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国民经济学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学基础

第1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 全民体育 经济

一、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及相关研究表明,以生产要素投入论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及其方式的转变。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的技术进步也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新制度经济学将传统理论中视为外生变量的制度内生化,对制度安排及其创新在宏观经济增长及微观经济绩效层面上的作用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把制度和制度变迁纳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之中,确立了制度内生化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注意到制度安排与经济运行效率、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既是一个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强调制度作为重要的自变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效应。

二、中国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自以来,全民体育运动就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把其作为我国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来部署。伴随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化建设。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1995年出台后,2009年,我国第一部促进、规范全民健身工作的系统性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更是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我国全民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制度化建设过程。

从现有研究来看,目前大多数研究遵循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仅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上。此外,目前研究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忽略全民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忽略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对全民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深入、全面,也不能充分认识全民体育运动的独特价值和综合功能。在当前形势下,不能也不应把研究视角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上,必须把研究视角提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上来进行研究。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研究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

目前,体育越来越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促进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新制度经济角度,遵循新经济增长理论,全面、深入审视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和作用;有必要把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制度工程,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生变量,全面、深入研究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作用机制和路径。

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有利于全民体育运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深化对全民体育运动综合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具体有如下意义:

1 明确全民体育运动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提出影响和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

2 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制度工程,将其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丰富体育经济学理论和拓展研究视角。

3 将全民体育运动乃至体育与经济的联系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充分认识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

4 对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下一步的推广提供一定借鉴,有利于我国全民体育运动更深入的推广和开展。

5 为我国体育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建议和参考。

四、研究对象、步骤与假设性结论

1 研究对象。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制度工程,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化变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民体育运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影响机理、作用机制和路径;全面体育运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2 研究步骤。遵循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将全民体育运动视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将其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然后,分析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作用路径。最后就其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提供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3 主要观点。(1)随着体育影响力的加强,全民体育运动与我国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已不局限于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它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2)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全民体育运动作为国家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作用是全方位的,这种全方位的作用从总体上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是其拉动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4)全民体育运动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间接作用是通过其制度安排、体育文化传播等,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取向、其他经济组织的文化,产生相应的制度激励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5)全民体育运动影响与作用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四条路径,通过这四条作用路径,全民体育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第2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通常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学,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体系,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国民经济学三个阶段。

重商主义是封建社会晚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经济思想,它的基本观点是财富就是货币,由于国内贸易不会导致货币量的增加,所以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财富。

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而是维持生活的各种物品,该学派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

“国民经济学”是当时德国人对英国人和法国人称作政治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采用的概念。

从方法论上说,国民经济学家从感性事实出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经济学家的这种方法也导致这样的结果:经济学成了“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附有启发性例证的最正确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附有有益的意见的统计学的天才研究” 。概念之间缺少联系,理论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在指出国民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缺陷后,马克思进一步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视角批评国民经济学家“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这说明国民经济学通过李嘉图的抽象获得科学性的同时也使得经济学丧失了哲学传统——对人的关注。所以,马克思的批判实际上指出了国民经济学在理论中将“人”抽象的不合理性。

概念构成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如果这门学科在与现实的联系中出现了错误,可以肯定构成这门学科的概念一定出了问题。因此,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是从其基本概念开始的。

一、工资

马克思首先分析的是工资。斯密认为,本来“劳动的产品构成劳动的自然报酬或工资”,但在资本积累之后“工人的普通工资,到处都取决于劳资两方所定的契约”;工资决定了劳动者的处境,“在社会处于进步状态并日益富裕的时候,贫穷劳动者即大多数人民似乎最幸福、最安乐。在社会静止状态下,境遇是艰难的;在退步状态下,是困苦的”。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为什么国民经济学家一方面承认价值全部由劳动创造而另一方面有说价值的创造者(工人)只能得到“……最低工资” ?事实真的像斯密说的在社会财富增长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时候,工人的生活会变好?马克思指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 而且“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 ,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这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家掌握资本进而掌握了劳动必须的生产资料,所以工人不得不沦为商品在市场上寻找买家,所以“……,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社会可能处于的三种状态,指出事实不像斯密描绘的那样当社会财富增长时,劳动者的生活会变好;而是无论社会“退步”、“进步”、“静止”三种状态的哪一种状态下,工人的结局都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 在逐条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家关于工资的内在矛盾后,马克思指出斯密的根本缺陷就是在经济理论中工人被“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实际上为后面提出异化劳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资本和资本利润

