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魅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乡村,包括乡村景观的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着应该在何种理论的指引下进行乡村价值的构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对乡村赖以生存的土壤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本文即是以环境美学的视野为依托,阐述“乡村”建设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环境美学;乡村;家园
乡村,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天然的共同体,在其之内所形成的乡村文化,共同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乡村,并不是粗鄙和浅陋的代名词,在乡村文化中,蕴含着纯真、质朴的精神气质。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赖以依托的乡村,正在慢慢的消失。
我们一回到乡村,当颓败的房屋、颓圮的篱墙、没落的街道映入眼帘时,我们也许会不禁一阵触动,因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景观建筑。而面对着乡村中的新景观,我们在感慨物是人非的同时,是否会思考应该采取何种乡村建设的理论,是否会以一种正确的视角去欣赏?
一、看和被看的视角
卡尔松在欣赏与自然环境的视角上,提出了审美欣赏的几种模式,包括对象模式、景观模式和环境模式。就其中一项而言,斯巴尚图说过:“当人们在谈及欣赏某物时,他实际上是在以主客关系的思路去对待他。”①杨彦曾指出:“本来,任何人拿起相机,那么意味着他们掌握了一种观看的权力。同样,任何人只要面对镜头,他们就在被看。”看与被看,在这里欣赏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只要乡村旅游的产业还在发展,乡村中农家乐的图片依旧见诸于游客的相机之中和各大媒体之上,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人们将乡村当作一个简单的客体,并没有做到将自己融入其中,做到物我相融。正如阿诺德・柏林特在其著作中所说:“我们必须作为参与者来欣赏环境,而不是作为观察者。”作为参与者,需要用心去体会,光凭眼睛的感知是不够的。因此,对其作出一个恰如其分的审美与评价,需要人的参与和介入。这也正如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在其著作中所记载:“我们开始可能把森林作为可以俯视的风景,但是森林是需要进入的,不是用来看的。一个人是否能够在停留路边时体验森林或者从电视上欣赏森林,是十分令人怀疑的。”②鉴于此,作为参与者去欣赏乡村的美,并不是说自己要脱离城市,回到乡村,而是说需要以一种农村人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将其作为醒目的前台物,去感知农村之中别样的美。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才会有不一样的乡村韵味。
二、家园感
环境美学家陈望衡教授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提出:环境美学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宜居、利居、乐居三种生活方式。那何谓家园?陈望衡有如下阐述:“家,是生活概念,也是哲学概念,是这两者的统一。但是,对于环境美学来说,“家”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概念。”因此,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家园的生活性和情感性。对于环境的情感性,陈望衡强调主要是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和归属感。对人而言,人的情感力量是很大的,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超越理性而成为决定行动的首要心理因素。环境之美,美就美在它的利人、亲人、乐人。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居住,特别是乐居是环境美学的最高功能。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推而广之,在乡村建设之中,培育村民一种良好的家园感刻不容缓。
在这一层次上,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创造了一个新词:恋地情节。他曾说道:“恋地情节就是人与地域或者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③这个名词,在一定程度上标明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衔接。在段义孚看来,我们所谓的地方是能够停顿的,含有安定和永恒的意向。地方是人文性的空间,是建立价值体系的宁静的中心。因此,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而言,乡村中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他们的乡土之情。因为,这里是家乡,是他们的归属福地。人类终究还是要踩在这坚实的大地上的。
而现实的乡村情况却让人堪忧。乡村旧建筑的衰败,古树的砍伐,甚至保存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民俗的销声匿迹,都在提醒着人们乡村中存在的危机。法国哲学家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曾对此发声:“人们不能再抗议金雕灭绝的同时,听任一个人类群体的消失。”面对着这些,曾经让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村记忆能否再次回荡,当我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能否再拾掇起曾经发生的乡村故事呢?
三、高贵的村庄
美国作家亨利・梭罗曾对此有良好的阐述:“我们并不要贵族,但让我们有高贵的村庄。”高贵的村庄之高贵,高贵在乡村本身所存在的价值:自然、随性、和谐。环境美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指出过:“乡村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地方。”④在这里,乡村对人们而言,总是意味着什么,人们在乡村中,也存在着很多美好的期盼。乡村之中所孕育的乡村文化,与城市相比,并不是糟粕及精华的代言词。城市,也并不是贵族。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也许会感觉到乡村的身份开始变得显赫起来了,但是仔细一想,乡村的本真,却在慢慢的沦陷。乡村,也愈发失去了其特有的高贵了。
许志华在其诗集《乡村书》中,在抒发其对乡村的怀念之时,也倍加感慨乡村味道的消失。摘取其中两段,略微可感受出乡村的魅力。
其一、
燕子飞走了,巢还在。
麦子割了,麦茬还在。
人死了,人间世的苦还在。
其二、
乡村的蝉声不能听,
乡村的噪声是凄迷的,哀恸的。
城市的蝉声不能听,
城市的蝉声是没有方向的,迷惘的。
《乡村书》这几个章节,让我们看到了人和土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甚至人与万物之间的日常关系,达到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地步了。这让正处在乡村城市化的我们,在文明转型的时期,成为了无根的游子,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此,也难怪在“他乡――城市”这个二元的结构下,许多的人们产生了浓浓的乡愁,并愈演愈烈。
海德格尔说过:“人,需要诗意的栖居。”当乡村在对城市攀龙附凤之余;当静默又古老的乡村在物质上逐渐丰腴,在精神上却被人们嘲笑,变得愈加萎靡之时,现在的乡村,该走向何方?
