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第1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侧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以新课改为指导,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可行的对策。

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制度引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所改进,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设置越来越往多元化发展了。国家教育部放开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权,如今,历史课程也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在各级各校都出现了校本课程,与以前只有国家、地区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上,高中历史课程积极汲取了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了历史课程的蓝本;同以往的历史课程不同,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合理设置,历史课程内容也以专题模块形式出现,更加有利于针对历史知识的重难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案。

尽管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课程上有了如此多的进步,但是还是有些许不足[1]。在课程的衔接问题上,高中历史课程和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内容有重复且没有特色;在课程种类上,高中历史课程可选的种类不多,现在大部分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必修课而不能作为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也缺乏结构的严谨性,导致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体方向上,新课改已经明确了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虽然各级各校也已经在此要求下严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对于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以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海量做题为主,没有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可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进行大胆创新,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双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双方主体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绝大部分时候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只是枯燥地记忆,举手回答问题的都只占据少数,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无帮助。新课改要求应该让学生真正回归本位,教师要大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因此,要正确树立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力倡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众所周知,生动形象的画面比书本文集记录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高中历史新课改就要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尤其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求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平衡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条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将多媒体和教学有机结合,将问题情境和教学有机结合,将表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改对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尽量多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应试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考虑多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制订,同时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具体性和科学性。

高中历史教师因自身历史素养的限制和历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对于所教授的历史知识难以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上的衔接性又有所不足,经常使学生感觉历史知识很复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3]。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其他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还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课堂知识,教师还应该适当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完整的体系。相信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会不断减少,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明华.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理论观察,2014(02):174-175.

第2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发展;衔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刚进入高一历史课程学习的学生是起点,而在整个中学教育中,初一的学生便是教学的起点,因为目前我国的历史课程设置中,是从初中开始进行历史课程学习。从初三中考到高一学习只是学生在整个中学过程中的一个转折,所以在整个中学教育层面来说,初中教学是与高中紧密相联的,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只是一个结点。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尽管关系密切,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两者衔接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无法快速适应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效率不高。在初中与高中历史教的衔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高中学习中的问题。高一新生进入高中历史课堂学习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没有随自身发展水平发展,把在初中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都大量一层不变地移植到高中学习中。使得在最初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学习中处于被动,无法按照高中课堂要求掌握学习内容,考试成绩不理想。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课堂上仅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教学的经验对学生进行授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并且教师的教师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教授高一历史课程的教师面对的是从新课改要求下的初中教育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如何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转换,这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探索。

第三,在中学历史教研中缺少初中与高中的相互交流的形式。学科内的交流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学科教学的有效形式。其形式可为多样,如历史学科教师的集体学习与备课,学科内的公开课、研讨课、评课等。在活动中展示亮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相互学习。但是在这些活动中多以一个年级的一个学科为单位进行,更大的规模也只是整个高中或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师。在教研学习,公开课、研讨课中很少有初中和高中教师一起参加,交流的机会。这对于不同年级,特别是初中与高中在教学中的认识了解不利。

二、关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解决建议

通过对教学衔接中问题分析,可以知道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各方面因素结合所产生的。要做好教学衔接工作,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就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去思考,解决。只有将各个方面兼顾好,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第一,教师应增强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初中和高中教师都应具备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一个过程,不仅要考虑当下学生的学习问题,更要关心学生日后的成长。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应去落实衔接意识,把学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注重自己教学所在的一个阶段。课堂应按照教学三维目标去完成,在一些特别的问题上可以做适当知识和能力的延伸。高中教师则应依据学生在初中学习知识、方法、能力的基础,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日常教研活动或听课评课活动中,初中和高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去体验各自的课堂,从中领悟、体会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增强对学生的中学学习成长的全面认识,以便自己在所教的年级中采用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对高一学生进行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衔接指导。高一学生满怀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进入学校,高一的教师们会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入学教育。在历史课堂中,也应该重视和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历史课,这节课是让学生做好高中课程衔接的关键一课。例如在课上可指导学生阅读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发现高中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回顾初中教材的内容,寻找其中的异同,对初中和高中历史的课本有更深入认识。从而引申出如何做好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如何更好、更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状态。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历史课有期待,对历史学习有兴趣,自己愿意去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紧密联系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进行。例如高中历史强调历史意识的培养,对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探究,从中找到今天为我们所用的经验,汲取其中的智慧,这是历史学科的亮点。在此同时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当代的一些政策和社会问题,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从中体会历史学习的内涵和快乐。这是对待高一学生历史学习的第一课,也是做好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的衔接的关键一节课。

除了第一节与学生的交流课外,要实现对高一学生又好又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这一目标,还要依靠之后具体教学内容的引导。具体而言,学生在这一节课的知识储备有哪些,在本课的三维目标要求中,哪些是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哪些是要通过课堂学习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哪些是在以后学习中还要继续讲解和深化的内容,教师应有相对应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对高中具体知识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方法的指导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

