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

第1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教师阅读教学的误区。

1.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为了应付高考,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等的教育,致使生学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发展。

2.依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有些老师认为,答案会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阻碍学生发创造性思维和散性思维的发展;但更多的老师认为阅读题所设置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答题方向和把握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死板,所选文章也不够精美,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学生普遍要求能提供更多更精美的文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阅读。

(二)学生阅读训练的误区

1.对文章理解不透彻

无论是词句的理解还是主旨的把握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难以回答得完整准确。阅读积累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文学底蕴欠丰厚。

2.不能“学以致用”

判断文章体裁,运用相关文体知识鉴赏文章、思考问题,应是学生阅读思维之一。但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却难以将课内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课外自主阅读能力,不能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

3.认为阅读训练成效小

学生喜欢做客观题,他们认为做客观题花费时间少,成效相对显著。做像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这样的文章,他们觉得费时,而且得绞尽脑汁,有时不一定答到要点上,所以效果不显著。其实不然,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多练,才能培养语感。

4.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语文学习的一大内容就是语言学习。而当前许多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文章看得懂,但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该现状令人堪忧。

二、探究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积累。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这为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作了关键的脚注。从语文教材的选用看,必修一至五,《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等八本书选用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品读、理解、感悟、鉴赏,甚至背诵这些名篇佳作。让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感受作者的人格,从而内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特别是教材中选用的我国古典名篇佳作,更要引导学生从传承祖国文化,完善自身人格的高度去认识积累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细读与鉴赏能力。

无论是哪类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旧理念下的“架空分析”和新理念下走极端的“思想漫谈”式,其实都忽略了一点,“语文”姓“语”。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阅读教学就会走向空洞。对此,半个多世纪以前,朱自清先生在《・序》中已有很精辟的论述:“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三)鼓励学生个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个性阅读,即学生从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这种个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学习语文打好基本功。当然,个性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可以指定读物,做到统一阅读,各自理解,教师点拨,提倡个性感悟与评价;也可以是抓大放小,在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

(四)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1.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平等意识缺乏的教学会造成话语霸权充斥课堂,使课堂出现“灌输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记录教师的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纯粹只是客体。

2.教师应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强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不同观点的互相尊重,从而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

总之,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走好每一步,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一、阅读文本解读多元化,注重“文心”的边界

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教材关注基础,重点锤炼学生的语文素养;选修教材关注发展,倾力濡染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如按传统的一元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选修教材的阅读教学是根本无法开展的。例如《外国小说欣赏》中多是西方现代小说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品,其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主题特点等各方面都与必修教材里的古典小说截然不同。该教材在“单元话题”中明确地提出小说主题的特点在于模糊性和多义性。优秀的小说作品,总能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因此我们要多元化解读文本,要读出作品中呈现的复杂多义的世界。像《骑桶者》、《墙上的斑点》、《半张纸》这样的作品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解读,因为它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其模糊性,因其模糊而更具有对人的生命状态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在教学《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时,如果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进行多元化解读,多角度地挖掘出小说的深层意蕴,教学才不会流于肤浅,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如何多元化、个性化解读阅读文本呢?文本解读的特点在于“有限中孕含着无限”。作为阅读的主体,首先应该树立开放的文本观,力求用时代精神去诠释它。其次要积极地发散思维,从文化、人性、社会历史等多视角去解读,从不同侧面探究作品的意蕴。显而易见,多元化、个性化解读文本势必使作品的意蕴既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当然,多元解读文本不能够无界,个性解读不等于舍本逐末。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绝不会读出李尔王,更不可能读出奸诈的夏洛克。如果教师能够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内涵,启发学生在正确把握文本原生价值的基础上去创造性阅读,那么阅读教学中就可以避免文本多元解读的泛化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多元解读文本要有审视的自觉,要注重多元解读与“文心”的边界。

二、阅读教学要点面结合,明确鉴赏的重点

现代阅读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所谓“点面结合”式的阅读教学,它是一种融“整体感知”与“重点鉴赏”于一体的教学艺术。新教材作品的阅读,呈现出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步提高的总体特征,每单元都有各自的阅读目标,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的目标又彼此关联,体系严谨科学。

