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学科素养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 要:通过对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中生物学科情况的比较,从考试形式、比例、题型、范围、命题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课改前相比,生物学科在理综考试中的比值有所增加,生物试题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体现生命科学时代前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钻研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创新人才。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12edu.cn/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实现优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话题上与大家进行讨论。
一、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工具,是简单的粉笔+黑板,这样虽然能够使学生轻松掌握教材上的内容,却忽视了对学生生物技能的培养。如今,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学习当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向学生传达的信息量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只依靠生物课本上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生物课堂信息量的传递渠道就会大大增加,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汲取更多的课堂信息,也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注重课本,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研究的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和与之有关的环境因素,所以生物学科的知识可以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类的健康、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都与生物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本与现实生活有了脱节,教师无法向学生分析与解释渗透在生活实际中的生物现象和知识,导致学生对生物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严重缺失。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强化学识,联系实际意识,同时注意观察在生活实际中体现的生物现象、生物问题,使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切富有变化的刺激感兴趣,当这种刺激让人感觉到兴奋时,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就会达到最佳的状态,而情境教学正是把这一点作为依据,使教学活动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比如,在讲“遗传与进化”这一章时,我们可以先跟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年轻时候就声名大噪,美国著名的舞蹈家邓肯在读了他的作品以后,对他产生爱慕之情,于是写信给他:“你如此聪明,我如此美丽,假如我们两个结婚,生下的孩子头脑像你,面孔像我,该多好。”萧伯纳接到信以后,笑了笑,一本正经地给她回了封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如果生下的孩子头脑像你,面孔像我,那岂不是糟透了!”对于这样的回答,学生开始争论到底谁是谁非,利用学生这种新知识的求知欲望,顺势引入该章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情感和意境的组合中,完成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
综上所述,优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件缓慢的工程,我们不可以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生物课堂的高质量、高收益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总结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优化生物课堂的效果,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国裕.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寇海莲,万正刚.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吴松年,王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生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素养。
关键词:生物素养;教材;实验探究能力;生活及实践;热点
高考试题作为研读考试动向的风向标具有积极的解读意义。综合分析近年来的新课程高考生物试题(特别是2016年高考全国I卷),不难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明显减少了教辅的影子,强调了与教材的联系,考查内容取于教材,主干突出,对基础知识考查更全面,2016年十二道高考试题所涉及的主要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与进化、生物的稳态与环境等几个主干知识块,所考查的知识全是教材的重点,但考查程度又远远高于教材,将实验与探究、创新与应用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态,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改的新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定位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师应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本人结合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以2016年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为例,浅谈如何用好教材,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理科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认知的结果,而忽视认识的过程和理解,注重“做题”而忽视在实际中的应用,由此导致学生只知概念是什么,不理解为什么,问题解决能力较低,思维的逻辑性不强。例如,这次全国卷的第29题考查了dATP的结构特点和构成DNA的基本单位、DNA复制,考生只在选修3学习PCR过程中,对dATP(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有接触,但是这对试题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如果学生在平时搞清ATP-ADP-AMP的转换,以及AMP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能将这些知识转换到dATP中,就能快速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对学生生物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完美考查。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纵观2016年的生物学试题,试题的背景材料强调了生物学实验,凸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如,第3题测定酶的活力实验不是简单地考查概念,而是从实验形成的探究过程入手;第31题病毒感染动物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肿瘤关系、第32题设计遗传杂交实验。全卷十二道试题,5道题与实验直接相关。涉及的实验方法既有生命科学中的经典研究方法,如对照实验、杂交等,又有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如构建重组质粒、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形式既有方法的应用,又有实验方案设计评价,还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由此可见,试题对实验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用好教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是滤液细线画得太粗,还有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的,鼓励他们继续实验,最后实验终于成功了,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联系与应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始终要“紧扣课本”,尤其注重课本知识的“延伸和理解”,做到课内课外、题内题外相互“迁移”,反对“忘本”只抓资料,又切忌“照本宣科”。