总体而言,对于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入手,把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最终达到初中与高中顺利衔接,高一学生能又好又快地进入高中历史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走好这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3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第4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界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着很多争论,在己经实施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地区,很多历史教师觉得要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困难很多。往往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上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结果却事与愿违,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大批历史教师的教学处于低效状态。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是有效教学,己经成为当前历史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保障

(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契机

新课程是在反思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诞生的。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低效情况必将逐渐减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历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较,具有课程目标明确、专题式的课程内容体系、开放的历史课程思想、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留有较大的课程实施空间等特点,因此为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契机。

(二)教师的历史素养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师来体现,虽然教学的效果由学生来体现,但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却在教师。历史教师只有在自身具备了必要的素养之后实施的教学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学。历史教师的必要素养包括教师的一般素养和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教师的一般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历史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一般素养外,还要具备历史教师专业方面的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方面的素养主要包括树立牢固的唯物史观、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知识、精通历史教学理论、熟悉历史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等。

二、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准备是指在教学工作展开之前,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等方面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所提供的条件及其对教学的适合性。这里的适合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这些条件要保证教学行为的成功,二是要保证教学在时间和精力的消耗上经济而合理。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分析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准备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优势,着重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的设计。例如,教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历史学习情境。比如,在学习“西周的宗法制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首先“神入”历史之中,换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西周时你的祖父是诸侯,那么你拥有什么身份请你结合大宗、小宗示意图进行讲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情境的设置。它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历史学习的真实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也一下子变得趣味盎然。这个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二)实施讲授引导式的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讲授引导式教学,就是历史教师通过口语引领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基本的历史情景、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把握基本的历史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莫定基础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讲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语音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教师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历史教师要适时、恰当地使用历史专业词汇。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应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化的语言,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助词的不良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课堂内容组织的条理性。第一,讲授过程具有连贯性、提示性。讲授过程顺畅、自然、连贯,要有关联词的过渡,没有思路的突然中断。第二,讲清内容的相关性。揭示新授教学内容与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内容的相关之处,使它们关联起来,并将新授内容置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知识结构,或者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第三,板书呈现的条理性。在黑板上采用标题、小标题、画关联图、概要、斜体、着重号等使内容组织条理化,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三)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和设置教学玄机,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交流,使学生借助历史学习材料,围绕教学问题,通过独立探究或是协作讨论等方法,得出问题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控教学过程而拙劣的提问却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陷入一种全然被动的状态。教师在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时要注意了解和明确提问的目的,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简单活跃课堂气氛、避免课堂毫无生气或活力的手段,也不是问倒注意力分散的学生使其难堪而对其批评、惩罚的管理措施。此外,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场境、不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对象等的需要来提问。

总之,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要适应有效教学的需要,教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改革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积极、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使我们的工作充满快乐,得到深刻的内心满足,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与学习者的认可。历史课程,贯穿从小学到大学学的课程体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意识,促进高中学生形成民族观念的重要教学实践。在将对话教学应用到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

高中历史;对话教学;问题;应用方法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历史教育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传承极为重要。历史学科,不仅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也是考试的必考学科。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影响着个人历史观念的建立,也影响着其最终的学习成果与个人发展。对话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将对话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更能促进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提升。

一、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的不足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模式已经被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引入,并给历史教学带去了生机与活力。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话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效率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历史教学流于形式

在许多创新方法应用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的问题广泛存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方法,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提出问题,但课堂问题的深度不足,并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运动,学生也很难针对教师的问题去讨论。在肤浅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只能从教材中机械地寻找答案。在提问过程中,一些教师无法快速转变自己的角色,依然将自己安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讲究一言堂,让对话教学流于形式。

(二)对话教学手段不足

教学手段的丰富,会吸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课堂的活力。在对话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在课堂中,教师负责提出问题,要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要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很少有教师能够将不同的方法整合在一节课里,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最终质量。

(三)对话教学内容单一

对话教学的内容,关系着师生在课堂中的投入度。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对话,是对话教学法应用的妙招之一。但是,很多教师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过于单一。粗糙与简陋的多媒体课件,成为了课本文字的另一个载体。教学内容中缺少图片与视频资源,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活力。单调的课件不利于师生对话的开始,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

二、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应用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模式,对于历史教学的影响十分深远。开发合理的对话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历史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教师积极转变个人课堂身份

教师成功转变个人角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法的重要前提。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身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会形同传统教学模式。当代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接受全新的教学理念,学会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平等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课堂中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从中发现不足与优势,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不足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个人历史学习的方向,才能让历史学习内容为学生所消化。教师成功转变自己的课堂身份,需要学校的校长重视新型教师的培养。利用教务会议,引导全校教师了解最新的教学思想,鼓励教师成为新思想的使用者。更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此为动力激发高中历史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确个人成长的目标。