也许,乡村,不仅应该将其建设成人们能够让人们“诗意的栖居”的居所,更应该让人们能够有一种家园的归属感。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 斯巴尚图:《勾勒大地:对环境美学一些理论问题的评说》,《美育》1972 年第六版,第13页
② 刘悦迪等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出版社,2007
第一,研究内容具有新颖性。规制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入中国,其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学者的研究正从规制理论、经济性规制逐步渗透到社会性规制的研究中。而煤矿安全规制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煤矿安全问题涉及许多领域和学科,从规制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系,应属于研究中国煤矿安全问题的新视角。该书对煤矿安全规制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对中国规制经济学的研究和体系完善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研究体系具有完善性。该书是规制经济学理论在煤矿安全规制中的重要应用,它综合运用委托一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及其分析方法,以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变迁作为基本立足点,分别分析产权结构、信息披露、矿工素质及矿工逆向行为等对煤矿安全规制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中国煤矿安全规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逻辑缜密,体系完善。同时,该书比较全面地论证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近年来,随着中国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煤矿安全规制的研究,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煤矿事故的成因分析、现行煤矿安全规制政策的弊端分析以及对煤矿安全规制体制的改进方面。但目前尚缺乏以现实数据为依据,以经济分析工具为手段对规制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特别是实证分析。该书大量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性地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经济分析,体现了规制实证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趋势,代表了国内规制经济学研究的新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地理 情境教学
一、地理情境教学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只强调“授之以鱼”,而忽视了“授之以渔”,对学习方法的教学几乎为空白,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培养。传统地理教育还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对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以及个人体验等未予以足够的关注,很少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的探究法和讨论法;很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质疑;很少创设地理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且由于地理学习难度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探究能力较低,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新课改的目标则是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和着眼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出发点。
情境教学是针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教学弊端提出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果,开辟了一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情境教学以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及功效已经被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被认定为是一种素质教育模式,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说情境教学是在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改善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困境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好方法、好途径。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介入,为地理情境教学提供了新的创设平台。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直观的效果,生动形象、科学准确地传递了大量信息,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情境创设模式,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思考,提高了学习效果,具有其他创设手段所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情境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地理情境教学突出的特征是:
1 通过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情境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情境中进行地理学科教育。
2 强调情感体验,注重情感、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 突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注重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维的培养。
由此可见,地理情境教学研究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情境教学模式成为地理课堂的主要形式是必然的趋势。在当前国内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并对基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但由于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偏离了情境教学的初衷,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从而使很多教师对基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教学的效果产生了疑惑。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基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加情境创设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增加了情境创设信息的来源;拓宽了情境创设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创设动态情境,展示实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使抽象的情境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创设互动情境,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进行;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多种情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其记忆程度要远大于听觉。
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直观的、立体的情境。由于多媒体是直接展示课前制作好的课件,所以情境创设效率高。多媒体的灵活性体现在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等多种情境,且情境的信息量大,涉及的领域和信息的来源广泛,复杂程度高,而且可以定格和回放,有利于重点情境信息的展示。而语言描述的直观性和立体性低,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构建模型;由于语言描述的直观性和效率较低,导致情境的信息量较少,不能创设过于复杂的情境。但通过语言描述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直观情境等多种情境。实物演示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性和立体性,所以主要用来创设直观情境和一些简单的问题情境。
如图1所示,通过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对地球昼夜长短的影响,让学生更直观更快速地掌握地球昼夜变化的过程以及在二分二至时昼夜长短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以南北极昼夜变化的俯视图,使学生全面彻底地学习这一知识点。
三、高中地理课程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的学生主体性
