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

第1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对策;四川南江

中图分类号 S28;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28-02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毗邻陕西省汉中市和广元市旺苍县,距成都463 km、西安432 km、重庆520 km。全县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 383 km2,总人口70.36万人,现有耕地2.82万hm2,其中水田1.7万hm2,旱地1.12万hm2。全县耕地分为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等6个土类,大部分土壤富钾、缺磷、氮不足。面积最大的土类是水稻土,占46.38%,其次是紫色土类,占27.9%。近几年来,南江县以“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示范性和引导性,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丰富和谐新农村内涵,为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了新路子[1-2]。

1 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1.1 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建设

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有特色。2010年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930.67 hm2,在长赤镇和红光乡9个村具体实施。新建、整治田间灌排渠系62.542 km、排湿渠1.65 km,新建配套建筑物2 235处,小型抗旱水源工程:整治山坪塘20座、新建蓄水池40口,小型灌排泵站2处;田(土)型调整:田型调整415.4 hm2,修筑田(地)埂3 750 m,培肥地力303.07 hm2。

1.2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南江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成效明显。2008―2012年在南江县下两、八庙、正直、大河等18个乡镇实施,建设基本口粮田3 240 hm2,其中坡改梯733.33 hm2,改土培肥753.33 hm2,改造中低产田1 753.33 hm2。新建和维修蓄水池162座,新建沉沙池或山粪池867口,新建小型提灌站2座,新建和整治排灌沟渠87.85 km,整治山坪塘111口,新建田间作业道26.93 km,整治机耕道18.86 km。通过项目建设,实现了能排、能灌,扩大防涝面积,增加保灌面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实现旱、涝保收;同时,通过实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推广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促进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肥地力,不断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战略性转变。

1.3 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质量高。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2010―2013年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在长赤镇的建华村、清泉村和元潭乡的字库、九泉、石寨村等19个村实施,建设高标准粮田1 333.33 hm2,新建及整治田间灌渠系24 km,新建蓄水池20口,新建提灌站2座,田间耕作道3.75 km,整治机耕道5 km,土地平整166.67 hm2,地力建设1 000 hm2。按时、按质、按量高标准的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据统计,南江县2007―2013年在长赤镇、南江镇、沙河镇、正直镇、东榆镇、红光乡、红四乡等逾20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 573.33 hm2,其中坡改梯1 506.67 hm2,改土培肥10 240 hm2,改造中低产田5 186.67 hm2。新建蓄水池530口,开挖、疏浚渠道852.4 km,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 028.15 km,整治山坪塘133口,新建田间耕作路110.2 km,整治机耕道113.86 km。建设内容为小型蓄水工程、灌排渠系建设、田(土)型调整、梯田埂建设、农田耕作道、机耕道的整治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及农耕农艺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5%,将原来的旱田、“望天田”变为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农田,大大提高粮食基础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该项目可使项目区农户中低产田土比例由80.95%降为18.6%。项目区年粮食基础能力由现在的10.5 t/hm2提高至12.225 t/hm2,年平均增产1 725 kg/hm2,年新增粮食基础生产能力6 605.4 t。

2 抓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三大保障”,高规格推进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措施落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会议精神、为农民办实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惠农措施来抓。政府要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为副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狠抓任务、资金、人员、技术“四落实”。县农业局成立了技术专家组、外业下乡督查组等工作机构,土肥站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及日常工作,从而做到领导、技术、人员、后勤保障“四到位”;各项目乡镇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做到项目实施党政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确保项目实施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资金保障。坚持“政府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和“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配套使用、各交各的账,各记各的功”的原则,按照各资金来源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三是科技保障。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局要抽调专业人员分片蹲点作业,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开展与农科院校合作,集成应用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挖掘增产潜力[3]。

2.2 坚持“三大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

一是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的原则。实施项目中,要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管。把建设示范片,建好精品工程,突出规模效益,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规划设计工程着眼点,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高规格利用、高效益运行”的原则,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的改造开发策略,切实搞好项目规划设计。二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深入到项目乡镇实地踏勘,对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现场初验,做到规划设计标准一致、项目实施程序一致。采用同一个标准进行工程建设,无论是丘陵盆周山区还是平地,无论是改田还是改土,工程标准设计要高、质量要好;田型调整要规范,农田排灌渠系布局科学合理,经济实用,排灌渠平直、牢固、美观,按沟渠的功能深度达标[4];修建的桥、涵、闸、池、农田制口和道路等配套设施,做到数量足、质量高、设置合理;改土工程做到地埂牢固,台位清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布局合理,配套齐全,达到改土“平、厚、壤、固、肥”技术标准。三是重点突出、产业优先的原则。按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要求实施,结合项目重点抓好建设村的银花、茶叶等南江特色产业发展。

2.3 突出“三大重点”,高标准组织实施

一是明确工程任务,加快项目实施。县农业局、财政局领导要随时督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实施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做到任务明确,分解到人,实行外业下乡人员包片负责,随时进行项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每个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工作。各项目乡镇、村社积极配合,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分工序检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工程。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坚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各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项目业主要明确职责,加强项目监管,严格按照省农业厅制定的《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四川省粮田建设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始终要求把质量放在首位,严格基本建设程序。项目业主对施工企业的质量和进度要进行定期督查;监理单位要随时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对各项目乡镇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对进度慢、建设质量不合格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实行公开曝光;实行“倒计时”制度,对项目实施单位实行一月一汇报,确保按期按质完成项目实施计划。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后勤保障。在资金管理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项目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确保项目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南江县中低产田土面积大,人均占有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项目投入力度不大,导致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遇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较大威胁。二是部分乡镇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组织领导措施不够得力;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建设项目时消极应付。三是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来规划和组织实施项目的力度不够,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效益的发挥。四是项目建设与质量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五是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砂石、水泥、肥料等物资价格上涨,项目实施单位造价增高,资金严重不足,导致项目实施达不到预期的质量和效果[5-6]。

