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二语文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淡化解题技巧;提升语文素养
出于升学的压力,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提高语文学科的分数,高三阶段,教师会在学生具备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练习,从练习中归纳题型并讲授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虽然这种做法和语文学科强调个人领悟的学科特点不相吻合,但出于高考的功利性需要,也无可非议。只是,如果将这种技巧用于高一、高二的文本教学,或许短时间内可以在考试分数上显示出成效,但对文本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语文素养而言,则戕害无比。因为答题技巧归根结底属于理性归纳,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则应突出感性思维,强调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从前人的文章中汲取提升语文素养所需的营养。故此,笔者以为,至少高一、高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应立足理解文本、着眼感性思维训练,从根本上培养语文素养,而不是突出解题技巧。
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文本、提升整体语文素养,是基于以下四点考虑的:
一、符合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有一基本原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据此,高一、高二的教学任务不应该是通过文本的学习去熟悉、掌握和运用解题技巧,而是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构建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整体提升语文素养。要完成这样的目标,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就不能将学生置于消极的被动的掌握答题技巧的境地,而应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积极思维,进入文本的意象世界和情感空间,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因此,认识论的原理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自己读、自己思考,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真切感受,然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而专注于考试技巧掌握的教学过程,看似关注了理性思维训练,但因为这种理性思维训练缺少了学生感性思维的积累,充其量只是一种灌输,而不能真正化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例如“比喻”修辞,学生学会了如何判断比喻并说明比喻的作用,学生知道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什么是喻词,学生也知道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但可以发现学生很少能在言语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生活中一个根本不懂比喻的人,却会用“大喇叭”来形容集体场合爱说话的人,既恰当又生动鲜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知识讲解,而使学生缺少了个体对文本和语言必需的感受领悟过程,只是满足于理性思维训练,这种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做法只能使理性思维训练成为缺少根基的悬阁。
二、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思维有合乎逻辑、科学严谨、理性的一面,但语文学科更多地依赖于感性思维。感性思维与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主要由阅读个体凭借具体事物进行的联想。语文学科的很多问题很难用逻辑思维去加以固化,很多语言现象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比如有些句子在句法方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合逻辑的,但并不会被认为是病句。例如“温总理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难道他“自己”不属于“全体人民”吗?但我们并没觉得不对,反而觉得这个句子很好地概括了温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再比如,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营造、形象塑造时,更是离不开感性思维,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本意象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个人体悟。如“春江潮水连海平”“莲子清如水”,为什么用“平”“清”?“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幅画面中有诗人的哪些情感?这些都不是单纯的理性思维训练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调动人生经历、情感体验,运用感性思维身临其境地去领悟。
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能关注现实和生活,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其中,关注和思考是拥有真情实感的前提。因此,借助阅读文本这一平台,教师应该实践关注和思考这两个过程。具体实践时,教师应用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本特有的情境中,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在关注的同时,能思考对与错、是与非,并有意识地联系现实生活,发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如果整天让学生困守在枯燥重复的理性分析中,在题海中跋涉,始终隔绝在文学和生活之外,那么,又如何去培养他们发掘真情实感、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没有了爱憎的取舍,没有了美丑的判断,没有了内心的激荡,又何来写作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师应借助于文本,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进入文本的意象世界和情感世界,真正领悟文学的美。在文本的学习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具备从生活现象中发掘感悟的能力,从而使写作拥有不竭的源泉。
四、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感性思维能力。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但是片面强调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感性思维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搭建起让学生能创造性地感悟文本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独特的有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进而日积月累地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而不是满足于求得众口一词的所谓的标准答案。
