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资料不仅仅包括图书、报纸、杂志、光碟、影像资料等传统资料,随着电子信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信息也是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庞大的信息资源是支撑企业在竞争中快人一步的基础。
1.2人员设备优势,公共图书馆具有专业技术类人员,他们不但精通信息收集整合处理,同时熟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在繁多的网络信息中进行信息整合加工。另外公共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更占据优势,如网络技术,声像技术,微缩复制技术等。公共图书馆在资源以及信息利用层次都具有相当的优势,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实力。
2公共图书馆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途径
2.1主动寻找企业客户为其服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信心使用量要求越来越大,促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咨询业务应运而生,面对竞争的局面,公共图书馆应认清事实,走向市场,主动寻找需要信息服务的企业,同时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对自己进行宣传,使企业对图书馆更加了解,使企业更加了解图书馆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不可代替的作用,从而加大企业与图书馆合作的积极性。
2.2与当地科技信息结构合作。地方性科技信息机构是在政府引导下的公益性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政府的指导与协调功能。其具有把握政策信息准确,并且与企业关系融洽,了解企业所需等特点,公共图书馆可以依托地方性科技信息部门,与其合作,利用其基础资源优势,更好的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进行跨地区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服务。
3公共图书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
公共图书馆想要为企业提供服务,首先需要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对其需求的信息特点进行研究。公共图书馆想要提供企业的信息具有高质量,实效性,就必须不断地研究企业所需要信息的特点,建立互相交流平台,针对性的提供相关信息。从市场竞争环境分析来看,目前企业间竞争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的掌握以及使用情况的竞争。可以说信息资源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哪个企业对信息掌握的全面、迅速,哪个企业就具有竞争的先机。在实践中,公共图书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企业的需要采取实效性强,实用性强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
3.1利用现代互联网通信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最方便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方式进行公共图书馆与民营企业连接,通过邮件、MSN等电子通讯形式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一般可在公共图书馆数据库使用项目上为民营企业建立独立登陆窗口,设置流动密码,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保证企业信息的安全。
3.2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编辑整合,为企业提供分类详细的专业性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储存非常大,所以应该将现有文献按类规划编排,根据不同分类方式,进行编辑造册,方便民营企业使用信息时查找,特别是商情简报资料,把收集到的有关媒体信息进行全面的快速的分类编辑,为企业提供实效性强的商业信息。
3.3举办学术性讲座培养民营企业情报人才。提供民营企业情报人员培训是解决民营企业掌握信息不灵活,情报资源收集匮乏的有效方法,公共图书馆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企业培养专业性强的情报人才,其培训内容包括,网络技术的使用,情报信息的收集,信息分析等。使得企业情报人员能够熟练运用手中资源为企业获取相关企业需要的信息,如相关政策法规,竞争对手信息,市场行情,最新科技资讯等,为加大企业竞争力做贡献。
关键词:上市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企业绩效;制度背景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85
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对还经济存在着较强干预,企业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却关注于通过政治关联来获取收益,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在我国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政治关联会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研究政府背景会涉及到寻租,寻租指的是通过非生产性的活动获得资源的能力,为提高巩固垄断地位,努力获取垄断利润为寻求权利掌握者的庇护。本文基于寻租理论、沃纳菲尔特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拟通过研究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寻租,政治关联资源差异和制度环境,进一步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以下为本文建立的主要理论模型及提出的假设:
H1: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整体的政治关联与其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H2: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地方政府政治关联对上市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央政府对上市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
H3:制度环境越弱地区的上市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公司绩效效应”越显著。
H3a:市场化程度越低,最终控制人政治关联的公司绩效效应越显著。
H3b:政府干预越严重,最终控制人政治关联的公司绩效效应越显著。
H3c:法制水平越低,政治关联的公司绩效效应越显著。
2 研究设计
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008~2012年5a上市民营公司为样本,通过检索国泰君安数据库、新浪财经和wind数据库来确定公司最终控制人及其具体情况。本文对样本的筛选过程具体如下:在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比较成熟;剔除了最终控制人不明确的公司;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由于不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准则不同,所以此类公司的数据不具有可参考性;剔除了被特殊处理的公司,如ST、*ST上市公司。被特殊处理的企业大多是连续亏损的企业,不能反映所研究企业的真实情况。经过上述步骤的筛选,最终本文共得到944个样本数据。
2.2 模型设定
2.2.1 政治关联影响模型
我们考虑整体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抛开上市民营公司的政治背景,并且不论背景所属中央政府亦或地方政府。
模型1
2.2.2 地方政府背景与中央政府背景分组影响模型
通过虚拟变量来检测何种背景下的企业绩效更大,是具有中央政府背景还是具有地方政府背景?该模型中我们剔除了具有两个背景的企业,以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同时加入了CF―Y1和CF―Y2两个变量,分别代表具有地方政府背景和具有中央政府背景。
2.2.3 制度环境影响模型
为了进一步证明外部因素对企业政治关联的影响,本文在考察制度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加入了市场化指数、政府干预程度和法制环境3个调节变量。
模型5
3 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本文主要首先对样本上市民营企业政治关联情况、全样本因变量与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实证检验假设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本文的实证结果。
3.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最终控制人的政治关联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上市民营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政治关联情况进行了分类,主要从政治类型、年度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3。
从表3可知:参考5年内的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将占总数的40%,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再整理,可得知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上市民营企业是中央政府背景的2倍。