在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时,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即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群体以及个体因素,做到面向学生创设情境。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适于教授对象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素材。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另外,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参与、讨论和师生互动,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己与教师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情感因素,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探讨
地理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无外乎就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情境和思维情境产生触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地理教学情境设计决定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地理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使用及要达到的教学要求,设计的每个单元都要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服务,使学生在完成本阶段学习后,在知识和能力上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它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情境设计的出发点,教学目标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
论文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美国营利性大学;经济效率;社会公平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营利性大学的异军突起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公众的目光。到2001年,美国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中已经有45家成功上市,拥有学位授予权的营利性大学也已达到750所。与此同时,却至少有200所左右的非营利性大学倒闭了。当阿波罗集团公司、阿格西教育集团、德夫里公司、教育管理公司、斯特拉耶教育公司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界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时,营利性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已不言自明。美国营利性大学的成功主要在于其很好地协调了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从福利经济学出发,以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为视角来审视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
一、美国营利性大学简介
1.美国营利性大学的发展历史
美国的营利性大学滥觞于美国殖民地时期。伴随着美国本土奴隶主、资本家的出现和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在多方需求的强力推动下,一种迎合人们兴趣、需要的收费私立教育产生了。1751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美国费城开办了第一所文实中学——“费城文实中学”,是营利性教育机构的雏形。它的成立对美国早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下阶层人民用来谋生的实用教育合法化,也使教育不再是只有社会上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随着工业革命的普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接受实用、开放、平等的教育,社会对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使得职业培训课程逐步融入私立收费教育的课程之中。有组织的高等教育在美国逐步成形,这些早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公立、私立、营利性、非营利性机构的融合体,在宗教和政府的交互影响下,他们之间的分界并不十分明朗。[1]19世纪50年代,美国第一所农学院在密歇根州成立,虽然美国政府在1862年颁布了《莫里尔法案》,但直到50年后,农业教育才被纳入到大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在这期间,营利性教育机构依然分担着为社会培养农业人才的责任。到了20世纪早期,营利性教育机构凭借向边缘人群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再一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至此学术界称之为“第一代营利性大学”。
20世纪90年代,在秉承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理念之下,“第二代营利性大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得到美国教育部认可的营利性大学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02年,美国教育委员会发表《适应需要和创造利润:营利性学位授予机构的出现》,文章指出:截止到2002年,营利性学位授予型大学的数量虽然没有公立大学数量多,但也超过了非营利性私立教育机构的数量,营利性大学在招生人数增长方面同样超过了非营利性教育机构。
2.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特点
营利性大学(for-profit University)是相对于非营利性大学(not-for profit University)而言的,即:美国的营利性大学是在非营利性的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外存在的第三种大学。它以产业方式运作,被视为公司企业的形式之一,和企业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办学上受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它和非营利性大学的区别在于:从学校产权归属看,营利性大学的校产归投资人所有,投资人有权对校产进行转移、利润分配,甚至是停办学校;从大学权力所属看,在营利性大学中权力属于举办人和学生;从管理方式看,营利性大学主要实行经理负责制;从办学动机看,营利性大学的办学动机是获得利润;从课程设置看,营利性大学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以市场为导向,课程更新频繁;从价值观看,营利性大学侧重于知识的应用以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技能;从组织方式看,营利性大学均按美国联邦公司法的规定设立,享有与其他营利性公司企业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从运作方式看,营利性大学或由投资人主营,或由教育公司承办,按企业方式运作,经证券行会批准后可上市;从收益分配看,营利性大学的收益分配按照企业的分配方式进行。营利性大学的优势在于其以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大学,从营利性大学走出去的毕业生对工作的良好适应性是其和非营利性大学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二、福利经济学视域下的营利性大学
1.经济效率:教育产出
在福利经济学看来,在制定教育活动类型时,既要考虑到资源配置效率(也称外部效率),也要考虑到外部效率用于教育的资源投入总量,还要考虑到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教育的资源分配(微观效率目标),综合这三种因素便可制定出投入的最佳数量、质量以及各自所占的比重。因此,在对教育进行投资时,要力争取得最佳投资量,最佳投资量的取得应遵循以下原则:在理论上,最后一单位的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与将资源用于其他投入时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尽可能多地得到“良好的教育成果”。良好的教育成果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个人天赋等。这种良好的教育成果我们称之为“教育产出”。关于教育产出,可分为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和不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两部分。不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主要有:在受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得到的心灵上的快乐和充实、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得到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正确指导、受教育者由于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工作满足感、一份稳定的工作带来的安逸、受到高等教育和拿到相应的文凭而受到的社会尊重、潜在的更美好的职业前景等。可被测量的产出主要有: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受到教育而得到的薪水更高的工作、公司的分红(对学生个体而言)、就业率的提高(对学校而言)、营利性大学所获得的利润等。营利性大学的本质是追求利润,相对而言,其更重视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