就单元教学而言,“单元教学”是“面”,要从整体上感知每个教材单元的教学方向;作品是“点”,要把单元目标融于每篇作品中重点赏读,如果每单元每篇作品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会集中火力,而不会面面俱到。例如,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重点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就应该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时可围绕“景物”或反复诵读或分析鉴赏。

就每篇作品而言,“面”是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感知,“点”指的是根据作品的具体教学目标而确定的鉴赏重点。阅读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读中熏陶、品味、感悟、积累。散文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写作思路与感情,“点”就是分散于文中的描写图景或细节及琐事;小说阅读教学的“面”就是作品的情节,“点”就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语段;诗歌的“面”就是作品的感情,“点”就是富有内涵的词句与和蕴含情趣的景。

三、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把握作品的“文气”

钱理群教授说:“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感悟每个细微的颤动。”因此,阅读教学要把握作品的“文气”,淡化作品的空洞分析,以学生的诵读积极感悟,从而体味作者感情。“以读为本”,实质就是“聆听”作者心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碰撞,进而领悟作品内涵。

目前阅读教学的积弊就在于喜欢寻章摘句,设置一个个知识点与能力点,从而使作品支离破碎,弄得学生兴味索然。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课文哪几句或哪一段或哪几段话最能打动你?”开始学生自读全文,然后有选择地赏读文句、赏读文段并自由讨论交流阅读的感受,最后齐读全文感悟作品的情感。采用多种方式诵读,学生悄无声息地领悟到作者对光明自由向往的思想主题。很显然,阅读教学必须走出因分析而肢解课文的死胡同,要让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紧紧围绕“诵读体验”这一关键环节,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第3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一、影视欣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今天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从传统的、单一的文字教学到影音结合、多种传媒并用的多维教学。

1.观赏与文本互补——审美素养的优化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能让学生感受直观的生活景象、人物的举手投足、绚烂的自然景观,可以有效弥补语文课本单向信息传递的不足,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沈从文润湿透明的《边城》激发了学生采撷湘楚深翠秀色、寻访淳朴茶峒风情的冲动:玉露凝香的翠翠、高立河街的吊脚楼、依山傍水的小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电影《边城》通过写实手法艺术再现了湘西风情,“复原”了边城风光,小说和电影、影音和文本,各得其妙,为学生欣赏作品从自然、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多维审美视角。

2.影音与阅读互补——想象能力的优化策略

文学作品欣赏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加工,而这种再加工,依赖于读者在阅读中建立起来的想象的基础,即头脑中的表象。学生在读《阿Q正传》时,由于课文是小说中节选的,加上生活经历与时代变迁的因素,学生很难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借助影片,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及清末社会的基本概貌。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头脑中表象的充实而得到提升。

3.视听与读写互补——演说品质优化策略

“学会演讲,做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要求。阅读文本更多侧重于读与写的训练,而影视欣赏更多侧重于听和说的训练。影视欣赏教学资源的引入,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升学生演说品质,凸显了语文工具,提供了有效途径。比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说话时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时起时落;或阴险毕露,或威严凶残……这些表演艺术的展现是文字呈现难以企及的。在影视欣赏,学生或模仿,或创造,演说品质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影视欣赏的课堂呈现策略

虽然影视是融文学、绘画、音乐、表演、雕塑等为一炉的综合性艺术,但如果运用不当,大有“花了语文的时间,兴了别人的田地”之嫌,毕竟它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文字阅读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操作影视欣赏的呈现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1.在渲染氛围中铺垫情感

教师可以将影视片段作为教学的前奏,使学生在阅读之初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向。比如学习《哈姆莱特》一文的时候,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阅读障碍导致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我们可以配上影视中激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中阅读课文,课堂气氛的渲染为学生顺利理解课文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在认知同化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白纸一张般地走入学习情境的,他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经验世界。意义的建构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它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作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充实、完善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为新意义的同化和顺应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杜甫的作品,教师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杜甫草堂之谜》,康震教授的精心解读为学生理解杜甫及其作品提供了许多直观的历史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事先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自然风光片、风土人情片、人物专题片,作为文字教材的辅助,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在比对鉴赏中提升能力

