,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再加上学生学习兴趣不够。Www.133229.coM因此,通过学校的就业及相关部门联系电路板相关单位,带领学生参加电路板单位实习。这样,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但可接近实际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其中制作电路板的最大乐趣。

二、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为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在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设备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自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专业教学的不断改革,逐步改进和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改革。理论教学体系改革还必须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法、方式等等。而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量,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的内容及形式,突出专业技能和能力考核,并且获得相关证书。

三、《protel电路软件设计》实践教学建设研究

1.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置《protel电路软件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如下:本科院校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要以应用、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也是提高本科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要围绕这个总目标而确定,是让学生通过protel电路软件设计课程学习,能够掌握原理图及印制电路板图的绘制、制作、检查以及创建立自己的新原理图库和元器件封装库等基本操作,可以独立完成电路原理图和印制电路板设计,拓展就业方向,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将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设计、原理图库设计、元器件封装库设计和电路原理图仿真等等作为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在于原理图设计和印刷电路板设计两方面。

第3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课程结构类型,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特点;

面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适应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高度信息化,产业结构和知识密集化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和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类型应当是:

一、按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研究型大学课程结构体系、应用型大学课程结构体系和职业技术型学校课程结构体系

1.研究型大学课程结构体系的主要特征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主要特征:人格健全,知识习得,思维训练相协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顾;理论、技术和应用相照应;学术研究和社会责任相协调。设置的原则:在课程体系中体现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课程体系中要体现真、善、美的原则;突出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课程内容和形式体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建立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结合的两栖课程。

2.应用型大学课程结构体系的主要特征和课程设置的原则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以知识的应用性为导向,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并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学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根本点。

3.职业技术型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的主要特征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主要特征:凸显多样性,打造立体化的精品教材;课程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课程组织以实践为中心;课程的实施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体现示范性,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设置原则:以相关职业标准为范围组织教学内容,以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要求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以项目、任务或过程来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的构建只有强调“职业岗位”的特色,突出“能力培养”的重点,才能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按课程的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选修课程。

1.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也称必修课是某一专业计划规定学生所必须学习掌握的课程,必修课是保证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基础教育课程是指对学生普遍开设,在开发心智,着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育的一种非专业课程,重点包括人格培育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有军训、计算机、外语、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锻炼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主要是专业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形成迁移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基础。

3.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是指同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专业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及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每个专业方向都有不同的选修课程模块。充分吸收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结合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把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形成一定结构。鼓励学生选修本人感兴趣领域的课程,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4.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专业实践课程贯穿教学全过程。它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与认识和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5.选修课程体系

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受教育的程度,有选择的学习专业计划中规定的选修课程,但这种选择是有限的。属于个人倾向课程,是在保持主干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课程。学校可以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选择、可以职业规划进行跨专业选择、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兴趣选择设置课程。增强社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为拓宽专业领域,获取就业机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按照课程模式分为模块式课程体系,平台式课程体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和项目化课程体系

1.模块式课程体系

“模块式课程”就是按照学科的内在有机联系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优化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的一个个课程模块。模块式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若干完整的模块组成。模块与模块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作用,横向联系,从而组合成具有更高目标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模块中既有学科知识体系又有专业能力体系,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4]。

2.平台式课程体系

是一种按专业大类设计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平台式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构成,三者既相互联系又逐层递进。

3.“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是二者合一的课程结构体系,由三个层次不同,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由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常情况下,平台结构课程体系适用于口径较宽、统一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而模块结构课程体系是将传统的专业课按性质及社会功用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若干专业方向模块,适用于口径较窄、灵活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4.项目化课程体系

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体系并不仅仅指项目课程,而是指以项目课程为基本思想所开发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广义地可以把普通文化课程也纳入其中。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设置的依据和原则,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难免出现一些矛盾,还需要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实践使之不断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蒋永梅.研究型大学本科体系构建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2]杜茂华.教学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与课程建设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第4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特种执法通信;思考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时期,特别是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信息化侦查的需要,更要求培养的警务人才具备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为公安系统培养各类急需的复合型、实用型的创新性人才。