马克思首先总结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规定,接着指出了资本的实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而且,“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那么利润到底从什么地方来?“资本家是双重获利:第一,通过分工;第二,一般地通过对自然产品加工时人的劳动的增加,……” 。

积累和竞争是国民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状态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在他们的理论中从来都是寄希望于加强竞争而避免垄断的出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竞争真的能避免垄断吗?马克思提出“许多资本”这一范畴,并认为竞争的结果就是“资本和地产掌握在同一个人手中,……而资本间的竞争日益减少。”多奇妙的论证!竞争在现实的过程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积累!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已经从资本间的竞争看到了资本积累的最终结果,甚至得出了关于垄断内涵的结论。

三、地租

地租概念是国民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着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关系。马克思着眼于阶级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地租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私有财产的统治从土地占有开始,中世纪的俗语“没有无主的土地”被资本主义社会的 “金钱没有主人”所代替,结果就是“大地产进一步集中”,并且“这种竞争还会使大部分地产落入资本家手中,……同样,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同时也成为工业家。”“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

第3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摘要: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主要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宏观经济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利于从整体角度把握社会发展状况,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简单的阐述了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内容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经历、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等,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失业现象。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内容;发展;中国失业现象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通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种总量的变化,来说明资源利用是如何得以优化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以及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之为就业理论、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纵观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等等。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用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包括各派理论建立的不同的经济模型,主要用于经济理论的验证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总体说来,它的产生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领域,但是部分经济学家也开始涉足宏观经济问题,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又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著名的凯恩斯革命是分不开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陷入了困境,美国失业率在不断上升,同时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断下跌,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失业率和总产出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于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积极探索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失业长期存在的原因,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第三阶段:补充拓展阶段。凯恩斯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了宏观经济,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著名的IS―LM模型、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等都是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成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Friedman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主张政府应实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应执行货币供给原则,保持货币存量的稳定增长。现代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首先,两者均采用了实证分析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其次,两者互为补充。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微观经济学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化。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2]。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以家庭、厂商等单个经济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整体角度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特点。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经济,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运用平均量或个量的总和来分析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第三,基本假设不同。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等基本假设,假设“看不见的手”能够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假设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通过“看得见的手”调整市场机制的缺陷。第四,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这一中心理论还涉及到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具体包括开放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一)中国失业现象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不同的失业类型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向恶化是中国失业现象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中国失业现象作简要分析:第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主要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造成中国摩擦性失业现象严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求职者自身条件与工作岗位难以匹配。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是:社会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强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少职员因各种原因而辞职失业;广大农民工盲目涌入城市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都造成了摩擦性失业。第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失业。中国结构性失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求职者数量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造成有的地区拥有大量工作职位却无人求职,而有的地区则多人争抢同一职位,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性造成东部地区人满为患,西部地区无人问津;二是求职者自身素质较低,专业性人才短缺,一方面大量求职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苦于缺乏技术性人才。第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2008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失业人数增加就属于周期性失业。

(二)中国失业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一,多方位防止结构性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空岗报告制度,最大限度的披露空缺岗位,继续完善市、区、街三级就业体系,促进就业人员的流动,全面提升就业者的专业性素质等等都是防止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措施。第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防止摩擦性失业。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阶段中国各大高校频频扩招,难免会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为了防止结构性失业,必须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注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加大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与职业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应对周期性失业。为了应对周期性失业,可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我国要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企业改革,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加强民生工作,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利率市场化等。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等[3]。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活动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的一门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学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会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武建奇.关于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03)

第4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伴随产业的逐步发展,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如火如荼,费希尔等人首次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配第与克拉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之后,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完善了产业结构理论,加深了对产业结构的认识。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农业―工业―商业效益的渐进增长,势必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逐步向到第二、第三产业过渡转移。科林・克拉克进一步指明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提出“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国民经济成长应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以具有扩散效应的主导产业为核心交替演变,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刘易斯指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多由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组成,主要通过扩张工业吸纳农业过剩劳动力,消除工农之间及其内部结构失衡,实现工农业经济平衡发展。

二、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协调。我国服务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过度依赖重化工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34.12%上升到2002年的41.15%,但从2003年开始,服务业占GDP比重渐渐下降,不足4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投资集中度过高。近年来我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加工制造行业,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高耗能、高污染的低端产业以及传统服务业为主来推动经济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三是产业发展效率较低。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资源消耗,而并非靠技术更新和工艺流程优化。2006年,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少于5%的就业人口就可以达到我国高达42.16%的就业人口所能创造出的农业产值。

