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漫设计培训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人才市场需求变化
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直接影响到培训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培训机构及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培训业务结构,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据各有关媒体报道,2004年下半年至2005年,以下人才将更为走俏:
(一)工程技术研发类的人员一直是汀行业最热门的人才。
(二)汽车行业中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竞争焦点。比如精通外语的汽车设计人才、具备汽车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具备汽车销售背景的IT类专业人才,以及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2005年将更加走俏。
(三)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激活。近两年,由于金融行业不断调整和不断推出增值服务,金融业以保险、基金等行业为龙头,人才需求量大增,特别是在核心业务如证券、银行、保险以外的房地产贷款、个人理财、车险等都需要专业的金融人才的加入,以及新的金融服务机构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使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2004年6月,作为科锐金融人才网的拥有者――科锐咨询的CEO高勇在新闻会上透露:截至到今年3月份,有19个国家和地区6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195家金融机构,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急缺八种金融人才:一是金融分析师(CFA);二是特许财富管理师;三是基金经理;四是精算师;五是证券经纪人;六是股票分析师;七是信息主管;八是投资管理人才。
(四)传媒业需要高级市场人才。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 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然而,中国传媒培训市场却显得风平浪静,与传媒业巨大的人才需求显得极不相称。目前,急需培养三个层面的高素质、专业化传媒人才:一是传媒企业家或职业出版人,这是传媒业发展的领军力量,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二是专业人才团队,包括资深采编人员、发行专家、营销专家、印务专家、传媒市场研究专家、信息管理和竞争情报专家等,传媒企业必须在采编、营销、广告、发行、印务、信息情报分析等方面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化队伍,才能在传媒各个环节中确保竞争优势,三是管理及服务人才队伍,包括HR专家、财务专家、行政管理等专家队伍。
(五)物流业通揽前后端人才。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地区中心城市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全球50大零售商业跨国采购集团中,有75%已进入我国,采购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而与此不相称的是,中国物流人才缺口巨大,全国缺 60万人,其中北京缺20万,上海缺20万,深圳缺12万。物流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六)数字电视成为新的人才需求热点。我国计划在2005年将进行数字电视的商业播出,2008年用数字电视转播奥运会,2015年停止模拟电视的播放,全面推行数字电视。而在数字电视的运营、制作、关键技术本地化应用等方面,人才缺乏。
(七)咨询业人才需求呈新的热点。现在咨询业在中国绝对是个新兴行业,前后不到20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据北京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地区注册登记的咨询机构已超过7000家,从业人员约为 30万人,其中规模较大、声誉较高的咨询公司服务范围几乎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策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息咨询、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综合咨询及专业认证等诸多领域。2004年6月11日,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与中国第三大咨询公司远卓组成战略同盟,而国际著名的五大会计公司安达信、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更是早巳入主中国。近两年,各大国际咨询公司云集北京,国内咨询公司异军突起,使咨询人才大战一触即发。
(八)游戏人才链上需求多。调查显示,国内游戏产业真正起步始于本世纪初,2001年,全国游戏企业仅79家,游戏从业人员只有2969人,其中大部分是游戏销售人员,游戏技术开发人员(含美工)仅有1169人。但随着国内网络游戏用户的急剧增加,人才资源匮乏的矛盾很快突出出来。目前国内的游戏专业人才缺口高达60万人,游戏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游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据分析,目前,市场上主要需要以下5类紧缺游戏人才:一是游戏策划人才;二是游戏程序员;三是游戏美术工程师;四是游戏市场拓展员;五是游戏技术维护工程师:
(九)市场总监缺口较大。据2004年7月18日的《北京考试报》报道,市场总监已屡次被列入人才紧缺榜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至少紧缺30万名市场总监。全国现有6000万名营销人员,80%以上未被培训认证,其中60万名高级营销管理人才基本都未被培训认证。针对市场的需求,部分机构及教育单位已经推出市场总监的培训考试。其中,以中国市场学会主持的“中国市场总监资格认证”体系最为引人注目。由于该认证按照国际惯例引入了第三方考试方案,有美国ATA考试平台进行规范老师,突显出其公正性及严肃性,因此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同。据有关方面提供的信息,上海市目前已有大约200多位市场总监通过了这个考试,并获得了珍贵的中国市场总监资格证书。
(十)医药业人才需求呈多样性趋势。北京人才市场经理郭卫东告诉记者,医药人才特别是医药销售人才一直是今年人才市场的招聘大户。而在网上人才市场,进入8月医药人才也表现不俗。中华英才网数据显示,与7月份相比,医药人才职位一直在稳步增长,8月共提供职位10551个,比7月增长 1612个,在热门行业的排行榜上也跃居第七位。其人才需求特点是:一是职位需求多样化,不再死守销售;二是高薪优势引才,海归竞争力凸显;三是外资医药企业销售代表首选毕业生:四是医药物流人才成为新热点;五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才需求增大。
(十一)海归人员急需培训。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 2003年底,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58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达1了万人。北京市有了万余人,成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最多的城市和地区。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信息,北京市目前有2万名留学者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海归” 人员最多的地方。但海归人员不等于就是人才,而是潜在人才,是准人才。2003年,出现了一个现象,不少“海归”成了“海待”,回国等待工作机会。海归是越来越不值钱,这个现象在2004年继续上演。“海归”成“海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一是良莠不齐,个别人系出“克莱登”大学。德勤人力资源咨询专家黎化民表示,海归也分三六九等,美国的海归相对好一些。 9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人到外面速成一个学位甚至是博士,他们往往选择去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这些国家门槛低,周期短,这些人回来后,受到认可的程度自然就低。二是专业单一,不能胜任复杂工作。三是追求高薪,却不愿付出。四是单打独斗,不讲团队精神。五是文化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六是定位局限,一窝蜂挤向沿海企业。随着留学门槛的进一步降低,海归人士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供过于求导致海归身价大幅下降。可海归们仍将就业目光盯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鲜有海归问津。如何使各类海归人员尽快了解中国国情,掌握有关就业劳动政策和创业技能技巧,由潜在人才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叮的显性人才,成为培训界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培训市场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国际化和全球化