近年来,随着刑事犯罪的智能化、技术化、隐蔽化程度的提高,公安通信技能在执法过程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公安通信及应用技能是我们培养数字化警察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之一。因此,特种执法通信课程紧密结合公安实战,正符合整个时展的需求,是侦缉专业学生学习的必备专业知识。通过对《特种执法通信》的教学,使得侦缉专业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所学的特种通信的手段运用到实战中,同时通过《特种执法通信》的教学,要逐渐培养学生发现与公安通信相关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要逐渐培养学生的通信保密意识,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保密意识和保密技能;要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创新能力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到实战中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一、结合公安特色,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现阶段警务工作的特点,要达到快速、准确、机动、灵活地处理警情,实时信息共享以及快速的协同作战,离不开公安通信。在侦缉过程中,要实时获取情报,处理和分析情报,以及作决策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特种执法通信课程正是为了适应现阶段公安的需要而开设的,对我们的专业教学来说,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以适合特种执法通信教学的需要。首先,通信基础知识不可缺少。通信基础知识是特种执法通信的前提和基础,是课程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将通信基础知识讲透彻,便于更好地理解公安通信技能及其应用;其次,介绍公安通信系统及通信技术在侦缉中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公安通信系统基础理论以外,重点培养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所学的通信技能运用到侦缉工作中去。最后,重点介绍特种通信技能,譬如语音加密通信、手语通信、莫尔斯码通信等技能,这些是侦缉人员在执法作战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具备了这些技能,警员在危急时刻可以及时传递信息,化被动为主动。

二、以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为目标,构建紧贴实战的实训教学体系

特种执法通信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实训中设计贴合实战的实训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首先,设计多层次递进的实训环节,通常我们开设的实训课更多的是基础实训科目,譬如对讲机的操作,基本话务联络等,这些只能体现某些知识点,要想使得学生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综合实训科目不可少,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设计实训项目必须推行,只有构成了这样一个“基础实训-综合实训-创新设计实训”的多层次递进的实训环节,才能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群,认识到实训的内涵。为此,我们可以利用通信指挥中心实训室现有的条件,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训课。譬如基础实训科目侧重于操作实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式;综合实训科目侧重于模拟实战通信演练,目的是强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创新设计实训科目侧重于创新性综合应用,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给学生们提供创新的平台,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创新应用,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编写详细的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是学生能够自学、自己动手实训的前提条件,也是实训安全、保护设备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实训指导书的编写是一个重要方面。

三、与时俱进,丰富特种执法通信课程的内容

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警务应用型人才,特种执法通信课程的内容不仅要贴合公安实战需要,还须与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相一致,所以有必要在每学年授课中增加一些新的公安通信内容。

1.跟踪公安通信最新发展技术,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科技日新月异,我们高等教育传授者们必须不断跟踪公安通信最新发展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开常新。教学内容不仅要覆盖到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更要涉及到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通信装备在公安领域中的应用状况,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用较短的时间接受到最新公安通信技术。

2.结合教材内容增加贴近教学内容的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材内容很难与现在通信技术发展水平和公安对通信技术和装备的需求相适应,增加补充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对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扩充很必要。现在教材后的参考文献都是一些教材书目,很多都是陈年老书,与现在的科学研究水平不相适应,而增加适量的阅读文献,可以使得我们及时了解最近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使得我们可以追溯公安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各个专家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观点,学会发现问题,学习他人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并应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这对于我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尤为重要。

四、适应现代要求,优化特种执法通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善于选择适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还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与我们的教学相得益彰。

第5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广博性、针对性、师范性、实用性和灵

活性等特点,比较而言,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还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发达国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应注意拓宽普通教育课程、强化教育专业课程、重视实践课程、增开选修课程和精简学科专业课程。