笔者拙见,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学,教师还是应淡化题型和解题技巧的教学,把教学放实一点,努力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去领悟文本、领悟语言,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块 口语流利性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174-02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内企业也不断开拓国外市场,这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提高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可为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型人才,在英语教学方面,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未来相关业务的能力。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成为重点。但由于语言环境等一些因素,很多学生用了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依然无法用英语进行交际,更不用说流利地交流。加强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流利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口语流利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什么是口语流利性
在英语学习中,能够用流利的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标之一,也是体现学习第二语言者的学习水平的一个标志。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对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不同的研究者对口语流利性有不同的定义。Brumfit将口语流利性看作是对所习得语言系统的自然使用和最大限度的有效运作[1]。Fillmore(1979)认为,口语流利性可以表现为四种能力:以话语填充时间的能力;用连贯的、合理的、语义密集的句子说话的能力;在语言使用中具有创造的想象的能力;在不同场合驾驭适当话题的能力等待[2]。Schmidt(1992)认为,流利性是一种类似“自动化的技能”,是在使用这种语言时对它的处理能力。Skehan(1996)强调:流利性是以语义为中心,在完成真实交际任务时实际处理所学语言的能力。我国学者张文忠认为:口语流利性是使用一种可接受的第二语言变体、流畅连贯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从以内容可看出: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口语流利性是一种能力;说话人富有情感、可以流畅、从容、迅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基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出:口语流利性是指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言语所表现出来的顺畅、连贯、快速、自然、悦耳,具有可接受性的语言信息的传播特征。
1.2 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因素
口语流利性的形成、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就此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Leeson(1975)认为:说话人在进行口语交流时,使用的语言经过编码过程中,编码不能顺利进行,不管在哪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语言的流畅;Faerch认为口语流利性可分为发声流利性、词汇句法流利性和语义流利性等。说话人在某些词语的发音上存在困难,就会导致发声不流利,言语的产出过程中出现困难时影响口语流利性的主要因素。
总的说来,影响口语流利性的因素包括环境、地域、个体差异、已有知识、智力、语言学能、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认知过程,学习结果等等。
1.3 如何提高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提出了提高口语流利性的方法和途径,包括采用任务教学法、加快语速练习、注意重复、牢记音义等等。其中语块的输入及使用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语块的概念及作用
2.1 语块的概念和发展
语块(lexical chunks)又被称之为lexical phrases,或formulaic language,通常指同现频率较高、形式和意义较固定的大于单词的结构;Alison Wary作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2002年在他的专著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中对语块或公式化语言进行了详细解释,他认为,语块是存储在大脑中的整体预制块,使用时从记忆中被整块调用,而不是按照语法规则产出或分析的连续或非连续的由词汇构成的短语。语块又被称之为词块、惯用语、预制短语等。语块被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入人们的记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近年来,对语言研究表明,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中都有大量固定和半固定的词汇短语,即为人们概念中的语块。最早对语块进行了专门研究的学者Becker认为,语言的记忆、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Pawley 和Syder指出人们能有规则地、流利地、不停顿地说出长得多的多个单句,主要是由于使用了大量语块,并指出要获得本族语言者的语言使用能力不仅需要学会语法规则,而且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词块或固定化化的语干。2004年,Cortes指出:语块能力已成为二语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语块的作用
语块是真实交际中出现的大于单词的语言现象,它融合了语法、语义的优势,并且形式较为固定。语块在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听说、写作、阅读、翻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述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语块,它们直接影响着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对学习者语言的地道性也起着关键作用。语言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中调出那些预制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将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空白。语块个数、语块运用频度与二语口语流利性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语块个数越多、语块使用频率越高,口语表达越流利。因此,掌握一定数量的语块能够提高二语使用的准确性、地道性和流利性。存储一定数量的语块对于二语学习者的听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目的语中的语块的掌握能够让学习者很快识别话语所要表达的意图,帮助学习者缩短理解说话人的意思的时间,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
除此之外,语块对于词汇及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中国语言学家们发现:词汇搭配是中国学习者最常见的错误,即便是高级学习者,在掌握词汇的搭配上也有相当大的困难。Cook于1991年指出: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度。对孤立的词重复处理是一种浅层处理,记忆效果差;将词语所在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的处理,记忆效果好。语块是记忆组织的一个单位,在语篇中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它们是意义与功能的结合。因此,语块的习得能够避免孤立地记忆单词,丰富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增加常用语的语块积累,在语言实际运用(包括写作、翻译)中能够避免学习者所常见的言语表意不清、意义不连贯以及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错误的出现,能够有效地建构语篇的语言材料,让语言学习者灵活地道地使用语言。除了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听、说、写等能力以外,语块的习得还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对语篇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识别目的语文章所出现的语块的含义,快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的内容,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将目的语文字与母语之间进行准确的沟通。
