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固定资产管理难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管理难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管理难点

第1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煤矿资产管理;固定资产;难点和对策

随着煤矿的发展,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一般来说,资产按分类不同分为好多种,按盈利状况可分为良性资产、沉淀资产等。一直以来,煤矿比较重视煤矿的开采和经营,忽视了煤矿的资产管理,尤其是煤矿的固定资产。随着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陆续投入运营,煤矿的规模越来越大,开采设备、人员、车辆等分布越来越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加强煤矿资产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越发显得有必要。因此,必须加强对煤矿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1 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煤矿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在好多的煤矿中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为了保证开采的连续性,往往备用设备较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煤矿的规模较大,矿井较多,好多煤矿都是各矿井自行管理,设备的配备也是各矿井自行解决,缺乏煤矿的统一配备,往往导致各矿井设备的型号不一样,各矿井互不通用;对一些损坏、老化的设备要及时修理或者进行其他处理,没有使用价值的或者报废掉的应当作为不良资产及时处理掉。

1.2 建筑物及安全生产设施管理方面

1.2.1 矿井改造中的设备处理问题

对于一个开采时间比较长的矿井,往往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换代。在改造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对矿井内建筑物和安全生产设施的处理问题,有的会得到及时解决,但是有一部分往往会涉及不到,这部分资产的利用价值就被埋没,设备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慢慢损坏,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1.2.2 衰老或者破损的矿井中设备的处理问题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煤矿进入衰老期后,煤矿的产量就会急剧下降,这个时候就会使得原来正在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性能都还较稳定,都能继续使用,有些煤矿往往没有合理处理这些资产,没有将他们及时投入他处继续运行。一般情况下,这些能用的设备往往被闲置,使其浪费成为了不良资产。

1.2.3 煤矿改扩建过程中对于资产的闲置浪费

一些煤矿在扩建的过程中,往往不使各部分设施协调推进,而将一些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提前完工,而等到所有工程都结束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些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无法使用。这种情况给煤矿企业造成了资产的浪费,形成闲置资产。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是因为安全生产的建筑设施提前完工的时间太长了,其他配套设施根本跟不上,无法使用;二是因为一些设施提前完工了,但是配套工具并没有跟上,造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完成的设施无法用到。

1.3 设备管理计划方面出现的问题

煤矿企业往往会根据煤矿矿井的设计以及安全生产计划来制定相应的煤矿设备管理计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设计以及安全生产的计划又是根据对矿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煤层储藏状况来制定的,因此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煤矿生产现场的变化要求设备管理计划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及时修改,以免造成按照原计划选用的设备在开采现场无法使用的情况,造成设备资产的闲置或者频繁更换,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

1.4 矿区土地在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

煤矿的开采建设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一些老矿井也拥有大量的土地,无论是对新征用的土地还是对老矿区原有的土地都有一个使用和管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资产的闲置或浪费。

(1)对于新矿井工业广场的建设,要统一规划,紧凑安排,避免出现对无效益土地的占用,防止出现闲置。

(2)对于老矿区的土地的利用,应该积极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用途,让其继续发挥价值,防止其沦为沉淀资产。

(3)对于衰老关闭矿井的地方,由于它所处的位置的房屋、基础设施等比较齐全、完善,利用价值远远高于其它未开发的闲置土地。因此,应当把衰老关闭的土地的使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对它的利用发展,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结合矿区周围完善的基础设施来制定开发计划,避免将其变为沉淀资产。

2 加强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煤矿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煤矿的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开采设备、加工设备等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固定资产占煤矿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当今,煤矿中对月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存在各种问题,成为煤矿资产管理的一个难点。如果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必然会出现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固定资产流失现象。

加强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利用价值,实现煤矿企业的高效化运行,避免资产沦为不良资产或者沉淀资产,实现煤矿资产的保值增值意义。

3 解决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3.1 实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

虽然目前,煤矿负责人都对煤矿固定资产实行责任制,但是并不完善,应该把这种责任同负责人的考核结合起来,并作为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除了总负责人对固定资产负有责任外,相关的分管项目的经理也应当负有相关的责任,落实责任分配。同时,也要把这种责任作为分管经理的重要考核标准。只有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才能够让企业相关负责人做好管理。

3.2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严格划分职责权力,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及承担的责任,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采购和管理,发挥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管理。

3.3 利用先进的定位追踪系统加强管理

煤矿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如定位追踪系统,建立企业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对人员、车辆等实现有效定位、跟踪、管理。人员、车辆的位置都能在管理系统上实时显示,大大提高了煤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煤矿用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的科学管理。

3.4 进一步加强审计监控力度

要实现对煤矿资产的有效管理,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煤矿企业的审计监控力度,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样可以避免财务人员屈于领导的压力弄虚作假,以致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工作作风优良、行业技能过硬的队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内审工作考核办法。

4 结语

煤矿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是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长期以来煤矿企业忽视了煤矿的资产管理,尤其是煤矿的固定资产。导致大部分资产被闲置或是利用率较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对煤矿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策略 医院

医院作为重要事业单位之一,在维护国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度和国民幸福指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有重要的规制效果,我国各界也在不断关注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向,尤为注重和强化对医院等事业单位重要发展根基即固定资产的调整和管控。本文经过文献和实际情况的综合梳理,得出以下几点缘由。

首先,增强医院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新形势下医院寻找新发展点的必要路径,是规避资产无辜流失、造成非必要损失的重要规制手段。也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配合,对于革除制度弊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固定资产等资源使用效益不可替代;其次,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对解决社会利益输送的不均具有良好的平衡效果,有力的支持其他方面的发展,长久以后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最后,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配合当前的经济核算,维持我国事业单位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医院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其主要特征是自身的发展大多依靠政府和公共纳税人的支撑,加强医院的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公私利益平衡,进一步活跃公私双方为主的市场经济,推进我国经济目前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式。总而言之,通过梳理极其有必要加大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力度的研究,剖析其问题,并且提出重要的参考建议,以此促进我国医院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难点和瓶颈

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并结合当前我国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态势,经过细致详实的总结和梳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医院有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意识制度和实践管理两大层面上,通过主要问题的甄选,简要总结成如下四小点。

