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激发兴趣;注重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50-01
近年来,教育界十分关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不断高涨,把语文教学炒得沸沸扬扬,使教学不断出现“教改热”。然而,在这沸沸扬扬的“教改热”中,语文教师便手忙脚乱了,一时间不知如何教学。其实,只要我们认真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努力抛弃传统教育观念,就能开展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一 以人为本,凸显语文育人的核心价值
事实证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把学生当作 社会所需要的工具来培养。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书本知识,大大忽视了知识以外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目的在于提高每个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实际操作能力,即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真实有效的升华,从而更好地有能力地去服务社会,服务自己的一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小学要将'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并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摈弃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便是从事好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根本前提。所以,语文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培养少数几个所谓“尖子”,而应把工作重心放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既要保“尖子”稳步上升,又要扶“差生”逐步上进,并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让教育真正在教学中均衡发展。
二 培养能力,达到语文育人的最终目的
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都是以“注入式”教学为途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获得的知识较少,较多地凸显在死记、硬背中,由此造成了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达不到科学的培养。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能说不能行”,即缺少应有的实际操作能力,究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教育的教学手段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亲自尝试、亲自探究获取知识的主体意识,还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先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瓮中保护这种学习乐趣,使学生时刻有学习语文的。其次,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从平常抓起,跨结合学生的实际,始终围绕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努力发掘各种对教学有利的因素,才能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培养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巧的目的。
三 突出实效,注重语文教学的核心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很多方面是一种形式,甚至于产生了很多令人担忧的地方:诸如在教学中刻意地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不断翻新花样,致使课上“热热闹闹”,而课下却“冷冷清清”不见实效。谁都知道,教学形式运用得恰当与否,这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关键和根本都在于教学是否有实效,即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是否形成技能。
总之,要搞好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自觉改变教学理念,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见效而不流于形式,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朝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育人、树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育的意见》(2009年8月26日)
[2] 刘韵清,何小英,付孝泉;小学语文教学及调适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一、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可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极端:一堂课,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让学生做主人,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气氛热闹,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攘攘;而教师则只作为发问者、旁观者、旁听者,由过去的主人成为了陪客。于是,在“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绝妙好辞中,把课堂从“一言堂”一下子变成了“大放羊”,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甚至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要么不过问,要么就模棱两可,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把课堂完全开放了,才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此类现象,实在是违背新课改的精神、忽视教师主导性的一种倾向。
二、以探究式教学完全代替其他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科学探究,而探究式教学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权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内容为基础、重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但有的教师却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否适应于研究,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学,似乎一提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它的教学方式都不存了。这与新课改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是极端的。
三、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信息单向传输和师生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方式,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花架子,只是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出现了假繁荣现象。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教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在解答了人们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性质界定的疑惑的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个倾向:教师们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倡导新课程改革,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得不到落实。语文轻了“语”,轻了必要的双基,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一种偏向。语文教学要工具和人文并重,才能既避免“头轻脚重”的失误,又避免“头重脚轻”的悲哀。
五、片面强调学生的积累、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 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就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书面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现在新课程强化和凸现这种教学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积累能让学生掌握许多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感悟能使学生体味和理解语言的精妙,并逐步形成语感。但在我们现时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极端:语文老师忌讳“讲”,在教学中不敢分析、不敢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将较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空悟上而造成了收效甚微的新的偏失;有的放羊式的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课文,而老师却不加任何指导。但是想想,学生真有那样多的时间去实践所需要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语言材料吗?事实上,文本往往是多义的,而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更主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与其让他们迷惑地读一百遍,还不如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让其豁然开朗来得实在。
一、更新语文教学观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语文的教学要与时俱进。近年来,语文教学随着应用能力的不断推进,新课程已深入教育教学中,面对新课程新的教学任务,对从教多年的教师如何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为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快步入新课改行列,我一方面积极参与各方面培训,另一方面经常步入新课改走在前面的名师课堂,向他们求取真经,不断树立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意识。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语文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