许多影视剧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类影视作品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与感悟的能力。特别是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有一些差距,这又可以成为学生艺术鉴赏的一个亮点。如果让学生综合教材和影视写点影评或者比较研究之类的文字,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比如在教学《雷雨》时,如果单凭文字的阅读理解就比较肤浅,我们从电视剧中剪辑了一些片段让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将作品中人物的前后表现做一个比对:作家是如何描述的,演员又是如何诠释的。

4.在时尚潮流中拓展视野

“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我们将世俗的文艺作品排斥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外,语文教育必然是有缺憾的。例如《步步惊心》本来是一个网络文学作品,因其既有传统的历史元素,又不乏时代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这些穿越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寻找到了时尚和古典的连接点。语文教学要异彩纷呈,必须在时尚潮流中拓展视野,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元素。

今天,影视作品正以任何传统媒介都难以比拟的速度与优势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左右着我们的头脑与思想。在影视文化享有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面对?“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年来,在诞生大量优秀影视作品的时候,一些思想简单化、情趣低俗化、政治功利化的影视作品也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然没有能力抵挡这股洪流,那么就要学会主动应对,从影视文化中汲取健康有益的营养,“出淤泥而不染”,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引导学生“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第4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产生式”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想要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把学生当“人”

不管何种教学方式,首先得把学生当“人”。而要把学生当“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落实:

1.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教师和教材要走下神坛,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教授教材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服务,以个体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未来生存需要为落脚点。

2.教要关注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上,应给个体学生足够的自由;在目标达成上,应以每个学生的前后变化为依据,采用纵向比较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展点、障碍点,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有信心。

3.教师要变革学习方式

教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自主进行多样选择。教师要做的,只是集中时间和精力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持续的探究兴趣;如何搭建优质高效的探究交流平台。

4.教师要注重激励

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个体现状,在关注结果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闪光点、发展点,并及时给予热情的肯定。

二、以问题和兴趣为切入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然学生对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感兴趣,那为何不放开让学生自己依据个人阅读遇到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地方来确定学习目标呢?《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地方必然是切合自己“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产生问题,以问题和兴趣为切入点,沿着这条线,独立探索,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特长和个性也得到了发展。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会一点点进步。这不就是我们的期望吗?

三、构建阅读模式

模式构建的依据要适用所有文章,既能体现所有文章的共性,又得给学生个性的问题和兴趣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个模式就是解读文章需要关注的四个方面:文本、作者、编者、读者。

1.文本

从文体、内容两个角度来解读文本。把握文体特征,就是把握文体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不仅能准确抓住事物本质。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小说、议论文有三要素;诗歌有意象、意境;戏剧有“矛盾冲突”;散文“形散神聚”,等等。文体规律不同,阅读的侧重点就不同,解读的方法当然就不一样了;内容方面,要明确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说的怎么样,这就需要筛选、概括文本信息,分析词句段篇题目及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梳理、整合、归纳。这是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基础,也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

2.作者

选择什么样的文体,表述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写作意图是什么,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只有理清了这些,才能领略到作者的匠心所在,才能看到文本背后还站着一个有血有肉的作者,才能感悟到文本的艺术魅力,这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必然要求,需要学生在个体探究的基础上,参与合作,属于发展目标。

3.编者

为何要将此文选人教材?放在此处的深意是什么?编排顺序有何讲究?只有明确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才能明白文本在这个单元、这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编写体系、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以联系的眼光,胸怀全局,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究出文本、文体、文风、写作、表现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或个性特色,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法,将探究的成果迁移到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中。

4.读者

第5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一、布置课前任务,提前阅读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阅读面变得更广,接触的文学作品更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有所提升,逐步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若依然以讲授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难以在文本阅读中获得体验,这样的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实施任务型阅读,通过课前任务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课文,结合教师所布置任务来完成阅读,这不仅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也可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

布置课前自读任务,一是要布置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如阅读《我与地坛》,当时“我”处于怎样的境地,为何会写下这篇文章,诸如此类的问题,在阅读文本前要借助相应资料进行查阅、了解。在教学中,若学生没有相应的材料,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提供。二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对理解作品是较有帮助的,该任务也要在课前进行。三是基本的生字词、句子等,要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查阅工具书,根据上下文初步了解。

在完成课前任务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内容。在这个环节,一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脉络。如《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的经历,就需要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概括。二是要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不一定精准,但要能大致说出。三是在课前自读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诸如理解文本、感悟内容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激趣导入新课,检查反馈

