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彩的活动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运动,我们会怎样?如果没有了运动就好比鸟儿没有了翅膀,就不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就好比鱼儿没有了大海,不能在大海中无拘无束的遨游。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运动,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岁岁月月,朝朝暮暮;日复一日,你年复一年。刹那间,六年的小学生涯即将告别,但在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我们学校举行过的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
在运动会上,炙热的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要赢得比赛的决心。到我们班的男生上场了,他们在操场上挥洒着汗水,努力的为我们班争得荣耀。我们在旁边为他们喊加油,他们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加油声,更加努力的拔河了。瞬间就把他们班拔过来了,“yeah”赢了!接下来轮到我们班的女生了,女生也很努力,但是最终还是赢不过他们班。即使比赛输了,我们也曾努力过,我们也曾加油过,坚持过。在运动中,我们还举行过很多有趣的活动,我们就如同战场上的士兵冲锋陷阵。
我们的学校还组织过爬山。这都是为了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为了我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爬山的前一天,我们早早地就做好了爬山的一切准备。到了爬山的那一天,我们排好了队伍就出发了。刚爬山时,我们根本没想到苍岗山原来是那么的高。途中,我们结伴一起走,累了就歇一会儿,再继续走。太阳火辣辣的照在我们的头上,我们走了好多路,还流了好多汗,我们太累了,所以有些坚持不住了,但我们还是继续往上走,因为我们知道“坚持就是胜利”。走啊、走啊,我们终于到达山顶了,我们在那里休息了好久,还看到了无限的美景。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的,刹那间,太阳要下山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回到学校……
同学们,“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运动就好比灵芝一样,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多运动,才能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地健康。
一、 活动作文有什么意义
活动作文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营造快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笔者认为其中最大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当今,教师感觉习作难教,学生感叹作文难写。对学生来说,作文最现实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告诉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布局,对于写作素材教者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际作用,因而学生的习作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写假话、说假事;小孩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克隆”作文,大段大段甚至整篇整篇抄别人的习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成什么文字。”学生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庭,接触的人和事非常有限,课内外活动就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小学生生性好动,对参与各种活动劲头十足,诸如游戏、竞赛、调查、访问、参观、实验以及手工制作、家务劳动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活动,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认识生活,吸取养料,丰富知识,自然感到有话可写。
二、 活动作文有哪些课型
从学生活动的时空而言,活动作文可分为课内活动作文和课外活动作文。
1. 课内活动作文。它是指在习作课上让学生现场参与某项活动,然后指导学生习作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的优点在于学生刚刚经历,亲身体验,能够真实地再现活动过程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课内活动作文大致又可分为三类课型:
① 先活动后指导。如有一位中年级的老师指导学生写“一次比赛”。上课伊始老师宣布小组间开展画头像比赛,要求每组推派四名选手,蒙着眼睛分别给头像添上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评一评哪一组画得最合理。接着学生展开了比赛,个个情绪高涨,每当揭开蒙布时人人大笑不止。画头像比赛刚结束,老师乘同学们赛兴未尽,又提出再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能把刚才比赛的情景具体地写下来。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自由写作。这种课型学生活动时全身心投入,往往能得到真切的感受,有利于习作时表达真情实感。
② 先指导后活动。一位教师在指导四年级学生写“记一次实验”时,首先让学生自读教材上所提供的范文,感悟写一次实验的基本要求:写清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实验明白的道理等。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桌合作完成“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再重点指导学生口述实验的经过,最后让学生独立写作。这种课型由于学生活动前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要求,避免了观察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更精要的素材。
③ 边活动边指导。一位老师在指导四年级学生写“记一次实验”时,现场演示了马德堡半球实验。他将实验过程分为抽气前、抽少量的气、抽大量的气、放气四个阶段。教师演示完每一个阶段实验后,引导学生口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思。他重点放在中间两个阶段,让学生详细口述抽气者、拉球者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在分步口述的基础上,整体完成本次习作。这种课型,将短暂的活动过程放缓,将转瞬即逝的镜头定格,有利于学生习作时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突出重点。