一、发达国家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课程设置的广博性

宽厚的知识基础是教师职业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文化要求和素养,也是当今教师职业趋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博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增强教师专业学科教学的底蕴和拓展力。为了培养师范生这种宽厚的知识基础,发展其综合素质与能力,许多发达国家大都是设置广泛而又实用的普通教育课程。

在美国,职前教师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必须完成60个左右学分的普通教育课程的学习,占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全部学分的一半左右。尽管各州各大学在普通教育课程的名称与内容方面各有差异,但基本都着眼于要求学生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以及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打好宽厚的基础。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课程约占全部课程的45 %——50%,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日本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一般也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以及自然学科三大类,学生对普通教育课程不分院系和专业均需学习。通过这样一种广博的课程设置方式,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特点,实现了文科学生学理、理科学生学文的基本要求,避免了学科与专业之问形成壁垒和隔阂。此外,在英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中,也十分注重职前教师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课程的设置。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在普通教育课程方面广博宽泛的设置方式,在加深学生对人、社会以及自然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方面大为有益。

(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发达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设置学科专业课程时,面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十分明确,所设科目与中小学课程对应,门类齐全。同时,不少国家实行主修专业和副修专业,使学生获得一个学科以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美国本科生在大学前两年不一定确定专业,在二年级结束时决定主修专业和副修专业,主修和副修不一定在同一个学院或同一个系进行。师范生在四年的本科课程中,可以专攻一个主修课程和另一个副修课程,也可以同时专攻两个主修课程。不论是主修与副修课程,或者两个主修课程,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确定,并没有固定的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又能为学生不同知识结构的建构提供空间。

职前教师教育主修专业与副修专业的设置反映了教师教育的“个性”并彰显了教师教育面向基础教育的针对性。

(三)课程设置的师范性

通过师范性课程(即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师范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教学的原理与规律,提高师范生观察与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兴趣与爱好。所以,许多发达国家对师范性课程设置予以特别重视,以此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如在美国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师范性专业课程要占据所有课程比例的20%左右(不含教育实习)。这些师范性课程一般分为教育专业指导课程、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等四类。教育专业指导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点、教育工作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学校组织和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等。

在其他发达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师范性课程的内容也都比较丰富,并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综观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的师范性已成为各国师范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特色,充分表明了教育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趋向也越来越明显。

(四)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无论是教育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行为的塑造,均要指向应用才能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国外许多国家的师范性课程设置非常注意联系中小学教育实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希望师范性课程的学习能够对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如美国的师范性课程中有很多把目标定位为培养教育的“临床专家”,要求通过训练,未来的教师能够形成在教育工作中进行分析、诊断、假设及开出“处方”的能力。在俄罗斯的师范性课程设置中,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中的基础知识与实用知识的比例为1;3, 其目的就是旨在使毕业生进中小学工作之前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再如,作为英国师资培训课程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课程,各专业都设置了“教学法”课程,这门课程的直接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教学过程中必需而具体的实用知识,因此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五)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表现在教育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课时安排上。发达国家的教育专业课程很少有像我们采取的一门课一学期甚至一年的授课方式,课程多是以专题形式出现,课时根据各门课的特点及需要灵活掌握,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如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大学的青少年至青年教育专业中涉及的中等学校的哲学与组织、为了学习的阅读、阅读困难的诊断与分析等都没有规定教学时数,往往是根据需要具体而定。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结构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十分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性与灵活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如在新加坡小学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就分列了四类课程—核心类课程、必修类课程、自由选修类课程以及实习类课程。其中核心类课程又包括必修教育研究类课程、课程研究类课程和由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选定后必修的学术性课程。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教育专业而对各类课程规定不同的要求。