通过课前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进入课堂后,教师要预留2~3分钟时间以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情境所占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对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节课堂氛围都有着不可忽的作用。如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阅读中,虽然学生课前阅读了课文,但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再次阅读,就必须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阅读中的自主性难以提升,阅读效果自然受影响。

在实践中,创设情境要结合文本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可借助视频播放创设情境,也可采用复述、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又如《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就可用辩论的方式进行。再如《江南的冬景》可采用话题方式,先引导学生说说家乡冬天的景,再过渡到《江南的冬景》的探究中。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较多,要综合应用。

教师在应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接受感官刺激,还得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如阅读《荷塘月色》,借助话题引入课题后,可问:“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梳理作者的游踪。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预留出时间给学生读课文,不能提出问题后就直接让学生回答。

三、合作完成任务,交流感悟

应用任务型教学法,在阅读过程中要以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展开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获得感悟。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任务的设计要和教学目标、内容紧密联系,要通过任务让学生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如《边城》中对翠翠形象的探究,通过引导学生针对翠翠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合作展开讨论,讨论后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从而更好地把握翠翠是沈从文“爱”与“美”的理想的化身。

在引导学生展开任务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任务。首先,要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并展开交流活动。如《拿来主义》中,以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样拿来”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并弄清文章的脉络,再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如针对“闭关主义”的交流,围绕其实质、做法、后果逐一引导学生交流。其次,在学生完成的任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还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如上述教学中对“闭关主义”的后果的探究,学生交流后要明确后果是“大门被枪炮打破()”。

任务探究是任务型阅读的关键。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还要预留时间给学生交流和讨论,要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已经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故而要多鼓励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质疑、分享中学习,这样才能保证任务活动的有效性。

四、点拨指导练习,课后巩固

实施任务型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问题或活动的引导下展开阅读并交流,因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感悟能力所限,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并不一定能得到最终的结果。那么,此时教师就要进行相应的点拨,尤其是重点和难点。如《美美与共》中对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就要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说明。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所要做的,一是进行相应的补充,即针对学生讨论中的不足进行补充。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对爱斯梅拉达形象的探究,学生说其美,那么,美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出了其善良而没有说到人性美时,教师就应该根据课文进行相应的补充。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如《祝福》中对主题的探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虽然能对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分析,但却不能从更高层次来看待这些人物形象,此时教师就应结合社会背景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给人造成的毒害进行深入分析。

在对作品有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相应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一是要摒弃纯书面练习方式,要辅以活动进行练习。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巩固,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从不同层面展开交流活动。再如对基本文学常识的巩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教师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二是在针对性练习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拓展练习。如对议论方法的学习,可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后进行练习,课后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引导学生练习,由此帮助学生巩固议论方法的应用。

第6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体验 碰撞 增值

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一个丰富的体验世界,那是作家情感体验的结晶,是作者整个心灵世界的真诚敞开。要对它进行解读,自然要求读者也敞开自己的心灵,用心去倾听体验,与作家和作品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进一步情感交融,达到心灵的融合,产生更深一层的体验。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体验中生成自我的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也就要求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体验,在教师自己学会倾听文本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倾听体验作为先导,引领学生在文本倾听的过程中选择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体验,以此为切入点走入文本深处,积极地唤醒自己心灵深处的体验,从而能够进一步与教师、同学以及文本的体验相碰撞、交融,也使自己的生命情感体验得以丰富、深化和发展。这样,文学作品的教学就能够成为用心灵感动心灵的一种体验活动。

那么,如何能够使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这样的体验活动?笔者曾听过一节讲授鲁迅的小说《祝福》的课,很受启发。

