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

第1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空间形态 美化与装饰 城市形象 街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是人们居住、工作、业余休闲和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街道便是城市中的“客厅”,是当今文明社会里彰显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未来街道景观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和多角色功能的,可持续意味着对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进行适度开发和介入。一方面是对有的传统优秀街道和广场的保护,一方面对新建和重建的力求公正的策略。

街道景观设计大部分来源于人的参与和历史的沉淀,是人与环境共生共存的双向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对历史街道的改造、保护以达到再应用的更好效果是国内外街道历史演变的重要部分。国外街道历史的演变大多以方格网状布局思想贯穿其中,和中国古代街道及城市规划思想有很多相同的演变历程。大多数城市致力于对就建筑和景观的修复,在不破坏原有的历史建筑上进行填充和修补,这种方式大大的保存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感,同时也带动了老城区的经济发展。像巴黎的老城区随处可见具有历史特色的街道及建筑,成为了旅游观光的圣地。中国也是如此,在发展新建的基础上对老城区街道进行保护、保留和修复。像有百年历史的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正因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使其成为了现今上海中西交融层次较高的住宅区,给人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还有优质的空间。

街道不仅承载着历史和发展同时也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介,通过街道对一个城市进行欣赏和审视,人们通过街道进行各种活动。无论多么破败多么原始的街道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都得到了改善和重视。人们开始不仅仅拘泥于街道的便捷流动作用更注重景观的建设,这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发展的结果。街道两边由以前的自然生长环境变成了有序的经过设计的更加完善的自然人造景观,或者以联排的建筑作为街道两旁的幕布演绎了街道另一种风采。不光是街道的两旁发生了变化,街道本身也在平面上产生了变化,彩色的地砖或者各种高低错落充满设计感的特殊材质被应用了进来,增添了街道的层次感。在细节上做好文章是如今街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同时也给人以人性化的感觉和家的温馨。好的街道景观也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个性,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志,其更加简洁醒目的识别性也更加方便的满足了人的各种不同需求,充分做到了街道与景观与人文的结合。

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变化是影响传统街道景观装饰性的主要因素。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材料的兴起,促进了铺地景观尤其是人行步道的装饰图案的丰富性,由于建设者多将资金运用在汽车道等车道的建设上所以导致了人行道发展的滞后,人行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趣的乏味的,同时材料的缺乏也是导致人行道景观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所以在现今街道的发展中由地面作为切入点为例,应该将硬质铺地景观、人工铺砌的图案、软质铺地景观,三者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符合功能上的要求,又要体现很好的装饰效果。正如《美化与装饰》(作者:芒福汀)一书中的一段话所写:“它在脚下被感知,可从近距离观看,雨水从地面溅起,热气从地面升腾,因此,他的设计十分重要”。

在从空间立体的角度看,雕塑和地标共同组合成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说的通道和节点的定义范围内,雕塑作为三维物体出现在城市装饰中,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多以神兽形象出现在屋檐和私家庭院的入口处,用以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动物和有着丰功伟绩的个人雕像。在国外,像美国的自由女身像或里约的基督纪念像的巨大国家纪念物,几乎可以从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看的见,为城市提供了辨识的特征。现代的公共雕塑在街道中的作用除了起到视觉焦点和标志的作用,它还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影响着周围的环境,配合上带有铺地景观的构成图案,起到强烈的向心力的作用。单从开敞的空间造型艺术形式的分类中,笔者认为比较全面和与时俱进了。不同类型的雕塑不仅要符合类型多样的街道空间,雕塑自身也要有很好的装饰意味。互动性雕塑对人们在街道中停留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人们的欣赏这种互动性雕塑才产生了艺术价值。互动性雕塑常以人们所熟知的符号或者形象出现,能让人们尤其是儿童,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参与的行为动作,并且带来近距离的触摸感。互动性雕塑在商业街或者大楼门前等除了以交通为主的街道中再合适不过。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公众的参与性,并融合了社会的公共关系。

色彩在街道景观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在绘画和雕塑中所重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是把红、黄、绿等纯色系作为等级的象征用在宫庙殿宇等有着权利的建筑中,普通百姓的房屋更没有机会得到运用。而在国外传统建筑中,古希腊建筑和雕塑由一个长久错误的观点认为:建筑的颜色只是自然打磨的结果。正是那些古代文明的建筑的灵感,单色系长期占据在画布上而作为人们绘画的主题。 城市中有四种区域的色彩:(1)城市整体区域划分的规模;(2)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的规模;(3)单个建筑的规模;(4)街道景观细部的规模,如室外垃圾桶、灯具等等。在整体设计要考虑观看时可能在阴影处,或在阳光充足和明亮的蓝天背景下。受阴天、晴天;冬季、夏季不同情况对同一色彩可能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很多世界级的城市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城市色彩,这种色彩加上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整个城市的特点,增加了城市的设计感使其变的更加吸引人。如北京在厚重的城墙掩映下以沉稳的灰色为主,凸显了大都市的庄严和特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夜晚逐渐的被我们点亮,在夜晚的映衬下街道衍生了新型的观赏角度,街道夜景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人们在夜间环境中,需要在视觉恒常性即有内在联系和统一秩序的背景下,下意识的找到视觉注意的中心。所以对照明也提出了要求,从生理要求看要有清晰视看的轮廓和有安全感的投射方向,从心理要求来说要有积极的视觉信息提示和清晰表达的方式。一般来说,大体量的建筑时常在低位置中照明,能突出建筑物在夜间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的参与式是街道景观形成的直接原因,所以在街道景观的建设中包含大量人类的思维感知结果。这种结果的产生是人对空间的一种认识和历史经历的沉淀,是各种方面的综合作用。