3 利用语块提高高职学生口语流利性的研究和实践
3.1 基于语料库的语块习得模式
基于语料库的语块习得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阅读语料库中的语料相当于浓缩阅读(condensed reading),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语料库开展泛读练习,培养语感,而且还可以对语料库中的例句进行精读,从中概括词汇的有关句型和用法。按照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的作用规律,输入和输出相结合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习者在获得了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后,通过造句、翻译、复述课文以及短文写作等形式获得了大量语言输出的机会。这些练习帮助学习者把从语料库中概括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加强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练习和巩固。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从所接触的语言材料中发现和归纳短语的能力,并通过充分利用将之成为恰当的预制语块。研究表明:如果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能够把重点从语法规则转移到语块上来,就可以从大量语块中总结出语言使用的规律,这似乎更接近母语习得的过程。
3.2 基于视听材料的语块习得模式
除了研究者们所使用的语料库如: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London-Lund口语语料库以及文秋芳教授于2010年组织建立的“中国大学生历时口语语料库”(LSECCL)之外,广义上的语料库包括各种各样的文本:各种有声读物,如文学作品、戏剧、电影、报纸、新闻等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语料;学习者有意识地广泛接触地道语料,并从中概括词汇的相关短语,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增加可理解输出的语块,提高词汇产出能力。
3.3 注重培养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语块知识
Esch在1996年提出,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就是(教师)要为语言学习提供环境,促使学习者能为自己的部分学习行为甚至全部学习行为负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小组进行口语练习,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背诵和熟记学习材料中的常见词语、语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词汇的能力,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
4 结语
口语流利性可以展示出学习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实际掌握能力的水平,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对所学语言系统的自然使用和最有效的运作。通过对语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程度。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语块教学,把语块教学看作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和积累、运用语块的意识,帮助学生快速提高二语表达的口语流利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日语授受表达;误用研究;二语习得;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一、 引言
授受表达是日语中一种体现日语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语法现象,一直备受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的重视。顾名思义,授,就是授予、给予,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动作;受,就是接受,得到,是一种由外至内的动作。在汉语中,我们用一个“给”字就可以表达全部的授受关系,如:我给你,他给我,你给他,授受双方的人物情感、地位的变化不随着动词的变化而变化。而在日语的授受表达中,根据各主体地位的尊卑及利益的远近等的差异需要运用7个不同的授受动词。
日语的7个授受动词根据其意义和用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组:
1、 やる あげる 差し上げる动作方向与恩惠方向一致,由内向外移动。“自己给出去”
2、くれる くださる动作方向与恩惠方向一致,由外向内移动。“别人给自己”
3、もらう いただく动作方向与恩惠方向不一致,动作由内向外发出,恩惠由外向内返回。“自己从别处得到”
所以,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拟站在日语学习者的角度,对日语授受关系句型进行较为分析,对授受表达的误用类型和成因进行探讨,钻研解决策略。减少有关日语授受表达的误用情况,借此给日语学习者一定的启发与帮助,为日语授受表达的习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 授受表达误用研究
误用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误用分析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研究领域被认为是当代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外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授受表达中格助词的误用
日语授受表达中通常情况下,常用格助词に来表示受事者,如,私は花子に本をあげた。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还会有其他的用法。例如:
カラ格 私は花子から辞書を送ってもらいました。
ヲ格 私は花子を駅まで送ってあげました。
ノ格 私は花子の仕事を手伝ってあげました。
タメニ格 私は花子のためにセーターを編んであげました。
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一下,に和から的区别。
に:表示物体或动作的出发点,主动和被动均可。
から:授予者为出发点,表示主动授予或主动给予帮助,不能用于接收方主动索取的场合。
ほしいものをお母さんがくれなかったから、
おばあさんに(×から)もらった。
想要的东西妈妈没给,所以问奶奶要了。
おばあさんは太郎に新聞を読んでもらった。
奶奶让太郎给她读报纸。
おばあさんは太郎から新聞を読んでもらった。
奶奶听太郎给她读报纸。
に:可以表示:要から:只表示:收
2.2授受动词的过度使用
堀口(1984)收集了日语学习者的作文和小论文中与授受表达相关的286处偏误并进行了分类,其中てあげる的过度使用尤其明显。一般而言,日语中对于上级、长辈不使用て差し上げる的表达方式,会给人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这时一般会使用自谦语,很多初学者却很少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的例句是常犯的错误。
“先生、お荷物、私がもってさしあげましょうか。”在初步涉及授受用法时,てさしあげる是表示敬意程度很高的补助动词,所以,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很多学习者会自然而然的选择使用这个动词,殊不知,在例句中表达的却是自身施惠于老师的感觉,显然是很失礼的用法。再如,将我来帮助你把的日语说成:“助けてあげましょう。”同样会令人感到不舒服。
2.3授受动词的回避使用
王燕(2002)指出,学习者无论是否为日语专业,无论在哪里学习日语,也无论学了多长时间,授受表达的回避问题广泛存在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之中。
如:老师说我的话很有意思,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表达。
①.先生は私の意見をとてもおもしろいといってくれました。
②.先生は私の意見をとてもおもしろいといいました。
