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审计入门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入门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入门知识

第1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互联网 +”时代是 20 多年来信息化进程的结果,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会计作为重要的商业语言与信息系统,必然在这样的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中受到影响,社会的变革推动会计服务的提升,这对会计人才的胜任能力与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会计服务的载体与工具通过信息化网络与平台得以提升,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会计受到重视,职业判断与财务数据分析在会计工作中倍受重视,会计资源配置得以改善,并促进会计服务的国际化。根据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会计师的核心胜任能力可以概括为职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对会计教育而言,随时代与经济发展变化的是知识,不变的仍是核心胜任能力(刘?h等,2014),但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师的核心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在新时代的职业胜任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两种:第一,具有会计信息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对财务报表审计、财务会计和报告、治理与风险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决策,能在分析其他信息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进行综合调控;第二,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这要求,会计师需要财务报告审计、财务会计报告、治理与风险管理、商业环境、税务、信息技术、商业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胜任能力;需要综合性的职业技能――例如综合的知识及其更新能力、全面的素质与专业技能,以及人际交流、个人(自律)和组织的能力。同时,随着职业判断与分析的增加,网络经济的兴起,越发提高了会计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五大原则包括诚信、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应有的关注、保密与职业行为(国际会计教育准则)。会计师须有实现公共利益的承诺,公众依赖行业和从业者的道德正义来保证职业的正义和公共利益。这要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保持应有的独立、客观与公正,不趋附于有关势力的主观要求,不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驱使,不受获取自身利益的诱惑,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既可靠又相关的财务报告,帮助信息使用者决策。如果存在冲突,会计师需要正直独立地将公众的利益置于雇主及客户至上。

三、“互联网+”时代的会计大学教育

基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核心胜任能力要求,作为培养会计人才摇篮的会计大学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

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事关社会公众利益,因而对于会计入门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尤其在新兴的经济业务推陈出新且财务舞弊更加隐蔽的互联网时代。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强调道德修养和专业责任,统一连续的职业道德教育,如提升职业道德知识、发展职业道德敏感性、改进职业道德判断、保持对职业道德行为的既有承诺,应在大学会计人才的不同培养阶段,贯穿会计大学教育各个层次系统培养,潜移默化地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责任心。虽然我国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也进行了对学生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当前会计考证横行、重专业轻德育的现实中,大学对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仍显不足。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形式上,除课堂讲授、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嘉宾演讲与在线学习外,现场学习是重要的思想与实践碰撞的渠道。现场学习可以是学生会计实践的实习单位,也可以是言传身教的导师行为,它是学生重要的职业道德形成场所。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职业会计师面对工作中的责任和职业道德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可以切身了解遵守职业道德的益处以及违规会计的后果。此外,定期地对学生反馈的职业道德观进行分析与评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判断标准与应有的职业敏感性。

2.加强会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历练

为培养与提高我国会计人才的的职业胜任能力,应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我国大学在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忽视对学生通用能力的教育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有限,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各门专业课之间形成较多的重复内容,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会计、商业环境、信息技术、法律、税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教师加强交流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并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试验教学等模块,强调教学内容和能力训练的整合,在专业教育中潜入通用能力的锻炼,利用学生团队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全面提高会计学生的综合职业胜任能力(杨政等,2012)。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会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入门开始为学生提供职业胜任能力的锻炼平台,为会计职业入门者提供指引,以提高入门者成功的机会。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会计服务的国际化,大学教育应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在课程中增加对国际商业环境的学习,让学生不仅熟知中国环境,也应懂得其他国家的税法、商业法及会计准则,增强会计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3.改革教学模式

创新会计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对大学会计教育的要求。大学的会计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变传统上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整合会计教学、学术研究与实践活动,将传统会计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互联网+”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领域,声音、文字、图像的结合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无处不在的在线学习带来了更开放的教育环境,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边界的扩大使学生能更易获取知识,故教师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应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课程难点与重点的分析与讨论、增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与分析能力等方面转变,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时俱进地推进互联网会计教学改革,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2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 民间审计业;竞争环境;发展策略

民间审计是由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在客观和独立的前提下,以合约形式向各类组织提供的一种鉴证、咨询性质的智力服务,包括鉴证业务、管理咨询业务、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及其他服务等。进入21世纪,民间审计业已致力于将最先进的审计思想、审计模式与现代化的IT技术手段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面而系统的服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民间审计业被列为知识产业的重要领域,而在我国民间审计业还处于成长发展期。

一、我国民间审计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万家注册的企业法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相当的速度增长。另外,国家要求在深沪两市上市的1 000多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年报、季报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才能向社会公布,而全国现有会计师事务所约700余家,它们中的相当数量并不具备独立承担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审计的能力,有资格审计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到100家,而且总体的执业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业务面较窄,咨询和服务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和较低层次上。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深刻地意识到,规模是生存的保障,于是合并风潮开始席卷我国的民间审计业,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已批准近千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申请。合并是一种短、平、快加大规模和提高实力的方法,德勤公司和永道公司都是在成功合并了50- 60家小型事务所后,挤入世界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但是合并要有前提,即合并应是双方或多方利益的交集或互补,而非简单的物理联合。我国民间审计业迫切要求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专业性强、业务规范、人员素质高的会计师事务所。

二、我国民间审计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根据波特(M.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只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本文借鉴波特的观点,从五个方面对我国民间审计业的竞争环境展开分析。

(一)供应者

民间审计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高,注册资本只需几十万人民币,2-3人就可以成立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性质看,采取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将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追逐的目标。从提供服务的范围看,大部分服务的范围包括鉴证业务、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及其他服务业务等。从最终产品看,民间审计的供应者可以是报告提供者和建议提供者。前者提供独立整理、审核、分析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审计报告,后者提供的智力资源为建议方案或特殊服务。

(二)需求者

我国企业对民间审计服务的需求具有个性化、地区需求的不平衡、行业特征明显等特点。

1.不同企业因所处行业的特点决定其业务品种及会计处理不同,导致审计重点不同。2.企业规模及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决定审计的难度及审计风险的高低。3.不同所有制及带有不同目的的企业对民间审计的需求有所不同。如希望通过民间审计达到上市筹资、增资、扩股甚至宣传管理层业绩等。4.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对民间审计提供咨询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企业往往期待民间审计业的管理咨询服务能协助自身解决行业问题以及个性化的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其中战略咨询和人力资源咨询市场份额最大,分别占26%和19%,IT咨询约占18%,营销咨询约占16%,BPR咨询约占12%,高管激励咨询约占9%。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管理咨询的潜在市场需求将是巨大的。

(三)行业竞争者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现象。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扩大自身的影响,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名前5位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收入占行业比例已超过50%。在我国,民间审计业的竞争主要来源于国内同行之间以及国内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国内同行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开展业务的同质性方面。而国内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异质性。以德勤、毕马威等为代表的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凭借强大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知识库,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在经验、管理、人才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但国内民间审计业具有本土化,对国情有较深理解等优势。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同国外的民间审计业之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

