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扶贫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征求意见稿)
根据《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安排有关情况的通知》(桂乡振发〔2021〕4号)、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桂整合〔2021〕6号)、南宁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安排有关情况的通知》(南扶办发〔2021〕5号)、南宁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的通知》(南财农〔2021〕124号)文件精神,中央下达到西乡塘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758万元。为加快项目落地,确保资金发挥效益,结合城区实际,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资金分配
(一)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400万元用于脱贫村及非贫困村产业扶持项目:
1、双定镇非贫村集体经济生猪养殖项目,计划使用资金200万元,由双定镇牵头实施;
2、金陵镇乐勇村果蔬包装服务中心项目,计划使用资金200万元,由金陵镇牵头实施;
(二)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278万元用于脱贫村产业道路工程项目:
1、坛洛镇富庶村岜内坡至羊角山3.2公里硬化路项目,计划使用资金150万元,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2、坛洛镇三景村新苏坡断头路0.8公里硬化路项目,计划使用资金38万元,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3、坛洛镇三景村尊驰柑桔产业基地道路1.5公里硬化路项目,计划使用资金68万元,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4、坛洛镇富庶村巷增坡至010县道0.4公里硬化路项目,计划使用资金22万元,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三)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74万元用于脱贫村人饮工程项目及污水处理项目:
1、坛洛镇上正村莲塘坡饮水安全工程,计划使用资金30万元,由坛洛镇牵头实施。
2、双定镇秀山村岽利坡污水处理工程,计划使用资金44万元,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实施。
(四)投入乡村振兴扶持方向资金6万元,用于2021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由扶贫办牵头实施。
以上资金及项目,以实际实施及最终实际投入结算为准。
二、项目管理要求
(一)项目报备。计划建设项目需从《西乡塘区2021年度乡村振兴衔接项目实施计划》中选定,在方案下达后15日内将资金项目方案及计划报城区扶贫办、财政局备案,按时上报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安排拨付使用情况月报、季报表。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方案及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责任单位、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计划、资金使用计划等内容。
(二)项目验收。项目计划完成后,项目实施主体应制定验收工作方案,明确验收标准、验收程序和责任人。验收的内容包括政策执行情况、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质量和增收效益、工程运行管理和文档管理情况等。项目的验收应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吸收受益地村干部(不少于2人)和脱贫户代表(不少于3名)参与。
(三)项目管理。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政策调整优化尚未明确前,仍要严格按照《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21〕19号)、《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桂政办发〔2017〕42号)、《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细则》(桂财农〔2018〕192号)、《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南府办发〔2017〕84号)、《南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细则》(南财农〔2019〕88号)和《西乡塘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西府办发〔2017〕104号)等文件要求管理使用。待政策明确后,2021年资金具体使用管理要求按确定后的政策执行。
前言
扶贫开发事关人民福祉,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成为了一种新型扶贫方式,与传统扶贫方式相比,具有投入小、门槛低、带动性强、覆盖面广、效果好、持续性强、返贫率低优势,成为了扶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过去粗放型扶贫的效果不明显,扶贫需要精准化。然而,当前乡村旅游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扶贫效果不理想,距离扶贫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必须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通过精确帮扶,精准施策,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互相推动与提升。
一、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规划开发不合理
近年来不断打出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扶贫脱贫的政策与口号,使得全国很多地方都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乡村旅游投资也随之大热,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1634亿元,同比增长69%;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60%。但乡村旅游投资火爆也使得乡村旅游盲目开发规划,二八定律开始现象,大量一哄而上的项目中,80%最终难以持续或实现盈利,发展困难。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本身依托于乡村存在,广大乡村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乡村的建设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城市,很多乡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包括交通道路情况差,停车不方便,网络信号差,卫生环境恶劣等等,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可达性、便捷性和舒适度。
(三)服务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青壮年、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常住人口以老人、小孩和妇女为主,而外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不愿进入农村就业,导致乡村地区缺乏素质和能力较高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服务不规范,造成服务乱象。
(四)旅游产品不精尖
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乡村旅游形式大量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地区盲目效仿他人成功模式与案例,开发同类型产品,缺乏本地的特色,导致产品的重复率高,雷同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有的乡村则仅局限于某一旅游形式或项目,产品结构单一,游客的参与度不高,旅游的体验性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收益不乐观。
(五)宣传力效不理想
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效果不佳。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风生水起,但很多地方在宣传方面没有建立多种营销渠道和宣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网络自媒体的影响下,传统的营销宣传方式已经丧失了优势。同时,有些地区乡村旅游点在宣传上各自为阵,宣传的声音不够大;加上中小乡村旅游地发展起步慢,资金有限,宣传的高度和平台不够。没有良好的营销宣传,难以树立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
(六)旅游扶贫被动化
乡村旅游居民参与度低,扶贫能力有限。有些贫困人口是由于不具备劳动力、劳动能力低下、知识文化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等原因造成的,他们很难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无法分享乡村旅游发展红利。被动地接受政府分配的扶贫资金,而不是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服务工作中和投资建设中,积极性差,导致外部投资进入,旅游漏损严重,缺乏脱贫的内动力。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提升途径
(一)实施“旅游+”战略,加大乡村旅游的带动能力
1.做好本底产业,抓住旅游势头。要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进行精准扶贫,不能依靠纯旅游产业来实现,而是要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底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都是其发展的基A。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是从这些本地产业出发,开发出相对应的旅游产品,例如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家乐等,把旅游当成一种更好的营销方式与途径。