2. 课外活动作文。它是指在课外让学生参与某项活动,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习作指导课型。将课内引向课外,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有一位教师围绕“梅李十八景”上了一次六年级的习作课。课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一个小组去查阅“梅李十八景”的历史资料,一个小组去走访老人,了解“梅李十八景”的历史,还有个小组带着相机实地考察“梅李十八景”的现存状况。在习作课上,教者先让各小组交流亲身活动所得,然后引导学生自选习作形式完成一次习作:可以以信的形式,给梅李镇镇长写一封信;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给全镇人民写一倡议书;可以以自述的形式,介绍“梅李十八景”的历史与现状;可以以诗的形式来赞美“梅李十八景”;也可以写活动中经历的事……
三、 活动作文的策略
1. 自主性策略。开展活动作文教学,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2. 实践性策略。必须增加学生亲身活动的机会,注重主体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积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积极用眼、用耳、用口、用鼻、用手及整个身心,调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以实现学生写作素材的形成。
3. 教师指导策略。活动作文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活动作文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活动,而是教师精心策划的结果。它要求教师不仅是活动方案的创造者、设计者,还应该是活动时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加工处理,让学生发现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产生写作的意愿,找出写作的方法与路径。
一、写作唤醒生活的美好
“让沉睡中的过往生活重新苏醒,焕发生机。”阅读的目的不仅仅只是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也是触动、触发、触活读者自身与文本作者的“相似之境”。在作者的文字里有无自己熟悉的生活,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体验。此时的阅读类似于起到中国古代诗词里艺术手法“兴”的作用。生活是写作之源,阅读是生活之眼,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如带学生去郊游,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丰富,这样作文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每次活动后,笔者都会带领学生写作,亲自参加比赛的学生能写出自己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比赛后的感受,真情实感流露在字里行间;观看的学生,能写出参赛选手的语言、动作、神态,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二、活动通往写作的桥梁
生活的意x就是要创作的主体在参与一系列的活动中有所得、有所悟。因为只有亲身的观察、经历和体验,才能获得属于自我的直接经验。这种经过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的一系列群体性的或个体性的活动才能为写作提供真正的沃土。而活动的自由度和深入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创作主体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写作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通过实践不仅让学生丰富了写作素材,还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不好好学习,种地也种不好。再如购物中心是人们经常要去的地方,学生可能自己去购物或有家长带着去购物,笔者让学生围绕购物去写作,自己命题,开放性很大,由于学生购物不同,经历不同,写出的文章情趣横生。所以任何校园内外的群体和个体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必须要有意义和价值,让外在的实践活动成为内在的生命活动,成为作品里的精神创造活动。学生尽管是片段性的写作,但这种关注周遭生活的态度、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运用值得其他学生的学习。又如在社会采风中,让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底层人物所体现出的人性光辉――真、善、美。随时记录于笔下,运用于作文。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学生在用心生活、用情生活。这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让学生的思考活起来,行文运思动起来,作文自然而然能从心中流出来。
三、多元评价,让写作生辉
教师应以寻美的眼光在学生的作文里寻找令人眼前一亮的特点、感人一瞬的泪点、启迪思考的触点。让每一次的作文价值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就能彰显学生自我个体的价值,使其体验到写作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最终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他会发现原来自我的日常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能作为写作素材他会发现原来生活并不是单一的灰色,而是多彩的景色。这对于写作动力的激发,写作可持续力保持无疑起到推动作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广泛的课外涉猎可以扩展知识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精读与博览相结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精读,扩大知识领域的博览,还应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这样让自觉性不高、阅读兴趣不浓的学生也有所收获。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那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活体验者、发现者、主人翁和采撷者呢?积极评价学生的每一次作文、并使评价手段多样化显得尤为重要。评价是搭建学生作文与生活沟通的重要桥梁。如模仿星光大道的月冠军、季冠军和年冠军等评价形式,而每月评价的内容又是多元的,如“最感人的作文细节”主题评选,“最富有自主创新的哲理语言”主题评选,“作文最佳巧妙构思”主题评选等,目的是让原来的惧怕作文变成爱上作文,让原来的忽视生活变成珍视生活。
作文快乐生活说起作文,可谓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不少老师和学生都害怕作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乐于写的环境,使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欢欣。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而有效作文呢?
