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

百家讲坛康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百家讲坛康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百家讲坛康震范文

[关键词]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效果

当下,我们身处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每个人都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又为每个人话语的传播提供多种途径。例如大热的微博,给每个有表达欲望的主体予平台,让“微”博出现了“亿”家争鸣的“盛况”。我作为微博的使用者之一,以相对客观的看客心态面对各色声音,甚至是针对同一件事不同主体发出的各异形色的言论,不禁开始思考,这些“声音”几分真?几分假?亦或根本不存在真假,而是叙事主体的不同,或者是同一叙事主体的不同叙事视角影响了叙事的效果。

任何叙事主体,也就是任何人,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受到年龄、性别、经历、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上主观视角的变化,导致最终所叙事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叙事本身就是主观性较强的活动,客观事件的最终呈现必然有一定的缺陷。

显然,在电视节目中,亦是如此。例如央视10套科技频道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把许多学术界的著名人士推向台前,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将深奥的国学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给普通受众,深受他们喜爱,曾经一度掀起“国学热”。从另一个角度看,虽说是“学术”界“著名”人士,也不能免俗,也天生具备人性局限。国学不像数学、物理,一是一,二是二,很多命题都是被无数实践检验过的真理,里面是严谨的逻辑关系,首先,我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离我们当今社会十分遥远是客观的现实,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所谓历史,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几千年前的客观事件;第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因为年龄、兴趣、经历的不同,在面对同样的历史资料时,也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第三,主体不同的叙事视角也会影响事件最后的呈现效果。例如,《百家讲坛》的教授主持人,在和志同道合者私聊时,其所述事件可能是最真实的主观理解;在给学生讲课时,他自然会以老师的视角,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用教学技巧来保证教学效果等等各类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呈现。当他在电视前做节目时,受到的制约最大,这时他以一个主持人的视角,为了节目效果,为了收视率,他的话语权所受限制最大,可能叙述时会夸张,或者有意隐藏、避开某些敏感部分,使所叙事件离真实又远了一步。第四,作为受众,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接收同一件事又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必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历经各道卡,我们通过电视得到的历史、国学,究竟还剩多少客观的真实?

以《百家讲坛》苏轼系列节目为例,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康震,第一章节,苏轼少年成名。康教授讲:苏轼和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入科考第二关――礼部考试时,所写文章,得到了主考官、当朝的翰林学士欧阳修的大力赞赏,同时也得到其他几位副考官的认可,稳拿第一。康教授说:“欧阳修拿起笔来,准备给他(苏轼)点第一名,这笔拿起来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活思想,琢磨着这文章写的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曾巩也是唐宋家之一,我欧阳修教出的学生写的文章,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那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的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说我们师徒之间互相窜通,?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梆梆梆!老头给这篇文章点了个第二……”康教授的这一段,以主持人的视角,在叙事的过程中,为了易于理解也好,为了使故事更具可听性也罢,用了大量的心理描述,来解释大文人苏轼的文章为何没有得到应有的第一名。显然,康教授对于欧阳修,当时的心理描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作为一个主持人,为了节目效果,在叙事时也可能加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对“苏轼科考没得第一”这件客观事实,赋予了更多的色彩,比如这样描述可以更加渲染苏轼的才华横溢和他与欧阳修之间的传奇故事,而这些主观赋予的色彩很可能并不存在。难道苏轼当时科考只拿第二真的是这个原因吗?欧阳修当时的心理活动真的是如此吗?至少我对此持保留态度。再谈其对叙事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我作为受众之一,节目进行到这时,由于康教授变身为康主持人,他的叙事视角的改变和叙述方式的趣味性,我本能的反应是质疑:你怎么知道几千年前的欧阳修就是这样想?苏轼没得第一真的是因为这个吗?而有的受众可能会持相反态度:原来苏轼没得第一是因为这个,太可惜了!欧阳修怎么能这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谁也没办法回到那个时候和欧阳修聊一聊,只能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去了解当时的资料文献,以还原相对的客观,去想象当时的情景。

再例如纪录片,应该相对接近真实,但同样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首先纪录片所拍摄的不可能是一个事件的全部真实,可能只是事实的一个或者多个角度,这和拍摄者的兴趣、思想、教育等有很大的关系,拍摄主体以个人的某个视角为基础,会尽可能多的去呈现他想要的部分,而较少的呈现或者直接略过他不要的部分,加上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最后的成品很可能会与客观事实稍有差距。

