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贷风险防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贷风险防范

第1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给小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同时也使得小微企业成本上升,融资日益困难,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坏账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本文先是分析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状况,从而提出了商业银行加强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五个措施:设立小微金融部门、推进服务产品创新、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建立风险定价模型、提升贷款后的管理能力,从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67-02

1 引言

在我国,“微型企业”的概念是由清华大学教授吕博率先提出来的,他在其1993年的论文《微型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援助》中,首次提到了“微型企业”这一概念.具体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的总称.

微型企业在解决就业及其他的方面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在我国的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而个体工商户与私营工商户也将近有4000万家,已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它们创造了国内2/3的生产总值,纳税额也占国家总税收的一半,实现的利润也占我国总利润的40%,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方面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小微企业也因其运行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在推动我国经济健康运行,不断繁荣,扩大出口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微企业至始至终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融资困难.

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风险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价格风险,指在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证券及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我国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是零售业、批发业、餐饮业以及加工制作业.这些行业在主要经营的都是国内市场且比较稳定,所以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时主要面临的是利率风险.

另外,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汇率风险也是小微企业尤其是那些出口加工型的小微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受害最大的就是那些出口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就是小微企业.因为国际需求的下降,一些小微企业的订单锐减,致使资金链断裂,现金流短缺,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又因为小微企业的本身特征——资金少、规模小、周期短,在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加大了市场的风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实行信贷时主要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小微企业未能及时或足额地偿还贷款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种:(1)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不很清楚,也对小微企业的实物财富及偿债能力了解不足,而且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都是自己制定的,本身就是为自己的企业服务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评级帮助很小,从而造成小微企业的违约成本很低.所以小微企业一旦遇到财政的困难,容易选择躲避偿债的行为,引起道德风险.(2)小微企业的长期经营理念不足.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只是追求短期的利润,目光较为短浅,诚信意识缺乏,对违约的成本意识也不足.造成了有些企业故意或恶意躲避债务,甚至用虚假的信息来骗取银行的贷款.尤其是当下,外部的经济形势不甚乐观,不确定的因素也在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遇到了经营的困难,信用风险日益严重,成为了影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

还有就是,小微企业的决策机制与大企业也不同,大企业的决策机制具有严格的层级结构和严密的程序,但小微企业的决策主要是以个人决策为主,部门相互之间的制衡力较弱,业主个人的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企业的信用.所以,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对财务指标的选举一定要有代表性并力求准确,对非财务指标的选取,一定要多关注小微企业的成长潜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等能力的考量.

2.3 担保风险

担保风险主要是指小微企业在银行的担保物和抵押物的风险.虽然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在商业银行的担保物价值足够,但其资产容易受到变化,且变现能力和流通能力也总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此外,部分企业抵押的有效性不易落实,造成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客户之间相互担保,行业链之间相互担保.这在经济运行良好时问题不大,一旦经济增速减缓,行业生存压力增大,其中一个企业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损俱损,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4 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原因,例如:人员的缺失,监控系统不严密,内部程序的混乱,系统的失灵或失效,以及外部的意外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在实践中,员工的道德素质低下和业务水平不熟练都会引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很少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小微企业群体,大多数都是个人信贷的部门临时调配的人员,其专业化程度不高,也使得对小微企业的操作风险更加严重.像北部湾银行,在成立微贷中心之初,开展业务时几乎是面临着“千军万马”的景象,在巨大的客户群面前,专业服务的人员数量跟不上业务的开展.所以,在当下主要的课题就是怎样实现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以及团队的稳定性.

3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对策及建议

3.1 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小微金融部门

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并没有专门的小微金融部门,这也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无法解决的重要根源.有了专门的部门之后,必须还得进入如下努力:(1)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不断地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寻找和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时刻分析市场的形势,对市场的新形势能够灵活做出反应,并且对相关风险进行控制.(3)加强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激励,发掘人才,为以后的小微金融培养一批可靠、专业、稳定的业务人员.

3.2 大力推进服务产品创新

当下服务产品的创新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将信贷、投资、现金管理、企业理财、等各种金融产品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即传统的银行服务与新开发的投行服务有效结合,充分利用传统银行的渠道优势和新型投行的创新优势,为客户交流沟通搭建平台,探出索物流产业客户与产业集聚区金融业务的新模式.探索物流产业客户“结算通+联贷联保小微企业贷款+租赁权质押贷款+PoS+信用卡+个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抵押借款+固定资产购置贷款+母公司担保贷款+联贷联保业务”等小徽企业金融业务.二是在创新供应链条上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充分利用应收账款池与票据池使其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的保理,努力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人才不足问题,市场风险问题,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我们可以扩展服务,大力推行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尽力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千方百计为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为小微企业增加风险抵抗的能力,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小微企业信贷中的业务风险.