第一层面上是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首先,一方面医院等职工受其事业单位层级行政制度的影响,难以接受新的理论和制度,革除旧管理理念,与当前单位发展环境严重脱钩,新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不注重产出效益比率;另一方面是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其固定资产权责不清晰,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漏洞,固定资产非法流失严重。其次是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够细化,固定资产的购进、使用、盘点、报废和处置整个流程的制度约束不严谨,各个环节缺乏详细的细则,制度不成熟导致实践使用上的疲乏;第二大角度是管理实践上的弊端,主要是在固定资产的核算方面,主要体现在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的不合理,过分注重资产来源,导致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计提过多,甚至出现红字,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2014年颁布)仍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和减值准备。使其合理的损耗无法反映,虚增资产账面价值;除此之外,其相关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颇低,不注重与当前“互联网+”模式平台的相互结合,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管理成本的增加,忽视互联网平台也很容易导致相关资产管理的各个步骤出现断层现象,信息不对称、舞弊违法现象的出现,因此着力打造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加强医院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以及策略和路径

(一)提高医院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重视产权、账物和移交为主的三大块的管理

提高医院员工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保障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原则。首先是革除员工旧有的管理理念,对相关固定资产的管理有整体上的全面认识,主要从明晰医院固定资产的权责,固定资产的账物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移交三大主要的环节去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总结梳理的几条路径策略:一是医院必须通过全渠道方式加大新形式下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强化新理论的学习,对其以后固定资产的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力合作和意识共认,尽最大限度的革除旧有的管理思想。

此外,充分重新梳理固定资产产权的管理,权责落实,形成和明晰固定资产产权,强化产权管理意识,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医疗改革政策的实行,合理设置固定资产管理的权限和和合理的岗位设置,做到分工和合作机制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涉及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工作有章可循,真正做到权责清晰,严格规避固定资产产权出现虚位,固定资产变相流失的现象;其次要加强账物核对处理,始终强化固定资产的账物核对观念,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都有会计记录;最后在固定资产管理权移交方面始终重视移交手续的合法合规性,强化其监督力度,做到移交的合法、有序,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移交手续

(二)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相关的管理制度,重塑固定资产管理的体系和框架

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其相关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保障。要将管理制度的建设作为医院长期发展战略的核心,医院固定资产相关的管理制度必须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充分吸收和借鉴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并且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最终设计和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综合使用效益。

在完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同时,也需要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重塑和优化,形成强有力的执行体系。首先,基于自身当前的发展情况,对现行的管理和执行体系进行甄别,进一步扩充和优化现有的执行体系,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参照内部控制体系,使其内部控制的各种措施和制度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其次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的日常化,对医院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和管理制度的执行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强化信息的对称性和管理过程的透明性。此外,注重管理体系和框架的时刻优化更新,使其始终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避免管理体系执行上的边缘化和形式化,切实使管理体系符合管理制度,确实的得到落实。

(三)完善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其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基于新的会计制度和当前的新问题,必须革新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会计核算。首先要取消固定资金会计科目,购入的固定资产只计入固定资产科目,不再牵扯医院有关固定资产净资产项目;其次是增设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两者相减就可以得出固定资产的净值,也能够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为进一步固定资产的管理提供良好的参照;再者需要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预计潜在可能发生的损失,以此计算出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效避免会计舞弊现象,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和谨慎性;除此之外还需要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科目,使其清晰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以此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和合法性。

(四)借助“互联网+”平台,全面提升医院相关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准

当前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与互联网越来越交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各个单位管理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各个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相当部分医院的固定资产的整体管理和运转过程的信息化水平滞后的现状,医院应该积极地开发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其固定资产的登记、使用和信息查询管理各个过程的一体化建设,以此降低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和代价,进一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的弊端,进而提升固定资产使用和管理的效率,最终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益。总之信息化进程的建设是医院等事业单位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三、结束语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为了适应发展,有必要革新医院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医院的长久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重点剖析了当前医院相关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参考以前的文献研究结果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从意识和制度的构建以及实践中的核算管理等几方面视角去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并且加入了当前信息化大环境下开发和利用信息化平台这一重要着眼点,较为全面的为提升我国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杨.浅析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6(4):142-143

第3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安全生产一直处于首要地位。站段往往忙于安全生产任务,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而资产管理工作是需要从上到下共同参与的,比较常见的现象一是由于工作分工不同,作为直接管理与使用的技术部门、车间及工区,往往只注重设备维修及养护,而忽视设备的管理,即重使用,轻管理。二是无论是财务或技术部门,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彻底学习与掌握,尤其是财务以外的人员,对相关制度往往是一无所知,甚至认为固定资产管理纯粹是财务部门的事。

2、混淆固定资产与成本费用列支范围,造成账实不符

依据《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20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超过1年,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站段所购买的许多日常物品,如空调、办公桌,其单价许多都已超过2000元,按规定应按固定资产进行入账管理。一方面,依据现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计划,站段每年有一定的固定资产自行安排计划可以用于日常属于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其比例往往很低,远不能满足站段日常需要,另一方面,固定资产购置手续也比较繁琐,管理起来也相对严格与复杂。基于以上原因,一些站段往往混淆固定资产与成本费用的列支范围,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化整为零,把本属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物品人为列入当年成本,一次性列支,从而造成账实不符,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

3、铁路资产的特殊性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铁路设备资产具有价值高、设备繁多、整体联动性、独立划分困难等特性,无论是入账、日常管理还是报废处置,都大幅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一是在入账阶段,站段接收上级下转的固定资产时,往往是以整站或整条线路的资产来入账,而建设方往往也不提供整体资产所包含的具体项目,这就造成站段只能以笼统的整体资产入账,不利于后续资产变动管理工作。二是在日常管理阶段,由于成本大修与更新改造的界定相对模糊,往往造成许多资产经过各期整站大修,早已与入账时变得面目全非,无法核对。三是在拆除报废阶段,由于通过日常维修及大修,往往对整体资产的部分资产进行拆除与报废,而由于账务入账为整体资产,并不能单独对拆除报废资产进行划分办理相关手续,也造成了部分资产的账实不符。

4、站段内部管理协调不到位,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长期以来,站段的技术部门只负责资产的使用维护,财务部门只负责日常核算,各部门由于职责和权限范围的限制,技术规程要求和财务核算制度的差异,使之在管理环节上不能有效衔接,没有一个对固定资产最终负责的部门。对固定资产技术状态、保管人、存放地点等发生的动态变化,财务部门往往不能及时掌握,使固定资产台账与事实不符,增加管理难度。在基层站段按计划购建固定资产后,财务部门一直作为牵头部门来完成固定资产的完整入账。作为资产实际管理与使用的技术部门,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了解,加之生产任务繁重,致使其配合积极性不高。而由于相关部门间的分工协调不够,使购入资产与入账资产品名不一致、无详细项目等情况时有发生。如路局财务处下转固定资产通知书名称与技术部门接收名称、项目等不一致,而站段财务、技术部门协调不好,验收不及时,导致固定资产入账混乱、账实不符。或未指定专门机构对固定资产购置、验收、报废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或虽有机构但并未有效执行,各环节管理粗枝大叶。财务、技术等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协调与责任监督机制,相互扯皮。而固定资产直接管理人员未认清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擅自拆除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5、铁路内部管理体制的多次变动,也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难度