2.盘活当地资源,形成产业链条。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首先,要把当地的旅游、农业、林业、交通、扶贫等各领域的资金资源加以整合统筹,集中扶贫,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而在产品打造上,要重点开发自身的特色资源,不忘挖掘周边的其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餐饮”、“旅游+民族风情+民俗体验+特色农业”等多元形式,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延长产业链,扩展利润链,获得旅游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社区参与,增强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首先,转变当地居民的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发展方式,允许和鼓励广大社区居民返乡工作和创业,不再主要依靠外来投资,而是更多地利用当地存量资本和返乡创业资本,提高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政府要创造社区参与的良好条件,为社区参与提供各项支持。要求当地政府制定政策,对贫困居民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宅基地抵押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并对贫困居民给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技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经营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实现旅游脱贫。
(三)注重引智扶智,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
1.重视人才引进,建立科学机制。缺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旅游扶贫的实现。那么,要把引进人才、加大培训作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内容。要定期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得培养各类急需人才,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在乡村旅游开发当中要重视对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进行指导决策,多次论证,避免做出错误的规划方案。
进一步要对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一是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制度的建立,实行“依法扶贫”。二是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使用、验收、激励处罚、后续管理、纠纷处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明确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支持的对象和范围,建立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相关部门的联席制度。三是专业有序的合作制度的建立,明确各方在市场开拓、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价格管理、投诉处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
2.建设智慧乡村,打造高端产品。互联网和移动智能时代,人网络和手机等的使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化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依赖,打造智慧乡村旅游是大势所趋。首先,要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做到交通道路通达,路况良好,以满足自动导航的要求。其次,进行线上营销和宣传。开通门票产品网上预订和购买渠道、在线支付方式等,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利用自媒体的分享与点评功能扩大宣传力度。产品方面,“粗放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应该关注现代旅游消费热点和需求,发展个性化、特色和、差异化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做到一村一品、千村千面。不断创新,引入新的技术与理念,使得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好地扮演精准扶贫角色。
三、结语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群众工作为核心、以开展乡村治理活动为主线,坚持以改善贫困人口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扶贫对象和水库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切实保障水电移民合法利益为工作重点,把扶贫、移民、两资、以工代赈工作与学习贯彻云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切实保障水电移民合法利益,全力推进新常态下扶贫移民工作科学发展。
(二)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群众工作和乡村治理工作,坚持以改善贫困人口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实施民生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增收和致富能力建设,促进全州扶贫、移民、两资、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新成效。
(三)工作思路
扶贫、两资、以工代赈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2015年重点工作,坚持以精准扶贫为指导,用心用情,倾情倾智,深化扶贫机制改革创新,做实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提升扶贫开发实效。按照“户有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的要求,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着力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等“五大”扶贫工程,着力抓好两资四小工程、民族新村、产业增收项目,着力抓好以工代赈千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断夯实农牧区基础设施,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2015年力争完成扶贫、两资、以工代赈资金投入8.2亿元,完成34375人的减贫任务。
水电移民工作基本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先移民、后建设”的水电开发方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政策,加大全州移民工作指导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大渡河流域水电移民安置工作,协调好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同时积极探索移民安置与旅游全域化、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藏区水电移民安置模式。加大移民后期扶持力度,提高后期扶持政策质量效益,着力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围绕民生改善,着力实施“五大”扶贫工程。一是新村扶贫工程。启动实施43个整村推进工程、12个藏区连片开发项目、8个民族新村,完成2014年度21个彝家新寨项目和18个浙-川扶贫协作新村。二是产业扶贫工程。紧紧围绕乡村旅游,重点培育“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农牧业产业,力争启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个,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三是基础扶贫工程。启动实施两资“四小”工程50个、以工代赈千桥工程34座,完成2014年度溜索改桥项目23座,继续做好缓解农牧区群众“行路难、过河难、饮水难、灌溉难、用电难”等“五难”问题。四是能力扶贫工程。完成对1000名建卡对象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对1万名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对6300人次库区移民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和种养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农牧区增收创业带头人培训1000名,继续实施浙川东西扶贫协作人才培训300人次。同时,力争我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程纳入国家专项计划。五是生态扶贫工程。对我州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严重地区的2366户建卡对象,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和提升搬迁户的生存、生活环境。
(二)狠抓旅游扶贫,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结合全域旅游战略,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机遇,以纳入国家乡村旅游规划的112个贫困村为重点,围绕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特色产品、旅游人才培育,编制完成《州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同时,以幸福美丽新村为载体,在全面完成2014年度下达的11个幸福美丽新村任务的基础上,启动实施12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围绕乡村旅游,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民居接待,培育特色产业,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扶贫对象参与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确保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探索村民自建,深化扶贫机制改革创新工作。全面贯彻和落实州委关于全面开展乡村治理的决定,在深入推进六项扶贫机制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创新扶贫项目建设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对创新扶贫项目建设管理机制进行试点扩面,将技术要求不高、安全风险不大的扶贫项目,按照村民“自选、自建、自购、自管”模式实施,即由村民自行选择项目建设内容、自行实施扶贫项目、自行购买扶贫项目物资、自行负责项目后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增加项目区群众务工收入。
(四)加大社会扶贫,努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积极做好中央国家部委(机关)、45个省级部门的定点扶贫工作,加大衔接力度,争取更大支持。继续做好浙川东西扶贫和经贸协作工作,完成2014年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经贸合作。同时,按照全省“结对认亲、爱心帮扶”贫困农户信息平台的统一要求,做好爱心扶贫网络的管理上报工作。
