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登黄鹤楼作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登黄鹤楼作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登黄鹤楼作者

第1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②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黄鹤矶头,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②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镇。③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自古以来一直是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崔颢登上黄鹤楼,即景抒情,题了这首诗。诗人站在暮色苍茫的黄鹤楼头,眺望烟波滚滚的长江,关于黄鹤楼美丽的神话,引起了诗人对悠远过去的深沉凭吊,并且抒发出自己思念乡土的满怀愁绪。短短几行诗里,不仅洋溢着诗人丰富深厚的感情,而且气魄宏大地表现了祖国山川的无限雄伟与瑰丽。

诗从古代传说写起,据说是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一说是费文登仙驾鹤于此。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诗人从楼的命名着想,借传说落笔,以无作有,借虚写实,既境界阔远,又涵蕴空灵,一开头就写出了震撼千古的名句。接着以“一去不复返”绾合前后,生发出岁月流逝而不再来、古人离去而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今无异。人事之变异与自然之永恒,形成鲜明的对照,流露出作者对世事茫茫而无可奈何的感慨。接着由抒情转入写景,阳光照耀着汉阳平原,晴川绿树,格外分明;芳草长满了鹦鹉洲上,极其茂盛。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的长江中,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后渐被江水冲没。这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给崔颢这一联的写景之笔涂沫上一层感伤的色调。这时日已渐晚,眺望乡关,渺茫不见,唯有一片雾霭笼罩江面,也给登览者带来深深的忧愁。

诗的主旨是通过仙境与人生的对比,表现出热爱自然的深情,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登上高楼,联想传说中的仙人驾鹤而去,而今空留遗迹,自己却不能随仙远游,故顿生遗憾。但又眺望眼前的世界,汉阳原上,晴川历历,鹦鹉洲头,芳草萋萋,也非常美妙,颇堪留恋。面对如此好景,自己既不能成仙,又不能永驻,而只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而已,不由得北望故乡,愁情满怀。故“愁”字是这首诗集中抒情之笔,也是全诗的诗眼。

第2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一、考察学情,发现问题

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基于学情分析的语文课堂。只有寻找到学生合理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即时的学习状态,我们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身上往往有这样几个通病:

(一)审题问题,忽视题目的指向性

审题不当导致误答的情况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犹为突出。比如在高三开始训练之初,学生往往会注意不到“哪些手法”和“哪种手法”的区别。而在江苏省的高考试题中,试题往往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题的方向,给学生一些提示。如2010年的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一诗,第三题的题目为“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境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题干中引用了陆时雍的诗评,而实际上“代为之思”就蕴含了答案“设想”这层意思,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其情更远”,则涉及到了表达的效果,用这种手法表达的情感更深。又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第三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题干中的“变化”二字提示了我们思想感情至少有两种,答题时要注意将词中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感概括出来。

(二)概念术语混淆,造成答题有误

尽管在高一高二,老师在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和术语已经有所渗透,但是笔者发现,对这些概念和术语学生在实际答题时还存在着混淆的情况。比如“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概念,这是必须要帮学生区分清楚的问题。“表达技巧”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等多方面。“表现手法”可包含“修辞手法”,江苏省高考考纲里涉及到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2009年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第一题问的是“‘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11年的《春日忆李白》第二题问到“‘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概念混淆会造成此类题型答题错误。此外,不少学生对“衬托”和“对比”,“借代”和“比喻”这几组具体手法之间的区别还存在混淆,需要教师结合具体诗歌指导他们加以辨析。

(三)对诗歌内容不理解,读不懂诗歌

诗歌是一种“生命的感发”,是作者用来抒泄自己心中情感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和作者所处时代境遇不同,受到自身阅历的限制,再加上作者对诗歌内容进行了艺术的修饰,学生读到一首诗歌时往往会茫然无措,无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如2012年的江苏省高考题,温庭筠的《梦江南》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期盼丈夫归来的思妇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而有不少学生没能看出温庭筠是通过塑造一位思妇的形象来抒写情感,导致答题错误。

二、方法点拨,强化训练

基于学生学情,根据他们的具体学习状况,我们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方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高三诗歌鉴赏复习课效率。

