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第1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 技术基础课 一体化教学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师生角色定位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当好“编剧”与“导演”,为“演员”提供舞台并给予示范、指导、评价。例如:在学习了电阻概念、学会了万用表的使用后,教师可列写如下表格(表1)并要求学生完成,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搜寻相关资料,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表1

2 理实内容的合理取舍

职业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技术理论的要求是“实用、够用”,而非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必须对知识点进行取舍。同样,实践环节安排哪些内容,也必须做出合理选择。

作为传统的技术基础课而言,在安排知识点时,必须考虑后续课程的需求;在确立实践环节时,既要考虑与知识点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也要考虑与后续课程间的通用性。

以“电工技术基础”为例:在知识点的安排上,尽管“叠加定理”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但其概念与后续课程的关联度较高(如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中直流与交流通道的理解),故仍需安排;铁心线圈与后续课程(如电机、电器等)关联度高,但其理论分析较为复杂,可采取浅入浅出的方式,重在讲清线圈电流和电磁吸力这两个主要物理量与气隙的关系。从实践环节来说,重在学会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常用仪表的正确使用并懂得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如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指针式、数字式)、电桥、功率表、电度表、钳形表、摇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量仪等。

3 教-学-做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从时间顺序来说,可以是先讲技术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操作;也可以先从实践环节(如电路的制作、设备的安装、现象的演示等)入手,然后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解释、概括、总结。从空间(场所)上来说,可根据实践环节的内容、设备等不同采取相对分开或交替进行的方式。

例如:在学习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内容时,可先安排学生“做”在先,即各小组先行测量标称值相同的电阻。一般来说,会采取电流表在前或电压表在前的不同接法,从而各组的测量值不同。然后,老师“教”大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学”会能根据不同的阻值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减小测量误差的途径。

4 软件与硬件的有机结合

这里说的软件和硬件均指教学条件。

学生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其自身“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因此,必要的教学设施,是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因种种原因(如场所、资金、学生人数、设备更新等),往往硬件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必须借助软件予以补充、完善。另一方面,在一些涉及人身和设备安全、教学消耗大的实践环节中,还必须在学生“真刀真枪”地操作设备前,使他有一个“仿真”的历练,以进一步熟悉操作步骤、掌握技术要领。当然,不管仿真软件仿得如何“真”,也不能替代现实环境中的“实”。

教材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媒介”,是特殊的硬件,是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材;其教材体例,必须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既要便于教师“教”,更应便于学生“学”;其教材风格,必须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既要通俗易懂,还需图文并茂;在内容安排上,要理实融合,便于“学中做”、“做中学”。

现代职业教育,还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化深奥、抽象、枯燥、乏味为通俗、具体、生动、有趣;必须利用网络资源,为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一般来说,应包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投影仪(最好短焦或超短焦)、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物展台、音响等。

5 评价模式的改革

一个好的评价模式,能引导、激发评价对象的积极性。教学效果的评价,其最终落脚点不在于“教得如何”,而在于“学得如何”。当然,“教”的过程,影响着“学”的结果。

对教师方面的评价包括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工作等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好节奏和进程,更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技巧。

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既要注重结果,也要考察过程;既要考查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要考核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过程”考察在平时进行,一般包括出勤记录、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结果”性评价与考核,一般在学期或课程结束时进行,比较规范、综合,以理论试卷和操作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其中,“结果”与“过程”、“理论”与“操作”的权重因课程的不同可有所差异。

在“电工技术基础”第一学期结束时技能考核的方法是:选定本学期练习过的几个工作任务(电桥电路、日光灯电路、星形连接电路、三角形连接电路等),学生现场从其中任意抽取一个,从电路连接的正确性、熟练程度、数据测量、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权重为50%。

6 结语

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目标一致,但途径多样,形式各异。模式是否合适,方法是否对路,最有发言权的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

参考文献

[1] 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60.