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奥运会、世界博览会等国际性会议、活动大量增加,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可能都通过正规的学历学位教育来完成,大量的还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以获得大批大批人才。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教育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大量的国外、境外培训机构和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进入中国,既带来了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壮大了培训市场规模,同时,也加剧了培训市场的竞争,影响了培训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变化及改革方案出台
十六大后,我国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期,一系列政策将作调整,一系列改革举措将出台,市场经济程度进一步加深。在这改革创新、社会变革的时代,将出现许多新事物、新方式。为适应这个社会大变动的趋势,社会成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这就给以新颖、快速为特征的继续教育培训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增加了许多培训需求。
(三)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同时,珠三角、长三角进入了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时期,对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近期,在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说明了这一点。继续教育培训如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节奏产生互动,及时分析发展带来的人才培训需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四)新职业、新职位催生新的培训需求
据上海《人才市场报》报道,2004年将诞生65个新职业。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管理类职业,如商务谈判师、客户服务管理师等;二是高科技产业中的技术类职业,如IT行业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软件项目经理、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师等,IC集成电路行业的集成电路测试人员、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工艺员等;三是在城市重点发展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如汽车产业中,有二手车交易员、汽车综合经验与诊断技术、汽车营销员等新职业等。新职业的产生将催生新的培训需求。促使一些行业培训及其机构从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
(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对培训需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于大多数职业人来说,入职、升职晋级、岗位转换、再就业等成为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人生经历。在这些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必须及时地更新知识,增强素质,提高能力。这就不断产生新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市场热点分析
(一)根据零点集团的调查, IT培训、金融培训和法律培训是目前培训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未来几年,IT、金融和法律培训仍会继续走高,并且培训课程将与WTO知识密切相关,例如 WTO与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WTO与企业商务运作等等。而物流培训、会展培训极有可能“火”起来,国家对会展人才、物流人才的需求呈飙升趋势。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上海国际性会展达300多个,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将使会展经济达到顶峰,会展运营、会展服务、公共关系、客户服务等等的市场需求使与此相配套的培训呼之欲出。同时,作为我国新兴的物流专业,正以每年30%~ 40%的速度递增。能够系统掌握物资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人才,除现有的大中专学生外比例很小,物流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此外,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项目管理、公共关系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以及风险投资等等也呈现出强势需求。
(二)来自民营企业的订单越来越多,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企业培训的主要需求者。据上海一家培训公司介绍,早两年,来自外资企业的业务份额占其业务总量的70%,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占到20%和 10%。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对于培训的需求非常急切。据专家分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很多民营企业走到了从小中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或是集团化转型的拐点,规模不断扩大,从雇员数额来说,现在外资企业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0%,民营企业却上升到了40%。数量在迅速增加,管理水平也亟待提升,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快速膨胀的培训需求。但相比而言,民企挑选培训产品仍不及外企理性,急于求成、图快图省事的思想非常普遍,培训需求分析往往不够深入,间接导致了培训的草草了事。
(三)高端培训转身咨询角色。一些高端培训公司开始在前期导入和后期跟踪上提供更多的服务,扮演起咨询顾问的角色。好的培训和劣质的培训的差别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的工作。有关人土由此推断:未来,真正适合企业培训需求的还是企业内训师,他们更了解企业,能够为企业度身定制课程,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管理培训热点
根据中国管理资讯网撰写的《2003中国管理培训市场年度分析报告》,2003年中国管理培训市场有六大热点;一是认证课程;二是总裁研修班;三是项目管理培训;四是MBA课程;五是拓展训练;六是人力资源培训。
(五)IT培训热点
1、IT营销人才培训
IT行业呼唤经过系统训练的高素质营销人才,但目前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专门针对IT行业的营销人员的培训,这种现状的最终形成,主要缘于以下营销人才培训的四大阻碍: 一是开设新课有风险。培训机构倾力开发一门新的课程,前期的开发成本暂且不说,学员能否接受一个新鲜的课程也有着太多的疑问,因此不少培训机构干脆选择那些经过市场检验的课程。二是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虽然每家培训机构都不断从企业那凰获得一些有用的人才需求信息,但其传统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关部门或者人力资源部,对于IT营销相关人才的需求情况很难把握准确。三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往往因循着学什么干什么的惯性,殊不知学中文或英语的从事IT公关或者营销工作,往往有着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四是社会对于营销职业的误解。从事技术工作固然是令人向往的、稳定的、高薪的职业,但从长远看,汀技术人员始终无法回避年龄的尴尬,而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IT营销人员来说则是一种难以替代的优势。