例如,本试卷第2题的离子泵,第5题在关注生态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体现了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第31题免疫、疫苗与肿瘤的关系等,这些试题无一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激起学生的答题兴趣,试题开放性和时代性兼备,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奥妙。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内容,如,讲到人类遗传病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人类社会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应该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等。讲到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与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角度来分析,应如何解决,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现在的环境情况和我们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方法来改善现在的状况。如,从遗传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我们要严防禽流感、猪流感?猪流感的死亡率并不高,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紧张?这两种流感各有什么特点?流感病毒是什么病毒?在变异的角度来分析有什么特点?这两种病毒有没有可能重组在一起?如果重组在一起会怎么样?经过一步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学习“蛋白质是主要的承担者”的内容时,教师可呈现比如奶粉、蛋白粉、小孩子吃的初乳素的说明书、治疗糖尿病用的胰岛素的瓶子等照片,学生会特别感兴趣,新知识的掌握也会很顺利。在这一节课上,当讲完蛋白质的功能后,我还用多媒体展示了奶粉事件中的“大头娃娃”,因营养不良造成身体异常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鉴定蛋白质,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才能练就火眼金睛,才能科学地对待一些商家过分宣传的产品。例如,一些修复洗发水中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有人认为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误认为使用该洗发水后头发就能修复了,实际上头发及头皮是不能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高了,生物学科的应用性、生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也就无形提高了。
四、关注现代科技前沿的热点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理综考试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中,有不少是以现实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从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如第29题、40题是属于生物科学的前沿――DNA分子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中心法则拓展与基因工程知识。
关键词 课程资源 生物学 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因此,教师必须对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纲要》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院、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各种生物学新课程资源,以利于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1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对于生物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
依据有关论著,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分类也不相同,这里不再一一叙述,可参考有关专家论著。
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和《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的有关论述,再结合相关论著,可以认为,生物学课程资源既包含了生物学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含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1 学校教学设备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2. 2 图书馆也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3 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良种场、养殖场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等都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1. 4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如,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有的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家畜或种植花卉的经历等,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1. 5 信息化课程资源在生物学课程资源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包括使用各种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学教育资源等。
2 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作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是决定生物学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学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是深化生物学课程改革、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2.1 开发和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发挥本地区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随着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更新,有利于拓宽发展教育的思路,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打造出一片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天地来。特别重要的是,在物质条件相对贫乏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本地的有利条件,创造性地谱写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篇章。如溧阳南部山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山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大有前景。抓住了这个特色,并结合实际开发与利用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就能为生物学新课程的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2.2 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与校外环境打交道,引导学生去积极适应社会。特别是生物学学科,不少课程资源都是活的资源,都是有生命的资源,学会同这些资源打交道,懂得如何开发与利用这些活的资源,这是在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必将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植物资源的考察和标本的采集中、与动物的接触中、和人的交往中,都可以充分地培养这些能力。
3 生物学教学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式与途径多种多样,《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课程标准解读》中都作出了相关的论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新课程实施的一些体会,再作一些展开性的叙述。
