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概述
上海旅游专科高等学校是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于1979年在上海成立 ,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此后的26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此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格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由于受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使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有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92所,在校生12266人;到2002年底,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407所、在校生达到157409人;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数和在校生人数10年分别增长了2.4倍和 10.8倍。近几年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数又有所增长,到2005年底估计近500所,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60000人。
从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教育20多年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来看,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26.9% ,在校生年均增长120.1%。到2003年,全国旅游院校中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有94家 ,能招收旅游专业 (或方向 )硕士生的有33家,能招收博士生的有 4家,每年研究生的招生总数达到300多人。2004—2006年这些数据又有所增长。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增强,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所以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除政府投资的各大重点院校外,私立旅游院校所开始大量涌现,包括国外的资本也开始投资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二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出现的新的办学形式有:企业办学或研究院所办学、 校企结合办学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
以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03年10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为例。调查结果如下:
由图可以看出:明确表示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不足50%,虽然“彻底改行”的比例很低,但这种情况也是值得忧虑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背景
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背景分为四个层次: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60%的份额;本科,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硕士,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4%的份额;博士,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1%的份额。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是处于量的扩张状态,需要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
(二)目前国家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 万人。以上海为例,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旅游管理岗位就有1000多个。
(三)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旅游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比本科生更受旅游企业青睐。
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不愿从事与旅游有关的职业,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以浙江某高校为例,从2002年—2005年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2%。
此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05年8月31日
2、酒店、旅行社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
3、很多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选择在中等旅游职业院校从事教师、考研、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
四、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抱着对旅游的喜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来选择旅游专业的,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更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和兴趣爱好,仅仅凭“旅游很火”的感觉而盲目地选择旅游专业。
(二)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应用。
(三)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期望过高。不少家长认为,系统掌握了旅游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将来应该从事的是比较体面的旅游企业经理、主管、旅游局公务员等职务。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思想,以及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不少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强的优越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挑就业地区、挑就业单位、挑工作岗位的“三挑”现象。
(四)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心理偏差。根据上面的调查图表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最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希望在短时间里能有晋升的机会,而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要求管理者从服务员坐起,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毕业生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不匹配。根据调查显示,67.7%的学生能接受的工资水平在1000—3000元,加权平均后得到2051.98元,明显高于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水平。
(五)用人单位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旅游企业和部门在招聘人才时出现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迫切需要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或是丰富从业经验的“熟练工”。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虽然缺乏工作经验,可是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发展的潜力。用人单位吝惜对人才的“培养成本”,缺乏“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造成了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通过对杭州市10家酒店的调查表明,在过去的3年中,酒店招聘本科生168名,到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高达66.1%。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就辞职的有81人,占流失总人数的73%。
五、对改善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一)毕业生要加强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人际沟通的能力、技巧,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初中、中专的文化程度,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者,本科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从长远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其次,要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从平时对旅游活动的组织、策划、公关、创新的能力提高中获得对本专业的热爱,获得本专业学者的认同。
(二)旅游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拓宽实践渠道
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增加学生实践培训的时间,拓展学生参加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
(三)旅游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用人机制
旅游企业要充分相信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对他们实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想结合的办法,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试行的发展空间或的发展空间。
(四)在就业前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前对学校的声望、本专业的特点、自己的性格爱好等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避免盲目就业、避免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过于挑剔。同时,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短期择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关键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教育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关注,尤其是旅游业,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处在发展的高峰时期。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课教学要求也不断提高,当下旅游就业市场上急需专业人才,出现了严重的供需矛盾,这让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及该专业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然而,中职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高,无法达到旅游企业的就业标准,因此,如何有效加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成为中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一方面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本来基础就不是很好。在最近几年,高中以及各种专科本科院校都扩大了招生量,这就直接导致中职院校的生源减少并且质量不佳,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高中才上中职院校,所以,这些学生通常都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专业课程也提不起兴趣来;从另一方面来看,当前的学生生活环境普遍较好,没有压力,学习也没有主动性。我国实行免学费的政策,而且范围逐渐扩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国家发放的资助金多数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支配,这一现象导致大多数学生不好好学习,只重视物质享受。对于学业成绩也完全不担心,再加上家长不及时进行督促,很多学生放任自己,并没有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来看,在相当多的中职院校里面,都没有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文化课老师,基本上这些老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后来转到旅游管理@个专业,很少有科班出身的教师,所以,这些教师很多都从根本上歧视这门专业,也不想接受这门课程;有的教师基本没有学习过关于旅游管理的专业文化知识,上课时都是照着书本念;还有的教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实际教学经验,这些都反映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文的教师教学水平堪忧。
2.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在很多中职院校里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方式还是陈旧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无非就是给同学们在课本上画重点,然后讲解难点,学生只是将这些知识硬背下来,虽然能在考试的时候得到比较好的分数,但是他们很多东西根本都不理解,更不要说是去实际岗位进行操作了,基本上这些学生就业之后,一切都要重新再学。
(三)学校方面
1.要不断完善课程的设置
在众多中职院校里,学生刚进入学校,不会对他们进行专业划分,而是让他们先学习一些和与专业知识相差甚远的理论基础,上了二年级之后,很多课程设置都没有新意,不能够及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完全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就业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并且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更没有让人想要学习的欲望。久而久之,这一专业甚至成为学生所讨厌的课程。
2.对学生的实践安排太少
在当前的中职院校里,都不会给学生统一的安排实习单位,学生们只能自己去社会上找。这种方式通常会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学生很难找到实习的地方,还有一种就是有的学生利用关系,开一个实习的证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去进行实践体验,最终导致实习变成了偷懒的好机会。还有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找了实习单位,但是根本没有想那些学生是不是适合这个地方,造成学生实习压力大,中途放弃,最终给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
二、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发展的对策
(一)以学生为中心
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有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学生要认识到专业文化知识对于自己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用一种积极努力的态度去进行学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中职学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文化课教师,让他们不断进行深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调研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及时的知道这个行业的具体发展态势。还要让教师积极的参与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活动以及学术交流会议,增强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2.在进行教师招聘的时候,要仔细选择,尽量挑选那种科班出身的水平较高的教师,经常请旅游管理行业的专家和学习的为同学们进行专业讲座,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
(三)优化教学方法
1.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要把教和学进行结合,然后将理论知识作为一种辅助,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课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具有创新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
2.对于教学的基础设施,中职院校必须努力改善,要为学生建立各种模拟的训练场地,保证学生的实际训练,提高专业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实习,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语
我国的旅游行业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中职院校,是他们的旅游管理专业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才使得行业飞速发展。但是就当前的专业教学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中职院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林滋.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问题的对策及建议[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5:92-93+129.