第2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

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我

国在这方面发展相对落后,迫切需要加强数控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

数控铣床是一种自动加工设备,在普通铣床的基础上,集成了数字控制系统,可

以在系统程序的控制下精确地进行铣削加工的机床。数控铣床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

成:主传动系统、数控系统、进给伺服系统、冷却系统等。

机电一体化是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通过将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

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将这种技术

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当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向着智能化、高性能、系统化以及轻量、微型

化方向发展。

一、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工程

随着数控技术的应用,机械制造设备数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

性的变化,如今制造业已经成为工业化的象征。

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设计要突出以下特点。在数控铣床设计时,不能只依赖一种技术,

要通过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有机的结合开展设计,还要对技术方案开展评估,使设计产品符

合了机电一体化要求,并且在机械设备和电子元件匹配的情况下,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

要实现数控铣床产品的性能,必须通过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配合才能实现,这其中如

何实现两种技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是关键。如果只依靠电子元件或者机械装置简单的结合

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考虑电子元件与机械装置的控制,通过软件和硬件相互结合,才能将多

种技术统一并发挥协同效应。当然,在进行数控铣床产品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产品成本、稳

定性、加工精度、市场需求情况等要求。

通常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开发设计阶段和适应性设计阶段。

其中开发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开发设计需要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开发设计产品,

同时产品要满足性能要求,这就对设计人员的想象力、理论基础及市场经验提出了考验。适

应性设计,则是对已经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修改、加工,完善产品的功能和对进行局部改进,

此外,还可以改变产品的外型尺寸、精度、速度等参数来增加产品性能比,使数控铣床产品

的性能、功能符合设计要求。如今,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在进行数控铣床

机电一体化设计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借助计算机设计、分析、模拟、优化设计方案,

来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及精度,同时降低产品研发费用。还有在设计产品时要充分考虑产品

的用途、成本、性能等因素,使设计出的产品经济实用、稳定性高、消耗少,以增强产品在

市场的竞争力。

二、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设计探讨

从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门专业的差异来看,两者在设计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没

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往传统的机械设计通常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并着重于形象思维的运用,

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在图纸上完成的,并力求在图纸设计阶段不断论证完善。电路的设计一般

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从设计过程来看,因为连接线路的部件都规格化、标准化,而且在

电路板上更换几个部件比较容易,不象机械设计,对于改变其中的零部件不但时间长,而且

浪费大。所以机械设计缺乏灵活性,而电路设计更注重的是逻辑思维。

从以上机电之间设计上的差别来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

产品的研制,传统的方法研发周期长,消耗大,已经是很难适应。所以在此探讨数控铣床机

电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有一定的意义。

1、物理模型方法

追根溯源,机械学、电子学都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而纵观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史,

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电路理论研究是由早期的力学研究推动的,现在电子学的许多概

念和理念都有模仿机械学的痕迹。如非常相似的MKB 机械振动系统和电子学方面的LCR 电路

系统。另外热传导系统、旋转运动系统、液压系统等也都基本上能摸拟成LCR 电路系统,并

且其状态方程是一样的。所以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模型设计时,设计者可以据这个相似原理将

电子系统和机械系统都抽象成物理系统进行处理,这将使得对实体系统的分析变得简单易

行。然后结合状态变量法抽象出数学模型,即状态变量方程。并借助于计算机分析、计算、

处理或直接控制。

2、系统寻优原则

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将各种技术有机的融为一体。所以产品设计

应从整体上研究把握。因为产品越复杂,稳定性越差,所以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要力求以最简

单可行的手法实现复杂的功能。这就意味着要从系统角度优化,使机械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

得恰到好处。因为机电系统是一门综合学科,单一技术可能是很平常的,但多种这样的技术

的融合,可能得到协同效应。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因此在系统总体设计开始的时候,

系统总的功能指标实现途径、保证方法的寻优是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关键。

三、结语

数控铣床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将是今后技术装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关系国计