第2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植物景观配置

1 植物的景观配置模式

1.1 自然式

自然式是根据地形与环境来模拟自然景色的绿化模式,从植物配置到活动空间的组织、地形的处理等都以自然手法来组织,形成一种连续的自然景观组合。自然式植物配置:一方面讲究树木花卉的四时生态,植物的自然形象与建筑、山、水的配合关系;另一方面则追求大的空间内容与色彩变化,强调整体的景观效果。沿街在一定宽度内布置成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的,具有高低、浓淡、疏密和各种形体变化的自然树丛,注重植物层次、色彩与地形的运用,形成变化较多的景观轮廓与层次,在四季之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增强街道的空间变化。

1.2 规则式

规则式是指有规律的布置植物或以某种规则的图案重复出现,注重于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对线形设计注重连续性,对景观的组织强调动态与秩序的变化。适合城市交通性街道的园林植物布置,因为绿化空间成带状,能使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井然有序,而且规律、简洁的绿化模式能够满通性街道安全、快捷的要求。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多为常绿植物、乔木、灌木与花卉的交替使用,形成段落式、层次式、色彩式的组合。修剪的各类植物在规则式的街道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表现出庄重、典雅与宏大的气质。

1.3 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布局注重自然与规则的统一与分离,在统一之中求得共融性,分离之中求得对比。因混合式兼具自然式与规则式两者的特点,所以,变化较多,在景观中注重点的秩序组成。混合式的空间构成,在点的变化中形成多样的统一,同观者之间的距离可更近一些。它不强调景观的连续性,更多的是注重个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混合式的手法较多地应用于城市街道绿化景观变化丰富的区域。

1.4 密林式

密林式街道两侧主要布置乔木、灌木、常绿树和地坡形成的浓密树林。竖向层次丰富,街道空间有明确的方向性,行人与汽车走入其中如入森林之内。密林式街道植物景观一般适合于路侧有较宽绿地,且又遮蔽的路段。两侧树木枝叶繁茂,不易看到周围其它景物。

1.5 多层式

沿路两侧布置多行落叶乔木、常绿树、灌木和绿篱,形成高低不同,色彩各异的层次。特别是常绿树和花灌木能显露出观赏的特色,行进在路中可产生整齐中富于变化的感受,在用地上可根据层次的多少安排相应的面积。多层式不仅在景观上起到美化街道环境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是乔、灌、草等植物相结合运用的一种布置手法,如同一床厚棉被,将灰尘、噪音等污染物和其它给人造成伤害的污染源隔离开来,这种布置手法多运用到街道路幅较宽的街道中。

2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思路

2.1 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城市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传统城市的街道园林景观设计大多具有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感觉,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2.2 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能体现城镇文化的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2.3 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的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2.4 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第3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 基于混合跟踪的增强现实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基于增强现实的头部跟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导航系统研究 基于SOA的“数字街道”开放系统研究与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的分类与设计研究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城市街道景观的美学研究 基于城镇街道空间的城市设计探讨 基于低碳出行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探讨 基于边界特性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基于增强现实的医学手术导航系统研究 基于增强现实的学前儿童识字教育系统及实验研究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手机导航系统研究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电子书系统 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素研究 现代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技法研究 城市街道建筑整治的设计方法研究 基于GIS的房源查询系统设计与现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范利君,童小念.移动增强现实中注册算法视觉三维注册方法的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39(12):138-140.

[3] Reif R,Gunthner W A,Schwerdtfeger B,et al.Evaluation of an Augmented Reality Supported Picking System Under Practical Conditions[J].Computer Graphics Forum,2010,29(1):2-12.

[4] 虚拟茧技术[EB/OL].http;///h11068930.htm?sp =111069637

[5] 增强现实浅谈[EB/OL]. /luweii

[6] 薛立明.增强现实技术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7] 武新飞.基于智能手机的增强现实导游系统[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第4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街道;改造;设计;策略

城市街道景观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展示着整个城市形象与城市风貌。因此城市街道不但具有交通作用,而且承担着城市景观的功能。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指导思想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国内接连举行了大量的国际性活动,由此推动了城市建设中街道景观改造工作的快速进行,城市街道景观也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整个城市形象,在设计城市街道景观时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1城市街道景观的实用性

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考虑人的感受,这是由于城市景观主要针对人来进行。在衡量一个城市街道景观是否设计成功时,第一要素就是是否与人类的活动要求相一致,是否创建了有利于人类开展各种活动的环境。而涉及景观的艺术要求方面,则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喜爱,而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要求。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第一指导思想应该是全面衡量大众的要求,并结合公众共有的行为需要。

1.2应彰显当地特点

街道景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联系城市道路和生活空间的纽带,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城市特色和人文景观。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城市进步和发展的标志,具有创意的城市景观更能突出城市所特有形象和文化氛围。城市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域以及城市的特色,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要抓住城市的主要特点,能充分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市民的精神面貌,使城市和景观和谐完美,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1.3要做到兼顾继承与创新