[2]李欣倚. 浅析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16,21:443.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the domestic eco-tourism, and the expande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re have been a series of problems. It mainly reflects in government, regulatory agencies, tourist manageme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the disharmonious situation of China's eco-tourism and eco-environment. It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gress of eco-civilization building. On the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path of China's eco-tourism management, resolved the problems.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路径选择
Key words: eco-tourism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88-02
0引言
生态旅游是20世纪为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目前全球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共建“生态、和谐”世界的愿望的强烈,生态旅游成为当下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与必然趋势。2002年,联合国将其作为生态旅游年的做法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生态旅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价值,另外,通过生态旅游宣传环境保护的思想,具有教育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集多重功能与价值于一身。我国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生态旅游的概念之后,生态旅游在国内发展也比较迅猛,但是由于基础比较差,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不够重视等原因,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本文基于此进行探析,首先介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然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管理的新的路径选择。
1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
1.1 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区域固有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进行旅游观光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不对资源形成损害,而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资源健康存续的基础上实现对地域经济的波及效应,从而形成资源保护+观光旅游+地域振兴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态”,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一种持续的、具有魅力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并能做到保护资源,使得地域居民有安定的生活”。
1.2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与原则;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具有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及其他需求的各种特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系统地了解自然生态及地域文化等知识,尽情地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激发起热爱自然的情感,从而提高了旅游者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其他需求这里不提及。鉴于生态旅游的独特性,其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与政府介入相协调的原则;通过信息传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从国家与地方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出发,制定和颁布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贯彻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平衡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问的矛盾,避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环境建设的盲目性,规范生态旅游发展。维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制止环境质量的有害变化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2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一般是伴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而进行的,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的强度不断加大,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在生态旅游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笔者根据生态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五个层面,认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宏观决策管理层面,缺乏科学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法规制度并不健全,缺乏国家层面宏观的旅游战略。在我国,生态旅游一般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国内唯一一部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仅有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并不能满足当前问题的解决及旅游的管理,导致科学管理决策缺乏。另外,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行行政主管与业务主管相分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管理决策的不统一,也极容易造成尤为政绩或直接收益过度地开发旅游资源。如浙江天目山、江苏盐城湿地等生态旅游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
2.2 旅游区管理机构层面,缺乏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对其开发缺少科学规划我国开展生态旅游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旅游管理机构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不充分,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也不透彻,这样直接导致管理机构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很多数旅游区重产品开发和销售,轻环境保护,重利益轻生态,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生态旅游的本质。而缺乏科学规划将会造成旅游开发的过度或不当开发现象,同时也会造成生态旅游管理的不规范。最后,管理者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对生态旅游管理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06年,我国生态旅游区管理总体文化水平比较低,有近三分之二的管理人员只具备高中及以下学历,另外接受培训的管理人员比例也不大。
2.3 旅游区与社区关系层面,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冲突日益明显旅游区的开发与经营和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两者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实现。目前,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互动比较少,且互动随机性比较大,规模比较小,性质多为自发。社区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及出售特产从中获益。缺乏有效地机制让社区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同时缺乏一定的利益分享保障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另外,两者在旅游区内关于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冲突日益加剧,很大程度上区内居民的利益被限制或者剥削,这些因素也极大地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实现。
2.4 旅游区与游客关系层面,教育功能尚缺,管理不到位生态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普及环保理念,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区大部分在游客的科普宣教方面不到位,另外管理方面也存在着缺陷。据统计,我国生态旅游区采用标识牌进行宣传的占66%,采用宣教中心的占40%,采用专业导游占30%,这些数据显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还有很大的差距。旅游区与游客之间关系不和谐还表现在对游客行为的限制和管理不够到位,目前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生态保护区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保护区制定了游客行为规范守则,这不能说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2.5 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关系层面,两者并不和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旅游区与生态环境十分不和谐,发展生态旅游目的在于宣传环境保护理念,而旅游过程中却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这显然违背了初衷。对于监测是否造成了环境破坏国内技术并没有达到有效性,包括开展的旅游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一般而言,旅游区的旅游活动不同程度商都将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有大约七成左右的保护区展开了监测和调查,但是技术并不达标,对于深层次的各种指标分析,还不能有效进行。国内仍有三成左右的保护区尚未开展监测,仅从感性角度判断旅游活动给保护区带来的环境影响,缺乏科学性。
3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路径选择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旅游管理也显得具有丰富的价值和内涵。上文可知,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宏观层面上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政府必须要在宏观方面加强推进生态旅游管理。将生态旅游上升为国家策略的高度,在制度方面,成立从上至下的生态旅游管理机构,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另外要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让所有人都认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提高旅游相关主体对其的认识和重视,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笔者认为日本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可以借鉴,日本在2004年提出推进生态旅游五项政策,其中便是制定通俗易懂地宣传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与方针,另外便是开设网页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帮助。
3.2 旅游管理机构要重视“生态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中心工作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可行,开发价值评估等都是旅游管理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管理机构应该要树立“生态开发”理念,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应从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来考虑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考虑到当地资源承载力,具体而言,需要因地制宜、把握适度的原则,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价值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共赢的局面。
3.3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并协调好生态旅游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笔者认为,任何一项管理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因此必须要做好旅游业开发与管理的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不管是从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还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要做好科学设想,科学设计。如在武夷山保护区,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等,避免盲目性。此外要协调好旅游区承载力与游客行为的关系,承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游客自身性格特点、资源配比、社会经济财富发展水平等。众多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当地承载力问题必须成为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方针。
3.4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还在于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那么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管理只能是空谈,故笔者认为要加大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管理服务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必须对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了解比较透彻,另外也要熟悉旅游管理方面的运作。只有从人才方面大力投入,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不断提供新的血液,才能更好地位生态旅游发展献智献策提供保障。
总之,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管理丰富的内涵,树立“生态旅游,生态开发”的理念, 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文化培育。
参考文献:
[1]王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10).