3.1 充分开发与利用生物学新教材资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的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的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就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人教版生物学新教材,作为按照《纲要》和《标准》编写的一套高质量的生物学新教材,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凝结了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这套生物学新教材无疑就是非常宝贵的、主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3.2 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
实验、实践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生物学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3.2.1 丰富、选择和整合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
在生物学新课程实验中,生物学教师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生物学课程的特点,丰富、选择和整合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为当前生物学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服务。一方面,教师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为生物实验室征订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资料等,为生物实验园购买一些必需的生物材料、器具等;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努力创设条件,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器具,利用学生周围的生物资源,使之也成为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的资源之一,充分为教学服务,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也是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的主人。
3.2.2 开放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创造条件
生物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通过生物学实验、实践活动来进行和完成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实验、实践活动为手段,通过探究,自己去设计实验、实践活动方案,收集实验、实践的有关数据,归纳关总结出规律。因此,实验和实践应该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应向学生开放,让学生随时熟悉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中的有关仪器和生物材料,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实验园的日常管理中来,以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适当的方法和材料来进行科学探究。
3.2.3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等课程资源的作用
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要人人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生物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园要进一步充实有关仪器设备,改变以往的使用模式,按照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好、组织好实验和实践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实验室、实验园中的有关材料器具,将实验、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甚至家庭,以便更好地发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课程资源的作用。
3.2.4 将信息技术等引入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园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物学教师要逐渐重视将信息技术引入生物实验室、实验园,要逐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模拟生物学实验和实践过程,让学生在生物学实验和实践中接触现代科技,丰富生物实验室、生物园课程资源的内容。转贴于
3.3 合理开发与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
《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学教学的天然实验室,依靠自然界可以开展许多科学探究活动。”依据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自然环境资源的潜力,可以很好地推动一个地区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如溧阳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国家生态示范县)、旅游资源(4A级旅游度假区)、生物多样性资源(溧阳南部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等,如能够加以合理利用,再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去开发生物学自然环境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3.4 挖掘利用隐形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所谓隐形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就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生物学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如学生大多接种过疫苗,对有关免疫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有过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有的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也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途径,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是生物学课程资源中的隐形资源,是使生物学课程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
这些课程资源,由于它们是隐形的,它们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它们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了解这些隐性的生物学资源,从中寻找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合作学习方式、模拟和游戏方式等。
3.5 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物学课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也为生物学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信息技术资源广泛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的结构,为课程资源的优化提供动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技术资源”,《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和说明。将生物学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整合于生物学教学之中,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3.5.1 网络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教学资源在网上日益丰富起来。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超文本链接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的需求。如何有效快捷地获取网络课程资源为生物学教学服务,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具体到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应当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的数据库、局域网、因特网来获取和交换网络课程信息,让学生以自主收集到的课程资源信息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里,网络应成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工具,促进学生发现和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时,网络就是他们获取学习和探究资料的平台,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思想交流,观察其它小组的研究,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平台;另外,通过计算机的强大运算功能,学生可以有效地处理研究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成果的;让多媒体网络也成为反馈学习成果的工具。