4 实施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对策

一是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任务重,尤其是在盆周山区县,交通极为不便,环境较差,地方财力相当紧张,工作经费支出相对较大,在项目概算中,参照当地、当时材料价格适当调高单价,同时增加工作经费比例,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二是继续加大国家、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对盆周山区县农业立项,特别是在基本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更多、更大的支持。按照统筹规划,捆绑资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有序实施,确保建设质量,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推动土地改造、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工程建后管护。要创新机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护办法和措施,把建后管护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定期对建后工程追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此外,建立奖惩机制,将工程管护工作纳入考核目标,确保建后管护工作落实[7]。

5 结语

总之,南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在盆周山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当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大力度,拓展思路,创新机制,探索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子,从而加快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为实现盆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6 参考文献

[1] 董艳玮.东港市椅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47,249.

[2] 吴行一,陈军,曹承富,等.建设高标准农田任重道远――旱灾之后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452-455.

[3] 齐西文,许芳艳,季志云,等.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促进团场经济和生态建设快速发展[J].新疆农垦科技,2013(1):63-64.

[4] 田栋.甘谷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13(10):83,138-139.

[5] 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第2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建立耕地用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为主要手段,通过秋整地,改善耕地质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在全县迅速掀起秋建,为明年农业生产再登新台阶奠定基础。

二、工作重点

今年全县秋建工作要突出十一项内容,即突出秋收工作、水田秋翻整地、旱田深松整地、秋整地与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型机械连片整地、秋季造林整地、玉米膜下滴灌落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稻育秧大棚做床备土、棚室生产等工作。

(一)突出秋收工作。由于我县今年降水较多,造成作物普遍贪青晚熟,但秋季降水偏少,日照充足,目前还没有下霜,作物已经完全成熟。农口各部门广大干部群众,要快速行动,积极引导农民加快秋收进度,迅速掀起秋收,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为下步的秋建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突出水田秋翻整地。水田秋翻整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减轻明年病虫草害的发生,抢农时,有利于明年早插秧。因此要组织群众及时收割,及时翻耕,努力实现水田全部秋翻的目标。同时,实现沿路沿线规模推进,三合乡实施水田整地3万亩,要加强对秋整地作业质量的监督管理,搞好检查验收,确保整地标准和质量达到要求。

(三)突出旱田深松整地。推行以深松为主体的“三三”耕作制度,在三年内保证土壤深松一遍,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严格执行《省农机田间作业质量标准》达到“深、平、细、实”作业质量要求,即:作业深度在35cm以上,深松间隔不大于70cm,作业后要做到深浅一致,田面平整,土壤细碎,上实下虚,没有漏耕,达到待播状态。继续执行深松整地补贴政策,扩大深松整地面积。要突出沿绥满公路和林肇路的花园镇、镇、红旗镇,实施旱田整地20万亩。

(四)突出秋整地与规模经营相结合。摆脱就整地抓整地,就任务落实任务的思维惯性,突出示范区和主干公路沿线,逐地块研究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办法和机制,采取带地入社、保底入股、转包租赁、统种分管等方式,加快土地规模经营步伐,为高标准抓好秋整地工作奠定基础。

(五)突出大型机械连片整地。为确保秋整地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大型机械收获作用,努力扩大玉米机收割面积,实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依托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业种植合作社等服务载体,加大力度推进连片整地作业,努力提高大型机械联合作业面积。各乡镇必须有2-4块2000亩以上连片耕作的深松整地达到待播状态示范地块;每个村要有2块1000亩以上连片深松整地地块,从而带动全县秋整地作业上规模、上水平。采取机械除膜和人工除膜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组织好秋季除膜工作,确保在10月末前,全面完成今年玉米膜下滴灌地块的除膜任务,搞好地膜回收加工再利用和残膜处理,坚决防止二次污染,避免地膜在地里过冬,明年春季破碎难除。

(六)突出秋季造林整地。抓好国省、公路两侧的公路绿化的整地工作,力争实现造满造严。把乡镇、村屯周围和公路两侧视野内的荒地、废弃地作为今秋造林整地的重点地块,进行全面整地,达到待栽状态。

(七)突出玉米膜下滴灌落实。2013年全县新增玉米膜下滴灌面积9万亩,各乡镇要尽快将面积落实落靠,具体到村屯、地块和农户,10月底前要完成整地起垄工作,全部达到待播状态;各乡镇要搞好2014年租赁设备回收工作,要积极回收,于10月下旬完成。

(八)突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明年计划新打水源井410眼,有旱涝保收田打井任务的乡镇,要利用秋季抢打一批水源井,力争达到总数的60%;搞好河道清淤疏浚,为明年水田生产打下良好基础;有水田田间标准化建设的乡镇要抓紧建设,在11月末工程全部完成;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任务的乡镇必须落实县下达的任务。

(九)突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高标准抓好示范区整地。2013年全县重点规划镇、花园镇旱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三合乡、东兴乡水田现代农业示范区。旱田示范区要集中连片深松整地,同步推进起垄、施肥、镇压工作,全部实现小垄变大垄,统一垄距、统一垄向、统一耕作,垄间距离110公分;水田示范区要全面浅翻,积极推进小池变大池。要把秋建整地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捆绑政策,集中投入,整乡整村推进,务必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十)突出水稻育秧大棚建设。为提高水稻秧苗质量,保证苗齐苗壮,今年计划建设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2个,三合乡、东兴乡要选好育苗场所。要改变早春取土的习惯,实施秋备土、秋做床,为育大苗、育壮秧提供良好的苗床条件。利用封冻前的的有效时间,集中人力、物力全面推进,争取到封冻前,备土和做床工作完成计划的80%以上。