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件事,却表达了说话人不同的态度。①句体现了“能被老师这样说,我很高兴,我从老师那得到了恩惠”的意思,很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意识和表达习惯。而②句只是叙述了“老师说我的话有意思”这一客观事实,没有利用授受补助动词将受惠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也无法向听话者传递心存感激之意。正如菊地康恩所说:“即使自己并不一定从对方得到施恩,但也作为得到恩惠来对待,这是对对方的尊重。”
三、 授受表达误用原因
3.1母语干涉
母语干涉也称为母语的负向迁移。中国人在表达授受的时候,倾向于直接说明谁给谁,关于长幼尊卑等地位、利益的变化并不通过授受动词来体现,在习得日语的过程中,经常只是按照语法应用等知识,客观地描述某一情况。而日本人则倾向于将受到恩惠的感情通过授受表达表现出来,表现主体的恩惠意识被语言化。从而造成了授受动词的回避使用或是因理解有误而出现表达错误。
3.2文化因素
日本是一个岛国,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造成了等级观念、恩惠观念的根深蒂固,日语授受关系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正是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报恩意识强烈导致了日本人接受他人恩惠时往往产生一种心理负担,因此,日本人一方面尽量不接受别人的恩惠而背上人情债,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使别人感到愧疚,保持交往中的平衡关系,达到一种“和”的理念。
四、 减少误用的策略分析
培养学习者积极情感,强化学习者学习动机、加强语言知识累积,降低母语干扰、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拓展语言学习资源,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消除教育中可能产生的负迁移,努力提高教育者和教材的质量、收集常见的偏误类型并进行归纳、分类、分析,课堂教授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五、 结语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误用分析方法。学习语言不能怕出错,有了错误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确,从而减少误用,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为了更好的习得日语授受表达关系,我们必须做到先判断好物品、动作、恩惠给进,给出的方向性,确定合适的授受动词;再根据辈分亲疏、利益远近等关系区分主语、授予者及受事者;最后再通过人际关系的内外有别等情况,最终完成整个句子的构造,不失礼仪、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这才是我们学习授受表达最重要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06-04
就研究者了解,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早自习,一般为30~40分钟,基本上都是平分给语文和外语。语文设置早自习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早上的黄金背诵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说,如果把这一黄金时间利用好了,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而事实上,诸多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在早自习中反复地读和背诵一学期所学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要求背诵的和不要求背诵的,都在早自习中得到了熟悉和巩固。按理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时间充满激情的,学生应该是喜欢高亢、激越的读书声的,长时间的早自习之后,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语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浓厚起来。但就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现在高中语文早自习的现状是:
一、学生状态不佳
很多学生在早自习中的状态是疲惫,朗朗读书声背后是学生的机械重复,是做给老师看样子的,老师一走之后便趴着睡觉,或者聊天,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学生的背诵总是不过关,对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渐地流失。用学生的话来解释这种状况就是:没有新意,所以,没有兴趣。
二、老师不重视,安排随意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自习都不上心,以为早自习可有可无,无非就是学生自己读读,背背而已。所以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到堂,巡视一下便草草了事,对于早读内容更是做到了随便的境界。
大部分语文老师对学生在早自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被学生长期欺骗,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质总是提不上一个新台阶,空余感叹;要么是知道了学生的状态,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然后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以前的早自习模式,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早自习这个宝贵的时间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老师来了,学生们就哇哇地乱读一通,老师走了,学生们便各做各事,从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研究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就诸多早自习形式的调查研究,是针对诸多语文老师的采访而提出来的。现在语文早自习模式即为“上课时老师到堂(或者迟几分钟到堂,或根本就不到堂),提出早自习需要背诵或熟悉的内容,然后围绕教室走一两圈,督促学生拿出书本,开始执行任务,等学生逐渐都读起来后,老师便可以离开,等待下课前两三分钟再到教室检查一遍学生的读书情况,或者不离开教室,就坐在讲台上不再说一句话,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学生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机械地打开课本,或快或慢地读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读的文章来,视老师情况而决定认真晨读与否”。
在这样的模式下,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语文兴趣、成绩、素质的忧虑,对学生早自习有效利用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节。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包括相对偏僻的地区)范围内拉开了帷幕。
首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要实现的目标看出新课改对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了更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将曾经随性的早自习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次,新课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为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实践,从而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增添生长活力,不将早自习充分有效利用,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再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学习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对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学有个系统安排,早自习也应如此,只有合理科学的早自习安排,多种早读方式的变幻运用,方能在高三的冲刺中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还有个让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原因就是:研究的空缺。