二、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启示

(一)拓宽普通教育课程,增强课程设置的广博性

第一,要增加普通教育课程的门类。在发达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中,普通教育课程不仅学时比例高,而且门类较多。因此,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普通教育课程,要继续增加门类。第二,适应当代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潮流,积极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如哲学、历史、艺术、文化、伦理道德等课程,以开启学生智慧,提高文明教养,激励意志,造福社会。为便于操作,注重实效,配合此类课程的开设,宜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应知应会要求。如大学四年中应阅读对人类社会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一百部中外(教育)名著,并写出读书笔记等。第三,按照加强基础的原则,开设交叉性学科,促进文理渗透。文科学生要学习一两门综合性自然科学课程(如自然科学概论等),以了解现代自然科学与科技发展的概况与趋势,理科学生也要重点学习一两门综合性社会科学课程(如中外通史、哲学史等),以掌握基本的哲学社会概念。

(二)强化教育专业课程,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

发达国家的职前教师教育非常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在其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相比之下,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教育专业课程则显得十分薄弱。长期以来,教育专业课程仅仅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三门课,其学时在总学时量中平均占到5%一6%,教育见习与实习只有6—8周时间。如此课程设置,反映出我国本科院校对教育专业课程的极其漠视、轻视,显然不利于学生教育素质的培养。

因此,应大力强化教育专业课程,其学时数要占到总学时的20%——30%左右。具体设想是:第一,开设多门教育理论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如教育哲学、中外教育史、中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等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提高对教育对象、教育实际的认识,初步掌握教育规律,特别是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以便能从较高的角度明了教育的真谛、价值与意义。第二,有针对性地开设教育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高教师工作的专门化、现代化水平。如学校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等,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第三,从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出发,开设班主任工作与德育、中学教材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咨询等课程,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快上手,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

(三)重视实践课程,强化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它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在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是师范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锻炼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把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首要的问题予以重视,更新教育实习观念,把师范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通过政策协调,结成三位一体的长期合作关系。把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成为教师科研实验基地、青年教师锻炼基地和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四位一体的稳定的教育基地。其次,规范教育实践课程,把学校组织的具有教育实践价值的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第三,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可从现在的6周延长到一个学期左右。学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中,不仅对教育与社会进步、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能有更多了解,而且,通过切身地感触教育实践,能够逐步地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

(四)增开选修课程 加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第6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软件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等特点。

(1)理论与实践并重

软件类课程学习的前提必须进行扎实的理论功底,然后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再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复思考,再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实践的关键点。

(2)逻辑性强

软件类课程是相互衔接的,学习一门课程往往具有其先决条件,而此先决条件是前一门课程的学习。软件类课程学习具有很严格的先后次序,一旦颠倒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而某一门课程内部同样也具有严格的先后次序,一环扣一环,必须进行逐一的学习。

(3)创新性

软件类课程的学习是在讲授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课堂上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在作业与练习上,必须在思考传统的知识进行创新,否则无法完成指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2.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目前的一些软件类课程设计的方法,很多学者仅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课程的特点,那样提出的课程设计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有类型。本文针对软件类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种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1)在理论授课中完成课程设计,理论与设计并进

在软件类课程的开课初期就进行课程设计的规划,使之与所讲授的理论相互吻合相互促进。此阶段主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课程初期,根据教学进度规划出课程设计的题目与设计进度,把理论学习进度转换为课程设计的每一步;第二步在理论学习中把课程设计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串讲,并与所有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第三步则为在最后考评的时候把课程设计与理论讲授相联系,通过答辩的形式主要考评学生在每一个进度是如何联系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过程。

(2)对课程设计进行分解,降低课程设计整体难度

由于软件类课程逻辑性强,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为基础研究设计、过程研究设计与测试研究设计三个阶段。在基础研究设计阶段主要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应用,考虑整个课程设计,将基础知识内容连贯在一起组成一个基础研究课程设计;在过程研究设计阶段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扩展与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上,把每一个具体要求通过基础知识扩展进行实现,之后把所有要求功能再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架构,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应用整体;在测试研究阶段主要是把课程设计成果即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整体测试,在测试过程中也分为基础研究测试和过程研究测试,而针对每个阶段出现的测试问题要进行回溯改进,直到整个课程设计测试无误或者能完成既定设计要求为止。