(五)突出工作重点,推进水电移民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大渡河流域。大岗山电站加快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和生产安置工作,启动生产安置人口对接和安置工作,完成得妥、繁荣集中、集镇安置点移民房屋建设,力争启动移民搬迁入住;硬梁包电站完成“先移民后建设”范围内移民搬迁工作。启动扯索坝和二里坝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启动相关专项迁建补偿工作;泸定电站力争全面完成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建房,基本实现停止临时过渡和大部分搬迁入住。完成泸定电站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对接和安置工作,启动后期扶持和惠民补助工作;电站完成章古河坝、姑咱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建房,力争启动移民搬迁入住。完成江咀右岸移民安置点垫高防护工程建设,启动长坝和牛棚子安置点垫高防护工程建设;猴子岩电站完成格宗安置点垫高防护工程建设,启动移民房屋建设,完成S211公路复建工程建设。力争完成莫玉大桥主体建设,启动莫玉对外交通复建;丹巴电站完成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编审工作,启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渡河流域力争完成移民投资67484万元。二是雅砻江流域。两河口电站加快推进瓦多、亚卓集镇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移民建房工作。完成自主分散安置移民4703人的搬迁安置工作。加快雅新、雅道复建公路建设,完成省道S217线雅新路亚珠沟至君坝大桥段和溪工沟至尤拉西沟段工程建设。全面启动雅道复建公路建设,力争在8月开工建设库周交通涉及的特大桥梁。启动电力复建工程。启动剩余集中、集镇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寺庙补偿和迁建进度,力争年内启动寺庙联接道路及引水工程建设。牙根一级电站完成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并启动规划大纲编制工作,年底前力争规划大纲获得批复;牙根二级电站完成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力争启动“先移民后建设”实施工作;孟底沟、楞古电站完成实物指标调查细则及工作方案编审工作,取得省政府下达的停建通告,启动实物指标调查工作;杨房沟电站完成左岸驿道工程建设。雅砻江流域力争完成移民投资94897万元。三是金沙江上游流域。加快推进苏洼龙、叶巴滩电站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工作,完成移民安置规划报告和“先移民后建设”方案编审,力争启动实施工作;完成拉哇、巴塘电站实物指标调查工作、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审,启动规划报告编审工作;金沙江上游力争完成移民投资320万元。四是中型电站。加强协调沟通,协同组织做好汤坝、蔡阳、插草坪、瓦格基、雄美、指岛、确如多、杂扎、古瓦等中型水电站实物指标调查,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安置规划编审工作,为电站核准建设打好基础;完成溪古、金元、拉拉山、娘拥、洞松、古学等中型水电站移民安置和验收工作,为电站蓄水发电做好服务。中型电站力争年内完成移民投资20000万元。
(六)注重后续发展,认真落实水电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坚持把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好3017人的后期扶持工作。一是依法依规核定登记农村移民后扶人口,认真落实后扶政策,维护好移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做好纳入移民后期扶持范围农村移民资金直发直补工作;三是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力度,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培育移民产业发展,增加移民收入;四是抓好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工作;五是组织实施好州水电资源开发惠民补助工作。
(七)化解诉求,确保移民库区社会稳定和谐。一是加强水电库区移民稳定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加强移民临时过渡人口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实现政府对移民临时过渡人口的社会化管理;二是继续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和组织干部下访活动,健全大流域分工协调责任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形成领导带头、责任明确、解决有力,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三是注重源头治理,健全和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完善群众矛盾化解联系会议制度,整合各方调解力量,努力构建大调解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矛盾联调。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统一受理、综合研判、分流处理、分级化解、跟踪督办、总结通报等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应急处置机制。四是明确工作重点,狠抓重信重访、越级上访和疑难案件的处理,确保初信初访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加强维稳信息收集和件督查督办工作,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三、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开创2015年各项工作新局面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认真学习贯彻扶贫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在近期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扶贫开发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对扶贫开发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是对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最大关心,是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最大支持,是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行动指南。全州扶贫移民系统要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工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针对性,要把学讲话与落实今年减贫任务结合起来,与落实精准扶贫措施和提高扶贫成效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履行政治责任,出实招、求实效,把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决不让我州贫困群众掉队。
(二)完善制度,转变作风,进一步加强扶贫移民干部对位自身建设。一是党建工作。做好党组书记落实党建责任制,以理想信念、形势教育、法治建设、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系统内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增强法治思维;二是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州委州政府七项规定以及州委“三个必须、七个严禁”的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好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工作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强化权力监督,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全系统风清正气的良好局面;三是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深入开展治理“庸懒散浮拖”活动,不断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方法,健全完善扶贫和移民干部深入基层常态化制度,切实解决扶贫和移民系统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四是抓好干部业务能力提升。按照上级部署,分级做好各类业务的培训工作,围绕新常态下扶贫和移民工作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措施和新办法。五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结合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州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扶贫和移民政策、成就、经验、典型,宣传扶贫和移民部门抓好落实的工作举措,营造推进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强劲声势。以扶贫项目的实施来体现群众工作的实效。
【文章摘要】
张家口蔚县坐落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区位近邻北京,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构成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蔚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国家级贫困县的现实困境,为乡村文化旅游扶贫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条件。通过对蔚县旅游资源的梳理和整合,通过乡村文化旅游的形式和路径,促进蔚县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带动蔚县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蔚县反贫困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效应。
【关键词】
旅游扶贫;文化旅游;蔚县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张家口市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临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张家口,县境东西横距74.55千米,南北纵距71.25千米,位于东经114°13′~115°04′,北纬39°34′~40°10′之间。下辖11镇、11乡、561个行政村。蔚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艺术之乡、剪纸艺术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国保”文物大县,总量达21处,位居全国第一。