[2]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3]王昌玉.生态旅游管理的内涵、原则及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5,(4).
一、旅游本科教育现状
1.旅游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是“外延式”增长模式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旅游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扩展很快。仅从近五年看,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在校生和校均在校生数量均在不断扩大。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来,由于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各地职业院校合并力度的加大,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减少了27.1%;而旅游高等院校数量则呈现较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了136.4%,在校生人数增加了269.8%,校均在校生人数也增加了56.6%。这说明旅游院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实力有所增强。但近五年来,校均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于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幅度,反映出随着旅游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张,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虽有扩大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表明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外延式”数量增长模式,而非“内涵式”的发展。这种外延式发展的结果是,各地的普通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基础上纷纷组建或改建旅游系(专业)但成立后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难以根据旅游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实际上,对于旅游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位。虽然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
也就是说,旅游本科教育既要培养面向市场的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然而,旅游本科院校在按照这种要求进行培养目标设计时,往往出现一些问题:首先,培养的人才究竟是应用型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型人才,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其次,即使是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旅游本科院校,往往由于缺乏对旅游行业特点的深刻理角解其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表现在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和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培养出的本科生显示不出应有的水平和能力,与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之间在许多方面并无明显区别,在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方面还不如专科生,难以适应旅游行业和社会对旅游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
再次,从现阶段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来看,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认为最受旅游企业欢迎而且需求量最大的是专科层次的旅游专业毕业生,他们所具有的稳定的职业思想、适当的期望值、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的意识以及从事管理的潜在能力等,更适应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的要求。[4]而在目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中,存在不顾旅游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盲目攀升办学层次、争办旅游本科教育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大量本科毕业生去干专科生甚至是中专生的工作,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生不安心于操作层面的工作,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3.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是归类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大类之下的一个学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设置上,管理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理论。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的设计就容易出现各种偏差。一是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原本应该重点加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却被大大压缩,用更多的课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由于学生过早、过多地进行专业学习,造成旅游专业一些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学习能力不足,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发展后劲。二是专业课程设置上为了与旅游专科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开设了许多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忽视对学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本科生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任职要求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其尽快地脱颖而出。三是为了迎合旅游企业目前的现状,开设过多应用性强的课程。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培养出的本科生,虽然在行业基本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比较薄弱,缺乏发展的后劲与潜力,同样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需要。
4.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行业基本素质和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的具有综合服务性的行业。作为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服务技能,才能搞好服务。同时,旅游企业更注重从基层提拔有实践经验、有管理能力的人作为经营管理者或服务管理者。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进入旅游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更重要的是为旅游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实践环节还应该注重对本科生进行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态度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培养。这样的行业基本素质的训练,不可能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突击完成,而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始至终地坚持进行。
目前,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主要是:一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训练。二是实验室教学,如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导游实验室等。这两种方式一般是随课程的进行,将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三是到旅游企业
实习。这种方式既包括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到企业去实习锻炼,又包括毕业前集中几个月或半年的时间到旅游企业进行的毕业实习。有的院校对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建起各种模拟实验室,保证了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但也有一些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实验室,许多相应的基本技能训练只能流于形式或者不能实际进行,使学生的服务技能训练的质量大大降低,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的教学实践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服务基本技能,如:饭店的前台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以及旅行社的导游服务技能等,极少涉及管理性实践,学生往往无法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践紧密相结合。同时,本科生毕业后长期从事服务性的操作层面的工作,心理上难以产生认同感,这是造成本科生毕业后转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生的想法是:“实在不行了再做旅游。”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把旅游行业作为就业的末位选择,造成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
此外,毕业实习多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一般为三四个月。此时由于学生面临着就业的现实问题,而且就业又往往不首选旅游行业,难以安心实习,所以造成实习时间较难保证,实习效果受到影响。
5. 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开拓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以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的旅游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本科生,却很少留在旅游企业。旅游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即使在本行业就业,往往也是流失严重。据有关人士对一些旅游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5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现象与旅游行业蓬勃、迅速发展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种现状对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正日益显现出来。比如,由于选报旅游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学校已经出现了旅游专业招不到学生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新建的旅游专业就出现了这种窘况。因此,有的学校缩小规模,减少招生人数;有的学校的旅游院系与其他专业合并,甚至停办旅游专业。部分旅游专业本科学生不安心本专业的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要求转专业。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旅游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明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
6.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旅游专业本科生在旅游企业的招聘和使用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以笔者亲历的一次旅游景区招聘活动为例:某景区为加快发展,急需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人员、计算机和文秘工作人员以及表演队的主持人等方面的人才。而在笔试与面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市场营销策划岗位,经贸外语专业学生竞争文秘与主持人,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计算机和文秘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则显现不出明显优势。其所能从事的工作,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还有旅行社的导游工作,外语、中文、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宾馆饭店的管理工作亦如此。