(3)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实时监控学生的环节创新

教师在为学生留下课程设计的任务时,要经常与自己所带学生进行沟通,聆听他们在设计或者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或者想法,鼓励学生在一些陌生的领域进行自发研究与应用,敢于想象。而对学生已经产生的一些可能实现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与告之,以防止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主观原因而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进行记录。并定时在自己所带的课程设计小组内举行创新性想法或者思路的探讨,研究其可行性并积极的去鼓励学生去共同研究实验,拓宽创新性思维的实现的可能性。

3.小结

第7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学校课程教育发展阶段,课程知识的传授是学生获得资源的最主要的途径。学校在课程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者对学生教育培养目的,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有所针对性。基于此,探索地方课程设计与开发,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地方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具备的潜在价值。

(一)地方课程的特点

地方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相对复杂很多。其不单具有历史性的资源覆盖面,同时还包含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领域的重要资源。例如我校所在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因其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当地开展了包涵生命教育、人文与社会、技术三门学科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具备多元资源信息特点,能够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选择学习,使得学生充分体验不同的价值存在。然而地方资源配置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增加了学生对资源选择的困难度。此外,地方课程还需要学校积极开发现有资源,为学生深度挖掘课程资源提供可行的指导。同时,地方课程设计一般都是根据社会进程发展为基础并随其变化而改变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地方课程还具备其他课程不具备的实践功能,由于地方课程设计过程中依靠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学生能够切实地融入外界环境中,通过亲自的实践方式去获得技能和知识。传统课程因为主要依靠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选择权,不能自己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这就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处在一种驯化的固有模式下。地方课程设计脱离此种弊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平台,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也符合我校“责任育人”的要求。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巨大潜能。地方课程在满足学生不断的资源需求过程时,还为学生建构了自主发挥创作模式,最大限度地使得学生对新事物价值获取理念,同原有的价值体制更加平稳的对接。

(二)地方课程的教育价值

地方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资源延伸,能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其具备特有的教育价值。地方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设置的不足,为国家课程体系得到改进完善提供有效措施,将国家课程实践环节落到实际课程学习阶段当中。同时,地方课程还在某种意义上为学校课程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提升学校课程的开发与教育价值。此外,强化地方课程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发展潜力,虽然地方课程设计由当地教育机关部门直接主持,然而在地方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依旧是保障地方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源头。教师如果能够切身参与到地方课程设计过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我国教师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原有形象,使教师工作不再只限于书本教学,还要充分参与到地方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头脑中形成课程设计理念思维,不断加强教师对于课堂知识的开发能力,提升教师素质建设的专业化。地方课程也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模式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深入改革,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自主开放式的学习方式,继而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与人文气质的塑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地方课程设计需把握的基本理念

(一)地方课程开发要与国家和学校的课程高度衔接

地方课程的设计开发能够有效地弥补国家与学校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不足之处。考虑到国家的课程设计要满足多数人的教育需求,这就很难使得教育模式具备针对性,且我国存在地理文化差异,造成特殊地区无法达到国家课程规划的培养水准。因此地方课程设计需要针对当地的教育水平去设计开发,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把地方课程设计同国家课程与高校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创新改革课程开发方式,从而使得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高度结合。

