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抓文题,定主线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眼睛可以传神,窗口可以窥视文中的一切。有许多文题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主线,因此,语文教学可以从能体现思路、提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入手,设计教学主线。例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围绕“神圣”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先总写这块土地的神圣,再写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神圣的土地,最后再一次强调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可抓住题眼“神圣”,让学生思考:作者围绕“神圣”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找到相关内容后,再逐层去剖析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剖析中理解印地安人对土地、对大自然的深深的情感!那份眷恋、那份无奈的情愫,在学生心中渐渐地升腾。
二、抓关键词,定主线
在许多情况下,教学主线的设计不能与作品文题一致,而且有不少的课文中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这时可根据这一词来设计教学主线。例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以“特别”一词带动全篇,所以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这个青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这个青年的特别之处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围绕这样的两个问题就把青年的举止特别和作画时的神态剖析得淋漓尽致,青年的美好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
三、抓重点句子,定主线
在文章中有些句子或统领全文或蕴含深意,抓住这些重点句子设计教学思路,可以辐射全文。
四、利用过渡句,定主线
其实设计教学主线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利用文章中的过渡段设计教学主线,像《白鹅》一课就可以利用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个过渡句设计教学主线。
五、抓结局,定主线
文章的结局往往可以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样的文章结局完全可以作为文章的教学主线。
六、利用插图,抓主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路径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其教学过程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程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学特色,合理分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比重,将其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况
小学语文是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规划的教学部分,是小学生语文启蒙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在拼音方面、写作以及阅读方面,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质量决定了整体的语文教学质量。如果整体的教学质量偏低,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相对较低。
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的基本板块是阅读教学,阅读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以及阅读技巧的传授,只有将这三个板块完成好就可以较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应当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阅读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质量偏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过度看重课内阅读的重要性,忽视了课外阅读的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比较看重课本内部已经设置的阅读教学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够。课外阅读教学往往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补充,若是教师不注重课外阅读教学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相关方面的阅读能力较差。
2.小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兴趣相对较弱,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掌握不充分。阅读素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的能力,而且也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与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目前,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偏少,忽视了阅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技巧也比较薄弱,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比较陈旧与传统,没有根据阅读内容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来制定阅读教学方法。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国家对新课程改革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不能够满足整体的发展需要。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比较单一与陈旧的教学方法,所有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较低,最终导致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差,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小学教师比较注重理论教学的部分,轻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投入较少,在阅读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成果比较少。这种现状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时展所趋,下面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基本路径: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课内阅读的教学发展,还要相应地穿插课外阅读的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内阅读的内容来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的制定是对课内阅读教学的适当填充,课外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语文教师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着重传授阅读技巧的讲解,从而整体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教学课堂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给予点拨、启发和鼓励,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和感悟上。教师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办理阅读综合交流活动,全方位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特性,将其充分结合。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畅谈语文阅读的体会与感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同时也要积极分享阅读的基本技巧,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设置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内学习与掌握基本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小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阅读教学路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种种――以海南省海口市部分小学调查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22):240-245.
[2]赵光辉,叶少雄.实践取向观照下的第二课堂建构――基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视角以海南师范大学初教学院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55-58.
[3]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90-101.
