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应用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作用
1)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在高等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大课堂(多个班级一起上课,同时每堂课以两个课时计算)的形式进行展开,因此,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多,而以传统的板书或者讲述的形式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抽象性较强,不易于理解和提升课堂质量。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的展示工作进行事先的准备,再加之计算机技术在资源展示和存储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方便的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资料的备份转移;另外,教学资源的获取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拓展,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共享,也大量节约了教学内容输入的时间。总之,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适应高等教育大课堂的需求。2)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计算机技术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这是传统的文字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展示,例如在工业材料成型教学展示的时候,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动画或flash视频的方式可以极其方便的描述其具体的成型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能通过网络将世界范围的公开教学资源引入到当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对比教学技法、学科建设水平以及学生反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3)计算机技术丰富了教学形式。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形式方面将传统意义的文字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而视频、声音、动画都成为常见的应用方式;除了理论教学方面的形式改变,利用计算机技术还能在实验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工程类专业,行业内为节省实验器材的开支以及提升实验的质量,可以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仿真软件上进行具体实验的模拟,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进行实验内容以及各类实验器材的熟悉,在掌握了必备的实验技能以后可以高效、高质量、高标准的进行后续的真实器材的实验展开。与此同时,在教学环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4)计算机技术对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学生可以自主探索符合自身学习习惯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方面的加强,尤其是针对计算机类的学生,互联网中有着丰富的技术类的视频资源,该类视频资源通常是业界从业多年具有较高的行业技术能力和经验的工作人员录制的,学生可以以此快速了解行业中对于各类技术的具体应用,及时发现自身技术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以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将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内容灵活的嵌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影像中,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首先就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相关内容的展开,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应用方式,关于多媒体内容的应用,一方面,在配套教材中出版商往往会提供相应的教学课件,利用现有的课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展开能够节约教师输入多媒体内容的时间,另一方面,为结合高校自身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科特点,教师将一些具有学科特点的内容引用到多媒体环境中,进一步的契合了特色学科发展要求,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多媒体展示作为高等教育中最常见、最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形式,应继续加以拓展,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范围和适用效果。2)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拓展高效资源传播的范围。教学资源的分享也是高校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精品课程往往是高校实力突出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进行精品课程的视频分享能够有效的延伸高校对外提供的教学服务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便的获取到该类资源;其二,表现为文件服务器的构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技术资源可以放置在高校的文件服务器(FTP)上,一方面丰富了高校自身的资源丰富度,另一方面,对外也提供了资源供应能力,如常见Apache技术映像,RedHatOS在国内高校的服务器上的光盘镜像。3)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计算机技术能够将一些前沿的技术带入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因此,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育外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Android技术学习的为例,谷歌公司在互联网中提供了第一手的开发学习文档,通过阅读相关文档,学生能够掌握最为前沿的开发技术以及操作技能。另外,通过不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探索出符合自身学习规律的学习习惯,进而收获高效的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有着关键的作用。4)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拓宽师生、生生交流渠道。除了上述方面的应用,利用计算机搭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的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渠道,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师有限的引导作用,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更为关键,当前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如BBS应用、微信平台的搭建能够改变传统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除去传统的多媒体演示、资源共享以外,还能有效的拓展师生交流渠道,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必然会带给高等教育更多的便利,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善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08:124-125.
[2]刘晓冬.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5:168.
[3]邓成俊,王思颖.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175.