3.3 改变风险管理理念

当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资产度量和风险评估都是参考的大中型企业的标准,并没有对其形成特有的门槛准入制度和经营理念.再加上银行对其实施贷款时财务分析复杂,授信流程也及其繁琐,担保条件也很是苛刻,致使很多急需资金且发展潜力较好的小微企业都不能贷款成功.这些小微企业由于融资渠道缺乏,需求长期不能满足,从而影响接下来的经营,甚至面临破产的境地.所以商业银行在做好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要在把握好风险与收益的原则下,尽量简化程序,节省时间.同时重新认识“收益覆盖风险”原则,不能只是考虑单个客户的收益和风险能否覆盖,而是要充分考虑综合的收益能否覆盖总风险.

另外就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很少,致使融资的需求很难得到充分的满足,即存在刚性需求.所以,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在于控制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如果风险门槛控制的太高,就会使大部分的客户被拒之门外;而如果风险门槛太低,就会使风险过大,容易造成损失.所以,要科学地控制好风险,才能把握好收益,从而使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长期发展.

3.4 推行合适的风险定价模型

小微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规模小、实力弱、对外部变化反应强烈、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单一.所以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改变风险管理理念,在担保、资金使用、还款方式上进行创新,同时也要转变经营理念,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量身定做”为其推行风险定价模型.在为小微企业制定或选择风险定价模型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所处的行业与发展阶段,不仅要从财务、信用等方面,更要从经营模式、市场前景、管理水平等方面来进行考核,确定风险级别,也要考虑到企业的资金需求和风险特征,最终确定企业的担保方式和风险价格.

对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理论的模型有很多,当下最为流行的是RAROC贷款定价模型.

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即风险调整资本收益,它是指净收益与预期损失的差与经济资本的比值,也就是经风险调整后的实际资本收益率.

商业银行应根据小微企业的本身特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在上面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小微企业独有的信贷业务风险定价模型.该模型必须考虑到小微企业特有的风险特征和资金需求特征,所处的行业以及发展阶段.定性方面要从财务、管理、经营模式、发展前景多方面考虑,而不单单是只考虑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定量方面要从风险计量模型出发,评价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而确定风险级别,最后确定小微企业的担保方式以及价格.原则上一定要保证“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在该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客户资金的结算等综合贡献的情况,看与使用的风险水平是否匹配,而不是将客户的风险水平和贷款收益单个考量.

3.5 加强贷后管理能力

加强贷后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账户管理能力.对每个申请授信的客户都开立专门的结算账户,对销售资金的归集工作一定要实时落实,一定要全面掌握客户资金流的变动情况,对第一还款来源一定要加强监控.二是提高贷款支用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的约定的不同种类的贷款支用方式,一定要实时监控,确保其款项使用合规.同时要建立贷款支用台账,规范支用层级审核制度,明确贷款支用逐级的审核权限.三是抵押管理能力的增强.在选择质押物时不仅要考虑形式也要考虑其品质,并及时了解国际与国内的政策以及市场的变化对质押物的影响.对质押物的价值评估一定要谨慎,并对质押物定期进行检查,从而充分地缓解风险.在选择第二还款来源时,严防关联担保.建立对抵质押品的动态检测机制,及时对质押品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适时对质押品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进行有效的提示和控制,实施持续的监管.最后还要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充分运用科技,开展小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对私业务系统和对公业务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接,大力拓宽信息采集的渠道,实现信息的全面准确,为贷后管理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佳洁,李建波.基于DEA/AHP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09(7):73-75.

〔2〕陈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2(5):30-32.

〔3〕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111—113.

第2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一、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客户特点

临沂城区现有各类批发市场60多处,主要包括服装、家电、摩托车及配件、小商品、文体、鞋帽、日化、建材、轮胎汽配、化工、毛线、电子等,占地面积近10平方公里,内设经营摊点5万多个,经营商品100个大类5万多个品种,商品购销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09年成交额突破600亿元,连续10年居全省工业品批发市场首位,列全国第三位。

临沂批发市场商户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批发商贸客户、前店后厂式批发零售加工企业、和市场销售为主,经营实力壮大后同时涉足其他行业的企业。

临沂批发市场建设初期,大部分市场户为个体工商户,随着其资本积累、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是为符合银行信贷主体资格的要求,组织形式逐渐由个体工商户过渡到有限责任公司,但大部分公司的管理水平并未有质的飞跃,尚未摆脱原个体工商户特有的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模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人员以家族成员为主。由于个体工商户与公司之间存在税赋上的较大差异,有些公司出现“复古”问题――即注销公司,返回个体工商户,但这并非主流。总结这些年对市场客户筛选标准及经验教训,本文认为,允许介入的市场客户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实力较强,知名度高的企业。