(十一)突出新建棚室生产。目前,各乡镇新建的棚室中,一部分已经投入生产,主要生产豆角、西红柿等。整体看,棚室生产利用率低。各乡镇要加快棚室投产速度,抓紧安装棚杆、扣棚膜,订购苗木,整地移栽,即使温室不能生产果菜,也要进行叶菜生产,为明年种植春茬果菜奠定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抓秋收、促秋建,科学分析形势,积极应对困难,使广大干部农民真正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推进全县秋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乡镇要把秋建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抓,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任务目标,层层落实“包、保”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要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秋建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今年秋建工作有序进行。

(三)广泛发动,加强指导。要开好各种现场会、定标会,使群众掌握农田秋建工作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措施。要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和地块,面对面的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为推进农田秋建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四)积极协调,加大投入。各乡镇要协调好贷款、油料、配件的供应,做好资金和物资准备,对参与整地作业的机车,农机监理部门做到不堵截、不刁难,确保秋整地工作顺利进行,各乡镇要加大对农田秋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田秋建工作的支持。

第3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为推动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深入开展,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意见》(政发〔〕4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发展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等涉水项目相结合,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结合,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小型自流灌区,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水利保障。

(二)目标任务。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投资8.2亿元,投工397万个,完成土石方1557万立方米;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新建改造水源工程661处,新打、配套整修机井518眼,增加蓄引提水能力600万立方米;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5座,整治病险塘坝390座,治理河道330公里。

二、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围绕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河道综合治理、水源开发与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与塘坝整治、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建设。

(一)着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行的原则,确保市、市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建设规划任务圆满完成;抓好荣成市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三年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开好局、起好步。全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计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99万亩,新建改造水源工程144处。

(二)深入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按照“清污、疏浚、蓄水、修复”的总体要求,加大投入,加强考核,着力推进骨干河道防洪蓄水标准化治理、城区河道景观休闲生态化治理、镇村河道清污去杂清洁化治理,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蓄水能力和生态景观效益,全面改善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全市要重点完成的河道治理任务:一是重点抓好荣成市沽河(三期)、市青龙河下游、市黄垒河(二期)、环翠区石家河支流等4条骨干河道治理工程;二是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各类农村河道、河沟综合治理工程。

(三)大力实施水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工程。以拦蓄雨洪资源为重点,以地下水开发利用为补充,加大开源节流工程建设。要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一批设施精良、布局合理的节水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等12个镇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

(四)突出抓好防汛抗旱减灾薄弱环节建设。要继续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成果,完成15座列入国家计划的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要加快实施防潮堤工程建设,实施刘公岛二期和荣成市人和镇码头村防潮堤工程,着力提升抗灾减灾能力。要全面开展各类病险塘坝安全隐患排查,启动病险塘坝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优先整治发生渗漏、坝体单薄的“头顶坝”、“串联坝”。争取用5年时间完成全市1951座病险塘坝整治任务。今冬明春完成390座病险塘坝整治工程。

(五)重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抓好饮水安全项目建设,解决86个村、5.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抓好山丘区找水打井工程建设,确保明年底前完成74眼山丘区找水打井任务。抓好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等6个镇的规模化供水工程。

三、强化措施,确保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打基础、谋长远的重要工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措施,形成合力,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建设新。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的有关要求,明确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要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充分整合农村涉及农田水利资金,集中投入,规模推进。要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多筹多补、多干多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基层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广大群众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4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复垦的步伐,明确提出全国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18亿亩,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国发[2010]46号)中也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形成“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使得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33万km2(18.05亿亩),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万km2(15.6亿亩)。近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保发展保红线工程2013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3〕40号),“保红线工程” 的行动主题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该行动分解下达了2013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全面开展500个示范县建设,确保建成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等任务。为此,在全国各地如海南省渡江流域、青海省湟水流域、贵州乌蒙山、、云南玉溪等地,正相继开展“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定、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重大工程。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道路,各地在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也在同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目前,已有学者对土地开发整理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做了相应的研究,以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环评居多[1-5],且主要是偏向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3-5],而针对其建设项目的研究仍稍显欠缺[6, 7]。土地整理项目如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下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虽然跨越区域较大、覆盖面积较广,但是它们是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有关规划的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是按子项目分区实施的,因此,按照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可操作性较强,同时也是土地规划项目规划环评的细化和补充。鉴于土地整治项目环评的行业导则还处于酝酿期,该类环评文件的编制主要依据总纲和专项导则。本文在编制青海省湟水流域、贵州乌蒙山、、云南省等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重大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类重大工程环境影响报告的编制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 工程分析的要求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导则》(HJ 19-2011)的要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工程分析时段应包括勘察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勘察设计期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设计阶段,项目建议书工作在进入环评阶段前已完成,其主要成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会有体现;而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环评是一个互动的阶段,环评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评价过程中对发现初勘、选址选线、新增耕地的数量以及相关工程设计中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应提出调整或修改建议,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进行修改或调整,最终形成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评报告。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施工期跨度一般为3~5年,某些间接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如渠道衬砌导致渠道生态环境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应重点关注该时段。而营运期,由灌溉引起的次生盐渍化、生态退化等生态影响和农药、化肥、农膜等残留所带来的污染影响是并存的,该阶段也应是环评的重点。