民生的一些行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在数控装备领域系统

研发与制造实力仍不是很强,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随着国家产业振兴计划的出台,装备

第3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一、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技师学院电气技术专业要培养的学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是达到初级维修电工水平,还是高级维修电工水平,甚至更高的技师的维修电工水平?这些笔者认为都不实际。我们太注重证书的取得了,实际工作中,一本证书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灯泡都不会装,但他很可能还取得了中级工的证书。这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来说,是个莫大的讽刺。电气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各种生产设备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也要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具有从事生产设备的运行、维护维修、电气设备管理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统归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当然职业能力也包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在我们所提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它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等社会能力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体系统中。在推进电气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提高这两方面来进行。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首先要从老师方面进行转变:教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应该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具体工作任务的,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而这个工作任务就是我们学生以后工作岗位上的具体任务。因此,老师必须熟悉这个工作任务,下企业去找相关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在设计工作任务的时候,既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好像置身在企业工作,又要将原先的理论体系贯穿于整个工作任务中去。

职业能力同时又包含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忽视的。电气技术专业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重在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环节方面加大培养力度。以往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毕业后,除了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根本不善于推销自己,更别说团队精神了。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分组讨论、分组汇报环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毕业后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电气技术专业在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一定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管理中,我们可以引入企业的7s标准,做到专业工具有序摆放、实训场地干净整洁及劳保用品正规穿戴,这些都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还可通过聘用企业的优秀人才来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水平。当然,学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增强抗压抗挫的能力,并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一体化教学中的学业评价体系统,可以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提供建设性的帮助。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既可自评,也可互评。在自评互评中,让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4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梁湖辉(1965-),男,福建南安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工程系,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80-02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合二为一的教学过程,它体现了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围绕着以学生会“做”为主要目的而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实现动脑与动手过程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手段,为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性,但技能性又特别强的课程,因此,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常用电子仪器来测量各种电路的参数,并由此判断电路性能的优劣。所以,它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地操作电子测量仪器,即体现在让学生会“做”上。其教学目标正好与一体化教学的精神相吻合,故此,对“电子测量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有其现实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它将更有利于实现“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电子测量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所谓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即把通常的理论教学场所(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和技能训练场所(实验室、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它既能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紧密地组合在一起进行,其目的是给师生提供一个边教、边学、边做的合理空间,给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提供场所保证。

在进行“电子测量技术”一体化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把教学场所转移到实验实训室,把该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内容全部在该场所进行,让师生真正做到了边教、边学并边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

二、教师素质的一体化

通常的教学是理论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实验员、实训指导教师进行技能性教学,这容易造成理论教师不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能力,而实践教师也会同样不积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导致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独立,互相脱节的情况,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对教师素质的一体化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执行过程中。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验、实训操作的高素质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并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教师素质的一体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它是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时,“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可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节假日到工厂顶岗实习,进行技能培训;或让实验、实训教师传、帮、带理论教师,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或组织实践指导教师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提高其理论水平;或让实践指导教师在理论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应专业的理论教学;或从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来培养一批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进行“电子测量技术”一体化教改之前,就有目的地让理论教师参与到该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当他们也熟练地掌握了实践教学技能后,就开展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让这些教师充当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教师,从而也实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体化,即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同时指导学生的学与做,为实现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三、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进行一体化教学时,其教学过程有别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时的情况,一体化教学主要体现在师生的“边教、边学、边做”上,因此,“教、学、做”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在一堂课当中,它们互相交叉地进行,主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做”进行指导,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并启发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导性、启发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精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电子测量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时,我们充分地考虑了“教、学、做”的混合进行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如:设计“示波器使用”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教师辅导学生认识实验室示波器教师辅导学生连接相关仪器使示波器显示波形教师辅导学生使用并掌握面板上各开关、按钮的作用教师辅导学生读取示波形的参数教师辅导学生分析波形、参数的特性和正确性教师布置实训课题并辅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教师和学生讨论示波器的组成及各部分电路的作用、工作原理教师介绍各种示波器及其特点、适用范围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查找有关示波器的使用范围及发展方向教师再布置开放性的实训课题并辅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结束。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