(二)地方课程要依靠教师队伍参与设计开发

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传授,教师能够完全了解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不同需求,而地方课程设计就是为更加充分地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因此,地方课程要充分地依靠教师队伍进行设计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进行不间断地扩展改进,才能更大程度地为地方课程设计提供最优的资源供给。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进行地方课程的开发探索,带领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实践教学,赋予学生更富有的生活实践意义。同时,地方课程后期完善阶段,也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创新思维,其对于地方课程开发成功与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方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地方课程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学生在教育方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创新思维素质。依靠调查方式、实际走访等途径全面了解学生需求,从而为地方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数据参考。地方课程开发与学校课堂课程完全不同,其要充分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各个领域,地方课程要针对学生特定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水平去改进课程设计内容。同时,学生自身通过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将外界知识同自身认知有效结合,充分消化吸收所学技能,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地方课程设计开发途径

地方课程要针对当地教育特点,设计专门的课程形式。还要加强扩展学校课程资源同地方课程的结合,提升地方课程设计质量。同时,地方课程配置过程中要不断扩展学科领域涉及面。此外还要加强教师对于课程开发的投资力度,建设课程研发团队,使得教师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实践创新融合,完善地方课程资源优化配置。

作者:周子惠 单位:哈尔滨市红岩小学校

第8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钢结构;课程设计;翻转课堂;大众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TU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062-05

一、传统钢结构课程教学方法及课程设计方案存在的缺点

钢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在发达国家,钢结构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了较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钢结构的研究和应用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建筑行业及交通运输等行业都得到了显著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重型工业厂房、大跨度桥梁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如此,轻型钢结构房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钢结构住宅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1]。但与钢结构行业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是: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普通二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因为钢结构课程(也包括其他结构课程)一直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按照钢结构课程的内容体系,把钢结构的材料、连接和基本构件等内容讲完后,布置一个钢屋架的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第一,学生学习的各单元知识是相对独立的,各单元的例题和习题也相互独立,其中的数据是编排例题和习题时“编”出来的,学生不知道这些数据是随意给出,还是来源于工程实例,也不清楚例题、习题中的计算方法与实际工程设计是否一致。因而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学习后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同时,由于钢结构课程与力学课程联系紧密,计算麻烦,工程实例又少,学生普遍认为钢结构课程难学,缺乏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甚至采取了放弃的态度。

第二,各单元练习中的荷载和内力,与课程设计中的荷载和内力等数据是没有联系的,各单元练习题中的设计计算与课程设计中的设计计算无关联,学生不能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对构造措施的理解也不到位,因而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有效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第三,由于门式钢架轻型钢结构房屋有许多优点,在单层工业厂房及物流仓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钢屋架的结构体系目前应用很少,布置钢屋架的课程设计已不能适应实际工程的需要。

所以,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专业技术工作的需要。

二、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的概念

如前所述,在钢结构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存在三方面的缺点,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将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时,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明确各章节知识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并使各单元的练习既相互联系,又有连续性,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兼顾以上内容,并能实现以上目的。教学实践表明,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所谓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就是通过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方案,并将其设计计算内容分解为几个部分,使不同部分与课程不同单元的内容相对应,每一单元的练习对应解决课程设计中一部分的设计内容。当课程内容的学习完成时,课程设计也完成了。

三、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的实施方案

(一)课程设计方案的选择

要实现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的一体化,课程设计方案要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选择的课程设计方案,既结合工程实际,又能让学生进行手算。其次,能将课程设计内容分解为几个部分,且每一部分的设计计算内容能与钢结构课程的内容体系相一致。第三,学生在学完钢结构的材料和连接内容后,能进行课程设计。第四,学生在学习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的内容时,其单元练习题就是课程设计中的柱、梁的设计。第五,学生在学习柱脚、柱头的相关内容时,能以课程设计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计算。第六,能将不同阶段的设计计算结果汇总,形成完整的设计计算书。第七,能依据各部分的设计结果,绘制施工图,完成课程设计。

