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

第1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意;化学工程领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峙嵘(1969-),男,江西莲花人,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乐长高(1967-),男,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江西 抚州 344000)

作者简介: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YJG-2011-028)、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YJG-2012-057)、江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JG-11-8-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34-02

专业型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与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培养水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专业学位定位为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学位,主要培养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应用型人才。2009年首次招生以来,专业硕士发展迅速,专业类型、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有大幅度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我国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均衡发展的总体格局。[1-3]

化学工程领域是一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共同规律的一门工程学科,涉及在化工、炼油、轻工、冶金、能源、医药、环保、军工等部门从事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装备强化、操作控制、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内容。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2002年获得“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艺”二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2008年获得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工学硕士点授予权。该学科拥有先进的实验平台,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点拥有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

产学合作是一种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才培养,产学合作对化学工程领域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丰富的实习实践训练、扎实的研究训练对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帮助。与19世纪研究生教育产生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现代社会更加强调产、学、研的一体化。我校“化学工程”领域一直高度重视产学合作教育对化工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产学研”与“创新创业创意”结合培养化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效。

一、“产”为先、引导创业意识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原国防科工委)共建的一所具有地学优势和核科学特色的高等院校,我校“化学工程”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为核化学化工行业培养高级人才,一直与核化工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校建校以来,长期受部委管辖,与当地化工企业联系很少。自从学校下放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以来,经过多方努力,积极与地方企业联系,义务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相互信任,局部弥补了企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比例偏低的不足。目前已与江西省内十多家化工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如江西抚州添光化工有限公司、江西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江西赣亮医药原料有限公司、江西抚州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抚州市临川之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永方电源有限公司。通过不同层次层面的合作,形成了校企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关系,促进了企业通过加快引进高校技术成果来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形成了产学相结合的化工初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又是企业破解行业技术问题和研究生培养的共同体。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功能和作用都是双向的。导师鼓励研究生走出“象牙塔”,向社会学习,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注重就业创业引导,努力使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有效衔接,让研究生在“做中学”,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创业理念,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企业的收获在于教学培养的人才和科研成果最终流向企业,通过一年实践学习,对实习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实习企业就业,这些研究生对企业工艺流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不需要经过培训,很容易上岗;企业的技术骨干也可以到我校通过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提高理论水平。

二、“学”为主、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不必建立一个比真实化工厂的工程实践环境更好的化学工业实验室,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学校既可有效地解决化学工业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经费不足和场地缺乏等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实践教学指导环节中化工专任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增加接触化工企业的机会,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以提高化工专业课程教师工程素质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另外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在承担各级纵向科研课题的同时,也通过与化工企业广泛合作,承担大小横向研发项目,在促进自身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纵向横向项目的开展都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环节提供了充足的题目来源和经费支撑,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必备基础。

创新是在一定范围内、时间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东西的一种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入化工企业的专业型研究生,采取1+2或2+1模式,每位学生分配学校和企业双重导师,共同负责整个培养过程。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进入企业则必须遵守企业的员工管理制度。使研究生“真刀真枪”作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在理论知识学习扎实的基础上获得足够的实际工程技术锻炼,获得较强的化学工程专业技术核心能力,为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该学科及时与化工企业交流合作,了解化工企业对化学工程领域高级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型化学工程领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制定出符合化工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聘请多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或工程实践指导教师,形成了化工专业理论教师与化工企业工程人员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5]

三、“研”为线、点燃创意火花

化工企业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由校企双方共享,校企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可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群体的社会贡献率,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骨架,增强研究生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合作单位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不断提高。[6]

高校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穿梭于学校和生产企业之间,能及时了解什么是社会急需的技术和适用的技术,密切关注科技成果应用价值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摆脱长期以来科研成果在实验室“睡大觉”现象,切实充当产、学、研的纽带和桥梁,让彼此从原来的松散联盟变成紧密合作体。目前“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多名知名教授被化工企业聘请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或承担省级产学研课题。2010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项目“雷贝拉唑羟基物盐酸盐”先后获得抚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科研项目“奥美拉唑氯化物”又先后获得抚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2年抚州三和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技术创新团队”被认定省级技术创新团队,这些科研成果里也凝聚了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心血和汗水。研究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体会到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的创意,也观察到如何将好创意应用到商业,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大力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意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化学工程领域研究生,是我们今后将继续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1-4.

[2]谢发勤,吴向清,田薇.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4-37.

[3]陈皓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5-17.