实施一体化教学时,采用项目式的教学方式,即把电子测量技术的内容分为几个实训项目来实施,每个项目中则包含该项目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力,这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更加符合一体化的教学精神。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改之前,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实践教学主要以实验实习法为主。一体化教改后,则主要以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为主,如练习法等,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体化教改后,教学手段主要以多媒体为主,特别是具有动画效果的实验、实训演示课件,以便增加现场感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各种知识和锻炼各种能力。

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改革

一体化教改之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采用分散式培养模式,实训教学则采用集中式教学培养模式。教改之后,则不再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而是把“电子测量技术”课程采用集中教学方式,分为几个实训项目进行综合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揉合在一起,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性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高效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技术和知识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因此,以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科技进步、知识更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才能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信息网络;人工智能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许多原本没有交集的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机电一体化正是计算机网络与微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的融合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新兴视角。作为机械工业市场的一颗新星,通过改善机械工程领域的技术结构、产品功能、生产方式等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但提高了社会生产率更为社会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机电一体化的推出,不但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工业发展,也实现了人通过发出指令达到远程控制机械设备的梦想。

1.机电一体化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1.1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机电一体化简单解释来讲就是通过综合利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以及控制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系统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数控技术运用于传统制造业是现代科技的一项重要突破,这不单单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命周期,也让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明显提升,无形中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

1.2强化企业问题处理能力

智能技术的出现使高速化、连续化、复杂化的工业企业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对技术问题进行处理。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功能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企业的生产、控制、设备维护和质量诊断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将生产测试过程集合成为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系统,不仅大大增强了各部分工作之间的紧凑性和连贯性,也让企业能对出现问题的阶段做出迅速反应并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予以修缮。这种监视集中但控制分散而且故障影响面积较小的操作措施使系统的可靠性显著提高。

1.3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保障企业能够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最有利环境,机电一体化实现了现场仪器与控制室设备的互联,这种控制一体化构想的出现,将人与人、人与生产经营合理的融合成一个整体,使不同厂家之间的产品兼容、互换与共享不再是梦想。这种共享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人员利用率并在节能减耗上做出了一定贡献。如此以往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将得到明显提升,这在实现企业整体优化、提升企业综合效益方面都将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属于当今的新型控制技术,它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在电子技术已经开始发展成熟的20世纪中叶,人们为了完善产品性能开始将电子技术应用于工业企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上当时计算机技术日趋成熟人们开始考虑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工业产业进行融合,由此,1952年第一台数控车床于美国出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到了20世纪中后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各国对于该项技术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60年代PCL投入生产到70年代汽车工业中机电一体化构想的应用再到80年代数控技术日益成熟,此项技术迅速成为发展机械工业技术的关键。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光学、电子通信以及细微加工技术的加入,机电一体化开始进入深度发展阶段。编程语言的多样化趋势,PLC在系统结构和编程语言上的质的突破以及多CPU和分布式替代原有单机结构主导市场前端,种种发展现状都让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开始成为数控技术的主导。

9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引入信息技术到机电一体化理念,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机械系统让该技术越发受到人们的青睐。就像控制机器人一样,通过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引入,企业已经开始实现对于机械设备的远程控制。机电一体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光纤技术的迅速兴起下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这使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又迈了一大步。

3.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半个世纪的历练,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在各个方面的都得到了很好的完善,通过在数控机床、柔性制造体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工业机器人中的综合应用,机电一体化程度已经成为提高企业集成度、合理优化企业资源发挥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

3.1智能化

人工智能一直是近年来各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通过利用数控设备让机器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是学者们致力研究的热点课题。智能化简单描述起来就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运筹学、模糊数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科学的综合运用,对机械设备的各种行为进行描述,让机器模拟人类智能从而让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推理和判断能力,以便人类能够更加自由的控制设备行为。这不但是机械工业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