2、IT管理咨询人才培训
国资委信息中心2003年对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信息化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型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平均为6782.63万元/户,但与企业动辄上千万元的投入不成正比的是,只有 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成熟阶段。对此,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周明认为,企业内部汀管理咨询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业内人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IT管理咨询顾问作为企业信息化人才金字塔的中坚力量和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神经中枢,其工作的复杂性较高,对其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6月,由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推出的汀管理咨询系列技术资格培训与考核项目(1TMC)全面展开。该项目共分5个专业方向: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 (CRM)、供应链管理 (SCM)、产品数据管理 (PDM)、IT服务管理(ITSM)。
3、IT设计培训
IT培训市场一直是微软、思科等国际证书培训项目的“天下”,但2004年以来,设计类IT培训却异军突起:网页设汁培训、三维动画设计培训、广告设计培训等与设计有关的培训项目多达几十种,且招生情况异常火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IT设计人才需求看涨。随着广告、房地产、家居装潢以及动漫业的发展,市场上对平面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等IT设计人才的需求激增。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动画设计人才的需求为15万人,而目前专业专业人才的“库存量”仅为1万名。一方面,人才需求旺盛带动IT设计培训热升温;另一方面,市场饱和导致微软等IT认证培训逐渐降温。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机构纷纷调头,将目光瞄向更具市场空间的IT设计培训。但IT设计培训虽是一匹“黑马”,从发展趋势来看,注重实际技能将成为汀培训业的主流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正在接受着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洗礼。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与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层次,这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我校校园信息工作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一、落实管理制度,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
我校一直以来都把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了以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主管、校园信息管理中心主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管理分工明确、措施得力、责任到人,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多方筹集资金,科学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硬件方面,建成了电脑机房15间,数字化语音室2间,全部接入校园网络,高规格的多媒体报告厅3间,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阅览室1间,接入东莞市数字图书馆,可免费使用上万种数字期刊,全校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办公电脑,通过两条光纤接入市教育信息网和电信网。现有电脑总数超过1000台,并组建了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数字广播、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电视台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校园内50间课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电子白板,极大方便了教师课堂教学。
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自身力量以独立或合作开发的形式,开发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打印管理系统等,组建了FTP上传下载服务、课件和学科资源库,这些资源在学校内部可以方便快捷地以100M的速度访问到,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内网信息化平台;另外,最近我们又升级了校园外网,主要包括校务公开、实习实训、招生就业、课件资源、德育视窗、专业建设、班级动态等,加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手段,做到了新颖性、实效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二、开展师资培训,打造教师信息化水平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是信息建设的一个长期的目标。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一是从时间上保证:每学期全校性质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间不少于10个课时,每个科组每学期开展组内信息技术培训时间不少于20个课时。二是从技术上保证:保证我们的教师学习的是新技术、新内容,学到的是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前沿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除了参加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种学习与培训之外,我们还先后组织老师开展初、中、高不同级别的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经过培训的在职教师100%地拿到东莞市相关信息技术初级到高级证书,现在学校所有课任老师均能将课程内容顺利地制作成需要的课件;去年又成功地组织了全体教师连续两个月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全员培训,每一位学员都交上了一份相对完整的学科电子课件,充实了校园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随着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还先后多次分批组织了教师进行课室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培训;开展了网络使用技术、信息搜索技术培训;还组织了50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设的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98%的教师顺利拿到多媒体制作员三级资格证。学校还分批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信息技术演讲、报告、论坛等活动。我校将教育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作为强师、强校的途径之一,通过培训,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三、动员全体教师,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搭建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形成教育教学共享式资源仓库。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和发展性,我们拟定了“统筹规划、分科合作、实用优先、勇于创新”的建设思路,积极推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收集主要以科组为单位,把任务具体落实到学科、个人。通过收集、自制多种方式,学科下面按课件、案例、单元练习及测试题、视频、文字素材、图片素材等进行分类。最终再把个人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上传,再进行统一规划,分类存储,形成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德育教育学科等多个相对独立资源模块。