这就形成一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各部门可以替代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替代其他专业类学生的能力。[6结果造成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日渐缩小,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能力不强,不利于个人今后长远的发展。而这种示范效应又给以后的学子们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旅游院校招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流失严重,形成恶性循环,使旅游院校的办学处于一种更加尴尬的境地。
二、关于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考
1.控制总体规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在旅游高等教育已经颇具规模的情况下,解决好旅游高等院校的合理布局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如何将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使旅游高等教育体系合理布局,发挥其最大效益,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是规模的控制。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院校数已近500所,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总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真调查研究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旅游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制定出科学的旅游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规划,在审批时把握好尺度,既使旅游高等院校教育有适度的超前发展,又对快速的数量扩张有适度控制,以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协调。与此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旅游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力争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得到旅游行业内公认的知名品牌院校。这种宏观调控,有利于单个旅游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使旅游高等教育由以往的“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
其次是结构的调整。从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主要是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从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来看,旅游管理机构、旅游企业需要一定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但需求量大的往往是技能型、服务型或服务管理型人才,这与旅游专科、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为吻合。目前,各高等院校纷纷升格或新建旅游本科院系(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格把好审批关,使我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形成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这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不仅可以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正确的对应关系,同时也有利于旅游院校根据其各自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
旅游学科是一个涉及面较广、应用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这种学科性质造成了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宽泛性。在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设置上,一方面需要给学生打下一个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需要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专业设置问题是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必须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目前,旅游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教育,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培养综合能力。二是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强化专业,加强专业教育,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71按照第一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与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学习工商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从大学三年级开始进行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特点。不仅具备从事旅游工作的能力,还具备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扩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不足之处在于专业设置过宽会使学生的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特点不太突出,实践技能欠缺,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学生在业界的流失率较高。按照第二种模式,主要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就业后能适应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而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则少开甚至不开。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用型专业人才的特点。学生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发挥其专业优势。不足之处在于专业培养面过专、过窄,虽然具备了从事旅游业务工作的能力,但是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不强,即向其他专业领域扩展时缺乏竞争力。
在进行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时,各旅游本科院校不应盲目地决定采用何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本院校的性质及办学目标,设置切合实际的专业和培养目标。[7但是从普通高校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前景、以及从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长远发展的后劲来看,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应是旅游本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专业设置中需要加强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在保持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应注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对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西方经济学及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等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及旅游学类的核心课程投入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而对于旅游专业课,则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性、科学性,改变目前专业课开设过多、过细以及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状况。正确地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旅游学科的整体性特征,使学生具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给学生打下了较深厚的理论基础,使之具有立足旅游、拓宽专业领域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具有较广的就业选择范围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出本科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旅游本科教育的专业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适用性、前瞻性。
3.加强本科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在强调旅游本科教育应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行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这主要是通过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来进行培养。
在国外的旅游本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旅游本科院系都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实践时间,如300~800小时不等,而且形式灵活多样。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安排得较为分散或者时间较短,影响技能训练的效果。因此,旅游本科院校首先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中西餐饮实验室、食品营养实验室、酒店客房管理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模拟信息系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校内的基本技能训练场所。其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导游业务课可采用现场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对导游讲解、导游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有一感性的认识,对导游这个职业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再次,旅游院校还应注重与旅游企业保持稳定和紧密的联系,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及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平台,既可保证实习计划的顺利实施,又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条途径。最后,要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毕业实习是集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但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较难选择。若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上只能有三个月左右,而且学生面临就业,不安心实习,使实习易流于形式,并会引起实习单位的不满;若安排在第六学期,虽然学时上可以保证,但许多大三的学生已开始考研准备,实习仍不安心,实习效果也大受影响。因此,各旅游本科院校应对毕业实习加强管理。一是根据本院校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实习时间。二是应为学生联系到行业内管理规范的优秀企业去实习,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到先进的管理、规范的服务,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纪律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切实保证实习的质量。
4.重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 旅游专业大学生 起薪点感知 择业