利用城市街道景观可以展示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的个性化特点,而存在于街道中的各种建筑、各种空间形式、大量符号、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都与整个城市居民心中的地域文化相一致,所以可以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同时有利于激发居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1.4保证城市街道家具的完整性

家具也对外展现着一个城市独有的特点,拥有这些共同的家具才能保证一个城市的完整性,同时又表现出与其它城市不同的特性。因此不但要考虑到城市家具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兼顾变化中的一致性,使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城市街道景观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重视“场所”的建设,表现为各个街道不能展现为明显的序列,创造的街道空间缺乏个性,自然环境也不能满足人的要求与景观需要,整体形象过于压抑。(2)不能展现当地特性,表现为街道景观环境设计过于泛化,不能彰显当地特点。(3)道路设计将车放在第一位,而没有兼顾行人的要求。当前道路交通设计没有遵循一定的规律,大量的车、人穿插在一起行进,过于混乱与无序。

3城市开展街道景观改造策略

3.1明确街道景观设计主题

在全面研究道路两旁用地的基础上,制订与当前城市空间特点相一致的用地功能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城市街道景观主题,确定应该着力建设哪些区域与景观,科学组织整体空间,再根据不同用地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应对措施与手段,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方法,保证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这在街道景观设计改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科学开展道路交通设计

在全面研究当前交通系统的前提下,结合城市今后的发展前景,要保证道路设计同时满足车与人的要求,要增设合理的行人通道,才能有效保证行人的安全。明确道路断面有利于保证道路改造的顺利进行,在做到道路通畅与街道景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根据当前道路特性、交通状况、今后发展等情况明确道路断面,才能保证公众安全出行与交通畅通,争取在街道改造后不再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要做到科学设计街道沿线的交叉路口范围内的用地,争取加宽车辆行进的车道,才能使临街用地发挥最大的作用,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交叉路口要设计专门的左转、右转、直行车道,以及建设专门用于行人的过街天桥,才能实现路通的合理组织。路面的用料质量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街道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市场中涌现出大量等级不同、价格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材料,如各种颜色的沥青、各种颜色的透水砖等,因此要结合道路施工中各项要求设计材料应用的最佳方案,才能创建最好的街道景观。

3.3合理规划街道绿地

(1)绿地设计要兼顾城市道路。绿地与城市街道有着不同的功能与大小,所以要全面考虑到绿地建设中应用树种的高度、形状、种植方式等。(2)绿地设计还需考虑到人类的视觉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公众在出行过程中乘坐不同交通工具产生的各种视觉特点,对其进行总结,以此确定街道景观绿地设计。(3)绿地设计还需结合其它街道景观,要保持景观的整体性。绿地设计要以美为原则,合理的绿地设计可以帮助街道实现连续性,再有,利用合理的绿地设计也可以帮助行人准确判断街道方向,方便行人的出行。(4)绿地设计还需选择最为适宜的园林树种,才能创造美丽、和谐地街道景观。不同的园林树种有着不同的树形、颜色、香味等,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景观与功能。街道绿地代表着街道在一年中的各种变化,在不同季节可以表现为不同的颜色,要在考虑行人不同完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绿化树木的间距、种类、形状、高度等。

3.4科学设计城市家具

第一,做到以人为本,“城市家具”的服务对象是有需求的人,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是否符合公众使用需要,要将使用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针对老年人和儿童更要体现设计上的人性化,充分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使不同群体在使用时都能够安全、放心。第二,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就是突出城市特色。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依托,结合建筑和公共空间的色彩和形式,设计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景观。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一定要兼顾文化内涵,应用新型设计理念展现文化内涵,通过“城市家具”来体现城市的个性化特点,让人们更加热爱城市、尊重传统。第三,突出系统化特点,在设计城市家具过程中要做到系统设计,家具的整体设计要求系统化,不同城市家具要展现相同的特点,才能带给人整体性的感觉。在设计这一产品时首先要考虑到其功能要求,而不能一味追求装饰,是为了达到特点的一致性,在做到系统化的前提下可以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有利于突出城市景观设计意象,达到整体环境的和谐。第四,集中多种功能,在城市家具发展中,其设计不再满足于单一功能要求,而要求集中体现多种功能。做到这一点不但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节约建设资金,而且有利于创造美观效果。

3.5科学设计街道招牌

(1)处于一层小型商业招牌,要求应用相同的设计方式,要在与上面建筑保持协调的基础上结合墙面颜色、街道广告、其他店面招牌、空调外机等各种因素,全面改造招牌颜色、大小、形状。不同商家可以根据自身门面大小,使用相同的材料与颜色设计与整体环境协调的字体或造型,保证景观既有一致性又突出一定的变化。(2)国际、国内的知名品牌招牌,主要指的是那些专卖店,可以在街道景观设计中为其预留的位置设计招牌。(3)拥有2层以上大型店面招牌,要求在设计过程中突出个性化特点,在城市管理部门审批的前提下应用指定的颜色与材料,应与当地街道风格相统一,使其在街道景观中独树一帜。

4结语

总之,街道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只有设计科学的街道景观才能促进城市景观的健康发展,而城市街道景观改造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宋佳.地域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理论研究.齐鲁工业大学,2014(2)

