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

第1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一、 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

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畏惧数学学习。普通中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从小学四年级对分数的加减运算就开始存在运算障碍,运算能力差,进入中学后,随着科目的增多、内容的拓宽、知识的深化,加之小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产生畏怕数学学习,直至放弃学习,出现上课睡觉、双眼望黑板发呆的状况。

2. 普通存在思维习惯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思维不匹配。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严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极强的学科。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学的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有重点中学筛选后的学生,有来自各地区的农民工子女……,由于教育不均衡的因素,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参差不齐,普遍较弱,缺乏基本的数学素养,学数学的“悟性”差。

3.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曾对执教班级的听课和作业状况作过如下调查:课后有约8%的人有预习习惯。约20%的人抄答案,做不起等老师讲的约30%,同学间讨论的约25%,有问题问老师的约15%,独立思考完成的只有约10%。这说明相当部分的学生缺乏自觉摄取的能力,学习自控力差,被动学习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使成绩逐渐下降。

二、 解决普通中学数学教学问题策略

1. 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凭兴趣而学习,所以,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教学中注重数学美的熏陶。如在教学中介绍一些数学小故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图形美、对称美、符号美等。

(2)优化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体验、理解有关知识,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亲自去感悟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3)利用数学活动,增进师生情感,激活学生的兴趣点。

(4)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他进取的愿望就会消失,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声中证实自我的价值,这是一种不甘落后的心理现象,普通中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不太好,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有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 抓好初一起始教学,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科目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加之普通中学的学生对数学基本的运算能力、基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抓好初一起始教学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

(1)有效进行初中学习方法指导

从小学到中学,普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还处于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这就需要在初一刚入学的前几周对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的学习方法进行切实可行的学法指导,可采用老师或学校向学生专题介绍如何学好数学、怎样听课,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等形式,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重视双基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没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进行数学的科学思维,面临的只能是数学难学,导致初二的严重两极分化,而普通中学面临的是相当一部分缺乏双基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整个初中教学,特别是初一起始教学中侧重双基训练,立足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适当放低难度,可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训练,增强信心。使学生打好基础,积累经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3. 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的主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普遍存在思维习惯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思维不匹配的现状下如何才能完成好这一任务呢?

(1)抓好认知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实施七年以来,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下所带的两届学生,感受到若抓好学生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数字发展到符号,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的认知培养,对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普通中学的学生普遍认知能力差,两届学生中学到“字母代替数”这章时,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字母能代替数,字母怎么代替数……,若出现类似的认知障碍,就需要举出大量的实例来突破难点,逐步培养认知能力,缩小两极分化。

(2)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类思维可以分为三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并建议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研究的突破口。普通中学学生的思维侧重于形象思维,若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生活中的实例、数与形的结合等把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的状态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记忆知识。

(3)注重知识的分解与组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新课标的显著特点就是将知识点分散呈现,充分体现了“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在这个理论前提下,将原本难以琢磨的复合知识通过解构,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知识,特别符合普通中学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普通中学的学生遇到多个知识的复合题型普遍感觉困难,是因为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若在教学中注重把复合知识分解成一个个清晰明白的小知识,“化整为零”,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例如圆这章的教学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难点,它是几何直线型和曲线型的结合,覆盖了三角形、四边形、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方程等知识,学生解题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学生善于找出基本图形和基本知识点,对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从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4)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后继学习的潜力

人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今天的得益是小利,明天的收获才是大利。普通中学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跨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潜力,必须重视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升华,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可以说,它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核心,作为普通中学的教师更应帮助学生提炼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过学习“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后继学习打好良好基础。

4. 适合普通中学的学生的教学是最好的教学

第2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关键词:专业成长;理论知识;反思

教师队伍的现状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实践证明,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推动学校发展。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保障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改革与发展生物教育,推进生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一、普通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成长现状

1.教师理论知识的局限

对于普通中学而言,由于生源欠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缺乏学习兴趣及求知自主性,学生间更明显缺乏内在的竞争力。而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的学科,信息每天都在更新,科学每天都在进步,一套固有的理论知识是适应不了新时代的学生的。