我们通过一些报刊资料和网络搜寻,发现对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早自习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空缺,从而让诸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时处于茫然状态。
基于对现有的早自习情况的了解,对新课改要求的领悟,对一线教学的体会,研究者提出了“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这样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现有的语文早自习模式,改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这一时间成为学生和语文,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语文的有效时间,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间。让语文新课改能从早自习开始,让语文教育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以下是研究者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提出的一些早自习有效性利用的实施措施。
高一语文早自习的有效利用研究及实施措施:
就研究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来看,每一届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高中语文考试和课本死的知识点扣接并不紧密。高中的语文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对对学生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所以,高中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早自习更是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考试的5分(高考或平时的考试背诵题的分值)而做大量重复背诵的时间。对于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来说,早自习就更是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早就在课堂上把该背诵的东西记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早自习内容,不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话,早自习从高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学生从高一就将对语文失去兴趣。
同时,研究者也知道,高一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奠定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小学和初中知识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将把其提升到欣赏阶段,由基本功从语文素养转化。
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一的语文早自习,对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语文兴趣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要怎么制定早自习的内容,怎么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早自习呢?研究者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对高一学生发放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早自习”的调查表),经过和高一老师的分析、商量,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从基础开始,巩固、强化基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教本内的文章,正字音和字形,通过大声地读,培养语感,夯实基础。此过程可由科代表引领,一起读,也可自由读,然后同学互相考查,老师参与抽查,一定要落实。此阶段时间长短视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论,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2.传统拓展,加强积累,提升素质。所谓传统拓展,就是在每个早自习中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比如古诗词、简短的古散文、赋、小说等。此过程最好事先准备好,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应该有个系统性,时间顺序也好,文体顺序也可(可以作为“校本读本”),让学生对文学传统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起到加强积累的作用,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语言交流中运用起来,真正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如果是古诗词,最好要求学生当堂能背古散文等,要求学生能把一些重要的字词记住,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和观念记住。此阶段时间同样视提供的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15分钟。
3.兴趣拓展,开阔眼界,提升情商。所谓兴趣拓展,是针对传统拓展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供早自习的阅读素材,内容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即可,可以是杂志上的小文章,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此举在于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多读,多分享。此过程最好由学生轮流来做,一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学生传达完毕,还需要阐释分享理由,同学也可根据其提供的文本和分享理由来打分、评判,半期或者期末可以评选最佳推手,真正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此阶段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
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可让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预习或复习,或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二语文早自习的具体措施:
1.完成语文必修(3~4)册课文的预习,要求对字词进行梳理,对内容有整体把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
2.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必须在早自习做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的方式,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
3.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所以早读除必修之外,安排选修内容,并在高二阶段注重诗歌鉴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定诗歌,指定学生选取作讲,这样早自习更有活力。
附:扩充材料。