2、实行经营产品制,一定程度上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经营的商品质量好的企业。

3、充分考虑商品是否适销对路和货款回笼周期是否与银行承兑汇票期限相对称,优先支持购货渠道稳定,周转速度快,货币回笼及时的企业。

4、能够直接从厂家进货、经营者品德好,合同履约率高,经营较稳健,有稳定的银企合作的企业

5、产权清晰,管理规范,资信状况良好,资产负债率低,现金流较充足的企业。

二、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客户融资需求与模式

市场客户的融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再创业需求;二是发展融资的需求。基于以上两个融资目的,临沂市场户由于特别重视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因此临沂市各家金融机构的短期信贷业务、当地典当业甚至地下资金市场都是相当发达的,给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客户信贷业务风险点

1、投资风险。有些企业积蓄了一定资金后,也想尝试多元化经营,一些企业进入到高风险高收益项目。

2、道德风险问题。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常企业得到银行信用后,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而是挪作它用或者将其套现;二是经营者本身的道德素质问题。

3、管理风险。当地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法人治理结构缺失。

4、经营风险。包括其产品的适销对路情况,公司各项业务对公司整体盈利的影响,是否有稳定的上下游客户等等。由于市场户更重视短期流动资金的运用,因此要针对性分析短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净现金流的情况。

5、担保风险。市场客户由于依托市场运营,大量资金沉淀在存货上,除购置的车辆外基本无可供抵押的不动产,已建厂的土地多为租赁,企业之间存在较明显的互保现象。

6、关联交易风险。随着市场客户实力的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这个问题也频繁出现。

7、政策性风险。主要指国家政策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对某些行业、行为进行约束后,所导致的风险。

四、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客户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不同的市场户的经营目标取向和管理者才能存在差异,风险收益也不会一样,对市场户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要通过融资制度的设计去分散并加以控制。

1、控制融资额度,合理测算授信控制量。市场户间接融资的增加,意味着市场户的经营风险向银行的转移。因而,不能完全以融资需求作为决定授信额度的唯一依据,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市场户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

2、多管齐下,完善担保措施。抵押物不足是市场户融资的固有特征,应该考虑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一是追加投资人个人信用担保;二是多方担保;三是利用政策性担保体系。四是提高承兑保证金比率,缩小风险敞口。同时还要指出,由于贷款用途不便控制,相对银行承兑汇票风险较大,因此市场户贷款必须落实变现能力强的财产抵押。

3、强制储蓄。有些市场客户经营多年,拥有较高数额的储蓄存款,加之公、私不分,可以强制性要求客户在经办行,定期存入一定现金,并且在我行信用未清偿前,不得退出储蓄计划,这类强制储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督促还贷的作用。

第3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信用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意义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时间比较短,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不断显现,为此,有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现状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表现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客户个人信用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政策法律风险四个方面。

(一)客户个人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对个人信用进行专业评级的机构不健全,全国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资料不全等因素,商业银行无法对客户的收入变化、和还款意愿等进行正确判断,导致我国客户个人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中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形式。

(二)经营管理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内控管理还比较薄弱,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甚至有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也未建立,这些因素的存在,加大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经营风险。此外,有一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操作手段的滞后,客户个人信用基础资料分散在不同业务部门中,未建立适应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业务管理系统等也加大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经营风险。

(三) 政策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还未专门制定关于个人消费信贷活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客户出现违约和失信时,如何对个人消费信贷者进行惩罚,以保护商业银行个人信贷资金安全性的具体法律规定还不够具体,导致操作性不强。个人消费信贷的周期性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信贷申请人多而分散,由于法律漏洞,有一些个人消费借贷者会利用政策法律方面的漏洞进行欺诈。此外,我国拍卖市场还处于初创时期,拍卖市场的交易秩序和交易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商业银行很难将抵押物进行处置和拍卖,这些法律法规因素的缺失,都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能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成客户个人资源资料库。但是,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个人资料并未实现真正共享,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统一协调,共同努力建成一个全银行系统的客户个人资料库,实现各商业银行客户个人资料在全银行系统内共享。同时,国家应该加大对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加快征信条例的法制化进程,加快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促使商业银行、金融其它机构、财政税务机构、海关、工商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电信、城市公共管理部门中个人活动记录以及个人资料等信息全部进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对个人进行信用进行评级,按评定的信用等级给予授信。

(二)加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的管理,必须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在正式受理个人消费信贷申请前,应严格加强对客户个人消费信贷的申请资格的审查,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人的个人信用状况、收入的稳定性,个人负债状况和抵押物的变现情况都需要逐条核对。个人消费信贷申请批准时期,商业银行应该加大监督和检查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部门的操作,确保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个人消费信贷完成后,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对信贷资金进行不定期或定期跟踪和监控,密切关注客户的经济收入和还款意愿等方面的变化,一旦出现客户拖延还款时,商业银行应该及时了解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那些有故意不还信贷资金的客户,可采用信函通知、电话沟通,上门追讨,直至变现抵押物,如果下落不明或潜逃的个人消费信贷者,商业银行应提交公安和法院,请求执法部门给予帮助查寻和逮捕。