二、实施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比较单调乏味、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渐渐远离语文。主要是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深闷,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新课标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话说话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因此只有把课外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才能根本解决语文课外活动难以落实、难以坚持的问题。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此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三、语文课堂灵活施教,各种教学方法并用
〖HJ0.3mm]语文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内容丰富,激活课程资源,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必须借助于各种手段所展示的形象,来唤起自己头脑中的表象。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应用,作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创设必要的情景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如古诗词教学,内涵丰富、跨度反差强烈、意境深远,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内容,就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以平等的姿态去亲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谈心、商量,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使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与教师自由交往。让学生产生一种无拘束、不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其次,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构建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语文活动、学法指导训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真正形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造互动。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品格,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为语文学习与创新提供内动力。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无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中华历史坚韧朴实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教材中古今外的先哲贤士们为追求真理、寻求科学而不断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会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锐意进取,顽强地向创新目标奋进。营造语文创新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名人名言、学习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篷壁生辉。课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讨论妙语佳句。适时地开展语文知识竞答、热点问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力求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关注生活、感悟语文,让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创新。
关键词:改革;汲取;运用
一、汲取――博览群书,扩展学生的积累范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总量应该在400万字以上,并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这明确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特别强调的是通过大量阅读进行积
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去积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先士卒,和学生一道参与诗词背诵的竞赛过程。其次,采取各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语言信息天地。如果在阅读中遇到疑难之处,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获得多方面信息,进行整理、评议,进而让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学会享受读书的乐趣,形成兴趣,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
二、运用――改变教法,优化课堂结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作为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自己运用学过的方法及所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思考、学会自学、学会做人。例如,笔者在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在课前预习和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深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醒孩子们读书要做到静心,要沉住气,不要慌,举手不如读书,这样有意识地压住学生急于求成的个性,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耐心、认真读书的好习惯。这种课堂读书的指导,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自读、自思、自议、自悟的空间,也使学生之间的互动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悟之以理”。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困惑 解决困惑 尝试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3.更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不论是多么堂而皇之的教育理论,只要高考不废除,就必须遵守考试定成败的游戏规则,在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尊重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譬如,针对字音、字形必须多反复的学习需求,我们有的老师设置了常规作业,有的老师多听写,多检测。针对散文阅读的难点,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光读,而且练。从语文学科的规律出发,找到更符合语文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精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2-02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对课堂气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传统的教师为主逐渐转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方法,重视多元化发展,充分理解因材施教的重大意义,力求打破传统理念的学习方式,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构建出精品活力课堂。活力课堂是新课标下科学理念的教育产品,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动脑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开放课堂。
二、传统课堂弊端
传统课堂教育中,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负责死记硬背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教育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点:其一,课堂主角人物是教师,因担心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无法掌控有限的学习时间,教师从始至终的进行讲说教学,快速达到课堂教案要求内容,考核方式仅以考试成绩为准进行判断;其二,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会区别对待个体差异,填鸭式教育理念下,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沟通交流的部分,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无明显兴趣,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其三,传统教育注重有限时间教授更多的书本知识,不会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探讨、交流空间,这种教育理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精品课堂的构建
1.新思想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立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下,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朝着多元化发展。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生活背景不同,对语文课本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方式也不会完全一致,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围绕书本中的内容,进行价值观建立、思想开拓工作。比如小学课本中不乏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作者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其价值理念、表达思想也必须符合当时的背景,教师首先需要对文化背景进行充分讲授,必要时可以借助现代影视剧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半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结合课本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进行换位教育理念教学,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时代背景,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的生动性。
再者,多元化还提现在教育资源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产品,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发,如多媒体教学、简单道具表演、音频朗诵设备等等。在进行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教育时,可以组织学生朗诵,如《诗经》 ;在针对历史典故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表演,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揣摩人物心理,扮演丑恶善等,从而深刻认知书本内容的精华;再者,例如小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课前准备好网络动画,让学生在灵动的视频下进行学习,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充分调动大家积极参与的兴致,使得教学效率和质量相对传统方法会有大幅度提高。