多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变动,生产力布局多次调整,各站段管辖范围不断变动,呈现出了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固定资产分布在每个区间、工区、车间,几乎遍布站段管辖的各个角落,资产繁多,种类复杂,这给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与清查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铁路行业分工明确,职能不同,导致站段间许多资产管理权与使用权相互交叉。如电务部门机车信号由机务段使用、机械室控制台由车务段人员使用等,这都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6、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混乱

按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求,企业应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每年至少清查一次。对于铁路基层站段而言,由于管理资产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给全面清查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定期清查往往流于形式,对盘盈盘亏资产一般也不做任何处理,导致账实不符、管理混乱。此外,对于固定资产报废,由于其报废损失要列入“营业外支出”,会挤占当年成本,因此,对于未到使用期限,但设备技术性能已达不到使用状态和要求的固定资产,为节省成本,站段一般会使其留在账上继续提取折旧,与固定资产实际使用状态不符。当前,铁路固定资产更新较快,一些报废撤旧设备管理不善,未集中收回调拨或再利用,造成资产流失。近年来,路局已相应改变了成本清算制度,对站段发生的固定资产损失进行了全额清算,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情况的发生。

二、对加强站段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1、增强站段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应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站段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领导重视并积极参加管理,在安全生产或经营分析会上,适时询问、了解相关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情况。二是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调动全员参与管理固定资产的积极性。固定资产运用好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机制来控制、激励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合理化建议等渠道让大家提出好的管理建议,并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一些不爱护资产、违章操作造成的固定资产毁损应追究经济赔偿责任或法律责任,确保人人参与,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献计献策。

2、适时调整固定资产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账务列支

为杜绝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的混淆现象的发生,确保账实相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应跟随经济的发展,做适当调整,如可以适当调高2000元的固定资产界定标准。另一方面,应适当提高站段更新改造自行安排的金额,尽可能满足站段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应加强日常与专项审计监督,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日常成本费用支出,确保固定资产入账的真实完整。

3、健全完善站段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动态管理

一方面,在遵循路局统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前提下,站段应结合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入账资产各项资料的真实、完整。在固定资产的购建阶段,应严格要求购建单位提供资产的相对独立价值,以方面日后资产管理。日常涉及到的资产变动,管理部门应有专人负责,及时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必要时对固定资产台账添加备注,以方便日后资产的核算与核对。另一方面,站段应由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指定财务、技术等相关部门及人员专职负责,做到前期购置有人负责,后期使用有人管理,从购置到报废的整个过程明确到人,落实责任。加强单位内部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加强固定资产动态控制,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反馈机制。固定资产技术状态、使用地点等发生变动等,工区、车间及技术等相关部门应及时通过财务部门更改台账,做到账实相符。

4、细化铁路行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可操作性

对于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的复杂性,铁路行业应尽快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细化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对于交叉管理的资产,应通过制度来界定各自的管理权限与责任,加强站段间的协调,对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的资产,拥有管理权的站段应加强监督,定期与使用单位核对检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动态。确保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

5、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的监督与落实,确保清查效果

为避免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站段应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清查的重要意义,并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健全完善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清查方案,每年至少全面清查一次,使清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取得应有的清查效果。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与解决,确保账实相符,为站段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上级部门应通过内外部审计的形式加强对站段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监督力度,从而提高站段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效果。

三、结语

第4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一、固定资产基本情况

我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为车辆以及空调、计算机、打印机等,分布在各部门使用。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净值万元。我单位平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保障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各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益,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固定资产清查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认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务必取得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圆满成功。为此,成立由单位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固定资产清查领导小组,负责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组织实施,并对各部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仔细安排,强调工作纪律,落实工作任务,要求切实按照上级部门精神,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二)加强宣传,确保落实,布置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为搞好本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我单位加强宣传,确保落实,召开了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会议。会议对清查人员就固定资产清查范围、清查内容、领导机构分工、时间安排、工作要求等做了明确规定,对固定资产清查表、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明细账的填写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并做了示范。通过这次会议,全体清查人员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自己的清查工作任务,掌握了清查工作的方法与步骤,为圆满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我单位本次清查工作共分为准备、清查、总结和验收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组,工作组分为实物清查工作组、财务帐册工作组、使用台帐工作组、资料整理工作组,明确规定各工作组的责任人、组员、分工范围等。要求各工作小组认真做好每个阶段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任务。本次固定资产清查的重点工作为清查阶段和总结阶段。清查阶段主要工作是各清查小组对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落实资产存放地点、资产状况等,如实填写固定资产清查登记表。对清查中发现的需要报废、报损或作其他处置的固定资产,要求查清原因,提出处理建议。总结阶段是由帐册工作组与使用台帐工作组将各自的帐、卡与实物清查工作组提供的固定资产盘点清单进行核对,对有异议的项目再次清点确认,确认后由资料整理工作组根据盘点结果详细填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表”,各清查工作组对“固定资产盘点报告表”进行相互复核确认,连同清查工作总结交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审阅。

三、固定资产清查取得的主要成果

我单位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高度重视本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该项工作的落实。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每周针对清查工作召开一次工作碰头会,一方面掌握清查工作的进度,另一方面就清查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沟通解决。本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全面落实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各项基础信息

本次固定资产清查全面落实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各项基础信息,特别是针对一些实物信息与资产下转资料不相符的情况,以现场实物盘点为依据,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修改。

(二)完善了财务固定资产卡片信息登记工作

本次固定资产清查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固定资产卡片以及使用部门的使用台帐的信息登记,做到帐实、帐卡、帐帐相符。

(三)查清了全部固定资产

经过本次固定资产清查,我单位查清了全部固定资产。截止2014年月底,我单位共有各类车辆辆,价值万元;空调、计算机、打印机等共计件,价值万元。

四、今后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建立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我单位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新要求,制定适合我单位实际、便于操作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制定“购置资产、调拨部门、报废资产”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统一要求、分级管理、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的新机制,切实用制度管理好固定资产。

(二)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一是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和固定资产使用、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常抓不懈,规范程序,把好出入关,健全账、证、卡,加强核算,确保资金账、实物账一致。其中要严格做好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工作,固定资产实行分级管理的原则,财务部门建立分门别类金额总账,记录固定资产情况;办公室建立分类明细和固定资产登记卡,并同时建立使用部门物品使用登记卡,标明财产编号,使用部门可以随时掌握本部门的物品领用情况。二是加强固定资产调拨处理工作。固定资产发生调拨时,严格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办理,由使用单位填写调拨申请单及调拨设备清单,经单位领导签章有效,使用部门不得自行处理。三是加强固定资产领用与报废的处理工作。固定资产在领用时应填写领料单,并在登记卡上签名,标明该设备已由其保管使用。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应由使用部门填写报废、报损申请单,经逐级领导审批后,方可核销。