在社会生存压力之下,薪酬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人择业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学术界对于薪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在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和企业薪酬管理方面,有关大学生薪酬感知的研究几乎没有。李锋亮,陈晓宇等(2010)通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分析了保留工资与工作找寻结果间的关系;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2004)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学生求职能否成功和起薪的影响因素,但却没有研究学生这个主体对薪酬的感知。
旅游业的特殊之处使得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员工的高流失率与高流动率成为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旅游业,从事旅游业的学生流失状况也很严重,这些现象严重加剧了旅游业高素质人才的供需矛盾。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承诺低的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但薪酬无疑是关键原因之一,大学生对旅游业的薪酬感知与现实情况出现了错位,最终导致离职。
一、问卷设计及人口统计特征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作为主要信息来源。问卷共28道小题,包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就业意愿与期待、感知影响因素等几个部分。调查对象主要是泉州地区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0份,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为84.75%。运用SPSS17.0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
在339名调查对象中,女生211名,占62.2%,男生128名,占37.8%。本科生有197名,占58.1%,构成了调查主体,高职大专类学生和研究生分别占了26%和15.9%。调查对象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且85.2%的学生月平均支出在1200元以内。在问卷统计结束之后,还对17名学生做了访谈,其中高职生4人,本科生10人,研究生3人。访谈就问卷中没有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的提问,并对学生关于起薪点感知的干预想法进行了了解。
二、旅游专业大学生起薪点感知的现状和成因
1.总体感知现状
(1)感知现状
在校大学生对当前旅游企业薪酬水平的感知是他们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显示,76.1%的学生认为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低于可以接受的水平,22.7%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觉得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较高的仅占1.2%。而在对现在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前几年的变化趋势感知中,28.3%的学生认为持平,18.3%的学生认为略有降低或者大幅降低,超过50%的学生认为现在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过去略有提升。可以看出,过半的学生觉得目前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在略有提升的情况下仍然较低,难以接受。
(2)感知途径
调查显示,52.2%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对起薪点感知影响最大,学生通过在旅游企业实习对旅游企业的薪酬水平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亲朋好友和人才招聘会占比重分别为44.5%、48.4%,对学生起薪点感知产生了一定影响;各类媒体(电视、广告、网络、杂志、报纸等)对学生起薪点感知的影响稍低,占36.3%。而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仅有17.7%的学生认为其有助于了解旅游企业薪酬情况,高校应该提供给学生的就业指导似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就业期待
(1)工作性质的选择
在被调查的339名学生中,65.5%的学生有意愿毕业后从事旅游业。不同学历的学生对是否愿意从事旅游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意愿度最高的是硕士生,54名被调查者中,有44名(81.5%)愿意从事旅游业,其次是大专高职生,占71.6%,意愿度最低的是本科生,仅58.4%,这与本科生的尴尬地位有一定关系,实战能力比不过大专高职的学生,理论深度比不上硕士生。不同年级间也有差异,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业的比例均超过了70%,而毕业班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业的比例仅43.7%,这可能与毕业班的学生经历了实习有关,他们对旅游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偏见。
对于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原因,在通过访谈之后,总结得出以下几点:旅游业吃的是青春饭,而且工作辛苦,不被传统观念所接受;国内旅游企业发展不规范,良莠不齐,薪酬水平太低;竞争过于激烈,没有太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旅游专业学生愿意进入的旅游部门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旅游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意愿并不是很乐观,最受欢迎的两个旅游部门是饭店和旅游行政部门,但这两者的比例都没有超过50%,对于其他几大传统的旅游部门的就业意愿更低。现在饭店业良好的发展前景是一部分学生选择饭店的主要原因,而想要拥有稳定的工作则是学生选择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教育的主要因素。而且,男生选择饭店和旅行社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选择旅游教育和旅游行政部门的比例高于男生。
学生在择业时根据自身兴趣、性格和能力的不同会对个人和企业有不一样的期待。78.5%的学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期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发展。其次是薪酬水平,所占比例为56.3%,反映出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生存困境。择业时看重企业发展、企业形象与文化、就业城市与工作性质这几个方面的学生所占比例均在32%左右,选择企业名气与规模的有9.4%,这些方面并非不被学生们看重,而是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与生存压力之下,它们的重要性相对于个人发展与薪酬来说不再那么重要。
(2)起薪点期待
问卷设计中将起薪点期待分成四个区间:800元~1500元、1500元~2000元、2000元~3000元及3000元以上,在不考虑学历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四个选项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49%、35.4%、10.9%,主要集中在1500元~3000元。
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学历和个人月平均支出对起薪点期待的影响。调查显示,学历高低与起薪点的期望高低成正向关系。硕士研究生的起薪期待主要在2000元以上,且没有人选择1500元以下的,本科生的起薪期待主要集中在1500元~3000元之间,高职大专学生则主要选择1500元~2000之间。
月平均支出与起薪点期望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支出在800元以下的学生起薪点期望集中在1500元~2000元,月平均支出在800元~1200之间的学生起薪点期待主要在1500元~3000元之间,月平均支出在1200元以上的学生起薪点大部分都在2000以上,且月平均支出超过1600元的学生没有选择1500元以下的。
(3)就业信心
被调查学生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及对各种外在因素的感知,对毕业后能否达到自己预期的起薪点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信心,对达不到预期时的解决办法也各不相同。
学生就业信心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就业信心表现主要集中在“有一定信心”和“一般”这两种情况,这种信心不足和担忧与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很大关系,而且少部分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32.4%的学生在旅游企业提供的薪酬水平达不到预期时选择了先签约再说,毕竟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先签约保证有收入来源后再寻找更好的机会,或者签约后努力表现争取加薪。23.0%的学生在遇到此种情况时选择暂缓签约,在尽可能多的了解买方市场之后再做决定,还有3.3%的学生会完全放弃去寻找符合自己标准的企业,甚至做出行业调整。在被调查者中,仅仅有1.2%的学生会与企业进行谈判和商量,积极争取。剩余40.1%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如果自己没有更多精力去搜寻更多的企业信息,可能会选择签约,反之则不签。
3.起薪点感知影响因素
(1)起薪点影响因素
实际起薪点受到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在内在因素,即学生个人因素方面,有75.8%的学生认为个人能力和社会经验最重要,旅游业的工作要求员工直接与人打交道,有工作经验的学生通常更受青睐。学历对起薪点的影响程度排在前两者之后,占64.9%,学历越高说明成本越高,工作期望也必然就高。资格证书和毕业学校对起薪点的影响程度稍小,两者所占比例均在33%左右,这也说明部分学生认为个人背景不会一直影响自己的工作和薪酬,有信心在工作中通过努力来获得成功。
在影响旅游专业学生起薪点的外在因素中,72.3%的学生选择了行业薪酬水平,认为整个行业薪酬水平的高低对具体企业的薪酬水平有明显影响。66.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城市,大部分学生认为工资水平与城市大小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效益对起薪点的影响程度也较大,所占比例分别为54.3%和48.7%。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国家政策和企业所有者态度对他们的起薪点期望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只要在前几项因素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
(2)起薪点感知影响因素
学生对起薪点的感知往往会因时、因地、因个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目前影响旅游专业学生起薪点感知的因素中,“行业认知”排在第一位,58.4%的学生认为对行业价值及其发展有充分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做出准确客观的起薪点感知。53.7%的学生认为“个人经济状况”会明显影响感知,经济压力大的学生对起薪的要求会高一些,但若没有遇到满意的工作,他们为了减少就业成本,也会先签约;有48.1%的学生认为“自我认知”和49.3%的学生认为“物价水平”对自我的感知产生影响;选择“社会文化环境”一项的也占到了31%,但对社会环境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文化环境。
三、旅游专业大学生起薪点感知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7.9%的学生认为起薪点感知与职业选择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积极性或专业兴趣
50.1%的学生认为起薪点感知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或专业兴趣影响不大,只要自己对旅游专业有兴趣,就会努力学习。另一半学生认为,如果自己的起薪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严重的偏差,则会考虑转向其他行业。
2.就业地点
52.2%的学生认为起薪点感知会对就业地点产生明显影响,比认为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高11.2%。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不单考虑薪酬水平和城市状况,也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家乡所在地,个人发展等。一般对薪酬比较敏感的学生,起薪点感知对其就业地点的影响较大。另外,毕业班的学生较非毕业班的学生在就业地点选择上更加理性,还没有面临毕业的学生则一心想到大城市工作。
3.行业或工作性质
51%的学生表示,如果起薪点预期比现实水平低出了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那么他们将会转向其他行业,寻找有稳定收入的工作。44%的学生则认为不论起薪点感知结果如何,都不会对他们将来的工作行业或性质产生明显影响。
4. 职业生涯规划
认为起薪点感知对职业选择影响明显和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相当,分别是45.7%和47.8%。认为影响不大的学生表示,如果自己真的立志从事旅游业,那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就会考虑到薪酬问题,所以起薪点不会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认为影响明显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现实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与就业困难等问题。