诗经中《蒹葭》、《离黍》、《关睢》楚辞中的名句,汉乐府《上邪》,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骆宾王《咏蝉》,王勃《别薛华》《再别薛华》《山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送魏大从军》,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留别王维》,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闺怨》,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塞上听吹迪》《除夜作》王之涣《宴词》,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山房春事二首》,韩愈《答张十一》《题木居土二道》,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春雪》《寒食寄京师诸弟》,无稹《滁州西涧》《重赠乐天》《行宫》,李贺《苏小小墓》《重别梦得》。
文言:涉列120个实词中一些,18个虚词。
现代文:选取一些散文精萃和小小说。
高三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语文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握好早自习的四十分钟,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自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高三早自习的任务便是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积累作文素材等。任务如此繁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的是分段式早自习模式。
1.温故知新阶段。近年来,高考主张“回归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过的课文,当然,这种温习不是对以往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温习小说,我们就让学生讲高中阶段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进行归类,首先是熟读小说,了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以前讲授新课所授予的方法来探讨,明确阅读各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对每一类文体,我们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获得新的知识,该阶段安排的时间为23分钟。
2.积累词语,夯实“语基”阶段。几乎每次考试,学生在前四道基础题上丢分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语音、字形和成语,这些基础知识仅凭一朝一夕的强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自习积累这些基础知识。当然,记了东西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要在早自习中动手,将那些记了多次也总是记不牢的、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时时去翻看,每个早自习都去巩固,这样就达到了将厚书读薄的目的了,该阶段时间安排为5分钟。
3.作文素材积累阶段。进入高三,我们给学生印发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但从交上来的作文习作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早自习中,让学生统一阅读某个作文素材,然后针对该素材讲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作文资料,将手中的“死”的文字变活,该阶段时间安排为8分钟。
4.练字默写阶段。高中1~6册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高三要求将这些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并落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早自习这个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当然,默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若字迹潦草,将驳回作业本并誊抄原文两遍。有了这些约束,学生的书写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该阶段时间安排为4分钟。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早自习模式,经过我们不同年级教师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早自习对学生而言是极其实用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把早自习有效利用的研究做得更为完善,让学生真正得益于早自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高中英语;段落写作;激发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71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段落创作的几种做法
要想培养学生进行段落创作,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段落,一个基本的段落应具备哪些要素。结合语文教学的思路,笔者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段落的基本概念,即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单位,它由句子或句群组成的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段;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发展或全篇的层次。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对段落的理解不需要那么专业,就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以及英语演绎性的语言,笔者给学生定下了段落的基本结构。Topic sentence; supporting sentences and concluding sentence. 笔者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书写段落时一定要有这样的基本概念。学生有了段落的基本概念以后,我们就要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加强他们对于段落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1. 课文教学中段落写作的指导
课文教学是高中英语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课型。从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的设置中不难看出,它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完成浅层理解题,更要能够在快速阅读后透彻理解全文并归纳全文提供的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甚至对文中未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想象。所以,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但课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升华,在引导学生收集到主要信息后,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然后进行语言的输出,给学生创造口头锻炼段落写作的机会。
比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7第三单元Reading中的课文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时进行了有效的段落训练。这篇课文有两篇辩论稿组成。每篇辩论稿共有5小节。让学生归纳完每小节的段落大意后,笔者提炼以下key words 在黑板上:
The argument (para1 ) the Interne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
Supporting details(2-4)
a. The Internet is now the first source people turn to when they need information.
b. According to a survey, gathering information is the primary use for the Internet.
c. The Internet is also the way people use it to build social bonds.