不止以上所举两例,以此类推,任何节目形态都不可能呈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事实,任何叙事主体――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视角必然导致有差异的效果呈现。因此,从传播主体的视角出发,我们播音员主持人承担着新闻人的责任,应该尽可能客观的呈现相对的真实;以受众的视角,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我们应尽可能多的掌握新闻资料,尽量还原事件原貌。

第2篇:百家讲坛康震范文

报道说:“张元的理想大学是北大,其实去年他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了一段时间后他退学了。关于大学,在他博客中有这样的记述:‘高考,我不想说太多。要么北大,要么死。’”我唏嘘了一口冷气。上不了北京大学,张元就要见阎王,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我是打死也不敢学的。

于我而言,大学必是要考,却未必唯什么什么大学马首是瞻,别的一概不屑。与张元比,我很没大志呢。

这使我想起。“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多大的气魄呀!凭着这股气,走进了北京,却也只在清华园的隔壁北京大学那个红楼里当了个小小的图书管理员,终没当成北大的学生。他的学问,还是在湖南的地盘上熏熏陶陶,出了这家普通大学的门,又进那家普通大学的室,最后落脚当时并不起眼但师资力量很进步的湖南第一师范,完成学业。

不上北大、清华,照样能耐不凡,出类拔萃。

这使我想起《邪童正史》的蒋方舟。9岁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引领“出名要趁早”风起潮涌。她语言随心所欲,轻松任性,如“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很是个性招摇啊,拥有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斩获专家权威很高的评价。她其实没死盯着名牌大学不放,却是清华大学非要录取她不可。她考分不够,清华发了狠,你缺多少我就补多少。(清华对于考试优秀学生给予20分到30分的优惠,对于特别突出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优惠,蒋方舟就属于这一类,最后拿到60分的优惠!)蒋方舟堂堂正正走进清华大学。

其实清华当时不破例招蒋方舟,蒋方舟的才华依然会闪闪发光。

这使我想起孔老夫子家乡的90后才女韩雨。韩雨长在山东曲阜,沾了孔圣人的书香气,文学超长,获评“全国十佳小作家”,我算她的同奖“文妹”。因这一层关系,我对她多了些贴心的关注。韩雨的学习一直在他们学校很领先,文科类的大考小考,她毫不客气地占在前三的位置,别人的屁股挤不进去。韩雨的脸上凝着极其投入的专注,表情看起来就不那么丰富和张弛。我早早就断言,她是个善考的料,考个排名靠前的大学,应能如愿。果然,加上自主招生优惠的50分,她仰天大笑地跨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对于学子,能像韩雨一样自然而不苛求地上清华、北大固然好,我双手赞成。不能投缘,也不坏——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道通罗马。

这使我想起《大宅门》里的白老七。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到处糟蹋人。白老七怒杀一个祸害自己亲姑姑的洋人,交了一个因厌战而被开除军职的日本人,藏了一个如花似玉的仇家人。他母亲从外地躲避战乱回来,想从头收拾旧家庭,拿他当作治家的负面典范,袖袍一拂,扫地出门。白老七临别起誓:“不混出个人样来,决不回这个家!”他从此远走济南,开辟了一片财富的天地,接济并兴旺了白家。白老七的脾气之坏,是出了名的,但他告别北京时也没有用性命作抵押。

人的性命只有一条,轻易抵押出去,是大不尊的。

毒誓结仇,林林总总,休得放肆地罗列。但我不大讨好与“死”沾边的毒誓。大学,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不是人生的归属地。名牌大学能教出人才来,普通大学也不能。

百家讲坛里的几位霸主:易中天,毕业于武汉大学;纪连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阎崇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鲍鹏山,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如果他们忧愁于自己没有考进北大、清华,他们会有后来的成就吗?

能考进去固然极好,考不进去也要淡然面对,我们要干的事多着呢,别在这个门口晕乎死自己……问我考哪里?呵呵,哪里要就考哪里,没方向,不确定!