一、在生活中快乐徜徉,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也指明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因此,教师应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生活成为学生快乐作文的源泉。
尽管学生的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大多熟视无睹,作文时往往勾不起回忆,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快乐观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丰富他们的见闻,积累写作素材。
1.享受家庭生活
放学后,节假日,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家务,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烧饭做菜、整理房间,或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或一起玩拼图、参加生日聚会……这些家庭生活可成为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丰富了情感,为写作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学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动与父母交流,参与家务劳动,就能把作文写得细腻而富有童趣,习作就会充满生活的气息,在家庭生活中享受着温暖的亲情,从中寻找作文的快乐。
2.观察学校生活
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让学生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观察体验同学、老师的喜怒哀乐,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活动等,如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竞争激烈的校园运动会;精彩纷呈的艺术节、体育节;趣味浓郁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汲取知识的养分。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快乐作文提供最原始的素材。
3.体验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这无疑给他们提供写话的素材。在每一项活动中,我告诉大家,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真真切切地体验,生理上得到训练与快乐,心理上得到愉悦和满足,让这些实践成为值得珍藏的美好瞬间,成为感动心灵的的美好回忆。如带领学生们去秋游,学生尽情地玩、尽情地笑,来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回忆秋游中,你玩得开心吗?玩什么使你最开心?此时,学生滔滔不绝地说着,仿佛还沉浸在秋游的快乐中了!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说得精彩,写得更为出色!
再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小花园寻找春天,感受春风拂面,阳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让孩子们趴在窗口观察雨景及行人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城市的变化,感受家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组织学生做一回导游,当一天售货员,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到大街小巷调查错别字……学生通过体验社会生活,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积累,就能把文章写得富有童趣、童乐。
二、在游戏情境中快乐徜徉,激发写作灵感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通过游戏有感而作,是提高习作兴趣的一个好办法。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教会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体会客观事物,并将学生所需学习和掌握的作文知识和技能蕴涵在课堂游戏里。让学生在游戏式中获得体验,在“看看、想想、演演、说说、写写”中变“苦写”为“乐写”,变“怕写”为“爱写”。
如“六一”游园会后,学生能积极交流活动中精彩难忘的情节,通过对自己的活动,以及其他同学的语言、动作和情绪等叙述,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生动。本学期我还和孩子们开展过“快乐贴鼻子”“两分钟有多长”“吹泡泡”等游戏活动。在游戏前,我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应该观察什么,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自主游戏。兴致勃勃地玩完游戏后,学生轻松、快乐地写下了优秀的习作。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减少了写作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寓作文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孩子体验乐趣,不断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灵感。
三、在阅读中快乐徜徉,丰富知识储备
坚持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从中积累词汇,锻炼语言,还可提高审美情趣,逐步养成写作技巧。教师应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所以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还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校图书馆的宝贵资源,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大师的经典篇章,走进智慧哲人的思想殿堂,走进同龄佼佼者的心灵磁场……让学生们在快乐的阅读中,增加情感的历练,拓宽知识的视野,了解社会的风情,从而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我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周我要求学生至少读二篇文章做三百字的读书笔记,积累十个成语。坚持每周一检查、一交流、一评比,让同学们在快乐的阅读中拓展知识面,获得更丰富的素材。通过朗诵比赛、成语比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有效提高作文能力。
四、在展示中快乐徜徉,感受成功的喜悦
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一种真爱。学生因受知识、年龄、生活阅历等的影响,作文难免有些不尽人意,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享受成功的“乐趣”!如在每周的作文课上,我都会把一周内从随笔中发现的闪光点带到课堂上,或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或让优秀习作的作者上台朗诵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写作的思路和经验等,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他们的精彩之处及其积极影响。对于出现的问题,同样由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同探讨改进的策略和途径。许多同学在掌声与赞美中增强了自信,也有许多同学在讨论与评议中学到了方法和技能,提高了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之中,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
一、走进学校生活
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比赛、运动会、经典诵读、下棋、猜谜语、讲故事比赛……校园里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而且有利于他们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学会心理描写,让学生在“玩玩、看看、说说、写写”中将作文“水到渠成”。
于是,学生的作文里有了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像小鸟一样涌出了教室,来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回荡。做完自编操,一种快节拍的音乐一响起,我们立刻像蚂蚁似的分散到各自活动的地点。
也有了这样的情景:“哈哈!”那边是谁在笑?原来是几个三年级的同学在打沙包,只见边上的同学猛地从底下一抛,眼看就把中间的同学打着了,突然中间的同学猛地转身,来了个“海底捞月”把沙包抓住了。这一次两边的同学改变了“战术”开始“掉包”,把沙包抛得很高,中间的同学可能是太急了,猛地一跳,结果不但没抓住沙包,自己还被罚下了场。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只要学生有一双慧眼,去看身边的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感受到校园的鲜活生动,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
二、走进家庭生活
新课标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的真实又源于生活,只有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父母、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个性、生活习惯等。
三、走进社会生活
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自有农家生活的小天地,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广阔天地,去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使农景、农事、农活成为丰富的习作源泉,创作原生态作文。