1 现代教育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特点
1.1 减轻了对教育空间的依赖
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辅助,现代教育教学在教育空间上得以拓展。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了解到各项同享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思路,各种资料基本都可下载,在线交流和在线答疑也同冲破了教育空间的限制,这事现代教育开放性的一种具体表现。例如:可通过知网对各种学术期刊等进行查阅,远程教育可使课堂分布在全国各地。
1.2 减少了对教育时间的依赖
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人们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通过联网计算机终端了解到各类信息,并将以前以及现在的各类信息加以整理存储,进而摆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例如:可通过对一些名人字画的存储,使得后人在观赏和模仿时有迹可循。同时,通过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可是一些活动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些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使得现代教育拓展进行的宽度和广度的体现,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性的一种体现。
1.3 增强了教育教学的灵活性
现代教育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人机对话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增加了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学生间以及教师间的沟通交流的随意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同时,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元性,从而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 自由性促进现代教育的进行
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对教育主体和课题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应用技术可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可实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时间等的自由选择,这样才能使现代教育实现自由性得到更好的体现,才能使得计算机应用科学技术更好的为现代教育服务。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 在学生自学阶段的应用
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课前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理解和课外资料的辅助进行。专业性的辅导较少,学习的目标方向性较差,自学的效果难以保证。当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后,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课件,指出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其关注。同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增强课件的实用性,这对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提高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总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丰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丰富教学思路和教育方式,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转换,使教师减轻授课压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同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位置。
2.3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机教育技术做媒介,减少了教育领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使得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式发展,时间、地点、健康状况等因素不再受限制,这给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例如:教师可以进行网络授课,可将提前录制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也可与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交流,可通过在线答疑系统解答学生的疑惑,这不仅可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使得各类题目得以解决,知识得到更好的接受。同时也便于教师在以后备课和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对过往授课中的漏洞及时完善,对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疑问予以更好的解答。
2.4 在创建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室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多媒体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发性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中主要的设施包括计算机,多媒体音视频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录音电视等技术与现代教学的融合,使其发挥出比传统课堂更多的优势。例如: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时,即可通过传统的板书给学习列出大纲,也可通过多媒体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图像和模型等进行演示,并通过一些专项练习和指导进行巩固,进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授课知识。
3 计算机科学应用技术在现代教育普及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实用性,教育教学不能流于形式,在普及的过程中,要使用合适的配置,不能过多的追求高性能,这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起到阻碍作用,在许多地区难以实现该标准。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教学方法相融合,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和否定。
其次,加强人机交流的同时注重传统交流方式的保留和应用,虽然远程教育、各种网络教学占据了很多的教育空间,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和督导也是不容忽视的。
[论文摘要]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决教师群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而学科教师掌握着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方向、内容、过程。没有学科教师参与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满足学科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育技术能力目标 校园网络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的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已经进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了教育技能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使计算机和网络步入核心的教学领域,基于行为主义的传统学习理论为当代认知学习理论所取代,它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乃至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新的教学模式形成、发展,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密切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取决教师群体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基于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教师进入21世纪的资格证书。 学会使用局域、广域和国际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学会电子备课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掌握应用远程教育系统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新的技能。
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分工会越来越复杂,教育所涉及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宽广,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更新,业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尤其需要人工智能的补充。未来的教师队伍不但需要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需要大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员,更需要在多方面都有建树的通用人才。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教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个体发展构成的一种双边协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科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肩负着把人类的文化成果、知识体系,传授和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重任。学科教师掌握着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方向、内容、过程。没有学科教师参与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难满足学科教学的要求。在以前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大多是采用计算机公司开发的教学软件,或由计算机教师开发教学软件供学科教师使用,有时甚至由计算机教师控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全过程。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计算机普及程度不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师对计算机充满神秘感。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熟练计算机操作的学科教师往往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其实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学科教师要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备课,教学过程也应完全由学科教师控制。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能由学科教师灵活使用,必然会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要求计算机辅助软件必须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或由学科教师按自己的思路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根据2004年12月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目标(试行)》的规定,其中规定了所有的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其基本技能项包括了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是目前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使学科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如果对教师在这方面提出过高的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必须根据中小学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科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应掌握的基本内容,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培训,以增强学科教师的信心,使学科教师尽快掌握必需的技能技巧。对学科教师应有如下基本要求:
1、首先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Windows基本操作,汉字录入及排版。
2、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
①、要求所有的教学人员懂得应用网上资源,学会查询、学会复制、学会建立新文件。
②、在专线开通和网站镜像完成后,及时进行Internet应用培训,要求教师会使用国际互连网,会在网上搜集、查询、整合信息,会收发电子邮件,会利用互连网资源进行教学。
③、在网络资源管理数据库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会进行网上资源点播,通过网上备课和通过资源重组进行教学。
④、在学校教育网站建成后,要求所有教师建立自己的网页或班队主页,逐步学会进行网上交流和远程辅导。
3、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多媒体开发工具。如:Authorware 、PowerPoint、Flash、Frontpage等。
组织骨干参与素材库的建设,学习资料数字化处理技术,掌握不同音视频文件格式的编辑、压缩、转换方法。建立起数据量达到500G,以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应用系统。基于我校校园网具备的信息高速传输,数据多路并发和资源高度共享的特性,我们提出用足、用透、用够校园网,提出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由典型课例变为常规课、家常课。当学科教师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精心运筹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如何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协作,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会话和表达,最终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以及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实施定性定量的分析检测并随时做出调控的工作。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实践,推进了教学实验的进程,加速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在提高学科教师的技术能力的时,以培训为手段,在培训时给学科教师提供设备和时间上的保证,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学科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在培训学科教师时,由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开发技能要求也不同。在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演示的内容较多。因此,首先要培训教师如何制作演示类软件,同时也要培训这些学科的教师如何制作和利用多媒体素材,如声音、动画、图像等,而在计算机语言、过程模拟等方面的要求则可以降低一些。在数学、物理学科中,对学科教师的要求要高一些,除了掌握演示软件的制作外,对计算机的图形变换、编程语言、过程模拟等方面的知识也要作一般的要求,这一要求也符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因为他们一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在培训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素材和制作课件搜索所需资料的时候养成随时收集资料并且良好分类的习惯。
我校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已经从2003年起成功的举办了多次全校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且在2004年度,我校教研部门举办了校内的课件比赛。据统计,年龄小于45岁的教师,50%能自己动手制作课件,95%能运用网络收集学科资料。例如我校青年历史教师刘友军从对计算机一无所知,到现在能利用网络收集历史授课资料。业余时间利用校园网络带领高三学生学习北京四中网校课程,并能利用别人制作的源程序来改编、重组设计自己的课件。
【关键词】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一般普通高校的定位
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一般普通高校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笔者文中提到的“一般普通高校”,是指由于所处地域、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与国家重点普通高校和“211工程”高等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差异的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多为省市级属院校,由于上级机构的投资、学校的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在基础设施、教师员工、科研成果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差距,这些院校大都为二批、三批本科院校。
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般普通院校大多为本科师范院校及部分大专院校,有些院校在不具备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条件下,为了顺应时展需要,盲目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加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一些欠缺,致使目前教育技术界问题百出。2002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高级研讨班” 的57所高等院校的66名骨干教师及相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些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定位模糊,教育理论与技术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资金支持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1]结合专家提出的问题和笔者了解的现状,笔者对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定位模糊,学生认识不清
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的论述并不少见,但并没有因此而使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学习的人能够很好地认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很多新开设教育技术专业的院校,由于对教育技术学的解读不到位,专业教师本身专业素养不足,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在师范类和非师范这两种专业性质上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学校都是定位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毕业颁发的学位证书为教育学士。而新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某些院校,定位为非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却和师范类相同,颁发的证书依旧为教育硕士,这给本来就迷茫的同学们又一个疑问:既然是培养教师,为什么又是非师范专业呢?是非师范专业,怎么又在毕业时颁发教育学士的学位呢?
2、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媒体技术缺乏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看,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教育学院(系)是最合理的,这有利学生学习教育理论,合理的利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者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目前很多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教育(学院)系的院校,其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验教师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特别是计算机软硬件、组网等技术课程的实验,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上的理论知识,但是理论与技术、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理论没有适合的环境去付诸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技术也仅仅使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很难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技术特色。
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在计算机学院(系)、物理学院(系)、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院校,学生由于为学理工科出身,加之没有学习教育理论的氛围,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导致教育理论修养不足。学生对计算机软件、音频技术、视频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能熟练应用,但是制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功能不强,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教育技术学专业应有的教育性。
3、教学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素养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性的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如:Flash 、Dreamweaver、Authorware等)和影视方面(如:影视节目编导、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等)的知识。而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么只会机械地使用媒体,而不理解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含义,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教育技术的真正魅力;要么只是理论的讲解,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永远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
4、资源匮乏且达不到资源的共享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它的建设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在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高校建设的过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着资源匮乏的现象,不仅仅是硬件实验设备上的不足,而且部分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这怎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
步入了21世纪后,很多大中专院校新建立了或在原有的电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改建成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大多二类三类院校的主要工作使技术上的,如校园网络的建设、重要会议的摄影摄像、多媒体机房的管理等,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在部分技术性质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仅仅是理论上的讲授,很难有实践的机会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何不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
5、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很多二类、三类普通本科院校乃至一些名牌高校都是一个新上的专业,但是档次相同的学校,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对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一个专业软硬件方面的建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特别是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如果该专业得不到领队的重视,在很多高校目前面临扩建、资金不足的现状下,想要发展专业谈何容易。
三、对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1、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院的定位