关键词:语文阅读 情感 兴趣 教学语言 教学艺术
目前,语文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教材,学生埋头苦记笔记并熟记于心,若考到课外阅读则愁眉苦脸,如考试考到则欣喜若狂,这充分说明了目前的阅读教学没有达到素质教育所预期的目的。语文阅读教学部分,一般情况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学过程结构和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的阐述。用朗读、默读、讲解、描述、提问、讨论和教材处理等浅层次的操作方式对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基本技能的表述,仅限于这对于语文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水平,获取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缺乏深层次的或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从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出发,对语文阅读教学艺术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一、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
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其他在各科教学,是更具艺术性的学科。这种艺术的首要的本质的目的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愿望和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性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语言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语文阅读具有下述三个特征:
(一)语文阅读具有学与教相互活动的作用
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的目的,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大小、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语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听读说写活动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
(二)阅读是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运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技能技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吸收思想知识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这就是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化的吸收过程。
(三)阅读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象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语文阅读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是其本质特征。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下述三个要求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
(一)讲究口语艺术
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是阅读教学语言有正确的示范性,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永远都是口语运用的艺术,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
(二)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直接通过语言训练可以提高语文阅读中的思维。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突出情感因素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艺术的基本要素是情感、思维、艺术。它们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交叉渗透,缺一不可。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还要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使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各类语言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协助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喜欢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阅读教学不阅读,尤其不让学生阅读,而是以教师近乎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阅读,对课文也就不能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的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并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自读与教读相结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阅读,理解课文。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一方面,通过教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以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
它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准确、更恰当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过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会课文的精妙所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
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获取文章内容的快速阅读方式。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要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3.复述和背诵
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领悟,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
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耐心细致地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文等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如对词句的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评析往往是与精读同时进行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摘抄要点,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传统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学,因为当时的教育是本着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原则的,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制约与束缚,无论是内容和方法都受当时社会背景的限制,如今看来它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甚至应该摈弃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中总会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吸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髓,来丰富和推动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以张志公的《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以下简称《 初探 》)为蓝本简要地论述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大致内容、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也是在封建蒙学体系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 初探 》中把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大致分为识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其中阅读作为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对识字和写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儿童经历了集中识字和进一步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阅读教学阶段了。以下以表格形式简明地介绍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表1)。
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
从以上简要的阅读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强调熟读、精思、博览
(1)熟读方面。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读”,并且注重讲读结合。以诵读为基础,重视熟读文本,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宋代朱熹在《 童蒙须知 》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明白文中道理,读讲结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唐彪曾提出:“随读随讲,则能明析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简,亦与不读者无异矣。”[2] 这说明了读讲结合的作用,只有学与教都积极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2)精思方面。这是在熟读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讲的就是读与思的密切关系。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3] 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中 》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熟读是为了加强记忆,精思是进一步的心领神会,如此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含义,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博览方面。传统阅读教学提倡在熟读、精思的同时,也重视广泛涉猎,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我们今天的学生,读书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狭小范围之内,要通过放开眼界的广泛阅读,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经典,并通过文字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说,“读”对“写”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即可证明通过有目的的博览可以“涉猎”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2.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同其他的学习过程一样,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为学生安排了由易向难、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由此宋代朱熹提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并进一步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顺序,成为古今学习过程的经典言论。当然,在有规律的阅读教学进程中,少不了“夫子循循善诱人”的诱导和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领悟深刻的社会道理和人生意义。