村村有故事,家家有故事。学生看到什么事,听到什么事,做了什么事,都要求学生收集起来。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瓜秧豆菜,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都值得写下来。当然,孩子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会更容易些,像捉蛐蛐,斗蝈蝈,摸河蚌……都可以写得童趣十足。写写身边的事也不难,邻居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家里两只老母鸡生蛋,燕子在屋檐下筑巢,农民伯伯插秧……至于他们听到的,如爸爸妈妈饭桌上的唠叨,邻居乘凉时的笑料,爷爷和村长的小小斗嘴,都可以从中捕捉到有意义的内容。哪怕只写短短几句,也有农村风情跃于纸上,成为难得的习作材料,这是城市的孩子无法体会和写出的。
四、走进自然现象
农村小学生,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五彩冰纷的田园风光和花草树木蕴含着无尽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利用“山水田园”这些农村资源,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独特优势。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让孩子们到田野到果园去,欣赏农景,亲近自然,呼吸充满泥土和草叶的芳香,品味山水和田园的浪漫气息。
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按季节的变化把学生带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观察复苏的土壤、柔顺的柳条、嫩绿的小草、飞翔的燕子、漂亮的彩虹。只要教师增强生活教育的意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看、去想、去记,他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无限美妙。如一位学生是这样写花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美的花。只见其顶端是粉红的,而越到里面越淡,花蕊处几乎是泛白了。花心笔挺笔挺的,呈现黄色,就如一根旗杆,高高耸立在人们心中。每一朵花都如一只小船,扬起了大帆,在向远方行进。”
孩子一旦睁大眼睛去发现,去寻找,世界就像一个五彩缤纷、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呈现在他们面前!大自然给予他们学写作无穷的天地。
总之,生活是小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所反映的作文素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引导小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量,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如果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以积极的态度走进生活,就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寻出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文引导,学以致用
现行教材精选的阅读文本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对学生的习作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首先以这些范文为对象,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如对各种动植物、景物、场面的描写和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等。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例如,可以从《白杨》中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北大荒的秋天中》学习构段方式;仿照课文《东方之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品尝一种水果,仿照课文《石榴》的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这样通过范文的学习,用以指导自己的习作实践。
2.善于观察,勤于动笔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知道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请学生认真观察一种小动物。如果让学生回家观察,很多城里的学生家里根本就不养小动物,很难完成。教师就利用活动的时间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动物园去观察。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动作,然后再把它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内容丰富。除此之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春游、秋游、野炊、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参观新城区人工湖等活动。并且让学生写生活札记,可长可短,关键是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3.加大阅读,厚积薄发
《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生读课外书,并不是为了完成《课标》的要求。关键是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还可以写读后感,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课内认真训练以外,还要在课外多读书,多练笔。如果说充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那么读书就是作文的流,源和流是相通的。
一、多维度创设情境,写出真情实感
赞可夫说:“只有学生在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此时,学生的心理愉悦,感觉敏锐,就能抓住兴奋点,往往能写出一些妙趣横生的佳作来。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挂图、直观教具、实物、电教仪器等创设情境,通过各种形式的诱导挖掘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想法,使之在作文中充分地表达出来。如果不能运用电教设备,也可以采用现场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表演一个情节的前半部分,然后,让学生合理补充后半部分情节,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地避免写空话、套话问题。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写一写祖国美丽风景的作文时,恰逢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于是我就带领孩子们走到校园中去看雪、玩雪,回到教室里,我适时引导孩子们结合《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作顺序与方法兴致盎然的说雪、唱雪……同学们兴致盎然,纷纷出谋划策,迸发出了奇思妙想,好词佳句在教室里流淌……学生就在这浓烈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有条理地作文训练,效果事半功倍。
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还可以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寓作文教学于美妙的音乐旋律中,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进入作文情境,如多选一些叙事性的歌曲《蝴蝶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这样学生要说的话多了,也就写出了理想的、真情流露的习作。
二、抓住生活小事,引导即时作文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小事,这些小事往往就是写作素材,如班级里获得了纪律红旗,某同学生病了,大家照顾她,某同学被老师批评了,某同学与某同学吵架了,某同学帮助xxx了……不胜枚举。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事可写,无法可依。而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么写出来,就自然真实;这些事情与孩子非常贴近,写来就有很多的共鸣;这些事情都是大家所见或所闻的事情,教师指导起来就更容易、更易于接受。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要有敢于改编教材,恰当的增减写作主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更可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培养较强的观察生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创境实践,引导条理写作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我们应该用大语文观的理念来审视我们的习作课,并且要树立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的观念,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干巴巴地给学生一个题目就让学生去写,学生自然对写作厌烦,并逐渐失去兴趣并感到困难,如果能组织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或在上完一节其它学科的课后,引导学生去写作文,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用几种图形,让学生拼图,并根据拼成的图形编一个故事写下来,或者是让学生画一幅画,然后讲一个故事再写下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想像的载体,写出的作文自然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又实实在在有据可依。如带孩子们去打雪仗、滚雪球,或寻找春天,或观察蚂蚁、蜘蛛、蚯蚓,或吹起五颜六色的泡泡,或制作树叶贴画不倒翁……教师边带孩子玩边指导作文,作文不仅具体生动,更洋溢着童真童趣,怎不会妙趣横生?