第5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造景艺术;街道景观;应用

1 园林规划设计与造景艺术概念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功能区交流的纽带,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对外整体面貌的主要体现,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等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制作出既可观赏,又能休憩的理想生态环境。

造景艺术则是在园林绿地中,因借自然、模仿自然、组织创造供人游览观赏景色的手法。该手法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根据园林绿地的性质与规模,来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完美景观。

2 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人性化城市街道场所空间逐步缩小

许多城市为了满通之需,为了适应汽车及其它新型交通工具行驶,随意将城市空间要素尺度增大,呈现出以车类尺度取代人的尺度状况。在基于有限土地资源框架下,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妨碍行人正常使用,致使步行者不得己而进入机动车道,使得城市街道建设在有限的场地中,很大程度上出现了交通秩序难以管控的局面,增加了交通的风险性。

2.2 整体性与连续性要素在景观建设中表现不力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整体性体现在对每一条道路景观设计时总体考虑。而在现实设计中,很多方面却孤立评价道路景观要素,没有将道路整体性与自然美结合起来,时常出现一条完整的道路由一段段片段拼凑及堆砌而成。

城市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是评价街道空间质量要素之一,一条幽美的街道不能缺少两侧建筑物的连续性衬托来构成界面。现实情况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弊端及规划设计者对城市文化氛围、历史渊源缺乏了解,因而造就了沿街建筑形式间断,不能很好贯通与串联起来。

2.3 个性和可识别性风格在城市街道空间表现匮乏

城市街道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一种潜在的,在原机体上的生长。但是,不少传统街道在规划设计时基于一种简单化的全盘改造,失去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难以复制的界面,重新界定的景观设计对居民来说是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我国许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和设施设计缺乏个性,模式单一。

2.4 城市街道环境质量差

环境质量差是城市街道现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尤其是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设计者往往侧重于城市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绿化设计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不会和谐处理绿地与周围建筑群的宾主关系。另外,人口的剧增、建筑容量的增长及交通设施功能的不健全,形成人车混杂,人的主体地位逐渐丧失。

3 应对问题的基本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好的街道景观改造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从宏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才能真正达到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的目标。因此,要把人作为街道空间主体进行研究设计。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同时还要合理地利用土地和空间,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资金,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憩场所。

3.2 连续性与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的景观建设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每一条街道,在其空间尺度、色调、历史文脉的理解与表达上求得统一。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加强视觉连续性。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体现出城市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的整体性。

3.3 个性化原则

个性特色是指街道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它景观设计所不同的内在本质与外部特征。

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设计应突出城市自身的个性特征,在符合区位特点、满足功能需要、协调环境文脉、创造自然生态等方面反复推敲、不断升华,使城市街道既具地方性、时代特色,又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有机交融。因此,应特别注意与城市整体环境风格的协调,背离了城市整体环境和谐,街道的特色也就失去了意义。

3.4 尊重历史文脉原则

在考虑城市发展的同时,对于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街道景观的改造不应进行大拆大建的整旧变新,也不应一味地模仿,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必须重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全面体现地方文化标志特征,增强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提高街道景观的历史、文化及旅游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街道;视觉形象;视觉特征

城市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构成城市纹理,体现城市文化和个性的重要元素;同时人们对一个城市印象的最直接的感受都来自于城市街道。为了实现舒适、可识别性与协调性、想象力和快乐、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社区和城市生活等社会价值和城市生活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城市街道视觉形象的分析对城市街道视觉特征的可识别性和连续性,可观赏性与可读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可识别性和连续性

可识别性指对象的局部能有效地为人们所认知,并形成统一整体印象的性质。从行为科学角度,可识别性主要从两方面产生:①感知,当时当地的情景对人产生的印象;②认知,过去的经历和回忆对当地认知的作用。这两方面常被用来解释人在城市活动时所获得的信息和对行动的指导,城市街道如果缺乏个性,或很容易互相混淆,那么就很难让人们对它产生认知感和归属感,所以城市街道应根据其限定的空间性质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可以恰当地运用色彩有效地烘托气氛,协调景观各要素,增加街道的可识别性。

连续性是线性形态的共同特征。连续性是视觉特征形成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因为从视觉心理出发,连续的线形是具有“格式塔”完形效应的较佳的形式。城市街道所具有的强烈形式感、秩序感都源于这种连续性。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具有连续性,这这显然也是其功能的需求,人们通常依赖的就是道路的这种特性[2]。街道空间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和方向特征,其界面的视觉连续就尤显重要,人们也习惯于依赖这种性质去识别道路。连续性可以通过街道的路面铺装、两旁的绿化形式,空间特征、建筑的形式、街景小品等得以实现,由此也可产生动态的视觉效果,这些均能加强其形象,并能产生整段时间的连续感。

可观赏性与可读性

城市街道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从街道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街道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街道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3]。同时城市街道空间的构成不仅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而且能使人们产生舒适和愉悦的心境。城市街道的绿化应该遵循因地制宜,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各尽其职”,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植物群;地面铺装应该要力求创造出动人的,能表现和加强场地特性的地面景观。在色彩、浓淡、尺度、质感方面要有变化,做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做好广告牌和街道公共设施的设计工作,形成良好的秩序感,讲究和谐统一。