3.1.2 全样本因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4中可看出,样本数据中的上市民营企业各个数据波动较大。比较表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高最低分别为73.18%、4.27%。可知第一大股东对上市民营公司的控制力较差,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公司存在不同的投资策略,根据不同的投资策略和目的导致上市民营公司第一大股东对企业缺乏控制力。
为了能找出具体导致上述差异存在的原因,我们将上市民营公司分成两组,一组是有政治关联的,一组则是没有政治关联的。我们将分别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表5和表6所示。
3.1.3 总体政治关联组样本因变量与自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无政治关联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结果如下表5:
3.1.4 区分政治组样本因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更好的研究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引入了控制变量,从表7和表8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关联企业所在地区的各项指数略高于与中央存在政府关联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与地方政府又关联的背景下,所得的企业效率更好,但所得出的结论与之前的假设不符,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检验。
3.2 简单相关系数检验
为使本文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我们对所得的样本数据进行了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具体结果如下表9。
3.3实证结果分析
3.3.1 整体政治关联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表10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整体政治关联对企业存在正相关影响,经检测我们可知CF的系数为0.01,在5%的水平上显著,T值为2.198。我们可通过观察得知具有与没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与政府就有关联的企业绩效明显较高,我国的企业与政治关联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表10,可知所构建的模型拟合度较高,是因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企业成长的数据外,所有变量的数据都在5%水平上显著,上市民营公司最终控制人的整体政治关联对企业有正向影响。
3.3.2地方政治关联与中央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通过观察以上3个实证检验模型可知:
观察实证结果发现模型显著性很高,解释变量CF,CF-Y1,CF-Y2的回归系数都在10%的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所研究的解释变量对政治关联对上市民营企业绩效呈显著提升作用。
在表11中解释变量CF和CF-Y的偏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呈现显著为正。说明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上市民营公司与具有中央政府背景的企业相比来说对企业更具有促进作用。
对比分析表12和表13。CF-Y1的系数为0.023,在1%的水平下显著, CF-Y2的系数为0.014,在10%的水平下显著。而且CF-Y1的系数是CF-Y2的2倍,说明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地方政府关联的背景要比具有中央政府的背景有优势。我们可通过验证得知上市民营公司如果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可与地方政府建立多元化联系。
3.3.3 制度环境对政治关联绩效效应的影响
通过实证检验可知道,上市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二者是存在正向相关性的,但为了更加全面的解释知道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节有针对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对企业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以期考虑到在制度差异下,我国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模型(a)、(b)、(c)中的IMAR、IGC、ILAW的系数为负,并且分别在5%、10%、1%的水平上显著,并且通过交叉相乘后,结果显著为正,这说明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上市民营企业提高企业绩效的途径是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建立政治关联。
4 研究结论与局限
由于我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政府对上市民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因此为了使上市民营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并且维护好自身利益,政府就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上市民营企业顺利实施企业各项经营决策,保证各项战略规划的实施。通过本文实证结果得出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市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会明显的影响企业绩效,企业具备政治关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有利条件及资源,进而转化为企业绩效的提高。
我国上市民营企业不同类型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差异性。
本文对中央政治关联企业与地方政治关联企业展开回归分析,有地方政府背景的比有中央政治背景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力大。而且地方政治关联系数要远大于中央政治关联系数。约为中央政治关联系数的2倍左右。
由此可见,若上市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构建政治关联就变得十分必要。国家要加快各地区市场化建设速度,提升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推进经济市场向更积极的趋势发展。
本文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对上市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表述不够深入。本文对上市民营企业的上市途径研究不深入。上市民营企业最终控制人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多变的过程,以后的研究可以实证研究这些动态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 Aggarwal, R.K., Meschke, F., and Wang,T .Corporate Political Contribution :Investment or Agency[R].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7.
[2]Bertrand, M., F. Kramarz ,A. Schoar, et al. Politicians, Firms and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Evidence from France[R]. University of Chicago,2007.
[3]L A Porta R, Lopez S, 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2):471-518.
[4] Luo Y .Guanxi and Business[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ress,2000:79-105.
[5] Niessen A .,Ruenzi ,S..Political Connected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Germany [M].University of Cologne Working Paper,2007.
[6]Wong ,S.H.W.”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Hong kong”[J]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10(10):275-313.
[7]邓建平,曾勇.政治关联能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吗[J].中国工业经济,2009,2(251):98-108.
[8]邓新明.我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4):4-15.
[9]胡永平,张宗益.高管的政治关联与公司绩效――基于国有电力生产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06):128-137.
[10]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05):97-106.