可供学生获取更多的生物学知识的和观点的相关网站有:生物引擎网网站bio-engine.com;生物学科普之窗网网站wilbid.go.163.com;现代生物图片库网站biogallery.yeah.net;生物天地网网站duyone.myetang.com等。利用这些相关网站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现代信息素养。
3.5.2 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课程资源,一般指幻灯片、投影片、录相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课件等。多媒体课程资源与传统的“印刷品“相比,具有超媒体性、互动性、智能化等优点。它的容量非常大,可以将不同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满足学习者视听等各种感官的需求。多媒体课程资源还具有容易分解、组合、检索、提取和利用的特点,为知识的获取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创设生物学课程独特的课堂教学情景,丰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人的性别遗传”时,将有关性细胞结合的内容制成Flash动画演示,可以大大增加有关理论内容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在合理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时,不仅仅是把它们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更为重要的是把它们当作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相关配套的显微投影片、显微幻灯片等;另外,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负责好有关脚本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避免用先进的手段教落后的思想;再者,要尽快建立起多媒体资源的数据库,拓宽校校之间多媒体课程资源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3.5.3 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说,广播、电视等课程资源也是信息技术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已基本普及了电视,学生每天从电视上获取的生物科技信息是非常重要和直观的课程资源,如CCTV-7(农业频道)和CCTV-10(科学、教育频道)的有关节目,各地方台播出的如“探索DISCOVER”之类的有关节目等,都有助于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生物学课程信息,及时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此外,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上还不断有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新闻报道,如环境问题(酸雨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入侵等)、营养与保健问题(阜阳劣质奶粉案等),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最好能录下有关声音、画面,制成音响资料,把这些资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这样可充分发挥它们的时效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做到这类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4 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浅说
生物学教师是开发与利用生物学课程资源的主体,生物学教学活动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就这两方面而言,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把生物学课程资源引入到生物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按照段兆兵等的有关论点,结合新课程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性、体验性、合作性和生命性的特点,可以有如下几种模式:
4.1 实践——体验模式:生物学教材是最重要的生物学课程资源,但如果仅仅局限在生物学教材之中,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接受模式,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独特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物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物学实践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和直接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4.2 问题——探究模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利用本地区所特有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关键词:科学素养;资料分析;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44-02
近几十年来,新的生物技术给农业、食品工业及医药业注入了生机,对教育和教学,尤其是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材也对应地作了全面的修改,新增了“资料分析”、“资料搜集与分析”、“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等素材。笔者决定,利用“资料分析”中文字、图片、数据资料、表格等多样形式,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尝试从“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知识应用” 和“科学、技术与社会”这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转变学习方式,训练科学思维
有效使用“资料分析”可激励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而改变单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真正建构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必修1“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教师可以利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素材,利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究酶的本质,从而对学生进行想象、比较、综合、推理和假说―演绎等多方面的科学思维训练。例如,由酒为什么变酸这个生产实践问题,引入酶本质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表现出多种思维方法,如李比希在应用推理的直觉思维,提出发酵是由酵母菌死后的产物引起的;毕希纳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整个细胞还是酵母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的问题,从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萨姆纳则应用刀豆种子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酶是蛋白质,继而科学家们从其他生物体内也发现和证明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是蛋白质,应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总结出:酶是蛋白质。接着,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通过大胆质疑,发现少数RNA也是酶,从而发展了酶的定义。
二、展现科学史料,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生物新教材“资料分析”大多展现许多生物科学史上研究的事例和方法,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含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轨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探究过程的再现,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
必修模块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的资料分析,通过展示科学家们探究细胞的整个历程的科学史料,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领悟到: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能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并发现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的重大结论――细胞学说,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感悟到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