3.2绿色环保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火速赢得大家的好评,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该项技术对于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实现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等生态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生态环境的呵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绿色环保”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环保已经被提到日程上来,任何符合环保理念的设计注定被人们所追捧,任何危及社会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产品也注定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在这种全球化大背景下,绿色环保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市场将一片繁荣。

3.3网络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火速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趋完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均离不开网络的辅助,尤其在实现远程网络控制方面更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除此之外,为使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跟上国际步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至关重要。网络化不单纯需要网络将外界发展信息提供给国内企业更要帮助国内机电一体化产品打开国外市场。就目前发展看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实现了技术沟通零距离,如果能够实现设备无人值守式运行,那么机电一体化技术势必将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难以预计的便利。

3.4模块化

模块化管理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中属于比较复杂但实用性很强的工程。对于各个控制单元、动力单元做出相应的标准化衡量,使各单元之间的匹配性能更加良好,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下的各个模块能够机密联系是实现模块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模块化性能的实现不但可以方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应用,也简化了产品装配和维修步骤。由此看来,机电一体化模块将是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该模块化目标的实现要以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工艺为前提。

4.小结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系统科学,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毕竟被赋予新的内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模块化和绿色环保化将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多种学科下的综合发展才使机电一体化技术得以形成,所以作为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的结晶,机电一体化产品有着其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本着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将会成为工业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需要熟知的是,智能一体化产品的出现必将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大力推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是促使机械工业企业开辟新领域的必由之路,也是振兴机械工业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方贵盛.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67-68.

第6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目前,在高职专业课程中,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在电子类专业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灌输,虽然也会用例题来加以论证,但是实践性仍然不能达到该课程的要求,从而造成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甚至在理论学习中都缺乏必要的实践基础,影响了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电子类课程中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效率高、应用性强的教学效果。对此,本文针对“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以及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重点分析了该模式的教学改革目标和改革实践,以期为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述

对于“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说,“双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体化”则是指地、实践、教师以及教学内容等教学元素的一体化,尤其是教、学、做之间的交融。具体而言:在该模式下,在一个课程整体和教学单元内,一个教师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力,借助于合理的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融合为一体。因此,“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是将能力作为本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进行打破,在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过程中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该教学模式的主体为学生,教师是课堂主导者,教学中心就是能力培养,所以有机结合了教、学、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不能代替的。对于“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来说,就是要应用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内容,达到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

(一)基本操作能力。数字电子技术的数学工具为逻辑代数,而常用集成器件可以称为数字电路的重要元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而且要利用验证性实验来促进学生熟练运用这些基本操作。

(二)综合能力培养。在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周,就能够开展数字电路的设计与分析,而且进行实践性、综合性的实验,进而提升实验的创新性和适应性。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来带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尤其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并且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借助于仿真、虚拟等先进技术,比如EDA技术等。不仅能够促使实验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符合,推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借助于符合工程实际的课题,额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分析以及探索,从而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想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以上方案进行必要的筛选,不确定出最优方案,实现了实践中练和学的目标,有助于理论与设计之间的融合。这种工程技术应用上的培养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思维创造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尤其是科学思维方式、严谨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升学生工程应用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 “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一)明确课程合理的知识结构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教学培养的重点。通过“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组成上可以分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时序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项、集成定时器、电子工程项目实践等五个方面,并且依据教学的培养目标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标准。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我院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对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也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首先在数字电子技术理论教学上,将“必需、够用”作为教学原则,强调实用性,发挥该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比如在集成逻辑电路、寄存器等内容的理论教学上,以电路功能和使用原则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实践教学上,适当提高了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等内容所占的比重,增加实训专周,推动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能力的提升。