(三)完善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有序运行,在法律层面,应该加大对个人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尽早调研和出台《个人消费信贷法》,对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中的有关主体的义务和权限进行规范。完善我国的《担保法》,完善担保法中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有关条款。在有关法律中,通过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个人消费信贷者如果出现违约和失信时应承担的刑罚,通过法律的形式规范个人消费信贷者的借贷行为。

(四)通过参保的形式转移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可以采用个人消费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的形式转移部分风险压力。如商业银行评估后认为该笔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客户在申请信贷时必须购买特定的保险,如果客户由于意外而无法还清信贷资金时,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赔偿金,从而减小商业银行的潜在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 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

第4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消费信贷也成为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金融业务。通过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盈利,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资金的正常流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要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避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存在,从而获得更好的盈利。

二、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现状

所谓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就是指银行采取信用、抵押、担保等方式向个人提供资金借贷的一种金融服务,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也开始注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消费贷款规模达到了15.4万亿,同比增长18.4%,2015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了19万亿,同比增长2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借款人不按时偿还本息,使得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承受着较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

所谓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没有按照合约要求偿还本息而造成银行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时候,由于不能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进行准确、全面的判断,一旦商业银行将资金贷给那些信用不好的人,很容易出现违约问题,借款人会借各种借口来推脱还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旦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二)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指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风险。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管理中?在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以至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事件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18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19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9%,较上年同期上升0.4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从2014年的273%不断下降,到2015年9月末为191%,部分银行在160%左右,已经接近监管红线150%。这些数据表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越来越大。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出现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商业准则的行为活动。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匹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那些失信违约的行为还没有具体的惩处办法,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失信违约行为越来越猖獗,使得商业银行业务风险越来越大。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工作人员在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风险。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由于工作人员对业务流程不够熟悉,能力不足,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错,进而造成贷款风险。如工作人员在输入数字的时候,时常会出现少输或者多输数字的问题,而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四、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有着双向性,即盈利性和风险性。在现代社会里,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可以获得更多的盈利,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这种经济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将面临着各种风险,如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等。一旦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出现风险,意味着银行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及时的回笼,银行资金运行就会受阻,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针对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这种金融活动,商业银行要想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盈利,就必须积极做好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要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和避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发生,从而保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正常开展,进而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五、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增长,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也格外重要。法律法规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保障,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结合我国当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性法律立法建设,缕清相关制度脉络,确保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有根有据,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于那些违法、扰乱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惩处,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建立备份机制,防止业务数据的丢失,从而维护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二)完善社会征信体系

首先,要全面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个人征信系统管理的各项规定以及相关要求,确保个人征信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为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消费业务提供依据;其次,要对个人信用信息做好实时更新,确保个人征信系统中呈现出来的个人信用信息是最新的,同时,在更新个人信用信息的同时,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要规范查询行为,避免造成信用信息的泄露、窃取;再者,商业银行要善于应用多种工具来增强客户信用还款服务建设,当客户还款日期即将到期时,要及时推送相关还款信息,避免客户遗忘而影响客户的信誉,同时要完善业务流程,保障处理渠道的通畅性,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

(三)加强内部管理

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内部管理是降低管理风险的有效途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应当高度重视银行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与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全面加强个人消费信贷的监管;其次,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再者,要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建立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严格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流程管理,要全面加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另外,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工作人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去,做好风险预防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教育

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等都是引起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因素,而要想降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发生,商?I银行就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首先,要强化工作人员能力的训练,让工作人员熟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流程,避免因个人操作失误而引起贷款风险;其次,要强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从而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队伍。同时,要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避免操作失误。作为工作人员,更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强化自己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五)进一步落实实名制

所谓实名制就是在办理业务时需要提供能够证明个人身份的资料或证件,并填写真实姓名。实名制是针对网络的匿名问题的一种有效应对策略,进一步落实实名制可以更好地规避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实名制执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在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为了防范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落实实名制,在实名制的约束下,可以将责任追究到具体人的身上,从而更好地约束人的行为,减少违规、违约现象。

(六)构建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

现阶段来看,银行在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信息化操作,但是商业银行还没有充分挖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价值,现阶段的信息化系统也仅仅是用来存储信息。而在网络化环境下,银行信息系统很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使得重要的信息被窃取、篡改。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银行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其次,要建立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的财务、账户信息以及与客户相关的财务信息;再者,要建立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将那些不良贷款信息、违规贷款信息等全部纳入到信息系统中去。另外,商业银行还必须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大安全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银行信息系统受到恶意攻击。