3.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传统阅读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圈点评注来进行。“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评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并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使用这种方法,从圈点符号是否正确、评注内容是否恰当,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检测学习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4.“文”“道”不可偏废
古人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都贯彻了关于文道关系的基本精神。《 初探 》中标注“文”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道”指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的总称。张志公先生在此处进一步阐述:“‘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4] 基于此种观点,古人主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本,同时领会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教育内容。
5.主张利用诗歌教育学生,培养语感
读诗是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唐宋以来,儿童在识字之后,会读一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些诗歌“容易念,容易背,朗朗上口,适合儿童的爱好”,可以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诗歌是语言最精炼且涵韵最深刻的文本形式,它不仅形式整齐有规律,而且讲究押韵,音调和谐,适合大声诵读,反复体味,从而启发思考,有所感悟。张志公在论述这方面的经验时也表述道:“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5] 当然,在诗歌教学方面,教师适当的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语言优美、表达浅近的诗歌,其次在指导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仔细揣摩领悟,这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大有裨益。
三、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博大精深,又鱼龙混杂,传统阅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我们在研究它时不仅要全面认识有益的经验,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审视和批判,才能有力地推进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1.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口语和生活实际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经学读本、文选读本。封建统治者多为巩固统治地位而把它们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化”的工具,这使得古代语文阅读教学高度伦理化、政治化,以至于成为经学和科举的附庸,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口语交际和生活应用为主要目的工具性学科,然而古代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是把功名利禄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解。另外,从能力培养上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造成了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脱离,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发展产生了阻碍。
2.忽视文学教育
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可以丰富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概况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除了教学内容的封闭与保守,教学方法上的死记硬背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由感悟和思想创新。
3.忽视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教育作为贯穿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有其自身完整清晰的并且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在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甚至说是被忽视的,从而导致了在片面强调阅读训练时造成了语文知识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加强种种实际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点有关文字、声韵乃至语法的基本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言语文字的自觉性,这对提高读写基础训练的效率是有帮助的。”[6]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工具书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疑问,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和灌输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课堂的状态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知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7] 长此以往,使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影响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达成。
回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尽管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自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是有待研究和整理的。面对精华和糟粕,清醒的头脑和犀利的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秉着“淘尽黄沙始得金”的自信,用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甘泉灌溉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沃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3]转引自庄静肃.语文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技巧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项基本技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活动。它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广泛而大量的英语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基础差、英语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英文的能力都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尽管大学英语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仍很普及,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只不过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向学生介绍语法项目的手段,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词汇辨认和语法分析上。阻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听、说、写、译等技巧的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却只是积累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而通过阅读获得信息能力非常低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了解阅读过程的本质,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多年的英语学习中,并没有能掌握和使用恰当的阅读技巧。因此,要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英语教学的原则,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才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取得显著的成效。为此,本文就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技巧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1.激发学生学习背景知识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语篇的理解中会存在文化语境空白,要想深刻理解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语篇,就得具有相关国家的文化语境图式,老师要使学生把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所读文章的相关文化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以此构建最佳组合,从而达到对文章的透彻理解。如果学生对所读的话题不熟悉,教师就需要通过建构语境来启动整个阅读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精心准备教材,吃透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文化语境空白,通过阅读前的提问、预测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并逐渐使学生形成自主激活背景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者引导学生搜索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师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会遇到什么问题,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所呈现的材料。
2.培养学生词汇知识的学习
阅读理解涉及到语篇、段落、句子、词汇四个层次的理解问题,而最根本的是对词汇的理解。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学生的词汇量对阅读理解有着关键的作用又是阅读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与阅读技能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关系。所以在词汇积累的教学中,如何积累一般常见词汇,有必要被教学者纳入教学方案。单词网络图是有效提高学生积累词汇量的重要方法。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个核心概念词,让学生就这一核心概念词进行相应发挥和扩展,在中心概念词上建构与其有关的其他词汇。除此以外使用词缀知识,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用单词卡和使用词典,都是很好的记忆积累词汇的办法。同时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直接明了地向学生教授哪些基本词汇,然后训练学生如何根据上下文去猜测那些使用频率低的词的意思。总之词汇量偏少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
3.英语阅读要科学选材