旅游扶贫是随着国家反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扶贫形态广泛存在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旅游扶贫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旅游产品的延展开发,促进贫困区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性,实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旅游扶贫从效果来看,是一种绿色脱贫的有效方式,投入少、见效快、返贫率低。蔚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历史形成的人文景观令人惊叹,绮丽的自然风景同样引人入胜,良好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组合,为蔚县旅游扶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京津冀地区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以及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理念都为蔚县发展乡村文化扶贫旅游提供了重大的机遇,蔚县应该适时应变,充分发挥地域旅游资源特色,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柱产业,不断拓展反贫困问题研究的深度。
1 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区域性的贫困问题,如何有效的缓解和逐步消除广大地区的贫困现象是反贫困问题研究的最终目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蔚县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对接京津冀客源市场,通过农业观光体验扶贫开发模式,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开发模式和历史文化古城开发模式,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开发,有效的缓解和逐步消除蔚县的贫困现象。
1.1 农业观光体验扶贫开发模式
农业观光体验游扶贫开发模式是围绕蔚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的产业化开发,形成一个从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储藏、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的有关农业观光体验的旅游体验项目。蔚县是河北最大的烤烟、杏扁生产基地,同时蔚县已经建立了36家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走农企互助合作方式,把旅游的理念渗透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面向京津冀客源市场,推出适合旅游市场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旅游产品,通过地域农业文化的渗透,打造出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品牌。
1.2 生态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自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以来,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而生态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已经走入了大众的视线,并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使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当今旅游的一种主流形式。蔚县地处河北省的西北部,属冀西北山间盆地,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形成了明显的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蔚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地形多样,植被茂盛,同时又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为蔚县开展生态旅游扶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开发模式
蔚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集大成者。蔚县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蔚县剪纸具有200多年历史,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艺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外交部确定为国家级馈赠佳品,2009年初与苏绣、钧瓷一起被评为中国创意城市文化三大名片,同年10月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拜灯山、蔚县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树花、蔚县古民居建筑艺术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深入挖掘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通过旅游产品的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延展出来,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径。
1.4 历史文化古城体验开发模式
蔚县现有文物遗存点1610余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30处、县保103处,是全国第二、河北省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境内有200多万年前的东亚人类起源地泥河湾遗址,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雄伟壮观的赵长城遗址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蔚州古城被授予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暖泉镇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北方城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针对于蔚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面向京津冀市场,开发古迹旅游,以古代文化遗址体验旅游和古城、古村落建筑吸引游客,树立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品牌。
2 发展对策
2.1 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稳步提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在内的京津冀地区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是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空间载体,是首都经济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首都、提升区域发展水平、改善环境品质、提高京津冀世界级城镇群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蔚县作为国家14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区的“燕山-太行山区”的一个贫困县,要抓住机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蔚县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以及区域内身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发特色旅游,通过扶贫旅游的开发模式,促进蔚县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发挥政府导向,促进政策落实
充分发挥政府在扶贫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是乡村文化旅游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是乡村文化旅游投资的招商者,政府是乡村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者,同时政府是旅游扶贫开发顺利进行的监督者、协调者和保障者。可见,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蔚县乡村文化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保障旅游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都能落到实处。要求政府各部门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蔚县反贫困的课题中。以期通过政府政策科学的导向,政府行为坚实的落实,促进蔚县乡村文化旅游扶贫的稳步推进。
2.3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蔚县,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历史遗迹,历史文化的积淀,还是民间艺术的造诣,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深入挖掘蔚县的文化旅游资源,紧盯京津冀旅游市场,以京津冀休闲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变文化的软实力为旅游竞争的硬实力。
2.4 树立品牌意识,强化旅游形象
当今时代下,品牌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问题,树立良好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是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服务的质量,扩大宣传的力度,树立乡村文化旅游的形象和品牌。要顺应时展要求,不断更新旅游宣传促销的形式,通过旅游推介的方式不断地走出去,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不断的深入挖掘京津冀乡村文化旅游市场的内在需求,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形象的塑造,树立旅游品牌,形成强竞争力。
2.5 注重绿色生态,走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面旗帜,旅游产品的绿色生态是旅游经营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旅游者出行的一个重要考量。蔚县乡村文化旅游扶贫的开发,要引入绿色生态的理念,在扶贫开发的各个模式里都有强调绿色生态的理念,保护好蔚县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蔚县乡村文化旅游扶贫能够长期进行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解决返贫困问题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谢璐.商洛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6):32.