(四)替代者

民间审计业所面临的替代者的威胁在不断增加,其业务主要包括鉴证业务、管理咨询业务、税务服务业务、会计服务业务及其他服务业务等。除了传统的鉴证业务,其余业务品种许多机构和组织都可以涉猎,例如一些会计公司、管理咨询公司、法律公司以及其他的专业机构等。特别是管理咨询业务,开展其服务所依赖的知识和信息广泛地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能利用网络快速便捷地获得,像各种行业协会颁布的研究报告、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报告,以及企业内部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都可能成为管理咨询服务的替代品。

(五)潜在进入者

民间审计业的从业门槛虽然较高,但一些跨国会计公司的前资深顾问以及跨国公司的前中国区总裁可能会凭借自身对中国企业的理解以及丰富的经验来创业。另外除了“五大”以外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相当数量看好中国市场,他们蓄势待发,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凭借自身的实力和经验,迅速侵占市场,将对我国民间审计业构成巨大的威胁。

三、我国民间审计业的发展策略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民间审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国外同行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加快我国民间审计业的发展,主要应依赖于环境的改善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一)改善民间审计业环境

1.加大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当务之急,国家应明确民间审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发展行业,在税收、准入门坎、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还可以学习美国政府的做法,在刺激企业对民间审计服务的需求方面采取一些措施,如作为需求方的管理咨询费可计入成本,不征所得税来鼓励民间审计业的发展。

2.发挥民间审计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本质上是一种互益性组织,它的成立能维护业内公平竞争,规范自我管理,实现行业自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可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突现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是开展资格认证,在政府的监督下,除了组织全国统一的专业资格考试外,还应增加综合能力测试,并尽快形成行业内的初、中、高级职称体系。二是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和信誉。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段,定期开展会员的培训和交流,增强不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联系,提升会员的职业技能。

(二)提升民间业审计服务质量

民间审计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的核心能力构建。核心能力结构(见图1)中的“显性知识”(know- what)与(know-who),容易沟通和共享,表现为可观察到的工具性知识和技能,包括案例、流程或规范、品质要求等。而“隐性知识”(know- how)、(know-why)更为内在,高度个性化,不易被复制和模仿,包括角色定位、共同价值观,以及其它组织特质(如社会责任、职业标准、道德原则、组织动机等),这些因素以共同心智、集体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方式表现。隐性知识对会计师事务所更重要,它负责辨认、产生、分享和管理显性知识,决定其在商业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它们不可直接看见、识别、发展或培训,但它们的增值作用更大,可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构建核心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应做好如下方面:

1.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首先,做好(know-who)和(know-what)方面的工作,与开设相关专业的有实力的高校合作,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人员到高校讲学,加强本行业后备队伍的建设。建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的人员交流,传递先进的理念和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做好(know-why)和(know-how)方面的工作,对于提升隐性知识的学习效果,惟一有效的策略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是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和学习,将民间审计行业培养成学习型行业,以实现知识、资源在组织内部的共享。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需要与个性化组织的使命相联系,个性化组织倡导建立灵活的、使注册会计师利用其特有学识和特殊个人能力的组织框架。

2.建立考核和评价机制。

这部分工作可由行业协会配合国家主管部门来进行。通过考核和评价的人员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对注册会计师实行“能本”管理,以其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将提高其业务能力作为管理目标,通过能力发现机制、使用机制及开发机制,刺激注册会计师创造性劳动,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绩效和目标。

3.服务的细分化与规范化。

我国的民间审计机构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向专业化和职业化服务的方向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除了严格按照相关准则规范服务,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细分客户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服务程序,同时不断吸收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充实、完善知识库和案例库,建立一套系统的分析工具、分析模型和审计方法。

4.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双方的合作。

会计师事务所不仅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世界500 强”企业中有50%拥有自己长期合作的会计公司。双方的合作,离不开委托方高层的支持,民间审计机构需要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特别在咨询服务方面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一种长期的信任关系。

5.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度。

在发展其隐性知识时,需要进一步从社会责任等深层因素着手。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民间审计业认知度不高,因此,重视并强化民间审计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将行业特点、发展现状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相配套,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将是民间审计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民间审计业会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在模式上更加专业化、数据化、个性化,在不断壮大自身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中国咨询业发展报告.我国咨询业发展概览[J].中国信息导报,2005,(3):14.

[2] Vanya Kumar,Alan Simon,Nell Kimberley.Strategic Capabilities Which Lead to Management Consulting Success in Australia[J].Management Decision,2000,(1):24-35.

[3]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Manual [EB/OL].,2005-07-20.

第3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政策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个人谋取利益,通过使用会计手段,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使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预期的水平的操控(Schipper,1989)。它既包括合法的操纵行为,如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范围内通过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调节近几年的盈余状况、或进行债务重组获得巨额的非经营性损益以达到某种盈余条件;又包括非法欺诈,如刻意“过度”或“不当”使用会计政策以调节账面盈余,或有意编造、虚构交易调整账面盈余的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狭义的盈余管理仅指非法的或欺诈性的盈余操纵行为。本文所谈论的主要是狭义的盈余管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盈余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大敌,它会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反映公司真实的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扭曲会计的根本目标,损害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

二、盈余管理手段

(1)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与冲回。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公司应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来确保相关资产的安全。我国新准则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当导致应收账款减值、存货跌价的事项消失后,企业可以在原计提的范围内转回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金额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因此,这一规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调整利润的机会,公司可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些减值准备,在业绩不佳时少计提减值准备甚至大量冲回,以调节利润。实践表明,计提和冲回资产减值准备已成为调整利润的有效方案。有些公司在报告亏损年度将亏损做得更大,就是为了能“轻装上阵”,在以后年度顺利扭亏为盈。(2)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资产的拥有者、控制者与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进行的,对企业资产的分布状态进行重新组合、调整、配置的过程,或对设在企业资产上的权力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资产重组能将公司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整合企业业务、提高企业整体质量和获利能力,企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方式有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股份转让、对外收购兼并等,其中债务重组的使用最为普遍。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中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做出如下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重组的,资产或股份的公允价值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该规定使得一些经营状况比较差、负债比率很高的上市公司,尤其是被ST的公司通过债务重组手段,在脱帽前的一两年对债务提取全额甚至超额的坏账准备,待到重组时结转巨额的重组收益,从而达到摘星脱帽的条件或避免继续亏损(谷长辉,2010)。由于重组产生的收益要大于公司的融资成本,且其可以使公司迅速盈利,故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很快实现扭亏为盈或利润大增的上市公司,其收益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大规模收购兼并活动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资产重组还可以为公司达到保证未来盈利的目的做出贡献,公司通常会在收购时,确认一大笔的收购费用,形成巨额的秘密准备。当未来盈利不能实现时,这笔秘密准备就会被释放从而成为公司的收益,扭转亏损的局势。还有些公司在兼并时,确认大量的研发费用或计提大笔费用,准备在往后的年份随时转出以调节利润。当我们将这些资产重组手段进行深入分析时,不难发现,其实质就是将外部的优质资产和巨额利润转入公司,转出公司的亏损,实现利润转移。