(一)吃透考点,明确教学目标

考纲中对诗歌鉴赏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评价鉴赏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可以据此制定出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或从形象入手,或从语言入手,或从表达技巧入手,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诗词的情感。如温庭筠的《梦江南》一词,我们就可以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复习课教学目标的制定,给学生清晰的复习指向,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二)强化主题,分类梳理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之上的,若没有较充实的知识储备,鉴赏诗歌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面临枯竭。“汝果欲‘赏’诗,功夫在诗外”,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诗歌按主题分类梳理,深化对诗歌不同主题的认识,让学生读诗歌能有初步的整体感知。按主题,诗歌通常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诗、赠友送别诗和闺怨诗等类型。如2009年的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是军旅边塞诗,2010年的高考题《送魏二》、2011年的高考题《春日忆李白》都属于赠友送别诗,2012年的高考题《梦江南》则是一首闺怨诗。

(三)抓关键词,把握作者的情感

诗歌中常常有些词是能直接反映作者心情的,如悲、喜、怒、叹、愁、孤、痛、惊等。抓住这些词就能初步把握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能更快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送魏二》一诗标题中的“送”,诗歌中“醉别江楼橘柚香”的“别”,“江风引雨入舟凉”的“凉”,“忆君遥在潇湘月”的“忆”,“愁听清猿梦里长”的“愁”。诗中句句都有关键词语,能帮助我们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上,在指导学生解读诗歌时,不妨从这些关键词入手。

(四)举一反三,规范答题

要使高三复习课更高效,我们还需要举一反三,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培养规范答题的技巧。比如2012年《梦江南》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局”,答案为“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2009年《送魏二》的第二题“一、二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为“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这两道题目属于同一类题型,答案都包含了三层:手法、诗句内容、表达效果。将同一类型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起思维的链接,提升思维的品质,同时也能总结出规范答题的经验,使学生对考试题型印象更深刻。

(五)讲练结合,精选习题

第3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用作形容词的“空”

“空”作形容词使用,多取“空阔、空旷、空无一物”之意,诗人多用来营造凄清的抒情氛围,从而表现孤独伤感而又寂寞的情绪。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句,写暮色四起,戍角悲吟,昔日繁华热闹的名都变得凄冷空寂,故作者有“予怀怆然”之叹。王维在《秋夜曲》中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贺铸《半死桐》曰:“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空房”之中,“空床”之上,尽是孤寂难耐之情。前者写宁可秋露侵寒,不愿空房独守而弄筝不已;后者写丈夫丧偶,百无聊赖中听秋雨生寒意,更添相思。

用作动词的“空”

作动词使用,“空”多指时光或事物的逝去,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其动作性强化了逝者不可追寻的无奈和后人的怅惘失落之情。苏轼《永遇乐・明月如霜》中说:“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其中前一“空”字,抒发了佳人不在的惆怅,进而也就有了后边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临终的《示儿》诗写到死亡后身前事的虚无;“是非成败转头空”,扬慎的《临江仙》也写到了历史中兴衰成败的转瞬即逝。最为典型的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表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去台空”几乎成为人们表达逝者难寻的惯用词语。

用作副词的“空”

使用最多的,是“空”字的副词用法,也就是用“空”修饰后面的动词。“白白地、徒劳地”依然带给人无奈和失落。“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日落黄昏,思妇站在玉阶之上眺望,天边归鸟急急往巢窝飞去宿息,但不管伫立的时间有多长,内心依然充满无限空虚和落寞;“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将军谢尚得袁宏提拔,而自己之“忆”,却是徒惹知音不遇的伤感;“少豪气概总成尘,空余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王垫《西河》),壮志难酬,冯唐易老,只留下沉重的叹息。

但是,此时的“空”,也绝非空无一物,恰恰相反,存在的往往是美好的事_物,只不过良辰美景空在,赏心乐事难逢罢了。崔颗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即以黄鹤楼胜景为证,叫人往事难寻。而单是写六朝繁华散尽的就有韦庄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和五代欧阳炯的“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飞鸟啼转、明月悬天,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以乐景写哀情,借“自”“空”二字形成情感落差,愈见其悲。