四、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起薪点感知的干预对策
在本次调查中,有37.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起薪点的感知不准确。本文将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角度来分析如何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引导,提高起薪点感知的准确度。
1.学生的角度
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面对起薪高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有一个起步过程,起薪的高低不代表最终的薪酬水平,我们应该以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起薪点。
第二,将起薪点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薪酬。基于职业发展的薪酬设计往往更具持久生命力和竞争力,我们应充分了解自己所选择的岗位的具体情况,明确自己对于工作岗位的价值,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做出合适的起薪预期。
第三,充分了解社会及行业发展动态。这就包括对当前社会经济及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行业就业供需情况等有清晰的概念。特别是大三和毕业班的学生更应该及时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行业最新的薪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实习是了解行业动态的主要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深入旅游企业实习,在掌握技能是同时,深入了解旅游企业薪酬情况。
2.学校的角度
第一,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就业指导信息。学校除了协助企业做好高质量的招聘会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搜寻最新的就业信息,减轻学生的就业成本。加强各学院的网站建设是基础工作,就业网站除展示招聘信息外,还应公布就业相关知识,全国本专业的就业现状及统计数据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形势。另外,学校有必要对近两三年内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根据他们薪酬情况来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感知的准确度。
第二,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学校应该开设相应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帮助学生做好行业认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引导学生对整个行业做出更加准确的感知。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情与兴趣。
第三,加强与旅游企业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针对很多企业不爱接纳短期实习生这一现象,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协商。另外,学校可以邀请业界知名人士来进行讲座或者洽谈会;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诸如就业主题活动、与企业合作的课程主题设计等活动,并邀请旅游企业以评委或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企业与学生双方都能对对方有了解。
3.企业的角度
第一,正确认识并重视员工价值。很多同学通过实习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旅游企业应该针对学生层次,结合学生实习情况来为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确定合适的基层工作时间,避免学生因长时间从事基层工作而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第二,加强实习生管理。实习生是旅游企业的潜在员工,加强实习生管理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若实习生有意就职于该企业,也是为以后的招聘、培训等节约成本。目前学生对在旅游企业的实习并不满意,他们大都觉得企业只是把他们当成廉价劳动力,而且正式员工的薪酬水平也造成了他们对薪酬感知的不乐观。旅游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应该以公平与公正为基础,这样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感知。
第三,与学生开展多形式的互动。旅游企业可通过各种媒介与学生展开互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旅游企业的薪酬现状与发展趋势,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同时,旅游企业与学生可以通过互动来了解对方的想法,帮助双方做出一些改进与修正。
参考文献:
[1]李锋亮,陈晓宇,汪潇潇,田永坡.保留工资与工作找寻结果: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4):57-64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38-02
作者简介:刘健(1974-),辽宁葫芦岛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等。
基金项目:2012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毕业实习长效机制研究——以旅游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214)。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实践目的、学生职业能力要求、职业定位等阐述尚不明晰,教学内容不规范,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不严谨,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施困难重重。
(二)缺少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教材
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发展的历史较短,各科教材有待完善,尤其是实践教材。很多实践课程教学仍在探索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实践时仍未形成系统性教学模式。虽然有些交叉学科的教材可以借鉴,但缺乏针对性,从而对学科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束缚。
(三)缺少优秀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目前我国从事会展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或者从由旅游或工商类专业转行。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从事过具体的会展实务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不统一,无法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四)学生的实践岗位有限,教学时间较难控制
很多会展企业用人需求量较大,但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甚至办展的过程中,很多工作采取外包方式,公司只保留一些核心岗位,从而造成学生实践岗位不足。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识记阶段,导致学生在接触实际会展操作时无所适从,难以为实习单位提供有效服务,反而干扰了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进程,增加管理和运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因此,实习单位在一定程度上不愿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及实践上的指导。
二、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及国内项目课程开发的成果,围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专业课程。教师将每一门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组织成若干个实训单元,每个实训单元都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入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要素,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进行重组。这样形成的课程体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使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二)加强实践教材建设,完善专业教材体系
实训教材作为教学指导用书,是对会展理论教材的重要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教师在带领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收集目前国内外会展活动的相关资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原则,对不同学科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编制适合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会展方向)的实践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遵循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学时的安排,侧重培养学生利用会展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材内容应适当涉及相关学科知识,集应用性和综合性于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激励教师深入企业,完善双师型队伍建设
第一,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会展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研发活动的能力。对于教师的培训,学院应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学识水平,推进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第二,鼓励教师尽快考取会展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第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第四,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提高专业教师中的“双师”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着重评估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得是否详细、完整,是否明确各个实践环节在各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要达到何种教学要求,据此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编写相关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同时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长。
着重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评估中,具体考核学生操作前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各环节衔接是否正确、熟练,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
(五)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辟实践教学领域
第一,通过举办活动赛事及专家论证会来吸引企业,选择对口岗位,开发优质实习基地。通过聘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来担任评委,使其深入了解学校和学生,感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内容的变化,感受教育工作者一心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高度热情和敬业精神,激发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参与专业建设的兴趣,提高其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和参与度;第二,对意向合作企业的用工要求、实习时间、实习岗位、薪酬待遇等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和需求;第三,通过考察企业的信誉、业务范围、业务量、需求动机等信息,确立重点合作企业,商讨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等内容,并签订协议;第四,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确定如何培养、考核和管理学生,使企业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第五,维护好校企关系,尊重企业及其实践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旅游管理 大学生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自主学习在学生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被众多教育界人士所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关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自助学习。大学生英语课程的自助学习模式和能力的培养成为主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后来,这种研究和实践逐渐深入到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自主学习模式和路劲的探索,比如医学、艺术类、园林、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外高等教育对自主学习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国内早,在实践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其自主学习模式、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法等值得国内的高校学习和借鉴。