虽然国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中新增耕地的比例没有明文要求,但是“新增耕地率”已经成为各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一大特色,也同时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来源。所以土地整治项目一般是对现有耕地进行“田、水、路、林”的改造和开发一定比例的新增耕地,相当于改扩建工程。按照生态导则对工程分析的对象的要求,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主体工程为土地平整、灌溉排水、修路和农田防护林等四大工程,部分项目还包括村庄整治。其中土地平整和灌溉排水工程应重点分析。对现有耕地的整治主要是衬砌渠道、疏浚沟道、修整道路、补种防护林以及改良土壤等,该部分耕地经过长期的人为干扰,格局和生态环境较稳定,其配套修整不会对其产生大的影响;而新增耕地主要是新建道路、沟渠、新种防护林,并将盐碱地、其他草地、农村道路、田坎沟渠等通过植被铲除、表土剥离、土壤改良等转变为耕地。新增耕地及其附属配套工程占地在生态类型上基本上由原来的草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转换为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格局转变较大,因此,新增耕地产生的影响应作为环评报告分析的重点。同时,作为改扩建工程,污染源的计算需做好三本帐,并提出“以新带老”的措施。

在工程符合性方面,因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一般都是集中连片的,因此不可避免涉及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所以在初步论证时要以列表的形式明确给出其保护区与建设项目的方位和距离,分析工程新增占地与该保护区占地上的合法性;国家命令禁止开垦坡度大于25°的地块,已有的坡度大于25°的耕地应逐步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这就要求在丘陵地区广泛实施的“坡改梯”工程中把好耕地坡度这关,避免为追求土地数量这一目标而开发坡度大于25°的地块;同时还应并分析重大工程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和各级规划的符合性与协调性。

2 新增耕地的分析

早期,为片面强调数量而忽略开发整理质量,一些地方在土地整理中出现了毁林开荒、垦殖草场、围湖造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荒漠地”等打“擦边球”现象发生。其次要分析其来源可行性,以避免营运期新增耕地因质量问题或者水源问题而出现撂荒现象的发生。要《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国发(2010)46号)中要求把保护水面、湿地、林地和草地放到与保护耕地同等重要位置;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荒以及侵占 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农业开发活动;在确保省域内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继续在适宜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在农业用水严重超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退耕还水;保护天然草地、沼泽地、苇地、滩涂、冻土、冰川及永久积雪等自然空间。这些环境政策也都要求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注重新增耕地来源要明确、合法、合规。

3 水资源论证专题

鉴于水资源是决定土地开发整理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土地开发整理首先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特别是对于缺水的干旱地区[8]。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就要摸清项目区的各种来水量和可供水量,根据农业、工业、生活远景的需水要求以及生态需水量,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论证,以水定地,确保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指出“在发生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的流域和区域,应停止新上的加重水平衡失调的蓄水、引水和灌溉工程”,这一要求表明了在当前阶段国家对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视,从源头上避免因新增灌溉用水等而加剧水平衡失调的问题。《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国发[2010]46号)中将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包含4个水土保持型,分别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其发展方向为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和雨水集蓄利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限制陡坡垦殖和超载放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巩固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等。

以上环境政策要求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应注重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采取节水灌溉等措施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尤其是在水资源超载或者濒临超载的区域通过节水改造在新增耕地灌溉面积的同时不新增灌溉引水量。在实际项目中,为避免连续干旱年因水资源不足而发生耕地撂荒等,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除渠道防渗、管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兴建涝池等工程措施外,还需加强管理措施,如沟渠铺膜防渗、消减新增耕地量等。对于消减新增耕地,应优先削减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9]附近的耕地。

4 地下水影响分析

4.1 地下水影响评价等级

土地整治项目因在营运期农药、化肥的残留会通过土壤淋溶以及地表径流入渗补给等作用影响地下水质;同时,田间的灌溉和排水会影响区域水资源的分布、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的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其同时兼具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的特征,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的Ⅲ类项目。按照《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环办函[2013]479号文件要求,实际工作中应以建设项目I类和Ⅱ类场地特征确定的最高工作等级作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但可以分别按I类和Ⅱ类场地特征确定的工作等级开展相应的评价工作。

4.2 现状调查

4.2.1 污染源调查

重点应调查和了解施用农药、化肥、农膜的情况。同时参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2009年)中关于农药、化肥的流失系数手册及农田地膜残留系数手册,给出项目区化肥、农药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折纯量和农膜的田间残留量,并估算出通过挥发等进入大气环境中的化肥、农药的量。对于污灌区,应重点调查和了解污灌区的土壤类型、污灌面积、污灌水源、水质(执行标准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污灌量、灌溉制度与方式及施用农药、化肥情况。必要时可做补做渗水试验,以便了解单位面积渗水量。对于移土培肥、改良土质或施用生活污泥的等地块,要对农田和作物的选择和影响进行类比分析,对受纳的农业土壤土质、面积进行分析,最终给出污泥的农田施用是否可行的结论,是否会影响农田的土质达标情况(《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4.2.2 地域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地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包括地下水污染调查和其他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其中其他水文地质问题调查应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区域特征进行盐渍化、沼泽化、海水入侵、天然劣质水质进而土壤污染调查,在调查其现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产生的因素,项目建设对其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4.3 影响评价

4.3.1 评价方法

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分别用标准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用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的对比来对项目可能导致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评价,具体为地下水灌区中采用中心水位降和水位下降速率的方法评价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和地表水灌区中通过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变化幅度、水质及岩性等发展趋势的分析来分析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壤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