第4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记诵理由】

语言的形象和意境的幽静,是本诗入选记诵篇目的原因。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记诵引导】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一、二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三、四句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五、六句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最后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宁静幽远的意境,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议先诵读数遍,然后闭眼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常建,按照游览顺序去背诵。

【默写提示】

这首诗难写的字有两个,一个是“籁”字,要注意是竹字头;另一个是“磬”字,可以与“馨”比较一下。默写时可以想象寺院里一般都有竹子和石头,这样就不容易写错了。还有两个字容易出错:“初”和“禅”。注意这两个字的偏旁,一个是衣字旁,一个是示字旁。有关神、仪式、礼节等的字一般都用示字旁。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记诵理由】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本诗入选记诵篇目的原因。

【记诵引导】

一、二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三、四句描绘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被王士赞为“雄跨今古”。五、六句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最后两句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默写时仍可以用想象法,把自己想象为杜甫登临岳阳楼。

【默写提示】

这首诗要注意两个字的写法,一个是“坼”字,要注意那一点不能少;另一个是“戎”字,可以与“戒”比较一下。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记诵理由】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记诵引导】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惜”字统领下文,直至“只识弯弓射大雕”句,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默写提示】

“惟余莽莽”的“惟”不要写成“唯”,“原驰蜡象”的“驰”不要写成“弛”,“江山如此多娇”的“娇”与一代天骄的“骄”不要混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 不要写成“竟”。难写的字有“莽”“裹”“娆”“骚”,默写时留意一下即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记诵理由】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梦回闻角、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全词运用了巧妙的对比手法,如梦与醒的对比,虚幻与现实的对比,都十分强烈,有效地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记诵引导】

词的上片写酒醉后追忆军旅生活。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演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下片前两句描写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词人的豪情壮志。但结语五个字“可怜白发生”充满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

【默写提示】

全词容易写错的字有“炙”和“赢”。“炙”不要写成“灸”,“赢”是由“亡”“口”“月”“贝”“凡”组成。“生前身后”里的“生”和“身”一定要注意,不能混淆。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记诵理由】

这首诗几乎是历代被编选、引用次数最多的一首古诗。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记诵引导】

此诗前半首是登楼吊古: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后半首是写景怀乡: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默写提示】

作者崔颢的“颢”由“景”与“页”组成;“芳草萋萋”中的“萋”不要写成“凄”,前面的“芳”是草字头,“萋萋”是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鹦鹉洲”的“洲”有三点水,“洲”是水中的陆地,“鹦鹉洲”是江心洲。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记诵理由】

《木兰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记诵引导】

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第四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第五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第七段,用比喻作结。第四段和第七段要作为记诵的重点。

【默写提示】

“朔气传金柝”的“柝”,“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辨”,“南市买辔头”的“辔”,容易写错;“对镜帖花黄”的“帖”,“出门看火伴”的“火”,是通假字,注意不要写错。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记诵理由】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短短20个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恬静的意境。语言平易雅淡,构思巧妙,耐人回味,历来被人们所称颂。

【记诵引导】

背诵时不妨关注意境的营造。作者首先描写人物的动作,“独坐” “弹琴” “长啸”,无不反衬出环境的幽静,在此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至此情景交融,月光淡淡洒向竹林中的弹琴人,抒发安闲自得的情怀。

【默写提示】

这首诗里的“篁” 不是常用字,泛指竹子,因此是竹字头。“琴”字下面没有点,部分同学容易写错。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记诵理由】

这首诗由“闻”生感,由自己的思乡之情推及别人的思乡之情,更能引起游子们的共鸣。

【记诵引导】

背诵时不妨由题目入手,春夜、洛城、闻笛分别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呼应了题目所提。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出这是送别之曲《折杨柳》,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默写提示】

本诗中的“洛”本义指洛水,因此是水字旁,部分同学容易写成同音的“落”。“折柳”的“折”要注意和“拆”字的区别。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记诵理由】