(二)丰富对话教学的应用方法

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对话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力度,把握好历史课堂教学的方向,尽最大可能去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用对话的形式丰富课堂活动选择,将不同的活动组织在一起,才能让高中历史教学更有吸引力。比如在讲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聊一聊他们所了解的,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去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情况,明确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小组学习,在小组内提出与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开展组间讨论。用合理的引导丰富学生课堂中的对话形式,才能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积极去学习历史知识。

(三)合理设计与利用历史教学内容

在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今天,对多媒体课件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就成为了对话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推动对话教学模式的实施,才能让高中历史教学变得高效高质。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伟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段纪录片去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针对一段视频去交流,发表自己对于的观点。要改变课本内容过于枯燥、单一的现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去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用图片让学生去猜测其所对应的事件,丰富师生对话的载体,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与教师主动交流。只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变得全面且丰富,才能促进对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认可并接受全新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历史改革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全新教学方法的引入工作,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魅力。将对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此给学生创造更加开放与平等的学习环境,才能推动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孙曈 单位:衡水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任再一.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法研究[J].才智,2015,32:123.

[2]唐惠玲.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话教学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70.

[3]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03,10:12-15.

第6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问题 对策

素质教育的提出,也促使了高中课程新课改的展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革。因此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亟需做出多种改进,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引导与强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加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转换,进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就从笔者多年历史教学经验出发,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行简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手段。

一、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问题分析

1.学生缺乏历史学习动力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色彩比较浓重的学科,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学习高中历史的意义,也就缺乏了学习高中历史的学习动力。此外,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也只是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枯燥讲解,不理会学生是否对于历史知识有着自身比较明确的认识。历史教学的课堂过程中学生没能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相对应老师后期所采用的考核手段也仅仅是通过试卷的形式表达。这种单一的考核手段让学生认为历史只要会背就好了,根本不需要上课,纯粹是浪费时间。上述种种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与学生们所熟知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相比,历史自初中阶段开始就被学生化作了副科,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语数外学得好,历史之类的课程只要考前背背,记住就好了,这种学习态度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失当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几乎已经引入了我国大部分的高中教学课堂。很多老师为此更是省去了板书,认为只要通过视频的视觉冲击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上述观点严重偏离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的初衷,对于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二、高中历史未来教学发展趋势

1.重新定义教学主体

现阶段的高中新课改要求,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同等地位,发挥教育“以生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和谐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模式要变化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都是以枯燥著称,为此高中教师只有转换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才有可能让学生爱上高中历史。现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虽然已经很好的缓解了以往教师简单讲授的问题,但是由于很多老师并未能很好的应用该教学手段,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方法,让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始终停滞不前。为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更是要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的整体教学效果。

3.教学思路要革新

传统历史教学,很多教师仅仅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推送,自身并没有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为此教师教学思路只有革新才能赶上新课改于历史课程的系列要求。教师在未来的历史教授过程中,要多角度阐述历史知识,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深刻的阐释了历史学习的意义。

4.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教师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讲述,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大致过程,但是现阶段新课改目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解高度进行知识阐述,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是一味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强化,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历史作为文科性的教学课程不乏故事性,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以故事引导学生进行不断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融新教学手段于传统教学过程中

新课改的进行引入了比较新型的教学手段,但是很多老师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历史教学,并没有很好的认识与使用当今比较新型的教学手段。然而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未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很好的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当然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过程,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较好的发展。

3.构建多角度教学内容与目标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中课程的考核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为此教师一定要能够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而构建多角度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良好发展。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多角度地把握课程要求,让自己所教历史课程很好的与时代接轨,实现教材与课程的时代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量,实现自身历史知识的良好储备。只有教师自身专业基础牢固了,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去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实现高中教学最终良好发展。

4.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其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历史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大杂烩,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知识更是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其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还是极高的。很多学生反映自己的历史教师仅仅是读相关的教材与材料,并没有很好的引导自己学习历史知识,本身自己就不喜欢枯燥的历史课堂,这样一来就更加反感了。为此教师在对应的历史课堂中,要能够积极的做出对应的调整,通过有趣的故事进行课题的引入,同时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让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明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2)

第7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衔接“断层”的原因分析

1.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变革跨度大,滞缓了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延续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在教材编排、课标设置、知识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客观上却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历史教育的延续性。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别对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教材内容呈现出浅显性与感性描写的特征。正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形式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主要是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属于理论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出现脱节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为了中考的现实需要,许多初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们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更快、教学要求更高,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方式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脱节。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教师可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块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也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看似是脱节的,实际上只是叙述上的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应用的史料有所不同,教材内容和基本理念还是能够衔接得上的。高中的历史老师,特别是高一的历史老师有必要在充分对比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背景,梳理历史的发展线索,将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以完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知到初中所学的浅显知识,有利于他们轻松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如在讲“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时,初中的独立战争知识,是联邦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可以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介绍美国独立战争及其战后的状况,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北美大陆开创现代政体新形式的历史背景。