四是产业供需不平衡。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值多年在55―65%的区间徘徊,从2001年至今,消费支出比率一直低于60%,远落后与发达国家80%,发展中国家70%的平均水平。

三、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依据

国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布局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合理划分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而,根据各类产业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来对国民经济各产业进行划分,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高效的发展。

基本产业是所占GDP(GNP)比重大、产品平均利润率较低的产业。主要指保障性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和服务具有支撑性作用。

重要产业是所占GDP(GNP)比重较大、产品平均利润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业。主要指产值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和一些传统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导向产业是所占GDP比例不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主要指产值小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结构发展起着方向性和趋势性的带动作用。

四、产业结构优化的策略

应从数量、质量、空间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是从产业结构的数量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必须保持合理的产业比例关系,即各个层次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要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通常而言,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和根本的需求是基础产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而,发展基本产业是保持国民经济高效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次之才是重要产业和导向产业的发展。此时的产业结构模式呈现出逐渐减少的“金字塔”型。对于中等发达国家而言,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基本产业和导向产业则作为重要产业的左右两翼,支撑重要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跨越式腾飞。此时的产业结构模式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体”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导向产业则占据主导地位,带动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实现跨越发展。次之才将基本产业和重要产业作为基础的产业结构。此时的产业结构模式呈现逐渐增加的“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

二是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因国民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则在基本产业,重要产业则保持合理的速度逐步发展。随后则逐步由基本产业向重要产业过渡,而导向产业则作为支持和辅助方式保证基本产业向重要产业顺利转移。对于中等发达国家而言,因国民经济以资金密集型生产为主,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则是重要产业,通过产业内部调整变化,重要产业源源不断地汲取导向产业的新技术和产品以及服务的优势,壮大重要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产业结构优化则是运用导向产业的技术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促进技术在开放的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完成向重要产业的技术输出和转让。

三是从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上分析,产业空间布局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区域功能规划要求和现实基础条件,确定区域内产业及行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或预期格局。国家需要根据“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的要求,在规划中明确基本产业、重要产业和导向产业的区块建设,优化空间结构和区域位置,加快实施区块规划建设,对基本产业、重要产业和导向产业所需要的土地、交通、生态等各类资源做出科学的安排和超前规划,形成各地、不同片区之间重点突出的、各种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四是从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影响,使得各国产业成为世界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的全球分工,发展到产业内、甚至是企业内的国际分工,导致产业转移国际化;而产业资源大规模全球配置、高新技术进步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将推动全球资源配置优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球化。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的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产业全球转移和全球升级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重点,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国际产业竞争力。

第5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放弃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不需要政府管理。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今后将在以下领域或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仍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治理,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地区差别的解决,对外开放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协调,公共产品领域的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优化问题,市场运行中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总结,逐步探索其规律,形成我国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针对现实的国民经济发展实践,目前在高等财经类专业院校的教学中,部分院校设有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或开设国民经济管理课程,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各种《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理论体系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该理论的发展。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论范畴。事实上,每一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的方法论科学,以总体、总体单位、变量、指标和标志等为其基本范畴是很明显的。而正是这些基本范畴,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并支撑起了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基本理论范畴很不明显,从而使其学科特点不明显,影响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对象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区别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对象为根本标志的。因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对一门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多数没有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阐述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使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差别较大。

其三,学科体系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内容讲得太多,而管理职能讲得则不够。国民经济管理应是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有效决策、组织、调控等,实现经济运行的既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体系内容的安排应以方法论为主体就像研究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学一样,重点放在讲述管理的原理、职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管理学,而像是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如经济学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科体系、内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把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加以阐述。

其四,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多,现代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少。现代经济管理,不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现为数量化方法。作为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理论抽象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应体现这一要求,即对现代管理方法着重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阐述管理方法时,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多,现代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少。显然,这样将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仅就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设想。

    1.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原则。(1)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论的要求,即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b把有关管理内容放在相应的职能中加以阐述。如对经济增长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安排应放在决策职能中加以阐述,而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放在调控职能中阐述。(2)突出重点,精简适用。国民经济管理无论从管理的内容,还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内容庞杂,甚至会影响理论体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适用。(3)加强定量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本质在于应用性,而目前应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的阐述,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一些决策模型、调控模型的应用和阐述。(4)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使其中国化。