[4]潘艳秋,张述伟,韩轶.密切产学研结合,培养化工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9,(6):42-45.

第2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摘 要:该文探讨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践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指出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实训室和行业工作车间的整合,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实践特色课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43-03

《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基于广告行业的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制作平面广告方法和技能的一门中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核心课程。工学结合下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将概念理论和实践施工一体化,通过学校教学机构与广告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实践、授课流程与学生体验、学生的主观能动与企业的客观需求统一。学习内容是企业的日常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设定课程,以行动导向开展教学,通过真实的生产岗位锻炼,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学生就业(实习)情况分析

根据学校就业(实习)管理部门统计的数据,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学生主要从事三类型的岗位工作。第一类是彩色打印店(数码喷画公司)的输出操作员岗位,工作范围是打印稿件的色彩校对、广告成品的安装和打印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承担喷绘广告的设计任务;第二类是印刷厂的技术协助岗位,主要协助技术主管,从事印前的颜色调整,参与操作和维护印刷输出设备,检测稿件的印刷质量;第三类是广告公司或艺术设计机构的设计辅助岗位,主要协助主创人员,对广告素材进行加工和后期处理,输出设计样稿。

(二)学习目标的设定

参考学生的就业(实习)情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条件和水平,笔者在其任教的《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把学习目标设定为:在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双重指导下,借助工作细则、质量规范和设备说明书等资料,根据广告客户的要求,设计并生成广告初稿。把创意向客户展示说明,获得修改意见后,进行多次修改,审查确定后喷绘输出,运输广告成品到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学生在课程中,需要完成设计思维导图一张,方案展示PPT一个,广告数字源文件和输出文件各一个,能以文字方式完整表述喷绘机器的运行原理和设置,并对已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完成模拟岗位的业绩量化考核总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户外广告、易拉宝广告和灯箱广告三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它们是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部分广告企业的专家技师研讨后,依照企业生产运营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的。每一个工作任务包含一个结构完整的开放式任务,三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均是我校的对外形象宣传广告,原由学校委托广告公司设计制作,现在由教学班的学生在授课教师和行业技师的共同指导下设计,由校方承担制作费用,让学生到企业参与成品输出制作,经学校审定后,通过相关的宣传途径向社会投放。此举既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参与一线岗位的实践;同时企业获得了生产订单,为优秀生产员工的招聘作前期准备;也使学校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达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典型工作任务一(户外广告)

根据跟单员提供的制作记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设计创意,结合客户的反馈意见,输出成品,借助广告支架安装手册等文本资料,制定现场施工方案,进行户外作业。在生产过程中,符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职效统计员对每位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以文字、照片和视频方式记录,并提交作为评价的依据。

典型工作任务二(易拉宝广告)

了解客户对易拉宝广告的尺寸要求,由跟单员负责记录并协调设定生产步骤。遵循行业相关的生产规定,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应用计算机对广告进行设计、制作和输出,并固定在预制的支架上。在完成过程,要保障生产安全,产品合乎行业质量要求。专职组员负责记录,整理与保存工作过程的文档、图片和录像文件。

典型工作任务三(灯箱广告)

根据和客户访谈后完成的制作方案,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以头脑风暴法完成广告的创意设计。在灯箱广告的喷绘输出和打印设置的工位上,以最优的生产方式在行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广告的输出。在后期制作岗位,完成灯箱广告的带电调节和测试,并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安装。

(四)课型的选择

“课型”一词的含义,一是指课的类型,二是指课的模型。广州市中职学校艺术设计教研会在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带领下对课型概念进行分析和开发,把艺术设计课型根据工作任务内容特征及表现形式分为技术训练、流程体验和项目实践三类特色课型。其中项目实践特色课型是以产品的行为结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三个综合性的设计项目,产品具有特定的规格尺寸、行业标准和审美标准,需要使用指定工具材料制作,教学具有形式高度仿真、学习成果开放等特点。因此适宜应用项目实践特色课型开展。课程的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均以产品分析、计划实施和评估修正三阶段开展,教学过程既要重视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也要重视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建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践初探

二、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教学过程如下表示:

三、课程评价

学生的考核评价是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评价内容需多元化,引导学生以相互借鉴为参照,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和对比分析。在承认个体差异情况下,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学科知识积累为辅,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评价体系。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表,借助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的统计,量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步和发展。评价总表如下所示:

四、课程反思

传统的职业教育把专业学习分为理论认识和技能实训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拥有各自完整的学习内容和完成进度,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在《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实现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习得新技能的过程中,以主动和协作式学习,实现手脑并用和情商开发,为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遇到疑难,打下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整合式的一体法教学虽然使学生在某些专业概念知识点或技术规范动作的掌握程度不及传统教学的清晰和准确,但它较好地满足现阶段广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功利性要求,使学生能快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行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并在入职后为终身学习提供基础的专业铺垫。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3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关键词:工程化学;土木工程专业;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01-02

工程化学作为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工程人才必需课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该专业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今后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化学原理去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化学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着内容多、学时少、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因素,因此笔者针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中对《工程化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就如何让工程化学的教学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重视第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每一位刚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对周边的事物存在着新鲜感与好奇心。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课程的开场白和宣言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接触。俗话说: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仪表风范。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为学生对教师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若能着装整洁得体、仪表端庄大方、教态自然,并以精练、准确、幽默的语言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的话,定会吸引学生并提高教师形象,进而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达到“亲其师,敬其人,信其道”的目的。

2.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拿到教材后,难免会有些困惑和不解,比如大部分学生会想“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说到底,这就是我们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注册师基础考试大纲的要求讲起,这样既能很好地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又能让学生明白如果不学该学科或没学好该学科会带来什么后果,会给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通过这种反证法说明该学科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3.了解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特别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高考的时候没有选择化学,所以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甚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有必要了解一下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他们的化学基础做好充分调研,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笔者所在学校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课程管理中,规定任课教师应对民族生增加课程辅导,并安排一定的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常常是按照兴趣而进行的,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还要介绍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材料的腐蚀是建筑工程务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钢筋的腐蚀对工程影响较大。因此,在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从电化学的原理出发,介绍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以及钢筋腐蚀的电化学性质等内容;再如,在讲解溶液和离子平衡时,可以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水体的污染源以及对废水的处理方法等,结合酸碱理论介绍用中和法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或者利用溶度积规则来判断废水中的某种金属离子是否已经完全除去,使其达到排放标准等等。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工程化学对他们进一步深造和未来从事的工程设计施工或管理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穿插一些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以丰富学习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在热力学中引入描述混乱度大小的物理量――熵时,可以多举例一些从有序到无序的生活案例,如水自动地从高处往低处流;再如在一杯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则红墨水就会自发地扩散到整杯水中等。在讲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让同学们了解催化剂有正催化剂也有负催化剂,如橡胶中的防老化剂、食品中的防腐剂等都是负催化剂;此外,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橡胶粉,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变形能力、抗冲击性能,而且还拓展了废旧橡胶的应用领域,实现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采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化学原理或实际工程,使同学们对土木工程中化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工程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可以将整个杂化过程用三维立体动画的形式表示出来,能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杂化前后轨道的数目不变,但是杂化后轨道的伸展方向和形状却发生了改变。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利有弊,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在公式推导等章节,如弱酸或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以及能斯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等,笔者认为则宜用板书书写,适当地放慢教学进度,可以方便学生跟进思考,便于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

四、多种教学模式的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化学》课程面向的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大多数人还处于初入大学的迷茫期,通常表现为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而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教学内容若能与不同的教学模式相匹配必能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巧设问题情境,或将需要教师主讲的一些内容转换成思考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尽可能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索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来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每1―2次课设立一次3分钟左右的学生讲授环节,选择一位或两位同学对已学或即将学习内容的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或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前,走进图书馆去寻找和构建贴近自己专业的生动教学案例,鼓励同学们主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阐述。因此,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语:

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第一堂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和传统板书有机结合,增加实际工程或生活案例,这些方面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上即为笔者讲授工程化学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熊平.大学化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路径的探索[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5,18(2):91-93.

[2]闫勇,郑翠红,俞海云,林娜,朱伟长.工程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143-143.

[3]王耀琼,许丽萍,许俊强,李军.非化学化工专业《大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J].广东化工,2013,40(16):226-226.

[4]甘孟瑜,余丹梅,法焕宝,徐红.建筑类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57-59.