(一)自然基础条件差,灾害频发。一是宜章县属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进程加快。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县发生特大旱灾、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达38次,特别是2006年连续两次百年一遇的洪灾和2008年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导致6.5万人返贫。到2012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57.1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二是宜章县长期以来支持国家和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广东省梅田矿务局、坪石矿务局和湖南省资兴矿务局、瑶岗仙钨矿在宜章开采达30至50年,现资源枯竭,矿务局撤离。因采矿造成大面积深陷区和塌陷区,涉及17个乡镇 1700多平方公里,水田旱土化、旱土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贫困面扩大。
(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一是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主导产业缺乏规模优势,基地建设不平衡。虽然初步形成了粮食、脐橙、茶叶等农业产业,但发展不快、规模小,农业龙头企业小而少,省级仅3家,国家级为空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业市场信息不畅通,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等。养殖业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式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中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优势产业不明显,亮点不多,总体上规模偏小,档次较低。
(三)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能力不强。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总蓄水量仅1.75亿立方米,亩平193立方米,为全省的三分之一。水毁工程多,需维修的水利工程达1.05万处。二是人畜饮水不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任务重,全县有16万余人饮水困难。三是乡村公路建设滞后。有700多公里需要建设。
二、国家罗霄山脉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机遇下,宜章“山区大变化”的思路和措施探析
(一)找准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扶贫攻坚规划。2012年,宜章县聘请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县扶贫攻坚规划进行了顶层设计、顶层指导。目前,已出台规划初稿。根据县情,并结合国家、省级扶贫攻坚政策,将扶贫攻坚工作目标战略定位于:罗霄山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罗霄山片区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湘赣粤旅游文化区域中心、湘赣粤边际物流集散中心和“两江”(湘江、珠江)源头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二)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新阶段的扶贫,更多的是开发式扶贫,以增强发展后劲。
1.着力抓好莽山水库立项审批及其建设。莽山水库建设是宜章61.5万人的共同心愿,是宜章人民60年的长久盼望。兴建莽山水库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既可以调蓄、滞洪、错峰,提高长乐水中下游河段的防护标准,使全县境内长乐水两岸15.6万人和10.2万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又可以提高宜章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粮食产能保障的需要。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上,宜章县承担向国家提供粮食、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兴建莽山水库还有利于解决宜章县南部14个乡镇32万人的饮水安全和31.28万亩耕地农业灌溉的迫切问题。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莽山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进行了全面评估。为促成莽山水库工程尽快立项、动工,要进一步加大争取与协调力度,尽快争取省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协调国家发改委尽快批准立项。
2.大力实施自然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一是大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据统计,全县岩溶地区土地面积92.6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石漠化面积60万亩,每年造成3000多亩土地流失。要抢抓我县被列入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的机遇,大力开展“城乡绿化攻坚”活动,学习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先进经验,认真谋划石漠化地区的造林,做到石漠化生态造林和果木林建设有机结合,力争打造成为全省石漠化造林的示范样板。二是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三)以扶贫产业建设为重点,不断夯实脱贫致富产业基础。这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1.着力抓好生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扶贫产业建设。今后几年,把烟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示范产业、扶贫攻坚的主导产业之一和农业产业地理保护品牌试点行业来认识,来定位,来落实。大力推进烟叶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模式,按照“稳定老区、发展新区、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重点建设环莽山灌区生态浓香型优质烟示范基地,全力打造“莽山生态浓香型优质烟叶”品牌。实现2013年收购10万担,2014年收购13万担,2015年种植5万亩、收购15万担,到2020年种植13万亩、收购40万担的目标。
2.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建设。重点支持“公司+农户(扶贫户)”生产经营模式的福鹅公司建设年加工120万羽的深加工基地,支持该公司发展成为一体化的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加法果业、三农公司、永吉农业、年年有、木森林、源莽食品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申报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到2020年力争培育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确立“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核心景区发展”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县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古镇村落和莽山旅游景区等资源,推进旅游文化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大力支持莽山刘家瑶寨、展翔生态农庄、华山红林、范家园生态园、大市民生态农庄、升农农庄等建成高品位的现代农庄、现代乡村旅游示范园,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罗霄山脉连片扶贫开发背景下实施宜章战略工作举措
2、走出扶贫新路子,带动农户奔小康。
3、抓好永续增收产业,推进长久富余之道。
4、抓好入户调查基础工作,准确核定贫困人口情况。
5、整村推进展新貌,产业扶贫促增收。
6、整村推进扶贫富村,扶贫济困到户惠民。
7、栽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走上“致富路”。