纵观研究成果发现,国内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自控能力弱、学习能力不强、不善于沟通等问题;有学者就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对外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西欧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但中国学生的单项能力较差。
1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学习的概念源于教育哲学范畴,指的是学习者针对自身特点及需求设置学习的目标和计划,选择学习的材料和策略,并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随着20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独自学习。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学者霍莱茨(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 提倡将学习者学习责任的培养设定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宾特里奇(Pintrich 2000)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设置学习目标,并努力监测、调节和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Benson同样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Little则把“学习者自主性”定义为一种能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做出决策并能予以实施的能力。
国内学者也对自主学习的内涵做了一些理论探讨。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的学习,其实质是独立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董奇等人认为自主学习分为三个方面:(1)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3)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程晓堂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看法还没统一,但综合现有的认识,可归纳出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即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监控与调节和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只要学习者能够做到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能根据需要设置短期或长期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及策略,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有效地管理学习时间,并能监视、控制和调节学习过程,能对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则是有效的自主学习。
普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学习相对简单,加上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不理想,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多数不能较好地规划自身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本文以成都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为例,调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和意愿,课题组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在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2问卷设计与调查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学习认知现状,主要包括对自主学习内涵的理解、学习习惯、方法、效率和自主学习的意愿。调查指标主要是根据上述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来定。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第二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年龄等信息。
问卷由调查组员现场发给每位同学填写,答完后收回。共发放了420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408份,有效率为97.14%。另外,还随机访谈了部分学生,了解学生课余的自主学习现状,对专业英语、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自主学习意见。
3统计分析与结果
3.1问卷量表的信度与均值分析
利用SPSS 17.0统计分析,Cronbach a系数为0.84,修正的项总体相关系数(Item-Total Correlation)均大于0.3,最小值为0.32,最大值为0.50,反映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学生对10个变量的认知处于不确定状态,其均值在2.97-3.47之间,其余变量的均值均大于3.5。虽然如此,学生对其余14个变量的认知并不强烈,只有第23个变量“认为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被调查者达成共识。有85.9%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自主学习,并不明确应该怎样自主学习。只有49.54%会“没人要求,也会自主学习”,表明学生学习时对教师的依赖很大,被动地学习,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目的。(见表)这一调查结果与上述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不强一致。
3.2因子分析
不同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为了解旅游管理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关注自主学习,采用最常用的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并使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使公因子有较满意的解释。
统计结果显示,KMO统计量=0.87,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显著水平(sig值为0.000),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得到7个公共因子来解释原来的24个变量,其解释累积的方差为67.86%。因子1、因子2、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最大,分别为10.56%、10.37%和10.17。7个公共因子的Cronbach a分别都在0.5以上,表明问卷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这7个因子的命名和Cronbach a系数见表1。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从学习计划与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等方面关注自主学习;7个公共因子中,因子3“学习效率”和因子4“学习目标与计划”的因子负荷相对较高,其解释的信息较多。
4结论与讨论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够,不清楚什么是自主学习,也不清楚应该怎么加强自主学习;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不深,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因子2 “学习态度”中有两项同意率不到60%;虽然高度一致(同意率91.28%)认为自主学习非常重要,却有一半多的被调查者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自主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不高,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弱,不能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仅有53.21%的学生能主动向老师、同学等寻求帮助。表明部分学生不善于沟通,缺少合作意识。国内学者李红(1998)在研究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时得出结论,“中国的大多数学生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承担一切学习责任的能力。”此调查结果值得旅游高等教育从业者深思。
自主学习是大学阶段必不可少的内容。大学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从事实际的社会工作或科研工作做好准备。要熟练掌握一门课程的知识或技能,需要不断地深入探讨、消化或练习,因此,完全靠课堂上来消化、吸收课程内容远远不够,需要学生课后大量的自主学习。从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来看,学生也有大量自由时间来自己支配。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却很难真正实施起来。
关键词: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
一、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特点
(一)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早期多称为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或人力管理(manpower management),为企业六大功能之一,它主要的责任是依据组织成长发展的需要来适时提供有质量有保证的人力,以此来支持组织的各项工作,最终达成组织的使命与目标。
一般而言,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是能够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者,是已投入建设和未投入建设的劳动力的总称。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的一个分支,旅游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推动整个旅游发展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旅行社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旅行社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政策和实践管理,用以激励,吸引,保留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发员工潜力,旅行社企业的管理目标得到目标的实现,统称为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具有创新意识。 旅行社从业人员在设计旅游产品线路时,必须针对旅游者求新求特的消费特点,提供具有创意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得到生存和发展。
2、独立完成业务。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由一位员工独立自主地实施和完善某一个旅游产品的销售、旅游相关服务的采购或旅游接待任务的完成。
3、人员流动快。旅行社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旅行社业务技术含量不高,导致大量的员工不断地“跳槽”,从而使旅行社人力资源产生较大流动性。
4、知识更新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旅行社企业根据整个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论,来进行招聘、留用、培训等,努力达到既使事业发展又使员工工作满意。
二、广东省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2011年度,广东省完成工商注册的旅行社1376家。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为35633人,同比增长7.13%。截至2011年6月30日,广东省有5.4万人通过导游考试,可以上岗从业的导游48,987人。
从级别结构来看,广东省的导游队伍持中初级导游员有47,522人,占总数的97.01%,持中级导游证的人数为1420人,占总数的2.9%,持高级导游证的人数有45人,比例为0.09%,无人持有特级导游证。