首先,我们来看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营利性大学从三个方面解读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即:良好的教育成果:一是指学生的高就业率;二是指学生在教育资金上的高投资回报率;三是校方投资的高回报率,包括校舍投资、师资力量投资、教学设备投资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决定了营利性大学下一步能迈多大,高就业率既是学生选择营利性大学的理由,也是“学位价值在市场中看得见的指示器”。[1]同时,就业率和学生的投资回报率也是密切相关的。相关产业分析人士认为,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他们毕业后对他们预期的教育投资回报(ROEI)的一种测量手段。[1]在营利性大学,他们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为28%,而同期的美国学士学位的教育投资平均回报率仅为18.7%。鉴于就业率和学生投资回报率的主体是学生,加之营利性大学追求利润的本质,他们宣称“顾客就是学生”,学生的“成功”就成了他们关心的重中之重。营利性大学从两方面诠释学生的这种“成功”:一是学生学完课程,即学业上的成功;二是学生毕业后能得到一份和所学课程相关的且报酬不菲的工作,最好这份工作还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空间。为了达到以上两方面的成功,一方面,营利性大学的教职工把精力聚焦在学生的学业和满意度上,他们将办学重点定位在培养学生就业上,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市场需求度极高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而对于就业机会相对比较低的通识教育课程,他们则不开设或极少开设。另一方面,使学生满意并不是说要屈服于学生的喜好,而是指对学生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反应。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校迅速答复学生提出的疑问,关心学生认为是疑难的问题、礼貌地拒绝一些有损学校利益的要求。
营利性大学如何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果”的第三方面呢?理查德·鲁克认为,任何机构中规模经济的建立都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操作效率。在福利经济学看来,“有时被称为内部效率的生产效率与尽可能高效率地对学校和其他机构进行运作管理有关”。营利性大学重视对经营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利用。在他们看来,使效率最大化的一个关键是控制班级规模,为此,他们尽量减少和消除小班授课。这种控制班级规模的做法也使得各种设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学校一年四季都在运转,教师在干净但面积不大的办公室工作,等等。如果要添置新的设备,要开会讨论,而且对学生使用频繁的实验室优先考虑。可以说,为了提高学校的投资回报率,营利性大学采取了开源节流的策略。
其次,我们来看不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在福利经济学看来,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传授知识和技巧,与此同时还要帮助个人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教育产出的一部分,但是在美国营利性大学中,这种产出十分有限。教育被看成是一种技术,甚至是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养成包容的心理品质。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这种目标指的是个人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在学术上不畏权威的心理,同时,还要允许持异见者的存在。因此,良好的教育成果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营利性大学的本质是追逐利润,在其开设的课程中,更侧重于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性强的知识,教学大纲由专业的课程专家负责制定,而教师对于教学大纲、学分、学时、课程设置等问题几乎没有发言权,教师之间在科研和学术方面的交流也不多。在营利性大学中,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讨论基本上就变为关于学生成绩分布、不及格率和及格率、退学率以及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课程学习情况的讨论。在美国营利性大学,教师只需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即可,不需要什么学术激情、学科专业知识和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学生就像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这个车间的主人则是营利性大学的老板,他们不注重学术自由,也不注重高等教育自身的特性和本质。在学生方面,营利性大学的学生和非营利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具有学生年龄偏大、有独立经济能力、在学业上靠他人资助、来自单亲家庭的特点。从学生的社会背景来看,帮助他们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也比较困难。在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是走读生,他们的课外活动非常有限,学生对自己到营利性大学学习有着明确的目标——入学、毕业、找工作,他们需要的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甚至“老板”和教师之间多少显得有些冷漠。学生之间很少交往和开展活动,教师之间也很少讨论如何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如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使学生提高道德水平,更不会去注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老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时候也是建立在雇佣的基础之上的,在营利性大学工作的教师不享受终身制,一旦“老板们”认为某位教师不能胜任他的工作,老板将毫不犹豫地辞退他。笔者认为,不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也要受到重视。一方面,这些不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在无形中影响和调节着营利性大学的招生人数、办学规模和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不可被测量的教育产出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做最真实的自己,从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社会公平:入学机会与就业
福利经济学寄希望于一种公正的方式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把公平定义为机会均等的一种形式。所谓机会均等,并不意味着个人一定能得到他所想要的全部教育,但这确实意味着,在不考虑被认为是不相关的任何其他因素时,任何人都应得到跟处于同等教育条件下的任何其他人同等的教育。即:如果甲、乙两人具有相似的偏好和能力,那么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就应该是相同的,而不要考虑家庭收入、父辈的人际关系等一些完全不相关的因素。
据统计,在营利性大学攻读学位的学生以少数民族的已婚女性居多,他们通常通过财政资助、贷款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方式来支付教育费用。营利性大学通常把校址选在居民点,学生入学无门槛,学校有时还帮助学生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财政援助。学生大多来自社会背景较普通的家庭,或是他们之前就读于较普通的高校或冷门的专业。营利性大学把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作为自己经营的主要目标,办学的重点是和自由市场经济保持协调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营利性大学的业务推动因素之一是为民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这一点就体现了经济机遇和社会利益的适切性。
为了取得较高的就业率,营利性大学在课程的设置上下足了功夫。营利性大学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专业设置的理论基础,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市场定位,课程设置是紧跟市场需求的。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营利性大学就会设置相应的办学方向,他们开设的课程具有针对性,一般开设市场需求量大而没有或缺少市场供给的课程,以应用型知识为导向,专业分布在各个层次,同时,也针对学生需求开设了专门课程。为了能及时把握市场风向标,他们密切关注大都市报纸上的招聘信息、准确定位雇主所需要的人才的学术背景,并把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各种技能融入课堂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受雇于营利性大学的教师不但不享受终身制,而且,一方面他们需要具有学术资格,另一方面他们还需具有与其专业相关的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学校之所以选择具备这种资质的教师,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事实证明,营利性大学对课程和教师的定位如此精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就是最好的证明。来这里上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家庭条件不优越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在实践中的这种优势为他们在和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竞聘同一岗位时营造了更为有利、相对公平的环境。虽然营利性大学的主要宗旨是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却很可能同时培养了知识、技能水平更高的民众,帮助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风俗传统、社会,也给予了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在叩开职业生涯大门时以一臂之力。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化,装修业也迅速崛起。现代化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和房屋舒适度的追求。无论是室内的整体色彩、质感,还是家具的布局及家电的安装等,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外更加注重个性和美观。基于美学理念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把美学理念融入环境设计中,满足人们现代审美心理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了高品质的家居生活。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演变