[11]李维安,邱艾超.民营企业治理转型、政治联系与公司绩效[J].管理科学,2010,(08):2-14.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苏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03-02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和宿迁)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能扶持的起来的就是民营经济。近年所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等事件,将民营企业内部的劳资矛盾推到了舆论台面上,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因此,很多位于苏南的企业为了获得相对较好的发展环境,选择将生产工厂转移到苏北。苏北民营企业的数量因此激增。民营企业数量的增多虽然带来了很多经济机会及发展机会,但是由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薪酬矛盾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些薪酬矛盾的实质是企业提供的员工待遇太苛刻,当其将工厂的产业转移到苏北后,这些矛盾在苏北变得更加尖锐。薪酬矛盾在苏北地区更加尖锐的主要原因是,苏北和苏南在经济构成方面有一个明显区别:目前的单位成分主要有三种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从数量方面来对三种单位成分进行分析时会发现,苏南的民营企业以绝对性的优势压倒前两者之和,并且,苏南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更接近自由竞争的市场,因此在吸引投资方面容易很多。这些导致苏南的民营企业发展势态好,薪酬待遇和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可以做到差距不大。然而同样的比较在苏北则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苏北的民营企业数量处于绝对的少数,从薪资待遇等方面做比较时,苏北民营企业提供的员工薪酬和行政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提供有巨大的差距,薪酬总量绝对偏低。这样的总体环境就导致位于苏北的民营企业中,其内部员工对薪酬的感受和评价较苏南地区更尖锐。
1薪酬管理问题的实质探究
苏北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问题由来已久。企业员工基本可以分为基层、中层和高层,地处经济不发达的苏北,企业对各层次员工提供的薪酬内容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能给予员工的加薪也非常微薄。在物价飞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提供这样的薪酬政策势必会引起员工不满。然而,面对员工的加薪要求,苏北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反应迟缓,对员工的加薪承诺多在对未来的愿景描绘里。该薪酬矛盾的实质,可以分别从企业家、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从企业角度来看
企业位于苏北,企业的市场发展和苏南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多数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或优惠政策扶持,否则难以在同样的市场价格下和苏南企业竞争。加之,苏北当地员工性质偏劳动密集型特性,技术含量不高,低水平劳动力的获得比较容易。因此,民营企业提供的薪酬水平多数缺乏吸引力。
1.2对企业内部员工而言
员工在收入比较时,由员工自身的水平所限,其比较对象只可能是当地其他单位的员工收入,即和同一地区的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同类型企业的员工工资作宏观的总额比较、和同一地区其他企业的员工工资作微观的内容构成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苏北民营企业提供的薪酬远远低于同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薪资待遇等方面民营企业居于绝对的劣势。如果再有微观不公平的比较结果,那么员工的直接反应只能是向企业提出加薪的要求。
1.3从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办的合伙企业;三是中小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这三种民营企业形成历程的共同特点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合一,归一个或少数几个投资人所有。发展历程的特点决定了苏北民营企业视野狭窄,缺乏宏伟的发展蓝图,这会限制企业的发展规模。由上述分析可以认为,苏北民营企业的薪酬水平偏低,企业家出于各种考虑,较少给员工加薪,由此带来的薪酬矛盾又会带来一系列的企业发展问题。针对该现状,本文拟从心理契约的角度追寻问题根源并建立对策,以便能从企业和员工双方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化解薪酬矛盾,促进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
2解决对策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一共可以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员工在企业内部位于不同层级,他们的需要也对应由不同的内容构成。苏北民营企业的员工在企业多数分布于基层和中层,高层则主要是政府委派,或者直接由家族成员构成。企业内部的高层员工属于特殊群体,他们在企业内部的待遇不具有普遍推广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苏北民营企业的中层和基层员工。中层和基层员工在企业内部层级比较低,关注的需要层次也相对较低。企业内部的这类员工多数倾向于将雇佣理解为工作与报酬之间的相互交换。这种相互交换对员工的意义,会受到个人经历和特点、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历史、以及更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雇佣关系中的心理契约。
企业的员工素质和薪酬管理内容是企业和员工双方关注的直接焦点,通过心理契约这条纽带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可以使企业和员工双方明确员工素质和薪酬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在不盲目增加企业负担的基础上,降低苏北民营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薪酬矛盾。即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找出员工素质与心理契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心理契约于企业采取的薪酬政策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三者在苏北民营企业这个具体环境中的联系。
2.1心理契约概述
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一种隐形的、主观的心理约定,包括双方对相互责任的期望及对自己义务的认知。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员工满意度。如果将员工的任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将企业提供的薪酬分为短期和长期,我们可以将心理契约区分为四种类型:交易型心理契约,有详细的任务,企业提供短期薪酬;过渡型心理契约,没有详细的任务,企业提供短期薪酬;平衡型心理契约,任务非常详细明确,而且企业提供长期薪酬;关系型心理契约,任务不明确,但企业提供长期薪酬。
2.2苏北地区民营企业员工的素质构成
一般来说,素质由以下要素构成。动机:指推动个人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个性、品质: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一贯反应;态度、价值观与自我形象:指个人自我认知的结果。作为动机的反映,可与预测短期内有人监督下人的行为方式;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与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素质是员工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的能力,不同行业的工作内容不同,因此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同。本文关于素质的内容及分类的研究结论相对粗略,只是从本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将苏北民营企业的员工素质分为高素质水平、中等素质水平和低素质水平。
其中,高素质水平所对应的员工能很圆满的完成企业交付的任务,中等素质水平的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正好达到企业能接受的下限水平,至于低素质水平的员工,企业对其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满意。
2.3苏北地区民营企业的员工素质与心理契约之间关系分析