第5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同时,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温州、台州等地区频现老板逃债跑路事件,中小企业经营现金流断裂而导致企业一夜倒下、企业主人间蒸发的事件还在继续上演,范围也有向全省各主要区县蔓延之势。这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如何在遵循政策导向、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使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成为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大省商业银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对于银行而言,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信贷风险本质上并无大的区别,中小企业信贷所隐含的风险,大企业信贷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都面临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理性地看,中小企业信贷的违约风险其实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一定比大企业大。违约行为依其行为主体的主观作用分主动违约和被动违约,分析企业主动和被动违约的情形,由于中小企业责任主体明确,在与商业银行信贷合作中常处于弱势地位,且在银行贷款时一般都追加了企业主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所以中小企业主动违约的概率一般小于大企业。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被动违约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大企业。被动违约一般源于企业经营或投资项目的失败。由于中小企业承受市场、政策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损失时,中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权衡模式发生了逆转。在项目失败或亏损情况下,中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明显增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增速放缓、货币政策紧缩的环境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增加快于大企业的原因。

从企业方面看,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盲目投资

在人力成本、资金成本不断高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税负居高不下、用电紧张难以缓解等多重压力下,传统制造业企业缺乏扩大生产、技术升级的动能,企业多元经营或多元投资普遍。导致资产和负债同时剧增,一旦遇到银根紧缩、资产行情下跌、财务成本高企,就很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

2.市场弱势地位

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弱,当遇到经济放缓的时期,在代工、承建大企业项目时,往往被拖欠货款、工程款,大量的应收账款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沉重的资金周转负担,也可能导致经营无法为继。

3.企业制度不完善

多数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个人作用过分突出,自我约束差;企业缺乏现代管理制度,投机冲动强烈,不利于企业稳健发展。

从银行方面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对关联企业的识别能力不足

企业实际控制人往往可以通过多家隐蔽关联的企业多头融资,导致银行过度授信,而最终错综复杂的担保关联导致了风险的网状蔓延。

2.银行信息获取手段有限,基本管理成本考虑,很难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不规范,报表失实、逃税漏税的情况普遍,企业知名度低,很难从公开渠道获取可靠的企业信息,为银行识别判断企业风险带来了困难;而中小企业信贷金额一般较小,银行花大力气核查企业信息又不符合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在银行和企业间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3.银行业业绩指标的要求导致银行信贷扩张冲动

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银行往往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从而一部分劣质中小企业通过高回报挤进了银行融资的门槛。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途径

信贷风险的控制不外乎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一是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二是对风险的控制;三是风险的补偿这三个方面。对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来讲,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风险识别能力

1.准确识别关联企业,合理开展集团授信,防止过度授信

在浙江的民营企业中,非常普遍地存在着企业实际控制人掌控着表面无股权关系的多家企业,其中有部分从成立开始,就是为税务安排和逃废债而准备的。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必须从与企业交往中获取真实的企业控制信息,合理开展集团授信,尽可能做到人控到位,严格准入,而不能因为表面合规而放任不管。

2.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识别动态监控系统

利用一些风险识别模型对出现的经营及财务风险及时预警,利用机控手段,降低人力成本,排除人为因素,提高风险识别的及时性。

3.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应该更有作为

建立更为畅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企业的税收情况、工资发放情况、水电费缴纳情况、银行贷款情况等统一登记管理,征信体系的建设最终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诚信建设。

(二)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1.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

可以通过贸易融资产品的封闭管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周转的资金困难,又防止资金流向企业体外;可以创新担保方式,比如运用动产质押、股权质押等不额外增加企业成本的担保方式盘活企业资产,降低财务成本,也避免了互保的交叉违约风险。

2.利用好平台,批量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当前,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为商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好大平台,批量支持中小企业。如通过政府、园区、大市场等,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获取更为可靠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平台担保等方式,实现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

3.提高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从业人员的素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向现代企业转变的过程,各项风险管理制度正在建设,但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完善程度,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很难控制。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对风险具有更强的敏感性和反应能力;同时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以防止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信用风险。

(三)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1.提高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

中小企业信贷本身就是高风险的业务,尽管我国私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但仍然不过只有7年,面对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确定对其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同时在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进行责任认定时,对从事中小企业信货业务的工作人员也要有适当的容忍度。在提高容忍度的同时,商业银行要提高拨备来缓释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2.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出钱,银行出力,企业受益,最终还是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杨小苹.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J].发展研究,2008(01).