这首诗前两句“富于时令特色和地方风味,常为人所称道”(《唐宋诗词探胜》),后两句“写扫兴之余的一种补偿,未始无乐趣,故而使作者能独自消磨半宵,末句以‘落灯花’作结,尤觉圆而不琢”(《宋诗三百首》)。

短短四句诗情景交融,明净自然,善于捕捉细节,体现了宋人绝句清新隽永的艺术特色,被不少选本选录。

【记诵引导】

本诗前两句写景,“黄梅” “青草” “池塘” “蛙” “雨”为我们营造了江南雨季的独特景致,背诵时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记忆。第三句点题,已是深夜,客仍未至。“闲敲棋子落灯花”是本诗点睛之句,诗人虽有淡淡怅然失意,却索性把玩敲打棋子,震落灯花,一人独享窗外之景。

【默写提示】

本首诗难写的字不多。“黄梅时节家家雨”中的“家家”本不是难写字,但常常有粗心的同学写成同音的“佳”。

论?诗

〔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记诵理由】

本首诗匠心独具,语言浅近流畅,以人们熟知的李白杜甫为例,通俗易懂地阐释了“诗歌创作重在创新”的主张。

背诵这首诗,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不仅仅是诗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创新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诵引导】

开篇选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为例,赞颂了他们的成就“万口传”,第二句笔锋一转,“至今已觉不新鲜”。三、四两句顺势推出自己的观点,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也都会流传数百年。把握住作者论点是如何建立的,可以帮助你更快地背诵这首诗。

第5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例一: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主语),现代汉语语序为“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例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和“山前”是陈述对象,而“七八个星”、“两三点雨”应是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现代汉语语序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例三: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现代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二、宾语前置

(一)谓宾颠倒

例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和“应笑”是谓语,“故国”与“多情”、“我”皆是宾语,该二句正常语序为“(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例二: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按现代语序应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例三: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湿”和“寒”为谓语,都是使动用法(使动词),而“云鬟”和“玉臂”为宾语,此二句的正常语序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璧”。

例四: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的对象是“竹”,“爱”的对象是“山”。所以,句序应为“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例五: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欲穷千里目”,应为“欲目穷千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二)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中,“兵安在”“民安在”均为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句,句子语序应为“兵在安”“民在安”。

(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硕鼠》中“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为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句子语序应为“莫肯顾我”“莫肯德我”“莫肯劳我”。

(四)主宾换位

例一: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中,“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

例二: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中,“光彩生门户”应为“门户生光彩”。

例三: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中,“草惊风”应是“风惊草”。

例四:李白《古风》(其三十九)的“霜被群物秋”一句中,“群物”是陈述对象,“霜”是被陈述对象,现代语序为“群物被(遭)霜(而)秋”。

例五: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危石”和“青松”应是陈述对象,而“泉声”与“日色”应为被陈述对象。所以,该二句应为“危石咽泉声,青松冷日色”。

例六:辛弃疾《贺新郎》中“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按句意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作者是把陶渊明、诸葛亮用来比喻南宋陈亮,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否则会误解为“东晋陶渊明酷似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这既不合情理,也不合事理。实际上是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该句现代语序为“把酒长亭说。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三、定语前置

例一: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孤城”是“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该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否则,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例二:刘叉《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中,“横笛”是“声”的定语,该句应为“闻横笛声不见人”。

例三: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中,“香”是“雾”的定语,“书”是“山”的定语,而且两句中均为主谓倒置,句序应为“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四、定语后置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后句应为“一月夜飞渡镜湖”。因为“飞渡”的对象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所以“一月夜”应为状语,“月”是“夜”的后置定语。

例二: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锦官城”应是“花”的定语,句子语序为“锦官城花重”。

例三: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新雨后”、“夕阳时”分别为“竹”、“山”的定语,句子语序为“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五、状语后置

例一:杜甫《秋兴》(之七)“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和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动秋风”“笑春风”表面看是动宾短语,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应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也就是“秋风”、“春风”分别是“动”、“笑”的后置状语。

例二:杜甫《秋兴》(之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中,语序应为“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院(中)坐”。“朝晖”与“翠微”都是后置状语。

例三:李商隐《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永忆江湖归白发”应为“永忆江湖白发(时)归”。“白发”应为后置状语。