员工素质与心理契约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是:员工素质水平较高时,倾向于在公司内部获得长期发展,此时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偏关系型。员工素质水平中等时,对物质收入关注的程度提高,此时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偏交易型,或者在交易型与关系型之间的某个平衡点上。员工素质水平偏低时,凭借自身工作能力获得高薪的可能性非常低,缺乏工作能力,企业难以给予器重。此时员工提出加薪要求,一般是横向与同事之间进行薪酬数额比较的结果,此时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绝对是交易型的。
2.4心理契约与企业家提供的薪酬内容之间关系分析
苏北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在运营企业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市场环境中的机会较少等原因,在进行市场薪酬调查的基础上,倾向于给员工提供一个相对具有吸引力的薪酬水平,即中上水平或中等水平的员工薪酬。当员工要求加薪时,企业家的直接反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短期内企业家会对照双方签订的经济契约去检查员工的工作绩效,以比较结果作为是否给员工加薪的根本理由;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对于优秀员工的加薪要求,企业家会对员工的心理契约进行分析,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内给员工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心理契约与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当心理契约偏交易型时,企业家给员工提供的薪酬一般是市场平均水平;双方的心理契约偏关系型时,如果企业经营顺畅,则企业家会为员工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如果企业经营困难,则企业家会为员工提供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酬。因为此时低水平薪酬针对的是与企业有长期合作可能的优秀员工,因此一般不会导致员工离职。
至于过渡型和平衡型心理契约,苏北民营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则是在市场平均水平和较高水平之间取一个平衡水平。
3结 论
苏北地区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环境以及经营机会较苏南地区的民营企业要弱势一些。此时,企业一方面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要争取在市场上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基于企业长期和短期内的发展目标,当员工对企业提供的薪酬不满、向企业提出加薪要求时,企业的合理对策就是,按企业内较易获得的员工素质数据,对企业员工进行分类。结合本文研究得出的员工素质与心理契约之间的关系,在员工素质已知的条件下,对员工持有的心理契约内容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心理契约内容,对员工采取对应的薪酬政策。通过对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明确,来化解苏北民营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薪酬矛盾,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方面,研究有关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我国税法没有规范我国民营企业纳税的具体规定,借鉴国外成熟的民营企业税收制度与政策,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有利于完善我国税收体系,为制定合理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有关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税收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税收负担,保障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
二是, 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
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首先,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税制体系。在增值税制度上,扩大一般纳税人的征收范围,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在所得税优惠上,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小微型民营企业的所得税率,根据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措施。在营业税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纳税人可设计起征点。
[关键词] 民营企业金融风暴应对策略长远发展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不断升级,其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预想,并不断的向全球蔓延。现如今,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难逃其影响。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采取何种策略应对危机,其策略是否具有科学可行性,还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来积极应对危机,从逆境中“逆流而上”,在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寻求企业自身发展的契机,这些都是本文要探求和解决的问题。
一、世界金融风暴中的民营企业现状
总体来说,金融风暴影响到了大多数民营企业。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有50%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的程度很大,30%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较大,20%的企业认为影响程度较小,企业认为没有影响程度的基本没有。可见,大多数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我们从行业分类角度和地域地区差异角度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1.行业分类角度
在行业上,尤其以制造业、钢铁贸易、化工行业和餐饮行业等企业受到的影响更深。大家都感到,虽然正处在酷暑,可金融危机还是带来了阵阵寒意。
调查显示,房屋建筑领域和制造加工领域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较高。房屋建造领域私人投资项目较多,此次金融危机使许多私人财富缩水,私人投资的房屋建造项目将大幅度减少。而由于房屋建设并不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即便是国家投资的房屋建造项目,也在大幅减少。鉴于此,此次金融危机对制造和建筑业影响大也就不足为奇。
2.地域地区差异角度
很多民营企业负责人和决策者普遍认为,从目前金融危机对全国各区域市场的影响看,金融危机对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影响最大,在我国涉外贸易比较多的沿海省份如广东、海南、浙江、福建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较高,这些市场的风险也比较大。
从对民营企业负责人和决策者的问答对话中,民营企业普遍看好中部省份和地区,认为这些地区还存在较多的市场机遇;西部地区将受到的影响有限;中部省份和地区未来建筑业发展势头较好;而对沿海开发的部分地区持不乐观态度,认为这些地区未来仍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二、面对危机民营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和方式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状和日益严重的危机,民营企业纷纷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危机。应该说,面对危机,反应各异。有的企业还沉浸在痛苦之中,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来应对,依然持迷茫和观望态度:有的企业却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采取行动,应对变化形势,努力化危为机。
总体来说,以下做法反映出了面对危机时,民营企业管理和决策者的智慧和冷静。
1.迅速应对,积极高度重视。危机没有到来时,看不出企业的不同。危机真正到来了,企业间的差距也开始显现。优秀的民营企业,平时就注重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们研究对策,制订预案,迅速应对,规避风险,将危机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2.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力争减少贸易损失。以工程建设和制造业为代表的受危机冲击最大的民营企业们,面对危机,他们积极主动地和合作厂商联系,巩固已经拥有的市场份额,留住客户,守住已经打下的“江山”。
