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初中历史新教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新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新教材

第1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关键词: 转变 定位 掌握 改革

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已全面推开使用了,通过第一轮教学的实践,这套教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大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师都认为现行教材能体现课改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编排乱了套,甚至认为内容简单得没讲头,几分钟就可解决问题。在对物理教学检测命题时,一些教师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出的题不是太容易就是超“纲”,这也说明了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把握好对现行教材使用的“度”,使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全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课堂教学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一些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尤其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有的教师在新课改下“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柳斌同志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所以,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成为学生喜欢、轻松乐学的一门课程,达到培养四化建设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定位教师角色

在新教材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主宰”这一角色转变为多重角色。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引导者、组织者,这也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其次从师生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合作”关系,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表演者和组织协调者、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教师要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物理教学理论的不断研究,更新自己的观念,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逐步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员”。

三、掌握教材特点

现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自然现象、生活事实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插图能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生活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来设置的,章前有知识点提示,节中设信息窗、加油站、“交流讨论”、迷你实验室,尤其对相应的探究环节进行了点拨,节后都设有“请提问”栏目,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到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热学、电学和现代物理运用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献给同学们”到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到各章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探究实验、“问题设置”和“迷你实验室”等内容,教材不断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一定要求“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流体力学和原子能知识、宇宙探索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实验探究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2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一、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熟悉的事物最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地理知识中有许多现象都是学生见过但可能不知原理,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同时可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使地理教学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如在讲《多变的天气》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对流行歌曲很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歌词是能够反映天气变化的,学生们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他们找出了“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2002年的第一场雪”、“阳光总在风雨后”、“三月里的小雨”等许多歌词,大家都很兴奋,对这一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降水和降水分布》这一节时,先让学生了解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降雪和冰雹后,我提出了你们所学的诗词中哪些是与降水有关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举出了很多例子,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通过采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导入方式,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

二、依据教材内容的要求,注重学法的指导,从“学会”变为“会学”。

虽然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但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更要教师的有效指导,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知识点的链接点上更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学法上的指导,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才能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更可以一生受益。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并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培养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第二册区域地理时,可告诉学生每一节内容的编写都有规律可循,大部分章节的内容都是按照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又是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这些方面进行阐述的,而地理位置一般会涉及在世界中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如图。

自然环境(××国)地理位置世界中的位置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特点 气候特点

在讲《日本》和《东南亚》时,我引导学生从这些教材上的地图和课文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入手,然后由学生填写此表格,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自然条件推断出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工业分布特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可以得知当地人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在上《印度》和《俄罗斯》时,我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学,由他们自己阅读分析教材的内容、自己填写该表格。我则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和同学共同分析得出人文地理的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根据教材的规律自己得出结论,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并能避免死记硬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巧用教材,凸显积极创造,勇于探索的理念。

第3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1 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前有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1.2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1.3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1.4 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1.5 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2 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已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法,变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教材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显然不行了。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知识的传授应该是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想一想、做一做扩大教学效果,而不能以偏题怪题让学生钻“牛角尖”;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相关的物理知识尽在其中,切不可走马观花,一晃而过;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上述种种,宏观上属教学方法的范畴,教学中非如此不可。至于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具体教法,当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应该是百花开放,各显其能。

3 转变教育思想

第4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分析 问题 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审视多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本人对初中历史教学教法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首先是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 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笔者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第一,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坚排的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 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第二,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一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 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 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 一体。

第四,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其次,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在听课、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几点突出的变化。

第一,从准备情况看,实验区的教师现在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不了新的教学,所以争当新课程的研究者。许多教师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有的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 算机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自己买一些与历史教育有关的光盘,如有关秦始皇的历史片,有关、及等的大型历史记录片,它们既充实了课 堂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第二,从新课导入看,引入形式丰富多彩。现在听历史课不再单纯是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再讲新课。现在光是新课的导入就很精彩,除了复习旧 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和外,很多课都引用了诗词式导入(如讲“不怕远征难”,就播放的诗),播放乐曲式导入(如讲“”,就播放 歌曲《松花江上》),图片赏析式导入(如讲秦始皇,就采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华清池、兵马俑的图片),还有的教师讲文化内容时配以古筝曲,效果也很好。总之,用这几种形式导入新课会很快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从教学方式和方法来看,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上多媒体教学,内容编排灵活,形式新颖,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很强,课容量大。受条件所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的学校,经过教师努力也能把课上得精彩,吸引学生。无论哪种方式方法,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第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 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 浅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高考(综合版). 2014(09)