三、盈余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1)成本的存在。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其主要特点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在委托关系下,由于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拥有关于公司收益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本身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而委托契约也是不完全性和相对刚性的,人通常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乘机利用会计政策和程序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操纵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金额达到最大化。为了使两者的目标尽量趋于一致,所有者会不断完善契约,并采取支付薪金以外的股权和期权的手段来激励经营者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努力。而衡量其经营效果的标准就是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字,虽然财务报表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管理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但其控制程度还是有限的。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施行之后,很多公司采取了股权激励的办法减小成本。然而,在股权激励重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之后,不少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盈利水平进行操控,从而影响二级市场股价,为自身的股权激励方案服务。(2)资本动机。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分配到效率较高的公司,我国《公司法》对公司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其股票上市。为了实现上市、保住上市地位、IPO高定价以及进行配股增资,公司管理当局就存在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强烈动机,调整公司盈余及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而IPO或配股之后业绩剧烈下滑便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不仅误导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诚信基础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3)会计政策的不完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如果财务报表能够以一种可靠的方式如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则财务报表的价值将会增加。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考虑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从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给会计人员留有越来越多专业判断的余地,加之审计本身存在着局限性,这就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四、相关政策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一股独大”的现象,往往一个或少数几个股东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很容易就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为此,可以通过引进银行股和社会公众来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银行股使得银行兼任股东和债权人的角色,其本身具备强大的财务、投资等能力,能有效的监督经营者,兼顾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社会公众股主要是指机构投资者,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参股能比较有效的遏制盈余管理,因为他们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且资金一般比较雄厚、信息充裕,能够有利于公司的运作(高雷,张杰2008)。同时,还要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严格规范独立董事的入选条件和范围,增加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并鼓励其参与到公司的决策中来。此外,还应该完善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制度,使考核标准更加多样和全面。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并使该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则经营者就成为公司的终身股东,从而让提升公司长期业绩与增加经营者收入一致。(2)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加大执行力度。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有三大制度:上市制度、IPO制度和退市制度,但其核定标准十分单一,如上市制度中一般以上市前三年的盈利情况为考核指标,但即使是连续三年是盈利的公司,也不能保证其确实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良好的财务状况。在监管制度设计中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考虑公司盈余状况时应着重观察其盈利结构,剔除由于短期行为产生的操纵性利润;把公司的利润与当期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进行综合考虑,树立以“现金为王”的观念。监管机构大力落实制度规定,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正确引导,全面认识公允、合法、一贯坚持会计盈余报告的重要性,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当持续监督这些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将那些重组过程中预提费用、进行巨额冲销的公司及频繁改动会计政策的公司,列入重点核查范围。一经发现问题即进行严厉的惩罚处理。另外,我们要真正发挥审计的监控作用。现有的相关审计准则已不能有效满足处于欺诈风险较高的环境的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要改进审计方法以防范和纠正公司的盈余管理,推广并落实风险导向审计,把信息的完整性放在首位,不能因为盲目追求效率而忽视审计效果。有关监管部门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审核,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审计失败成本,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促进有效的公平竞争,剔除不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整个行业的审计水平(曹勇,2007)。(3)完善会计政策。虽然会计政策不是导致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会计政策本身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灵活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度、广度和频率。目前,中外许多学者已经就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职业判断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正相关。大部分的不当盈余管理是由于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会计准则的规定,或执行力度不强而导致的,因此,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当尽量减少会计政策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并加强对执行情况的检查。例如,在制定资产减值损失相关准则时,应当更加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和冲回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可以就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公司实行不同的规定,降低公司管理层在资产减值时间分布上和空间上的操纵性。此外,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披露信息的作用,要求公司对大额的减值准备进行较详细的信息披露,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的,应特别披露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

参考文献

[1]Schipper,K.,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Horizons,1989.3(4):91~102

[2]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8(9):64~72

[3]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2):52~58

[4]谷长辉.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5):104~109

第4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 职业能力 基础会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到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对于初学者会计知识的构建,会计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探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1转变课程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会计环境也日益复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定位的视角发生转变,会计教育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学科知识供给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需向会计教育与创新能力培育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转变,激发学生运用学科知识树立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会计类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需求。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为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以适应未来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在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会计教育也应符合会计国际化以及社会需求,要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要求融入到会计教育中去,《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凸显对会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将人文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信念和职业道德观。

2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尚未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大学生,教学内容既涉及大量的专业基础性概念和理论原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理论性,还涉及生产企业的具体实务,操作实践性强,对初学者而言入门较难。在《基础会计》n程教学中,应对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第一模块介绍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方法体系、会计职业与规范等相关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会计、掌握学习会计的方法。并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参观,增强学生对会计及会计职业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第二模块按照生产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即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商品销售、财产清查和财务成果核算,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即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第三模块按照会计工作的业务循环,结合会计模拟实验,学习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以及会计档案的归档和保管,系统掌握企业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基本技能。

以上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联系形成会计基础的整体。首先从财务报表的目标为起点,引入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方法(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计量属性及其选择)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并结合财务报表引出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由于按照会计要素提供的信息过于笼统,还需要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引入会计科目。经济业务的具体影响通过借贷记账法的原理来反映,由此引入会计凭证的格式和基本内容。为了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还需要登记会计账簿。这些内容构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并清晰地反映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会计的功能与作用是如何通过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现的。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入门知识教育,应适当增加诸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更广阔的相关领域的知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内容时,可简要简绍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实质性、动态接轨的状况;在讲解资金筹集业务时,可适当涉及公司法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在讲解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可适当涉及内部控制和审计学的相关内容;在讲解财务报表种类的编制和编制时,可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了解公司信息披露内容的有关规定,同时涉及财务管理中的报表分析方法,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在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时,应注意做到主次得当,主要目的为抛砖引玉之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建立课程创新教学团队

根据团队效能理论,通过团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会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使团队产生的绩效水平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200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操作性、实务性强的课程特点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底蕴、丰富的实践教学能力,借助团队合作机制,协作互补,可以有效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率。

3.1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团队结构

合理的教学团队结构是组建课程优秀团队的基础。合理的团队结构,应包括合理的性别比率、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要高质量地实现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促进团队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更好的实现团队的目标。课程教学团队中应选聘高水平团队带头人。带头人是团队的精神支柱,也是团队的核心。带头人将带领成员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的建设,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先进的教学改革意识和人才创新培养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培养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3.2注重实验教学团队的建设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聘请企业财会专业人士、行业高管加入教学团队,请他们一起参与修订、调整确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举办专业技能、企业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担任基础会计实验、实习课程的兼职或主讲教师。同时,要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那些学历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从学校到学校未经实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纵向、横向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承担行业、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4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都可以供教师选择用于不同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中。

4.1案例法

案例教学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成为大学会计教育比较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其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照学生的思维递进模式,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引入案例分析,如在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之前,引入简短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课程讲授过程中,遇到重点、难点或者与所学内容有交叉易混淆的情况下,插入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性地记忆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在基本理论知识教授结束之后,运用案例,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讨论可以分组进行,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总结,阐明案例中的要点和难点、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并对小组案例分析思路的合理性、分析方法的恰当性和解决问题途径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整合更多的信息,可以建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案例库,并及时更新。

4.2情景教学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景教学即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一些会计概念抽象、晦涩难懂,情景教学可以将其变得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和各岗位的职责,在情景教学法下先让学生分组,“会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分配工作岗位,每个学生承担不同岗位的工作,明确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责权限,从而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情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把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以动态模拟、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如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并提高了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4.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 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分析总结案例、模拟会计角色,还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运筹帷幄,进行项目策划,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与具体的行动措施。

5开展课程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育场所从课堂扩展到了网络空间,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大量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环境相比,网上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优势互补性等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活动,教师应及时将最新的教学资源传在课程主页上供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运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过注册、登陆相关网站,浏览、查询、下d网上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化的探究性学习;学生与教师还可以在在线平台上的教学讨论区进行网上答疑、辅导和BBS讨论;各种网络互动教学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结语

《会计基础》是从事会计、财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的基础课程,是会计领域的门槛儿。大学《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工作内容调整教学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综合职业素质高和操作能力强的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础会计研究性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1-14-102);校级教育教学项目基础会计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编号:A3-4406-15-02)。

参考文献

[1] 朱恒夫.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2] 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3] 熊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财会专业教学模式分析[J].财会通讯,2013(3).