8、以人为本建新村,产业扶贫奔小康。
9、以积极的态度、得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完成扶贫开发任务。
10、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
11、向贫困宣战,一起动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12、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
13、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
14、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15、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16、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向同小康。
17、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是咱们脱贫致富的贴心。
18、守住生态底线,建好扶贫产业。
19、认真落实“扶贫十法”,全面加快致富步伐。
20、人穷志愈坚,致富路更宽。
21、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奋力夺取扶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22、强势推进扶贫开发,加快建设幸福乡村。
2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24、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25、农村低保保民生,扶贫政策脱贫困。
26、落实每个阶段任务,抓好每个环节工作。
27、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28、扩大农村低保,落实扶贫政策。
29、开发扶贫,重在执行。
30、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扶贫攻坚硬仗。
31、结对帮扶,一户一策,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32、建好水、电、路、讯、房,提升科、教、文、卫、保。
33、坚持走科学发展式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34、坚持整村推进,提高扶贫效益。
35、坚持项目到村、扶贫到户。
36、家家种上大棚菜,致富路上大步迈。
37、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3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致富基础。
39、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筑扶贫开发坚强战斗堡垒。
40、基础设施跨大步、特色产业上水平、生态环境争一流、农民素质大提升。
4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42、规划到户帮与促,产业扶贫助增收。
43、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44、干部驻村心连心,同步小康齐步走。
45、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46、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
47、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48、扶贫开发送温暖,“双到”工作促和谐。
49、扶贫开发铺富路,幸福乡村惠民生。
50、扶贫开发,幸福万家。
51、扶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
52、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
53、大力开发,整村推进。
54、大力发展扶贫合作经济组织。
55、打造幸福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56、打造扶贫示范带,典型引路脱贫快。
57、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二年内基本消除贫困。
58、村有主导产业户,民有致富门路。
59、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60、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61、创新机制抓扶贫,开拓新路奔小康。
62、产业扶贫促贫困户增收。
63、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
64、不甘贫困,奋力脱贫。
65、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扶贫政策送进家。
66、把村民组织起来、让民主自治起来、使发展和谐起来。
67、“两项制度”暖人心,党的方略惠人民。
68、 一户一策,脱贫致富。
69、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70、 消除贫困,同步小康。
71、 提升素质,当地就业。
72、 四化同步,减贫增收。
73、 勤劳可致富,扶贫来帮助。
74、 六大行动,情倾民生。
抓住三个关键 优化环境抓项目
贫困地区群众之所以长期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樟树市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高度重视,明确了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的工作思路。
为找准主导产业,该市在对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劳力状况、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听取专家意见,因地制宜确定了适合本地发展、有市场潜力的项目。
洲上乡在遭遇一场罕见冰冻灾害侵袭,1万多亩柑橘林受冻枯萎导致原有支柱产业垮塌后,为帮助农民摆脱困境,乡产业办进行了项目筛选。发现海南青皮冬瓜肉嫩味鲜,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比较畅销,产量高、收益好,并且洲上砂质壤完全适合青皮冬瓜生长,如大面积种植,产后销往江、浙、沪一带,运输成本上比海南节省了近2角钱一斤,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综合分析情况后,该乡在2000年引进青皮冬瓜种植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到现在成为江南最大的冬瓜种植基地。
要将新引进的项目大面积推广,在贫困乡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群众普遍家境差、收入低,经不起折腾,怕担风险。面对群众的思想困惑、技术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樟树市没有用强迫和命令的方式去推进项目,而是采取基地示范、干部带头的办法逐步推动。
中洲乡在推广种植中药材过程中,该乡荷陂村主任邹梅生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承包了100亩山地种植黄桅子,取得良好效益,带动了全乡的中药材种植。洲上乡在推广青皮冬瓜时,第一年也是由湖西村委干部裴志平试种了50亩,取得了初步成功。第二年乡政府争取上级8万元资金支持,专门建立了一个100亩的科技示范基地,并下派几名懂技术的干部专职管理,再次获得丰收,冬瓜亩产近7000公斤,亩纯收入达3000元。示范种植的成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冬瓜种植迅速在全乡推开。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扶贫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樟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高效的办事环境。
各贫困乡都成立了产业办,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对扶贫主导产业进行筛选确定、规划设计、组织实施。为适应主导产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需要,乡村干部上门入户做了大量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5000多亩。另外,还对部门行为进行规范,明确规定各有关部门在办证、贷款、用地、用电等方面,对产业扶贫实行倾斜,对破坏生产和影响市场销售的事件,严肃查处,确保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紧扣三个环节 突出重点强支柱