第6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不确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现有不足;改进建议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更为复杂,管理工作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其中,信贷风险逐渐增大是银行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信贷风险可对商业银行构成巨大威胁,但同时其又是此类银行经营、发展中难以消除的风险因素,所以,加强防范信贷风险其实是现阶段商业银行管理中必须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二、宏观经济不确定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的关联

在经济平稳增长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投资者往往会通过借贷来追加投资,同时,消费者也可能会通过借贷来满足消费需求。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尽可能的满足日渐旺盛的信贷需求,其就必须不断扩大信贷规模。这个过程中,出于吸引借贷者、提高业务开展效率的考虑,商业银行普遍会主动的化简审查程序。此种做法会降低贷款发放门槛,进而导致市场走向预测失准,最终造成信贷风险偏高。除了借贷行为之外,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或经济泡沫、虚拟经济等现象也可能会导致信贷风险增大。

三、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一)现有不足

虽然现阶段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威胁性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进行防范,但是,很多银行的防范都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信贷风险依旧高居不下。此种现象说明,现有防范机制的有效性还比较低。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不足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管理方式较为陈旧。在商业银行中,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是行长的责任,但却不是行长的唯一责任,这就使得行长很容易顾此失彼,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督及能够制衡行长权力的机构,行长对于信贷风险实施的管理实际上是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展开的。此外,风险滞后于信贷业务、管理考核周期短等情况也会给管理者开展工作带去一定的干扰。其次,管理过于粗放。此项问题的产生与计划经济有着一定的关系,主要是管理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导致的,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增速高、发达地区信贷压力大。最后,预警机制有效性低。风险预警决定着商业银行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关系到风险的波及范围,对风险管控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现阶段,由于预警机制有效性低,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实现有效的事前防范,事后补救仍然是主要手段,管理处于被动局面。

(二)改进建议

1、强化内控此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现行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方法为:分解信贷业务,确保各环节由不同人员负责,以免个人或部门单独操控信贷业务的现象。此种做法的实质是将信贷业务分为多个运作系统,利用各系统间的制约关系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商业银行有必要特别强调“同层系统制衡”,并以资金运用环节为依据进行业务分解与部门设立,以便通过横向制约来实现审计贷款与发放贷款的分离。在此种管理模式下,业务部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制约,单个部门或个人大权独揽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因此,上述措施也可以视为是对贷款权力的分解,对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意义重大。2、实行审批授信制此项措施针对的是管理粗放问题,实施方法为:以总行垂直管理为基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各级分支机构有差异的授信权限。在具体实践中,银行应以企业类型与业务品种为依据给予有差异的信誉度。此种方法属于事中控制手段,作用体现为自我制约与自我调控,除了能够有效减轻管理粗放带来的问题之外,还可以起到激发基层分行积极性的作用,有助于基层分行主动进行风险防范。结合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来讲,上述做法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防控要求,又与银行发展状况及相关制度相适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不确定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加大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鉴于此种联系不可消除,银行在发展中有必要积极应对风险增大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华.经济下行期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4,(07):19-22

[2]马文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防范[N].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2,(06):14-16

第7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银行是以货币经营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组织。通过贷款给企业或个人获得额外利益。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抵抗能力却随之下降。银行的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银行若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通过提高信贷质量,降低信贷风险,促使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包括许多方面,主要变现如下文所示。

第一,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尽管我国正在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但在银行管理层仍未转变制定经营方针的策略。银行管理者没有完全认识到银行信贷业务的商业性和风险性。甚至于某些银行为了增加信贷业务量而无原则的向企业或个人放贷。另外,由于风险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信贷风险问题时常发生。

第二,缺乏对企业或个人等信贷客户的调查分析。在向企业或个人放款之前,银行缺乏对信贷客户经营情况一些必要的调查研究。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利用自身人脉关系获得贷款来维持自身的运营。一旦这些企业亏损严重,那么势必会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增加银行的负担。这不利于银行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第三,银行信贷不科学。由于银行的信贷结构不合理和信贷过于集中,造成银行信贷业务问题明显。中长期贷款比例比较高就造成银行可能要面临着资金的流动性风险问题。进而造成银行坏账问题的出现,对银行的资产造成不良影响。

二、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措施

为了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到防范措施如下文所示。

第一,控制授信风险,完善审批管理制度。为了使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减少,首先应该完善银行的授信方案。通过完善授信结构和风险防范,建立完善的控制信贷风险的体系,使银行能够正确的评估授信业务的风险点,平衡风险与收益。其次,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通过连续有效的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调整,按照银行的信贷制度和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放贷,做好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步。最后,严格按照风险控制要求进行授信审批,加强对银行工作人员的约束,避免人情交易,从而达到提高审批质量,降低信贷风险。

第二,追踪相关财务信息,完善整体效益分析。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应对客户财产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进行追踪和分析。通过对贷款企业或个人进行财务报告分析,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贷款,规避银行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在信贷审批过程中,不仅要估算银行当期的信贷利息收入和各项手续费用,还要分析信贷业务中的存款、结算量、中间业务收入等一系列指标。用直接与间接、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模式把信贷业务对银行带来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银行的稳定的发展。