读过小说《祝福》的人都知道,《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很容易激起学生的相通的情感体验,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但大多数人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似乎很难一下子认清并理解。初读文本的学生也都较为强烈地排斥参考资料的解说,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真正感悟到祥林嫂悲剧的成因?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浅层次认识,从浅层次的体验出发,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上课的教师是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文本的:在这篇小说中,谁是善女人?谁是不幸的女人?学生的初读体验告诉他们,小说中的祥林嫂是善良的,不幸的,值得我们去同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要求学生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再次深入文本去阅读小说,并阅读除祥林嫂之外的其他女性。这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从祥林嫂的婆婆身上似乎也能看到作为女人的艰难不易,她的一个儿子不幸死去了,不得不为另一个儿子张罗财礼;从四婶身上也能够看到对祥林嫂的一些同情,她雇佣祥林嫂做女佣,尤其是祥林嫂以寡妇的身份再次来到鲁镇,四婶还是收留了她;从卫老婆子两次引荐祥林嫂也能体会到对祥林嫂的一点恻隐之心;还有柳妈,她的建议之中何尝没有希望祥林嫂从 “罪孽”中超脱出来的良好愿望?然而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毁灭的也正是这些不乏善良的女人。阅读至此,学生的体验得到了拓宽,但对文本的理解还没有足够深入透彻。这时候教师又问学生:祥林嫂是不幸的,你们认为柳妈就很幸运吗?那么造成柳妈不幸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和柳妈一样不乏善良的鲁镇人们又为什么会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死亡?学生在这一层一层的推进下,必然就可以理解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毒害积淀了鲁镇集体的无意识,使他们变得愚昧无知,不乏善良的鲁镇人们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因而杀死祥林嫂的元凶就是封建礼教。如果教师还想让学生进一步挖掘,那么师生还可以挖掘出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压榨下的广大女性,她们的人生,她们的命运也同样能从鲁镇的人们集体无意识中找到罪孽的根源。在这节课中,教师以浅层次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然后引领学生一步步向文本深处走去,最终推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到民族集体心理、集体的无意识的层面,真正做到了“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功效,使得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透彻而深刻。

第7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首先,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特点决定了确定教学空间的必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受教的指导,教受学的制约,指导只有合乎学的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曾指出:“教学空间即教学活动范围,指学生的已有经验状态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而教学活动设计的中心就在于通过心理结构的构建以弥补教学空间。”可见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空间。其次,小说欣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欣赏阅读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发展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广泛迁移,从而使这些不同的个体经验得到不断整合及类化而实现的。”这就是说,不仅要学生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与鉴赏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欣赏阅读小说的心智技能。

依据这一教学目标,借助学生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内容,我们设计了准备性测验;之后对高二学生实施测验并分析评价了测验结果,从而确定了教学空间。这次准备性测验共设计了六个题目。

一、我过去读小说的动机(包括增长知识、寻求刺激等6个选项)。

二、我喜爱这样的小说(包括情节、人物、主题、语言方面的10个选项)。

三、我喜爱的人物(以初中所学小说中的15个人物为选项)。

四、我喜爱的小说及喜爱的原因。

五、我过去读小说时的思维程序(设计成选择填空形式);我是怎样看出人物性格与小说主题的,我对小说表达的技巧有何了解。

六、我对去读小说的效果(包括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审美评价能力,了解了阅读方法等6个选项)。

准备性测验之后,我们又对测验结果作出如下分析评价:

一、大部分学生阅读小说的动机是消遣、愉悦身心和增长知识。阅读的效果是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审美评价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

二、大部分学生喜爱惊险、幽默、通俗且结局圆满的小说,对于主题深刻、语言典雅、人物有悲剧命运的或灵魂丑恶的小说还欣赏不了。

三、大多数学生喜爱一部小说是由于情节动人或语言生动。《水浒》、《西游记》受到普遍喜爱。

四、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作用,情节的波折,伏笔与照应等写作技巧比较了解。

五、大多数学生阅读小说是按照由情节到人物再到主题这一过程完成的,说到读小说的效果,极少表示“了解了阅读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前测,可以看出学生已基本掌握小说的文体知识,初步具备了欣赏能力。但是审美趣味与评价能力还待提高,还需要给他们以程序性知识并反复训练以提高欣赏阅读和心智技能。这就是我们确定的整体性教学空间。

整体性教学空间确定后,还必需确定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空间,以便具体设计教学活动。为此,我们不仅设计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还专门设计了“捕捉初感”这一活动步骤。要求学生初读后谈论自己的感受,提出疑问。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教师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小说人物,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对你印象最深刻。比如初读《祝福》,学生可怜祥林嫂丧夫丧子,却难以理解不能参与祝福祭祀活动对祥林嫂的精神打击。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已有准备状态,就可以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教到实处。学也就更有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空间也不是凝固的,对教学空间的把握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还要利用阶段性测验及时反馈,不断发现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活动计划。