第5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本文将结合教学的实际应用,对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些实验进行了一点改进和创新。

1.焦耳定律应用实验的改进

改进的核心:将镍铬合金丝当做锯条使用。

为了加深对焦耳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现创设一个实验目的:将泡沫塑料切成整齐精致的小方桌。可以先让学生探索方法,学生肯定会用小刀,锯条切割,虽然也切割了,但是表面凹凸不平,有效的方法是用焦耳定律的实验本文由收集整理原理进行切割,电路如(图1)连接,a,b接线口处连接合金丝(合金丝要拉紧拉直)。将镍铬合金丝固定在木质的支架上(注意合金丝太烫手,镍铬合金丝当锯条使用),手握支架用合金丝切割泡沫塑料,当电流太小时,切不开,当电流增大时,合金丝很快将泡沫塑料切割成一个精美的小方桌。改进后的优点: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与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切身感受到: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越大,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越多。

2.对课本中焦耳定律演示实验的改进

改进的核心:(1)将液体换成气体,(2)玻璃管换成u型的弯管,(3)观察的温度计换成一段液注。

判断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宋考量的。课本实验中的液体是煤油。弊端是加热时间长,温度计的读数变化小,在教室里观赏效果差。

改进后的优点:实验现象稳定明显且有动感,能满足较长时间观赏的需要。加热时间短,产生热量的多少用液柱的移动来显示,温度变化小但移动的距离增大,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的关系增强了说服力。改进的核心部分如(图2),有机玻璃容器e密封,内封空气。a,b是接线柱,可连接不同阻值的电阻丝。c是软木塞;d是u型玻璃管。

3.影响直流电动机转速的因素实验的改进

改进的核心:通过让永磁体相向或相反向运动来改变磁场强弱。在“直流电动机”一节中,总结影响直流电动机转速的因素时,有(1)电源电压的大小,(2)磁场的强弱。其中,电源电压的大小容易改变,要改变磁场的强弱比较困难。尝试改变磁场强弱的具体做法是,将两块大的方块形的永磁体n、s极相对放置,并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小车内,小车能在光滑的长木板上相向或反向运动。(用窗帘上使用的固定在两端的定滑轮来解决小车的相向或反向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改进后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让两个小车反向匀速直线运动,即:磁场远离固定在中心的线圈时(磁场减弱),线圈转速明显逐渐减慢。

4.摩擦力方向实验的创新(用刷子雨毛发侧倒的方向模拟摩擦力的方向)

(1)使刷子在桌面上运动,让刷子的毛发朝下,刷子毛发侧倒的方向与摩擦力的方向一致,摩擦力的方向一目了然。

(2)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的模拟,让刷子的毛发相对放置,并让它们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很直观的看到了。(下面放置的刷子固定在桌面上)如(图3)创新后的优点:用毛发侧倒的方向形象的模拟摩擦力的方向,轻易的化解了判断摩擦力方向的难点,变抽象思维为直观感受,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增强了教学效果。

5.大气压实验的创新

(1)用一个空的易拉罐;在里面装少量水,

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然后用面团迅速堵住它的开口,易拉罐会变瘪。

(2)连通器中灌满水,然后用手指封堵管口a,b再将连通器倒置发现水并未从c管中流出,待封堵b管口的手指稍微松动进入少许空气后,水才能从c管中流出。如(图4)。

(3)大的可乐瓶内灌满水(一定要满),盖子拧紧,用锥子分别在瓶子的底部,侧壁钻几个小孔,水不会流出来。瓶盖稍微松动进入少许空气后,水才能从小孔一点点流出来。

(4)取直径相近长度相差较大的两个试管(试管也可以用两个10ml,5ml针筒的外管替代,用棉花塞住针筒口),小试管套装在大试管内,将水装入两管的缝隙中,倒置后看见小试管往上移动。如(图5)