学生时常反映英语阅读课枯燥无味,主要原因是对教材不感兴趣,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由于阅读是提供诸如词汇、短语、语法、句法、文化等可理解性输入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所以,英语阅读课的选材非常重要,教师要选择有趣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就容易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可以作为正反馈来强化读者阅读的兴趣,还要保证学生阅读的量要大。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准备题材广泛,内容生动的阅读材料,以增强他们的阅读量。老师应该依据这些选择材料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课堂训练材料,并且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大院校建立了自己校园网络,快捷的网络环境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内容丰富且获取方便的资源。教师应该督促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他们在不同的阅读活动中根据阅读内容,题材及阅读目的及时调整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阅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中心,把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作为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让学生轻松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学生能够自信地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通过广泛而有效的阅读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现仪.我们英语学习和教学[J].外国语.2003(1).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洪海英.大学英语阅读任务型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7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06-01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的阅读教学观认为: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地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 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语文课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写作技能。在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中,作为基本技能的阅读能力,必然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数学、物理、生化等课程的指导说明和习题,必须通过阅读去理解甚至想象才能学懂或解出,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也必须通过阅读去理解、接受命题,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课外阅读、写作活动等。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同时占据了最多的教学时数,因此,必须加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的一些问题。
2 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而阅读教学更需要围绕这三维目标进行。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要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所谓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在全面理解和思考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既表现为教师的自主精神,也表现为教师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可以肯定地说,教师一旦拥有教学理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不良积习,消除对学科认识的偏狭,减少盲目和功利。
3 阅读教学的过程
从整体观念出发,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一般可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其次,细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之后,抓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这一阶段是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就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做到更准确地理解。由于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认识,就可以从段与段、段与篇的内在联系上对学生进行段的训练,使学生不只是从表面的形式上认识段,而是从全篇的内在联系上认识段。这样,无论是分段,还是概括段意,都会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再次,深读课文。此阶段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所谓升华就是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为一体,使站在桥这边的读者与站在桥那边的作者,通过了语言文字这道桥梁而会面,不但全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相契合,从而做到深刻、全面地理解课文,领会课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4 阅读教学的方法
根据上述的指导思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的步骤与方法:
激活思维、导入新知。这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让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上的第一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入新课,根据教材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活每个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索,实现自我潜能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目标,调动内驱力,进行自读深思、自我推敲。这一环节的教学特点主要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诸如“联系旧课,以故引新;造成悬念,引起注意;故事引入,激起情趣;创造气氛,激起感情;描绘形象,引起联想;设疑问难,引起思考;演示练习,激起思维;释题入手,步步深入。”
引导探究、提示要点。这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定向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自读深思质疑的基础上提示要点难点,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教师重视那些关键的问题、重点的语段,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启发学生围绕教学要求,对课文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深入钻研课文,细读感悟,以期达到掌握课文思想内容精髓,民族文化得到承传,语文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意志得到发展,精神世界得到开拓,健全人格得到铸造。
选点精讲、促成理解。这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自求感悟的基础上选点精讲,所选的点应该是全文的关键所在,起着牵一发动全局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言简意深的精讲,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对某一问题展开发散性思考,力求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并有所创新。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问题分析
1.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多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或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对于如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或提高学生成绩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成绩的细节化目标也未能做出明确界定。鉴于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将教学目标笼统地设置为提升学生成绩,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的主要表现之一。正是由于该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语文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时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性较弱,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践 一方面,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阅读理论和方法的传授,远离学生生活实践。这样必然导致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缺乏生机。学生缺乏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将语文阅读当成应付考试的必要手段,这不仅会降低阅读教学的效率,更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驰。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阅读教材的文字当中,甚至于局限在考查的片段上,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相去甚远,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受到限制。
3.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失当 新课改的提出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其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创造性,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与升华,并且要求课堂教学所讲授的知识必须具备深度和广度。在该要求之下,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均存在不妥之处。一方面,“以师为尊”的思想在大多数教师的观念当中根深蒂固,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依然占据课堂的主导,缺乏必要的创新。另一方面,虽然部分教师极力主张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也为此开展了必要的实践,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依然受制于僵化的思想,改革幅度不大。
二、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
1.灵活掌控课堂 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还是阅读的质量上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必然增加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工作量。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特点,除了对文本所涉及的阅读内容精心准备之外,还需要广泛涉猎课外适用于高中阅读教学的读物,并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教师自身阅读素质的提升,还能够提升其对课堂的掌控程度,充分发挥其在阅读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其注意力,确保阅读教学的有序开展。
2.增加阅读量 阅读量的增加必须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必须首先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里的量不仅体现在广度上,更体现在深度上。教师阅读量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课堂反应的灵活性。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以课本为中心,加强对与文本内容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才能够从深度和广度上对文本知识点进行把握,从而依据阅读课堂的变化和学生表现的变化而灵活进行阅读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深度,这样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本之外的东西,并通过阅读量的增加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而在学生阅读量提升方面,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提升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阅读面的拓展,推荐和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使学生的阅读面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