四、插上双翼,放飞想像的翅膀
想像是儿童的天分,孩童的想像世界是多彩的,学生大胆的展开想像的翅膀,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敢于想像,并把想像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引导学生想像还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如同风筝,飞得再高,线仍在放飞者手中,不要空想,瞎想,要想现在,想将来,想长大了干什么?让思想插上理想的翅膀,想多彩的生活、多彩的梦,从而写出多姿多彩的习作来。
五、巧借互联网,开拓无限的空间
作文过程是学生尝试使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素材的描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所以作为起步阶段的中年级作文教学,更要重视互联网的穿越时空的作用的开发与利用,教育效益将会事半功倍。
六、家校携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为了指导中年级的孩子写好作文,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语文综合实践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关键词:观察;体验;感悟;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等等。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以生活为课堂,走开放作文之路,是一条科学之路,轻松之路,高效之路。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落实“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呢?
一、参与生活,言之有物
作文教学,首要的是解决学生无话可写,无话要写,无感可发,无情可抒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实际生活充实,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这句话说明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亲身感受更是学生写出佳作的基础。因此,语文老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使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素材。
1.走进家的港湾,积累习作素材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家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引导他们发现家中的矛盾冲突、发现家中的温馨、发现特殊家庭中的不平常经历等。
2.走向大社会,丰富习作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社会处处有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放飞”孩子,把大社会变为小课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变小课堂为大社会,将社会生活引进课堂教学。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如,针对社会中人越来越冷漠的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又如,针对学校开展的科技节、艺术节,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利用班队活动课让学生尽情畅谈,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总是意犹未尽,这些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
二、观察生活,言之有序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是的,文章是作者对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与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好文章太有用处了。你想,咱们常常写写记叙文章,讲到某些东西,叙述某些事情,不是全部靠观察和认识吗?”可见,要写出东西来,没有观察是不行的。只有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得细,观察得深,作文才能左右逢源,意到笔随。
1.观察要有顺序,使文章言之有序
要取得良好的观察效果,必须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眼光,同时也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如,教《参观人民大会堂》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文、思考,知道作者参观了这几处建筑: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知道这是按参观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的。教完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察校园的建筑、教室的陈设等活动,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交流,然后拟写观察顺序提纲,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修改。这样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从而使作文言之有条理。
2.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使文章言之具体
虽然人们认识外界事物时,以眼睛获得的信息最多,但视觉并非排斥其他感官功能的活动。德国的莫歇尔说:“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支。”(《美的主观印象》)例如,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懂了作者抓住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来突出杨梅可爱的地方。学完课文老师指导习作:观察一种水果。老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师: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做了一个“掂”的动作。)生:重量。师: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做出嗅的动作。)生:香味。师: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经过老师的指导观察,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具体生动多了。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领悟到:所谓“观察”,不仅仅是看看而已,而是要用眼、用口、用手、用鼻去接触、去感知、去体验,积极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观察才能逐渐变得细致起来。
三、体验生活,言之有情
学生作为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成了五彩生活中的一分子,一天天生活,他们的一双眼睛肯定看了很多,但留心观察的却不多,有深刻体验的就更少了。所以学生习作时茫然找不到生活的精彩,只会空洞地提出,不能形象地描绘。“体验的缺失”成了当今小学生习作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一个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的人,也不可能写出精彩感人的集体活动的场面。我们经常在一些作文里看到这样的描写:“她长得很漂亮”,“他非常高兴”,“节日里,同学们表演了精彩节目”。我们如果深入一层问一问:她哪些地方长得漂亮?他高兴时是怎么样的?节目精彩在哪里?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他们没有切身体验。新课程强调“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树立“为情造文”“因情而感、因情而发”的写作观点。教育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话,着意指导学生去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去感染、体味生活中的情,并把体察到的点点滴滴写成观察日记,储存在自己的脑际,乃是写作的宝藏。如针对神舟九号成功发射这些热点话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又如,针对同学过生日互相宴请的现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还有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使学生瞠目结舌……
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情感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吧,让学生的思想与生活碰撞出情感的火花,让情感的火花燃烧成创作的熊熊火焰吧……这样,学生笔端才会流淌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个真理已被广大文艺工作者所接受。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进行教学,让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写作文如同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
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77.