第5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摘要:会计是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现阶段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本文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职业学院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介绍了会计实践教学的多样性设置。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

一、课程体系重构

我校自2009 年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毕业生调查,主要调研青岛周边企业的会计岗位构成和对会计教学的要求,调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应届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对实习单位会计岗位的构成调研,二是往届毕业生调研,调查方式有的是采用实习报告中夹带调查问卷,有的通过“问卷星”设置问卷进行网络调研。经过大量的调研,我们重新进行了会计专业课程的构建,全部课程重新按照岗位进行设置,统一自编了分岗位的项目化会计系列教材。

现在我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为:《会计入门导引》(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核算岗位实务》,《成本核算岗位实务》,《纳税申报岗位实务》,《财务管理岗位实务》(在机房同时进行excel 财务分析),《出纳岗位实务》,《外贸会计实务》(在机房同时进行出口退税实训),《会计电算化》,针对往届毕业生很多进入记账公司工作的情况,还根据我校的财务咨询公司的实践经验设置了《会计中介》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尽量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教材统一使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案例,尽量使用企业实际案例。

二、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十分重视财会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有6 个校内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主要进行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会计电算化/技能实训室,主要进行财务软件实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创业模拟沙盘实训室,主要进行沙盘模拟实训,学生沙盘对抗竞赛,会计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室,主要进行会计电子综合实训,EXCEL 财务分析,发票填开、电子报税和出口退税操作;会计账务实训室,主要进行分岗位手工作账实训,会计手工综合实训。

上述校内会计实训室保证了学生进行基本的实训操作练习。

2“. 校中企”建设

虽然整个分岗位会计课程体系都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增加了大量的实训项目,但课堂的实训项目毕竟还是企业实务的典型化提炼结果,跟现实多种多样的企业实际业务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异,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方便随时接触企业实际业务,2012 年我院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教研室成立了青岛海诺城财务咨询公司,为学生校内实训提供实践基地。

实训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主要为企业提供公司注册,记账,纳税申报,财务咨询,企业审计等业务,公司到现在已经稳定为22 家企业提供财务服务。通过参与实训公司招揽的业务,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的企业资料,从公司注册到使用用友T3 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每月纳税申报,季末所地税税鉴,真正做到了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业务相印证,并能灵活处理,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3.校外实习基地

(1)青岛正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长期顶岗实习基地协议

青岛正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出口食品加工的外贸生产企业,由于阶段性的人工短缺,经过协商,我们分批派出学生去该企业生产部门进行为期2 周的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接触企业的实际产品生产,了解了现实的外贸生产型企业的产品生产流程,同时该企业每天会抽出1-2 个小时请企业的人事部主任、财务经理、生产部主任等管理人员给实习学生讲课,讲课涉及公司制度、公司流程、公司文化、成本核算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内容。由于实习设计合理,企业管理人员授课贴合学生实习实际,使学生对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财务知识,公司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普遍感觉收获很大,实现了校企双赢。

(2)建立7家事务所实习基地———常态化实习中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从事给企业记账,网上报税,公司注册,工商税务年检、审计等业务,有些工作难度不大,重复率高,工作量大又琐碎,是事务所工作人员很重的负担,这类单位十分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学生实习遇到的典型问题是一般的企业所需要的实习学生人数较少,为了解决事务所和学校实习双重困难,课题组与事务所联手,建立常态化实习基地。从2009 年开始与青岛志同会计师事务所首次合作取得了成功,有了经验以后又逐步扩大类似会计师事务所类的顶岗实习单位,到现在为止,已经同7 家事务所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分批派出学生去顶岗实习。刚接触真实业务的学生工作热情高,能吃苦,工作认真,有耐心,不过于追求报酬,得到了事务所的普遍欢迎。

常态化实习基地运行:每年1月、3 月、4 月、5 月、6月、12 月事务所将所需要的学生人数及要求与学院商谈,然后学院制定出具体执行方案,方案制定原则是实习人数尽可能的多,每个学生实习时间尽可能的短,不影响学生的学业,要求实习学生必须利用课后时间实习。

(3)鼓励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单位

(4)改革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改为实习报告形式为免于顶岗实习流于形式,我们从2009 年开始就改革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方式,改为提交实习报告,在报告中明确规定学生描述实习单位和实习过程,总结实习经验和教训,并请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实习评价,同时给学院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反馈,及时统计数据,调整教学设置,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需求一致,更加符合岗位需要。

三、课外实训项目

除课内教学项目之外,我校会计专业还设计了“五级递进、三线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了大量的课外实训项目,和课程内的项目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能力培训体系。

“五级递进”是指整个课程的实践体系按照“认知实训、流程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环节进行系统设计,难度由易到难,实训项目由单一到综合,由统一到分行业形成的层层递进型的岗位技能实训体系。

“三线合一”是指:

课内一线:学生在各课程的实训;

课外二线:学生课外可以参加校内举办的小键盘、计算器、点钞比赛等会计基本技能竞赛,参加校内和校外的“涉外会计手工操作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等各种大赛,增长实践经验,比如“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大赛”,我们设置了专门的校内沙盘实训室,组成了沙盘社团,会计会电班的每个学生都会参与,层层选拔,直到参加青岛区,山东区和全国的沙盘比赛,在沙盘实训和比赛过程中,学生能深刻的理解成本预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且也能直观的感受成本核算岗位同其他岗位的关系;我们设立的校中企青岛海诺诚财务咨询公司,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公司的项目,真实接触了各种原始单据等原始资料,参与企业的记账;另外学生课余可以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这些课下的活动,组成了“课外二线”的实践项目。

企业三线:是学生通过去校企合作的正乐食品公司,各种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其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习。“五级递进,三线合一”的实践体系设计,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参与多元的实训实践项目,实现学生从“新手”,到“熟手”,到“能手”的职业能力不断进阶,实现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践效果

