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范文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

第1篇: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 中高职衔接教育 录取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7-02

一、目标

《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提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之一:“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广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20年目标:“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适龄人口是指18岁-22岁年龄段的人口数。

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

广东省高瞻远瞩,为了进一步满足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50%,比全国高出10个百分点。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只有从中高职衔接教育入手,才能顺利实现。

二、任务艰巨

当我们提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时候,千万不能只将目光对准普通高中的高考录取率,可别忘了占半壁江山的中专(包括职中、技工)学校的学生。目前广东普通高中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70%以上,甚至总分只有200多分的学生也可以被录取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了,可以说普高高考录取已无潜力可挖,省教育厅领导在不同的场合也一再强调高考录取率今后一段时间内维持基本稳定的指导思想。按目前广东省教育制度设置,中专生读大学只有考取对口的高职院校一条路。目前中专升高职的录取率极低,只有3%左右,录取分数居高不下,这里大有潜力可挖。

2009年,广东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实行中高职衔接教育,到今年三个年头过去了,我们来看录取的情况变化。

按照省普及高中教育的指导思想,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9%,学生人数为37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185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为193万人,在校的普通高中生和中专生的比例已达到51:49;高等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达到133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7.5%。

到2020年短短8年的时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任务极其艰巨。

三、分析

从上面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中,我们可以推算出高中阶段适龄学生的数量(以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133万人为基数),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普通高考的录取率已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间,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呈上升势头;另一方面,高校招生计划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在未来3到4年内,高考录取率难上8。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在不同场合也表示过普高录取3、4年内仍难以上80%。2011年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78%,已经很难再有大幅度提高,如果每年再增加13万录取人数,报考人数以70万计,那么录取率将会达到90%(63÷70)以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由此推断,高等教育录取率要达到50%,实现普及化,只有大力发展中高职衔接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四、突破口

无论从高考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增加中专学校的吸引力来看,抑或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将提高高考录取率的突破口放在中专升高职的途径上来。

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专升高职的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普通高考录取的增长速度,一直徘徊在3%左右的水平,制约了中专阶段教育的发展,降低了中专教育的吸引力。

我们应进一步打通中专升高职的通道,努力扩大升学规模。

高中阶段适龄学生的数量是483万人,每年达到高考适龄人数就是161万人(483÷3),按在校普通高中生和中专生比例1:1(2012年的比例是51:49)分配,则人数分别是80.5万人,目前中高职衔接教育每年录取的人数只有2、3万人,以3万人计,按每年增加13.63万人的规模计算,录取率将会达到10.33%(16.63÷161),比目前增加7%左右,这个比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若按录取人数80.5万人(161×50%)计算,占录取比例是20.66%(16.63÷80.5)。

按静态人数计算,那么从现在起到2020年每年高等教育录取数据统计如下:

说明:因中高职衔接教育占录取比例是20.66%,则普高高考录取率占79.34%(1-20.66%)。

在完成毛入学率50%的录取任务中,普通高考的贡献率是39.20%(50%×78.40%),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贡献率是10.33%(50%×20.66%)。

通过上面数据分析,我们知道目前的高考录取率与2020年目标比例50%相比,差距是22.5%(50%-27.5%),应增加的录取总数是109万人,平均每年应增加录取人数是13.63万人,这些招生任务都必须依靠中高职衔接教育来完成,以2012年为静态基数计算,每年中高职衔接教育录取的人数应达到如下表所示:

中专升高职每年录取的人数(万人)

注:2012年高等职业学院招录中职学校毕业生“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的考生有3.4万多人,再加上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名额7628人,录取人数以4万人计。

每年增加中专升高职的录取人数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可行性最高的保障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还必须根据每年中专毕业生人数不断做出太调整,确保50%的目标率顺利实现。

同时也给中高职衔接教育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2012年的录取人数才4万多人,如果2013年一下子要增加13.63万人,增加了超过3倍人数,几乎无法操作。比较行得通的方法应该是一年一年递增,特别是随着钟落潭高职大学城的建设,2015年高考报考人数出现“拐点”以后,就有可能大大扩大招生的规模,顺利完成任务。

