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经济学的需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的需求

第1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62-02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必修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当代国际经济学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并能结合实际中国际经济状况,对现实中的国际经济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设国际经济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国际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贸活动变得日益频繁,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大量的精通国际经济知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才,而科研院所等研究单位对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分析工具,了解现实国际经济状况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不同的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总体而言,国际经济学专业学生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无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具体的外贸工作,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进行条分缕析,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表面的经济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原因。这方面对于准备考硕、考博,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

2.精确的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学生应该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贸易术语,各种解决纠纷的国际法律等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国际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公司开展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市场,确定公司的国际化战略,选择公司产品的销售地区,定价策略等。这些工作都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外贸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3.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流利的英语是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基础。所以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各种术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通晓如何用英语和外商谈判,如何用英语解决贸易纠纷等。另外,由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所以掌握日语、俄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比较受欢迎。

4.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国际贸易的复杂程度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共同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时能够迅速融入团队,善于与同事交流,共享信息,互相帮助,能够帮助团队提高运作能力。

5.数理分析技术。不管是将来准备到科研院所找工作,有志于科研的学生,还是将来准备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数理分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数理分析技术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对一些经济现象看的更深,想的更远,从而有利于他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6.论文写作能力。即使是不准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熟悉论文写作的规范,这有助于他们撰写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和会议纪要等文件。同时,这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7.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用,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熟知一些数理分析软件的安装,使用和维护。这些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能力。

8.实践与工作经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比较抽象。很多从事外贸实践工作的学生在刚毕业时往往难以很快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当中。

从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的学生要求很高,必须是具备上述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这为《国家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理论、轻实践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都侧重于对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等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及购买力评价、IS-LM-BP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经典国际金融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国际贸易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相结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是机械地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错失机会甚至造成贸易方面的损失。

2.仅注重本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训。虽然国际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时需要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多种技能,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上都仅仅进行本课程知识的教学,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仅仅通过英文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专有词汇,常见的外文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等。

3.所用教材老化,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常见的《国际经济学》的教材主要有五种,分别由佟家栋,高乐咏(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李坤望,张伯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华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袁志刚,宋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和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等人编写,但是这些教材出版的时间较早,难以反映最新的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保罗・克鲁格曼提出并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就没有被所有的教材收录,而此理论全面整合此前全异的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深刻揭示了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影响和全世界范围城市化背后的驱动力等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4.教学模式僵化,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僵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教学方法单调,讲授手段不灵活,虽然大部分学校采用了PPT等先进的教学工具,但基本上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考试前突击背诵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讲述为主,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学生缺乏思考,考试方法与内容比较传统,使得学生普遍觉得本门课程术语和定理较多,内容枯燥,难学,难应用。这种教学情况必然造成学生“平时学没兴趣,考试前靠突击,考试后全忘记”的结果,无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创新能力。

三、对《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注重案例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注重案例分析。在教学时可以进行若干国际经济方面的情景假设,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作出经济决策,然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教师最后进行点评。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权威教材,并随时补充国际经济领域的新成果。虽然《国际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般规律,能够进一步理解国际经济现象,但是在教学中补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加深他们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在有条件的班级开展双语教学。使用英语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还能够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而提高英语交流技巧,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只能够在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开展。

4.注重开展课堂讨论,开展小论文教学的方式。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些和本课程相关的小论文,然后再课堂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必定要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手段查询资料,这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时间,因此不能经常采用,建议一学期不超过两次。

5.注意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在教学、课后辅导和考核中的作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已经普及,给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能够也应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不仅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采用PPT、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学工具,还应该在课后辅导、答疑、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时采用,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化的考试方式。教师的讲义等学习资料也可以制作成电子格式,方便学生的传阅与学习。这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一种锻炼。

四、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社会对国际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必须考虑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思想、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更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淑清.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 朱正伟,刘东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第2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一、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保险需求行为分析

二、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保险需求行为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满足上述条件的完全保险市场是不存在的。假定投保人的风险偏好、价值取向、初始财富和风险暴露均保持不变,但是,其财产损失的客观概率分布F(L)不再是共同知识。根据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此时,当事人会把一个主观概率分布赋予其所面对的不确定事件,他的决策将受其主观信念的影响。尤其是当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对财产损失可能性的主观概率判断不一致时,对于投保人来说,“足额保险”就不再是最优选择。

设保险市场向投保人提供一种可由他任意选择损失补偿额M,保险费为P=πM的契约,其中π≠p′,P′为投保人对其财产损失可能性的主观概率判断(或主观信念)。实际上,这相当于保险人设定了一个承保事件发生的概率,这一概率与投保人所设想的财产损失概率不相等。或者说,保险人用来确定保险费的权重和投保人形成期望效用的权重不再相等。这种保险契约向投保人提供了斜率为(1-π)/π的预算线(1-π)W1+πW2=(1-π)W01+πW02。这意味着,投保人可用的预算线偏离了E0,他必须按(1-π)/π的比率用状态1下的财产来换取状态2下的财产。

如图2所示,如果π>p′,投保人可用的预算线为EH,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EH相切于B点,EUB>EUC,投保人倾向于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选择“不足额保险”,其最终财产位于“确定值线”下方;如果π<p′,预算线为EL,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EL相切于A点,EUA>EUD,投保人将把一定的赌注押在他所投保事件的发生上,而选择“过度保险”,其最终财产分布位于“确定值线”上方。

由此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个人的保险需求取决于其主观概率p′与保险契约中暗含的损失概率π的对比。随着π的变化,预算线从EH到E0,再到EL,我们得到一系列切点,连接这些切点可得一条“契约曲线”。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决策者愿意以(1-π)/π的比率用状态1下的财产换取状态2下的财产。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所有的依状态而定的能够互利的财产索取权交易都完成之后,投保人并不能得到相当于其初始财产期望值的确定性财产,他仍然面临“残余”不确定性。

三、其他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保险需求行为分析

除信息不完全之外,财产损失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和非同质性,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及保险人是具有自己利益诉求的经济实体,都将使保险契约中所设定的保险费率偏离人们对财产损失概率的主观估计(假定投保人对财产损失概率分布的主观估计与其“真实”概率相一致),其结果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情形相类似。

首先,每个个体面临着同质风险,但这些风险在统计上并不完全独立,此时,平均财产的方差不再等于零,依据大数法则进行的风险汇聚无法完全分散其平均财产的不确定性。这种由于个体风险的相关性而无法通过风险的汇聚加以分散的残余不确定性只能在投保人之间进行分担。博尔奇(1962)证明:残余不确定性在投保人之间的分担取决于他们的风险容忍度,每个投保人所分担的残余不确定性份额与他们的风险容忍度成比例。从博尔奇的证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推论,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某一个个体是风险中性的,他的风险容忍度为无穷大,那么,他将承担全部的残余不确定性。人们通常认为保险人是风险中性的,相对于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来说,他们是风险汇聚中残余不确定性的最终承担者。然而,这种认识却与事实不符。在具体的保险实践中,保险人将在期望损失基础上增加一项“安全附加费用”,通过厘订高于期望损失的纯保险费,把部分残余不确定性转移给投保人承担。当保险费高于公平精算保费时,投保人获得预算线EH,他倾向于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选择“不足额保险”。