例四:杜甫《日暮》“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两句诗中,“石泉流暗壁”语序应为“石泉暗壁流”,“暗壁”是“流”的状语,意为“从暗壁上流过”。

第6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一、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概括作品的重要内容,可以揭示作品的线索,甚至可以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2005年江苏卷中《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二、从诗词有关表情、表意的关键词突破

在诗词所写景中找出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很重要,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1江苏省扬州市高三调研卷中《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本词中“衰、短、残”分别用在了“柳、亭、阳”三个意象前,无不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情感,用这些带有表情、表意的词来表达作者的羁旅愁思,从而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又如李煜的《浪淘沙》中“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中“寒”字,作者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有特定含义,通过意象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独特的情感,通过意象也可以交待一定的环境或背景。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特点,从而帮助理解作品的内容。如2004年江苏卷中《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众多地名,稍有点诗歌常识的学生一看便知,这些地名都是边塞地名,是交待了征人的戍边生活环境,从而很顺畅地解决了第1题疑问。

四、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

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尤其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家。如2009年江苏卷中《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岳飞,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抗金名将,其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是一直未得高宗真正赏识。他的词作虽少,但评价甚高,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与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本词就与这一主旨有关,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豪情壮志。

五、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有的古诗词常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平时阅读面较广,适当了解一些著名典故,无疑会帮助我们把握作品主题。如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卷中《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尾联明显用了两个典故,“投笔吏”讲的是汉朝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故事,由于贫寒,班超曾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后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后终成大器。而“请长缨”讲的是西汉终军的故事,武帝时,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归附,终军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人便用“请缨”典故表达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了解这些典故,便可以准确地分析出本诗所寄寓的情感。

六、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

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如2011江苏卷中《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1: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注2: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注解1,我们可以得知作者是在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而首句称赞李白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说李白思想情趣,卓异不凡。这样理解,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写杜甫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而通过注解2,我们可以判断,前句是写实景,后句是想象,虚实结合。看似平淡,实则含蕴极丰。杜甫写自己对李白的想念之情,为什么要让李白也想念自己呢?“渭北、江东”可以增加空间感,而“春树、暮云”体现了时间感,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对你深情牵念”。这样理解,更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对李白的那份钦敬仰慕、无求回报的高尚友情。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注解的作用不可忽略。

第7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一.问何物,能令公喜: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读本《唐诗宋词选读》。实际课堂中,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具体诗歌的时候,应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记住重要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以及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这样学生们在解读新的诗歌时,不仅能够因人论世,因事论诗、因时论诗,还可以结合常见意象合理推断。没有积累,就无从解读诗歌。除了《唐诗宋词选读》,我们在新的题目接触到新的意象及重要作者时,还应随时保持积累的习惯。如每天早读诵读一首诗词,并配上赏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积累。贵在坚持,只要我们把这个有意义的工作长期做下去,肯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典诗歌。

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联想

在有了足够积淀的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这个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诗歌是凝炼的艺术,很短的文字,内蕴很丰富。我们在看一首诗的时候,要合理想象补充成分。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为了生动地表达出他的思想,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我们要求学生解读诗歌时必须掌握的步骤。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训练,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传承文明。

如04年江苏高考题《征人怨》里的第一句:岁岁金河复玉关。首先我们根据“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意象积累知道玉门关在边疆,我们再翻译落实:年年金河又玉门关。这样解读肯定不过关,于是我们还要发挥想象力,根据文本合理推断,适当补充成分。征人年年都在边关征战,一直在打战,通过这个“复”字,我们能感受到征人的厌烦、厌恶之情。如此解读,诗歌就好理解了。《征人怨》还有一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我们学过杜甫的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这里就可得知“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也就可以推知“青冢”也在边塞,那么《征人怨》的第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了。