4.3.1 评价内容

应注意地域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与水文地质问题息息相关。如在河谷平原区河水侧向补给和微地貌形态等会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和水位埋深,要分析灌溉对盐碱化、沼泽化的影响程度;对滨海平原区,因淡水和咸水之间可能产生水力联系,要重点研究咸淡水界面埋深,淡水层的埋藏条件与水量,分析灌溉对海水上溯、倒灌的影响程度;对岩溶水地区,因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相互转化的速度较快,且伴随着地域性的各种岩溶形态,如串珠状洼地、干谷、漏斗、溶井、落水洞、塌陷等;因此,应了解项目区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以防止因为灌溉渗漏、蓄水、抽水等农业活动导致岩溶塌陷;对于黄土地区,应注意调查黄土台塬(包括呈阶梯状的台塬)、黄土丘陵(梁、峁、沟壑)、山前洪积扇(裙)和河谷阶地的形态等,收集黄土层中溶蚀、湿陷、沟谷切割密度及深度等数据,观察了解黄土地区水土流失及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等。研究合理开发黄土地区地下水的方案,并推测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应急方案。对于沙漠地区,如南疆三地州等地,年降水量少,蒸发强烈,盐碱化严重,应分析项目区地下水资源的供 水能力,项目的节水程度,是否会加剧该区域地下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并分析项目灌溉定额的合理性以及对盐碱化的影响程度。在以上分析灌溉对地下水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应提出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强的的防治措施。

5 生态影响分析

5.1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

上述已经分析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相当于改扩建工程,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导则》(HJ 19-2011)的要求,在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上,其占地范围以新增占地面积计算。

5.2 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分析项目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现状、气象水文特点、自然灾害情况、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利交通条件等情况。分析规划区域当前的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环境的规模、范围、程度、产生原因等, 明确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并对生态敏感区( 点) 进行全面分析, 如特殊生境及特有物种、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退化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特有人文和自然景观区以及其他生态敏感点等,确定对规划反映敏感的地域及环境脆弱带[1]。

因农业区人类活动较为频繁,一般不存在大型动物及珍稀野生动物,为两栖动物居多。现状调查时,按导则要求调查评价范围内的区生态背景和区域主要生态问题即可。与项目关系较密切的生态系统应详细调查,如项目区的农业生态系统,若有天然林地、河流、湿地分布其中,也应做出相应调查,重点调查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建群种和特有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等;如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应逐个说明其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保护要求等,还应通过长期生态监测和走访等形式调查项目区涉及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以便后续分析修路、修渠等对其的切割作用和预留生物通道的合理性。在上述基础上,附以规范的生态图件和相应照片。而与项目关系不太密切的生态系统因做应相应简化,给出区域大背景的生态现状并辅以照片即可。对于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污染危害等生态问题调查,应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9]。

5.3 影响分析

施工期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渠道衬砌、道路修整、土地平整和防护林种植过程中会扰动表土上的植被,虽然施工期一般在休耕期,植被已经枯萎,但是施工会切断植被的根系,破坏了原有土壤中的微生物群系、水分、养分,使得动工区域(除衬砌区域外)在施工期结束后仍以裸露地貌为主,植被恢复需要一定时间。除上述影响外,新增耕地的开发会减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些已适应在田坎、盐碱地、沙地等生长的植物生存环境变迁、植被退化;使原本在当地生活的一些生物因栖息环境改变而减少甚至死亡。营运期内,除新增耕地由天然半天然的生态系统转变为农业生态系统所带来影响外,项目区内渠道的衬砌、路面硬化、田坎的减少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天然渠道因水土湿润,泥土路面水力连通性相对较好,阻隔作用相对较小,田坎因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等,这使得天然渠道、路面和田坎的物种较为丰富,对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实施后,渠系衬砌减少了降水、灌溉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在非灌溉期,表层土壤水分因渠系衬砌不能充分得到浅水的补给,在靠近渠道两岸1~5m的范围内将会以草本植物群落。

5.4 水土流失

对于侵蚀模数,新增耕地和现有土地的整治应分别计算,此外还应统计因项目实施而破坏的水土保持面积,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这部分工作应在水土保持方案的基础上进行。

5.5 生态风险评价

土地整治项目有区别于化工等污染项目,因此不适用于风险导则,但其生态风险仍然值得关注。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源主要来自农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及防护林建设大工程,其风险类型在建设期、恢复期与稳定期的表现各不相同[13]。可以从水、土与生物要素中选取了个指标构成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并用法得到综合生态风险指数, 能有效识别出土地整理前后生态风险的变化。得出土地整理后项目区发生生态风险的可能性的增减情况, 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变化趋势, 为以后的土地整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郑慧敏, 刘艳, 孙华. 土地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浅探[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6): 64-67.

[2]何芳军, 张建华, 索赟. 浅谈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 以辽宁省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24): 7548-7550.

[3]翟小娟, 申文金, 田磊.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1, 28(2): 18-23.

[4]张慧, 付梅臣, 徐学华, 等.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环境影响评价[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4):

[5]范胜龙, 刘友兆, 雷广海.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张家港市、如东县和涟水县为例[J]. 莆田学院学报, 2010, 17(4): 30-36.

[6]付标, 祝桂兰, 贺传阅, 等. 土地整理的环境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 172-173,217.

[7]邓宣凯. 浅析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J]. 科技文汇, 2007, (12) .

[8]刘增进, 张钰婧. 土地整理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J]. 人民长江, 2009, 40(11): 51-53.

[9]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方法[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3.

[10]杜军, 杨培岭, 任树梅, 等. 河套灌区干渠衬砌对地下水及生态环境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 144-150.

[11]徐翠兰, 朱成立.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7): 3837-3839.