城市街道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美,还应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供人们思索,产生联想和民族的认同感,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畅想,否则这个空间环境的美,只能是短暂的、缺乏生命力的。建筑物的造型上应保留传统的比例关系,符号尺度等,使其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看到它会引起人们对历史建筑及文化的回忆,产生联想。街景小品的设置,不应盲目的选用,而应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寻找出有价值的典故并进行艺术加工,使它能够起到强化艺术空间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作用,使人们在观景的过程中,与历史进行对话,与文化进行交流,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5]。城市街道应从外在的观赏性和内在的生命力的“形神合一”,达到视觉形象和直觉的统一,才算是真正的完整的城市街道形象。

时间性与空间性

城市街道是四维的,由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城市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研究城市街道时,通常是将其作为一个空间来考虑的。既然是空间,就会有界面。"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如果没有界面,也就没有街道空间可言。一般来讲,城市街道空间的界面是由建筑、地面组成的,但也有街道的上方有顶棚、高架桥等构筑物。城市街道景观是逐渐形成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街道上的建筑会不断拆迁、新建;街道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同的,因为植物的生长状态变化了;街道在早晨、正午、傍晚和夜晚的景色也是不同的,因为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光线的强度都在变化;在不同的时间,行走在街道上的人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空间上,街道空间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巧妙地处理街道空间中各要素,制造进退有序、开阖有致、曲折有度的街道空间,会使街道景观充满戏剧性和活力。比如,交通干道会以交通景观为主,并具有以汽车尺度为主的景观特性;步行商业街则会以商业、文化景观为主,则以亲切可人的形象出现。

城市街道的视觉发展同时也会随着新科技和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它不仅丰富了城市街道的视觉形式,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顺应时代的潮流。

小结

用视觉来感受城市街道,总能够发现城市街道的特点个性所在,视觉的特征又是具有主动性、无目的性和有意识性的矛盾的又相协调的统一的人类心理和生理功能[8]。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体验,发展城市的个性化视觉特征和精神象征,创造优美、舒适地街道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康主编.城市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65,408-411

[2]凯文•林奇,何晓军、方益萍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0

[3]刘滨谊编.城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6

[4]唐毅.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401

第7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 城市街道景观、景观改造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口及现代交通工具日益增多,许多原有的城市道路需要改造。中小城市原有的道路景观,由于当时条件和设计水平有限,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满足现代街道景观的需求。本文以保定市东风路园林景观改造为例,从城市街道景观地域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节约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论述了街道园林绿地的改造策略,为完善现代城市街道景观提供借鉴

中小城市街道现状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原有街道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显,例如:

1、街道景观特色不突出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街道建设空间单调无变化;设施设计的模式单一,如街道家具无个性和特色可言;街道建筑,色彩、形式、风格、材料等过于雷同;城市景观缺少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联系,不同地域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被漠视,缺乏城市的可识别性。

2、街道景观缺乏人文关怀

中小城市原有街道建设因考虑不周造成街道的使用者——人的种种不便。比如作为人流量较多的商场等未设置合适的停车场,造成交通工具的不当停放,妨碍行人的正常使用;城市街道两侧由围墙形成封闭的空间,无法形成完整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人行空间缺少,街头广场绿地缺乏,没有可供安全停留的场所,减少了人的参与性活动;步行道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下,不能满足步行者的行走要求;城市街道附属设施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能同步。[1]

3、 街道的绿地狭窄凌乱,景观空间无序

原有城市街道景观凌乱无序缺乏整体性。道路、节点小品、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建筑等景观空间构成要素没有进行统筹安排,缺少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的有机联系,众多的建筑风格、材料、色彩的应用,使街道景观风格杂乱和街道空间的支离破碎。

4、城市街道环境质量差

中小城市街道景观现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部分绿地缺损;绿地与周围建筑群的宾主关系不明确,缺少合理的供市民休息使用的空间;街道交通设施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的缺乏及残破不堪。

中小城市道路景观改造设计策略

针对中小城市街道现状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在城市道路景观改造设计应采取以下策略:

1、地域性策略

城市中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留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这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街道景观设计应尊重、继续和保护历史,将地域文化的一些符号、标志、代表人物或事件的元素通过灵活的手法应用在街道家具、铺装、休憩小品等细节方面,使街道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

2、人性化策略:

城市街道景观改造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要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强调人于自然的和谐统一。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突出中小城的空间环境特色;从道路本身功能性质及相关活动人群着手,提供舒适、美观、便利的开放环境。

3、可持续策略

街道景观改造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和传统街道景观环境为设计基础,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又有历史延续性,同时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街道景观的改造工程是需要切合实际、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应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改造,“节约”反映了一种新的土地伦理、新的景观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可持续景观的一条根本出路[2 ] 。在景观设计营建过程中要考虑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多个方面,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城市绿地最大的综合效益。

4、 生态环保策略

生态是景观的灵魂,中小城市街道的景观改造要充分融入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软景和硬景改造上都要注重生态环保的体现。植物配置要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各种景观材料的选择均使用环保节能材料;施工工艺及方法也要采取环保节能措施。

三、保定市东风路园林绿地改造设计案例

1、项目概况

保定市东风路西起乐凯大街东至长城大街。东风路全长5400 m,是保定重要的都市生活景观轴线,又是展示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 东风路周边用地以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居住用地三类为主。规划道路红线宽60米,两侧各15米左右宽的园林景观带,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