2.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想。按照上述原则,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安排如下:(1)导论,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重点介绍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模式和体制,分析不同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关注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阐述它们的运行特点;(3)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职能,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揭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职能;(4)国民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应阐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性、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国民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国民经济管理实施的组织体系;(7)国民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包括预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和重点内容;(8)国民经济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本文认为,这种理论体系的内容安排^较之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体系,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符合一般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要求,不至于使庞杂的管理内容的阐述,冲淡管理机制和职能的阐述,突出了管理学科的特点,因而也容易使人们把握学科体系的内容,使国民经济管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管理学。

第6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房地产经济学;应用;参考价值

房地产经济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关于房地产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论,它的宗旨是显示房地产的经济运行秩序和法则[1]。房地产经济能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学理论的功劳不可估量,所以,作为一部优秀的经济学理论,其不仅对于经济发展有指导作用,对于其他非经济项目也是有应用参考价值的。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会遇到很多需要建设的项目,会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所以,要借鉴各种理论来让城镇化建设地更好,房地产经济学就是值得借鉴的理论之一。如借鉴房地产经济学应用参考价值建设城镇化进程中的房地产产业,运用房地产经济学理论规划城市建设,根据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构建经济体系等,城镇化进程中会碰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房地产经济学中找到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1借鉴房地产经济学应用参考价值建设城镇化进程中的房地产产业

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会带动了本地区各种产业的发展,其中,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最为明显和迅速。因为城镇化建设首先就得对城镇进行改建和扩建,当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城镇住房不够的情况,所以,房地产产业就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规律,“欲速则不达”,当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产业突然发展迅速,就必然会带来很多发展的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则必须参照房地产经济学的系统理论了。

房地产产业虽然有其明显的独特性,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纪业也具有和一般行业相通的共同属性[2]。在城镇化进程中,国民经济必须承认房地产产业的重要作用,因为房地产产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住房居住问题,是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现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支持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但是要根据房地产经济学的应用参考价值,引导房地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遵循市场的运作规律和法则,在众多的房地产产业中进化出最好的房地产产业。城镇化带动房地产产业的发展的同时,要重视房地产经济学的应用参考价值,合理的规避风险,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

2运用房地产经济学理论规划城市建设

房地产经济学不是一门简单的只有房地产经济学科经验知识的理论,而是结合了多个学科,总结了房地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建设经验,具有多层次的理论结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当在城镇化进程中运用房地产经济学时,要学会从整体上借鉴学习,要全体系的学习和应用,找出其中适合的部分,对于薄弱的环节可以进行改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镇的全面化发展。

房地产经济学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宏观发展规划有重要的应用参考价值。房地产产业看似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结构,但其实房地产产业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房地产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房地产产业为其他行业提供房产空间,而其他行业为房地产产业提供资金援助。通过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的参考价值知道,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城镇的宏观规划时,要做到房地产开局的合理,经济结构设置的合理,经济发展发向确立的合理一季度经济的发展速度做出合理的预测评估,保证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发展。还要注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要设立资源利用条例,合理的配置资源,为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根据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构建经济体系

房地产经济学的依托是房地产市场经济体系,房地产产业有其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是在符合国民经济体系的前提下又带有鲜明的房地产产业特色。倒U曲线理论是房地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理论指出,如果以现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使产地产产业现在发展迅速,但是在慢慢的国民经济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就会达到同样的速度,甚至跨过临界点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会超越房地产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出“倒U”的发展趋势[3]。

城镇化的经济体系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地区内各产业间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构建出合理的经济体系,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要根据当地不同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提出的倒U理论对城镇化经济体系的建构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为房地产产业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是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的,所以,要合理调节房地产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分量。还有,在竞购经济体系时,不能只是关注眼前的发展情况,还要考虑产业的发展后景,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经济体系,使经济市场能够长远且平衡地协调发展。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依照房地产经济学理论,合理设置房地产产业结构,就容易出现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非合理行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应用参考价值是很显著的[4]。依照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房地产产业都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柱产业,还是作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房地产经济学理论应该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城镇化建设中借鉴其有效的建设经验,推进国家城镇化进程。但是,需要注意在应用参考房地产经济学理论时,要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个理论体系,立体地对理论内容作出分析,然后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果,避免和减少因为应用错误导致的不利因素,影响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俞坚,叶正祥.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情况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20(19):02-05.