(三)不断构建“双教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在我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基本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技术应用为原则、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物制造为切入点的教学新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教学模式也需要保持动态的更新与改进。比如在技术能力的训练上,我院把基本、综合、应用、制作作为整个教学课程的主线。同时,对于制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视频、动画、仿真等先进手段来表现,把过去相对抽闲的工作原理、电路结构以及实践应用等教学内容予以动态形象的展示,而且运用Proteus软件来进行仿真演示,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难点。

(四)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对于任何课程的教学来说,考核评价方式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为此,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双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必须对过去只靠答卷考试进行考核的方式进行改变,形成以理论考试、口试、设计作品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模式。首先在理论答卷考试上,学生对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考核重点;在口试和设计报告中,强调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设计作用中,重点是对学生的电子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考核。而且在总成绩中,理论考试占30%、口试和设计报告占30%,设计作品占40%。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来对学生成绩做出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7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应用;研究

机电一体化也被称之为机械电子学,它是机械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互影响、渗透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产生的复合性学科。现当今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众多机械功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融合而形成的,主要是在机械的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之上加入先进的微电子技术,这样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全新的进化,在应用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最先是开始是在汽车行业中,开始是用于生产制造简单的零件,随着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从简单的使用逐步推广到工程机械行业中,这样的举措从根本上改变了工程机械的制造模式,实现了工业上的自动化、智能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能源。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这一个词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日本。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并且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完善,也使它的应用更加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产品的影响和生产工艺过程的影响。但是机电一体化不是简单地微电子技术和机械的相加结果,它是为了推动机械构件的动力功能、控制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而引进的电子技术,是在以前有的控制、系统化、信息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应用技术,是电子化设计,机械装置和软件等所有部件的总称。微电子技术用于机电一体化应用于产品的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添一些新功能。微电子技术用于生产工艺过程,可实现自动控制和现代化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和其他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提高生产率,而且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无人化的重要途径。

1.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机械工业的发展,使机械工业技术不断的改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人们,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现在的机电一体化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这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路程,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机电一体化”这一个词还没有出现,但是当时的人们都已经开始将电机技术运用于生产工作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支持这一做法的,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机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落后,就没有深入研究电子技术和机械生产的结合;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机电一体化”这一词首先在日本得到提出,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得到了技术支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在机械行业也得了更广泛的应用;第三个阶段是在快接近21世纪,各种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逐步进入智能化时代,这一项技术的进步使得机电一体化进入智能化阶段。随着光学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机电一体化迈入了新的阶梯,在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1.2几天一体化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工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这与它多样化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集聚了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和绿色化等特点[1]。数字化的特点给予了机电一体化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容易操作的、维护性强等特点,由于数字化的普及,将机电的远程操作、自我诊断和修复变得现实,也变得更加方便;智能化是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一定智能性,拥有复杂的逻辑思考、推理判断、自行决策的能力,这样会给机械产品的使用操作和维修带来很大的方便;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变得成为现实,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使得远程控制的设备得以完善,使这项技术变得更加好用;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现有许多生产机电一体化相关产品的厂家,生产工艺繁多,技术不等,在模块化规范的作用下,使得现在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更加容易把控,得到保证等等。

2工程机械概述

工程机械技术理论的完善和进步,为现代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为机械发展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增加了机械的信息处理能力。

2.1工程机械的概念

工程机械是在工程建设中使用到的施工机械的总称。现阶段在中国存在的品种非常用,广泛地应用于多个行业,比如向建筑、水利、电力等工程领域。现在来说凡是在土石方施工工程、路面建设与养护、流动式的装卸工作和多种的建筑工程中必须要用到的机械产品都可以被称之为工程机械。

2.2工程机械的分类

传统的工程机械可以分为7个大类和18个小类,可以让人们更加详细的区分各种工程机械的用处。大的7类工程机械可以分为: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水电工程机械、道路(包括铁路和公路)工程机械、林业机械、港口机械和起重运输机械。另外更小的分类可以参考《工程机械理论》[2]。

3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施工工艺的好坏作用,受到工程机械更方面的性能、其自动化程度的影响。在此同时,工程机械的功能与机电一体化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作用。