3.在谨慎中大力开拓新的市场。危机下,谨慎的寻找和选择新的合作客户是至关重要的。很多民营企业加大力度开拓新的市场,将企业的重点转到一些受危机影响小的行业和地区,以规避风险。
三、民营企业还应该采取哪些方式和策略积极应对危机
面对危机,民营企业如何最大程度挽回和减小损失,在逆境中保住既有市场既有效益,并迎难而上,逆境中寻找到新的契机,并取得发展,这是每一位民营企业家和决策者们苦思冥想的问题。
总体而言,民营经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在经历着金融危机的考验和磨练。面对企业的实际生存状况,我们更应该思考现状背后得出问题的本质,无论是在经营发展中裹足不前的困难企业,还是受危机影响不是很大的企业,透过表象看清楚内在才能就应对危机作出探索性思考,为广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有效科学的建议,以此来推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瞄准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暗藏着机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应该善于抓住时机,审视自身不足,对于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传统产业结构,要积极调整。
2.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一直以来,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都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在经济危机中,这种瓶颈的制约作用尤其严重。作为民营企业,要积极拓宽融资的渠道,注重企业自身诚信建设,以便在需要是能顺利从金融部分得到贷款。同时,民营企业要调整自身资金回收过程,加快回收的力度,防止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3.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依靠拳头产品,扩大生产经营。
创新的进步的动力,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创新。没有了创新,企业就失去了进步发展的生命力和动力。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时迎难而上逆势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是自上至下的,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更要有这种意识和思想,在理论和行动指导企业向着创新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 营运资金 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营运资金的管理运用和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营运资金在民营企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营运资金的管理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果不但会对民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加强对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对促进河北省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1.1 营运资金的概念 营运资金,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投放在各种库存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以及存货及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上的资金;狭义的营运资金是指某一时期内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本文所涉及的营运资金主要是库存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以及预付款的管理。
1.2 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特殊性 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及特征不同于大型企业,具有其特殊性:
1.2.1 现金的利用效率要求比较高。民营企业因为规模比较小,企业的整体实力远远不如大型企业,再加上筹资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而自有资金又比较有限,所以只有在现金管理效率比较高的情况下,才能保证经营不至于中断。
1.2.2 及时回笼资金,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的作用。民营企业多是一些商业企业及小型的制造企业,其产品及服务所处市场竞争经常非常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制定出有效的信用政策,在促进销售的同时,及时回笼资金,充分应收账款的作用。
1.2.3 积极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短期融资。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体制不完善,民营企业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获得信用贷款,为了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抵押贷款、票据贴现等手段进行短期融资,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2 河北省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金管理混乱,利用效率低 现金资产的显著特
点是流动性最强,但是获利能力比较低。所以,有些民营企业认为单位的现金越多越好,在单位存放大量的现金,导致现金闲置,现金的管理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加。目前,河北省许多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数量短缺、业务水平比较低,会计核算机构不健全,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对现金日常进行管理与控制,一旦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很难实现现金快速周转,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资金周转;平时的现金管理随意性很大,有时现金过剩,有时又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货款和各种费用,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2 应收账款管理质量较差,占用资金较多 为了扩
大销售,许多民营企业都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商品,导致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但是在赊销的过程中没有制定详细的信用政策、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应收账款产生后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占用资金较多,有时还可能出现坏账,给企业造成资金损失。
2.3 存货缺乏有效的控制,导致存货积压 大多数民
营企业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存货管理方法的意识,没有可行的存货计划和有效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不重视采用最佳经济订货批量模型、ABC分类法等方法对存货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存货积压,占用资金较多。
2.4 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河北省大多数民营企
业由于资产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生产稳定性差、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低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像大企业一样能够从银行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不得不通过民间渠道获得资金,而民间筹资存在成本高、不稳定性高等缺点,这非常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大限制了其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3 提高河北省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加强现金日常管理,提高现金使用效率 河北省