第4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作过程 课程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采用单调的形式(如讲解)和简单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掌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由于缺乏足够的学生参与,既不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也难以实现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采用 “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直接参与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掌控着整个学习过程,能较好的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电子产品工艺教学中,让学生在自我控制以及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建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就必须从教学方式上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在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过程中独立地查阅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展示成果并评价学习结果,能较好地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要求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或是单项的实践技能,而是更加注重解决综合问题的经验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电子产品工艺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方式,即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的制作与调试,以单一到综合、入门到精通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为依据,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并通过全面的、主动的合作式学习,达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3.团队合作学习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内容(比如烟雾报警器制作)往往是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任务。教师处理这些问题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进行,要求学生以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小组协作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既能“零距离”上岗体验,又能培养关键能力。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教学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学生熟悉在这个任务过程所需的知识、资料,使用的工具设备、仪器仪表,熟悉现场的工艺标准、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劳动组织方式。每一个学习性的任务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来执行。下面以电子产品工艺课程中的一个学习任务“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为例,阐述其教学实施步骤。

1.任务下发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引入新内容,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即明确学习任务和任务成果。并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然后下发任务单,组织学生根据所下发的任务单自行查阅与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制订出相应的工作计划。

2.任务计划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即明确完成项目的操作步骤。学生通过查阅的资料信息,并经过思考和讨论分析后确定完成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的方案和步骤。

3.确定方案

在这一方环节,教师要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去探究,不断自主修订和完善烟雾报警器制作与调试的方案,使学生对要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能够心里有数,并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专业实践经验。

4.任务实施

这一环节是一个验证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进行烟雾报警器的实物制作。这个阶段完全按照电子产品制作的相关工艺标准进行,并进行展示,但要注意以小组合作形式,同时教师要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不断加强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指导。第二阶段是组织学生对照已完成的“烟雾报警器”实物,学习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5.成果展示

在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烟雾报警器制作的各个操作步骤进行检查与展示,对态度和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以其发掘优点、发现缺点、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完成项目的方案、成果。

6.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技能、安全操作、小组协作、“7S”规范等方面,从纵向和横向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包含产品成果)、师评等综合考虑,作为该学习任务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73-02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随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并有不少优秀的成果。关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定义、内涵、结构、层次、建设途径与措施、案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在提升其有效性这一核心问题上,研究文献并不多见。

长久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一味强调课程建设,忽视了对其实施有效性的关注,限制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的内涵建设。本文把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以提升有效性作为基点,通过建立共享系统模型,在已有研究建立好的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框架基础上,解决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通过建立共享系统模型,达到提升课程改革工作有效性的目的。

一、“互联网+”对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影响

“互联网+”让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生态圈”。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互联网构建的开放的有机生态圈中一定要具备自我变革、新陈代谢的功能。

第一,依托互联网切合课程改革工作的成果,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新方向。互联网促使人与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零成本趋近,以及无障碍沟通与交流,及时反馈科目设计、内容选择、教学实施的效果评价,让教师运用相关课程改革工作的成果调整教学实施。通过互联网引发的一些课程改革工作的热点话题,让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中来,养成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责任感。针对互联网建立的评价体系中反馈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关注、反思和完善,从而提高改革和实践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编织一个价值创造的交互网。课程改革对学生有价值才会对学校有价值。学校课程建设涉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实施模式等各方面,需要逐步明确基本质量要求。例如,判断学校课程计划的好坏,可以从价值立场和技术水准两个层面来研究。按照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着手,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从重视知识的获得,到注重技能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学以致用。具体实施中,即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交互网和价值创造网。学生之间的沟通从串联到并联,在内部呈网状结构,在外部也是如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编织成一个价值创造交互网。

第三,互联网产生大数据,并且具有很强的动态性。相对之前的抽样数据,互?网产生大数据是大样本甚至是全样本,因此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大趋势。相对于学校来说,统计分析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分析最终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这些数据能对课程改革的有效性的研究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二、建立互联网共享模型,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如何依托互联网,使得课程体系这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如何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互联网+”让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生态圈”。课程改革中,个体和群体之间持续不断地参与和协助沟通,在工作群体中,成员通过互联网相互作用,共享信息,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改革和实践工作的有效性,这就是本文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互联网共享模型的目的。互联网共享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提供、传递、吸收三个过程。

(一)提供

成果提供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和表达影像、语言或转换成课程改革成果数据库、课程改革网站、课程改革论坛等方式提供课程改革成果。成果提供者通过互联网最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网站上无障碍沟通与交流,了解和反馈课程标准实施效果。组织者通过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传递改革成果,尽可能保证被发送的共享信息发挥最大效益。学校发挥组织的集体力量,即通过互联网精心设计整合课程资源,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互相说课、议课、反思、改进等方式集思广益,并且在其中起引导、监督及协调的作用,及时反馈调整课程改革实施。