第6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岗位分工;会计实训;课程改革

随着近几年来我院会计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攀升,每年我们要将300多名毕业生推向社会的各个岗位,如何保证学生能更快的进入企业,适应岗位,有必要对我们现行的会计实训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一、按岗位分工设置会计实训课程的价值分析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面向中小企业一线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是否能适应相关会计岗位,符合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取决于会计实训课程的设置,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实训教学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按当前我国社会的会计工作状况,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在比较小的企业单位工作,尤其是我们高职毕业生进入小企业的机会比较多,大多需要一人多岗的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很多事实证明,分开岗位实训会使效果大打折扣,以致学生职业技能掌握不全面。针对上述不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应企业的岗位分工作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会计实训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会计实训课程现状分析

(一)会计实训课程体系未与企业岗位对接

根据对国内高校的调查,我国多数高职会计专业采取的是学科课程体系,所以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相关设置会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通常的教学中,主要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科体系设置课程,大多数以理论教学为核心,没有将所课程与会计岗位衔接,实训课时安排比例较小。忽视了对会计相关岗位的角色认知教育,实际操作中的具体会计岗位无法与课程衔接上,造成学生毕业后走上具体的具体的会计岗位会觉得无法尽快适应。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对各会计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不熟悉,对各岗位之间的衔接也欠缺了解,加强高职院校会计课程与企业岗位对接实训课程,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现有的会计实训教学安排中,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课理论讲授为主,对于实训课程比较集中开设的为《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但是主要的模拟项目通常为一个月一个企业的业务,强调的是“凭证一账簿一报表”循环流程。学生一人要对全部业务处理,实训教学中缺乏具体的会计岗位分工。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无法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还要重新熟悉新的岗位,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适应期去胜任工作。

(二)校内外的会计实训环境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逐步建设了会计实训室,但很多院校由于经费的限制或是对会计专业的建设力度不够,会计实训室的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除教学必备的课桌椅、电脑、实训文具等实训室的硬环境外,几乎没有配置与企业岗位项目的软环境,如没有按企业的部门设置实训室的布局,也没有将财务部门按岗位设置。不能体现会计核算流程及账务处理的程序,无法让学生会做到身临其境。同时对于会计专业来讲,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很薄弱,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开展校外实训、实习环节,造成学生步入社会后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会计实训环境要从校内校外两头抓,校内要做到“模拟企业和岗位”,同时还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课堂”,形成内外兼施的实训型教学模式。

三、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会计实训课程的实施

(一)以岗位为核心改革会计实训课程体系

以岗位为核心改革会计实训课程体系,突出了会计岗位在会计实训中的指导作用,应以“专业基础实训课-岗位相关实训课-会计综合实训课”的三个层次将会计岗位贯穿于教学之中,充分做到培养一人多岗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1.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技能训练

高职课程体系中,在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如“会计入门实务”(即《基础会计》)、《会计核算实务》(即《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加大实训课时的比例,课程都应配备相关实训包,期末的考核评价除了试卷之外,实训包的完成都纳入最终考核成绩中。因为无论学生将来工作于哪个会计岗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必备的首要条件,而且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各个岗位之间转换。

2.完善会计岗位相关专业课的技能训练

在会计专业课中,有一部分是直接涉及到某个会计岗位的,如《成本会计实务》、《纳税实务》、《审计实务》等,这些课程的讲授中,除了本课程的会计基本理论外,还要注重学生在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职责与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有必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开设更多的与岗位直接对接的会计实训课程。如我院对08级会计专业开始设置《出纳实务》课程,来应对学生初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本课程的最终实训成果为“出纳实务的实训包”,学生可以在本课程中学习点钞、辨认假钞、填制各种与出纳有关的银行结算凭证,学生对此课程也表现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探索按岗位分工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往往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得到上岗前的训练,更好地胜任会计岗位的工作。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作为学院的精品课程,我们正在探索以岗位分工的形式完成全部实训任务。课程的讲授按照会计岗位分学习情境进行,将会计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应工作岗位,设置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岗位、往来款项岗位、薪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总账岗位及会计主管岗位,按上述设计的虚拟环境,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可扮演不同角色,完成所扮演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任务,即进行岗位轮换实训。这样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了解不同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熟悉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以实现学生毕业前的“实际演练”。

(二)模拟企业部门,建立仿真的校内实践环境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导致不能让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大规模长时间实习,学生对企业的岗位认知度低,造成会计专业进入企业实践前很难开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训教学黄精,环境要尽量做到真实,在会计实训室中按部门分工,每个部门的不同岗位设置带有岗位名称的操作台,同时增加几个柜台,分别模拟银行、税务、工商及债权债务单位,增加实训环境的立体感。这样将会使会计分岗位实训更具仿真性,让学生切身感受模拟实训环境的真模拟企业实性,了解模拟企业的组织形式、内控制度等。在实训中,还要强调会计处理程序,如会计凭证的传递过程,要经过多个环节,多个岗位共同完成,注重业务处理的顺序与流程,这样学生对于各个岗位工作认知更加清晰,体现分岗实训的好处。

(三)走进企业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会计学生通过五个学期的在校学习,通常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旦让其独立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时还是不能“学以致用”,很多学生还欠缺沟通能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走进企业。我院会计系从04年建立以来,通过几年的专业建设,为学生联系了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学生可在“顶岗实习”阶段进入企业参观、学习。由于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有些企业在年末工作繁忙的时候会向学校招聘实习工作人员,这时我们的学生有少部分可以真正进入企业工作,表现好的还可以与企业签约成为正式员工。同时依托天津开发区的区域经济优势,近几年来多家金融机构也作为我院的校外实训基地,真正做到校内有“模拟企业”,校外有“社会课堂”,使所学会计知识与实际的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四)教师挂职锻炼,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职业适应性,而这些都需要借助实践教学来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起着组织者的中所用,还起到实施者的角色。教师自身要重视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力量。如在上述提到的校外实训过程中,我院的做法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研、参观和实习;同时,每年都会安排老师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工作实习,让老师走进企业,了解工作流程,来弥补很多老师“出高校进高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

通过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会计实训课程的改革,更好的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训课程,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实践性会计人才,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文芳.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

102-104.

[2]刘岳兰,许静.高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6):120-122.

第7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一、旅游会计课程的相关概念

旅游会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企业的会计活动、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了较好的阐述。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旅游企业的经营特点,在满足旅游企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相关会计业务并进行如实的反应监督,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财务管理政策和建议,以便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本课程特点涉及概念较多,概念较抽象,如果讲授过程中不进行详细地讲解,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真的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会计实务与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的结合,对于概念原理的教学更要结合旅游企业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旅游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目的的正确性和清晰性会引导教师采用正确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旅游会计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了解相关的会计业务基础上,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以便学生未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企业的经济活动特点,并能够进行会计相关业务操作,做一名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由于大多数高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旅游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许多学校按照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本身没有会计基础,而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过多考虑会计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会计业务操作的相关知识,产生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现象,同时对于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也没有掌握。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据很大一部分,因此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旅游课程的培养应该注重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

(二)使用教材与专业培养需求不一致

目前,对于旅游会计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不多,许多院校的旅游会计课程所采用教材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教材一致。虽然有使用《旅游会计》教材的院校,但教材本身的内容与基础会计相差无几,即内容涵盖有复式记账法,会计六要素核算,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报告分析等,旅游会计教材又增加了饭店和旅行社的业务的处理,但是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增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知识远远不够,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同时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并不会注重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差异,导致许多学生的会计知识与旅游行业所需人才要求不一致。旅游会计专业的教材应该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很多学生认识不到旅游会计这门课的重要性,总以为与自身专业的联系不大。会计这门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基础性的原理和概念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学生根本不愿意去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是抱着应付的态度来完成,因此根本掌握不好这门课。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老师讲课的热情不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教学相长,使得教学效果极差。