第5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深入推进绿色西团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改善生态坏境,促进全镇林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完成今冬明春林业发展各项任务,现就2014年林业发展工作特作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提高农村森林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为主攻方向,坚持绿化、美化相结合,乔、灌、草合理搭配,进一步加大林业投入,全面提高绿化造林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镇规划完成成片造林面积800亩,其中海防林500亩,桑园50亩,果园50亩,花卉苗木200亩,建设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个,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1万亩,新增四旁植树15万株,新建和完善绿色通道10公里,新增城镇公共绿地10公顷,全镇林业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作重点

全镇主攻三项工作,一是沿海防护林和花卉苗木面积800亩,在全镇范围内的大、中河堤、圩堆、道路两侧规划的宜林地,要进行退耕还林,每个村都要明确一条以上大沟列入村河堤绿化的重点。二是农田林网工程,以主要道路两侧和农田林网薄弱区域为重点,新建四边闭合、林带全新的高标准林网,对已建林网要完善提高,沿海高速,龙城大道两侧林网覆盖宽度要达到1000米以上,三是村庄绿化要根据省村庄绿化示范村及标准化示范村创建和农村坏境整治的要求,整体绿化覆盖率,居民庭院绿化,通村道路绿化和水系林网,围村林带以及公共绿地等内容,实施村庄绿化建设,争创省级村庄绿化示范村1个,确保新增四旁植树15万株。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落实。为加强全镇冬春绿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和组织实施冬春绿化造林工作,镇政府将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任副组长,纪检办,财政所,农技中心,村建办,林业站等负责人为成员的绿化造林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办公室,地点在林业站,林业站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绿化造林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由书记任组长,相应的领导班子,负责宣传发动,规划落实等工作,确保下达的绿化造林工作圆满完成。

2、广泛宣传,造浓氛围。绿化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各村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绿化造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营造“造绿者康、有绿者富”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全员参与,全民动手,大兴林业的热情,切实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3、科学规划,重点突出。要以大中沟青坎圩堆绿化和高速公路、龙城大道以及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好“221”工程,即二条大沟河堤退耕还林,每条长度不少于3000米,宽度不少于20米;2000亩农田林网示范片;一个省级林业示范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地适树的原则,做好造林地块流转,苗木准备,资金筹集等工作,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将造林任务落实到小班地块,落实到村组田头。

第6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生产效率;作业质量;提高;措施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和成为农业生产中离不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主要是因为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的手工劳作,其生产成本也远远低于手工劳作的劳动力成本。在农机化作业体系中,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越高,替代作用表现得也就越明显,获取的效益也就越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信誉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增产增收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可见,提高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及作业质量是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和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1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几项措施

1.1合理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

拖拉机和机引农具是一组先进的生产工具,在进行农田作业时,必须得到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和获得“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的良好效果。拖拉机是一种动力机械,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到充分利用发动机的功率。拖拉机的工作性能主要反映在拖拉机的牵引功率、牵引力和工作速度等主要指标方面。拖拉机牵引功率利用程度对生产率影响很大,一般拖拉机的功率利用在90%左右为宜。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牵引五铧犁作业,耕深20~22cm,在功率利用程度达到90%左右时,每小时可翻地0.67hm2,而在同样的土地条件下,降低功率利用(减少犁铧或工作速度选用不当等),则会降低每小时的翻地工作量。

根据不同作业特点,给各种型号拖拉机分配适宜的作业。不同型号的拖拉机有不同的工作性能、功率、牵引力、行走速度,作业的适应性能都不一样。因此,根据不同型号的拖拉机工作性能,分配适宜作业和科学编制机组,才能获得好的工作效果。例如:功率较大的链轨式拖拉机适合旱田翻地、耙地、起垄、播种等项作业,也适合于需要功率较大的作业项目,如推土平地、开沟、筑埂等农田基本建设;轮式拖拉机适合灭茬、起垄、镇压、播种、施肥、喷药、中耕、运输等,并可作为固定动力进行抽水、脱粒、饲料加工等场上或后勤加工作业。总之,在使用农机具和编制机组时,必须做到既要保证机组有较高的生产率,又要满足作业质量的要求。

1.2合理选择速度

合理运用拖拉机各档速度,对提高生产率是很重要的。当拖拉机负荷不足时,在确保作业质量和机具安全的情况下,应使用高速度作业。例如:东方红-75拖拉机3档作业时牵引力大约为2320kg,速度为24~30km/h;而一台41片圆盘耙所需的牵引力为700~800kg,如果牵引2台圆盘耙,再加上联结器阻力(约80kg),则农机具阻力共计1480~1680kg左右。这样拖拉机用3档带2台圆盘耙作业明显负荷不足。用4档作业功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4档速度高于3档,生产效率也将随之提高,约在19.5%左右。

1.3提高时间利用率

农业生产的各环节都受时间的限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若想充分发挥作用,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工作量,除合理使用农机具和合理选择速度外,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时间利用率,要将空运转时间降到最短,尽一切努力提高纯作业时间。这就要求生产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农机具要检修彻底,技术状态完好;定机车、定农具、定作业地点、定人员;搞好土地规划,消除田间各种障碍物等,这些都是减少机车空行时间的有效方法。地块的长度对时间利用影响也很大。例如:垄长1000m时,转弯时间约占10%;当垄长200m时,转弯时间约占30%。此外,采用合适的作业方法,正确操作机组,不但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而且可减少空行时间。

1.4充分利用农具的幅宽

由于驾驶员的经验和水平不同,在驾驶拖拉机作业时走的不直,很容易出现漏作和重作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机组工作实际幅宽小于或大于构造幅宽。因此,要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除个别作业(耙地、镇压)少重不漏外,应尽量使工作幅宽等于构造幅宽,以提高工效。