[2]崔兵.论房地产市场效率[J].中国房地产,2012,08(12):32-33.

[3]王一凡.我国住房按揭保险市场现状之解析[J].上海保险,2009,11(11):21-23.

[4]杨巧.对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探讨[J].金融教育研究,2013,06(23)16-19.

第7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有关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出现于奴隶社会产生以后,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的《经济论》一书问世,表明了西方开始出现了早期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部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管理问题的著作。色诺芬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经济学虽然出现于奴隶社会,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并取得政治经济学这一科学名称,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其用意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而且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但重商主义经济学还不能算做真正的现代经济学,因为其研究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的,完成这一转变的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本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传统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

第一阶段:古典经济学阶段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开始发展起来的。但它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由另一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创建的。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一书,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正式创立。在这本著作里,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被后人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亚当•斯密写到: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大。古典经济学批判和否定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和提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资产阶级确立政治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趋于激化,使古典经济发生了危机。

第二阶段:传统经济学阶段18世纪末,古典经济学宣告解体,形成了以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歇尔等为代表人物的传统经济学派。其标志是马歇尔在1890年所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传统经济学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自行调节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经济增长。但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严重经济危机,使传统经济学走入困境。

第三阶段:现代经济学阶段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在书中,凯恩斯表示,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总是实现充分就业,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常常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他主张,要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国家就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有效刺激总需求。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帮助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困境,困此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涨”,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解释,也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从而使西方经济学又一次陷入困境。面对这种局面,西方经济学的众多流派纷纷出现,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货币学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新自由主义者强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过度干预;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供给学派主张削减税率;理性预期学派则试图用信息的不完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波动。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表明,对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研究形成经济理论,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理论形成经济学。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即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据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微观”的英文为“Micro”,意思是“小”。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的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点:第一,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即家庭与企业。家庭是经济中产品的需求者(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经济中的产品的供给者(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家庭面临的问题是,在既定收入的约束下如何使自己的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在投入一定生产要素条件下,如何使利润最大化。既然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那么其研究方法就只能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单个经济变量包括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利润,单个消费者的效用,单个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价格等。第二,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企业的行为都要受到价格的影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经济活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他内容都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经济学或价格理论。价格理论实际上就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第三,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就是经济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选择。解决资源配置就是需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经济资源的配置问题。其原理如下: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微观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均衡价格理论。研究某种具体商品需求、供给以及价格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价格如何调节整个经济活动。这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进行的。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家庭或个人)如何在有限收入条件下购买各种商品组合,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需求方面决定了价格。第三,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在有限投入条件下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组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从供给方面决定价格。第四,市场结构理论。研究厂商在不同结构市场上的行为特征与市场均衡。前述的均衡价格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完全竞争市场,这一部分研究其他市场结构中均衡价格的决定的理论。第五,分配理论。研究社会产品按照何种原则在集团或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即研究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如何决定。在一部分是运用价格理论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第六,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研究经济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实现以及社会福利的实现等具有一般性的问题。第七,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有比较严格的假定条件:完全竞争、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很难同时满足,这是因为存在着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与信息不完全。在这种情况下,价格调节经济会受到影响,并不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被称为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可能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但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即政府失灵。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还非常广泛,如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例如,像国企、私企、外企等根据市场要求组织生产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么生产,按什么价格出售等等每一环节,都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定义

“宏观”的英文为“Macro”,意思是“大”。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总量如何决定及其变化,最终说明经济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点:第一,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各个经济单位所组成的国民经济整体。如果把各个经济单位比喻为一棵棵树木,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国民经济整体就好像森林。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运行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的方法,只能采取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一般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等。宏观经济学通过分析这些经济总量的决定、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说明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经济政策的运用。第二,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经济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个经济中心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三,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解决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已经配置到各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资源的利用情况、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途径以及对一国经济总量的决定问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学主要通过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进一步研究宏观经济中的其他问题,如物价水平、就业状况、经济周期问题等。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反映一国资源的闲置状况。通货膨胀是指一国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失业与能货膨胀是任何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将失业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克服的途径。第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收入在短期内由衰退与繁荣交织而成的波动状况。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的原因、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求实现较小波动的长期经济增长。第四,开放经济理论。现实中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在开放经济下,商品与要素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从而将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开放经济理论分析国家间经济过程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提出调节经济的措施。第五,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宏观经济政策就是在宏观经济理论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主要研究政策内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以政策的传导机制。例如,国民收入、财政、税收、失业通胀治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拉动内需等等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第8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财富效应;股份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1-0099-03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毁誉参半,说到底是资本市场无法实现其预期作用,导致人们对于资本市场产生了怀疑。可以说,资本市场诸多问题造成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背离,影响资本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互动机制