随着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改变,人们的审美理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美学行为,但是随着人这一主体的介入,变得更具功利性。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缺少心理和情感的体现;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主观性。目前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从空间利用、装修材料的运用还是绿色植物的切入,都更加具有人文性,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怀。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传统的卫生间设计大部分以公用为主,目前我国的卫浴设备无论从空间上考量还是从舒适度上考量都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关怀。另外,居室面积利用、家居色彩设计、客厅厨房的基础设施配备都能体现出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性。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审美功能和意义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是指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另一方面指整体建筑环境的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应该以目前装饰行业的整体审美趋势为基础,它既能够表现出地域文化内涵,也应该具有时代意义,在设计过程中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理念也有着不同层面的表现力,现代室内设计要更加体现人们对个性和时尚的追求。
室内环境设计与整个建筑的大环境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室内环境设计作为建筑环境装饰的组成部分,应该以整体的建筑环境为基础来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当前室内环境设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总体的审美理念上来改变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现状,让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具有个性、创新和美感。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室内环境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造型艺术。但是欣赏价值并不是室内设计的重心,它只是作为设计中的一个分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基于美学理念下的室内艺术设计,更加注重的是其实用性。
1. 美学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优秀的室内设计能够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学体验。现代住宅的装修设计更加注重对室内空间的合理利用,合理的室内空间设计和布局,既能够体现设计者的专业素养,也能够给人以心灵及感官的审美体验。设计者应该摆脱传统的住宅设计框架,最大程度上地开发室内空间的利用率,让其更具美感的同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且不断提升住宅的室内美感和舒适度。设计师们不仅能够合理分配、组合室内空间,而且能够赋予人们以崭新的观感体验。室内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室内设计的整体布局,因此,设计师应该注重美学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更新,合理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布局,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对现代住宅的设计要求。
2. 美学理念在家居色彩设计中的体现
色彩搭配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色彩能够对人的感官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合理进行色彩的搭配设计,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时,除了遵循基本的设计规律外,也应该注重住宅主人的审美爱好及新时期的审美要求。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直接决定了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舒适度以及日常的家居气氛等。设计师们应该考虑建筑风格、住宅主人的爱好、室内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筑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同时,要兼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合理搭配,无形中提高住宅设计的品位。
3.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要素
室内空间的装饰直接体现了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住宅主人的喜好、品位。室内空间的装饰既包括对墙壁、顶棚的装饰,也包括对柱子、卫生间等各个建筑构件的装饰。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合理利用和安排装饰材料,釆取合理及多样的形式对住宅进行装饰。以体现住宅的风格及整体审美效果。室内设计既是一种装修实践,同时也是一门能够创造美学价值的艺术。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师不仅要有设计才能,而且要兼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带给人以审美体验。不仅要用绘图形式把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出来,而且要与施工人员一起,通过对室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材料的合理搭配,让美学的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满足人们对现代优质住宅环境的需求。室内设计和施工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并不仅仅依靠设计图纸或者施工图纸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将崭新的设计理念和多样的设计元素应用于室内设计和装饰中,以实现室内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实用性。
四、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学理念
美学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体现既彰显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显示了人们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设计,更加追求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化。
1. 艺术性与实用性
美学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既能够体现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也应该彰显出住宅的实用性特征。艺术性是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室内设计仅仅囿于传统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缺乏艺术的表现力,很难体现出住宅的美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在满足人们各项生活设施的实用性基础上,更加追求艺术性。随着装修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装修理念和装饰材料被应用于住宅的室内装修,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性的追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舒适和惬意。当然,注重室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室内设计的实用性。
2. 结构性造型和装饰性造型
室内环境造型表现为结构性造型和装饰性造型。结构性造型是从整体来对室内进行设计和规划,比如用建筑材料进行空间的切割和分配等,来凸显设计的美感;装饰性造型,是以室内的个体性元素为主体进行的造型,主要为了突出整体的装饰效果和氛围。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元素的搭配,来增加室内设计的艺术美感。
3. 整体审美意义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个大的整体,设计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和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住宅整体风格的设计。确定设计主题,然后根据这个设计主题,进行设计元素和色彩的搭配,保证主题风格的统一,提升室内的整体审美内涵。比如,墙壁的造型和色彩要与家具的造型和色彩相匹配,形成统一的风格,防止因设计元素的搭配与设计主题不一致而造成的突兀感。