Concluding sentence(5) The Internet is a positive tool that makes people’s lives better.
然后,笔者让学生仔细观察中间的supporting details,引导他们把要点进行分类,果然,学生们立刻发现三个支撑细节实际是两方面内容:1. 人们利用网络搜寻信息;2. 人们利用网络交友。在这基础之上,提示学生适当使用连接词汇。学生就得到了一个较标准的段落:
The Interne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our lives. First of all, when people need information nowadays, they turn to the Internet first according to a survey. Besides, teenagers especially the disabled usually use the Internet to build their social bonds. With the Internet, they can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who have common interests around the world. So the Internet remains a positive tool to make our lives better.
学生根据黑板上的key words,加上自己的语言,用三五句话就把文章的内容复述了出来。这样的课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通过对所提炼的信息的复述,进行了段落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在进行语言的输出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有遵循一定的规则,要有语句和语段的连续思维,这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篇文章的篇章结构较为明显,也比较适合进行语段输出。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和笔者一样利用课文教学进行写作指导。可对于一些文章结构比较松散,内容不是很连贯的文章,我们照样可以进行语段的操练。
2. 语言点教授课中语段的写作指导
除了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段的写作指导外,我们的语言点训练课也不例外。语言点训练课是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点和复习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是学生进行词汇积累的重要阵地。很多学生写作的原材料都是在语言点教学课上获得的。所以把语言点教学与写作相结合最合适不过。
例如,在学习as的用法的时候。笔者通过课文中的句子 as acupuncture developed, the simple bian stones were replaced by stone needles. 让学生说出as的意思及用法。然后再提供一系列的例句让学生观察并总结as的用法。
As you know, the UN touches the lives of people everywhere.
As she grew older she gained confidence.
This tour is not for you as the Inuit eat mainly animals, birds and fish.
They are watching TV as they are doing their homework.
You should do as your teacher tells you to.
Hard as I studied, I couldn’t catch up with them.
每总结完一种用法后,让学生翻译一个句子来巩固其用法,当学生总结归纳完as所有的用法和意义后。他们发现刚才口头操练的翻译句子连起来便是一个段落。
因为要考大学,即使男孩深爱着女孩,但他还是决定分手。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女孩起初不理解男孩的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明白了男孩的决心。他们一起努力学习,听从教师的教导。最后,正如每个人希望那样他们双双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As he wanted to go to university, much as the boy loved the girl, the boy decided to break up with the girl. As was expected, the girl could understand him. As time went by, she had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boy’s determination. They worked hard together,doing everything as the teachers told them to. As everybody hoped, they were admitted into their dream universities.
虽然这个叙事的段落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是总结句,但学会连贯叙事的方法也一样重要。课后,要求学生把这个段落写下来,并鼓励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自己把as的用法编在一个叙事的段落里。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在单元复习课时把本单元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在例句展现时用连贯的语句或段落表现出来。在语法讲授课时,在语境创设上我们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语法规则都设计在同一个故事背景下,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语法规则的时候,能有机会欣赏到或有趣或惊险或哀伤的故事情节,这无疑会让你的学生对你的英语课兴趣大增,课堂气氛也更活跃。
3. 与单元内容相结合的段落写作指导
牛津英语教材的编排是按照系列展开的,每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中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如果按照教材安排的内容每个单元进行相关的写作内容,在我们农村中学操作上困难很大。笔者看了一下高中11个模块的每个单元,要求写作的内容有的像演讲稿、建议信等,我们用来进行写作训练还比较合适,可有很多时候单元的写作内容和我们学生实际不符,比如写一个调查报告、文学评论、设计旅游册子等等。我们的学生都在农村并且大部分都是住校生,他们出来书本和图书馆很好有机会在其他地方接触到英语。他们知识面窄,语言积累还薄弱,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虽然进行这样的写作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好处,但对于目前的高考模式和学生的实际,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并根据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点设置每个星期的随笔练习。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