“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其含义是指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对称性,即:经济繁荣时期,往往有一个持续上升的资本市场;经济萧条时期,往往有一个不断下跌的资本市场。正如汉密尔顿所言,在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可以反映一切信息[1]。

资本市场充当“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首先是因为国民经济对于资本市场具有决定作用。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是从资本市场的基础――股份公司来解释的。他认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是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和资本的个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矛盾发展的产物。只有国民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股份制,进而促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

但是,资本市场并不只是被动地进行反映,而是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甚至可能左右一国经济兴衰。从投资的角度看,资本市场的反作用主要是托宾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宾认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之一,它的供给变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可得性的松紧变动(表现为股票、债券、房屋等不动产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影响利率结构,进而使资产发生明显替代,最终导致真实投资乃至收入的变化,即表现为M-r-q-I-Y的传递机制。式中,M为货币供给,r为货币利率,q为真实资本资产的当期证券市场价格与当期重置成本的比率,即按重置成本计算的每单位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q随着股票行市的涨落而同向变动,随着重置成本的涨落而反向变动;I为真实投资;Y为真实产量,代表真实经济活动水平。资本市场发展使得托宾效应中q值得以存在并发生变化。q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中被放大的部分理所应当归因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从消费的角度看,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是财富效应。斯蒂格利茨认为,财富效应是指资产价格的上升使持有者财富增加,并导致消费支出增长的现象。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响居民实际收入来扩大消费。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倾向相对稳定,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实际可支配收入。资本市场股票价格上扬使证券投资者获得资本利得,构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二是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来扩大消费。居民收入预期将改变既有的消费倾向,即使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收入预期的看好也会促使居民扩大消费支出。持续的牛市行情配合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必然增强居民和企业的信心,扩大投资和消费的支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并形成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三是通过提升企业效益来拉动消费。资本市场的发展能给企业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加速企业上市步伐,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助于企业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破体制约束的瓶颈,改善企业的投资意愿,带动消费支出的增长。

总而言之,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国民经济对于资本市场具有决定作用,使得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对称的可能;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运行状况可能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互动机制。

二、中国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背离及其原因

实践表明,短期内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之间呈现背离现象是经常的,呈现对称现象是偶然的;但是,资本市场不可能长期背离国民经济。根据靳云汇和于存高所做的1960-1977年美国资本市场市价总值和1971-1995年韩国资本市场市价总值同GDP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两个国家资本市场市价总值的GDP弹性分别是1.425、1.537,拟合度分别为0.915、0.983[3]。这说明,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资本市场的变动趋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资本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一命题,在中国遇到了严峻的考验,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背离现象时常存在。客观地讲,这一命题本身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其假设前提是一个成熟的、规范的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不规范的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背离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资本市场整体规模偏小,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资本市场结构和实体经济结构不相匹配;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价格对于社会资源的引导和企业行为的约束不够有效;等等。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片面的筹资定位。资本市场的这种功能定位,导致市场功能长期被锁定在“筹资”层次上,资本市场多项功能受到极大的抑制。

三、资本市场是多功能的复合体

尽管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是“赌场”,对于国民经济没有积极的作用,长期来说是消极的。但是,西方经济学界的主流是肯定资本市场的作用,认为资本市场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一)提供流动性。列文(Levine,1991)认为,资本市场作用于国民经济是通过创造流动性来实现的[4]。许多赚钱的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的资本供给,但是投资者不是情愿长期放弃对于储蓄控制的。流动的资本市场帮助投资项目减少风险和具备吸引力,因为它使得投资者拥有一种金融资产――股票。如果投资者想重新获得储蓄或者改变投资组合,他们可以迅速而低成本地出售股票。通过便利投资,流动的资本市场提高了资本配置水平。

(二)风险分散。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过细分投资,原先由少数人承担的投资风险就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变为众多人分担,这就使得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筹资。