(四)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内容偏理论、轻实践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不灵活,只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学生上课的情绪不高,再加上大多数学生本身认为会计的知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性不大,学习的兴趣就更加降低。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教学实践活动。在讲授旅游会计相关课程时,对于会计业务的处理技术讲授较多,以至于学生只知道会计操作的流程,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对于会计实务操作与旅游行业的联系以及案例相关分析基本没有,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联系理论联系实际。

三、对于旅游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教学模式一般是在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框架或教学程序。本文认为旅游会计课程应该要求教师在正确地认清学生的培养要求前提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教学内容讲授,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双中心教学模式。

(一)明确教学目的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在以后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时,能够根据旅游企业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决策分析,并不是像会计专业学生一样能够在旅游企业进行熟练的会计业务操作,因此旅游会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不一致。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会计活动的处理过程有所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学会如何从众多的财务信息中做出利于企业的决策。简言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着重在对财务信息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业决策,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性旅游行业人才,不是专门的会计人才。

(二)合理制定教材

合理的教材选定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师备课,同时有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在选定教材时要选择具有广度而不是深度的会计教材,尽可能选择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教材应该相对通俗易懂,包含旅游服务业的会计核算内容。不加选择的指定教材,将会事倍功半。如果是选择院校自主编写的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注重旅游企业与会计知识的融合,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可以把教材分为基础知识和专题知识两部分,基础知识介绍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础实务,专题部分将会计知识和旅游企业的会计活动相结合,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的开篇介绍本专业与会计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到会计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只有学生对一门课产生了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教师在旅游会计第一节课时就应该积极地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的兴趣,通过相关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本门课的重要性和趣味性,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不是采用单一的老师讲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列举某旅游企业的财务报表并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了该门课程的使用性、重要性。在讲授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时,可以进行形象地说明,让学生对原理和概念有更深的了解并加深印象。比如介绍会计六大要素时,可以将会计对象比成一个整体,而六大要素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此以来,学生有了兴趣,积极主动去学习,老师也会更加有热情,教学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四)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旅游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财务信息知识,因此老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如何进行“算账”,而不是如何进行“做账”。旅游会计课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因此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采用启发式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实施过程可参考如下:

1.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

在进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过程中通过问题提出和如何解决来解释相关概念。对于会计本质的讲解,一般认为会计工作就是记账或者做账,即“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过程。假设学生是旅游部门的经理,向学生们提问报表代表着谁的意志,报表是谁做的,同时又是做给谁看的,通过提出以上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财务报告是企业管理层接受所有者的委托进行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体现,是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的依据。因此会计的本质其实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但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这有着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财务报告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为真,此时就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通过引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会计以及会计对旅游企业的作用。会计恒等式的讲授,依然假定学生是某家旅游企业的主管,接受了甲投资人的一笔投资,那么此时资金流入企业,企业获得了资产,甲获得了权益。因此得到了会计恒等式资产等于权益。更进一步来讲,资金在企业内部流转,会产生费用、收入和利润。因此,收入减费用等于利润。会计程序的讲授,工作都有一定的程序,在讲授会计程序时,可以将会计程序比作旅游团的一次出游。对一项会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就如同旅游团出游时的人员确定,人员及费用核实、相关事项登记和记录等。在讲解过程中结合旅游企业相关业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具体的教学方法

(1)结合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相关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枯燥的课堂,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缺乏。案例教学法是指在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基础上,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甲旅行社需租用某酒店客房半年,有两种付款方案进行选择,一种是预付方式,就是在租用之前将款项结清,此时酒店给出的折扣为7折,另一种方案是后付方式,即在租用结束后结清所有款项,此时没有折扣,问哪种方案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此时,就涉及到了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相关概念。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2)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加教学的便利性,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媒体中加入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图像,将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具有趣味性。多媒体能够形象地将教师所想表达的内容显现出来,将某大型旅游企业的真实报表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形象直观,图文声并茂能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3)通过在网上进行仿真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模拟一家旅行社的实际运作环境,将学生按会计岗位进行分工,不同的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该旅行社的会计业务处理,并根据所得到的财务信息对旅行社提出建议,提高旅行社的经济效益。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既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

参考文献:

[1]张国芬.旅游管理专业旅游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蒋晓凤.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

[3]郭康.《旅游会计》的教学体会[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韦欣.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5]张东明.旅游会计基础实训教学思考[J].财会通讯,2012.

[6]赵丽君.高职旅游企业会计人才培养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7]代冰彬.基于建构理论改进非会计R祷峒平萄[J].财会月刊,2009.

[8]张春艳.《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度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问题――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特征的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第8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复合型;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77-02

会计行业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市场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明显。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而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将会影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已达成共识,但是对硕士教育目标还存在差异。怎样培养好一个适应目前会计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人才,是会计学硕士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从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出发,探讨其教育目标。

一、环境因素变化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WTO与国际全面接轨后,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接连而来。会计信息全球化要求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由此必然产生对会计教育的冲击。

1.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教育的冲击。政府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同时,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将会发生转移。针对上市公司出现的经营管理问题,近年同、财政部陆续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内容控制规范等,迫使会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因此,制定适应于当前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新会计教育目标,就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

2.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会计教育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会计事务将日益国际化、复杂化。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会计人才是综合素质高的,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求了解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外语、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应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会计学硕士教育必须要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创造性要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融合是我国会计积极应对挑战的最有效的对策。

3.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对会计学硕士教育的新要求。自从“安然”等事件发生发来,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市场等引燃了世界性公正与诚信危机,在此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岗位职责日益倍增,因为他们是公正、诚信的实践者和鉴证者。同时,随着广大民众对公正、诚信意识认识觉悟的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诚信监督也被广泛重视,对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员的会计学硕士教育来说,有效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

二、国外会计教育目标体系给予的启示

1.美国的会计教育目标。美国AECC(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对会计教育目标释义是,培养学生成为后继职业会计师,而不是当前职业会计师。换句话说,就是在就业前的教育应当是为“终生学习能力”做铺垫,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意识、创新、就业等。AECC指出会计教育应分四个层次,即“一般教育”、“商务教育”、“初级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一般教育包括大众都应具备的读写听能力、历史文化知识、一定的国际文化知识,以及会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定的科学技术、经营决策、高尚意识等潜能;商务教育包括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筹资投资、组织行为、企业合并与分拆等内容;初级会计教育,就是会计入门教育,应当包括会计实践中所应具备会计管理的全部能力,即会计学本科教育内容;专业会计教育,就是会计的中高级教育,其教育内容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应学习与探索的范畴。从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层面上讲,教育在兼顾实务、科研、教学的同时,侧重会计实务与科研的需要,即教育目标可定为学术应用型人才。