民营企业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现金的日常管理。在日常活动中,要科学编制企业现金收支计划,严格控制现金开支情况,做到收支两条线。同时要有意识地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转的状况下,尽量降低现金的持有量,减少闲置资金的数量,使企业的现金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
3.2 健全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减少资金的占用 加强
对应收账款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销售之前要尽可能地详细了解新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及资信状况等基本信息,并以此作为确定其信用额度的依据之一,然后再结合市场的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最终确定给予该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期间。
其次,建立销售合同评审制度,杜绝不规范合同的出现。对销售合同进行评审时,要重点关注合同是否合法;合同的标的物、数量、质量、交货时间、付款时间、付款方式及违约责任是否规定清楚。发货后,有关部门要根据发货单及时开具相关票据,办理货款结算工作,要责任到人。
最后,销售之后要对应收账款进行适时监控,不能等到过了收账期再进行收款。在监控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客户出现资金周转方面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坏账;对于恶意拖欠货款的客户,要降低对其信用评级,并且以后要谨慎对待与其交往的业务,必要时,可采取法院调解、诉讼等法律手段,加大催收力度,争取尽早收回货款。
3.3 完善存货管理,加快存货周转速度,实现资源有效合理利用 加强对存货的采购、储存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减少资金的占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采购环节控制,在采购时,要采用经济进货批量模型,合理确定企业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控制存货的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尽量降低存货的总成本。
其次,日常管理控制,可以考虑采用ABC分类法,将企业的存货分为三类,一般A类存货金额大、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金额较小、品种数量繁多。在管理中抓住重点,对关键的少数A类存货进行重点管理,对B类存货进行次重点管理,对C类存货只进行一般管理,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最后,销售环节控制,做好企业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发挥民营企业的优点,按照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避免大量存货积压,占用资金。
3.4 改善融资困境,增强融资能力 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民营企业自身方面,民营企业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企业从金融机构融资创造条件;从金融机构方面,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符合信用政策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解决部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从政府方面,完善民营企业的相关法律体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岳霞.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
[2]向美英.浅析企业存货管理.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
[关键词]民营企业 买壳上市 财务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53-02
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主体。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却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其核心是缺乏融资渠道。[1]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原因,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极为稀缺,且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去了大多数的上市资格,留给民营企业的上市名额极为有限。民营企业直接上市花费时间较长,门槛较高,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二级市场又迟迟没有建立。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程序简便、耗费时间短、入市门槛低的买壳上市成为民营企业上市的便捷途径。[2]然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这种买壳上市操作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民营企业的运营。
一、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盲目买壳
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方兴未艾,可是部分民营企业在买壳前并未对壳公司进行细致调查,买壳活动具有盲目性。对选择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而言,收购具有“无负债、无亏损、无法律诉讼”等特点的“净壳”公司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实际中,具有上述优点的“净壳”公司并不好找。很多壳公司隐藏了大量的债务或存在法律纠纷,这些都给壳公司遗留了大量不良资产。[3]若民营企业收购存在此类问题的壳公司,不仅不能通过证券市场这个平台为公司筹集资金,还要先解决壳公司的遗留财务问题,这无疑与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初始目的是相背离的。
(二)民营企业收购资金实力有限
在我国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壳公司极为稀有,这就使得壳资源的价格十分昂贵。民营企业在整个买壳上市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买壳前期的收购成本、中期为获取控股权、后期的重组整合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是难以承受其复杂的过程的。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普遍起步较晚,资金积累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因此,若民营企业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巨额的买壳成本,强行买壳只会提前透支,并可能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利益输送行为明显
很多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后,急不可耐地运用各种手段向壳公司输入资产。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利益输送,从账面上提高壳公司每股收益,通过壳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市值膨胀获取巨额利润,以防止民营企业因在买壳中花费了巨大成本而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这种迫切的利益输送行为对壳公司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并可能产生财务风险。
(四)政府干预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壳公司的国有股是第一大股东,壳公司不仅是企业的资源,也是地方政府的资源。概而论之,地方政府都希望由本地企业去收购壳公司。为了防止稀缺壳资源的外流,壳公司所属地的政府往往会干预买壳上市活动的进行。地方政府的干预往往会伴随有地方保护主义,从而限制了壳资源的流动,使买壳上市资产偏离最优化方向。政府在买壳上市中的行政行为替代了市场行为,买壳上市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类别
(一)壳公司价值评估风险