三、理解科学知识,强化应用意识
生物中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的应用性也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教材内容,以“资料分析”板块为载体,联系身边的生活实例,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而且有助于其提高自身实际应用能力。
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很多,如资料分析“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和“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通过教材展示的有关图文,采取了引导学生分析和交流的方式,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和如何正确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将其用于生产实践中。再让学生联想其他事例,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细胞呼吸原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广泛性。
四、紧密联系生活,渗透STS教育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一些国家率先开始STS教育,后来到20世纪80年代,STS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STS教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资料分析”提供的各种生物与环境和生活相关的素材、资料,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讨论,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又一途径。
例如,“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等资料,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话题,既能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从而逐步地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 生活资源
我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立足高中生物学教学课堂作为主阵地,积极开展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之事着手,主动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就是我对近几年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所做的总结。
一、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建立研究性学习基地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根据我校实际需要建立“XX中学研究性学习苗圃基地”,此苗圃基地是一个以教学、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小型苗圃,同时可为学校绿化提供树苗及花卉。建设人员中有老师2人,技术指导人员1人,到目前为止参加的学生已超过500人次,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同时这些学生中有的还担当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自苗圃基地建成后,我带领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首先调查校园植物种类并给植物挂牌,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编写校本教材《XX中学校园植物》。
同学们在熟悉了一些常见植物名称、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之后,在我校技术指导员的带领下,在不同季节进行常见花卉繁殖及护理。我们这苗圃基地育苗品种有:月季、杨树、柳树、龙柏、香樟、桂花、含笑、竹等,以及一些花卉如凤仙花、矮牵牛、三色堇、鸡冠花等。苗圃基地还将不断地进行苗木补充和更新,以满足教学需要和学校绿化的需求。本研究性学习苗圃基地承担的主要实训项目有:1.树种及花卉的识别;2.播种育苗;3.扦插繁殖技术;4.嫁接繁殖技术;5.大苗移植技术;6.苗木的抚育与管护。这些实训项目理论联系实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拓展了生物教学阵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更热爱劳动了。
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成立兴趣小组
我校地处海边,海洋资源比较丰富,为弘扬海洋文化我校建立“海洋文化馆”,设有各类展览室,如有海洋渔具展览室、海洋贝类展览室、珊瑚展览室、海洋鸟类展览室、海洋鱼类展览室等。海洋文化馆除设以上各类展室之外,更重要的是开设一些标本制作室,如海洋鱼类浸制标本室、海鸟标本制作室、海洋植物标本制作室、海洋贝类手工制作室,为此,我们分别成立了4个兴趣小组,在我和同事们精心组织下,标本制作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定期开展活动,制作了大量标本。在海洋文化馆中绝大部分标本都是学生亲自制作的,自己制作的标本被展览出来,同学们都感到很自豪。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各类标本是怎么制作的,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陶冶了情操,同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与环保工作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工业生产,运用哪些生物科学技术。如从当地的酿酒业了解酵母菌,认识发酵与食品生产;从加酶洗衣粉的生产,认识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调查了解哪些药品和疫苗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发的,认识生物工程技术在医药、医疗领域的应用等。
四、利用社会热点问题随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每节生物课的前几分钟我都请一位学生介绍他(她)事前所准备的有关生物方面的问题或科普文章,而后当场提问让其他同学抢答,当某一同学介绍的内容大家都比较感兴趣时,就以此为题,大家通过寻找资料作深入了解。比如克隆婴儿问题,通过对克隆婴儿的有关情况追踪了解,不但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克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了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使他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研究只有造福人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五、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学科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特色栏目”丰富,增加了科学家访谈、问题探讨、本节聚焦、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本章小结、网站登录等,这些栏目为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所学内容主动探究,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如:在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与一日三餐的食物相结合,理解氨基酸及其种类;运用数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在认识蛋白质的多样性的基础上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课后通过“科学史话”、“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指把教学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曾经的课堂教学,教师都是在备课时设计好了课堂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学习。教师提问,学生按课本知识进行回答,学生很少向老师提出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联系实际时,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进行“诱思”,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无法进行相向而“思”不到位。
研究性学习开展后,学生的实践活动多了,接触的事物多了,问题自然也就多了;活动中师生接触多了,感觉更亲近了,他们不仅对课本知识向老师提出“为什么”,对在其他方面看到或碰到的问题也会向老师提出“为什么”。现在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知识条理性,还能够较好地联系自身感受使答案更具有说服力,如免疫细胞的来源,人体免疫的方式及过程,什么是特异性免疫,等等,他们就会结合自己注射疫苗的感受回答。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效教学 备考 研究高考