2、设计主题

政通人和路一路风景行

— —生态·文化·生活

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不断创新和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东风路真正做到让城市自然化,让自然城市化 ,为市民提供全新的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完整,丰富,和谐的城市风貌,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3、东风路园林绿地改造设计及实施策略

3.1有故事的街道(城市故事汇):

东风路园林绿地改造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元素中,突出景观的可识别性。征集改革开放以来感动保定的百姓故事或百姓最爱的娱乐活动,以此为题材设计成相应的景观小品,置于城市街道的重要节点处。展示保定市时代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3.2低碳景观路

低碳景观(Low Carbon Landscape)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材料与设备生产、施工建造和景观维护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东风路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低碳景观设计理念引入园林绿地改造设计

一、零排放率出行:

车行路两侧景观带上设计供人停留、漫步的活动空间,打造一条适宜步行的优美景观大道,吸引人们步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二、生态环保材料的运用:

种植设计方面注重植物群落的营造,保留原有大规格及景观效果好的植物,新植植物选用乡土树种及地被,种植管理粗放节水的丹麦草和大量宿根花卉,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倡导环保生态节能理念;人行铺装选用新型环保的透水砖,其立体感强,防滑性能优越,耐磨及持久性强,透水、透气性能好,雨雪天气,表层不积水,水分迅速渗透到地下,天气干燥时,地下水分可通过砖体释放,降低地表温度,整体生态效果显著;街道照明灯具选择太阳能和LED灯具。喷灌设施设计为节水多类型灌溉喷头,根据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喷灌设施,保证灌溉均匀度,严格控制水量,节省人力。

三、生态环保技术和新工艺的运用:

人行道渗水砖铺设改变了先前以混凝土粘合的方式,垫层的处理采用中砂垫层加级配碎石加素土夯实的方式,使雨水更快、更多地渗入地下(图一);

图一

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绿地与铺装之间的立缘石每隔10米设置凹槽,便于雨水流入绿地,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的人行路上设置了雨水篦子,车行道路牙侧壁刻槽以保证车道积水顺利流入排水系统,减少重复建设并保持车道整体美观性。(图二)。

图二道牙侧壁排水槽

3.3、打造最富活力的城市线性客厅

保定东风路园林绿地景观改造设计将街道空间作为整体来进行设计,在形态设计上体现连续性和方向性,营造具有活力和人性化的线性空间。例如将部分原有临街单位封闭围墙打开,在单位和人行道之间设计花坛、景墙、座椅、小型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淡化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线,激发了不同人群之间交流的可能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活力;同时依据道路两侧建筑功能的不同设计多种活动空间满足不同年龄和不同出行目的做买卖、休闲、购物等等的人的活动要求,由街道功能的多样性产生了街道活力的多样性。

3.4、最有品质的城市风景路

注重细节处理的设计才能营造有品质的街道景观,东风路园林绿化景观改造设计充分关注细节,材料、植物、灯具、城市家具、广告、设计、施工诸方面,无一不精,宁缺毋滥;建筑、景观、道路、环保、管理联动,各方共努力,打造高品质的城市街道景观。例如:沥青路和透水砖交接处采用小料石分割带过渡(见图三);铺装设计融入统一的视觉元素(见图四);

图三图四

公交线路停车区及其他重点地区设计彩色沥青路面,改善普通沥青路面单调性,与周围的建筑、景观相互搭配,提高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起到指示不同车道的用途,令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注重沿路配套小细节,合理运用城市家具,沿人行道两侧适当安置休息座凳等

结束语:

城市街道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是展现城市个性与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如何打造具有“生态、文化、生活”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道景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第8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理想街道环境 路面设计 节点小品 绿化带 环保 节能

检 索:.cn

引言

在现代城市中,理想的街道不仅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纽带,而且还是展示人们形形生活的舞台,其环境概念对人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随着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不再只是美术馆、博物馆里僵硬的展品,被应用于城市景观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中每个人都提供了艺术熏陶和教育的氛围;而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对于既“熟悉”又近乎“陌生”的街道环境概念进行空间形态设计探索,成为进入21世纪后城市设计学科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对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的路面、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及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彰显地方城市文化及素养,引导市民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注重环保节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我国城市街道环境设计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面貌较以往有了很大变化,街道景观日新月异,其环境设计逐渐崭露头角,一些景观大道、商业步行街、生活性街道都出现了一些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带来了一定的美感和情趣,增加了街道吸引力,如深圳深南大道设计为以交通性为主兼具旅游性的景观大道,青岛台东步行街成为我国公共艺术的新案例。我国最初街道艺术只是简单的学习模仿,有的直接购买复制品,随着公众审美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街道公共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前我国主要以城市雕塑和环境小品为主,具有写实手法的雕塑作品受到街道环境设计的推崇,因此出现了一些不错的景观小品,其中上海徐家汇的美罗商城前的街道上就有一个筷子、面条与碗的环境雕塑。尽管我国城市街道景观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需要不断努力改进。距离理想街道环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仅考虑了街道交通的基本要求如路面要求,而忽视对交通标志、街道照明等各种街道设施的建设,且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精心设计,整体性差,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设施水平偏低,不能为多种人群服务,缺乏适合老人、残疾人、儿童推车行走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路标、公厕、交通图展示板、公用电话亭、休息空间等为街道行人服务的辅助设施严重短缺。