由于贯彻了“教学空间决定性原则”,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到了实处,讲在了“点子”上,体现了程序优化原则,有利于心理结构的构建,加速了学生欣赏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从本单元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说说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第8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效是指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质量与价值的双重判断,以实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并达成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一致。高效课堂具有科学性、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等特点,课堂学习氛围浓厚、活跃,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极大的兴趣,师生和谐共处,教学富有人文性。

一、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如下:

其一,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各行各业,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人文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其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教学。它一方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并指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辅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获取知识,而非被动接受知识。

其三,尝试教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反复尝试,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并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尝试教学法一改传统输入式教学法,从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学生自学、练习,教师再讲,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快速掌握知识,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课程讲解,也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

二、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落实到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则需要教师运用自学、展示、反馈的教学方法。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重构课堂教学关系,变“教”中心为“学”中心,变“师”中心为“生”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而,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变课堂为知识的“超市”,让学生主动选择知识“商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与自主性。此外,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明确其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布置课后作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2.转变教学思路,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愉悦地学习。对此,教师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及内容,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进行“我眼中的春天”写作教学时,教师可将课堂移至室外,让学生在欣赏室外风景的同时,感受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色,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完成创作。又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教学策略,诗歌以朗诵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小说以故事复述或结局推导、重构的方式进行教学,戏剧则以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优化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教师需转变教学模式,实施差异化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需了解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实施分层次教学。例如,在教学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课堂提问,针对语文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提问字词句翻译方面的问题,促其进一步理解文本大意;针对语文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提问人物分析、对话艺术、主旨等方面的问题,促其深入理解文本,以此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要想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教师做好引路人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目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

一、预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语文也是一门最富有生命与情感的学科。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唤起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各种情感。审美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成为浓郁的教学情、学习情与各种丰富而细腻之情的情感场。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怀着对语文的爱、对学生的爱,用饱含情感的教学方法、教学言语来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祝福》时,可以通过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在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有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目光呆滞的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她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长竹竿。她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惨遭宗法思想与礼教迫害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祝福》。”通过教师这样的文学独白,初步概括出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也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凄美之境,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讲解这篇课文时,我们还可播放《百家讲坛》的《祥林嫂之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礼教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通过这样的分析,激发了学生对人性的审美热情。

二、重视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良好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与知觉有着直接的冲击力,琅琅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韵味往往能得到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例如:在讲授《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与词中所蕴含的人情美与深刻哲理。《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与爱人在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写了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要表现出词人对历史战争场景的感怀与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对词末作低调处理,读得洒脱一些。其次,加强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三、激发审美情感,让审美主体走进艺术

文学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学生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进而激起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可用优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画面,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情境,从而增强审美氛围,启发他们去感受美、创造美。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可借助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展开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散文诗般地表达出来。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由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联想到祖国无数山岳中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还要绚丽。“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转化为散文诗:秋水澄澈,秋江碧波,眼前的湘江,时值秋季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又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机勃勃。这样通过想象和再创造重新走进艺术创造的境界中去,真切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雄奇伟丽景物的壮美,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蕴含的革命者崇高的心灵美。通过画面展示或二度创造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领悟,是进行审美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放飞情感思绪,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

要想创造美,就必须摒弃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题海战术,真正从语文自身出发,打开想象,放飞思维,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用美好的情感创造美,就必须抛弃以往的“标准”的羁绊和束缚,解放学生的天性,挖掘学生的潜能,用思辨的眼光去发现、感知语文的美,用愉快的情感去创造美。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过,在艺术作品中,发现是美的东西,通常不是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发现的。因而,想象力是创造美的基本前提条件。

例如:在讲解《再别康桥》时,当我们读到“金柳”、“青荇”、“星辉”时,可以想见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恋恋不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以想见苏轼面对美景时的超脱情怀。所以说语文教材是一种很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的素材,这个素材中的自然、人物、历史、风俗等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或含蓄深沉、或热烈奔放的美,继而,让学生通过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学生的想象,就是对于美的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过程,就是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对于这种行为给予鼓励,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情况,充分发掘和应用当地的教育资源,选取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额外的文化美育资源,充当语文教学的鲜活案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