高职院校该如何针对这部分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中专生进行有别于普通高中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认真研究目前广东省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方法,打通中高职专业课程教育交流通道,相信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广东省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也将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广东省教育厅网站

第2篇: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情景教学 学生主体 有效性

一、情景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情景化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化场景,以此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情境创设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语言描述、故事引导、猜谜语、视频、角色表演等,但是要注意把握两个关键。其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是为了渲染氛围,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处于最近发展区。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基础上实现的,是为学生新旧知识联系搭建支架,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

二、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问题情境教学要求课堂是学生的课堂,知识是在学生自主建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中心设置,没有更多关于学生活动的设计,没有以学生先前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设计教学,而是以学生理解能力为基础设计。这样的教学使课堂演变为一种教师中心的“演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二)高中历史在教学以讲授法为主。

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将自我知识外化通过一定教学方法转化给学生的一种艺术。高中政治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大多采用大班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高中政治教学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体,教学手段还是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式。教师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上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状态。

(三)高中历史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形式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主要以教师讲解、提问,学生接受、回答,教师作业分配、检查,学生机械模仿为主,学生学习主要以独自学习为主,小组建立只是为了方便课堂的管理和作业的检查,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简单地局限于作业的辅助。在这种单一形式下,教学的主动性、课堂的活跃性、思维的多维性都被剥夺,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效率低。

三、高中历史问题情境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传统教师中心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的建构,未有效激发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学会如何搜索资料,如何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因此,问题情境教学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课堂开展的核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

如《新航路的开辟》教学中,我首先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拉开世界史,走向海洋时代前列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那么这两个国家是如何拉开世界史的?展示五位航海家的照片,通过简单介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梳理文章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家们开始梦想远航的?这些航海家们是通过什么样的理由换取王室支持的?航海家的路线是怎样的?这些航线的开辟对人类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学生自主产生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课本知识为基础,进行小组互助交流和讨论,利用小组整体力量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产生,并确定本小组课余时间继续探究的问题主题。问题解决和问题产生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螺旋式思考产生新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自主建构。

(二)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学情景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情景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发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但是要使生活化的内容成为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化现象和内容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如《祖国的统一大业》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七子之歌带领学生走进香港前,祖国人民两地分割的内心,港澳同胞对祖国的思念,然后结合学生现在到港澳旅游的方便,港澳通行证和护照办理的区别,并结合当下港澳旅游热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性经验促进学生对港澳回归后人们生活的变化,促进学生产生对港澳回归过程的兴趣。学生纷纷开始思考,香港澳门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是谁通过怎样的方针促进港澳回归的?这个方针是内容是什么?在这个方针的基础上是通过怎样的谈判实现的?回归后的港澳经济发展怎么样?香港澳门的回归对的解决有什么借鉴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层次整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问题的产生是基于一定情境的,情境一方面促进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发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不断产生新的疑问。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以教师中心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的呈现总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学生通过机械地背诵教师讲解的重难点掌握知识;然后在大量试题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这样机械学习和单调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疲劳感,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断下降。因此,高中历史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问题情境设计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例如,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传统讲授制教学方式,采用学生主体的小学合作学习。教师在上课开始前,先引导学生开展三个社会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乡民生变迁”、“深圳、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我最感兴趣的上海世博会青年论坛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请一位学生代表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的调查结果,学生的展示从衣着到饮食、从饮食到住宅、从住宅到交通工具,人们的眼界在不断扩展,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建立对改革开放的认识。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引导学生走进对外开放的背景、过程的学习中,学生在教师导学问题的指导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图表法、结构图等方式使内容更清楚明了。学生还通过情境表演分析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条件。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教师通过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性,教师与内容相结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的发展是基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关键,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景化教学的推广首先需要改变传统教师中心讲授制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其次不断地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保证。

参考文献:

[1]吴芳.高中历史课程情境化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论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147.