其次,保险作为一种能够增进人们福利的纯交换活动,它不是免费的午餐。(1)保险人不可能无成本地进行风险的汇聚和分散。为了寻找潜在的投保人,保险人必须付出搜索成本;对每个潜在的投保人的期望损失进行估计,以决定是否允许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允许其加入,保险人必须支付承保费用;当某个投保人遭受损失时,保险人必须对索赔进行处理,从而支付相应的理赔费用。(2)保险人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保险活动,必须得到他在相似风险条件下投资于别处也能获得的收益,保险人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因此,实际的保险费由纯保费与包括展业、承保、理赔等费用,以及经营利润和税收在内的附加费构成。对于投保人来说,取得意外损失补偿的价值取决于他的期望效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他们的期望效用随保险费的增加而下降。当保险费是在“公平精算保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正比例的附加费构成时,对于风险厌恶的投保人来说,最优的选择是购买部分保险。也就是说,由于投保人需要支付高于其预期损失的代价,他们倾向于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当保险费超过某个“临界值”(基于投保人主观概率估计的期望损失和他为规避风险而愿意支付的风险贴水之和)时,投保人就不再愿意购买保险。

参考文献:

卡尔・H・博尔奇. 1999. 保险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HARRINGTON S E.,Niehauus G R..2001. 风险管理与保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3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关键词:社会需求;高职会计;教学改革

会计学属于技术应用性比较强的经济性管理学科,社会经济发展的越快会计的工作性质就显得越为重要。同时伴随着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的需求不断的增加会计专业成为了高职中的重点学科。会计这个专业作为传统的行业,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早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了。

在高职教育中不管是教学内容、方式、手段都显得尤为落后。改革高职会计专业必须以当今社会经济为前提,不断创新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高职会计专业将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并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上的知识,运用财务软件进行操作。成为一个以诚信、敬业和责任集一身的高素质性全能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对会计的课程缺乏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老师,想要让学生学习并且掌握一门新的学科,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整个教研的重点。老师成天强调学好会计学的重要性,却始终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原因就在于开场教育就的失败,连兴趣都没有提起来怎么让学生去做进一步了解?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可是在学生入门的时候就并没有做准备充分,这就为后期的工作带来了隐患。

(二)教学模式的老化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取的仍旧是传统是教学模式。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还是老师和课本做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单项式的传统教育模式。老师的课时没有结束,学生笔记也不能停,课时就只出现做笔记这个动作。这种强制性的注入式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相当的被动,甚至出现了抵制情绪。只有凭借着记忆应付考试,造成了当今学生高分低能的普遍现象。

同样的只注重书本理论,忽略实践性的教学也是高职会计专业的一个弊端。没有去实践技巧、技能都是纸上谈兵。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中重视理论性的教学,从而使得实践性的教学课时偏少。同时教学还会受到师资水平、场地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实践教学也只是象征性课程。

(三)过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讲课为主体。整个课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很少去和学生做一些沟通和交流,根本不知道学生的疑点、难点在什么地方。而教师教授的知识也只是基本的理论和技能,给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四)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的经验

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都是属于从本科院校或者是研究生毕业以后直接到学校去任教,实践的经历也只是校门对校门。我们国家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育着重于与理论教育的,对于实践的要求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老师自身严重的缺乏实践经验,致使整个教学的流程中没有生动形象的案例,整个课时乏味没有趣味性。如果想通过这些教师的授课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性更是无从谈起。

(五)教材的内容体现不出高职的教育特色

传统的教材内容都是按照一个目标,也就是把企业的价值扩大到最大化。四个模块,也就是筹资决策、投资的决策、利润的分配以及流动资产的管理。四把工具,是时间价值、风险模型、期权定价的模型和会计报表的分析。以此为框架进行编写。而编写的内容和形式都与社会的实际状况有明显的出入,理论上的分析也占了整个教材的大面积篇幅,使得实际的情境模拟实践很少。同时选取的案列缺乏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的系统性,使学生不能清晰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内容的重点是什么。

二、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以财务管理为教学导向

以在工作流程中的财务管理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导向,进一步的去强化实践的技能和理论上的知识。改变在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局面,转变为以老师为主同时也以学生为主的形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式课程和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学习知识的新方法。并以突出实践教育,注重实践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课程模式的改革

为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高职会计专业体系的改革是必要的。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定向性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整个教育体系应该是由专业的技能、基础素质、能力的延伸三个部分组成的。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中更有效的将理论技能相结合。注重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实行体验性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以“教、学、做”为一体的方案去推行教学模式,开展体验式的学习重点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也可以激起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兴趣。

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是以职业能力做为重点,开展体验性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巩固。而实行大规模的班级课时并不能确保教学的效果。实施不超过40人的小班级课时,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让每一门专业的课程的设计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

(四)评定成绩的改革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而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同样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以实践能力做为成绩评定的核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就业的能力。

为了使成绩评定更快的适应教育模式的改革,应该注重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去注重和体验整个实践学习的过程,并以实践作为主要测试内容,笔试作为辅助的测试内容去评定。评定成绩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不以学年为期限而是以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来定。评价学生的主体不仅只有老师来评定还有同学也参加,这样可以全方位的考察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上交一份自我评价,对实践工作进行自我总结。这样学生可以在自我总结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从而提升整体水平。

(五)加大力度建设毕业生的质量跟踪体系

不停的去加大与各个企业交流的力度,以及建设出对毕业生质量跟踪的全套体系,以此作为借鉴来改革教学的模式。就是以就业作为改革教学模式的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专业人员,就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专业人员,才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和快速的融入社会。教育部门的相关机构要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的开展毕业生的质量跟踪工作。这样即可以掌握到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特长是什么,不足的地方是什么。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改革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扬长避短,提高用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好评。

(六)合理运用网络平台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要重视这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平台,利用网络的优势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可以先建立一个财务管理教学的平台,把教学课件和练习题传上去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建立一个问题的咨询平台,给学生提防一个方便的学习交流场所。

三、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迅速壮大,使得社会对会计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会计专业作为传统的专业在高职教育一成不变的老模式下,不管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式都明显的落后。为了是高职会计专业尽快的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进行改革是刻不容缓的。运用新的教学不断去加强学生实的践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为国家不断的提供高素质性全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寥秀珍.基于社会需求背景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改革[J].中国经贸,2011,(6):184-185

[2] 李惠珍,邬庆莲.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时空,2010,06(5):64-65

[3] 徐丽君.关于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分析[J].管理学家,2011,(6):60.

[4] 刘英.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192-192

第4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2009年,教育部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其中,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课程设置的需求,是社会需求的一部分(尹宁伟,2011)。目前,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开设很多管理类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需求意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刘强等,2009)。为了解学生的评价与需求,本文选择广告学课程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二、调查样本及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包含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4个方面的16个问题。问卷调查于2014年5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学专业的11级2个班中展开,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达到100%。

从学生对课程目标的清晰度来看,仅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清楚课程目标,而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一般(62%)。这反映出作为公共管理学的目标设置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从实习环节与课程的相关程度来看,仅仅有14%的学生认为联系紧密,42%的学生认为有部分联系。这说明实习环节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相应进行调整。从实习环节的长短来看,64%的学生认为时间基本合适,24%的学生认为过短。因此,总体来说,实习环节的时间长短是合适的。从开课的学期安排来说,48%的学生认为比较合适,2%的学生认为有些偏晚。同时,关于学时长度,74%的学生认为较合适。目前,广告学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开课,部分同学面临考验复习和找工作的问题,因此,可以适当将该课程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者大二下学期进行,可能授课效果会更好。

从选用教材的实用性来看,84%的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是较新颖的。认为教学内容合理与较合理的分别占18%和30%。这说明同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满意。从教材的趣味性来看,大部分同学给出了较好的选择,占72%,仅有6%的同学认为较差。与上述比例不同的是,大部分同学认为目前的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联系并不紧密,认为符合与基本符合工作需要的比重仅仅为6%和12%。这反映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以使得教学内容和工作需要的联系更加紧密。