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交通要道缺乏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而且很多街道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未设立隔离设施,降低了人行道安全系数,增加了交通危险性。

4、街道环境质量普遍较差,首先是街道绿化系统跟不上,不能及时对缺损的绿化进行修补;其次是沿街道建筑没有特色,且杂乱无章,围墙大多是未经过修饰的实墙,墙体上到处是随意乱贴的广告、小报。

5、街道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千街一面的模仿、借鉴现象导致街道建设空间环境色彩、建筑材料和形式多地雷同,忽略了城市历史背景和整体风格,使街道失去了原有的个性化和可识性。

6、街道环境缺乏为市民小憩、停留的公共活动场所,环境设计中往往欠缺街头广场,行人在街道上找不到可安全停留的公共场所,附近单位或居民没有举办活动的较大空间。

二、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原则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既要突出城市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自然风景、人文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多种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下:

(一)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

城市景观环境中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场所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较深刻的印象,可作为某段街道的标志性设计,体现出城市建设的独特性。因此要尊重历史,继承并保护好历史遗产,对城市的发展史认真研究,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将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和行为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认知揉和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去,从而使城市街道环境文化与城市风貌融为一体。

(二)整体性

理想街道环境设计要从城市总体出发,注重城市总体设计理念,要统筹规划道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等街道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使街道环境设计与城市自然景色和历史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将街道空间道路与周边环境等化作一个景观整体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符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最终使社会、当地文化、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在街道环境设计风格中,充分展现出城市整体形象,又不失城市个性化和人性化,达到理想街道环境设计地方性、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三)可适应性

这就强调了城市居民在街道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城市理想的街道景观设计、建设以及各种道路服务设施的配置,都要从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习俗、日常习惯、喜好等进行空间规划,如合理设置休闲长椅、石墩、等公共汽车站点和座椅、公用电话亭、街头小卖店、夜间照明、绿化植物等,以期为行人提供最佳的街头服务。

(四)保护、节约和可持续性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因此理想的城市街道环境设计还应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在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土地、水、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破坏,提倡节能节水,增强物质循环使用率,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维护自然界生物的本土性和多样性,缓冲并调节自然界本生功能,促进自然资源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三、理想街道环境设计

(一)路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城市街道的任务就是承担重要的交通,在街道的路面规划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尺度,通过塑造街道两侧的凸凹角空间来缓和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利用“边缘效应”或“弹性空间”丰富街道空间层次,形成“路从景出,景由路生”的街道路面景观效果。而现代化街道除了这项交通重任外,还力求从街道侧面展现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形象,着力于“大”、“宽”路面的设计,忽略街道两侧建筑与路断面的比例,尤其一些小城市盲目模仿大中城市路面尺度进行建设,极易导致街道尺度失调。

理想城市街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本着以人为本、协调统一的设计理念,既突出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和适宜的比例尺度,又不偏离城市设计理念与综合处理方法。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包括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石材、木材和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为人工烧制。其中沥青类和混凝土类材料适用于车流量和人流量较大的以交通为主的街道,当前用于交通性街道的较为先进的材料为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经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和施工工艺与传统沥青相当,抗高低温、寿命长、耐摩擦,不易出现开裂、剥离等路面破坏现象,而且较之传统沥青色彩鲜艳、使用更持久,还有很好的透水性,能提高雨水循环利用,适应环保、人性化设计要求。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街道则追求性能多样、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欢快活泼的人工烧制材料,由砖材、陶瓷材料混合木材、石材、砂土等天然材料使行人行走在上面更感觉自然、亲切、舒适。理想街道路面材料选用和设计还讲究透水性和非透水性,根据路面的非透水性,利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创设街道水景景观;混凝土路面设计地面坡度和雨水渗透口以便于雨水均匀渗入地下,半硬质路面采用可渗透性材料最大限度的使自然降水渗漏,丰富地下水资源,同时有利于地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节点环境小品的人性化设计

节点小品是理想街道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理想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设计更注重体现城市文化底蕴及魅力风格,让人赏心悦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致使不同城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各异,这就为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景点小品设计提供了广泛的素材,需要设计者依据地方发展背景发掘出能彰显该城市品味及内涵的街道节点小品,与街道景观相映成辉,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相呼应。如街道两侧的护栏、树围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设计;街道色调采用淡黄、青绿、灰白等,点缀各类奇花异草,映衬蓝天、白云、艳阳,其间错落有致的花草小景被设计为数字、图形艺术;在街道景点小品周围大多与长椅、台阶、坐凳、石桌和石墩相连,清洁美观,既是一道风景,又方便了群众,设计思想要呈现自然、有趣、轻松,可摆脱陈旧思想,大胆将座椅、报亭、广告标示牌艺术化;还可在社区街道旁边绿化带里设置多功能座椅,健身器材,方便老人、孩子等建身、娱乐,符合人类聚居学特性,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拉近了城市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