虽然门式钢架轻型钢结构房屋目前在单层工业厂房,以及物流仓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采用的是变截面梁、柱的结构体系,不能满足学生手算的要求,所以不适于课程设计。而钢制的工作平台是工矿企业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如钢结构制造厂中的构件制作平台,选矿企业的矿石破碎操作平台,大型机械制造厂中的零件加工、制作平台,混凝土搅拌站中的搅拌系统的工作平台等。从广义上讲,石油钻井平台也是一种工作平台,只是它的工况更复杂,要求更高,功能更齐全,非一般工作平台能比。

工作平台一般采用等截面的梁、柱形式,只要选择合适的布置和连接方案,则可以满足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的要求。基于此,选择一工作平台的设计作为课程设计内容,包括结构选型、结构布置、荷载组合和内力计算、柱子设计、次梁设计、主梁设计,以及主次梁的连接设计、柱脚设计和柱头设计、施工图绘制等内容。

(二)质量保证措施

(1)制定详尽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使学生明确任务、目的和要求。

(2)选择方案中的多个技术参数,使其能组合成多个不同的具体方案,并制定题目分配表,使不同学生的设计参数不相同,即采用“一生一题”的题目分配方案,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1-2]。

(3)对每一部分都给出设计示例(选择题目分配表中学生未用题目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把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给学生讲清楚,以便学生在进行具体设计时,明白自己所选方案的可行性。

(4)针对不同部分的设计计算内容,设计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用的规范化计算表格,学生可以对照示例,按计算表格中的内容进行设计计算,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1-2]。

(5)利用Excel的计算和逻辑判断功能,编制针对不同阶段设计计算内容的计算程序。在该程序中输入已知数据就能计算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正误判断。利用该程序对“一生一题”的设计计算结果进行批改[1-2]。

(6)对每一阶段的设计结果及时进行批改,并将不同阶段的成绩,分别按一定的比例计入钢结构课程的期末总成绩和课程设计的总成绩中。对不按题目分配表选择相应参数,和不按时完成分步设计任务的学生,不记录成绩。

(7)加强过程管理与指导,只有在前一阶段的设计正确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

(三)实施步骤

(1)在学生学习完钢结构的材料和连接内容后,即布置课程设计任务,并按照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进行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为了让学生既能进行手算,又能得到较全面的锻炼,

将其分解为几个部分,并与钢结构课程单元练习的内容联系,课程设计的梁柱布置、支撑布置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主、次梁之间,以及梁、柱之间采用铰接连接,柱与基础之间采用刚接连接。一榀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3所示。该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分析、讲解,告诉学生课程设计所用方案,以及实际工程中可采用的方案。为了充分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多个技术参数,形成“一生一题”的方案,杜绝抄袭现象,并制定题目分配表(如表1所示),每个学生都必须按自己的学号选择设计条件,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由表1看出,这些参数可组合出243种不同的方案,满足“一生一题”的方案要求。

(2)完成结构选型与布置后,进行荷载组合和内力计算。

(3)在学习完轴心受力构件的内容后,要求学生根据各自求得的内力,结合单元练习和设计示例进行框架柱的设计,完成型钢截面和组合截面两种形式,进而确定优选方案。

(4)在学习完受弯构件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进行次梁的设计(采用型钢截面),进而完成主梁的设计,以及次梁与主梁的连接设计。

(5)在学习完拉弯、压弯构件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进行柱脚的设计、主梁与柱的连接设计。

(6)在各部分设计结果均正确的前提下,首先给学生讲解钢结构施工图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设计结果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包括设计说明和材料表)。

(7)学生将各部分的设计结果汇总成完整的计算书,与施工图一起形成完整的课程设计资料。

(8)教师根据学生在各阶段的设计计算成绩和施工图成绩,评定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