五、结语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 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也进入了时下的历史课堂并得到普遍关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了计算机等科技技术,打破了传统历史教课的局限,让学生与教师的视野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现阶段由于很多教师认识不到位,使得当前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后期将会严重影响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就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历史课堂应用现状及先关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手段。
一、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日前比较新型的教学手段,自出现以来,以其自身多种优点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爱。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增加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如此才能提高高中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当然历史课也不例外。而且历史课程本身多以枯燥著称,引入多媒体手段后,通过视觉冲击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爱上历史。
2.有助于延长对应历史知识的存储
历史是唯一的,所以所有的历史教材中对应的图片、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都是一样,为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一次性把握众多教学重点。为此借助多媒体教学光盘存储对应的教学资料,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使用对应的教学资源。与此同时,资源的整合也方便了历史教师日常的备课过程,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自主的决定对应内容的删减,有意识的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有利于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
很多知识都是具体与抽象的合集,高中历史知识也是如此。高中历史中知识相对应还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是很难将具体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的。然而借助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找到对应的教学重难点后,可以通过在对应课件上知识强化进行标记。同时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也让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发挥,并从中了解对应的重难点,增强了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行进,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我国广大的高中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普及,其也已经成为了高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作为比较新的教学手法,不仅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让整个高中历史课堂充满了乐趣。但是当前的多媒体历史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多教师简单依靠课件使得学生仅仅是听,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并不了解,进而学生对于老师的依赖性逐渐弱化。因此,合理利用高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保证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三、科学应用多媒体的路径
1.融动态形势图于历史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历史课程由于其特殊性,为此整个历史课程也充满了各种历史性事件,这也让整个历史课堂充满了故事性。传统历史教授过程中都是通过教师简单的描述或者是借助简单的示意图表达历史事件,使得充满故事性的课堂瞬间变得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就不能让学生很好的了解历史背景,整个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极差。而多媒体教学由于借助电脑等科技技术,可以将传统口述的事件以及示意图通过动态图甚至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视觉上的冲击,更是让学生不自觉的爱上了历史课堂。与此同时,旁边配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演说,会让整个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2.借助多媒体科技重置课堂教学环境
素质教育作为近几年课程改革的目标,借助多媒体科技重置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情景教学作为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已经是培养学生情操与品德的重要途径。现阶段课堂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更是让学生在整个的课堂上积极参与,进而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3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思维
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尤其是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历史知识点的堆积。整体来说,高中历史还是一个逻辑性比较严密的学科,有着自身的时间线路。为此在整个课堂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抓住学生思维变化,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思维的发散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逻辑性思维培养也至关重要,总体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融网络资源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我们熟知的电脑进行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让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更是将网络资源为多媒体教学所用。
5.融习题练习于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成果都是通过学生课后作业进行评价的,此种方法长久看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评价作用。然而如果在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的将相关的问题融入讲课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对应学习重点,更是让学生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增加了教师教学的效率。
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自身的诸多优势,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老师如果能够更加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也会让高中历史整体教学质量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翠云.关于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2)
关键词:美国大学;资金安全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89-03
根据2013年世界高校各大学科排名,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如表1所示,美国高校在理科、工科、生命科学、医科和社科各个领域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安全稳定的资金是美国高校取得辉煌学术成果的基础。
表1 2013年按国家分布的世界各高校各大学科排名前20强(单位:所)
资料来源:http:///
近几年,我国对高校的投入加大;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学费收入也呈增长趋势;高校产业和后勤集团等各种投资实体不断增多,致使高校管理的资金量逐渐增加。研究美国大学资金安全管理的经验,有助于我国高校完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和模式,加强资金安全管理。
一、美国大学资金安全管理的经验
美国的高等院校分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的办学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所以资金使用自很小,政府会审批每一笔经费开支,学校只能按审批计划安排资金使用。私立大学的办学资金渠道多元化,社会资助和捐赠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政府拨款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学校使用资金很少受政府干预,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安排。不管哪种类型的大学,在资金安全管理方面都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一)采用两级预算模式