2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方法

2.1保持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

保持作业中的农业机械技术状态的完好是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农业机械只有在技术状态完好的条件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够保证作业质量达到农艺要求。保持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完好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作业前按要求对投入作业的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进行彻底检修,做到需修的必修、该换的必换,不留任何故障隐患,保证拖拉机及农具技术状态完好。二是按要求对机农具进行技术保养,其目的是清除隐患,避免故障,保证机具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以提高作业质量。三是按要求操作,无论是拖拉机还是配套农机具,在使用时都必须按照所要求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这是保证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最基本常识。

2.2努力提高驾驶员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农机作业质量不仅与机械技术状态有关,驾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农机作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具有较高操作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去操纵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即使它们的技术状态再好,其作业质量也不一定满足农艺要求。提高农机驾驶员及操作者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有4种:一是坚持择优录用。无论是驾驶员还是操作手,在选用上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将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驾驶、操作者优先录用到重要岗位。二是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逐渐废除一些不科学或不符合农艺要求的旧操作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三是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有目的地组织驾驶员、操作者进行经验交流,是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四是驾驶、操作者必须要全面掌握机具的性能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2.3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建立严密的监督检查制度

第7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安全”是指工程满足运行稳定要求,“适用”是指工程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是指工程投入的费用较少,“美观”是指工程形象符合美学要求。

一、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1、 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为管理原则

市场经济经营的原则是“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农田水利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 以预防、预控为管理措施

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这是确保施工项目的有效措施。

3、 以质量标准为管理尺度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4、 以科学、公正、守法为职业规范

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不持偏见,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

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 提高施工设计质量管理水平

(1) 施工方案的编制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在施工之前确立施工组织管理体系和施工部署,选用基础施工方法,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施工前准备工作计划,以及劳动力、施工机械、材料等需要量计划;在工程开工之后,分阶段编制施工方案,譬如在主体结构阶段、装饰阶段等,重点是对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项需要量的调整为主;施工方案的编制应该有技术负责人主编,并由各相关部门参与,使其发挥真正指导施工的作用;施工方案的编制,还要做到动态管理,使其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 因地制宜完成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在批复“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的,施工图要按照以下标准设计:首先,选择较优的技术经济指标,使得工程能够满足排灌功能,还可以尽量少占农田;其次是在在施工图上标识灌溉片区沟、渠、路等的平面位置,为避免部分沟渠及建筑物留下质量隐患,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地裁弯取直,与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符合;最后是计算确定根据沟渠灌溉面积、排水面积、地下水埋深,根据地质条件优化其纵横断面。

2、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加强原材料进场控制

建筑材料进场后,施工方要会同发包方、监理人员对进场材料的厂家资质、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进行检查,特殊材料还要有实验报告和生产许可证,对钢材、水泥、防水材料、混凝土外加剂等主要材料必须进行复试和见证取样试验,当检验不合格时,要加倍取样或全数检验,如仍不合格,则该批原材料不得使用。水工金属结构、启闭机及机电产品进场后,有关单位应按合同进行交货检查和验收。安装前,施工单位应检查产品是否有出厂合格证、设备安装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对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受潮、损坏等问题应做好记录,进行妥善处理。无出厂合格证或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不得用于工程中。

(2)确保每道施工工序的质量

施工中如果有一道工序存在质量缺陷或隐患,将直接影响下道工序及后续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进而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每道工序完工后,由专项质检员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申请验收,监理人员应严格依据国家现行水利工程检验评定标准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合格签字确认后才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如发现质量问题,则要求施工方进行修理或返工,处理完毕后,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必须保证每道工序质量过关,才能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

(3)加强施工监理和质量监督力度

监理单位必须负起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以为发包方和工程项目服务的态度,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项目质量、投资、进度等目标,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不能为施工方的投机取巧做掩盖,也不能迫于发包方的压力做有损于工程质量和人民利益的事。对施工原材料、半成品、每道工序、隐蔽工程等的检验与确认,都应该实事求是,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坚决不能改为合格。

3、质量验收

工程质量的事后控制, 是鉴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提交工程实体、提交技术资料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和进一步改进提高的过程。当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施工完毕后, 要及时按相应的质量评定规程和质量验收标准、程序及方法,并依据合同授权范围,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质量验收和评定。对存在的质量缺陷要全面登记并及时加以分析, 一方面要明确提出处理方案,改进工程质量; 另一方面要及时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确保后续工程施工质量。

(1) 隐蔽工程验收隐蔽工程验收是指被施工所隐蔽的分项、分部工程, 在隐蔽前所进行的检查验收。由于检查对象会被其他工程覆盖, 给以后的检查整改造成障碍, 故尤为重要, 它是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过程, 经验收后必须出具隐蔽工程验收结果报告。

(2) 单元( 分项、分部) 工程的验收单元工程应按保证项目、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单元( 分项、分部) 工程完成后,承包单位应首先自行检查验收,确认符合设计文件,相关验收规范的规定后, 再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申请,由监理工程师予以检查、确认。如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则予以确认验收;如有质量问题则指令承包单位进行处理,待质量合乎要求后再予以检查验收。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3)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单位工程完工后,施工承包单位应先进行竣工自检,自检合格后,再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验收申请报告,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竣工初验,包括审查施工承包单位提交竣工验收所需的文件资料:材料供应商发票、产品合格证、试验报告以及各种相关的技术性文件等。施工承包单位必须提交竣工图, 并与已完成工程、有关的技术文件进行对照核查。总监理工程师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拟验收工程项目的现场进行检查,如发现质量问题应指令承包单位进行处理。对拟验收项目初验合格后, 总监理工程师对承包单位的验收申请报告予以签认, 并上报建设单位,参加由建设单位组织的正式竣工验收。