(三)信息获取。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妨碍资源有效配置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资本市场激励投资者去获得企业的信息。流动的资本市场使得那些获得企业信息的投资者非常容易地以市场价格交易手中的股票。这样,投资者在信息公开和价格变动之前就能够赚钱。如果投资者能够从获取信息中赚钱的话,他们就会非常愿意去研究和监督企业。流动的资本市场把投资者研究企业积极性提高到一定程度,信息就会提高资源配置的水平。

(四)企业控制。在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激励不相容,委托问题十分突出。詹森和墨菲(Jensen & Murphy,1990)指出,资本市场对于信息不对称的缓解加强了所有者对管理者的监督和控制;同时,所有者向管理者提供股票期权等市场工具,以激励管理者勤勉尽责[5]。肯特和列文(Kunt & Levine,1996)认为,资本市场正确评价企业价值将提高股票期权的功效:如果股票价格上涨,管理者和所有者都受益,因此管理者有积极性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6]。拉丰和泰勒尔(Laffont & Tirole,1988)还指出,资本市场的收购兼并促使管理者为了保住职位而努力提高公司盈利,维持较高的股票价格,以避免成为“敌意接管”的对象[7]。这样,发达的资本市场有利于协调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利益。

资本市场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体,各项功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彼此不可偏废。融资只是资本市场一种初级形态,把融资功能当成资本市场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是大错特错的,以这种思路来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就会变成一个“圈钱”场所,不仅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阻碍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

四、资本市场重新定位和制度改进的若干建议

中国资本市场充当“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必须重新定位,实现发展变革。(1)从“政府控制型”向“市场取向型”转变。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政府推动和行政调控特点,属于“可调节”和“可控制”的市场。受强制性变迁的制度制约,要全面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必须对政府的行为边界予以严格界定,将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行政作为置于市场规则的约束之下,释放长期受抑制的市场能量,把本该市场完成的事情交还给市场,实现资源合理和高效的配置。(2)从“筹资型”向“综合功能型”转变。片面强调筹资功能使得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矫正资本市场现有的功能定位,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契机,强化资本市场各项功能,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要努力矫正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硬化股权融资的成本约束,在股权分置改革基础上发挥投资者选择机制。(3)从“维稳型”向“彻底改革型”转变。2008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剧烈波动,使得投资者遭受重大损失,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故此,中国证监会部署资本市场“维稳工作”。“维稳工作”对于扭转蔓延在资本市场上的恐慌气氛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深化改革,而是应该转变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推出更加积极举措来重塑市场信心。中国资本市场出路在于彻底改革,改革资本市场业已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制度,真正将资本市场纳入市场化轨道。

具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可以采取以下制度改进措施:

第一,解除政府的隐性责任。中国政府在资本市场上身兼三职。一是市场监督者,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市场顺利运行,避免系统性风险过分积累而引发的剧烈动荡;二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通过国有企业改制、发行社会公众股,进而控制更大数量的社会资本;三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三重职能,使之承担“隐性担保”责任。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只要有一方出现问题或者利益受损,都会要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或保护自己利益,结果形成了上市公司、投资者要求政府一再干预市场的“倒逼机制”。因此,资本市场制度改进的关键在于解除政府的担保责任。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职责应该是制定交易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提高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构筑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一是取消所有制歧视,由市场决定哪些企业可以上市,哪些企业应该从市场上退出。二是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用市场化手段完善上市公司激励机制。把股票期权作为企业高管人员的主要报酬形式,可以协调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既能体现企业家价值,将企业家报酬与企业业绩相联系,又能有效克服机会主义行为,使之价值取向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三是积极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防范“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四是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在适当缩短信息披露间隔时间、健全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对信息质量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将民事责任引入信息披露制度,以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状态。

第三,规范监管体系,确保市场监管社会化。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市场健康运行的保证。一是要加紧制定与《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尽快完善实施细则和指导性意见,增强可操作性。二是提高监管技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事前监控,尽量把各种违规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第四,创建统一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风险需要,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资本市场定价的单向性。从长远发展看,政府应加快资本市场的结构调整,加快设立创业板市场,使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安排,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为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提供股权流通市场;创造条件,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准许外国投资者直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发挥金融期货询价和避险作用。

参考文献:

[1]汉密尔顿.股市晴雨表(中文版)[M].海口: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99:3.

[2]周骏,张中华,刘惠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8.

[3]靳云汇,于存高.“中国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1998,(3).

[4]Levine. Stock Market, Growth, and Tax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e, 1991(46).

[5] Jensen,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

第9篇:国民经济学基础范文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