第3篇:百家讲坛康震范文

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资源是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需要的、可操作性强的、有价值的新课程资源。开发影视教学资源,实施影视艺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自电影电视诞生之日至今,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因具有对各项艺术形式兼容并蓄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的特点,而代替书面纸质文字成为人们认识人类文化和外在世界的新宠。当代初中生更是在屏幕面前长大的一代。但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甄别优劣,提高初中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力,就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其次从当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环境来看。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中学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多媒体教室数量少,设施不完备;电脑网络不普及,信息闭塞;学校图书数量有限,内容陈旧;学生家庭读书氛围缺失,存书量几乎为零,学生不读书,或者只阅读娱乐肤浅的低级杂志。综合来看,在农村初级中学,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资源严重不足,学生自主搜集信息的条件不具备,阅读名著的条件不具备。语文教学仅局限于一校一室一书,教学环境狭隘逼仄,效果"低、慢、差、费"。

试举一例:一道初二年级语文期中试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流行词汇"菜鸟""山寨"的理解。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为,"菜鸟"是"一种鸟的名子","山寨"是"山里的村寨"。为什么这在城市的孩子看来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成了农村学生眼中的"西洋景"?农村初中生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视野狭窄信息闭塞知识匮乏,现状堪忧!

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提高语言素养,拓宽知识面上具有强大的功能。

第三从学生的个人需求来看。影视艺术具有丰富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声光图结合的多感官刺激能在极短时间吸引好玩爱动的初中生的有意注意,优化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引影视艺术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在熏陶情感,养成性格方面更具有纸质文字所不具备的魅力因素。

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影视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是很好的审美教育的题材。影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立体反映,更能促进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化品位的形成。

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又要注重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影视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具备文学作品的情节和魅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培育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语文素养、开放的视野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转贴于

二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育的方式

⒈ 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电影或片段,与作品的书面文字作对比鉴赏。在两者的映衬对比中,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书面文字的兴趣,帮助形象化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能够加深对作品各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体会。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数量众多。仅初中阶段课内外涉及到的名著,就有《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骆驼祥子》、《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被搬上屏幕。这些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观赏性,对学生在影视节目的选择欣赏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上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⒉ 播放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科技知识、人物专访等专题片,作为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既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字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印象,同时还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如对于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来说,《百家讲坛--杜甫草堂之谜5》就是很好的辅助素材。在这节片子里,康震为诗歌的解读作了很完整的背景铺设,并通过对比解读了杜甫的济世情怀。它独具的学者风格和把诗歌放在宏大的背景下阅读的大家风范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无处不语文"的大语文观。

⒊ 根据单元题材播放相关影片。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战争题材编选内容,在单元学习后,可以播放战争题材的经典影片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当战火烽烟在屏幕上蔓延四起时,人的生命弱如草芥的形象诠释,定能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血与火的真实意义有更切肤入骨的体会。

⒋ 在写作教学方面,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能够创设情境引导思维。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科海泛舟"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农村初中生的科技知识并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有限的,让他们课前自主搜集有关信息,囿于条件也不现实。央视大型记录片《森林之歌-竞生》和《云横秦岭》,色彩鲜明、音乐优美、解说词华丽厚重,展现了森林之美、自然之美,是拓宽视野、开阔思维、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写作创设观察的情景的好素材。《家园》中金丝猴争夺猴王和幼猴夭折的设定故事更是学生写作童话的好范本。

⒌ 在听说教学方面播放有关的影视资料,可以作为引起学生进行讨论的媒介,也可以作为说话表达的例子。

第4篇:百家讲坛康震范文

【案例背景】“长文短教,短文深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记承天寺夜游》是篇小品文,自然应该是短文深教。这篇文言文,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传达出微妙复杂的心境。此文深教的着眼点,我定位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教学预设时,课堂程序主要设计为三个大环节:一、读顺(读得通顺,力求字正腔圆);二、读懂(扫除文字障碍,读懂字面意思);三、读透(走近苏轼,体会苏轼微妙复杂的心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读透”这一环节。为了引导学生读透课文,我采用品读文章重点词句和引入相关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本以为,课堂会循着我的预设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但是,在课堂教学时,意外却不期而至。

【案例描述】课堂进入了“读透”这一环节时,为了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我作了如下设计。

文章中,作者发出感慨,哪一句直接表明他的感慨?关键是哪个字?