总之,在农田水利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操作实行,根据实际的现场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处理。在施工时要采取一套合理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实现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树林. 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4)

[2] 叶洪峰,李丽. 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 今日科苑. 2009(22)

第8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一、项目实施前蔬菜生产基础及规划情况

(一)基础情况:200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前整个项目区蔬菜播种面积共计791公顷,其中:镇281公顷,镇243公顷,镇267公顷。主要种植土豆、大白菜等大路品种,蔬菜总产16079吨。没有认证的有机蔬菜基地。

(二)规划情况: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划方案,在整个项目区计划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500公顷。其中,镇150公顷,镇200公顷,镇150公顷,建设一处占地1公顷的绿色有机食品种苗繁育室、防虫网棚150个、配套完善监测室1处、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00盏、认证注册基地500公顷。

二、项目区有机菜发展现状

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一手抓基础工程的建设,一手抓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到目前,项目区蔬菜播种面积已发展到2676公顷,蔬菜总产达到91180吨;有机蔬菜基地已发展到743公顷,有机菜产量17539吨。其中:镇蔬菜播种面积1500公顷,总产58222吨;有机蔬菜基地认证已达167公顷,有机菜产量5722吨。镇蔬菜播种面积641公顷,总产19555吨;有机蔬菜基地认证已达175公顷,有机菜产量3435吨,成为全省的试点单位之一。镇蔬菜播种面积535公顷,总产13632吨;有机蔬菜基地认证已达401公顷,有机菜产量8382吨。大路菜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土豆、大白菜、西红柿、生姜、大葱、胡箩卜等。有机菜主要品种有:绿菜花、白菜花、绿芦笋、刀豆、大蒜、菠菜等。在项目区已形成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可喜局面,发展有机菜、种植高效优质农产品已被广大农民所青睐,通过各种方式,已有中记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到项目区建基地,安家落户(见附表)。

三、主要做法

1、适应市场需求,确立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在项目规划过程中,我们确立了以发展有机蔬菜为突破口,辐射带动有机畜禽、果品、粮食同步发展的有机农业发展战略,力求将其培植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特色亮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把有机蔬菜发展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2、科学编制规划,精心筛选基地。我们严格按照国家基地建设标准和《有机食品发展规划》来确定基地。为使基地符合成方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三个乡镇各级积极引导农户采取土地互换、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确保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同时,组织龙头企业和乡镇政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申报认证和商标注册,使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及时通过了国际、国内认证机构的认定,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着力培植“龙头”,增加发展动力。一是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各乡镇先后引进引进了等8家“龙头”企业到项目区发展有机菜生产基地,有力地带动了有机蔬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增加了出口份额。二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2005、2006年公司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项目,投入1800万元开发资金,新上了蔬菜速冻及冻干加工项目,购土地5.33公顷,新建8000平方米加工车间,5000吨低温库,新上DL3-1000流态化单冻机及流水线一条,购进沈阳冰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制造的355吨冷冻干燥果蔬产品流水线一条,冷藏车一辆、2吨蒸气锅炉一台,购置化验仪器设备11台套,使企业速冻菜生产规模由原来3000吨扩大到6000吨,形成年加工保鲜蔬菜2000吨、冷冻干燥果蔬产品355吨的能力,2007年正式投产。三是挂靠对接大“龙头”。项目区各乡镇先后与信康、泰安、中记等10多家市外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产品找到了销路。

4、着力培育品牌形象,增创有机农业发展优势。一是抓规划促发展。根据《肥城市有机食品发展规划》,镇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户采取土地互换、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搞好集约经营,建立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6个。同时,积极开展申报认证和商标注册,镇有机蔬菜基地先后通过了国际、国内认证机构的认定,为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抓管理保质量。建立健全了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修订下发了有机绿菜花、菠菜、毛豆、芦笋等30多个生产操作规程;各基地都建立了生产操作记录,从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关键技术、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到质量检验等各个环节建立科学、规范、清晰、完整的档案。、等多家有机蔬菜加工企业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室,定期、定点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做到全过程质量跟踪监控。三是抓科技促服务。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优质高产抗病虫的蔬菜新品种30多个,推广先进技术20多项,培训农民4000多人次,促进了有机菜发展。

5、创新经营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实践中,项目区各单位主要创新了三种管理模式:一是股份制合作社模式。核心是“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项目区建立钱庄、后韩等专业合作社6个,办理了工商税务登记,钱庄有机蔬菜合作社作为全国的试点单位率先投入运行,与公司、人民商厦等单位签定了有机蔬菜产销合同,农民吃了“定心丸”。二是专业协会模式。对以农户为单位种植有机蔬菜的基地,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村集体的作用,由他们牵头成立有机蔬菜协会。协会对外与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合同,对内向会员提供技术、物资、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并负责管理基地。三是家庭农场模式。为了把种植大户具有的资金、技术、信息优势发挥好,积极引导种植大户涉足有机蔬菜,发展家庭农场,现在已经涌现出一批有机菜生产专业大户。镇旅店村党支部书记王云才牵头,租赁土地300公顷,与中记公司签定有机大蒜合同,生意红红火火。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由于绿色农产品开发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农民技术素质差,传统农业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二是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农村专业合作法刚颁布实施,农民对有关条文的理解、消化还有个过程,运行管理还十分粗放。三是龙头企业存在压级压价的现象,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第9篇:高标准农田质量标准范文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