民营企业之所以收购已经亏损的壳公司,是看重买壳成功后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配股融资,比较而言,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价值评估风险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与壳公司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来自于民营企业评估工具和方法的不正确。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买壳上市操作经验的欠缺和风险的忽视,在对目标壳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时往往遗漏了重要的细节。从实践来看民营企业对壳资源价值的评估过于乐观是导致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营企业在对壳公司进行评估时,壳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会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对壳公司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许多壳公司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粉饰财务报表等问题,例如,壳公司可能有意对债务进行隐瞒,将很多债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或者对大量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会计师事务所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可能不会严格地审查壳公司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报表信息不真实。民营企业若以此信息作为参考,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二)融资风险
首先,由于壳公司的稀有特征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上壳资源的价格十分昂贵,如此昂贵的收购价格要求民营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民营企业由于融资渠道受到限制,往往资金有限,很难承受巨额买壳成本,不得不提前透支自身的资源。在买壳上市过程中还要支付法律费用、会计费用等大量税费和后续开支等等。显然,民营企业仅靠自有资金是难以承担买壳上市过程中所需的巨额资金的融资难可能会带来财务风险。
其次,部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是通过在证券市场收购完成的,如果在收购的过程中被壳公司发觉,壳公司必然会采取反收购的措施,双方在证券市场的对弈会使股票的价格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应付股价大战,可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再次,如果买壳上市成功后,无法进行后续股权融资将是民营企业致命的问题。民营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取得上市资格,进而获得融资收益。民营企业在整个买壳上市的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资金,如果买壳后公司经营不佳,无法达到配股再融资的条件,不能通过二级市场筹措资金,这就使买壳上市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三点:其一,壳公司遗留问题没有处理干净;其二,注入的优质资产利润水平不高;其三,收购重组的波动影响上市公司的业务经营。
(三)支付风险
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不仅关系到买壳能否成功,而且关系到民营企业与壳公司的收益、企业权益结构的变化以及财务安排。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现金支付是指民营企业直接支付给壳公司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取得壳公司的所有权,它是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支付的主要方式。但全部以现金的方式支付不便于经营运作,而且如何筹集到大量的现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
三、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对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类别进行分析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民营企业管理者要对买壳上市的财务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进行买壳上市财务风险控制时,要始终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始终把风险思维贯穿于买壳上市的全过程。
(一)正确评价和选择壳公司
1.对壳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民营企业在买壳前,应对壳公司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公司背景、公司权力、合同、财务现状、生产方面、市场方面、人力资源、股票市场表现等情况,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对壳公司进行选择时,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壳公司无重大法律、债务纠纷,能集中精力于生产经营;壳公司收购成本相比较而言较小,在民营企业承受能力之内;所选壳公司的股本具有扩张的能力;尽量选择与自身业务相近、具有互补作用的壳公司,这样可以缩短磨合期。
2.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买壳上市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企业收购行为,买壳上市的过程需要有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公司等中介机构协同完成。中介机构不但可以督促民营企业和壳公司合法地进行交易活动,规范交易行为,还可以降低买壳上市活动的信息成本和风险。同样的财务报表,民营企业管理者未必能从中得到很多信息,但是专业的会计师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而且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民营企业签订合同,当审核出现差错时,会计师事务所也要承担无限责任,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压力。民营企业还可以在与壳公司签订的合约中列明其具体承担哪些债务,明确表明买壳上市后对超出范围的债务不负责任。
3.对或有负债的调查。壳公司的或有负债是指不确定其是否发生的事件。民营企业在买壳上市过程中对或有事项进行调查,有助于降低买壳上市的财务损失。调查事项包括:壳公司对外担保情况及被担保公司的经营状况;近年来有关客户投诉的记录;任何潜在的、进行中的诉讼事项或已结案件的判决协议。[4]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
鉴于买壳上市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问题,首先,民营企业在买壳前应综合分析资金需求状况与自身资金实力,并据此制定详尽的资金筹集与使用计划,在编制计划时,民营企业应仔细分析壳公司具体情况的不同,会造成买壳过程中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需求量的不同;其次,民营企业应事先考虑到取得公司控股权后可能会产生的相关支出;再次,尽可能选择股本具有扩张能力的壳公司,这样民营企业在取得控股权后,可以通过二级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为企业维持经营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采取多种支付方式的组合
针对买壳上市中的大量资金需求,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时可以采取下列支付方式。
1.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现金或债务支付工具来筹集资金。买壳前,民营企业应对整个买壳过程的成本进行估算,并对自身的资金实力进行评估,据此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民营企业在选择债务支付方式时,应根据资金情况制定还款计划。若自身能力有限,民营企业应避免举债支付方式,以避免因沉重的本息偿还负担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阻。
2.以资产置换方式进行买壳。民营企业将自身的部分优质资产注入到壳公司,将壳公司的不良资产置换出来,这种资产置换方式由于是物与物之间的直接置换,减少了对现金的需求量,从而减轻了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
3.用先注资、再收购的方式进行买壳。壳公司通过举债购买民营企业的部分优质资产,民营企业再通过注资所得的资金收购壳公司,这种支付方式可以减少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
四、结论
总之,民营企业买壳上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收购行为,买壳过程中的选壳、买壳、重组整合环节都不能忽视,否则会直接或间接带来财务风险,影响整个买壳上市活动的效果。民营企业在开展买壳上市活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整个买壳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积极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促进买壳上市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威曹,丽萍.民营企业买壳上市风险分析[J].财会通讯,2009(2):141-142.