(三)落实好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第5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 医院 固定资产 医疗设备

固定资产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是保障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固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有效反映医院规模的大小、医疗水平的高低及经济实力的强弱,因此,固定资产对医院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也应当被医院管理人员所重视。然而现阶段,医院重钱轻物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盲目采购、核算不清,控制力度不大、考核体系不健全等现象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明确提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应当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医院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些精密仪器,具有价值高、高科技、便于携带的特点,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步被磨损,其购置成本最终构成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医院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防止固定资产的遗失。因此,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最终可以降低医院的服务成本。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医院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并且控制医疗价格水平,才能有效吸引顾客。医院只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在保证医疗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医院的服务成本,从而降低医院提供服务的价格,争取价格优势,吸引更多的顾客,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医院为了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盲目引进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但不能够有效对这些高科技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得医院面临巨大损失。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还不完善,在固定资产购置、核算及控制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致使固定资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固定资产磨损较快,核算混乱,购置固定资产的耗费较大,很大程度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成本,降低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

1、购置固定资产较为盲目,不能有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片面追求医疗服务水平的上升,或者追求规模的扩大化及高档化,竞相攀比。医院从国外引进高科技产品,耗费大量资金,且医疗设备的采购不能与医院的环境、发展速度相适应,不能有效地对采购设备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在引进后,好多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甚至购入之后没有多久就步入淘汰的行列,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医院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的现象也与医院的资产核算有很大关系,在医院提供服务时只考虑药品等变动成本,没有有效考虑固定资产的消耗状况,低估了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成本。因此,诸多原因致使医院在采购固定资产较为盲目,造成了大量浪费,降低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医院固定资产计量方式不健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不断增大

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可以不计提折旧,这致使医院在购进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作为账面价值之后,固定资产原值不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磨损、报废、丢失都不能有效地通过账面价值进行反映,这样使得固定资产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偏离程度越来越高,不利于管理当局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另外,医院固定资产都是些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资产的丢失和报废现象较为严重,若不能及时计量,也加剧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的脱节程度,使得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状况。

3、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保管不合理,核算较为笼统

医院普遍存在重设备购置轻设备管理的现象,设备一经购入入账之后,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管理制度不到位,没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管理,再者医院固定资产具备价值高、易携带等特点,这样的固定资产便于偷盗,而医院缺乏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致使固定资产容易损坏和丢失。另外,医院对于高值固定资产购入使用后,缺乏跟踪保养制度,不能定期对其保养,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报废速度,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没有完全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医院花费高额成本情况下不能实现该设备价值最大化,降低了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

医院对药品的核算特别精细,分类较为明确,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盲目。医院对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入账,一经购入就不再进行跟踪管理,有的医院甚至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资料完全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存在情况,医院不能有效利用卡片或条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而医院那些体积较小、价值较大的设备比较容易搬运,丢失现象较为严重,给医院带来很大损失。

4、医院管理者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管理者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容易忽视的地方,医院管理人员形成一种重流动资产管理轻固定资产管理、重资产的购置轻资产的管理的意识,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对固定资产管理无从下手,对其使用过程也不进行认真监督。此外,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应该考虑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医院的人才情况,医院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人才是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应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几点对策

固定资产能够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及规模大小,医院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盲目购置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不健全,医院也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造成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及折旧速度非常快,浪费大量资金,医院应当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过程对固定资产进行严格控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1、规范固定资产购置流程,将固定资产购置列入年度预算

医院应当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和管理统一安排,严格规范固定资产购置相关授权工作,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当对医院的经营环境、发展速度及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合理购置固定资产。医院也可将固定资产的购置列入年度预算,规划年度固定资产的购置,考虑固定资产的年度投资战略,结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严格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工作,这样能够发挥管理层对固定资产购置的管理工作,对控制医院固定资产的规模,改变医院购置固定资产随意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降低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

医院固定资产自从购置入账之后,会计信息就不能有效地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跟踪,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报废及破损也不能通过账面予以反映,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医院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完善固定资产的计量方式。医院可以采用适当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一般都是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因此医院应当采取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这样定期计提折旧,把购置成本作为费用平均转移到各个期间内,能够使收入和费用更好地配比,也降低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

3、利用条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优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

医院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如,可以采用条码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由固定资产相关管理部门对医院内部所有固定资产贴上条码,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不仅通过条码系统检查固定资产的是否有盘亏现象,还应当对检查固定资产的条码是否丢失,这样使得医院能够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管理,防止固定资产的丢失和毁损。

另外,医院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的保养工作,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医院固定资产大部分都是高值产品,便于携带,容易毁损,因此医院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查保养,特别是一些价值较高的精密仪器,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降低医院固定资产的投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4、增强员工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医院管理人员作为领导者,他们的意识决定整个医院全体员工的意识,因此要想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要条件是增强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医院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教导员工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固定资产,同时医院还可以建立固定资产相关责任人制度,每项固定资产都有相应负责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及固定资产保养意识。

【参考文献】

[1] 伍洪:医疗设备资产清查及管理问题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9(5).

[2] 李喜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第6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1-02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用以生产经营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有形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长期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2007年新会计准则规定:只要企业认为可以的且使用寿命大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均可认定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固定资产管理指的是通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活动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的无谓损失,最终使固定资产的效用达到最大化的一种活动。固定资产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一、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财务费用和修理费用快速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日益突出。其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较长,周转缓慢,种类繁杂,使用和管理部门较多,管理困难;再者,固定资产又是企业资产中创造价值的主要资产,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小,固定资产能否合理使用,其使用效率高低,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2007年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概念做了修改,取消了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便利。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大致标准仍然是能直接的、间接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只要符合标准全部认定为固定资产;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即使符合标准也有一些没有认定为固定资产,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使用的办公桌、老板椅、真皮沙发,企业内部宾馆配备的高档硬木家具等。这些桌椅和家具在现今的社会,单价上万甚至几十万,在使用过程中每年还发生一定的养护费用,企业却没有将其列为固定资产管理,而是作为低值易耗品来管理。这些价值不菲的桌椅、家具随着管理人员的更换而频繁的更换,造成的浪费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是否应纳入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来讲应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很好的对这部分资产进行界定,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固定资产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环节,具体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固定资产维修的核算,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核算、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固定资产清理等的核算。这些核算环节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固定资产核算要求不仅要正确,而且科学合理。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有些企业不重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固定资产账账、账卡、账实不符的情况,造成企业财务报告出现偏差,给企业带来潜在损失;有些企业,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加之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固定资产基础资料和基础数据不全不真实,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分析工作的质量。