(三)绿地植物景观设计

街道绿地景观设计包括边界、廊道、基质和斑块等带状空间。理想的街道两边通常会划定出一定宽度的不同形态植被带,采用廊道结合斑块的设计方案,将街道绿化带各个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不但美化了街道,而且绿色植物还可有效吸收城市有害气体,引入城市周边清洁冷湿空气,净化城市内部空气质量。绿化带植物配置尽量保护街道两侧自然植被和遗留地,借鉴城市地域人文特色进行设计,通过合理的植物群落设计,提高了街道空间利用率,并根据季节变化规律,科学搭配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人工植物群落,发挥植物自然形体、线条、色彩等原始美感与街道周围环境协调构成一定意境效果,同时采用艺术修剪、聚拢、错落种植等手段以及人为堆砌的曲折起伏的地形作用,形成具有变化韵律的高低起伏的林缘线、林冠线,突出绿化带的韵律美。在绿地植物品种选育上,较大植物造景上应选用叶面大、叶宽厚的植物以增加绿地叶面积指数,下面结合乔灌草,丰富绿地植被覆盖面积,促进植物群落光合效率,力造良好的局地小气候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涛:《城市街道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艺术百家》,2011(S1)。

2 吴薇、刘红红:《现代城市道路景观理想与构建》,《新建筑》,2006(4)。

第9篇: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范文

关键词: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改造情况

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长河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之前的服从关系、挑战关系正在逐渐向和谐关系转变,人与自然地关系只有转向和谐才能构建和谐。如今在传统历史文化名城的重新规划过程中,我们不仅会考虑到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线路等因素,还会考虑如何与周围景观相互联系的设计观念。景观的设计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得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双赢的效果。例如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景观改造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不同的城市景观设计,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能体现出城市的地域特色。

一、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概述

从历史角度分析,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久远,位于成都市中心,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和45个四合院落群组合而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奠基,20世纪80年代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我国目前较为完备的古代城市部分遗址,展现了丰富多变的庭院空间构造以及沧桑的古代建筑风格,包含了悠久的历史内蕴,对相关年代的历史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贡献。

二、简析宽窄巷子改造前后的情况

(一)空间布局的革新转变

宽窄巷子在2003年进行整体重改修建之前,其格局主要为面状空间,多条平行的胡同将各院落四通八达的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交通网络,形成较为特色的道路结构,街道氛围内敛亲切,是古代城池与兵营阵地的结合体。在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之后,宽窄巷子空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平面区域化和立体装饰方面,为了提高对旅游游客的吸引力,在平面上对景区两端新增的入口景点进行强化,提升其地域性和可识别性。同时进行丰富多变的庭院结构,以打造出休闲惬意的历史文化氛围,并且对其进行停车场等服务场地的增添,来满足游客需求。在传统的历史文化景观中增添现代特色,对游客形成视觉冲击和感官冲击,增强了其吸引力度。

(二)建筑文化特色的街区迁移

成都的宽窄巷子具有四川的当地地域特色,一律的青砖墙、四合院儿、高门楼,而这体现了具有代表特色的南方传奇建筑风格,也表现了北方文化的内蕴,这种建筑布局风格是成都千百年来历史上的明珠,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实证。2003年以后成都的宽窄巷子进行整体规划,目标是“修旧如旧”,但在整体上却表现为“修旧如新”。例如,宽窄巷子景观上内部与外部的建筑风格并不统一,杂而混乱,拥有明显的现代落地玻璃窗和钢筋结构,在整体风格中显得较为突兀,而其中白色涂料的墙面装饰对于历史传统的青灰色墙面设计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整体性的风格展现。

三、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景观的设计必须有着高度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得其景观能够发挥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在其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并不可以随意而来,这样会使得城市景观设计不具有整体美的特性。所以我们必须要遵循以下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念。

(一)“和谐”与“审美”理念我们在进行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和谐理念”,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街区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在坚持以“和”为创设前提之下,要格外注重街区景观的整体协调统一性;同时,设计者在设计时要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地域特色,综合当地人的生活气息来建构适合他们的街区景观,满足他们生活娱乐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设计始终要把节约理念巧妙地融合在自己所设计的街区景观作品之中,充分利用自然与人“互惠互生”的生存规律合理搭配整合景观的组合物,从而设计出一个兼有观赏性、艺术性的市民公共生活区域。在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格遵循审美理念,要考虑到城市街区景观的社会实用性和审美价值。只有拥有美学价值的城市街区景观的设计才能吸引人们的主意,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审美服务能力的需求。

(二)“因地制宜”与人、资源、自然三位一体的设计原则

在宽窄巷子文化街区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优势,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城市街区景观设计的成本,还能显示出城市的独特性。例如西安和洛阳都是多朝古都,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历史优势来打造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同时,地域性理念的遵循还有助设计出独特的城市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具有代表性。街区景观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使用水资源这一元素时,要考虑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去建构符合当地人审美诉求的街区景观。比如参与北方某城市的街区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北方降水普遍稀少,水资源与南方比起来相对匮乏的现状,将节约、循环等用水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整个设计过程之中。这样,设计出的街区景观在满足人们日常的休闲和审美需求时,也使得当地的水资源在节约的理念中发挥了自己最有利的价值。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如何实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人们做任何事的最终目标,这种理念也应该运用在我国当前的街区景观设计当中,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无限接近”。这就要求街区景观设计者在进行街区景观规划时,要将人、资源、自然三者合理分配。在充分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让资源营造出的景观中的人可以无限度地接近大自然。

(三)街区景观设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景观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域的城市景观也有所不同。而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的改造就是对于“和谐”理念、“审美”理念、以及“地域”理念的溶释,使得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也是成都现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处,也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