关于教学方式,问卷采取排序法。为了全面捕捉学生对教学方式不同的偏好程度,第一位次的选项计6分,第二位次的选项计5分,依次类推,最后一位次的选项计1分。最后,计算每个选项的总得分并排序。计算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教学方式的偏好排序依次是:实践实习、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专题讲座,理论授课,课后习题。这种结果说明,学生对于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是最喜欢的,因此其预期的效果应该最好。而对于纯粹的理论教学,则不是最佳的授课方式。目前,广告学的期末考核分为期末试卷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一般来说分别占比70%和30%。此次调研,有36%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实践考核环节,还有28%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

第5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关键词:北工大 体测辅导 网络平台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85-02

通过对学生体质测试的分析和现场情况反馈,部分学生的个人健康状况存在很大隐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学习状态,测试后续的服务工作的不仅能使接受测试者了解其身体状态和运动处方,而且提高后续服务质量也有可能间接地提高接受测试者的积极性。目前的后续服务仅仅能让学生查看自己的测试分数和数据,但是没能充分利用数据统计和辅导平台的优势,缺乏有效的健康咨询指导以及一些必要的健康干预措施。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些问题按照“发现体质健康问题评价建议与干预循环的过程思路进行整理和开发,建立北工大学生体测辅导平台系统,不仅能解决以上问题,还能更加迅速的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快速提升。

1 分析与讨论

1.1 网络服务平台功能性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要求各职能部门相互衔接,实现数据共享,因此准确、快捷的获得并提取全校各职能部门、院系用户的需求难度较大。因此,按照各职能部门形成具体的需求分析文档。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成绩管理、健康评价等几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图1为本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构成。

1.1.1 用户登录模块

登录系统是为了区分用户分类以及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而设计的。主要用于区分教师和学生两种身份,以确定其使用权限。用户登录需要验证用户名称和密码,用户进入系统要在登录界面的文本框内输入自己的用户信息,点击提交后,系统会把客户端输入的信息传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以用户名密码为条件从权限表中查询数据,只有注册过的用户,输入了正确的信息,服务器才能从数据库中找到对应信息,从而让用户进入系统。本系统使用基于Form验证的方式,使用户必须经过登录信息验证才可以登录到页面,不能跳过登录直接输入url访问页面。

1.1.2 系统模块

系统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注销和修改密码。点击注销后,用户退出系统主界面,跳转到登录窗口,允许下一位用户继续登录。修改密码则是方便用户设置自己的口令。本模块通过控件得到用户输入信息,并通过相关控件点击触发事件,调用数据库交互方法,完成修改密码等相关功能的操作。学生是使用者,首先要注册,然后登陆系统,之后又三类功能可以操作: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信息,提交信息。

1.1.3 成绩管理模块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学生体质测试各项数据查询、学生体测总分查询以及教师建议查询等。学生进入到查询界面后,浏览器会发出指令,服务器接收到后,会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抓取不同的数据,返回给浏览器,打印出不同的表格显示在客户端浏览器上。定义好查询语句后,需要将控件的行为与查询语句做匹配,就完成了这部分功能。

1.1.4 测试预约模块

测试预约模块包含查询测试安排和预约测试等几个功能。学生可以查看未来测试的时间安排,项目安排,以及面向人群。也可以选取自己合适的时间预约体质测试,具体的操作是:用户选取时间并点击提交后,数据会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可得插入动作,如果之前数据库内预约安排为空,那么则会预约成功,并将成功插入的数据返回用户浏览器,把信息显示在浏览器上,而如果数据库中已有这项预约安排数据,服务器则插入数据失败,并返回给用户错误信息“您已预约过此项测试!”。

1.1.5 健康评价标准模块

了解评价指标、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健康评价。这部分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关系数据库发挥的作用,通过减少每个表字段,使得每个表的管理变得容易,维护也更简单。

1.1.6 健康指导模块

根据《标准》制定的各项准则,将身体素质的各项分类,运用现代数字教育技术方法,制作语言通俗易懂,影像真实清晰,将各类运动健身的教学演示视频收集为一个视频库,建立健身锻炼视频系统。便于学生针对性地选择简便易行、实用性强的健身锻炼手段,增强锻炼的实效性,同时学生可自愿打印运动处方。而在健身指导用例中,角色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教师通过健身指导可以提交指导方案,而学生则不能使用提交方案的功能,但是可以查看教师提交的方案,这样就明确了两个角色的权限。

1.1.7 交流中心模块

便于师生及时沟通并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把问题或解答都通过浏览器提交,服务器会从数据库中根据提交时间选出最近的问答,并返回给浏览器,之所以要这样设计是为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数据传输浪费,不仅节约流量开销,也能增加传输效率。而如果想看到所有的问答记录,可以选择历史记录,服务器得到指令后会把所有问答返回给浏览器

1.1.8 用户管理模块

此模块只开放给超级用户,用来修改用户的用户组,设置用户权限,添加修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测试项目信息、学生成绩,各项数据信息备份,添加删除账号等。作为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总会有过时的时候,一次如果没有存在价值,就需要将一些信息修改或者删除,由于这些信息是不能任由其他用户随意更改的,所以只有申请通过的情况下,才会由超级用户协助更改相关信息。

1.1.9 学生数据导入导出工具

针对目前完成数据上报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在“学生基本信息”格式设定、“自动评分”和“查询”模块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开发测试成绩管理实用软件,由系统管理、学生管理、成绩管理、报表统计和用户管理五个模块组成。支持测试数据批量从卡内导入至系统的数据库,并能够根据设定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测试数据完成数据对比,自动归类等级和一些深层次的数据统计分析,并且可以支持快速打印,根据用户需要生成多种统计报表。

1.2 平台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一个成熟的系统需求分析不仅要包含功能性需求,更要包含非功能性需求,而非功能需求一般包括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测试性等。本系统最主要关注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测试性。

1.2.1 可靠性

体测辅导平台系统随着推广使用,全校的学生都会使用该系统完成测试相关工作,一时间,系统的可靠性将会受到很大考验。例如:当新的测试信息后,在最开始的时段内,会有很多的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并且不断地向服务器发送各种各样不同的相同的指令,此时服务器端需要保证能够处理高并发请求,服务要避免瘫痪或者出现很长时间的访问延迟或者返回信息错乱等问题,所以对系统的性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再好的系统恐怕都避免不了系统崩溃或者死锁的状况,这就要求在系统瘫痪时有足够可靠数据的备份机制和及时的恢复能力,这些都属于系统的可靠性。当然还有学校网络带宽也要达到匹配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发挥系统最大的作用。

1.2.2 安全性

由于体测辅导平台系统完全发挥其作用,需要很多的用户信息,甚至会涉及到一些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系统的安全性就会格外的需要注意,在用户验证和修改密码时要严格加密,而且系统权限设置必须完全按照要求,这样才能够让使用者放心的使用系统。

1.2.3 可测试性

由于有大量的数据管理,不同的角色,以及联网教务等其他系统,所以整个系统比较复杂,如果等到整个系统全部开发完成再测试可能会带来以下问题:首先,系统过于庞大,测试周期会很长,导致整个系统的上线时间延迟。其次,系统的整体测试很可能会覆盖不到所有细节,这会导致上线时出现隐患,等到用户使用再反馈问题就来不及了。最后,系统如果能分部或分模块展开测试可能会在局部功能测试时发现与需求不符,这样修改起来相对及时很多,而且改动对其他模块的影响和依赖也会降到最小。所以系统的可测试性也是相当重要,尤其是对于复杂系统而言,一般大型系统都会开发测试并行开展,开发要保证每一个单独模块都可以让测试介入,这样就会使大型系统的测试工作更加灵活。