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曾一度是整个教育技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个人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大局发展趋势,结合开设院校的实际,来确定适合自己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软硬件设施均不很齐备的院校,应定位此专业为师范类,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大中专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一些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院校,可以考虑定位为非师范,不过定位为非师专业从目前的发展前景看,就业前景不是很理想。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在技术课程教师缺乏、实验设备不足的院校进行教育技术教学,无疑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建设专业的过程中应结合本院校实际,个人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教育技术学专业不论开设在什么院系,都应与之建设密切相关的院系(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科学、教育和物理等院系)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系的硬件资源实现学生实验设备上的空缺;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多交流,特别是在影视制作方面,在本专业教师技术薄弱的现状下,更应该请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电视机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实验是用物理系的实验设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则和教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建议应加强与相关系别之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全院师范类专业公共课,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自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对现代日益更新的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师范院校逐步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的课程。对于培养21世纪合格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应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利用广域网、校园网等开通的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学习;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如:录音录像教材、幻灯投影教材等的简单制作)等教育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建议各高等院校都能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公共课程,尤其是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范类院校,这样可以使学校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技高一筹。教育技术课程开设为师范类公共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师范类学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建设。开设教育技术为师范类公共课程,就要壮大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的队伍,健全教育技术实验设备。这样,既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有利于学院整体教学实力的提高。
4、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育技术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所以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使教师了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技术、利用教育技术,开拓高等院校教育新的天地。
四、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高等院校。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导。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发挥自己目前优势,解决暂时困境,放眼未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实现教育改革的杠杆,以在师范生中开设教育技术学课程为基础,使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很多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要合理组织这些教学内容,离开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不能实现的,而且可以把电脑、电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用简单易懂的形象方式呈现出来,保证了教学效果,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借鉴了包括哲学、信息科学、控制系统、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生物学、管理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使用的物化形态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学与教的理论为依据,并用系统方法去调动、协调、处理好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系统方法是它的核心,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训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努力实现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难懂的学科,而要让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出其生动、活泼的一面,就必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法则,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观察中启发直觉思维;能使学生产生联想,从直觉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
兴趣可以帮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件复杂而又极具挑战的事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努力发掘出数学中的闪光点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动画影片、玩智力游戏、数学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在思路出现短路时放松身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解到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就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合理的环境和正确的时间,用最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为学生营造出发散思维的学习空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难点,突破重点
教师要对教材的难重点有所突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凌驾于教材的内容,但又不脱离教材,除了要合理处理和安排教法,还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材里一些难点内容用特殊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突出难点,突破重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实行知识的再创造,才能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学会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一个机会去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发现、探索,从而让学生可以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交互式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数学教学环境。如在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的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刚,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在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四、总结
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总之,要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就应该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1.1计算机管理范围。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包括事务的及时处理、管理利用信息、知识工作、办公应用信息、决策上的支持、群决策支撑及经理管理支持等系统,具体管理功能(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是信息系统针对的范围。在这方面,了解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针对范围是学科探索的重中之重,以使繁复的计算机技术上的大体逻辑得以应用。
1.2信息系统的开发法则。
研究以何种低廉的成本组建可靠而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是该学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创建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以便为组织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有价值(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在市场主体上的竞争能力或创造新的价值)的信息进行研究,这是早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发展,软件技术的提高和商品化软件市场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的重点又渐渐发生转移――信息系统的开展执行及与之有关的管理问题。
1.3信息系统的管理。
大型计算机主机是尚未发展成熟的信息系统的建立主体,因此聚合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也就在非人力的干预下而自由发展。此后,功能多样的微型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陆续面世,而在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上,用何种方法,就出现分歧。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对外承包”成为新的焦点,这是基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盛。因此,本学科提出了“信息系统”的可控制性、建立在合同上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的探索问题。
1.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可行性。
现今信息系统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根本条件,这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但从计算机被加入管理的层次方面起,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就一直为人们所质疑。信息系统的评价,是该学科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真实的情况是,初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这是极其明显的。
1.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自该学科“诞生”,人们就长期致力于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及生活模式所受到的影响。对除了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上的探索,以及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受到的不同种影响;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受到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另外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有: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
2.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措施