(二)吸收

使用互联网建立共享平台,提供相应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成果。以教师实施教学为例,针对同一门专业课,为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施的有效性是不均衡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经过理解或解释形成自己的主观表达,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共享平台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沟通,并向学校组织者反馈收到的信息及自己的反应,从而保证课程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提升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三)传递

实施者(教师)存在着认知差距。组织者(学校管理者)选取一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成功案例作为专业精品课程,建立共享平台,使教师能够在共享平台上尽快熟悉教学实施工作,使课程改革有效性增加。同时,使主体(学生、教职工、学校各部门等)之间有效互动,相互学习交流,达到提高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范围和有效性的目的。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共享模型的实现途径

(一)交流沟通

教师的教学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让出于共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的学生或教职工使用互联网建立共享平台,以交谈、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社团等多种方式交流,相互评价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并共享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实施的经验以解决一些问题。使教职工具有积极向上健康的价值观,提升了教师对高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的认知度,达到教师教学工作与学校课程改革的契合。

(二)政策制定

学校制定与课程改革相关的规章或制度、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制,保障教职工教学工作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发展的机遇等。学校管理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引导教职工之间充分沟通,支持教学团队的技能培训、实践社群、各种正式及非正式交流活动,使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进而使成员之间愿意使用互联网共享知识,从而使成员的共享行为得到有效提升。

(三)渗透

第6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协作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应该是以行动为导向,强调教师(师傅)的教为主导,学生的学(行动)为主体,以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协作行动为主要的方式,以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社会能力整合后综合性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最大化地理论联系实际,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与生产零距离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概念

1.工学结合一体化

工学结合,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进行生产一线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实际操练,把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当前不少的中职学校都十分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进行深度融通,建立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都是直接将上课的地点设立在工厂中或企业在学校设立生产车间,把生产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师傅)把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到生产实际中去,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具体的设备的具体使用步骤,产品的加工流程和加工工艺等。教师(师傅)将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得理解课程的内容,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总的来说,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尤其对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地帮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必要性

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对于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帮助。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到企业进行工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不清楚该怎么做,不知道一些具体的设备该如何操作,并且往往课本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操作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

因此在这种就业环境之下,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具体的设备和仪器该如何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那些突况与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同的,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高。而且在教学时候,学生们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总的来说,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使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顺畅,而且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将来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概念以及必要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发展来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我看来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能够重视团队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对策。

1.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能很好地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应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践。教师应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文化、产品工艺流程、岗位人员的职责和需求等。在校企合作中,应重视对教师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的切实推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并学习合理的工作方式;还能熟悉学生未来的职业环境,了解企业里的问题和社会现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掌握企业新技术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领域,开阔的视野,积累实践经验和对工作深刻的感性体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团队教育,保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2.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行分组培养学生团队能力

在当前大部分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进行分组是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设备或者一些仪器的练习的。因为很大一部分设备数量上有一定的限制,无法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的接触这些设备。因此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使每位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2】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将班级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每一个设备或者仪器对应一个小组,这样教师在讲述完一个具体的设备该如何操作或者如何使用之后,就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在一些设备的使用时,让某一位同学管理设备一个方面的操作,让另外几位同学管理设备其他几个方面的操作,然后在设备实践的过程中,想要将设备使用好,就需要同学们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讨论,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之间就会逐渐建立团队意识,为了能够将设备使用好,就会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总的来说,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分组的重要性,分组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接触到一些具体设备的使用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兴趣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以分组形式来进行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大的提升。【3】

3.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重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课程学习中实践性认知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职业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重,把课程的改革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讲学模式,在课堂讲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同时重视学生在课堂的交流沟通时间,对于一些问题不要急于解答,可以先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思路,通过讨论的方式所得到的答案对学生来说,印象是非常深的,并且通过与同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同时,在一体化教学中注重以项目为引领,任务驱动,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任务策划、任务分工、任务实施以及任务效果反馈,实现项目的综合效果。下面以“PLC控制三相电机的YD启动”项目教学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教学准备、分组。分组时模仿企业生产班组情况,每组设一名班组长,老师扮演电气安装(维修)车间主任角色。(2)分发任务。利用PLC对镗床主轴控制电路进行电气改造。(3)讨论并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为引导学生学习,要给每名学生发一份工作任务单,工作单主要是模仿企业岗位实际技术文件的内容。学生在组长组织下,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积极探讨最佳的方案。(4)方案的实施---线路安装调试。首先各组根据设计的方案完成PLC与电器元件的实物连接。连接完成要由两个以上同学进行对照检查,然后利用编程软件完成PLC程序的调试及上传工作。各组在电路安装调试好以后要通电试验,以检验方案的正确性。如电路不能实现任务所提出的功能,小组要组织讨论,分析查找故障原因所在,并修改设计方案。(5)项目完成效果评价。通过小组互相评议,对各组方案的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本次实训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应用。