2 结论

本文从学生体测辅导的需求方面做出了分析,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测试工作的宏观角度出发,介绍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能测试工作的现状,并从学生锻炼、学校管理、科研工作三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的需求。第二部分从学生体测辅导平台系统的架构角度来介绍系统的需求,同时对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需求分析是软件实现的关键,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模块设计和系统的详细设计,甚至还决定了软件开发的成败。

第6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错误之二:关于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关系的论述是一个错误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价格变动与收益的关系;二是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的关系,而关于这两个关系的表述跟实际相去甚远,完全是一个错误。

在《初级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材)中,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内容这样描述了需求价格弹性与收益间的关系:

需求价格弹性 Ed=需求量的变动速率/价格的变动速率=一Q/Q/P/P=一Q/P*P/Q

即它是一个变动速率相比的值.这里的P代表起始基础价格,P代表纯变动的价格,Q代表对应的起始需求量,Q代表对应的纯变动的需求量,负号是为了将最终数值变为正值。如某商品价格由5元降为4元,需求量由100件增加为130件,则

Ed=—[(130一100)/100]/[(4一5)/5]=0.3/0.2=1.5

第一.当Ed>l时,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称为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如图三个需求函数三角形,图(a)中价格由P1降为P2,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这时虽然商品价格降低,但由于需求量增加,销售收入PQ增加,即图中矩形B的面积大于矩形A的面积。

第二.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的幅度变动,称为需求单一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一1.如图中(b),价格由P1降为P2,需求量由Q1增加到Q2,这里的Q2一Q1要小于图(a)中Q2一Q1。这是由于图(b)中需求曲线D的斜率较大(陡峭)所致。但因价格降低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正好由因需求量增加而引起的销售收入增加弥补,即图中矩形A的面积和矩形B的面积大体相等。

第三.Ed

一.真实的价格变化与收益的关系是需求函数中的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

(一).宏观中线平衡理论

教材上这种论述,把价格降低引起的销售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增大收入增加之间互抵后得到的“效益、平衡、亏损”结果的规律,归结为“斜率主导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原因,相当于说这个“斜率主导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的商品价格降低不会引起收入的增加,从而使降价没有意义。这很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但实际上这种论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完全错误的一个概念。

如果我们在教材给予我们的上述三个价格弹性情况图中的任意一个图上移动那两个矩形的对角点,完全都可以作出“效益、平衡、亏损”的结果,从而教材上的理论。如图,我们作出完全相反于教材论述的两个矩形A、B。

那么,价格变化引起的销售收入变化实际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呢?

首先,我们作出一个任意需求函数三角形AOB,我们不去界定它的斜率,OA代表价格,OB为需求量,AB为需求曲线。

作这个三角形的中位线CD,连结OD,这OD即是AOB的中线。我们在OA上取点E作为基础价格,相对应的需求量是OG,此时E点所得到的收入为矩形OEFG。假设价格从E点落到H点,此时的收入为矩形OHIJ。于是得到价格变化前后的收入的减项矩形KHEF和加项矩形KGJI。此时很容易地看出加项面积大于减项面积。(证明见后)

继续让价格从E点降至M点,这点的坐标横线交于基础需求量OG的坐标竖线与三角形中线的交点P,得到收入减项矩形PMEF和加项矩形PGQN,这两个矩形的对角点正是点P,此时减项和增项的面积是相等的,证明如下:

PF∥OA PN//OB

DF/DA=DP/OD=DN/DB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又DA=DB

DF=DN AF=NB

所以PD是FPN的中线。

AF=NB、∠EFA=∠B (同位角相等)

RtAEF≌RtNQB

又SAOD=SDOB SFPD=SDPN(三角形的中线分三角形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SOMP=SOGP (矩形对角线定理)

矩形PMEF的面积=矩形PGQN的面积

结论,当价格降低到坐标横线跟起始需求量坐标竖线的交叉点位于这个需求三角形从原点出发的中线上时,正好使减项效益矩形面积和增项效益矩形面积相等,表明价格变化后的收入等于价格变动前的收入,这点为价格变化效益平衡点。

根据这个原理,当这个交叉点落于这条中线的上面时,从增项效益矩形上端总能截出一个小矩形的面积等于减项效益矩形的面积,说明此时增项矩形的面积大于减项矩形的面积,收入是“效益”的。

证明:见上图

当价格从效益平衡点P回升至H点时,得到增项效益矩形KGJI和减项效益矩形KHEF。我们作图找出RtFKI的中线KS,延长SK相交于OA上的V点,从V点作价格横线相交于需求曲线上的T。于是得到与减项矩形KHEF面积相等的矩形KWZI。显然KGJI>KWZI,产生一块剩余“效益”。

同理,我们可以证明,当这个交叉点落于这条中线的下方时,收入是“亏损”的。

其实这个规律,也可用代数的方法加以证明。(见后)

(二).微观中位线平衡理论

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这条中线的最高点D是该需求三角形中位线CD的端点,它们在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变化规律中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实际上,如果参照的起始价格在中位线以上,则需求三角形的这条中位线横切起始价格(基础价格)点到效益平衡点之间距离的一半。

证明:见上图

已知:P是增项矩形PMEF与减项矩形PGQN的效益平衡点,CD是RtAOB的中位线,OD为中线。

求证:LF=LP

AD=OD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OD是等腰三角形

∠A=∠AOD

又GF∥OA

∠GFB=∠A ∠FPD=∠AOD

∠GFB=∠FPD

又LD是RtFLD和RtPLD的共边

RtFLD≌RtPLD

LF=LP

这样,当我们让起始价格以最小精确单位的1/2量对准中位线时,那么这个最小精确单位的末端就正好落在中线上,是价格降低一个最小边际单位时的效益平衡点。假若我们想象让价格的边际变化无限地小下去,那么这个最小单位变化效益平衡点就会无限地接近中线的顶点D,直至纯变动价格为0,起始价格与变化后价格和平衡点与D点重合。所以我们可以将中线的顶点暨中位线的端点D作为最微小边际变化效益平衡点,同时将中位线即它所表示的价格线作为价格变化时产生“效益”和“亏损”的最微观边际变化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的上端是微观边际价格变化的效益区,在下端是微观边际变化的亏损区。当价格变化的幅度横跨这个微观分界线时,那么分界线以下的“亏损”幅度抵销分界线以上等幅度的“效益”,平衡点下移。所以,当变化价格到达这条中位线时得到的总“效益”最大。

(三).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的代数数学模型

我们再用代数的方法对上面的理论规律加以揭示和证明,从而建立起价格变动与收益关系的数学模型。

见图:

这是一个任意的直线需求函数三角形,b是初始基础价格,a是它对应的初始需求量,y是价格的变动数值,c是变动后的价格等于(b—y),x是需求量的变动数值,减项效益矩形面积S1=ay,增项效益矩形面积S2=x(b-y),求Sl和S2之间的关系。

解:y与x分别是矩形A和B的边长共同组成RtFGH,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y=—kx,于是有ay/a=—kx(b—y)/(b—y)

用S1、S2替换得,S1/a=(—S2k)/(b—y)

化简得:S1=—S2* ak/(b-y) S1=S2* ak/(y-b)

所以,当ak/(y—b)=1 即—c/a=K时,S1=S2,它是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此时两个效益矩形的对角点在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线上,ak/(y—b)是两个矩形面积差值大小的根源。

符合ak/(y—b)=1 即—c/a=K的条件时,正是价格变动线到达增减效益平衡点,此时y-b=—c,a与c组成的RtDOE与需求函数三角形AON相似,c/a=OA/ON=—k 。(证明略)

S1=S2·ak/(y—b),这是减项效益矩形面积和增项效益矩形面积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例函数关系,即两者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它俩之间的大小差值受系数ak/(y—b)的变化影响。

当ak/(y—b)≠1即c/a≠|K|时的情况:

一.当ak/(y—b)|K|时,S1

我们沿着ak/(y—b)的值从小到大的方向分析。

(l).由于k在题中即同一个需求函数中是己确定的项,我们先将a、b作为一对一定的起始基础数,然后分析价格的变动数y对效益增减矩形面积大小变化的影响,所以此时y的大小变化是引起S1和S2差值的唯一要素。

当价格从高向低变动时,变动数y的数值逐步加大,而y本身是一个小于b的数,导致y—b的差的绝对值越来越小,从而使ak/(y—b)的值越来越大,带动S1向着大于S2的方向发展,即总收入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发展。

y值是价格变动的幅度,当它的值为最小单位时属于最小边际变化,此时ak/(y—b)的值最小,从而使S1大于S2的差值最小。边际变化上这种增减差值的大小同样受其它要素变化的影响,在不同斜率的需求函数或同一个函数三角形里的不同区域都不相同。

(2).我们再改变起始价格和相应需求量数值a、b,分析它俩的变化对ak/(y—b)的影响。

a、b是需求函数关系的一对对应值,是捆绑在一起的,一方的变化引起另一方的被动变化。当a增大时b减小,而这个反向变化正好使ak/(y—b)的值增大,从而引起S1相对于S2的增大,使结果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发展。这说明,起始基础价格越低,降价引起的结果越“不效益”。

当a和c作边长组成最大面积的满足平衡条件—c/a=K的矩形,也即当y以可想象的最小微观数值与相匹配的b的数值(b的减小同时是a的增大)同时满足效益平衡条件ak/(y—b)=1时,此时y对应的相匹配的基础价格b和变化后的价格c都无限接近了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当y小至0时,两个价格在中位线上重合。这时效益平衡条件公式ak/(y—b)=l成为“—b/a=k”,它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b/a是微观边际价格变化中增减效益差值的根源(而这正是需求价格弹性Ed=l的条件P/Q=—K.见下述第二章)。此时b代表的价格坐标线是中位线,这点以上所有的价格边际变化都是“效益”的,这个价格时总效益最大。当有一方价格向下越过这个平衡线时,便有最微观的“不效益”存在,总“变动效益”的最大化开始减少。这与上一节的微观中位线理论是一致的.

二.当ak/(y—b)>1即c/aS2。

此时价格变动引起的收益的变化方向同上,只不过结果是“亏损”的。

(证明略)

我们可以这样说:

在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不管它的斜率如何,只要起始基础价格在这个函数的价格微观变化效益平衡线即这个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以上,那么就有价格降低时的“效益”空间;即使一个需求函数具有较小的斜率,但起始价格处在这条平衡线以下时依然失去价格变动“效益”。这条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动效益平衡分界线,这条线以上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动是“效益”的,这条线以下价格微观最小边际变化是“亏损的”,这条线表示的变化价格得到的总“效益”最大。价格从高向低变化,边际从高“效益”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前进,到达这条平衡线时达到平衡,最微观“效益”归零。变化价格跨过这条线继续前进,微观边际变化开始“亏损”。当变化价格的幅度大于最小边际变化时,平衡点沿中线方向下落,中位线两边等距离上的最小边际变化的“效益”和“亏损”互相抵消,平衡点位于从原点出发的该需求三角形的中线上,这条中线是宏观的价格变化效益平衡线,平衡线的两边价格变化引起的收益增项和减项相等,原效益不变。平衡点在这条平衡线以上时,宏观上总收入“效益”;平衡点在这条平衡线以下时,宏观上总收入“亏损”。这种关系的代数数学模型是:“当ak/(y—b)=l即—c/a=K时,S减=S增”它是宏观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ak/(y—b)是宏观价格变动效益增减差值的根源;“—b/a=k”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b/a”是最微观价格变动效益差值的根源.

二,真实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

教材上的这种论述,把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值的大小与需求函数的斜率的变化统一起来,即

Ed>1时,|K|

其实,这是一种学术性错误,并不符合真实情况。

我们看教材西方经济学给予我们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公式和例题:

Ed=—Q/Q/P/P= —Q/P*P/Q

有商品价格从5元降至4元,需求量则从100件增为130件。则

Ed=[(130—100)/100]/[(4—5)/5]=一0.3/(—0.2)=1.5

(见图示,价格从P1降为P2)

我们看出例题中的—Q/P正是RtA1BA2的两直角边的比,Q=A2B P=—A1B,—A1B/A2B正是该需求曲线d的斜率K(负值),并且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无论价格怎样变化它的值是不变的,

于是:Q/P=1/K(注意:Q/P定义为负值)

从而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变为:Ed=—(1/K)*(P/Q)

这说明,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p=KQ+b中,由于斜率K的值是固定的,所以Q/P=l/K的值也是固定的,这时的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取决于P/Q的大小.而P/Q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值呢?

西方经济学中把P/Q定义为价格变动中那个参照相比较的原来的价格和需求量的比,即图中矩形OP1A1Q1高与宽的比,但是在价格逐次变动的过程中,这个数值可以不断地被修正,即图中的P1/Q1可以换成OP2/OQ2、OP3/OQ3、0P4/OQ4、……,处在变化的后面的价格和对应需求量总是可以把处在前面的价格和对应需求量作为起始参照。另外,我们从图中看到随着被选定的起始参照价格的向下变动,P/Q的比值不断地被变小,即由价格P和需求量Q组成的矩形的高不断的减小,而这宽则不断地增长,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向着减小的方向发展。

可见,所谓需求函数斜率K决定需求价格弹性Ed的大小的论述是完全错误的。例:

如图,我们作一个斜率为—1的需求函数与坐标构成两直角边相等的RtAOB。

当P=5时,Q=1 (参照的原来价格和对应需求量)

当P=4时,Q=2 (变动后价格和对应需求量)

按照西方经济学上的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则

Ed=—Q/Q/P/P=—[(2—1)/1]/[(4—5)/5]=5

但按照《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上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这时应当是“当K=—l时,Ed=l”。显然,公式得Ed≠理论Ed。这是自相矛盾的。

这就是说,即使在斜率一定的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每一个价格面对的P/Q的值都是可以变化而不一样的,选定的基础价格变化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的改变;当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不变时,即使价格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也不变,需求价格弹性是每一个价格所在函数中的位置本身具有的特性。所以斜率K不能决定需求函数的需求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过程中,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和对应需求量的变动,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变是我们人为的按排,实际上微观的边际上是不断在变化着的。从图示5中可以看出,随着选定的价格从高至低变动,P/Q的比值不断地被变小,从而引起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向着减小的方向发展,当选定的价格到达该函数的中位线的C点时,正好使P/Q=OE/OC=CD/AC=-K,,这时Ed=l。这种变化分为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规律也正好符合需求价格弹性公式的推理)

当P/Q>|K|时,Ed>1,P在中位线以上。

当P/Q=—K时,Ed=l,P在中位线。

当P/Q

需求价格弹性的这个规律正是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最微观价格变动效益平衡条件的变化规律,所以说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

这个过程是选定的参照起始价格的变化引发的,而不是K的变化引起的,相反K的变化并不引起需求价格弹性的这种变化,论证见后。———(本论文里在没有声明时,所讲全指直线需求函数)。

三.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价格边际变化时收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Ed的值是由参照的起始价格P的变化引起的,那么这种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规律跟价格变化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如(图示7)

已知:当P/Q=—K时,Ed=l

即图中P1/Q1=—K.也就是矩形OP1DˊQ1的OP1/OQ1=—K

求证:此时价格P1的坐标线P1Dˊ与中位线CD重合.