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计人员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人员,其决策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因此,在会计实践中,作为组织高层会计管理者,一般要求具有研究生教育经历,这就要求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2.日本会计教育目标。日本会计教育体系完整,由初级(职业商务中学、商务专修学校、会计培训学校、国民教育专科学校)、中级(国民教育本科学校)和高级(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国民教育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前者培养会计专用人才,以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践为教育重点,保障学生具备从事会计职业的知识和技能。第二者的本科教育目标不统一,主导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应以培养职业会计人员为根本目标,相当于美国过去的会计教育目标;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本科教育培养通用人才,而不是专业教育。第三者(研究生院)以培养未来的研究者和大学讲师为目标,强调会计理论教育,至于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则由上岗后的企业培训来弥补。受日本特定经济环境、教育环境的影响,提出的会计本科教育为“通用”教育是相适合的。

3.澳大利亚会计教育目标。澳大利亚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纷繁各异,但强调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角色做好准备是一致的。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职业环境、职业发展和组织系统的变化,树立未来职业生涯承担责任、享有权利的意识。对会计学专业的学员来说,这项目标在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遵循。

三、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现状分析

1.会计学教育目标现状及评价。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由四个层次构成,即中专(含职高)、大专(含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自1980年以来,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微调,但没有发生本质变革。①中专(含职高)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②大专(含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独立会计管理操作能力的高等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③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各类企业(公司)、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学校、科研机构等从事会计实务、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④研究生(含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者)教育目标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统一的表述,但多数高校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强调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就定为:培养基础理论坚实、专业知识系统,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务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上述四种类型、四种层次会计学专业人才教育目标,是随教育发展而逐期积淀的,有时代的合理性,在长期以来对会计学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今天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比、与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相比,这些会计教育目标明显存在不足。第一,不同层次目标界定不清。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要求,四个层次几乎一样,差别仅表现在人为臆定的“中等”与“高等(高级)”之间;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同为“高级会计人才”,强调都是“三位一体”〔科研、教学、实务〕的规格。第二,会计人才层次界定不合理。人才层次划分,是随时展而动态变动的。解放初期,人才十分缺乏,当时的高中毕业生足以堪称“知识分子”;因“”浩劫,“新三届”本科毕业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绝对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但目前本科、硕士毕业生通称“高级知识分子”吗?在当前大学“普及”、硕士“扩张”、博士“发展”下,可能只有将博士毕业定为“高级知识分子”。在当今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影响下,便产生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教育层次格局,显然将后三者都定位于“高级会计人才”不合理。所以,面对新的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涵义应当重新界定。第三,层次目标界定缺位。国外高等教育重视本科和博士教育,忽视硕士教育,一般不探讨硕士教育目标。国内高等教育是以地方院校为主体,以培养专科、本科为中心,重点大学(“211”和“985”大学)的教育重点是本科和博士,一般大学(地方院校)教育的重点是专科或本科,纵观教育学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涉及会计学硕士教育目标研究的成果,所以更谈不上有统一、公认的表述。会计学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教育在许多高校中客观存在,有必要探讨其教育目标,对完善硕士教育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需改革与建立,以便新时期会计职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我们通过研究并经几年实践,创立地方院校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厚基础+显特色+重个性”。我们认为,会计教育目标应分层建立与完善,不可含混是非。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建议分别定义为: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培养初级实务操作人才,本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硕士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博士培养具有创新成果的创造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层次上差异的框架性描述如下表: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层次差异的框架描述,是评价现有会计实验教学与进行会计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设计的基本依据。

2.培养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素质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会计行业具有的实务性,理论来源于实务,虽然它指导实务,但往往滞后于实务,所以在课堂上学习的会计知识,与实务客观上存在一定距离(除教材过时、老师知识陈旧等因素外),不存在一朝努力终身受益,必须继续学习、持续学习,才能在工作期内成为合理的会计工作者。对会计学专业硕士生来说,积累知识、丰富阅历不是学习目的,要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思考,做到迎刃而解,这才是我们要索求的目标。②创新与创造能力。所谓创新或创造能力,就是要求会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刻关注经营环境的变化,敢于发现问题,发散分析问题,收敛解决问题。经过一定的磨炼也积蓄创造能力,产生创新成果。创造能力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当具备的能力,但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适当的开发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社会观注的焦点,会计职业道德更是公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近年引发的世界性注册会计师信任危机,充分说明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的深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做到不做假账、秉公审计、如实报告,才能充当社会经济发展保护者,才能受到社会公众的尊敬和爱戴,找回、重塑会计职业的良好形象。

3.会计学硕士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会计教育的目的应该根据会计准则等制度、规范的会计的职业要求制定,权衡会计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等技能知识的比重。①广泛的专业知识;会计学具有“双重性”,其产生和发展受科学技术影响极大,同时也受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电子商务、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客观上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掌握相关知识、技术,才能正确处理会计实务,有效进行会计研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改革,便于工作和研究需要。②扎实的外语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融资等业务频繁。同时,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入驻中国,国外会计公司及会计人员介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会计人才的交流与流动。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是会计学硕士人才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③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进行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有效应用,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网络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实现了母子公司、内外公司、跨国公司的适时监控与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运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一致性和可靠性。所有这些都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改进会计学硕士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21世纪的会计管理富有新的内涵,与传统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有本质区别。现代会计管理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解决问题,除了必备的会计学知识外,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学、营销学、金融学、税收学、财政学、财务学,以及语言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综合知识的应用。所以,会计学硕士应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前的会计教育与经济改革相比,大在滞后。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不衔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然而,现实的理论课程学习中,存在诸如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程大纲不规范、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课程知识点陈旧落后等。其结果是,硕士生水平与能力,比本科生强不了多少,比博士生差得多。因此,我国现有会计学硕士教育模式必须改革。①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适当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会计教学、科研、实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②课程设计要科学,不是本科的简单加码,也不是博士的简单减负,合理地将会计、财务、计算机、管理、金融、税收、法律及外语等知识有机组合,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③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学内容。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无教材,这是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全国力量,编写适合硕士生层次的规划教材和统编教材,有条件的可尝试使用国际同步教材,尽快解决目前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同时开发与利用会计教学软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④加大选修课比例。实施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又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为学生提供享受多学科交叉带来益处的机会。

综上所述,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可以界定为:培养面向企业高层管理、掌握国内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会计动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应用会计高级人才。从创新教育层次角度上讲,我们认为:会计专科(含高中起点中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般会计人才,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会计学硕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计创新人才,会计学博士教育的目标培养会计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6,(4).

[2]冯兰君.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3).

[3]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王帅超.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教育目的的再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5]章道云.知识经济与会计教育目标[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6).

[6]王清刚.我国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财会月刊,2010,(8下旬).

[7]徐虹,林钟高.行业特色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教育目标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

[8]章道云.论会计模拟实验的建立与发展[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3,(6).