这样的一体化项目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独特创新的想法,而且要付诸于行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能有效地培养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改善传统的教学管理,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能力。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基本内涵以及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入手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认知能力是非常高的,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生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学生在专业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这一教学模式。【4】

参考文献:

[1] 梁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142-144.

[2] 李京泽.“工学结合一体化”大学生创业中心教学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17):103-104.

第7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摘要:在当下,社会形势有了崭新的一面,而这样的社会形势也对工程造价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要求,施工的技术的规范性以及是否恰当的管理直接的影响着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这些理论表现在具有极大的实用性能的现代工程中。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逐步的走向了施工技术的现代化,这样一来,我们必须注重工程造价的一系列的管理内容,这也是建筑工程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施工技术,施工情况以及工程造价管理方面情况的深入分析,从而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发展,针对怎样通过现代的施工技术对工程造价的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对国内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科学化管理;施工技术

一,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主要针对那些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里,施工的各个单位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内容进行了控制,其中心一般是工程项目的指挥中心。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对工作的进度以及资金的合理应用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 针对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制定出明确的计划

其计划是真的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而制定的,其内容是:整个工程项目在所规定的的时间里,通过经济支出这一具体的形式,从而对整个工程所需要的费用,这里包括支出以及成本,使其降到到最低的一个费用管理的计划。其是完成工程造价的最为重要的依据,而一般简单的简单的计划大概也要分为三个部分,这里包括,技术组织的措施计划,成本降低的计划还有费用管理的计划,完成好工程造价管理的计划,是完成和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根本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对其计划的制定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 针对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所制定的计划的根据以及要求

根据:工程的承包合同,分包合同,项目的承包责任状,内部租赁价格,施工的整体预算,施工技术,施工进度规划以及施工措施的计划等一系列都属于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的根本依据和内容。

要求: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的整体计划和编制的基础是工作人员所预测的方案的实际依据,以最先进最合理的技术经济定额作为基本依据,通过与各个计划的衔接,于此同时要严格准确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

2) 针对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计划的制定,我们了解其是项目整个关于费用成本管理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大体分为几个部分,对所需要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上一期的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的总结,对计划期的工程成本的预测同时制定这一期成本的最低目标,对成本的计划进行编制落实在纸上,对所有的编制以及计划进行平衡从而正式的成本计划就此出炉,在此过程中,目标成本准确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

2, 建立并完善工程造价的管理责任制

在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中,一定要对工程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每一个施工单位都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准确,严谨的工程造价的管理制度以及控制体系,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配备的专门的工程造价的管理工程造价的人员,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司,工程,项目的分级化管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项目的经理一定要对工程造价的责任制严格把关,分解每一项指标,同时建立一个内部的经济责任制,以书面的形式传达给自己的领导班子,管理小组以及施工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等等。

二, 工程造价的整体管理和现代施工的新型技术的联系

在当下,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可谓是飞速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理论知识都得到了人们的大量的应用,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现代化以得到实际的实现。现代的施工技术表现在各个方面: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施工工艺的科学管理等很多方面得到了应用,这些都会在建筑工程的质量上有很明显的体现,可以说现代的施工技术彻底改变了现代建筑。

比较传统的施工工程,工程的进度得到了大量的有效提高,其通过高新技术的支持,极大的加大了建筑物的科技质量,从而使得当下的建筑领域全面的发展,走向智能化,全能化,节能化的方向,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现代的施工技术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全面促进的作用。

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就是整体的来对工程资金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很繁杂,且具有极大的难度,这需要工程技术工作人员以及财务配合协调完成。工程施工的每一个细节中,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都需要做相关的工作,比方说,使用的机械设备的开支,建筑材料的支出,施工人员的费用等等,还有一系列费用的支出。由此看来,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能否合理的进行,准确无误的实施,与工程的效益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这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也间接的影响了工程质量以及进度。