证明:连接P1Q1

OP1/OQ1=AO/OB=AP1/P1Dˊ=—K(斜率都相等)

RtP1OQ1∽RtAOB∽RtAP1Dˊ

∠OP1Q1=∠A

又P1D=OQ1

RtAP1Dˊ≌RtP1OQ1,

AP1=P1O即P1的坐标横线P1Dˊ与中位线CD重合,

这说明,需求弹性Ed=l 即P/Q=—K时,P正好落在中位线上,这也已经在上一章中进行了反面证明。上一章所述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正好与已述的“价格变化与收益的关系”中的中线、中位线理论相一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从需求价格弹性公式和第一章三节里的数学模型得到答案:

“需求价格弹性Ed=—Q/P*P/Q和效益增减函数Sl=S2·ak/(y-b)”

已知两者的变形为Ed=—1/K*P/Q和S1=S2*[a/(y—b)]*k。当y=0时,[a/(y—b)]*k变为(-a/b)*k。因为a=Q,b=P,(只是表述时用的字母不同而已),所以(-a/b)*k=-Q/P*k,=-K*Q/P。由此我们看出需求价格弹性公式的“—1/K*P/Q”正好是当y=0时的效益增减函数的系数“(-a/b)*k”的倒数。而y=0时的“(-a/b)*k”表示的是选定的起始价格本身的属性,也是相当于变动价格y以可想象到的最小微观变化时的效益的变化结果。(-a/b)*k=1即—b/a=k时,b位于中位线上,它是最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效益平衡条件,(-a/b)*k值的大小决定着宏观增减效益平衡条件ak/(y—b)=l时变动价格y的大小位置。同理,(-a/b)*k所影响的方面也正是需求价格弹性Ed=一Q/P*P/Q=—1/K*P/Q所能影响到的方面,只是因为两者是倒数关系所以影响力的方向是相反的,需求价格弹性影响力的方向相同于效益运动的方向。

所以可以说,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上的效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它制约着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的方向,制约着宏观效益增减关系平衡时的价格的位置。

四.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

第二章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平衡条件公式“P/Q=—K”跟第一章三节中的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公式“—b/a=k”是一样的,“—b/a=k”变形为"b/a=—k”,b/a就是这里的P/Q。所以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最微观的边际价格变动中的收益,还因为“需求价格弹性是最微观收益增减关系的系数的倒数”,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方向相同于价格变动中收益的变化方向,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规律就是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最微观的变化规律。

由于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随参照价格本身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在同一个直线函数中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也是随参照的价格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我们能够在《初级西方经济学》给予我们的三种类型斜率的三角形中作出相反于书中结论的两个收益矩形的原因。最微观边际上的收益是随变动价格的变动而随时变动的,这个微观的边际收益变化就是变动的价格本身所具有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只要有价格变动就有微观上的收益变化。———《初级西方经济学》中把价格变动中收益的“效益、平衡、亏损"情况单一化固定

在某一类斜率的需求函数里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中,即斜率K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从高向低的变化,边际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减小,同时边际价格变动收益也向着“不效益”的方向前进。当价格到达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时,边际需求价格弹性的值为1,同时边际价格最微观变动“效益”归零,总效益达到最大化。这条中位线是价格变化中的最大收入效益线。价格向下跨过这条中位线后,边际需求价格弹性的值小于1,价格微观边际变化收益开始“亏损”。用公式表示如下:

当P/Q>|K|时, Ed>l P在中位线以上边际价格变化收益“效益”

当P/Q=—K时, Ed=l P在中位线上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总效益最大。

当P/Q

这一规律与第一章三节里价格变动时效益增减平衡的条件“当ak/(y—b)=1即—c/a=K时,S1=S2”是统一的,只不过需求价格弹性本身表示的是最微观价格边际变化中收益的变化情况,而平衡条件表示的是宏观的价格变化情况。

五.斜率的变化对需求价格弹性和收益的影响

《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把斜率的变化说成是制约需求价格弹性和价格变化中收益变化规律的决定因素,把三者强扭成一体,我们用相互印证的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否定。那么,斜率的变化到底对需求价格弹性和价格变动中的收益有什么影响呢?

(一)斜率的变化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见(图示8),这是两个仅有斜率不同的直线需求函数,需求三角形AOB和三角形AOC,当参照价格为P时,它们各自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Ed1=—1/K1*P/Q1=OB/OA*P/Q1=OB/Q1*P/OA

Ed2=—1/K2*P/Q2=OC/OA*P/Q2=OC/Q2*P/OA

APD∽AOB PD/OB=AP/AO

APE∽AOC PE/OC=AP/AO PD/OB=PE/OC=AP/AO

PD=Q1 PE=Q2 Q1/OB=Q2/OC OB/Q1=OC/Q2

Ed1=Ed2

这证明,截距一致,仅有斜率不同的两个直线需求函数,在同一价格下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等的,也可以说仅有斜率的变化并不改变直线需求函数中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这再一次证明了西方经济学中把需求价格弹性大小说成是斜率的原因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

(二).斜率的变化对价格变动中收益的影响

见图:

这是两个仅有斜率不同的直线需求函数,价格从H点降至效益平衡点I点,即两个效益增减矩形的对角点在需求三角形AOB的中线上。那么,因斜率改变成为第二个需求三角形AOE后效益平衡会被打破吗?根据第一章中所述价格变动收益增减平衡条件“当ak/(—b)=l即c/a=—K时, S1=S2”,这里它们各自的价格变动收益平衡的条件是:

(l).需求函数三角形AOB的增减平衡条件是,—K1=c/a=OA/OB,

(2).需求函数三角形AOE的增减平衡条件是,—K2=c/(a+d)=OA/(OB+BE)。(是否成立待证明)

求证:—K2=c/(a+d)=OA/(OB+BE)成立。

证明:c/a=OA/OB

在c/(a+d)=OA/(OB+BE)中只要证明d/a=BE/OB,则它就能够成立。

d/a=BE/OB变形得OB/a=BE/d

AHF∽AOB

HF/OB=AF/AB

AFG∽ABE

FG/BE=AF/AB

HF/OB=FG/BE=AF/AB

a=HF.d=FG

a/OB=d/BE

OB/a=BE/d, d/a=BE/OB

—K2=c/(a+d)=OA/(OB+BE)成立。

其实,通过作图也已经得到,斜率由K1变成K2后效益增减矩形的对角点依然在新的需求三角形的平衡线上,即中线上。这说明,由于需求价格弹性没有因斜率改变而变化,所以在中位线上的效益平衡更不会打破,实际上两者的中位线也是重合的,只是中线向右下方发生了移位,增加了总效益的值域。但从S1=S2·ak/(y—b)中可以看明白,除了在平衡点上效益平衡不变外,在不均衡区域系数“ak/(y—b)”的值虽然不变,但由于在相同的变动价格上,S1与S2的基础数值会同时加大,从而它们之间的差值变大,但这个差值在平衡线的两边所前进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平衡线以上是“增益”的方向,而平衡线以下是“减益”的方向。

这就是说,斜率的改变不会打破价格变动中收益的中线、中位线平衡理论规律,不会打破原有的增减平衡。在不均衡区域,随着斜率绝对值的减小在相同价格下会改变原有的价格变动中收益数值大小,变动价格在平衡点以上会“增益”,在平衡点以下会“减益”。同时斜率的减小使相同价格下的静态效益增加。——注意:价格变动中的收益是指动态的相比较下的“增益”还是“减益”,而静态效益是指一定价格下的实际收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相近于曲线需求函数

如图: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公式,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相近于图示10中的曲线需求函数,但这种函数价格变动的过程里仍然包含着我们以上论证的理论规律,西方经济学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仍然不能涵盖它价格变动时的实质。我们不再在此分析此类需求函数价格变动时的各方面关系。总之,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是经不住推敲的,非常偏面和狭獈。