2.教师心理平衡感的缺失

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都想尽心尽力教好每一位学生,做出一番成绩。但是,由于普通中学的升学率低,学生普遍出现懈怠和消极的现象,当教师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时,就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平衡感缺失,心里就会产生一些消 摘 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社会也愈来愈重视培养人才的生物科学素养,对生物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普通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问题及策略。

关键词:专业成长;理论知识;反思极的想法:努力也没有进步,何不按部就班?还有一种想法是认为生物是门“小学科”,课时多,任务重,但是分量却很轻,还得不到学校学生的重视,因此教师的个人进取信念在逐渐瓦解,个人的成长就会停滞不前。

二、普通中学生物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1.增强教师成长意识

(1)制定教师职业生涯目标

教师生涯目标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未来某段时间要达到的具体成就。在教师生涯中,教师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有适应阶段、发展进步阶段,也有“徘徊”阶段,还有“成名”阶段。总之,教师的成长基本上沿着新教师、胜任学科教学的合格教师、精通学科教学的专家型教师、谙熟教育规律的教育名家的轨迹发展。

(2)增强个人幸福感

众所周知,学生都喜欢最后一节上体育课,但有一个学期由于个人原因不得不私下将其与前面的课对换。记得那时全班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时,几乎是全部反对的,个个眼里充满了反感,继而排斥上我的课,甚至觉得这个老师好自私。然而没过几天,一个学生私底下告诉我:“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你换课的原因,现在全班包括反对最强烈的同学都已经同意了。”作为老师,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一群可爱的学生。

2.不断构建理论知识

(1)参加各种培训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参加学校、教育部门组织过的培训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受到触动和影响的只有最近的一次教师培训。那次培训的教师讲的内容刚好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但她却以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长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在那次培训上她没用华丽的辞藻,没用冠冕堂皇的理论,用的只是自己及身边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但却引起了所有听课老师的共鸣。因此,参加培训是在与智者进行交流,是一种精神上的碰撞。

(2)开展教育科研

“科研兴校”是我们普通学校求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工作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在研究上,我们要立足于课堂,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构建开放性学习方式,建立“研究―推进―再研究”的模式。而对于普通中学的生物教师而言,由于学校的设备及条件因素,平常的动手实验都很难实现,更别提科研了。因此,学校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督促教师不断向科研的方向努力。

3.在实践中加强反思

(1)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反思日志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课后反思形式。教学后记是对自己一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或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的思考分析及对教材内容组织做一个简单小结,写在教案末尾。在后记中主要撰写课堂突出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观摩教学

笔者在上“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课时,曾对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及刺激引起生物电的原因的内容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讲授才能将这部分内容简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通过网络反复观摩一位教师的录像课后,结合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独特方法教授后,不但学生对此内容印象深刻,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笔者也曾经对自己的课录像过,发现这样的方式能更直观地将当时的教学情景呈现在眼前,通过反复观看和体会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总之,新课改要求新生代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进行专业化成长,不断塑造科技时代的教师,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3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关键词:功能目标;交流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

据调查,有些地方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人数比逐步接近1:1,职业教育逐渐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职业教育中,体育教育仍然沿用着普通中学体育教育模式。没有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而制定适合的体育教育模式,这样做所造成的后果是: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不能直接反映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为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普通中学体育教学,很难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如要让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脱离普通中学体育教育模式的束缚。使其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所创新,更加适应择业、就业的需要,最终适应社会的需要。

职校学生正值人生发展的阶段,精力旺盛,这会给不少职校学生一个错觉:“病不倒,跨不了”,认为今后找到好工作最重要,不锻炼也无妨。但是,职校生只有亲身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才能增强体魄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才能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宗旨得以实现。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即将踏入社会,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证,很难适应日后的工作强度需要。

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多数将直接面对社会、面向未来。目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沿用以往普通高中模式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虽然有些地区的职业学校引入并进行了如选项教学、选修课、体育俱乐部等教学形式,但目前职校的体育教学与普通高中并没有实质的区别,缺乏自身的特色。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远不能与当前的职业教育相适应。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突出职业健康教育观念,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素质,增强他们的体育意识,教会他们更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意义非常深远。