3.1机电一体化与工程机械的关系

在工程机械中加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在很到程度上增加和改善工程机械的性能和质量,这样可以让工程机械的经济价值、安全可靠性和操作性能有了非常发的改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使用上有了新的突破,并且现在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到工程机械的很多领域中。未来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的完善,将会是工程机械更加趋向于网络化和智能化[3]。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现在工程质量与机械的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相关的作用,,好的工程机械尅明显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而机电一体化的在工程机械的利用,可以大大的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使工程施工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下面就对机电一体化对工程机械的几个改进方面作出说明。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在作业完成时的精确度,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大大的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随着电子控制技术广泛应用,电子控制也逐渐应用到工程机械中,这样就保证了设备的精确性;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耗能得以降低,并且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中的节能控制器可以大大提高攻城机械对燃料的利用率;加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工程机械具有了电子监控、自动报警和自己诊断故障的功能,这是因为在机械中添加了更多的电子监控和故障诊断系统之类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的监测到机械的运行状态;在安全保障问题上,是每个工程机械都在不断完善的问题,可以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械安装各类限制器,和实现无人驾驶。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发展,微电子控制技术将被作为核心技术来使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可以提高改善该项技术的性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已经进入到了大范围的使用阶段了,并且今后还可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白丹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宝生.机电一体化技术概况[J].电子制作,2008(5):6~7.

第8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1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1.1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成分,只有在工程建设中科学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才能确保工程机械的顺利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工业模式对比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最初的人力施工转变为当下的机械施工,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也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在这一基础上,为了确保提高工程的工作效率,把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整个工程机械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1]。

1.2机电一体化

现在工程机械处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借助微电子处理器多种不同的机械设备实施处理,提升其工作效率[2]。伴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入及其在工程机械生产各个环节的渗透,工程机械的发展进程会明显提升,包括整体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性等方面。

2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2.1自动检测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便是自动检测。自动检测指自动分析子系统,并对项目机械运作情况进行反馈。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故障,系统会启动报警,并对故障进行准确的定位。有利于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检测方面的成本[3]。

2.2高精度

在工程机械中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机械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规避人为操作误差,同时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提升工作效率。

2.3自动化

自动化指的是使项目机械进行自动化作业。以往的工程操作模式很可能会出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难以达标或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等问题,进而导致机械操作出现问题。然而,当工程机械中引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后,则能较好地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机械系统始终是自动化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同时也减少了人为工作量,令工作强度有所下降。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3.1实时监控运行状态及设备故障

现代建筑设备构成复杂,不同部件的有效配合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实时反馈机械运行状态是相关保障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机械设备能监控自身的运行状态。在发现故障以及故障危险因素的时候,能做出有效的诊断,必要时发出有效的警报。作业人员只需根据显示器以及指示灯便可清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这对保证设备运行效率及安全性大有裨益。

3.2优化柴油机控制

当前机械设备多采用柴油发动机驱动,提高柴油发动机的动力性与积极性一直以来都是柴油机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发动机排放质量与最低油耗之间的矛盾使得柴油发动机技术的深入发展面临较大的阻碍。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调速器、电子油门控制等技术的应用保证了柴油发动机在各种变工况下自动选择最佳喷油定时,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果。

3.3提高建筑工程机械施工精准度

建筑工程机械的施工精准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下,相关机械的应用基本可以实现半自动以及自动化控制。一方面减少了相关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机械设备的施工精度。以混凝土搅拌为例,在人力控制的基础上,混凝土质量往往不达标,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此时,可以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配比,保证混凝土达到施工要求。

4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4.1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

在网络信息科技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中,我国逐渐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已开始引入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互联网信息科技的互相融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4.2与微电子融合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微电子的结合能很好地调节规模,今后机械产品会更小,性能却不会降低。由此所生产的产品不但占地面积小,而且功能全,质量小,可以在多个领域得以使用。要保证两者之间的融合,便要关注微机机械技术的发展,切实执行微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第9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数控技术