2.1打牢基础寻求突破。
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他信息技术等都是一些基础的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都应该对此类学科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如果要求达到精通的程度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成为专业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理应达到对此对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的程度。
2.2创造环境因素。
日本人对此的观念是“人才是经济的支柱,信息是经济的生命”。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令人惊讶的速度,主要是由于日本对于充分开发人才潜能和挖掘储备国内外的优秀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有独到的见解和作为。但是,有关此的信念、观念和意识,只被我国的少数人意识到,不少人还处在尚未完全了解和未知的意识状态。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强化信息意识,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信息意识的问题,是十分紧急和严重的。
2.3深入改革,创新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为目的,需要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个问题就更需要彻底解决。而用户日益增多的需求是不断改变和前进的,而稳定性,是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整理综合的过程及原理方法的重要核心课程的要求,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具备不同的偏重,取决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的影响,产生必然的变动性就是在教学上的课程体系的呈现。
2.4思想与时俱进。
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的思想,结合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相互呼应、相互牵制是教育的思想、技术现代化的准确关系描述,是促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规模和教学方式就会成为现实。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思想,认真研究探索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大胆研究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将更为优秀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为了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要努力地引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2.5对专业实验室的加强建设。
为了组建涵盖如知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设计采集、信息解析模式、信息网络整理管制、对计算机信息目录的检索等,用于专业研究的实验室,必须按专业教育涵养知识,并对信息技术实施应用构建实验教学结合的模式,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正确合理的方式。其目的是: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实现配套;完整地结合专业实验室对与其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结语
高速前进的信息化正迎来新的发展,这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为了培养人才,必须展开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人才的栽培,必须做好,也必须在深度上有一定简单的和根本的理论,并且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尽管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参考及社会承认认知不高。
参考文献:
[1]张玫,谢秀颖,段培永.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2]陆林,杨钊,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教育;应用
1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好处
1.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教学。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首要的好处就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方便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老师上课,而且一节课只能听一次,要是错过了或是想再听一次都是不可能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存储课堂内容并能随时随地播放,学生不用再根据课程时间来决定自己的日程安排,而是反过来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弹性地调节学习时间,喜欢白天学习还是晚上学习都有自己决定。对于漏听或者是尚未听懂的课程,也可以很方便的重复收听。
1.2方便学生和老师沟通,促进师生交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生和老师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交流和讨论,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同时,利用计算机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师生之间教和学的固定身份,实现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直接表达想法和提问。互动一直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和老师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方式的效率较高,但是受到的条件限制也很多,例如老师是否有时间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是否能当面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师生只要在线即可,不要求一定要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免去了当面交谈的心理压力,学生也可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有助于他们想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并勇敢地进行表达。师生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增进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活动取得效果准备了条件。
1.3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接触名校和名师的机会,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促进了教育公平。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老师授课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而优秀的老师和学校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少数的学生才能获得。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老师和学生都能获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样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知识背景图、纪录短片等,不但学生可以因此获得更好的教育,老师也可以借此来丰富自己的课堂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节约用纸,教学方式更加环保。采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存储、共享的电子化,能够减少大量的教育用质量,是一种更为低碳、环保的教学方式。首先,计算机技术代替了课本和考卷,从源头上就减少了对纸资源的浪费;其次,学生做作业、老师改作业也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在节约纸张的同时还减少了笔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最后,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料可以反复使用而不发生损坏,在保证资料完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重复利用。
2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表现
2.1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教学活动不仅包括授课,还包括教学管理,老师除了要解答学生的课程问题,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是有限制的,一个老师往往要教导多个学生以至于无暇顾及学生成绩之外的教育。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好处是让教学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方便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统计。通常,老师会以班级为单位来建立学生的档案,内容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等。利用这些档案,老师可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就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也可以同时包括文字描述的内容。通过相应的软件,老师还可以方便、快捷地计算学生的成绩和名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异常情况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反馈。
2.2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实现包括预习、听课、讨论、作业等学习所涉及到的全部环节。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老师上传的讲课提纲或课件,提前预习。在听课的时候,也可以专心在老师的讲解上而不是忙于记笔记。其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学习内容,及时交流心得体会、解决问题。最后,学生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作业并提交。同时,所有的作业都会被计算机记录下来,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浏览和复习。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学习,更符合新一代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快捷地搜索和下载资料,还可以上传自己的资料与别人分享。告别了听完就结束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多次进行巩固和复习。另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还可以赋予学习更多乐趣,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2.3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师授课。一直以来,备课和改正作业一直都是教师工作中较为繁琐,又占有很大分量的内容。为了降低工作强度,有些老师会选择将备好的讲义反复使用,或者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帮忙批改作业。有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辅助,老师备课的工作量有所降低,更改讲义也更为方便。老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批改作业,大大提升了批改和正确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授课、答疑,或者是给与学生评价和反馈等。这样既可以指导教师本身带领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各地远程学习。教师通过计算机教学,不用在站立在讲台前大声讲课、书写板书,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有所助益。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得到开放共享,对所有的求学者都有帮助。
3总结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大量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造福了求学者。技术简化了繁杂的教务管理和教师工作,提升了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引用:
[1]苏龙军.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7,(06):292.