第6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一、对教法的反思

教与学是教育实践中两项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多向活动,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组织、控制,并根据教学反馈情况适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调整。同时,对历史课堂教学教法的反思和调整须以“寻找问题实施尝试反思调整优化尝试”的循环方式展开。寻找问题是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学生实际接受状态是否达到和谐统一,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存在的根源,其中就包括课堂设计、模式运用等;实施尝试就是为解决前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有目的地使用新方法进行补救;反思调整是二次观察、反思教学方法以及补救措施的实施效果;优化尝试即针对刚发现的问题运用所谓的最佳方案实施教学补救,解决前阶段出现的本质问题。而且在问题尝试反思的每一个步骤中,反思总是存在于每个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过程。

二、对学法指导的反思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科学地研究“教”与“学”的辩证运动规律。现代教学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就必须“以学论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研讨教师的“教”。即教师既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并且把教法与学法统一,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最常见、最实用的方法。合作学习提倡课堂学习集体化、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完成项目,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它给学生主动学习和取长补短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人所必需的素质。

三、对历史教材功能的反思

第7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历史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新的历史教材具有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配套的教学参考、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就迫切呼唤教育部门和一线的教师努力开发好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一线的教师要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要狠下功夫。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历史教学还应该运用大量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动的历史课程资源无疑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3.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新课程突出了发展性的精神,为师生的教与学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人教版新教科书中,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安排有“活动与探究”、“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栏目、“自由阅读”等,这些安排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并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二、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开发主体单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并没有真正将广大的中学一线教师调动起来。其实,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有实效性,来源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实践。但多年以来,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没有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2.课程内容狭隘。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历史本身相关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教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更难以实现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对此,需要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使优秀的历史资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场地缺少。绝大多数地方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普遍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更难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1.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必须明确,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有: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历史变迁,学校著名历史人物,学校的板报、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各种历史知识的竞赛、演讲等;二是校外的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烈士纪念馆、纪念碑、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部队、老、老战士、杂志、电影、电视(诸如百家讲坛栏目)等一些广泛的社会资源;三是初中历史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园网上关于历史知识的介绍等。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历史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服务。

2.开发利用家长课程资源。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够帮助自己的子女学习英语、数学等,但对于历史课程家长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某种程度上看,家长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西方各国许多学校普遍建立了“家长教育资源库”,也就是基于这一点,在历史新课程的实施中,家长除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外,家长志愿者可以协助学校组织大型的历史教育考察活动,可以邀请有专长的家长参加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可以请他们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

家长可以成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监控者。初中历史课程领导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健全的教学监控体制。因此“家长热线、家长委员会、家校联系本、家校合作活动日、每周的家长来访日等,都可以成为学校收集家长意见的渠道,通过“反馈收集梳理改进反馈”的循环往复,可以有效形成家校互动的课程改革监控体系,通过反馈,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改革”。

第8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初中历史课本在教材内容的选材方面以初中学生的文化知识背景为基础,所选的教材内容在知识点的覆盖方面力求广而全。它补充了旧教材知识点的不足,增加了经济、文化、科技、人物传记和政治方面的知识内容,增加了课本知识的厚重。如在历史文化方面充实了大量的音乐、书法、杂技和舞蹈方面的知识,在介绍民俗方面的知识点时增加了地方美食、地方等知识。而且,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撰写了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习俗和具有吸引力的民间活动介绍,如赛龙、端午粽子的缘起,元宵赏灯、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茶文化、古代建筑、帝王陵墓和衣食文化等;在文学方面,除了大字部分介绍作者、年代和著作名称之外,还在小字部分介绍了本书的内容以及书中经典的成语典故,如“破釜沉舟”“草木皆兵”“风声鹤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四面楚歌”等。同时,书中还增加一些近代的国际问题,如中东和西欧国家的边界区划和中东的恐怖分析活动问题等,这些知识点真切地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存在的政治问。而且,这些知识点作为补充安排在课文的小字部分,是对大字部分的补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开展大字部分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小字部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在考试中涉及一些简单的试题,增加学生对小字部分的重视程度,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解释历史概念和有关结论