为配合资源库的建设,提高学科资源制作水平,每学期末学校都举行一次课件评比,以评选出优质课件;每个科组每学期选送一至两例优秀学科讲义(教案)、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作为精品内容在网络上共享使用,提供其他教师教学参考、交流等。在丰富和充实了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量同时,也逐步提高了校园信息资源库的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打下基础。如利用上机写应用文,用CAI课件将抽象的数学题直观化,将英语课内容形象化、情境化、游戏化,素描课程信息化等等能很好把学科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成长,让课堂在信息技术中升华。
四、培养信息兴趣,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
信息素养是21世纪中学生必备重要能力之一,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给校园学生提供一个使用信息术的大环境,制造一种争相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第一,从基本要求入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明确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个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如打字、计算机绘画、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等;第二,从教师入手。要求科任老师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力度,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从兴趣入手。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信息素养兴趣班,如CAD家具设计、CAD工业设计、Coreldraw广告设计、PhotoShop数码照片制作、校园网站架设、服务器的安装与维护、动漫设计培训、校园电台视频制作、文秘提高、工艺品的电脑设计等等班级,结合信息技术满足了不同方面爱好者的要求,也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第四,巩固成果。每一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技能节,从打字、绘图到动漫设计、网络布线等进行多方面、多学科的信息技术比赛,覆盖率100%,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获奖作品在公布栏张贴交流。近年来,在省市各项比赛中信息技术能力出现了好的苗头。
另外全天候开放“云电子图书阅览室”,学生可以分班、分组进入阅览室查阅电子图书,利用开放条件为自己的兴趣特长、毕业设计进行资料搜索与调查研究。学校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延伸了个性学习的时间、拓展了兴趣爱好的空间,广大学子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借用信息平台,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化平台,是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效率、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校园网进行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传输通知文件和其它信息资料,实行无纸化办公,增强了学校管理的实效性。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加大了管理、督促和检查的力度,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学校管理日趋公开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当然,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我校的网站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学科资源建设还比较零散,服务器集散功能够强,上网速度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另外,校园网站还有待完善,暂无学科教育、网络课程、多媒体点播服务等功能性主题页面,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等。
六、突破传统思维,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
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防偏差,少走弯路。
(1)防止只建设不运用。伴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多数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管理制度,但统筹力不强,职责不明,目标不清,互相扯皮;对信息化建设带有偏见,实有盲目性、功利性之嫌;只求拥有,不求发展,校园网信息长时间没有更新,管理平台闲置不用,还是采用老一套办公模式。
(2)加强信息设施的日常维护。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有关精神,今后市政府将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环境,打造安全、稳定的数字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然而如何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使用价值,让教育现代化与信息现代化同步,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就需要我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否则,花大力气和重金打造的现代化设施就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而沦为现代文明的摆设。
(3)打造校园特色资源库。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数字资源建设无法跟上基础建设的水平,整体教学资源匮乏。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资源库的研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开展结合学校职业教育特色的各学科资源库建设,形成一个由管理策划人员、课题组、软件开发人员相结合的开发队伍,共同开发教育教学的学科资源库以及管理应用软件。学校应制定措施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包涵素材、教学课件、音视频等),组织专人对学校现有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加工、整理,实现科学管理资源共享。
(4)积极探索,开发应用研究。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所在,在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要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引导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步发展。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主动申报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有关信息化科研和试点学校建设规划,提升学校信息化教科研的品质,以研促建;同时,以国家、省、市信息化大赛为契机,以赛促研。多角度、全方位升级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以研强师。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建立新机制,创造新业绩,力争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广东省数字化信息技术强校而努力。
(作者单位: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于丽.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实效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9,(10).
[2]陈宗胜.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3]王建棣.冷观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