[2]赵智超,吴铁峰.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与特点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02):39.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大学计算机;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空间技术等新技术驱动产业、业态进行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17年以来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显著,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1]。2018年以来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课”建设,“金课”成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金课”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要大力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建设[2]。“金课”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必修课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方面进行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信息化适应的基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参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进行建设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方面体现课程“高阶性”;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加强课程“创新性”;从教学评价方面,提升课程“挑战度”[3]。
1通过学生学习产出确定课程目标,精准定位课程
“金课”的建设首先应对照课程的高阶性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的高阶性要求设计具有适当深度的课程,要求课堂学习具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对信息的应用整合、关注知识的重构与实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四个基本特征[4]。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主旨,通过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量学校各专业对课程在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课程目标按理工科和文科需求进行划分。课程总体课程目标为掌握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技能,形成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主义思政素养。理科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的有机结合,以通过计算机的建模高效准确运算实现并分析专业问题;工科加强以迭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以解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适应新工科的学习产出问题;文科加强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指导下,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层次和专业定位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需求,做到同一专业针对卓越班和普通班、师范班和非师班两套具体目标,如卓越班加强理论深度、课外拓展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要求,师范班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精准对接。
2结合社会专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创新优化课程
“金课”建设要结合社会专业需求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大学计算机课程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实现课程知识储备的实时更新;充分衔接社会专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技能,实现课程技能的按需应用;充分融合服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思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充分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需要,实现课程素质目标。“金课”的课程内容不仅要设计合理,更要组织有效。大学计算机课程对课程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为线进行组织,实现课程内容的条理与连贯,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充分进行知识与素养的整合、技能与素养的整合。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将知识点连接为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将案例知识认知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实现实践认知,并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扩充到情感认知,加强知识体系的实践应用和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课程案例包括知识案例、技术案例、实践案例和课程思政案例,更多是将三类案例进行综合,如指定某主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或爬取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编辑、统计汇总或编程计算进行信息的分析,最后要其学生通相关软件或工具生成结果分析报告,并说明每项结果计算或分析的知识原理和过程,最后产生综合社会、技术、情怀的评价,如此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综合了知识点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归纳分析、工具使用和价值评价,实现了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融合。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定教学方法,高效实施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大学计算机课程“金课”建设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实施课堂。线上教学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教育学习平台和钉钉、腾讯会议等交互应用软件,进行以现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主和符合本校学情的课程资源的结合,线上优质资源作为主要知识体系学习,自建课程资源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的补充、实践实验的强化和课程思政的讨论等文档上传平台或通过交互应用软件进行线上直播,便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回看复习以及完成实验和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线下教学主要依托课堂和基于移动端的线下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授课讲解、答疑互动、实验实践指导,并借助慕课堂、蓝墨云等移动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检测、全员互动讨论等教学环节和课堂学习数据的统计。
4参照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案是判断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同时科学的有效的考核结果可以反向促使课程建设有的放矢的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评价,以教师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是否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课程为核心的考核是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定位是否满足课程立德树人要求的评价。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案是“金课”建设的检验标准,“金课”建设与实施也应参考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大学计算机“金课”建设实“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即同时对学生、教师、课程进行考核。学生考核将体现线上线下学习动态的讨论、问题回答等过程评价与体现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期末考试、设计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考核将体现教学能力的课堂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案例设计等过程性评价与体现教学效果的学生平均成绩、实验设计、课外调研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将体现素养培养的思维、思政等过程性评价和体现课程建设成果的项目、竞赛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结束语
“金课”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金课”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在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产出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精准定位课程目标、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金课”的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董琴,张秋,王慧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05):13-16.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3-55.
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3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主动高效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教师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他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适当开发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教师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
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基于这种认识,教师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笔者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笔者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笔者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这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
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