第8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

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十分庞杂,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单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这就使得学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堂内容的教学应该体现时代性,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符合,同时还要尽量减少难懂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终身学习。

一、 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指的就是教师为了促进现实社会生活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生活内涵,将生活中的学科理论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实现历史教育体系的生活化。由于历史学科自身所具有的过去性特点,使其与现实有着很大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学生很难在历史的学习中产生共鸣。因此,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生活化的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与体验获得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就加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同时,通过这种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模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生活结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促进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增强。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应用、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 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加强了对高中历史教学措施的改革。笔者根据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对促进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目标,实现生活化

历史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单靠记忆很难掌握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加强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改革,将历史知识的讲解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避免使历史教学出现空洞、苍白的现象,从而让学生难以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目标生活化改革,不仅要学生能够进行历史知识的熟记,还要能够在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上进行文化知识修养的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借鉴,从而到达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

2.整合教学内容,实现生活化

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过于注重历史事实的简单陈述,而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展现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共鸣,这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激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进行历史知识的获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另外,实现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还要注重生活化元素的加入。通过对生活中资源或者乡土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性记忆。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建筑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时,可以与故宫进行联系,这样学生通过现实存在的事物加强了对古代建筑群的印象,以此来实现了历史知识的快速记忆与掌握。

3.创新教学方法,实现生活化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使其生活化教学特色更加突出。例如,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电影、音乐等,这样讲解历史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等活动,将历史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参与历史活动的同时实现其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

4.优化教学形式,实现生活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其教学形式的优化能够促进历史教学的生活化。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拉近距离,实现历史课堂的互动,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加强习题生活化的设计。面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考查时,其使用的习题往往过于强调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实现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使其知识体系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而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进行题目的练习,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科目,其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元素的结合与应用,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满芳.试论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2.

第9篇:高中历史课程要求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衔接;对策;学习方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否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高中历史的关键。但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的前提是让高一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完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只有学生学起来轻松,才会对历史学习有持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做好初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衔接,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初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及做好衔接的策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区别

1.从教材内容的编排看

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模块。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则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究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模块。高中教材的编排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但弊端是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

2.从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看

正因为初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板块设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这对于初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又有所不同: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基本上是识记、了解、理解,更多侧重于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状况的分析

1.初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为薄弱。(2)初中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导致历史知识的欠缺,这也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3)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

2.高中生历史学习状况

(1)由于初中大多数学生知识储备不足,而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这种脱节现象,导致高中生普遍感觉历史课内容偏多、偏深、偏难。(2)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的体验、感受,但现在的高中新生在这些方面显然欠缺,这也增加了历史学习的难度。(3)在学习方法上,初中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且,升入高中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这就使学生产生“我全背过了,为什么题却做不对”这样的困惑。正是因为对所学知识不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也就无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述这些因素都会给抽象的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一定障碍。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让《课程标准》来引领你的教学

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灵魂和指南,是上好历史课的前提和保证。但目前,教师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也不能恰当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被教科书所束缚,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这不仅使教授内容更加庞杂、琐碎,使学生无法把握重难点,增大学习负担,还会使教师在规定的学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整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该删的删,该增的增,做到合理调整。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既有利于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也做到了与初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接触高中历史时不至于感到陌生和无头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初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习惯于全盘接受、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习惯。但在高中阶段,随着教材内容增多、加深,不少学生依然沿袭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就出现了学生把课本背熟了,可考试时却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这在无形中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和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思维习惯。只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当然,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以此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3.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知识框架

上好第一节衔接课很重要。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历史在各方面的不同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相应事项,还可以利用“统筹全局导学法”在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粗线条地引导学生梳理所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及宏观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构建起心中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一学期主要学什么,宏观知识结构应该怎么学,具体历史事件应怎么分析。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新学期的学习任务、知识结构有了宏观把握,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这种教学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期待,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引领学生迈入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一步。

4.开展集体备课,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有效弥补教师个体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处理,取长补短,提高业务认识和教学水平。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更应该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依据学情,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大胆地去探索、尝试。只有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创设出有趣、高效、受欢迎的历史课堂,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的课堂也会使高一新生转变对历史课堂的传统认识:历史课堂也可以妙趣横生,历史学习也可以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和激发。高中新生也会在心理上接受历史并爱上历史,快速融入历史的学习中。

总之,高一是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实现其在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调整、转变,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并需长期探究的课题。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努力和付出。只有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4.曾纪洪.开学第一课:谈高中历史统筹全局到学法.中学历史教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