固定资产减值测试不到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对于固定资产等资产,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计提减值准备。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部门多,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基本上不能做到,即便某项固定资产某部门已经发现其出现明显的减值迹象,要想进行减值测试也很困难。

3.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长,其价值不能即可得以收回,而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通过产品的销售逐渐收回其价值。因此延长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提高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率,争取固定资产的效益最大化,是企业要研究的问题。

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固定资产安装精度超过允许误差、使用环境未达到规定标准、日常保养不到位、使用者对操作或使用说明书不熟悉未按规定程序操作或使用等现象,甚至在冠以技术革新名义下的小马拉大车和大马拉小车等,这些大大缩短了固定资产的有效经济使用期,降低了有效使用率,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的有效贡献率。

4.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没有必要的定期考核制度。企业固定资产采购、验收、核算、使用保管、维修、调拔、处置、清查等核算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健全、管理流程不规范、考核奖惩制度空白或不兑现。企业管理者大多着重强化控制生产安全、产量、质量、可控成本费用、毛利率、经营利润等考核指标。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大部分企业管理者未确定具体的考核指标,未将其纳入考核的范围,使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弱化,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家底不清查,未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

5.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多,管理链条长,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首先是信息共享程度低,固定资产具体的使用单位、已使用年限、使用状态、完好程度等信息传递不及时,形成了固定资产在财务上“只增不减”,资产不实情况严重;其次是管理责任不明确,各管理环节各自为政,不能实现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的有效衔接,造成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严重脱节;最后是企业固定资产种类多,构成复杂,具体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不尽一致,账、卡、物核对困难,是固定资产前清后乱的根源之一。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1.把好固定资产购(建)关,保证固定资产的质量。健全固定资产的购(建)管理:固定资产购置,严格按照企业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来进行。规定企业所有固定资产,属购买的设备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由设备管理部门作技术经济论证,资金管理部门列入固定资产(设备类)购置计划,物资采购部门进行询价和价格、性能比较后,统一招标采购;属自行建造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由设计部门编制初设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专家论证和企业主管部门批准后,资金管理部门列入固定资产(自行建造类)计划,基建部门统一组织建设。

2.加强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制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依据国家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编制详细的固定资产目录,只要符合固定资产认定标准的,全部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将固定资产合理分类,明确各种固定资产具体的使用年限、净残值率等。

(2)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国家规定只能从直线法(含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中选取,绝大部分企业选取直线法,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初创期应选取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加快固定资产的折旧,在企业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应选取使用年限法。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应多样,且各种折旧方法并存。在采用直线法的同时,对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汽车等技术更新快,容易淘汰落后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加速折旧,缩短其有效使用年限。对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设备,采取在购入时扣除一定比例的净残值后,一次性足额提取折旧的方法。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不同的固定资产,采取不同的折旧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做好固定资产减值测试工作。企业应成立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纪检、财务、技术、机电、基建、物资采购、审计、信息等部门参加的固定资产减值测试工作组,指定专人收集有关信息,定期进行固定资产减值测试,将该项工作制度化,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减值得到有效补偿。

3.建立健全内部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首先,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格实施固定资产管理董事经理负责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企业总经理是受托企业最高责任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营运效果优劣与否,总经理都有着不可推卸的,首要的责任,(下转第183页)(上接第181页)并将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完善与实施作为总部对其责任业绩进行考核与奖罚的基本内容;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对归口固定资产管理承担着直接的责任后果,成为所在企业总经理对其责任业绩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控制效果落实到了具体的归口责任人,并使业绩考核与奖罚的直接挂钩,这就势必激发起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对固定资产管理控制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并从各自的责任后果与切身利益出发,以审慎而负责的态度,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购(建)项目评审制度。该制度重点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可行性、经济效果预测、投资额等作出规定。

(2)固定资产购(建)项目审批制度。该制度重点对固定资产购(建)项目的审批程序及报送资料等作出规定。

(3)固定资产购(建)项目采购、建设管理制度,该制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对固定资产采购供货方选择、价格查询、性能比较、发标、招标、合同签订、货款支付方式、货到验收入库等作出明确管理规定。第二部分重点对固定资产新建所涉及的立项、设计、建设资金筹集、工程发标、施工单位招标、工程监理招标、施工现场管理、工程质量考核、施工安全、工期要求、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产权办理等作出明确管理规定。

(4)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考核办法。该办法重点明确固定资产使用人的责任(含固定资产使用环境要求等),设计相关考核指标,按期考核奖惩,并与使用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

(5)固定资产维修保养管理制度。该办法重点明确固定资产的保养期、维修期、相关维修保养记录、保养维修程序、保养维修前后性能测试等作出明确管理规定。

(6)固定资产使用操作规程。该规程按照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操作说明,结合固定资产使用安全规程等,制定详细的分步骤的操作规程。

(7)固定资产财务核算管理办法。该办法重点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固定资产维修的核算,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核算、固定资产投资的核算、固定资产清理和清查等的核算,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做出明确管理规定。

(8)固定资产减值测试制度。该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减值测试的责任部门或单位、测试程序、数据分析、测试结果评价等作出明确管理规定。

(9)闲置、(含待用、不需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该制度重点明确闲置、(含待用、不需用)固定资产的交回、保管责任人的责任、定期检查保养工作程序等作出明确管理规定。

(10)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制度。该制度重点对固定资产的报废申报程序、技术鉴定、技术鉴定结果评价、残体收回保管或拆除、灭籍等作出明确管理规定。

4.提高管理手段,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企业固定资产种类多,使用分布广,管理难度大,依靠传统的账卡物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各管理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的要求,改变实物管理分类与变动和价值管理脱节的现象,实现价值与实物管理的统一,达到资产变化信息传递及时,资产管理责任明确的目的。

5.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就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合理配置固定资产,达到即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实现固定资产有效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对闲置固定资产的合理调剂,对退役、退运固定资产的再利用,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作内容。优化资源配置应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先内后外的原则进行。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实物管理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责任部门,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和同类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信息,妥善保管闲置设备,积极组织技术部门对退役、退运固定资产进行鉴定,对仍有使用价值的,要提出优化利用方案,做好使用计划,并贯彻落实。优先安排在本单位内部调剂,其次安排企业间的外部调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闲置固定资产交易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间闲置固定资产的交易,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总之,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就必须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做好、做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2006