六.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在实际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利润最大化价格=收益最大化价格+成本价格/2

我们已经知道直线需求函数三角形的中位线代表的是最大总收益价格线,此时P/Q=—K,Ed=1,但因为有成本的因素在里面,此时的最大总收益并不等于最大总利润,它还不是人们所追求的利润最大化价格线,现实中人们总是随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情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产品进行定价。只有在去除了成本因素后所得到的最大总收益价格才是最大总利润的价格。如图:

需求函数三角形AOB,下面的阴影部分是成本区域,P1D1是它的中位线也是最大总收益价格线。上方的空白三角形AOˊBˊ才是利润价格需求函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里的需求利润价格弹性依然遵循着中线、中位线平衡规律,所以它的中位线P2D2表示的价格P2才是总利润最大化价格。显然,

最大总利润价格=最大总收益价格+成本价格/2

此时,(P-Oˊ)/Q=-K (Oˊ代表成本价格,P代表销售价格,Q代表P对应的需求量)

七,总结

在同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

一.中位线规律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规律,是最微观的价格边际变动中的收益的规律。公式表达为:

当P/Q>|K|时,Ed>1 P在中位线以上,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效益”

当P/Q=—K时,Ed=l P在中位线上,微观边际价格变化收益平衡,此时总收益最大。

当P/Q

二.中线规律就是宏观的价格变动中收益变化的规律,是需求价格弹性在宏观上的表现,公式表达为:

当ak/(y—b)=l即—c/a=K时,S减=S增 平衡点在中线,宏观上收益平衡。

当ak/(y—b)|K|时,S减

当ak/(y—b)>1 即c/aS增 平衡点在中线以下,宏观上收益“亏损”。

三.截距相等,仅有斜率不同的两个直线需求函数,在同一价格下它们的需求价格弹性是相等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价格在函数截距上的位置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与该函数的斜率无关.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都包含需求价格弹性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也导致每一个直线需求函数里都包含“效益、平衡、亏损”三个区域即上述“一线两区域”。

四.斜率变化对收益的影响(见上述)。

第7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护理专业;ESP教学改革

在日益频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中,外语资源逐渐成为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乎经济、政治发展安全,并且对提升国家的全球化水平、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等医学院校ESP改革的现状

“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中国接轨国际竞争的步伐,对各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医学院校一方面承载着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医学知识和英语知识都很扎实的“双优”人才。基于目前医学院校ESP教学现状,探讨如何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从多角度多方位加大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ESP的改革步伐,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大环境下的综合性ESP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而伴随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增多,医学院校护理英语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ESP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忽视、边缘化的地位,课程设置专业化不够。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ESP课程(特指医学英语课程)总课时数只有66课时,学生重视度严重不足。

二、医学高等学校护理专业ESP改革的主要思路

ESP人才培养要求护理专业学生在掌握一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具有英语基本翻译和自学能力,能简单查阅相关医学资料,能在涉外护理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这也是护理专业ESP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的护理ESP教学以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

首先,在教学体系中,构建新型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使英语教学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在护理专业英语的课堂授课中要系统地讲授与医院实际就医流程相配套的知识点。此外,学院要在专业配置中设置护理人才劳务输出体系,以确保学生的就业率,这是护理专业英语ESP改革的首要条件。

其次,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尤其深化和加强公共英语教师的护理专业知识,并与英语知识相结合,可以从提高教学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实现。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英语ESP教学的更深哟畏⒄埂>咛宕右韵录傅憷绰凼觯

第一,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参加教育教学理论或有效教学技巧的专题讲座,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对护理双语教学的课堂进行有效设计与运用,采用任务大纲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得出的目标情境选择任务、确定课程目标,进行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形成实际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并要求教师集体讨论,对护理英语课堂进行ESP改革。

第二,鼓励和组织英语教师深入医院定期实习,了解医学优势与特色,营造浓郁的医学文化学习与研讨氛围;建立师生之间课内互动与课外交流的融合机制,运用ESP教学模式、思路与授课方法,让学生掌握并熟练应用护理英语相关术语。笔者在本校英语护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通过英语授课示范,对特定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教师的培养要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双向互动培养模式,并着力打造生态化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学院要适度调整现行的教学大纲中护理英语必修课的比例,提高护理英语的课程学分;打破英语传统基础教学,使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尽早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入更高层次的ESP课程中学习;尊重学生个人需求,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发展进行差异教学,从各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ESP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护理专业知识,是培养护理复合型外语人才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高职高专护理英语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时,必须凸显护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性原则,形成自己院校、系部独特的专业特色,而同时,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环境的需求和变化保持一致,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三、创新意义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护理英语ESP改革,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内涵,寻找中西国家之间的平衡点,找出ESP改革的切入点。而护理专业外语教学是对英语教育的拓展及升华,护理专业ESP改革顺应了国际化趋势,值得高校从各方面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包海燕,等.高等院校中医双语教学中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5):671-673.

[2]许云祥.中医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教育,2006,25(6):68-72.

第8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大学生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一概念主要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来分析的。我国在定义上与之稍有差异。根据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出台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人类用于物质生产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自由时间越来越多。在自由时间,人们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这一经济社会发展律动已经使得文化产业研究进入学者和民众的视域。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柱产业,众多学者开始对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开研究,主要从三个视角进行研究的,第一个视角是从政府的视角,如对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周尚意,2009);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分析(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2010);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优势的分析(邹红,2011)。第二个视角是从企业的视角,如对动漫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刘玉珠,2011),对软件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曹仁超,2011),对出版类企业的发展路径的分析(李彦珍,2011)。第三个视角是从一般民众的视角对文化产业进行分析,如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对文化产业展开分析(邹广文,2011)。

以上学者的研究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但是有一点不足,就是对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研究欠缺大学生文化需求的视角。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是青年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从这一个群体的视角来看待文化创意创业产业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的最大的特色就体现在,研究者是首都在校大学生,主要调研的群体也是首都大学生。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学术价值:基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的视角构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分析框架,有一定的理论学术价值。

2.现实价值:基于大学生的视角对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数据和分析结论,对于政府和企业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实际借鉴价值。

3.战略价值:基于大学生文化需求视角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抵制文化侵略,维护国际的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二手资料调查、走访以及问卷调查三种调查方法。如下面所显示:

三、调查对象及样本选择

鉴于对调查的可操作性与调查的现实意义代表性的综合考虑,在本次调查中,选定了北京市区的大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实地去接触调查对象,来进行调查,获取所需的信息。经过初稿的制作、试投放以及反复修改后,完成问卷设计并进行了投放与后期处理。

(一)抽样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分层抽样的方法,大学生方面根据其所在院校的类别以及代表性进行大致的分层,文化企业方面根据其企业主要业务以及发展方向进行分层,然后根据他们各自在所在分类中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抽样。

(二)抽样地点

为了更高效的获取有效的问卷样本,根据调查对象的特点,以及能够完成的工作量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抽样的具体地点主要在大学校园、自习室、文化企业聚集区。

(三)抽样过程

抽样的过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且主要以通过纸质问卷填答的实地问卷发放,为信度和效度提供了保障。

(四)抽样结果

问卷共发放了160份,回收筛选得有效问卷为153份,问卷有效率为95.625%,具有统计分析意义。

(五)数据分析软件

我们将有效问卷进行了整理、数据录入,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EXCEL软件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具体的数据分析过程。