第3篇:高中历史世界史笔记范文

教师是伟大的职业,但是只有把自己认识清楚,才能更好的承担这个职业,作为学生们的准确的路标。需要一份自我鉴定来鉴定自己不足之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师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1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的历史工作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进取参加团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进取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如: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经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异常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异常是世界史的资料比较陌生,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课堂上又无法补充太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进取,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所以,讲得太深,很难照顾到整体,有时课堂教学效果不如梦想。从此能够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资料。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2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资料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仅有经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资料标准、实施提议等资料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具体资料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资料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一样本事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终根据上下节的课标资料,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能够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经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能够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进取、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完美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进取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经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经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构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本事,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经过观看“欧共体构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进取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资料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经过图示教学法,帮忙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经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提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欢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本事也得到必须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景,理解教材的资料,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

之余,进取撰写。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必须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资料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资料严重脱节,初中资料蜻蜓点水,高中资料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明白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教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进取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明白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经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我的历史思维本事。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

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我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经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构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团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一样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团体备课、团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团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并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仅是应对面的交流,也能够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齐点和机遇。我们仅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3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现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师德方面

本学期继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依法执教,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加强师德学习,阅读了《教师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有读书笔记,并写了读书心得体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中考工作

1、顺利开展了中考复习工作,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复习。

坚持书写教案,理清教学思路,保证了中考复习的质量。学生历次月考和模拟考试的成绩稳中有升,尤其是九年一班历次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到达了100%,为学生迎接中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中考成绩:中考历史成绩有3名学生到达了满分:蔡博文、房一、杨红艳。

学困生的成绩也有提高。

三、个人提高

1、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以九年级复习课为主题的教研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2、参加培训工作:4月26日——27日,参加了珲春四中举办的全州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会,并把珲春四中开展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师徒结对子的学习资料。

本学期,由学校推荐,上级批准于8月初参加初中班主任省级培训。

3、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职责教育操作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初中实施职责教育的研究》已经结题,撰写的论文《树立职责意识强化职责意志》荣获吉林省第二届职责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贰等奖。

参与的延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资料改革研究》已经结题。

主持研究的延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七年级历史学科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处于课题结题审查阶段。

4、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认真完成岗位练功、听课记录、政治业务学习等任务,保证了自学笔记的质量和数量。

四、下阶段工作设想

1、继续加强师德学习,提高师德素养,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2、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力,继续深入课题研究。

用心参与学习的课题研究活动。争取申报新的课题。

3、用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把先进的经验和学习心得向学校汇报。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4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我,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资料,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到达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资料,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此刻都被冠以“了解”、“明白”、“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资料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一样本事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终根据上下节的课标资料,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能够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经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

“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__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那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可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料,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所以能够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能够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资料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

“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资料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资料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我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资料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能够提出教材资料的“纲要信号”,也能够利用“先行组织者”,还能够指导学生自我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团体备课,从而到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5本人在工作中,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进取推进素质教育,敬业爱岗。平时注意学习理论和党的有关文件和法规,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团结身边的同志共同提高。

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自觉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本事。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进取参加新教材培训活动,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本事,能进取组织各年级的教学研讨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平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探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教学效果好。几年来,先后自觉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省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远程教育等培训活动,学习了《大教育论》《教育简史》等教育理论与著作,全面提高了自我从事教育事业的本事和水平。

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注意研究教材教法和班情学情,不断改革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细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辅导,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从每一节历史课上都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得到薰陶,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和水平。

为了上好课,我坚持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逻辑体系,认真了解学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课堂上,我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几年来,从事七年级的历史教学时,我异常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而九年级因为面临升学考试,我则在努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历史体系,培养其正确认识、辨析、分析历史问题的本事和方法。几年来,结合教学实际,我不断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进取改革教法,注意因材施教。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认真学习洋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取探索改革历史教学的新方法,从创新课型上下功夫。根据班情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课。几年来,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很高,成绩也十分明显。除历年来统考、中招成绩一向在许昌市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