从语种结构来看,广东省普通话类导游人员44505人,占总人数的90.9%;外语类导游人员中的英语导游2709人,在总人数中的比例为5.5%,普通话类导游员与外语类导游员的比例为9:1。日语导游为87人,占0.6%,其他所有小语种导游合计共487人,占3%。
(二)广东省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旅行社业专业人才的匮乏。
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行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消费群体也越来越成熟,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但目前由于旅游业的门槛低和全省旅游服务和教育水平的不统一、不一致和从事旅游行业的队伍不断壮大等多方面的原因,旅行社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成为事实。缺乏各个方面的人才,比如:高素质的小语种导游人才,通晓外语并能在境外独当一面的领队人才,熟练掌握出入境业务并掌握市场动态的业务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已经成为阻碍全省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瓶颈。
随着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的专业人才的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广东省旅行社行业中,高层的管理者大多数都是学历较低的半路出家者,他们对新的知识和新的管理水平掌握程度很低,对专业知识水平的认知尤为不足,在目前这个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广东省旅行社的人力资源给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快速的市场发展背景,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2、旅行社行业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人才的适度流动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整个行业进步,但过于频繁的人才流动将会对企业运作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旅行社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旅行社业人才队伍的频繁流动会降低客户对于旅行社企业的信任程度,从而中断与相关旅行社企业的合作。但目前广东省各家旅行社对一线人员的薪酬制度和管理都是各行其道。少部分是公司专职员,其余则属于挂靠性质。旅行社行业内的人才流动已经成为普遍存在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管理者而言,留不住人固然可惜,但由于行业门槛低,可以比较容易的再招聘,他们在主观上已经接受了人才频繁流动现象的存在。这也是造成旅行社业人才流失率高的深层次原因。
3、高等教育培养的旅游人才与旅行社业的现实需求相脱节。
目前广东省高等院校多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但目前来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旅行社行业的市场需求,高校为行业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其目标和定位并不十分清晰,导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较差,而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条化的现象,与实际脱节,与旅行社行业的应用性和综合性特点脱节。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较差。从本科层面看,以旅行社经营管理这一课程为例,课程的教授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话费大量时间在岗位的入门工作上。从职业学院层面看,大多数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设置和课程安排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锻炼,但职业学院的教学存在着只注重现实生存而忽略了未来发展的问题,学生毕业后虽然能够在工作中很快上手,但在基层服务几年后,在专业知识方面很难满足管理层的需要。
三、进一步优化广东省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提高对旅行社业人力资源认识,推动旅行社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角度,应该了解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更加理性地引导旅游教育培训这项工作的发展,找准中心、突出重点、把握方向。这就要求必须要做好协调和引导的工作,积极推动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为从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加快旅游教育的发展,这就必须要求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复制力度,不断缩小与国际旅游事业存在的差距,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改善就业状况。
1、成立广东省旅游业人力资源信息中心。
应该积极成立旅行社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中心,创建一个有效、便捷的数据库,把全省旅游人才中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专业人才的信息资料搜集整理起来,实行一个有效的动态管理模式,让所有有效信息能够积极共享。利用信息化这个有利平台,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有效准确掌握到人力资源的结构、总量以及流向等多方面的动态,有利于适时适当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政策,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平衡。
2、完善广东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旅行社业主管部门应在实际的工作中进一步督促并完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行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应该与行业的发展规划同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作为行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行社业主管部门应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施。
3、构建广东省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体系。
参与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的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旅游教育机构组成,构建区域旅游人力资源协调管理体系应当正确选择它们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效应,共同为实现区域旅游在竞争与协作中走向协调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二)企业应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从旅游企业角度,应该理解旅游潜在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努力创造在职培训机会,吸引和挖掘他们的职业发展潜力。
1、树立人才意识。
对于旅行社企业而言,必须明确人才是不可取代的,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观念从单一的人才观转变到全面的人才观,抛开招聘人才后只利用不发展的做法,采取人才到企业就为其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的方式管理人才,这样员工才有稳定感,才会在工作中尽心尽责,才会使潜能得到自然的释放。旅行社企业要高效运作,留住优秀的人才,就应当量才为用,积极培养,为其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构造学习型组织架构。
建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企业文化,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企业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有高度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要建立定期的现金评选制度及不定期的荣誉表彰,例如每年都要评选先进工作者、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等等,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各样的评比选优等,这样的荣誉是对职工价值的一种肯定,会给予职工强烈的荣誉感,并由此激发其发挥更大的工作潜力,也给其他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形成既互相学习又良性竞争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3、运用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法。
根据美国学者亚当斯密的观点,企业的员工会将自己在工作当中的投入份额和自己的收入份额进行一个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员工们会依据一定的因素,比如教育程度、个人经历、个人能力以及努力程度和社会经验来对比自己所获得的薪资报酬的时候,一旦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的时,情绪就会因此受挫,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最终影响到自己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以及忠诚感。在旅行社建立一个有效的及立体直,让员工在业绩和年终奖励的同时也纳入年终分红以及个人股份等,这样就可以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职业阶梯、获得更多职务晋升的机会从而获得事业成功的快乐,并因此受到激励。
4.强化对在岗人员的培训。
目前广东省旅游培训体系中,对导游员的培训是较为系统的,而对其他类型的旅游在岗人员培训相对较少。旅行社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方针和目标、员工工作性质和个人特点,来确定员工培训计划和培训重点,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向员工传授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判断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旅行社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引进国外人才培训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培训机制。
(三)高校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发展观
从旅游培训教育机构角度,应该根据旅游业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合理分工,为旅游业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合格的人力资源后备军。
1、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本科层次看,应该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务实工作能力的中高层年轻管理人才为目标。旅游职业学院则应该在发挥实际操作方面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其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为学生参加继续教育打下基础,以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为旅行社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2、 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旅行社行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产业,实践操作的课程是旅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应增强院校旅游教育与企业的良性互动,通过校企互动共建、产学结合的模式来完善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可以使旅游院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有效更实际地适应旅游业发展现实。
3、 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作为高校旅游教育培养的人,必须转变一些现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应该了解旅游人才的人职业发展路径,甘于从基层工作做起,扎实积累经验,同时不断地更新理论知识,厚积薄发,寻找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晨光.山东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林琳. 广东导游人员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42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