一是建基地,打造扶贫产业特色。樟树市针对各贫困乡村的特点,按照“调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现在全市贫困乡村已形成了以青皮冬瓜为代表的蔬菜产业、黄桅子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等三大扶贫主导产业。贫困乡村发展冬瓜基地5000多亩,黄桅子、吴茱萸、车前子药材基地4000多亩,生猪养殖规模达12万头。其中13个重点村参与主导产业的农户有2435户,其中贫困户834户。主导产业为每户增收1300多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增收980元,主导产业占重点村农业收入的51.3%。
二是育龙头,提升扶贫产业品质。龙头企业建设是“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关键,樟树市树立扶持产业必须扶持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积极探索龙头带动型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形成产业扶贫的良性循环。
为吸引龙头企业到贫困乡村建基地联农户,樟树市在政策上对这些企业予以扶持,在融资、立项、用地、评优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如仁和集团经该市推荐,2006年被认定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后,享受到3000万元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近年来,仁和集团加大了在贫困乡村的支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市建立中药材基地1万多亩,联结农户5000多户,其中洲上、中洲等贫困乡与仁和集团签订生产订单的贫困户有600多户。
三是拓市场,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樟树市引导当地乡土人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乡村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组织利益的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民进入市场难的问题。
加工规模达20000吨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樟树市其门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在洲上乡、中洲乡等贫困乡村组建蔬菜加工合作组织,与贫困农户签订蔬菜生产订单合同,向农户提供种子和生产技术,每年在贫困乡收购榨菜、黄瓜、萝卜、豆角、辣椒等蔬菜3000多吨。中洲乡万塘村村民孙冬平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带头组建生猪运销协会,在广东、福建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点,协会每年销售生猪近3万头,将全乡养猪户与市场对接起来,带动了本乡及周边乡镇生猪养殖的发展。
实施三项举措 转变作风助增收
一是提供资金支持。樟树市采取向上争取、政府补贴、信贷支持等多种途径,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市扶贫办、开发办等市直单位为贫困乡发展扶贫产业争资达100多万元,投入到示范园建设和土地整理、灌渠改造上。市政府还出台政策对发展扶贫产业的大户和企业实行奖补扶持,如投资中药材种植连片200亩以上,每亩扶持20元;对能繁母猪每头补助100元;对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十年新增的地方所得税50%返还企业。
各贫困乡也结合自身实际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如中洲乡对引进优质生猪良种猪的农户,每组奖励3000元,对种植百亩以上冬瓜药材的大户,每亩奖励100元,对年出栏百头生猪的给予税费优费。
二是提供技术指导。为让群众掌握技术,樟树市以示范基地为平台,在基地现场讲解、传授种养技能,让群众看有场所、学有样板。另外,还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乡土种养能手集中举办培训班,为群众提供种养技术服务。洲上乡为抓好冬瓜产业,高薪从海南省文昌县聘请青皮冬瓜种植专家林冠中长驻当地指导冬瓜种植,群众戏称他为冬瓜的“保护神”。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蔚县;旅游扶贫
蔚县是资源大县、农业大县、文化大县、人口大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市南端,地处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联结两省,通达七县,地理位置重要。全县总面积3220平方公里,辖11镇、11乡、561个行政村、238个自然村,总人口48.9万人。县境内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形成了小五台垂直带谱、甸子梁夷平面等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张家口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区县之一。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地区一直是山多、地少、落后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蔚县煤矿产业的低落,作为乡村扶贫带动的重要地区,蔚县急需重新定位,实现产业转型,乡村旅游扶贫开始走进蔚县。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形式,通常指在欠发达地区,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目前来看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返贫率低、贫困地区的群众能获得经济实惠的绿色脱贫方式。
蔚县地貌特点丰富,乡村受其农田面积的影响,发展农产品和果树种植已经受到了规模的制约,但蔚县旅游资源丰富,全县现有文物遗存点1610余处,是全国第二、河北省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其中,蔚州古城被授予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暖泉镇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北方城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外,蔚县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蔚县乡村自然资源条件也极为优越,海拔2882米的小五台山为河北第一峰,深山区原始森林面积达34万亩,生长着1310余种植物和47种动物,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户外运动的胜地、登山者的天堂。这些为蔚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针对蔚县旅游资源现状,笔者认为在蔚县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时,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模式:
(一)乡村低碳生态开发模式
在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一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因为任何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国家、社会以及民众都纷纷关注低碳、生态旅游。蔚县地处燕山、太行山区,尽管有张石高速贯穿其中,但去往毗邻地区交通仍然不甚便利。因为受传统种植业和矿产业的影响,当地居民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近几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持续放缓。