第三,对银行信贷业务做详细的规划。在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一方面要对信贷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资金流向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找出银行信贷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控制点。通过系统性的动态分析确定银行信贷的标准和目标客户,达到提高信贷业务的营销质量和审批效率。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方面与金融和信贷有关政策的调整,制定适宜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营销方案。与此同时,调整信贷业务的审批条件,制定相应的控制信贷风险的措施。通过加强对优质信贷客户的服务,提高信贷风险防范能力。

第四,促使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提高银行的生存竞争能力。信贷业务的创新主要是从信贷服务入手。通过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促使信贷业务稳定发展。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按照客户的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信贷服务,实现控制风险的差异性。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区域的信用度调整信贷管理措施,有效控制信贷业务的风险。同时,深化对市场和产业政策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市场情况,提高对信贷业务的判断能力。调查客户的外部优势和发展环境,从而为获得优质的信贷客户,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

三、银行信贷风险化解策略

第一,改变经营理念。将信贷业务由“数量”追求转变为质量追求。将贷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在信贷业务考虑的首要因素。银行不仅要以社会效益为目标,还要将效益最大化,资产质量最优化。了解自身的实力,利用自身长处,完善管理方式,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将效益最大化。

第二,遵循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通过了解企业情况对企业划分信用等级。剔除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尽量减少中间信用度的客户,紧抓优良客户。通过对客户质量进行评估,银行作出相应的贷款决定,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第三,加强不良贷款的回收力度。对于不良贷款,不能因责任不清等问题而停止追讨,而应尽可能的回收资金。积极开拓各种渠道,依靠政府的帮助,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风险贷款。设置奖励制度,对表现良好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另外,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利用银行自身的优势对企业进行引导,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措施企业还贷、付息。对于亏损十分严重的企业,要及时停止放贷并处理抵押物品,收回资金。对已经倒闭破产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清收银行贷款。

第8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其各项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信贷风险也在不断显现和增强。如何加强信贷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心。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基本制度

1.审贷分离制度

审贷分离制度又可称制约制度,包括贷款业务调查与审批和事后检查与资金回收,为了保证农村信贷资金的安全,农村信用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建立套完善的与时俱进的信贷管理制度,使信贷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信贷工作的良性发展,进而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审贷分离制度一方面可以有效约束和制约权力,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使决策更加科学,从而保证贷款投放的合理性。

2.分级审批制度

农村信用社业务量不同、管理水平不相同,贷款风险也不相同,所以各级管理层次具有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超过这个审批权限的贷款,要呈报上级批准。这样的制度,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避免关系人贷款、人情贷款等不良行为。贷款审批制度使贷款审批权限得到正确划分,使权和利有机结合,调动了信贷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信贷管理部门和人员灵活调动资金,实现各级之间的约束和牵制。

3.贷款“三查”制度、贷款证制度

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组成了贷款“三查”制度。贷款保证制度是一种信贷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借款人借款情况和还款情况,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贷款效益。

4.离职审计制度

信贷管理人员掌握着重要的信贷信息,所以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对其在任职期间发放的贷款风险情况进行及时的审计,防止信贷管理人员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制度约束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贷前审批制度、贷后检查制度、风险贷款处置制度等,使信用社有制可依。同时要完善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使监督保障部门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保证各项制度的顺利贯彻实施,对违规操作行为绝不姑息,坚决予以追究,使农村信用社职工都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人人都有防范意识。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需要监督,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可以促使信贷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稽核和监察两个子体系,稽核体系按照统一管理、责权分明、全面监督的原则,加强合作信用社和稽核队伍建设,实现县级常规稽核和省市专项稽核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连续性的稽核监督体系。监察体系,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监察队伍,积极推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各级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

2.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全面提升贷款质量

新形势下,农村市场的金融竞争愈演愈烈,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所以农村信用社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的“霸主”角色,使“等贷”转化为“行贷”。主要的实施办法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对道德风险的防范。这就需要对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引起工作人员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对信贷风险的识别和防控意识,减少操作中风险行为的发生。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积极发展企业文化,使管理层、负责人和普通职工都形成合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使违规现象减少到最低。而全面提升贷款质量还需要切实做好贷款审核和坚持柜面办理。贷款审核,特别是贷款前,农村信用社要对贷款者的真实性和贷款的真实用途做好详细的调查,这是信贷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道防线,可以有效控制那些借名、跨地区等违规贷款,减少违规贷款行为的发生,同时,对信贷人员也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坚持柜面办理可以使贷款实现透明化,减少信贷违规行为的发生。

总之,随着农村信用社的迅速发展,其信贷风险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转变角色,变被动使“等贷”为“行贷”,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并取有效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进而减低信贷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实现其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军.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2]叶红.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探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第9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87-02