2.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

3.吴希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009

第7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030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02

近些年,我国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不再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包括向银行贷款,接受社会各界的热心捐赠或通过高的收益等多渠道,越来越广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日益壮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也就成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已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但由于固定资产种类多种多样,数目较多,且非经营性的固定资产使用都具有无偿性,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面临挑战。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是为了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地为事业单位发展而服务。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分管各自的固定资产,许多部门以部门利益为重,在开展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时没有明确目标,出现偏差。

1.2 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或执行不力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完好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盘亏率等指标;定性指标有管理制度建设考评、管理队伍建设考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的考评和固定资产账实是否相符的考评等指标。然而这样的绩效考评指标不够周密,比较简单;并且,有些指标评价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又没有可取代的其他评价方式;再者,许多事业单位虽已建立评价体系却没有将绩效评价落实,使得绩效评价沦为空谈。

1.3 绩效管理过程中缺少沟通协调

当管理人员在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沟通不足。如此一来,对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工作情况难以及时上传下达,当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管理层没能及时进行沟通,阻碍了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不同部门间缺少对管理工作的沟通,使得信息不能顺利流转,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

1.4 绩效考评结果不尽人意

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绩效考评单位,绩效考评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存在固定资产使用率较低、完好率不高、年维修率超标等问题。例如,购置固定资产后,固定资产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如存放地点改变、领用人变化、使用单位变换,许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领用不做记录,归还时手续不完备,资产流失损毁现象严重,固定资产完好率低。再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部门占有使用演变为部门所有甚至个人所有的现象。例如,人员职位变更时,经常不按规定移交资产,造成公用资产被个人据为己有,导致固定资产丢失。其次,考评结果并没有充分利用,常常只是应付式的考核,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法律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较落后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现今我国虽然已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已有的法律法规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规定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模棱两可,缺乏规范性。法律体系不完善,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效率低下。

同时,事业单位各级领导与管理者普遍存在“注重固定资产购置而忽略其管理”的落后思想观念,尚未清楚意识到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因为固定资产使用具有无偿性,资产使用者使用起来没有负担,也就没有考虑到经济效益,管理意识淡薄。

2.2 缺乏预算审批机制与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机制,贪多求新而盲目购置的问题普遍存在。有些事业单位各部门配备的固定资产超过实际工作需要,造成部分固定资产不能充分利用或闲置。

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并未建立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监督机制,或监督机制对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威慑力。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监督,工作中出现纰漏,如使用时没有按照规定手续领用造成不按时归还或毁损丢失等情况得不到监督纠正,使得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2.3 缺乏统一管理,资产共享机制不完善

各类固定资产管理分属各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是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重要原因。管理上的交叉,相互间又因为缺乏沟通造成“无人管理”或“重复管理”的问题。有些事业单位虽设立统一管理部门,但由于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监督机制等制度缺失等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因为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闲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共享制度或制度并不完善。因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率将会增加管理成本,所以许多部门宁愿固定资产闲置,也不愿调剂给其他部门或与其他部门共享。并且,大多数时候,在无偿共享与获取部门利益之间选择,各部门多会选择后者。

2.4 管理队伍质量欠佳,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中,普遍缺少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更好地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服务。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并没有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甚至管理人员常常由其他岗位人员调岗担任或退休员工兼职。同时,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导致了管理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责任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使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应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对管理人员形成激励与约束,规范管理人员工作,确保管理人员对待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然而实际上,不完善的制度对责任人的约束力低,即便制度有明确规定违规处罚,也经常出现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

2.5 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符

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及使用过程,并未形成及时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以致会计数据不准确,账实不相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会计信息无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全貌。这就影响了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信息提供。

2.6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混杂

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并存是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特点之一。虽然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实际上也有一部分经营性活动,如固定资产外租等。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含有一部分经营性资产,但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没有明确区分,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增加了难度。

3 改进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建议

3.1 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法律体系

事业单位管理者应改变思想观念,摒弃“重采购而轻管理,重使用而轻维护”的老旧观念,提高管理意识。值得一提的是,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不应只局限在管理者。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多是面向单位员工提供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除了管理人员外,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配合。此外,单位员工还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行使监督权力。当发现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时,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部门必须给予满意的答复并及时改正。

同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一切制度制定与执行的依据和基础。为此,应不断更新完善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标杆。

3.2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设置要有广度,应全面覆盖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同时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且应充分考虑操作的可行性,绩效评价结果要实用,应易于理解,便于运用。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现有的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结构、使用、效益三个方向的固定资产绩效考评指标。结构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率、固定资产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分布率、固定资产完好率等指标;使用指标包括固定资产使用率、固定资产共享率等指标;效益指标包括固定资产盘亏率、固定资产维修率、固定资产收益率等指标。

3.3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应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独立设置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由各部门作为二级单位分级管理。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部门间,除了要协调配合,还要相互监督。由特定的综合部门统一领导有利于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目标的明确与统一,各部门共同协作做好管理工作,为绩效管理目标共同努力。

3.4 建立预算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入资金占用比例大,应加强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固定资产投入应根据单位发展需求、承担的任务、整体经费预算等方面制订预算计划,再经过会议讨论、预算公示等流程最终确定。

通过预算管理,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购置与分配,能避免铺张浪费而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级管理部门可搭建闲置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二级管理部门可在确保本部门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提供本部门闲置资产信息以供一级部门调剂给有需要的部门。如此一来,闲置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同时也节省了大量人力与财力。

3.5 规范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闲置固定资产在实行共享机制后,仍有闲置的,可转为经营性资产,用以租赁、出售、投资等。这样不仅达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也为事业单位带来收益。当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还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约束,为的是整个单位的经济效益乃至国家的利益,而不能以一己私欲为目的。经营性资产应规范管理,首先,要明确划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其次,对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的,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再者,对于出租、出售的经营性资产应建立健全的手续、程序。

3.6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明确管理职责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的性质,决定了事业单位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团队。首先,在选拔管理人员时,应注重管理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其次,管理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也十分重要。再次,管理人员还应实时掌握新出台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法规政策,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知识自我充电。此外,应通过交流学习、参加培训、再深造等方式,不断增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管理水平。

同时,要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能从正反两方面提高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并且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7 加强财务监管,科学管理资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财务监管。首先,应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这是做好财务监管的重要基础。其次,应做好固定资产盘点和对账工作,最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除了定期的盘点,还应有不定期的抽点。清查盘点是最基本的资产管理手段,能及时将实际盘点情况与账面及时核对,也能监督固定资产购置后的状况,便于全面掌握管理的真实情况。

同时,可利用现今发达的信息科技,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公开资产管理信息。根据每个事业单位管理需求,建立合适的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将申请、采购、登记、使用、报废、查询等个环节均纳入信息系统流程,使其能全面反映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类型、变动等详细信息。二级管理部门实时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护等动态情况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反映,各单位可以随时查询了解固定资产相关信息。现今大热的二维码技术也可利用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中。将各类固定资产贴上二维码,用手机等工具扫描,即可对固定资产相关信息一目了然。如此一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不仅能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提升管理效率,还能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透明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天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5(23).