我先抛出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找出了答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关键字是‘闲’。”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闲”字的内涵。先让学生给“闲”字组词,再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闲”字所传达的情感,它和哪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接近?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的回答虽有些意思,但都与文本隔着一层,未能真正讲透。

见此情形,我开始引入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1.背景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明白苏轼历经生死大劫,在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2.苏轼写于黄州的词句(旨在让学生感受苏轼在黄州寂寞、凄凉的心境)。3.苏轼的儒家理想(旨在让学生明白苏轼有政治上的远大抱负,有着坚守精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苏轼的心中充满了忧伤、寂寞和凄凉)。

这种心情下,如何理解苏轼月夜游寺的行为?

接着,我把学生引回到文本,提出以上疑问,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是一种排遣、发泄。”我补充:“文中苏轼的心中充满了忧伤凄凉,抒发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学生感受到了苏轼忧伤、寂寞、凄凉的心境后,我便接着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旷达乐观。我引入资料:儒道的隐逸观(旨在让学生感受苏轼的旷达乐观)。

被贬于黄州困苦境遇中的苏轼,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仅仅只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吗?

同样,我把学生引回到文本,又提出疑问。于是,就有一些学生回答:有喜悦之情,我感受到了苏轼的旷达乐观。见学生循着我的引导答出了我所需要的答案,我很高兴。于是,我对“闲”字进行了小结:“‘闲’既表明自己有着闲情逸致,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从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旷达乐观。”

就在我准备再通过品读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来进一步感受苏轼的心境时,课堂出现了意外。有学生举手说:“文章中,读不出苏轼悠闲喜悦、旷达乐观的一面,相反,文中苏轼的心境是忧伤悲凉、郁愤难平的,作者含蓄地发着心中的牢骚。”

我一愣,忙请他陈述理由。这位学生是班中的语文尖子,知识面广,文本也钻得深,曾一集不漏地看完康震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苏轼)》节目,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他说:“苏轼是个旷达乐观的人,比如《水调歌头》这首词就体现了他的豁达。但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中,他传达出的心境是悲楚辛酸、郁愤难平的,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是出现在文章最后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最能传达作者情感。“闲人”什么意思?“闲人”就是不能为世所用的人,苏轼有才华难以施展,有抱负难以实现,他以“闲人”自诩,不是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吗?”

话音刚落,班中立即响起了一阵掌声,好多学生点头赞许。确实,他分析得挺有道理,回想自己研读课文时,不也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吗?只是后来看了教学用书和相关的资料,才把苏轼在文中体现的心境理解成: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知人论世”是一种解读的方法,“着眼于文本”更是一种解读的方法。于是,我决定调整教学内容,循着这位学生的发言继续深入下去。我说:“刚才好多同学认为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忧伤悲凉、郁愤难平的,他抒发的只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而没有传达出悠闲喜悦的心境,没有表现出旷达乐观的情怀。那文章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究竟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品读课文,抓住关键的字句进行分析。”

学生再次朗读,几分钟后,开始发言。

生1:我认为作者的心境应该是悲凉的。文中的环境描写,色调幽冷,虽富有诗意,却给人以凄清寂冷之感。如果作者要表达自己悠闲喜悦的心境,那画面的色调应该暖色一些。

生2:我认为作者的心境应该是悲凉孤苦的。“念无与为乐者”,表明作者的心是孤独的,既然是孤独的,又能有多少快乐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不寻别人只寻张怀民。只因张怀民与他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同病相怜,互宽互勉。

生3:我认为作者是有欣喜之情的。至少他看到皎洁的月光是高兴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一词,直截了当地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生4:我认为作者有一颗闲适的心。文中的环境描写语言优美,意境空灵,如果没有一颗闲适的心,又怎能描绘出如此至纯至美的画面呢?

…………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临近下课,我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文章传达出的情感是微妙复杂的,既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不过,‘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这两种情绪是淡淡的,是短暂的;‘人生的感慨’与‘贬谪的悲凉’则是作者的情感基调,是自始至终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当然,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只要有理有据,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

【案例反思】

课堂教学要重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上课前至少要明确6个问题: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2.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的教学程序如何安排?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5.每一个环节中,师生如何互动?6.学生学这篇文章会遇到哪些困难?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做了精心预设,通过品读文本与引入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作者的心境。在这过程中,我受《教师参考用书》和一些习题的影响,把作者的心境理解为“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并想尽方法把学生朝这个方向引导。其实,只要学生感受到作者寂寞、凄凉、忧伤以及自我排遣的心境就行了。再者,引入的资料多了一些,使学生在没有读懂文本之前,就已有了一个横在他们与文本之间的结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