1.辩证看待有效教学
1.1有效教学的特征
(一)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三)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四)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五)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六)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2有效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有效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
2.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有效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2.1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有效教学早体现
当我们还在担任高二教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多元理解,鼓励学生乐于、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学生的想法之间要有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达成“共识”,实现知识的建构);达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在不同的情景下应用知识,用自己的话解释,解变式题、解相关问题,解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是我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如果感觉课堂不满意,则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2.2 高考落实新理念,选好教辅早准备
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配套的教辅资料严重稀缺。用好教辅资料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只有讲透教材,才能让教师从题山里走出来,学生从题海来游出来。长期以来,各种教辅资料的存在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教、学观念。资料中大量的习题让师生产生了依赖心理,形成了以做代读,以考代学,以讲代教的观念。尽管教、学过程中需要做一定量的练习,也需要老师精练的讲解,这个“度”却很难把握,在具体操作中,老师和学生常免不了被资料牵着鼻子走,学生成了做题目的“机器”,老师成了“布道者”,上课就是“满堂灌”。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3.备考方法的完善
3.1 研究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
3.2 解读《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实验题(经改编)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4.备考信息的获取
4.1聆听高考专家的报告
我参加了由湖北教科院组织的湖北省近几年新课改培训信息报告会。听取了北京市和湖北省的特级教师的报告,使我课题的少走很多弯路,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
4.2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
关键词: 生物高考 考纲解读 命题趋势 备考策略
怎样利用考前冲刺阶段的有限时间,全面提升学生在生物高考中的应试能力,达到高考的要求呢?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其次了解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根据命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最后强化自身的薄弱环节,讲究复习策略和应考策略,方能走向成功。
一、2010年考纲解读
1.考试性质及能力要求。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纲》)的生物学科部分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能力要求还是考试范围,基本保持不变。《考纲》仍分为五部分: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命题要求、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和题型示例。考试性质为选拔性考试,择优录取。考试内容的能力要求仍为四种,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考纲》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作了明确的界定。
2.考试内容分析。
2010年《考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包括9个板块,约133个知识点与17个实验,这些内容涉及必修一、必修二的全部内容;选修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必修部分的拓展和延伸,还包含生物学热点问题,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过程等。
3.命题的指导思想。
“命题要求”中明确指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因此,2010年高考生物试题将继续全面考查考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继续围绕能力考查这个中心,考查考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关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现实问题。
二、近三年试题特点与变化趋势
1.内容分布特点。
特点一:注重主干知识,兼顾知识覆盖面。近三年试题中均涉及了“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及“生物与环境”四大主干知识,但考查的比例和形式略有区别。如2007年和2008年的考卷中主干知识的比例为83%,2009年为78%。
特点二:选修内容不容忽视。近三年考查选修教材知识占分比例分别为:2007年33.3%、2008年33.3%、2009年22.2%,可看出选修内容的地位,这是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向已经实行的新一轮高中课改迈进的信号,是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接轨的过渡,同时也预示着新的高中课改过渡过程中,选修本的教学内容不容忽视并应加强。
2.能力考查特点。
特点一:注重与生产、生活和健康相联系。如以当前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甲型H1N1型流感为背景,近三年试题对考生应用“免疫”方面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连续的考查。考题中频繁出现围绕人体激素调节、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产品、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内容所设计的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原则。
特点二: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纵观近三年的考题,曲线图、表格、流程图等丰富了试题呈现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对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如2008年第30题Ⅰ,要求通过对曲线图及实验流程图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解释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2009年第31题要求考生根据曲线图提供的信息,分析试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得出实验结论,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特点三:文字表达量大幅增加。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全国理综卷(大纲版)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字符数分别是130个、265个和322个。2007年几乎都是填空题的形式,2008年填空兼顾表达的形式,2009年几乎是长篇大论式的答题形式。另外,2009年生物试题号题由原来的2个增至4个。文字表达量的大幅增加,对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更短的时间内作出较为准确简练的表达。
三、对2010年命题趋势的展望
1.稳重求变,突出能力。
2010年《考纲》与2009年基本相同,所以命制的试题的题型、题量、范围、考点分布等也应基本稳定。如有变化,试题可能将会在新情境、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可能会加大图表类命题的考查力度,以相关隐形知识为背景材料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试题可能会增多。
2.突出主干,加强综合。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似乎已成为一种模式,所以四大主干知识仍是命题的重点,实验题的情景或许会有所创新。试题会注重章节内综合,以及必修与选修教材间的知识联系,由点向面综合考查过渡。