[2]王素珍.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财会通讯,2015(25).

[3]文兴志.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9).

第8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资产 信息 全寿命 管理

一、电网企业资产特点及管理现状分析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一。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具有地点分散、种类繁多、产权复杂、规模巨大、变动频繁等特点,固定资产管理历来是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难点,如何完全实现资产账、卡、物一致是困扰资产管理人员的难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江苏省电力公司近年来为实现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资产优良”的目标,按照公司信息“集中集成”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资产的信息化管理,针对电网企业资产的特点及管理现状,优化资产管理的流程,有效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简称FMIS3.0),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做到资产信息的实时共享,从而有效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全寿命实时管理。

(一)“以资产项目管理为主线”

从管理的需求出发,“以资产项目管理为主线”的业务流程本身可以细化为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工程项目的建设和工程项目完工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是由若干具体流程组成的。公司把组成资产项目管理整体流程的每一个分流程按照业务流程的基本走向,大致分为横向业务流程、纵向业务流程和横、纵混合业务流程三类。其中,横向业务流程是指在同一层级(省,或市,或县)的不同部门(发展策划部、基建部、财务部等等)间流转的业务流;纵向业务流程是指在同一层级或不同层级(省、市、县)的同一部门内流转的业务流;横、纵混合业务流程是指在不同层级(省、市、县)下的不同部门间流转的业务流。

(二)“以生产系统为纽带”

1、以生产系统为纽带,将财务系统采用的固定资产格式、标准、口径与生产系统统一。在各系统尚未集成前,各部门只考虑自己需要制定本部门的数据格式、标准与口径。对同一项资产数据,不同部门有不同的格式、标准与口径。首先,财务部门以往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比较粗放,存在为一条线路上的所有资产仅建立一个资产卡片的情况,而生产部门却对一条线路上的每个资产单元(例如杆塔)都会分别建立一个设备台账,这就会在将来出现生产部门提交某个杆塔的技改或报废申请时,财务部门无法直接更动相应的杆塔价值,而只能对该杆塔所隶属的线路进行部分增值或报废处理,从而引发固定资产“账、卡、物”不一致情况的发生。其次,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确定一项固定资产的方式不同。生产部门以设备生产厂家主要以及设备出厂编号来区分每项固定资产。一般来说,设备生产厂家以及设备出厂编号这两个数据组合在一起能够唯一地确认一项固定资产。而财务部门出于其结算方便的需要,只根据设备的归属地及资产名称来辨认一项固定资产。如果生产运行工区自行更换变电站的主变电器,即用工区内的另一型号的主变电器备品来取代原来运行的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无法区分这两个设备的不同,只能把这两个不同的设备等同对待。久而久之,财务部门的“账”就会与设备部门的“物”之间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2、改变资产信息流动模式,使固定资产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由传统纸质方式转为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流方式,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有效地防止了信息失真。原来在“集中集成”之前,生产系统要根据基建部门提供各种纸质材料建立资产台账,人工传递资料的环节往往耗时过长,导致竣工决算、资产入账时间滞后。此外,由于资料以纸质形式流转,各部门在使用、翻阅过程中存在人工错漏的可能。“集中集成”之后,项目系统的设备清单与基本信息直接将项目系统中的项目物资需求清单自动转入生产系统,一线专职人员仅需对设备进行复核,随后再完善设备台账信息即可。这就避免了以往因为人工疏漏而可能发生的设备现场清点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是人工录入错误的问题,确保了设备的实际数量与型号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以财务系统为核心”

1、生产系统与财务系统的联动实现了固定资产“卡”随“物”动,“账”随“卡”变,充分发挥了财务对业务实时反映、实时监控的作用。在“集中集成”之前,运行工区专职人员除了在项目完工后固定资产启动投运时要进入财务系统中填写固定资产卡片,其余时间里他们仅仅维护生产系统中的设备台账信息。也就是说,一旦设备发生了大修、小修、技改、报废等变动,生产部门的专职人员会负责及时把这些信息录入到生产系统,更新相应的设备台账。对于这些设备状态的更新情况,财务部门是无法及时了解的,只有等到生产部门通过人工方式传递纸质申报材料时才能获知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从资产实物的变动到财务上的反映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时滞,这个时滞就意味着账、卡、物的不符,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公司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没有在财务账上及时地予以反映;实际上已经报废掉的资产却依然挂账,例如配电线路技改,只报新增资产而对拆卸下来的设备不进行报废,即使此后在盘点时发现了报废进行账目调整,具体报废的是哪些资产也已经对应不起来了。账、卡、物的不符严重限制了财务监督职能的发挥。“集中集成”后,财务系统与生产系统实现“联动”,这是实现财务与业务系统“账、卡、物一致”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

2、设备台账与固定资产卡片的信息同时对生产系统和财务系统公开,信息的透明使各部门的监督作用得以发挥,对固定资产的控制更为有效。“集中集成”之前,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数据分置,出现“信息孤岛”的不利情况。生产部门不知道财务部门固定资产卡片的内容,财务部门也无法得知生产部门设备台账的信息。这种信息不透明使部门间无法互相监督,也无法对固定资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集中集成”后,生产系统可以提供根据项目编号或设备编号查询财务系统中的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财务系统可以通过项目编号查询生产系统中的设备台账信息,没有彼此系统的授权,任何单一系统均无法完成固定资产的变动业务。同时,生产系统与财务系统中的信息都对对方披露,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形成了“以财务系统为核心”的实物流转与价值流转相统一的资产管理体系。

(四)资产管理信息实时联动

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具有其行业特殊性――规模庞大、量多价高、分布分散、变动频繁,仅仅依靠手工管理或者孤立的财务信息系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久以来存在的固定资产账、卡、物不符的状况。“集中集成”后,财务系统与生产系统实现联动,设备状态的任何变动都会实时传递到财务部门,消除了财务部门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滞后的情况。“账、卡、物一致”的实现,有力保障了财务对业务的实时反映、实时监督和实时控制的职能。具体的做法是加强实物流管理,围绕项目物资和固定资产实现对实物流转的综合控制管理。对于资产项目使用的物资从设计开始,到需求计划、招投标、采购、配送、入库、出库、安装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后评估等阶段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工程概预算、物资采购预算来管理和控制物资费用的支出。对于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实现设备变动和资产变动的联动管理,最终实现了固定资产信息的实时联动。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体系