三.思君忆君,魂牵梦萦:技巧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这给鉴赏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做些技巧分析,进行适当的句法调整等等,理解鉴赏起来就容易多了。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分析句子可以看出,其中“枣花”是主语,“落”是谓语,“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所以这个句子中句子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再如对偶的规则经常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事实上,名词还可以再分为好多种,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如09年江苏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同学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会有两个地方难以理解。一是“万岁山前珠翠绕”里的“翠”指的是什么,因为有山,所以他们很多人会认为是“树木”,是“翠绿的树木”,这样理解看上去好像是合理的,可是却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如果同学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翠”与“珠”相对,他们是并列关系,“珠”我们知道指的是珍珠,那么我们也由此可以推知“翠”也是一种饰物,那可能就是翡翠之类的饰品了,这么理解就对了。所以我们真要学会分析诗句的对应关系。二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中的“膏锋锷”难以理解,也无法迁移,我们没法推知。这个时候,细心观察,会发现“膏锋锷”和“填沟壑”相对应,我们从“沟壑”的关系可以推知“锋”和“锷”是相类似的一类事物,由“填”的动词性推知“膏”的词性也是个动词,这么一推断,原来两个难以理解的诗歌就迎刃而解了,于是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了。

再如《征人怨》里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推知“金河”也是边塞之地。“朝朝马策与刀环”这句,我们也能推断“马策”是个名词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解题的时候,拿到的分就会越来越多了。

四.我已多情,更撞着多情的你:修辞

我们说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以想象、积累、迁移、推断、翻译为主,可是落实翻译的时候不通顺,于是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这个角度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08年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字面上的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所以作者看不见长安了”,这么理解就难以领会作者的深意了,我们可以调动积累,迁移推断,我们在《滕王阁序》里有这样的一句:“望长安于日下”,这个“长安”指的是“朝廷”,再结合李白的生平,我们就可以推知,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什么阻碍了他见不了朝廷呢?这么一推断,我们知道“浮云”喻“小人”,“日”喻“君王”。那么诗歌的内蕴就清晰多了。

再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的“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根据对仗的原则,我们知道“珠翠”是饰品,其实指代的是女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进一步分析就是统治者骄奢逸的生活,如此理解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五.总把芳心深相许:暗示

07年江苏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他们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暗示是“一种”,可是我们的学生审题不清,不认真看题目,回答了好多种,这个分失得就很可惜了。

有的时候,诗歌内容不好理解,看看出题者的暗示,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05年江苏高考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诗中的第二句“开门复动竹”,很多学生会理解成诗人打开了门,这么理解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却是错误的,如何正确地理解呢?我们看出题者的第一题就清楚了:“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既然他说“微风贯穿全篇”,就暗示第二句也是跟微风有关的,于是,我们就清楚了,是微风吹开了门,又吹动了竹林。这样,我们就清楚地理解了诗歌了。

再如2012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望蓟门》里的第一句:“燕台一去客心惊。”很多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积累,重点实词“去”,解释为离开,“燕台一去”是个倒装句,于是解释为“一离开燕台”,这么理解还很有成就感,调动了掌握的知识,合理推断,还很通顺。可是他们就没有注意出题者的第一个问题:“全诗写的是作者愿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那么“离开燕台”怎么跟望蓟门有关系呢?这么一分析,我们发现,不是“离开燕台”,“燕台”是个高台,作者是登上燕台愿望蓟门的,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借助于出题者的暗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得理解诗歌。

第8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李商隐《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传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冠以“空”字,意思正好相反,军队不是护卫,而是发生哗变。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的“空”,表达的是六朝繁华不再的沧桑之变,给以一种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第9篇:登黄鹤楼作者范文

[关键词]高考 诗歌鉴赏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54-02

诗言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诗歌也有一个中心思想。除少数哲理诗外,一般来说诗歌都以抒情为目的。所以诗歌鉴赏首先要搞懂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诗歌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诗歌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表现手法,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可以说诗歌鉴赏的所有问题都是由这两个问题衍生出来的。