3.注重方法,强化探究。
2008年和2009年理综Ⅱ卷的生物实验设计类题的题量大大增加,这说明高考对实验的考查力度有所提升,以教材实验中隐含的大量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为背景,2010年实验命题可能会对探究类实验设计步骤的思维的正确性,对现象与结果分析的逻辑关联性等方面有较大力度的体现。
4.取材新颖,关注热点。
以源于社会生活和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为背景材料,关联生物学相关知识,在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以“流感”、“低碳经济”等热点与新兴名词为背景材料的命题在2010年的考题中可能会得到延续。
四、2010年生物高考备考冲刺阶段的备考策略
1.回归课本,构建网络。
任何一年的考题中,基础知识题都会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对《考纲》中列出的知识点做逐一梳理,把零散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以便能快速、正确和高效地提取相关的知识。
2.教练结合,排查纠误。
考生在答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审题不清,不明命题者的意图;选择题鉴别、判断不准;概念含糊,思路不畅,推理能力不强,思维不严谨;不会处理图解、图表、数据、曲线等信息;实验题得分率一直偏低,不能按照实验原理表述;表述笼统、不规范,不会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正确答题;时间不够,考试焦虑。
出现的原因:阅读能力差,理解不透,分析不全,处理信息能力弱,不会联想;基本概念、原理掌握得不够准确,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缺乏;学生的解题心理,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方法、技能、迁移能力薄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扎实,背景知识较窄;解题习惯不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考试技巧和考试心理亟待加强。
冲刺阶段的复习应选择前一阶段各类测试(如月考、周考等)中暴露出的知识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忽等,有针对性地适度训练,认真分析、总结和归纳出同类型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避免相同失误再现。
3.选做真题,模拟演练。
选择近几年各省区的高考真题进行“实战”演练,是一种在短期内能较大程度提升应试能力的措施。在演练过程中学生要注意临场应试的几个原则:①认真审题,弄清题意。②做选择题不要轻易地把生活经验往试题上套,要用学科概念、原理,去分析、比较、推导。③Ⅱ卷最好按顺序做。答案要准确、简洁、规范化,即要做到层次清晰、表述条理、逻辑严谨,紧扣原理,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4.关注热点,联系生活。
高考命题会对近几年特别是前一年度内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有所体现。如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化学奖中“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H1N1流感”、“低碳经济”等,都可以成为命题的切入点。但要注意切不可为“热点”而“过热”地投入,要善于从材料的问题情境中去联系理论,理性地去分析思考。
5.调整心态,从容应考。
高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自然科学学科特别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我在最近几年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对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部分进行了认真解读和精心设计,除了让学生在教学中了解那部分科学史之外,更多的是尝试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操作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大家分享。
一、从发现细胞到细胞学说建立以及细胞结构、功能及原理阐述等一整套科学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干学者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并且有不少学者穷毕生精力为之努力却只在这段科学发展史上被一笔带过,甚至没有提及他们的姓名。让学生从中体会做成一件事情的艰难,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尤其是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奉献意识,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认真努力,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为追求真知要树立耐得住寂寞的恒心和勇气。
二、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思想成长方面的指导。从酶本质描述的变迁,引导学生作出这样的思考:科学的发展是向前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时候会反向。其实人的成长也是一样的,我在将这个生物学发展史实运用到教学中,主要用于指导年龄在15岁左右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和15年的成长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也形成了一些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该如何看待这些已经有了的经验,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学者,囿于当时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尚且作出关于酶化学本质的不完全正确的认识。何况他们是15左右的孩子,限于知识面和接触社会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希望他们在后续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善于听取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听取有较多社会经验和较高知识水平的老师和家长的指导,这样可以少走弯路甚至是少走错路,尽快成人、成才。
三、用科学发展史实进行挫折教育。现在读书的高中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一家人的工作重心,在学校现在又强调赏识教育。多数孩子没有经历过或者很少经历挫折和磨难,尤其是不能忍受误解和冤枉。通过孟德尔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没有被当时科学家重视,到了1900年被重新认可后被誉为遗传学奠基人这一史实,引导学生思考:有实力的人到哪里都是会被认同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现在作为学生就是要不断积累,使自己变得强大,不能太在意一时一事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印象,哪怕因为某件事被别人误解或者冤枉,要坚信“清者自清”,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心。
四、生物科学发展史还是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坚持真理的良好教材。继孟德尔遗传定律在遗传学上地位被确立之后,若干学者进行验证试验,在发现有些数据不能用孟德尔定律解释时,很多人选择了放弃。摩尔根等人坚信自己试验原理及方法过程的科学性,由此展开分析,最终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并揭示了遗传的连锁互换规律。通过这件史实,我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树立信心,要尊重前人的成就但不能迷信前人的说法,另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只要认为自己分析问题的原理、方法、出发点没有错,发现与已有结论存在冲突,那就要深究,要找老师讨论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唯真、唯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问题分析上出现的缺陷。我发现通过争论之后,学生在曾经出问题的地方再出类似问题的情况大为减少,这是这个地方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收获。
五、用科学发展史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遗传信息表达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喜欢用物理学家迦莫夫提出的三联体密码学说这一史实。我给学生是这样总结这段史实:一个物理学家用数学理论解决了一个当时非常棘手的生物学问题。学生对这个描述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我顺势引导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看来没有多大使用价值的某些学科知识,将来是否成为社会人必备的常识现在不得而知,还有由这些知识带来的能力养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途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