美国大学预算通常分为校级预算和院级预算两级,都是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由学校的预算管理办公室制订,由校长、董事会和州高教委与州议会分别审查论证,经州长审批确认后,学校严格遵守。校级预算主要负责核算校级收入,按照一定标准将经费划拨给各学院;院级预算由各学院自行制订,主要对自行筹资数额进行预算并在学校划拨经费范围内安排资金使用。美国大学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学校对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
(二)多渠道筹资,保证资金的稳定来源
如表2所示,美国高校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多渠道筹资制度,大多数学校发展有校办产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企业合作在大学设立了80多个研究中心,其中企业对研究中心的资助占60-70%,每年有超过7亿美元的资助。美国大学还广泛接受私人、社会团体和基金、教会与企业的捐款,2012年美国大学接收捐赠的金额最高达307亿美元,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三)积极从事投资理财,保持资金增值
美国的大学都从事投资理财,许多学校有专人负责投资股票,有的委托专业经理人,有的选择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学校的资金运作,并规定最低投资回报率标准。大学对投资管理情况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每个季度都公布学校的投资评论,每年在网上公布学校的财务政策和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各大学的基金保持很高的投资效益,基本在两位数的增值比例。201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捐赠基金有14.4%的回报率;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会投资回报率高达12.5%;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收益率达到11.3%。
(四)建有先进的资金结算系统,统一管理全校资金
为保证学校对资金的宏观控制能力,美国高校大都建成了资金结算系统,通过该系统完成学校各项经费的收支。虽然学校允许各学院自行筹资,筹措到的资金只需上交给学校很小一部分,其余部分学院可以完全按照需要自己安排使用;校级财务机构负责安排学院按比例上缴的那部分资金。但是学院各项收支结算要经过学校的资金结算系统,这样学校可以监督学院的财务活动,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防止出现瞒报或滥用资金的情况。
(五)高校内部成立审计部门,加强内部监督
美国大学内部成立的审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和审计学校内部的财务活动。审计部门独立于财务部门单独从事审计活动,只对学校董事会或校长办公室负责,而财务部门无权干预审计部门的工作,保证了监督审计工作的客观、独立性。审计范围包括全校所有部门,审计部门有权审查学校各级财务部门的账目和会计资料,各级财务部门必须无条件配合他们的工作,提供其所需的资料。
二、对中国大学资金安全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大学资金安全管理经验的分析,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合理设计审计部门,保证其独立运行
美国大学内部有专门的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相互独立,负责对学校的各项财务活动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内部审计,起到了非常好的监督作用。我国高校的资金安全管理与美国高校相比差异很大,审计部门一般由校长或主管财务的副校长领导,无法独立展开审计工作,所以很难对学校财务工作的真实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因此,美国学校的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
(二)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美国高校设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制定、执行和评价体系。在资金运用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对预算进行微调,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和灵活性。同时,引入绩效理念,每年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这有助于学校减少超预算支出带来的财务风险。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资金预算与执行两张皮的问题,很多时候预算流于形式,年初的预算只是任务分配,没有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大学的预算管理模式,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和科学评价。
(三)学校内部设立统一的银行账户
为了加强资金管理,美国大学基本都在学校内部设立了统一的银行账户,学校及各学院所有的经费收支都通过该帐户完成,一旦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发生,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并对其加以制止。在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账户,学校很难完全掌握下属学院的资金使用情况,容易导致挪用资金、滥用资金的现象发生。我国高校应该考虑尽快建立统一的银行账户,加强对资金收支结算的监督。
(四)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
美国大学基本都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财务软件系统进行资金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将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公布,有利于学校和学院各级管理层随时掌握学校的资金运行情况,并根据需要对资金管理活动作出相应调整。而我国只有少部分高校建立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且只是开发利用了系统的一小部分功能,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尽快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以提高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机制
美国大学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非常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评价和反馈。许多高校采用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框架,或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发展,尤其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风险管理,重视人的因素。美国大学的内控制度一般由学校最高层管理机构制定政策和方向,由学校的具体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内控制度,经校董事会通过后实施,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必须遵守。大学还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预测和处理学校的财务风险;并且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而我国高校资金安全内控制度缺乏严谨性,管理者拥有大量资金的使用权,但是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容易造成学校在各种经营活动中出现重大非法违纪行为。建议我国高校要强化财务控制审计,从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保证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所有的资金流动和价值转移活动;要强化会计相关工作岗位的控制审计,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并有效牵制;还要强化审批权限的控制审计,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对资金管理的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实施稽核,并定期、不定期或突击式的组织抽查或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资金安全审计制度。
总之,高校资金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务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基建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都提高资金安全管理意识,明确库存现金限额,加强预算管理和资金的统一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风险防范,建立财务管理绩效全面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管理者水平,从资金的筹措、使用、分配协调,到资产的采购、建设、验收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确保资金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晓莉.美国大学财务管理模式对中国大学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4):127-128.