现阶段施工技术是以高新技术为基本技术,对工程质量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施工的整个流程中,施工人员通过对工程的成本的控制来完成工程造价管理中的目的,从而使得工程高质量的完成。

三, 怎样让现代施工技术成为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的桥梁

现代施工技术在整个建筑工程中具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和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工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施工技术与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1, 现代施工技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保障

现代的施工技术就是工程的技术化管理新趋势,与以往相比,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比方说,在用料方面,可以明确的把所用数量已经标注计算出来,这样就可以禁止以往偷工减料,铺张浪费等情况的发生。由此一来现代的施工技术就为工程造价的科学化管理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其科学化的发展。

2, 现代施工技术减少了成本

现代施工技术的完善是工程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施工技术提高了,促进了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更好的利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完善了管理,达到了最初降低工程成本的根本目的。

四, 结论

在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科学化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做好一系列的工作,无论是在工程,技术创新上,还是在工程造价管理上,都要把好第一关。有人把工程的施工与工程的造价比作是天平的两端,只有达成平衡,才能准确无误并且圆满的完成施工的工作。很多建筑工程失败的例子,无非就是这两点没有达到一个平衡点,工程的施工是一个细致活,绝对不容许有半点的纰漏,如果我们注重其中一点,而忽略另外一点,那么工程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与工程造价的管理中,如何权衡好工程造价与施工技术的关系是现代工程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望各个建筑工程企业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金序;黄声享;柳响林;;GPS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魏庆朝;曾学贵;;铁路工程造价的模糊估测[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第8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一、树立“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核心理念

“适需教育”,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因材施教、适性扬才的原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和合文化”,即在实施“适需教育”中,以推进“幸福教育工程”、建设“和美校园品质教育”为载体,营造“学生和乐、教师和睦、校园和美,学生合作共长、教师合力共进、学校合一共赢”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场所,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在此指导下,学校确立了“精细管理、精致教学、精品育人”的管理观、“彰显个性,做更好的自己”的学生成才观和“品质立人、质量立业、健康立身”的教师发展观,逐步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校风,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转变。

二、营造“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管理文化

一是制度规范,理念先行。学校通过教代会,充分讨论并制定了《翟镇中学章程》等规章制度,让核心理念深入教职工的内心。每一个进入翟镇中学的教师,都要进行“适需教育・和合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学习,接受各种制度规范的培训。学校营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制度规范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达到了规范人、发展人的目的。

二是全员参与,创新举措。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全体教师都成为有关制度的制定者、学校文化的实践者和坚守者。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的修订,教科研考评细则的出台,教职工参与教育活动考核方案的拟订,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评定,文明年级部的评选等,这些独具学校特色的举措无不彰显着“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理念。

三是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总务处组成的学校餐厅管理委员会保证了师生膳食的安全、营养,学校餐厅变得像家一样温馨;银杏小道、水杉树林等组成的清新怡人的校园环境,让师生每天都能心情愉悦,乐教乐学;泰安云平台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充分使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

三、打造“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师德高尚、教学高超、幸福感强”是“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教师培养目标。学校搭建多种平台,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成长和教师梯队的形成。

一是做好规划,明确目标。学校指导并组织教师认真做好“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和年度专业成长计划。通过引导教师对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同时抓好个人反思这一关键环节。期末根据个人发展规划的年度目标,从“学期目标达成度、有什么好的做法、还存在哪些不足、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四个方面反思一学期的自我发展情况,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落实改进措施。通过教师自行设定目标、学期反思、自我改进,构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二是文化浸润,提升境界。学校每年寒暑假利用集中学习时间,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材料,供教师阅读学习。同时,学校创办教研刊物和文学刊物,每月印发教师的学习心得和文学作品。加强互动,分享智慧,注重实质,共同成长,让思想始终引领着教师成长。

三是活动引领,创设平台。首先,开展亮点展示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教师亮点展示论坛,交流展示自己工作中的亮点和独特的教学策略及技巧,实现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其次,进行问题破解招标。为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学校及时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招标研究解决。在研究中,学校及时提供支持帮助,通过小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研究能力。最后,评选精品项目。学校开展精品课、精品课例、精品教案等项目的评选活动,并适时对优秀教师进行评比表彰。

四是分层培养,加速成长。学校按照“精准培养、逐级提升”的原则,认真实施青蓝、骨干、名师三大教师培养工程,培养优质的骨干教师梯队。同时将达标汇报课、研究展示课和示范引领课等课堂教学活动常态化,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接受历练,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加速成长。