第9篇:审计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南京;低碳城市;挑战;路径

中图分类号:X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8/09-0169-06

在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中,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重中之重。南京地处长三角地区,有着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在发展低碳城市中走在前列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现实挑战

发展低碳城市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研发、制定绿色规划、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等等。结合南京发展实际,南京走向低碳城市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绕不开发展阶段的制约(见表1)。根据诺瑟姆曲理论①,南京已达到城市化后期发展阶段。尽管南京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但就其发展阶段而言,整体发展水平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这一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从宏观上看,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南京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以2009年为例,“南京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7436.1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3%;综合能源消费量2813.88万吨,比上年增长6.0%。煤炭消费量2166.62万吨,增长2.4%;原油消费量2045.29万吨,增长8.9%;天然气消费量15.51亿立方米,增长12.1%;电力消费量201.59万千瓦时,增长83%。”[1]从微观上看,在这一发展阶段,市场总体上将会呈现卖方市场特征,所以企业主动发展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这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同时,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也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生产和贸易分工中的“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南京地处长三角地区,拥有大量企业,其中多数企业出口导向特征明显,2009年全市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就有227家。当然,对这一角色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需要客观分析。“有资料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本土生产,那么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3%~6%。中国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的7%~14%是为美国消费者提品而产生的。”[2]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出口导向政策,决定了中国需要大量的隐含能源(Embodied energy)出口。

现阶段南京的现实情况是,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不可能停止,在整个国际分工中“加工厂”的角色难以短期内转变,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努力也不会懈怠,这必然导致对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资源短缺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已成为制约南京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2008年《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讨会就强调指出:“就国内而言,‘高碳模式’将会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总理也强调指出:“不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3]“碳排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且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南京乃至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二)能源禀赋: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系统的输入端,从源头上改变输入能源的基底,加快碳基能源向绿色能源的转变,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

中国能源的禀赋使得城市低碳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中国能源禀赋第一个特征是“富煤、少气、缺油”。这一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目前中国仍是高碳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68.7%,石油占21.2%。[4]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

南京是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的工业型城市,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行业对原油和煤炭等能源的消费需求较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南京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偏重化工业的经济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8年南京市综合能源消耗量达2878.31万吨标准煤,列全省第二位;其中,石化、钢铁、建材、电力四个主要耗能行业实际综合耗能,占全市综合耗能量的70%以上。较重的产业结构导致南京对能源、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高度依赖,受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同时,在南京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原油和原煤几乎全部从外部调入,能源自给率只有25%左右,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巨大。[5]

面对现实的资源禀赋,面对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南京建设低碳城市,必须一方面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节约能源,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开发新能源,即“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水能、安全的核能,等等。

(三)产业结构:比重不尽合理

经济结构影响能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55290元,也就是约8000美元,然而与之相应的三产业的比重不尽合理(见表2),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依赖,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尽管有所提升,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

由图、表可以看出,南京三次产业的变化情况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0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15.8%。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8.6%降至08年的47.5%,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连续增长态势。2004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87.92亿元,2008年达到1887亿元,总量比2004年增加了约九成,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1%;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47.8%升至2008年的50%。

尽管第二产业总体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但南京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依然明显,第二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时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四大产业成为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汽车、钢铁、化工均是高耗能产业,其呈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使得南京经济“高碳”特征十分明显。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就业和税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仍存在难度。

(四)科技水平:低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能源、经济、社会低碳的支撑和保障,城市系统的终端碳排放的减少也依赖于碳捕捉和存储技术的利用。“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这些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大制约,是科技水平较为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近些年,南京市政府在科技研发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65%。2009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146家,其中:国家级13家、省级96家、市级37家。省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8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8家。2009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4220件,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461件,比上年增长28.7%,占全年专利总申请量的45.4%;专利授权量6591件,增长36.9%。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39件,增长36.2%,占全年专利授权量的30.9%。[1]

从投入构成看,外资企业加大了在华研发投资,在向国家专利局申请的专利当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近一半属于在华外资企业。这使得我们因缺少先进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高排放特征。

南京走向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

低碳之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建设低碳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外许多城市都已经开展了低碳社会和低碳消费理念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典型模式有英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等。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摸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这要求我们,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另一方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会包含国外经验不具备的内容,具有中国特色,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日本、英国等国家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的三大重点领域,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能耗降低等应当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低碳城市理念也在近几年蓬勃兴起,一些省份和城市纷纷结合节能减排政策,通过节能灯照明、自行车出行等措施推广低碳消费和低碳发展理念。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确定上海和保定市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Low Carbon City Initiative in China,LCCI)的两个试点城市。南京市拥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特色,如何借鉴国内外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之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到经济、政治、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图3所示,“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系统的输入端,从源头上改变输入能源的基底,加快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的转变,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经济结构影响能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社会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是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举措;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能源、经济、社会低碳的支撑和保障,城市系统终端碳排放的减少依赖于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利用。”[6]南京建设低碳城市应该紧紧围绕着“能源发展的低碳化、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社会发展的低碳化和技术发展的低碳化”等四个方面。

(一)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氢基能源”转变,是实现南京低碳发展的基础。然而,南京市的能源禀赋使得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完全转变相当地困难。如表3所示,能源消耗中,煤炭占较大比重。煤炭消费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这要求我们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存储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安全使用。同时,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世界上对“绿色能源”开发比较重视,拥有先进技术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仅1989年到1992年,美国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每年递增就达16%,由此可见‘绿色能源’的发展正方兴未艾。”[7]能源资源匮乏的南京发展低碳城市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能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让主导产业成为“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切实从思想上增强经济方式转变的紧迫性意义在于强化对转变的巨大的潜在利益和不转变的巨大成本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转变的动力。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远大于一、三产业。今天我们取得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成就,离不开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

从表2可以看出,南京近年来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表现出先增后降的态势,第三产业比重除2005年稍稍下降外,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除第一产业比例与其能源消费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外,二、三产业的相关性都比较强,第三产业最强,相关系数更是达到0.92,显著相关(见表4)。尽管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南京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8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0%(见表2),但第二产业依然占相当大比重,其中,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的汽车、钢铁、化工等仍是南京的支柱行业。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技术和制度创新

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和制度创新。低碳技术是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另一方面,低碳城市发展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政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而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在低碳发展中则发挥着主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在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才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截至2008年末,南京市共有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国家、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8家,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6家。借助这些优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4.68万人,比2004年末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有398个,占11.7%;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有278个,占82%。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8.4%;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34.2%。企业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为106.35亿元,比2004年末增长86.2%。[8]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技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转变。

(四)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

低碳城市不仅包括低碳经济,还包括低碳社会。低碳社会强调城市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从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因此,发展低碳城市不只是政府的独角戏,它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通力合作。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发展中主要起引导、规划和领导作用,居民和企业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来讲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有力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

对于南京而言,实现社会发展低碳化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是调整出行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这可以有效地削减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城市建设要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城市紧凑发展促使城市土地使用的集约化,人口的高密度保障城市区域多样性复合功能的塑造,并将大大减少城市交通能耗”[9];三是调整消费方式,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鼓励民众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如节能电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四是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商用建筑,必须要求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0-3-9].njtj.省略/_siteId/4/pageId/63/columnId/3457/articleId/74029/DisplayInfo.aspy

[2]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J].世界知识,2007(9):11.

[3].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08(21):7.

[4]孟赤兵.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10):26.

[5]南京市统计局.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R][2009-7-2].njtj.省略/_siteId/4/pageId/63/columnId/3617/articleId/72844/DisplayInfo.aspy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7.

[7]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