[2]张伟.美国大学投资理财的经验及其启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12):84-87.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跨文化交际;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其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构建起现代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1、跨文化交际能力分析
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从事的交际过程,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和多个层面,综合看来,可以总结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文化意识为中心,可以说,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可以说,语言的输入实际上是学习者的自身主动行为,在多媒体网络的环境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其创造出丰富的且有利于语言学习的信息环境,让其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
2、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知识获取渠道,并为其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老师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化信息,推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提高英语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讲,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前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这种教学环境集图文和声色与一体,有着丰富的语言表现力,能够让英语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兴趣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充分的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相连,并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具体来讲,老师可以借助教材的相关配套录音和课件,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和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重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熟悉语言当中所表达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含义,进行对比,找到外国文化和我国文化的差异,并提升这种差异的敏感性,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这样在将文化渗透在语言当中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既学到语言知识,又体会到文化知识,一举两得。
同时,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当中的信息资源,创设活泼且充满生活趣味的文化场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和语言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模仿或者是角色扮演,让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这样能够在生活当中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和国外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语言,还能够体会到不同的地区国家的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能够将声音、文字、图画以及视频等资料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自身的感官系统,并引发自身认知结构的积极反应,进而就能很快的掌握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习效率,在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仅要依靠老师的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是有限的,学生需要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这一能力。
可以说,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构建对于学习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调动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普遍的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老师可以将课堂的教学目标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环境的魅力,并能够通过在环境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是掌握语言并实现交流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词汇的学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数据库中的实现一定文化语境中对词汇和习语等语言的理解,同时可以向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学习网站和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的方式,拓宽对文化背景的认识,并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观看,了解国外文化知识和语言的表达习惯,这对于今后的沟通和交流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老师既要注意对学生语言掌握程度的考核,又需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文化知识体系,为其营造出真实的语言文化交流的环境,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文化知识,进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结束语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外语学习提供了便利,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方便,可以说,利用该技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帮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环境;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20-02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环境对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英美文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结合现代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创造出寓教于乐的英美文学教学环境,构建新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被广泛应用在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和行为主义具有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的关键是要对外界的客观现象做出主观方面的分析和解释[1]。
将建构主义运用在学习领域,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行为,就是学生一直持续不断将其心理表征活动实现内化的过程。所以,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构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看成是加工整理外界客观现象和有关信息的主导者,认为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体系的积极构建主体,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辅助者,不是把客观知识的强制灌输主体。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客观实体的形式在不同个体中存在,同样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表达,其只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在主观上做出的分析或者解释,结论不是现实世界问题的终极答案,会不断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加深而进一步被改变或者是发展[2]。另外,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目标,也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不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不是告诉学生标准模式化的方法和答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目前我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很多共同点。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与英美文学教学的契合点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现在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要完全适应这种发展方向,就一定要认识到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批有能力、语言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广、文学素养高的优秀外语人才。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纲对高校学生的英语专业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高校教师努力培养高校学生获取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精神和能力。大纲特别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明确指出要把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很好地应用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人员对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了初步探索,以下是其共同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方面。在进行英美文学的教学时,采用机械和固定模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重点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知识的能力[3]。第二,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第三,需要把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和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播、电视、投影仪、网络平台和计算机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着很大的契合点。两者都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应用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方法
(一)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教师看成是主要引导者
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主要有英美文学史以及英美文学选读两个方面,具有覆盖面广和信息量多的特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英美文学的学习资料,补充课堂上教师涉及到的没有展开论述的知识内容,同时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学生还能够和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英美文学研究者做出跨时间和空间的交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4]。需要注意的是,网络资源尽管可以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便捷、快速地获取多种信息,可是其也有很多不利的方面,就需要教师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要搜集信息的有关网站和具体的搜索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仍然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是将教师的灌输者角色转换成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环境中,对英美文学教学采取主导-主体的方式,重点是要掌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英美文学的有效、快速教学。
(二)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必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最主要目标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掌握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尽量学习和研究英美著名作家的作品,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构建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英美文学有关的信息和文章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广播、影像等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配合音乐诵读、旁白等,以便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感官,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高校学生要获取大量的英美文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就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才可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外因,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是内因,外因在内因的基础上才会真正起作用。所以,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合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英美文学文章和有关信息,充分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完善自己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指出具体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选取信息,分析和评价资料,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5]。所以,在现代网络环境背景下,对英美文学采取主导-主体教学形式的关键是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
(三)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构建的基础是创设,也就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具体的情境。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看成最重要的手段,说明创设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在高校英美文学课堂上,多媒体信息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利用对一些文字和图片等资料的高科技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绘声绘影的学习环境,使一些抽象的文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赏析中,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教学模式。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式不同,只有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才会被很好地激发出来。在具体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将自己以后的学习重点确定下来[6]。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想法的机会,保证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我国目前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育环境下,要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充分运用在我国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师看成是主要引导者,将学生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还需要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方式,以及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是内因,使外因在内因的基础上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英美文学知识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肖剑.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2,11(8).
[2]海燕飞.利用西方文论和建构主义理念改革英美文学教学模式[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5).
[3]路丽平.建构主义下的英美文学网络教学[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