引言

村镇银行是国家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旨在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增强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缓解了供需矛盾。村镇银行与一般的银行机构类似,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信贷风险。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以及村镇银行信贷业务对象的特点,可知其信贷风险具有不同于一般银行机构的特点。传统信贷具有商业自偿性,以商品货物为抵押,商品一经出售,借款者便有资金偿还借款。而村镇银行的信贷则因为农业生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季节生产性,受到很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使得贷款从开始就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管理。

一、文献综述

1994年,我国引入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贫困问题的小额信贷。在政府的支持下,小额信贷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扶贫计划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但是,在政府干预、缺乏有效监管、利率市场化、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模式不灵活以及贷款程序较为烦琐等因素的影响下,小额信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

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推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将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村地区和所有社会弱势群体纳入到一个更完善的金融体系之中。村镇银行正是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具体表现。与之前的小额信贷相比,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广泛、法律地位明晰、享有更多的政策优惠、贷款方式灵活。村镇银行与传统的银行在业务方面与一般的金融机构类似,但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面临的信贷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唐立业(2014)结合现实背景,运用文献法与逻辑分析法研究,认为村镇银行需要从经营管理理念、信贷审批流程以及风险岗位设置等三个方面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黄卉和蔡振宇(2014)在充分认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认为其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和内控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应从故意违约风险、非故意违约风险以及建立差别化的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等方面防范信贷风险。封军和辛立秋(2012)从农村金融视角分析,认为村镇银行面临着产业、信用、流动性、政策性以及信贷投放目标错位的风险,在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和信贷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程海彦(2012)提出,应从发起层(选址、管理人员选拔和国家政策)和村镇银行层面(人员素质、贷前检查和贷后责任管理)上进行信贷风险防范。

目前对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借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知识,并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而且对于信贷风险的分析研究和对策选择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的文献很少,对风险的分析缺少数据的支持,对措施的选择也没有涉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贷风险指标体系,强调了风险管理体系的各个部分,没有系统阐述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模式与构成。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现状分析

(一)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依赖于借款方的还款意愿与能力。农民普遍注重个人的名誉与信用,因而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对象的还款能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居民入水平不高,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更多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均制约着农民的还款能力。

2.操作风险

首先,村镇银行发展历程较短,不能吸收相应的专业人才;管理人员素质低、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不足,且缺少专门的培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其次,为了达到相关的指标要求,人为降低客户的准入门槛,埋下风险隐患。同时,贷后检查机制不健全,检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最后,村镇银行沿用母行的信贷规章和操作流程,不适应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特殊的业务定位。

3.法律风险

我国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关于银行的相关立法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些法律条文与国家其他的相关政策不符,而且目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村镇银行管理的法律文件,不能满足村镇银行的特殊需求。

(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信用环境较差

在农村地区,企业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社会上坑蒙拐骗、金融欺诈等失信现象严重;征信系统建设滞后,风险控制没有必要的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搜集的成本也很高;农村的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风险较大,资产总量偏低,不能满足抵押担保的要求。

2.法制不健全

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了关于村镇银行的相关法律,为村镇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依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有的还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相互矛盾。银行内部的法律服务部门力量薄弱,缺少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律人员,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

3.员工素质不高

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经营管理素质较为低下。村镇银行服务范围集中在农村,工作条件差、机构小、发展空间较为狭隘,很难留住那些具有从业经验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思考

1.构建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用风险

针对农村的特殊性,建立信用评级机制,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并进行定期审核。当地政府具有掌控信息方面的先天优势,村镇银行应该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从当地政府那里获取相应信息,降低对客户进行信用状况调查的交易成本。

2.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完善合理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于风险的防范与规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做好贷前的风险分析与识别、贷中的风险控制以及贷后的风险监测,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效降低信贷风险。积极采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信贷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加快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3.“职业人”制度,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操作风险

经营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信贷风险的高低,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结语

村镇银行对于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信贷风险。村镇银行需要构建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吸纳高素质的人才。信贷风险的管理需要政府、村镇银行自身以及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村镇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忠良.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路径[J].生产力研究,2011,(1):67-68.

[2] 封军,辛立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选择[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6):5-7.

[3] 李吟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金融经济,2009,(20):122-123.

[4] 杨秀.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证券期货,2011,(7):182.

[5] 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11,(5):43-46.

[6] 于丽红,陈霞.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11,(1).

[7] 魏宇林.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建设[J].财经纵横,2010,(31):86-87.

[8] 付中财.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9] 张丽屏,付剑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与应对对策[J].理论研究,2011,(11):66-67.

[10] 程海彦.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河北金融,2012,(6):40-42.

[11] 王文.浅议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72).

[12] 刘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控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5).

[13] 崔萍.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08,10(7):50-51.

[14] 唐立业.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商,2014,(1):195.

[15] 黄卉,蔡振宇.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1):30-31.

[16] 李墨,李爽.发达国家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2012,(8):12-13.

[17] 张丹丹.村镇银行与小额信贷公司比较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0):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