四、数据分析过程

(一)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

在调查中,我们首先询问了受访者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并且做了详细的分类。有修读本科课程、专业知识类、通识教育类、娱乐类、艺术类、投资类、益智类、运动类、休闲类等。每个分类后还有具体项目的举例,以便受访者更好的作答,共收集了来自北师大、北理工、人大、民大,北航五所学校共153名学生的问卷反馈,同时也对他们的个人基本情况有所调查,应该说可以保证样本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从表1中可以看出,22%的受访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还是娱乐类(看电影电视剧、听音乐、玩游戏、打牌、浏览娱乐新闻等);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位列第二和第三,两者差距较小。只有11%的受访者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课程上。受访者的偏好依然以娱乐为主,但时事要闻和专业知识依然占据了不小的部分,分类的详细和选择的分布也体现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多样性。

(二)大学生欣赏与体验文化产品的主要目的

大部分大学生欣赏与体验文化产品的目的还是相当良好的。“补充和巩固专业知识”、“拓展视野”与“提升艺术修养”这三项共计56.7%,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正确使用文化产品的大趋势。当然,也有17.2%的被访者选择了消遣娱乐,9.6%的被访者选择了发泄情绪,但是总体而言,大学生依然是以自我提升为基本目的进行文化产品的欣赏与体验的。

(三)北京市文化产业需要加强的方面

分析调查结果得出,39.9%的广大高校学生认为对于北京市文化产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各种新兴手段,丰富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提高文化原创力和竞争力”。结合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现状,这一建议不无道理。当今的文化产业虽然有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仍没有将世界文化产业烙上“中国印记”。而反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公司,则纷纷将“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形象搬上屏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高科技方式,将原有的文化内容以全新的形式演绎了出来,而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加强之处。

(四)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

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向上,除“建立和维护文化市场竞争秩序”之外,大学生的选择的差异度较小。一方面,这表明了大学生对北京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了解有限,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相对集中的判断;同时,这也说明了首都高校学生认为北京市在这几个方面都急需加强,也表明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调研问卷总结的数据及对部分文化产业基地和企业的访谈中得出当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企业及相关部门提供给大学生新的就业机会和方向,但相关人才匮乏的现象十分明显。

文化产业中主要缺乏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既有宽广人文视野、又具备精深产业理念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目前文化产业重点需要的人才。以北京为例,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不仅人才的储备不够,而且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缺少一批顶尖的领军人物式的创意人才。相比之下,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该城市全部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占14%;而在东京,这一比例更高达15%。

2.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与国外成熟的文化产业体系具有不小的差距。不可否认,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我们认为文化资源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生产力,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且,新经济时代的文化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更多地依赖其自身建立起来的时尚文化和当代大众流行文化机制,以及全球化的市场及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和全球营销方式,这几点恰恰是中国文化产业所欠缺的。

3.我国文化产业现阶段基本停留在吸取国外成功经验,进行模仿再创造阶段。没有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这一方面是起步晚,而另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传统文化中规避风险的意愿,企业不愿主动尝试新鲜事物,不愿意轻易冒险。企业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盈利为主,虽然有国家或相关部门的资金补贴,但是依然很少有企业敢于对文化产品进行自主创新,融会我国传统文化的产品研发寥寥无几。所以当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对我国市场大规模进军时,我国本土的文化产品相比国外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这种严峻情况使得我国文化企业生存空间狭小,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诟病。

五、建议和思考

(一)政府层面

1.继续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引导力度。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研发成本高、风险高等特点。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府的扶持,特别是政府在产业、金融政策方面的引导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一方面,要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和科技等政策进行统一整合,为其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对这些扶持政策的实施程度、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使政策落实到位。

当前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均处在成长期,尚未形成足够规模,游戏、动漫、影视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相关信息和技术服务,但没有力量建立自成一体的平台。建议北京市搭建一个公共的技术和服务平台,一般性的技术和服务均可通过该平成,不必企业各起炉灶,从而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抵御风险、共享信息。该平台今后还可以称为各企业互通信息,创造合作机会的一个有效途径。

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文化创意产品的形成是智慧和创意的体现,对文化创意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相关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调研中,北京斯巴科工业设计公司的负责人指出,企业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时,出现申请程序繁琐、周期长、费用高等问题,导致企业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因此,政府必须见面专利权申请费用、简化专利权申请的程序和周期,尽快使相关企业从其文化创意产品中获得应有的收益,从而为其发展提供正向的动力。

此外,要在北京市营造尊重和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加大对文化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打击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盗版侵权行为。对于电影、动漫企业的反盗版行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3.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科学规划,形成产业集聚区错位竞争发展。目前北京市各个区县均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一。在对朝阳区、石景山区、东城区、西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进行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各产业基地定位的差异性不足,导致产业基地内企业间恶性竞争,甚至打价格战,导致企业入住产业基地的积极性减弱。这阻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产业集聚区热”的现象,北京市应统一规划,立足全局,依据各自资源特色与现有规模进行严格审核,对于重复的集聚区报批的要慎批、限批。鼓励各集聚区良性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对于已形成的聚居区,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产业发展生态链;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筑市场化的资源共享模式,为园区企业和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决策辅助等各种服务,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分工明确的专业服务网络。

(二)企业层面

1.打造核心产品,树立品牌形象。任何产品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创意产业也同样如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采取差异化竞争手段,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和经营手段开发精品,打造拥有自己专利的高水准核心文化产品。北京市的个别文化产业已形成若干初具实力的核心产品,如湖广会馆、老舍茶馆等处的曲艺艺术表演、报刊行业的《北京青年报》等。这些核心产品都是不断地推陈出新,扩大自身的品牌效应。而对于那些缺乏核心产品的文化产业,如广告业、动漫、著作业等产业亟待提高自身产品地位,创造出自身的产品优势。

2.把握大学生需求,提高产品品味。大学生普遍认可制作精良、有人文关怀、技术水平高、有中华文化背景的文化产品。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好莱坞影视城的竞争优势正是源于其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北京的文化创意企业要注重利用中国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资源,结合两者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味。

3.加强企业间协作,抱团发展。文化创意企业相互协作可以完善管理体制,形成规模经济,。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基地中的“DRC”是“Design Resource Cooperation”强调的就是企业间的协作。处于成长期的文化创意企业加强合作,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能有效抵御各类市场风险,做到标准化、集约化管理。在广播电影电视业,可借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司(CRFTG)的经验,集合北京几家影视剧制作单位,联合组建成北京影视剧制作集团,实现电影电视节目内容系列化、影视剧制作化、精品生产机制化的目的;在电子出版物行业组建以形成“大出版”格局为目标的北京市电子出版产业集团,集制作、出版、开发、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纸介质、图书、光盘、网络等多媒介并行发展。

参考文献

[l]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 徐丹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上海:华夏未来出版社,1997.

[4] 于国华.文化创业产业实务全书[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4.

[5] 肖璇.北京圈文化创意产业分布及集群式发展研究[D].沈阳:北京工商大学,2010.

[6] 吴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7] 王世崇.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经济纵横,2012(3).

[8] 吴婷婷,李存金.北京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0 (6).

[9] 陈祝平.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6(4).

第9篇:经济学的需求范文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

1.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货币危机开始,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到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工商业,经济危机开始大面积爆发。经济周期波动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重点,比如,还有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的“经济循环论”,以及对国民收入、经济周期的研究等,带动宏观经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初步建立阶段。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真正的诞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凯恩斯却能运用切实有效,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理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逐渐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萧条的危机,这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诞生了。在美国,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货币政策稳定商业周期。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时期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于石油危机的两次爆发和美国经济发生停滞性通货膨涨,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所以非凯恩斯学派在这一时期陆续涌现。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一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在经过吸收、批判和科学的借鉴,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是以马克思经济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另外,我国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我国还不能全部的接受现代宏观经济及其理论,所以我国在应用和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还不够成熟。

我国经济体制应该善于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经济问题。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像由最初的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而不会出现产品过剩的问题的理论,不断发展到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景气循环”经济学主张,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借鉴宏观经济学的精华,从而能够切实的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