新教材对小字和小字的内容设计都很严格。大字部分语言精练,历史线索思路清晰,一些概念和语句的概括性很强,学生很难理解,小字部分作为大字的补充,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介绍等方式与大字部分相互照应,增加了大字部分内容的理解难度,使历史知识更加的丰富、具体、真实。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结合大字部分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如初中历史教材第三册第25课中关于“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一文中的小字部分对京汉铁路和安源路矿做了详细的注释。又如,“戊戌”一文中,仅仅单纯的大字部分很难说明戊戌的全过程,内容显得抽象和呆板,但是小字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戊戌的全过程,形象地展现了历史的全貌,透露出了方式统治者的衰败和的奸诈险恶的嘴脸,同时也体现出了谭嗣同等人为国为民的改朝换代,建立强大国家的崇高爱国精神,使抽象的概念显得更加具体,丰富了概念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历史课程是否感兴趣,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当重要。新课本中的小字部分是历史教学中的主要补充部分,为教师教学中提供了补充的素材。如女娲造人、耶稣的来历、开天地、烽火戏诸侯、卧薪尝胆、闻鸡起舞、老马识途等经典故事,以及一些王侯将相的生活故事,还有介绍如张衡、曹操、刘备、李世民、祖冲、狄仁杰、包拯、华佗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小字部分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可谓是生动、形象,故事内容丰富,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属于小字部分,减少了正文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加的科学合理,其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初中历史教材第二册中的课前提示:“一个乘青牛的女子和一位骑白马的少年结为夫妻,你知道他们后代的生活吗?历史上外国人称中国人为契丹人的原因是什么?”“契丹文如同契丹人一样在历史上消声若及的原因是什么?藏族是后来形成的民族还是历史上哪个民族演变而来的?西夏国和金国在宋朝灭亡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西湖的平静,大漠的狼烟,你知道岳飞抗金的故事吗?秦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秦桧陷害岳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否理解诗人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情怀?”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对历史产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新欲,并能使学生感到获得新知识的。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古人曾说过:“以史为鉴。”这是因为历史具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历史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成为学习历史的一大主要内容,也是每个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如中国古代史中有投笔从戎、闻鸡起舞,“保持民族气节,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捐躯定海的葛云飞等,这些历史人物都谱写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和促进民族繁荣的民族精神。这些历史材料鲜明、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对学生起到感染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材料,既让学生学到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就能收到极佳的教育效果。历史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利用小字部分对正文起到补充作用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其与正文的关系。小字部分的学习不可能像正文一样面面俱到,或采用与正文相同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应掌握好繁简度的问题,突出正文中的重点或难点,处理好轻重关系。利用小字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裁剪和取舍,有些可让学生自学。

第9篇:初中历史新教材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历史情景;教学效率;感知理解;主体作用

初中历史新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45分钟发挥出最佳效益。那么,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多媒体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根据思维规律和心理学上引起注意所需的条件,在上新课前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从而使一堂课有个较好的开端。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课时,可以截取的的一段视频资源播放翻越雪山、过草地或飞夺泸定桥的影像导入新课,以一种直观和形象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体验中。进而提出问题:的原因、背景、时间、经历等,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索什么是“精神”,这样一来就更有利于我们的历史课教学。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操

历史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复现情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如果老师单纯依靠语言讲述,缺乏情境渲染,就会牵强附会,使思想教育易流于形式,很难引起学生共鸣和发挥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引入多媒体教学,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就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加深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这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讲授“血染卢沟桥”时,选播了一段《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短片,再现我抗日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情境,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当学生看到抗日将士誓死守卫卢沟桥的场面时,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便油然而生,一种民族振奋的激情更会涌上心头。又如在讲《》这段历史时配以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在观看播放画面的同时,同学们很自然的就会对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所震撼,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充满愤恨。无形之中,学生的思想情感由此得到了升华,教学活动也会因此达到,这就是多媒体的教育效果。

另外,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言论、精美的艺术作品等,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这些都可通过多媒体运用,恰当的指导学生赏析图片,体会至理名言,在历史教学中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历史直观性和历史的审美情趣。像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意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品格,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生态保护意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崇高医德,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尚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都能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感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特别陌生,教师讲述也觉得乏力,而这些内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在“郑和下西洋”一目教学中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借助投影片地图,可以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提供直观画面,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历史教材内容较多,按传统教学方式来讲,难以完成。多媒体课堂教学不仅提供了教学的新思路,而且代以媒体应用于教学,既使知识信息传递快,又可以有效调控教学。据有关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可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化,不仅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自主学习,互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