四、构建“适需教育・和合文化”的

校本课程与综合活动文化

在“彰显个性,做更好的自己”的学生成才观的引领下,学校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一是“适需德育”让品行更优良。“适需德育”以“责任心教育”为切入点,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细化德育目标,编制了“适需德育”校本教材《做有责任心的人》。同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一位科任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导师”随时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不断强化思想认识,提高自律能力,规范言语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二是“主动发展日”让发展更自主。学校开展了“适需教育之主动发展日”活动,按照“教师自主确定课程―学生选课―学校认定”的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学校严格审核、统筹协调后向学生公布。学生跨年级、跨班级自主选择。根据学生选择情况,学校最终确定课程的开设。现已开设了衍纸画、面具制作、花样轮滑等40多门活动课程,构建了较完整的活动课体系。2013年学校成为泰安市排球训练基地,2014年“民间面具”成为“泰安市优秀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传承项目”。

三是阳光分班让心灵更阳光。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发展需求,设置了三类课程套餐:自主发展类、创新提升类、拓展体验类。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学业基础等因素,自主选择相应套餐班级。“阳光分班”重点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才艺的差异,而不是传统的考试分班模式。这样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大程度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第9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99-03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下,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与内容,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设计、实施流程、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及指导任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以我院多媒体技术核心专业课程“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标准为例,探讨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实施。

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

工学结合课程具有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两个显著的特征,这就要求课程整体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来实施。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首先应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明确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通过课程实践专家研讨会论证研究,确定课程内容,以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景;再次详细描述各学习情景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任务设计、任务实施、教学条件和考核方案等各项具体详实的内容;第四,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学情景中具体的描述来实施;最后,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来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考核。

二、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以“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标准为例

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由课程定位及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流程和课程考核方案六个部分组成。

1.课程性质及定位: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建筑动漫助理设计师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推行“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教学导向,以企业工程项目为教学载体,以项目团队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3DS MAX制作三维动画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动画制作的原理与流程、动画常用工具的使用、灯光与摄像机的应用、动画控制器的设置与修改、关键帧动画的设置与修改,结合当前流行的渲染软件Lighrscape和VRAY渲染器进行后期渲染制作,最终创作出建筑漫游动画效果,从而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三维动画制作原理与流程、掌握3DS MAX软件的动画制作工具。职业技能目标:掌握3d max建筑动画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通过课内实训,掌握建筑类方案动画的设计技能,达到动漫公司技术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养成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理解动画设计的标准和方法,制作规范,能表达场景需要的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3.课程内容。《3DS max建筑动画》是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依据我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研究论证,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围绕建筑动漫助理设计师职业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写实动画材质调节与制作动画设计、鸟瞰日景动画设计、江南小镇雨景动画设计、秋天和冬天场景动画设计等教学项目为载体,按内容复杂程度递进方式设计教学情境,并按项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主题单元。在课程设计中,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六个模块的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动画短片制作、建筑动画制作等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包括情景描述、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施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评价等各项内容。“3DS max建筑动画”课程设有6个学习情境,分别为住宅小区景观动画、古建室内场景动画设计、室内空间动画、鸟瞰日景表现、江南小镇雨景镜头制作、秋天和冬天场景制作。如住宅小区景观动画学习情境的内容。

5.课程实施。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学情境,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情景描述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后期(设计方案提交)”等教学主题单元。每个单元的实施首先导入学习情景,给学生一个知识的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项目单元的教学目标。其次对项目实施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到项目实施的关键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操作技能,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主题单元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项目的制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作方法、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最后项目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课程考核与评价。采用基于项目的过程化考核方式,将考核评价着重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根据课程特点,围绕培养“四种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行项目小组考核方法,既要考虑项目过程,也要考虑项目结果。

结束语

在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开发制定适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标准,需要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反馈、修订的完整过程。而教师是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施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及时掌握专业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趋势,对教学情境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要具有创造性的决断能力,才能开发出与时俱进的课程标准来更好地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温媛媛,陕晋军.基于职业能力的建筑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初探――以山西建筑学院建筑动画课程群为例[J].教育,2013,(07).

[3]钟德强.中职药品营销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探析[J].广西教育,2013,(04).

[4]张圣喜,贺军,李喜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09).

[5]陈平,刘明,杨秀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学园,2013,(03).

[6]张巧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的探讨与实施――以钢轨探伤课程标准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9).

[7]何兴国,周贵礼.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J].咸宁学园学报,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