(二)乡村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乡村民俗文化开发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乡村区域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依托,开发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目的地,以此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因为地理和历史等因素,贫困地区的农民长期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的自然生产生活环境中,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独立,大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民俗文化,以此为依托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因为其地域的独特性,往往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当然,在开发乡村民俗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化旅游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要提高对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同时应强化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对区域特色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深入探究其内涵。乡村旅游的魅力就在于它独有的文化背景与民俗特色,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与融洽。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点、线、面三方立体结合,如蔚县暖泉古堡,在开发中充分考虑其村落的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选择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暖泉镇,依托当地民俗建筑村落建立民俗古建筑旅游点,同时依托当地特色的民间社火及“打树花”民俗表演,开发成集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区,使之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旺盛的市场竞争力。
(三)乡村农业观光体验开发模式
农业观光体验游是围绕农产品,从产品的种植、采摘、到加工、深加工,形成农业观光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的适宜游人参与其中的体验项目,通过切身体验,使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加深印象,增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同。通过动手参与制作,使得简单的旅游活动充满趣味性。在蔚县,适宜参与制作,体验的农业及观光项目有蔚县杏干、杏扁制作,蔚县贡米、糊糊面的加工以及暖泉豆腐干、豆腐筋等等,可见,蔚县农业产品繁多,适合打造农业观光体验游。
通过上述三种乡村文化旅游扶贫模式的比较,我们认为,蔚县辖区乡村众多,村落与村落间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在统一文化旅游资源相近的村落开发多村联动的旅游扶贫模式,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此外,蔚县构建乡村文化旅游扶贫还需兼顾几个方面:
(一)把握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机遇
2012年,河北省重点建设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张家口贫困人口数量及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均为全省最高,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张家口市2011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8.03亿元,超过2001至2010年10年投入总和。2012年,张家口市确立了中心村建设战略,即以交通要道为轴,以中心村为主要节点,以产业提升、社区建设、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劳务输出为主要任务,综合施治,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按照中心村建设规划布局,谋划了扶贫主导产业带40条。规划建设的58处乡村旅游景点、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已全部建成。这将是开拓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机,旅游扶贫不仅推动了三农发展,响应了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也是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促进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对于众多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来说,更应该集聚地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涉外交流的平台,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如蔚县近几年推出的“国际剪纸艺术节”,就是顺应机遇,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应该承借乡村旅游扶贫的时代机遇,重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和农业旅游。
(二)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导向作用
当前,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性地位。作为旅游扶贫政策的制定者,政府还承担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重要职能,同时政府也担任着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者,对全民进行旅游宣传的教育者。可见,乡村旅游扶贫必须依靠有效的政府引导和扶持。对蔚县乡村旅游扶贫而言,政府要树立主导地位的思想,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事业接待”向“经济产业”转变,再到“支柱产业”转变。在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注重文化特色挖掘,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保守意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尤其要注重将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由被动往主动、将乡村旅游规划的零散往整体、将旅游资源的利用往保护、将旅游线路的短线往长线、将旅游形式的单一往多样、将旅游管理的传统方式往现代方式转变。
(三)推动旅游扶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据悉,“小马云”名叫范小勤,是江西吉安永丰县万辉村范家发的儿子。范家一家五口每月的低保金、养老金和慰问金等收入大约是700元,县里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范家发一家还拿到了5000元的补助。除此之外,范家发还种了3亩田,养了五六只鸡和一头牛。这是他们全部的财产。他们家没有电视,为了省电,晚上也不愿意长时间开灯。2016年11月9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R云通过内部邮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小马云”的上学费用,直到大学毕业。
“小马云”们走出贫困关键要靠自己
“小马云”得到了马云的资助,无疑是幸运的。马云的做法,也是十分得体的。不是大包大揽,简单地用金钱扶持,直接用金钱改变“小马云”的命运,而是资助“小马云”上学,希望他靠“知识改变命运”。相比那些希望马云直接包管“小马云”一生的人,资助学费既是给“小马云”的人生适当铺路,也是给一个人存立于社会最基本的尊重,同时告诉世人一个做人的道理――只有通过自己辛勤努力换来的财富,才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人们应清楚地看到,“小马云”反映的不仅是个体不幸,更折射出乡村留守儿童权益的受损。“小马云”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我们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他们有一颗想要逃离贫困和孤独的心,也想实现自我价值。马云能资助一个“小马云”,但解决不了千千万万的“小马云”的困难。让更多人理解“贫穷只能通过自己来改变”,其实更能表达爱心和善意。只有这样,才能使爱心更加走心,相比于单纯的物质支援,精神上的善举更加美好。
“小马云”背后的沉重现实
因撞脸马云而被资助,“小马云”不该当成笑话看,其背后是一个有关贫困、有关扶贫、有关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成长的沉重现实。中国有大量贫困人口,要做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