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机械制造业中更是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例如数控机床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产物,其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电气传动以及测量技术等,有效的提升了工程机械的加工精度、效率。又比如加工中心,其是带有刀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一种高度自动化的多功能数控机床。可以说,目前在机械制造业上,应用数控机床是不可逆转的一种潮流。

1 机电一体化及工程机械性能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概述

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工程机械技术实现了机械、液压、电子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效融合,从而显著提升了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效益。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主要是借助于微电子处理器的重要作用,通过全面优化、处理各种系统设备,从而推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全面发展。例如各种工程设备能够实现状态监管和故障自检等。此外,在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推动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宽泛,并推动了工程机械朝向智能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1.2 工程机械的基本性能

随着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社会的逐渐发展,工程项目已经脱离了传统单纯以人力施工的方式,而逐渐转变为采用机械化施工的方式。机械化施工能够显著提升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数量,节约了大量的施工成本。随着目前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各种机械设备的大量投入运用,为全面提升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率,人们也在工程机械中逐步融入智能化和自动化等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同时也进一步奠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基础。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第一,在线监控、自动报警及故障自检。对于工程机械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是实现对所有设备系统的全程、动态电子监控。其能够对运行中出现故障的设备系统进行监控和检测,例如机械中的电动机、传动系统、工作装置、制动系统以及液压系统等等,其不仅能够实现对上述机械设备的在线监控,还能够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自动报警并快速定位故障位置,进而全面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简化设备的维护检查工作,节约设备的维修费用,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二,调整施工的精度,提升生产效率。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加工领域中应用的典型特点就是高效和高精度。例如数控机床(含加工中心)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刀具材料的性能,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加工效率,降低加工的成本,还能够提升机械零件表面的加工质量和精度。例如目前我国普通级的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经由之前的±10μm达到了±5μm,而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已经由过去的±3-5μm达到了±1-1.5μm。可以说,目前运用数控机床来实现机械加工效率,是我国机械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更新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能降耗的作用。过去工程机械在实际运行中,为了确保机械设备能够处于正常的运转状态中,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主要原因在于工程机械大部分情况是处于超载或者是未达到额定功率的现象,进而做了很多无用功。而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对机械设备的施工功率进行有效调节,确保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转的状态下无需消耗过多的无用功,能够实现节能的作用。例如对于井下作业而言,合理运用胶带输送机、通风机以及提升机等,并采用变频起动和PLC控制系统,就能够在全面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大约30%左右的节电量。

3 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机械

伴随着社会的日渐进步,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品的种类也日渐繁多。例如在各种机壳的毛坯制造中更多地选用焊件,而若使用传统机械加工方式则无法实现单价下料问题。因此综合运用机电综合技术的数控技术就能有效改善这种局面,运用数控气割方式,代替传统的仿型法,并运用龙骨板程序实现对采煤机叶片以及滚筒等的下料,可以实现快速切割并确保了切割质量。同时部分零件的焊接坡口可以直接割出,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数控气割机上配备的有能够自动调整的切缝补偿装置,其可以通过程序来控制构件的实际轮廓,例如数控机床可以对铣刀的半径进行补偿。通过切缝补偿装置就能够实现对毛坯件加工余量的精确控制。

3.2 机床设备

在整个机械制造行业中,机械设备是其重中之重。尤其是伴随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机床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综合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数控机床设备是机械行业中的重要产品之一。其主要是将计算机控制装置运用在机床上,通过代码来实现对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在控制介质上记录刀具和工件的相对位置、主轴转速、刀具选择、冷却泵的启停等操作及顺序动作数字码,进而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来要求机床的伺服系统或者其他相应的执行元件,最终实现机床制动加工零件的功能。

总之,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是科技水平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综合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理论思想,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从而促使其和工程机械实现完美的融合是工程技术人员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耀辉.评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门窗,2014,8:114.

[2]张彬.论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2,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