(四)课程设计中未覆盖课程内容的改革

如前所述,为了实现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的一体化,并采用“一生一题”的课程设计方案,本课程设计采用的是梁、柱铰接连接方案,也没有考虑柱子受的水平力,因此课程设计中的柱子是轴心受压柱。本课程设计方案未包含拉弯、压弯构件一章中的基本内容。为了利用课程设计中的数据进行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设计数据,并考虑柱外有围护结构和风荷载作用,作为设计示例,计算出柱子的内力(轴力N和弯矩M),然后按压弯构件进行设计计算,并将设计结果与未考虑风荷载时的设计结果进行比较。如此,既实现了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的一体化,又使学生获得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全面的锻炼。另外,对于课程设计中未涉及的训练内容,可以结合例题、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以保证练习内容的完整性。

四、改革经验和效果

本教学改革是在笔者进行的相关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和较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因此,其方案、思路和方法是合理的,过程也比较顺利。本教学改革采用的是“一生一题”的方案,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设计计算结果都不相同,所以教师的批改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在实践中,笔者通过设计规范化的设计计算表格和Excel编制计算程序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在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两个班179人中的实践,取得了如下的经验:(1)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和认识,理解了各章节内容的相互联系及其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2)通过规范化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意识。(3)结合实际工程的课程设计方案,使学生明白了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学习目标明确,激发了学习积极性。(4)分阶段进行,分阶段评定成绩,并计入期末总成绩的实施方法,保证了各阶段设计结果的正确性,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和科学严谨的习惯。在实践中,笔者将次梁、主梁,以及柱子的设计成绩按30%的比例计入钢结构课程的期末总成绩。将荷载组合和内力计算、主次梁的连接设计、柱头设计,以及柱脚设计成绩按50%的比例计入钢结构课程设计总成绩,计算书和施工图成绩也占50%。(5)采用一体化的方案后,将课程设计分散在整个学期进行,保证了设计时间,促进了设计质量的提高,并且也不再需要额外的课程设计时间。(6)经过多阶段、连续、规范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掌握了结构设计的内容和步骤,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规范意识、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7)课程设计的优秀率达到38%,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优良率也明显提高。

五、结语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更多人有机会走进了大学校园,但是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还有些学生甚至把大学校园作为休闲娱乐和谈情说爱的场所[1]。因此,加强思想教育,进行正确引导,更新教学观念,实行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能适应工作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在一些课程改革中已有实践,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3-5]。但笔者所进行的是另一种“一体化”的改革,即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将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采用这样的改革有如下的优点:第一,学生在学习不同单元的内容时,带着如何解决课程设计的问题学习,因而具有翻转课堂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经验性和情境性特点[6-7]。第二,采用“一生一题”的方案,有效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抄袭问题,目前在高校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8]。“一生一题”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把单元练习的成绩,分阶段计入课程总成绩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第四,连续多次规范化的设计计算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工程意识。第五,采用分阶段进行、加强过程管理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保证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和质量。

实践表明,单元练习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对工作适应性,不仅对钢结构课程适用,对其他课程也普遍适用。

参考文献:

[1]熊瑞生.注重过程管理与质量的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6(3):82-85.

[2]熊瑞生.期中考试的形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8):136-138.

[3]马学友.对课程单元、整体设计及一体化教学的思考――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J].职业教育,2013(11):103-104,108.

[4]毛丹洪.关于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3(10):13-15.

[5]于惠中,刘心萍.论理实一体化的教育原则和练习处理法的突破――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3(8):43-45.

[6]李建楠,熊瑞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教研版),2004,20(7):75-77.

第9篇: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1-02

一、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1],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又是继机械设计课程结束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是第一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它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入机械设计领域的环节,通过对通用机械(或其他简单机械)的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初步能力[2]。本文结合我院三本学生的特点,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二、我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他们时间有限,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随意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因此,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三、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转动,有轻微振动,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减速器批量生产。传动方案及原始数据如图1和表1。

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这样内容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型号、孔径、孔长等);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周末时间不计,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如表2。

(四)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会现场答辩,在答辩时候,会先给个预成绩,这个成绩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答辩,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是否有抄袭,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考核方法等改革与实践,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明显体高,从学生课程设计的总结体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收获颇多。不仅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入了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