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的前提是理解,如果连诗歌内容都不理解,那么所有的鉴赏都成了空话。研究近几年来的各地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的题目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真正深入的、专业化的鉴赏题目少之又少,这是诗歌鉴赏必须由基本的诗句理解入手的这一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当然也是由当前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决定的。以江苏的高考题为例,自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江苏高考题一半以上的诗歌鉴赏考的都是对诗句的理解。如2004年的《征人怨》第一题,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二题要求解说每一句话里的怨情。2005年《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第一题要求具体说明微风是如何贯穿全篇的。2007年《鹧鸪天?送人》的第二题要求说出诗歌最后两句蕴含的新意等等。说到底都是理解的问题,理解了就不难回答。此类题目看上去不难,但一定要根据要求作答,怎么问怎么答,但也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理解诗句有几个基本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才不至于让我们的理解偏离诗歌本身的内容,诗人的本意。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一首诗句简单明了,可以说理解上没有一点的障碍,但是如果不抓住题目,我们就很容易只是将诗歌内容理解成新婚女子入洞房第二天见公公婆婆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扣住了题目,我们就知道作者其实是以新妇自比,向朋友讲述自己考试前的紧张心情。再比如2010年高考题,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抓住了题目中“送”,我们就知道谁去谁留,就不会将诗歌感情误解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不注意这一点,题目常被他们忽略,不少学生提起诗句来还能跟在后面吟诵,可是真正问他出自哪首诗,他们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来的。可见学生对诗歌的题目还不太注意,缺少必要的敏感度,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理解诗句第二点要关注诗歌作者,做到知人论世。不少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有自己喜爱的侧重的创作题材,有时抓住了作者就抓住了诗歌内容的大致情感,如陆游、辛弃疾、岳飞写的爱国诗词,或表达豪情壮志、或渴望收复失地、或抒发怀才不遇之感等。再比如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歌,李白的卓然飘逸的浪漫主义内容诗歌,孟浩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高适、王昌龄的边塞诗,再比如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等等。我们知道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都在名家当中选题,而这些名家、名诗人词人,一般我们在高中阶段都有涉及,所以做诗歌鉴赏题时不可将作者忽略,看一下作者,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些名家作品,不难对所选诗歌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理解诗歌的第三点是要注意诗歌后面的注解,要知道高考试卷的长度关系到学生的阅读量,一般都有严格的控制,可以说高考试卷上是没有废话的,诗歌鉴赏同样也不例外,所以说诗歌鉴赏下面只要有注释就一定是有用的,我们千万不可忽略。一般来说注释关系到词语的理解,写作背景等,不仅有助于理解,还牵涉到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可忽视。比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下面附了详细的注解: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这三个注释对理解诗歌内容与后面的题目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二个注释,如不加注意分析,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题就没法回答。只有注意了这个注解,我们才能知道“渭北春天树”写的作者眼前所见的景色,是实写,“江东日暮云”写的李白所处之地的景象,是通过想象进行描写,是一种虚写,弄清楚这些内容,学生才有可能回答出这一联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知道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理解诗歌的第四点是要注意调整语序,灵活理解,并通过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补充,切忌生硬死译。我们知道诗歌讲究押韵,讲究平仄,所以诗人在写诗时为了做到押韵与平仄,为了追求音韵上的美,常常调整语序。比如,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里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所以说“慨而慷”,而不说“慷慨”,就是为了和前面的“过大江”押韵。尤其是词,每一个词牌对词上下片的长度,全词有几个句子,每个句子里有几个字,每个字是什么声,都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说的就是这个规矩。词人们只能严格的按照格律来填写,因此写词也叫填词,不少学生因为没有掌握诗歌的特点而生硬地理解诗句,导致对诗歌的错误理解,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高中选修语文课本《古代诗歌读本》中选录了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其颈联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不少学生对这个句子不理解,说,么能开出泪水呢,孤舟又何以一下子系住故园心呢?我引导他们结合注释,再对语序进行调整,很快他们就理解了诗句:想当初(他日)我系舟登岸(孤舟一系),到如今已两年了(丛菊两开),每每想到故园,我总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一调整,诗歌内容与情感也就把握了。有时学生们不大会调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到诗歌当中去找出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理解,这些信息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以及那些流露情感的词语,然后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散文、小说要写几千字、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才能将中心思想、情感完整表达出来,而我们的诗歌只有区区几十个字,要想在几十个字里面将意思情感表达清楚,其语言必然要十分精炼,很多内容要我们去想象补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