2.平等教学,分组合作
新课标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站在一个阶级高度,改变传统的教师形象,教师即是言传身教者,又是参与活动的朋友,教学活动可以以分组合作形式进行探讨学习,教师可以是组织者,也可以是某个小组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是多个小组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每个小组分工不同,通过大家合作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也可以是同一个题目,每个小组之间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大家都是小组成员,必须努力思考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小组讨论的题目一般要与生活、社会相关,同时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先是自己探讨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灌输已有固定结论,硬塞进学生的脑袋,我们要倡导学生自主发挥、个性探讨的新型技术方法。
3.创新理念的评价
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讲究人文素质教育,倡导将科学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充分结合,改变传统的考试制度是唯一标准的方法,重视现代化教育器材的使用,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教师更多的去关怀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大家进行爱好培养,发挥个人的优势性。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多元化教育的重要课堂,通过课本中简单的文字,以表演、演讲、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每次活动的表现,无论是语言、表情,还是创新性、动手能力等都可以进行打分测评,使得学生能认识到课堂的丰富多彩,更优质的达到教育目标。
一节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仅需要开始导入环节具有吸引力,更需要结尾能充分的展现书本内容的精华,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课本简单的表层概念进行充分升华,融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时让学生能在课余期间仍回味课堂的趣味价值,同时对下一节语文课内容充满了好奇、期待,相信趣味横生的课堂收尾会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绝大部分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然而任何班中都有差生,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消极的思想,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必要时降低要求,加强基础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等级的要求。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和耐心,为了长远发展目标,为了更优质的教学成果,必须充分落实新课标改革要求,充分结合语文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加快小学优质课堂的建设工作,让教学工作成为学生为主体参与的综合性工作。
参考文献:
[1]范利花.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6).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摆脱低层次的知识本位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有效指导课堂教学,进而让学生轻松学习、愉悦的学习、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程设计更为人性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文教师必须自觉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法有:一是情境渲染法。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或者让学生自己去设想,参与到生活场景中去,参与到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人物的思想中去。将语文还原回生活,还语文课它本来的面目。二是变讲为读法。 “讲”为教师讲,“读”为学生读。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其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三是全体动员法。语文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每个用心的学生都不会掉队,哪怕该生基础较差。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循序渐进,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要使得在语文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自我探知的欲望。四是自主探究法。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使学生动起来的最佳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它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自主学习能够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加强合作交流,生生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的实施,才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五是课外实践法。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教师应加强课堂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联系,拓展学生语文应用实践的范围,使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学法指导的转变
一、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不断进行知识结构的翻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掌握好新教材中的内容外,还应多读史书,多读古典美文、中外名著、现代中外各派教育理论,充实自己的知识含量,要经得起学生的发问,在教学举例中不会词穷句尽。
二、转变观念,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首先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在方法上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智慧。同时教师要想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其次是淡化学习结果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语文教育是最不能立竿见影的教育,追求短期效应,只会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感情。所以教师不要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并时刻注意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虽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铺设情境,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进行感情体验,进行有目的的创作体验,并辅以良好的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质的飞跃。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知识转化。
第四是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艺的机会,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和新课程的要求,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才艺的机会。如在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力训练时,可以举行课前三分钟演讲,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仿“实话实说”主题论坛等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进行民主教学
面对新课程,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教学思想。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才敢于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此外,教师应放弃权威、指令者的角色,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学会欣赏学生,学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一个权威者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对话者,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四、改变评价观念,实行多元评价
一、先学后教,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具体地说: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这样,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洋思的这一教学模式对我影响很大,学习洋思经验,其根本在于改变观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学洋思的经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由先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沿袭着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欲出不能,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开辟学习的新领地。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对于学生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去学,那只能变成“强扭的瓜”了。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地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轻松地将其他各情节贯穿起来。
三、课堂教学中将“是与否”的评价改为鼓励表扬式评价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地评价,就犹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