组织机构是做好资产管理的组织保障。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公司成立了以公司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资产管理部门主任为成员的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并细化了扬州XX供电公司固定资产业务的内部控制流程。各职能部门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实行固定资产分工管理,并定期进行考核。

公司严格执行上级单位的各项资产管理规定,以国网公司、省上级公司的资产管理文件和制度作为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引。建立起本公司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2、优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业务处理流程最主要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将财务制度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公司通过优化公司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将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固化到了FMIS3.0财务系统中,这样有效的保证了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固定化、标准化、科学化,从而为资产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结语:

扬州XX供电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公司实行的“以资产项目管理为主线、以生产系统为纽带、以财务系统为核心”的“项目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实时联动监控信息化管理模式”为我国电网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毛洪涛,万云.企业最新制度、准则一深度阐释与案例分析[Ml.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56]

2、李晓慧.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浅析[7l,中国企业报,2004,00:4]

第9篇:固定资产管理难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模式;固定资产管理;探究分析

就现阶段的基本情况来说,企业所掌握的众多资源当中固定资产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在我国的企业资产总份额当中也占据着非常大的比值,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本。对固定资产使用以及管理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显著地强化企业日常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管理、切实提升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并且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所以,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程度,提升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1建立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对于企业的意义

其一,对信息管理的方法进行合理的管理和配置,能够帮助企业、乃至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企业随着支出增加会逐渐扩大经济规模以及公司规模。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拥有固定资产,假如不能对固定资产展开科学合理的分配,就会对企业运转产生阻碍。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模式是比较有效的,能够显著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其二,借助信息化管理,强化监测固定资产的力度,可以避免固定资产在无形上发生经济以及效益缺损等情况,还可以很好地规范资产管理相关的计划,并且对管理的模式展开适当的完善处理,避免投资的盲目,提升对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确保资产实现有效且高速的运转,提升投资的价值。

2怎样强化信息管理的水平

一个企业想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对自身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进行适当的保障,令其能够有效落实,需要在以下几点上加以强化管理:

2.1建立数据库

建立起数据库需要立足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把和固定资产有关系的全部信息搜集起来,同时对其进行适当分类处理,比方说,和生产设备有关的、和配置车辆有关的、和企业无形资产有关的、其他生产以及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均整合,同时分类进行记录。就整体而言,专项数据库往往是相对特别的固定资产,它可以成为一个数据库当中固定数据源,随后进行搜集和运用,进而带来一些比较特别的管理信息。

2.2构建处理数据信息分析系统

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需要拥有信息搜集和整理的一个完善的数据信息库,并且需要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之上来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进而才可以顺利地开发和深入地建设。它主要功能性体现在一个企业对于固定资产进行验资和产业报告等功能作用当中。对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和审核等,同时对其进行一定完善,最后分析信息并且总结分析结论。

2.3提供适当的决策支持

保证满足固定资产相关定义的大前提下,将政府所提供的部分数据作为主要的参考基础,对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及合理的使用,同时会对企业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决策内容有辅作用。把有关的数据信息都进行适当的搜集和集中,反映出固定资产分布情况、查询以及集中的管理,在此基础之上,对数据库需要随时更新并且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确保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对整个企业的固定资产展开监测处理,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的总体利用率,继而起到保证资产价值以及增值固定资产的作用。

2.4其他信息支持

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结合企业业务实际需求来展开并落实,只有这样,作为企业才能够切实保证资产高度安全稳定性,因此,就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而言,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是最重要的。对固定资产信息的管理系统展开常规安全保障后,还能够和企业所拥有的其他系统进行相互连接,并且设置出一些信息接口,确保其设计非常简单;提升操作人性化程度,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系统的实用性,特别是针对固定资产的信息集成性相关功能上,需要将公司现有软件以及系统等进行恰当的利用,以期能够减少信息技术资产投资中可能发生的重复浪费现象。

2.5分类管理固定资产

针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审定的资产目录,按照日常工作的实际需求对企业整体固定资产进行适当的分类管理。需要借助于数据库当中的数据,进行筛选工作项目并落实,让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相关的管理工作过程当中避免出现严重的漏洞。通常来说,固定资产包括很多类型不一致的内容,如电子设备、车辆以及不动产等。就这些资产项目而言,需要对其进行统一代码设计,并设置固定的名称以及分类信息等,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在使用资产的过程当中始终满足各个部门的需求。

2.6定期盘点

作为企业来说,需要彻底地熟悉动态管理制度,并且明确其主要固有资产的模式,保证相关信息能够拥有高度的一致性。究其原因,企业额的固定资产往往拥有很多不同的基本形式,在进行盘点的时候通常需要按照信息管理的相关工具所形成的数据情况和其他的综合性信息来查询资产库存。在比较快的时间里,结合相关需求对和它有关的相关情况进行查询。按照盘点的结果在管理工具当中进行资产的处理,同时还可以进行转让以及处置,防止固定资产发生一定的缺失。

2.7相关的管理规范

在一个企业之中,对资产进行负责和管理的部门和负责人必须要根据自身基本的需求给特定的人员提供与其职责有关的信息,并且要保证工作态度正面积极,防止资产管理的责任无法得到明确的情况发生。就对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起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区分。在固定资产报损管理的工作中发生漏洞时,大多都是因为企业管理系统当中的基础性信息明确性较低所造成的,它和信息管理使用的工具没有关联,是按照能力平衡总结出的数据报表,借助互联网来进行在线的管理,在程序提示的情况下,及时报道相关的损失,同时保留相关的数据,处置的时间和具体的使用方式、结果都能够实现反映,借助报道漏洞,继而实现切实的资产保值以及保障增值,避免资产发生流失。

2.8扩展管理系统的功能

首先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自动预警机制,令系统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可以自动地预警并提醒管理资产人员以及财务人员完善相关的工作;其次完善整个数据网络,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报表,提升预测精准性;对数据网络进行适当的完善,构建完善数据网,令数据实现良性共享,同时令各级管理人员均能够按照自身的授权在数据库当中进行数据查询和管理;最后提升系统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参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化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当前固定资产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发展到比较好的成果之上,借助统一编码对应各系统以及数据接口的建立,通过信息化数据共享的技术来实现有效整合,能够很好地解决企业的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问题,理清现有固定资产的纷乱现状,实现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凌燕.基于信息化模式的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江苏商论,2012(33).

[2]刘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1(2).

[3]马正一.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18).

[4]郑明涛.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如何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J].软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