[2]邓秋妮.我国民营企业买壳上市的绩效评价及风险控制分析[J].价值工程,2009(2):158-160.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就迅猛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悄然萌发,对解决就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财务管理机制落后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涵盖了企业的资金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已渗透至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但其中一些问题,如人员素质不高、管理者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等都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成为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故此本文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财务理念十分落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太多的专业管理人才,而且在市场经济较稳定的环境下,更注重生产与销售,而忽略财务管理与内部管理。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没有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科学管理的概念,这一切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成本控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集权现象比较严重,这些管理者往往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与研究,经常出现越权行事的现象,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2.会计核算工作能力薄弱。由于生产规模、组织结构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十分简单,人员配置不合理,内部控制机制也不完善。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一般,核算工作力量比较薄弱,甚至有一些民营企业干脆不设会计机构,最典型的是老板娘任企业处纳,掌握企业的财政大权,会计只是简单的记记账,而且会计多数与老板或老板娘是亲属关系。会计机构不健全,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除一些较大型或由国有企业改制转型的民营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3.投资盲目,融资渠道单一。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老板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营销和交际能力,但擅长管理的却寥寥可数。也就是说,民营企业老板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家,因为他们不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必有的一项素质。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在投资时草率决策,运气好就大赚一把,运气不好就血本无归。还有一个明显的情况,就是大多民营企业都选择多元化经验,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也可以不断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能满足老板的虚荣感。但是,大多民营企业却忽略了企业规模与内部管理的协调性,结果造成风险分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导致风险增加。总的来说,盲目投资与我国企业的短期利益过度关注有很大关系,导致对起步行业未来形势的忧虑过度增加。在扩大规模过程中,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运行资金,这部分资金一般靠自筹或贷款来完成。但民营企业可抵押资产较少、信誉度较高,向银行贷款具有很大的难度。融资渠道单一,自筹资金也无法满足企业要求,所以资金问题也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非常有必要在民营企业中科学的运行,为民营企业科学规划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发展规划,对此民营企业必须树立全新的财务观念。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水平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素质,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民营企业要为财务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责权利一体的财务运行机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民主化。二是建立多元化资本理念。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是开放的市场,民营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抓住机会,寻求与外资的合作,优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是强化信息优先的管理理念。近年来,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在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需要迅速、准确、全面、科学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以便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活动提供参考。
2.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优化规范管理基础在工作流程、内部控制、资料信息的采集流转的产供销日常管理基础等方面进行完善提高、制定出细致的书面制度。为做好客户管理,财务部门需要整理历史的收款记录,和业务部门一起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为经营者的信用期限和额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能力,要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体系,明确人才的开发思路,施以正确的引导措施;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开发工作机构,明确人才的资格条件和评定标准,定期对人才实施考核,优者留、劣者汰,不断更新人才队伍的血液。
3.改善投、融资环境。投、融资是企业改善经营方式,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金融活动,事关企业的命运。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相关方面的政策体系并没有给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如2010年末开始的持高不下的通账率,让许多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政策倾向的不明朗,让许多有钱的私企只能持币观望,很难通过合理渠道对有需求的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所以,建立有活力的金融制度,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能以合理的代价取得融资,已经迫在眉睫。
总之,经济越来越发展,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重视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更好的投、融资,所以民营企业要坚持不懈地抓住发展机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基础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芝铭.新形势下探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J].改革与开放,2010(12).
摘 要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新阶段,其标志是资本从“引进来”的单向流动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流动模式转变。本文主要分析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及外部支持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 外部支持 体系
一直以来,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不断地在进行体制改革,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这些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分析
(一)寻求市场优势
所谓市场优势是指东道国市场存在着吸引企业前往投资的因素。90年代以来,我国家电业、纺织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国内市场已趋饱和。因此,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发掘国外消费市场潜力,一些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进行当地生产。而那些拥有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超导材料等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民营企业于是通过在消费和需求层次比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以获得产品市场。
(二)寻求资源优势
由于国内矿产、森林、渔业、耕地等自然资源的紧缺,不少民营企业纷纷投资海外,有的通过开采取得自然资源,直接控制资源来源;有的直接利用当地特有资源,投入部分资金,生产国际市场畅销产品。随着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对高质量研究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民营企业纷纷着手建立全球性的开发网络,利用其投资所在地区的人才优势、智力资源,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三)寻求环境优势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政策优惠,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为国际资本的进人提供了税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产业群集带来的区域创新优势,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再者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遭遇反倾销案最多的国家,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各种地区集团化的贸易壁垒,减轻民营企业在原有的
出口市场受到威胁,增加发展机会。
(四)发挥自身优势
为发挥自身优势而走出国门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自身优势。
1.技术优势。我国的航天、超导、生物工程及某些具有关键技术的行业,其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拥有这类技术的企业可以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同时与非洲、拉美、前苏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家电、纺织、食品加工等成熟技术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因而我国这类产业的企业选择到这些发展中国家去投资。
2.传统产品的优势。我国的中药、园林、烹调技术等传统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为特定消费者所钟爱。
3.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是我国民营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秘密武器。由于中方派出人员和输出设备、零部件的费用价格较低,加之广告费、管理费所占比重不高,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较低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二、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外部支持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外部支持体系对促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至关重要。根据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我们认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支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由禁止到开放应当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跃,尤其是新近修订的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近一时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与问题也相伴而来。由于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无法可依、法律空白的尴尬局面,尽快制订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外投资从根本上看应是企业行为,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凭借的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优势,但是在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自从2001年底我国加人WTO以来,财政部、外汇管理局、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保险公司等机构在境外投资的财政支持、外汇支持、信贷支持、投资保险支持等方面,相继改进了各自领域的促进措施,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便利。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正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和提高时期,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从信息咨询和辅助系统来看,我国政府有关服务部门的设立和运作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海外经济信息、商业咨询等服务。为了有效地帮助我国民营企业获得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减少企业信息收集的盲目性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政府应利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处、经参处等汇编一些国际商业、投资情报,利用外资委等机构进行投资、资信等的调查,与同业公会等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和健全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包括从项目推荐、市场调研、咨询到提供资金支持等全方位、周到具体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际经济合作.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