[2]黄兰娇.让学生学会观察.教苑授渔,1999(12).
关键词:儿童作文;兴奋点;真情实感;以真触情
感情是写作主体运动的巨大推动力。感情的波澜往往能激起与这种感情相联系的记忆中的形象和思想,进而引起儿童抒发和表露对于生活感受和切身体验的欲望。写作活动能触及情感领域,学生自会坦露真情,文章随心而出,也会动人。这样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也就不复存在。
一、在观察认识中动情,以物迁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能“迁”情,是作家主动、自觉地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用作家自己的主场、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认识的结果。对于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积累少,独立分析、评判是非、善恶的能力差,应由教师指导他们对生活——“物”加以观察认识、体验,才能以“物”迁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感情。
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指定事物,迁动感情
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观察,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受”。如:三年级作文训练中写一动物的特性。把学生带到动物园,按兴趣自由组合小组仔细观察动物,不能走马观花。要观察某一动物的外形、神态、动作(静坐时、活动时)、叫声,再看笼子外挂着的介绍此种动物生活习性的牌子。在有指导的观察认识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对动物观察趋于全面、深入,这样就使他们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满足了儿童“写”的需要。
2.培养学生自觉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找物迁情
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前提,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写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培养学生自觉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主动地去“找物迁情”。而这首先可以使学生由“观察作文”时产生的对“观察认识生活”的兴趣得以保持和深化。
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要根据实情不断变化形式,使
学生兴趣盎然。如:写观察日记,生活虽是丰富多彩,但并非每日都是五彩斑斓。一天下来,有时也觉平淡无奇、无感可述,与其勉强地写那么令人乏味的流水账似的日记,倒不如让学生有感而发,
改为写周记。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讨论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更准确深入地认识生活,主动“找物迁情”。
二、在参与活动中动情,以趣激情
参与是现代意识的体现,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就应让其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因趣生情,动之以情,有感而发,有情可抒。
1.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动情于丰富的课余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为学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大队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如:红领巾广播,采访学校新闻,演讲比赛、诗文朗诵比赛、故事会、口头作文等。学生在参与之中,触发真情实感,每次习作中不乏佳作。每两周定期出学习园地,参加打字兴趣组的同学将佳作打印贴在园地中。让学生到低年级同学中去讲故事,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如此循环以趣激情。
2.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动情于新奇的社会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实践,则无从谈写作。只有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街道、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春游、秋游、远足旅行,开展访贫问苦,采访个体户和种植、养殖承包户,让学生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增长才干。各类作文竞赛,是学生参与的好机会。不仅可以消除心理障碍,认识到“贵在参与”,还可以激发兴趣,学生有想写的机会。如:参加市“心目中的商城”“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评比”活动,还走出苏州,参加全国小学生作文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受到锻炼,认识到平时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其感情,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在构思想象中生情,以真触情
学生最困惑的是:写作文不知从何写起,琢磨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写。其中原因是学生不知道该先写什么,也就不知道如何构思作文。
1.按规律进行想象构思,以真触情
学生对于想象类的作文比较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是因为触及了他们的兴奋点。例如,写《二十年后的我》,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描绘得很美好,对于未来,可能有父母、老师的影响,但是这些正能量的传递也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在写作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自己的构思,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2.按顺序进行想象构思,吐露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