由于职业学校体育教育因培养目标的特殊,故有着自身的特点:1.教学时数少。因专业、学历层次不同,故学制一至三年不等,并常有实习穿插其间,所以教学学时更是少之甚少,连续性差。2.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最基层的工人、技术人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所以要针对这个特点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3.有专业要求。各专业不仅仅对身体各部位力量、柔韧、抗疲劳等指标要求不同,并且对学生组织、管理、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也大大不同。4.理论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在以后的工作或者实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根据专业要求,还需要介绍卫生知识、救护知识、健康保健知识等。由上述特点可知: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职业教育的内部,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而应把注意力扩展到职业教育的大系统中去,扩展到社会宏观系统中去。在进一步提高短期效益的同时,重视长远效益,为学生从业与终身发展着想。学生是否积极、自觉、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应作为学生是否受到良好体育健康教育的标志。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健康的教育已成迫切任务,即提高锻炼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锻炼技能,使之毕业后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延伸,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中职院校学生都是考试的落选者,成绩优秀的学生大都选择了普通中学继续深造,而成绩不好的学生被迫进入中职院校,所以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现象。他们常常被视为考试的失败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歧视,再加之毕业后就业的压力,造成这些中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害怕与人交往。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紧张的心态平静下来,在持续紧张的学习、工作压力下,或是在情绪消极低沉的时候,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对消除疲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有益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那么,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专题的教学,对学生培养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很有必要,也更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其次,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采用激励和肯定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利于培养自我意识和树立自信心。通过开展体育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以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而且调整了学生的心态,让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第4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学教育 教师 学生 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越来越突显出重要的地位,教育水平也随之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我认为有必要从数学教学这方面来分析一下中职教育,现结合本人自身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中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

    (一)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主体—学生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中学成绩的就不够理想,特别是数学成绩,水平参差不齐。进人中职学校以后,有些学生的自信心不足,成才的愿望也不够迫切,再加上他们在中学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于有相当多的学生对数学有抵触情绪,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有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和生活习惯,例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有听不懂的地方就不想再听了,产生厌学、怕学的现象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研究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一一课堂现状

    不管什么学科,它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学并不是强调教师或者学生某一单方面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学过程往往就只注重教师的任务,缺乏有针对性的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也得到了相应的知识;再一方面中职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也是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中职教育更强调的是实际问题和基础问题,是要让学生能够学懂比较实际的问题和比较基础的知识,不必要将内容分析的像高考题那样深,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有可能就会出现教学成果滑坡的现象。

    二、提高中职数学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一)强调中职数学教学同中职学校实际相结合

    1.反对将中职数学教育普通中学化。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和普通中学的生源不一样,我们不应该用普通中学的要求和目标要求教学,教学方一法、教学内容更不应该照搬。所以我们就要努力研究符合中职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反对脱离实际,只照顾一些优秀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尽力地兼顾每一个学生。绝对不能出现教师只照顾和关心基础好的学生,对那些后进生不闻不问,甚至只要上课不说话就行的极端现象,否则就违背一了教育的方针。

  3.要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学生加强情感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耐心地辅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二)注意课堂的数学教学和课后的反思

    1.数学教学不是几个基础好的学生的问题,一定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单一的讲授,多采用讨论、交流、实验总结的方法。多具体,少抽象;多基本,少技巧,优化课堂教学。

    2.针对学生数学基础差,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最通俗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漫慢发现知识的规律,让每个学生都加人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学习兴趣。

    3.教师要对学生负责,热爱学生,为学生着想,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生动的教学风格和富有感染力的个人魅力来促进学生学习。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地区之间的交流

第5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普通中学在教务处之外又设立了学生处、教研处等部门,只有具体工作事务的分工不同,实质都是教务管理工作。学校由于中层领导的安置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等需设置一些部门会使得学校行政部门过多和领导干部的富余,这就导致各领导职责权限不明确,各种工作指令由于中间环节过多,会导致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传,阻碍了信息沟通,教务管理效率明显降低。在普通中学中有正副主任、助理干事及普通教务员若干级别。上级和下属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只建立在职位关系上,这导致一些教师职工对权威的欲望和崇拜强烈,甚至不把精力放在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上,而是考虑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以获得职务晋升机会和方方面面的照顾。学校教务设立多位主任分管教学工作领域,很容易出现部门间的拉帮结派现象。各主任之间经常出现沟通障碍,有时职责不明、意见不和又加大了信息传递的困难和工作的复杂程度;普通教务员很少有机会参与相关决策,在执行工作时经常会产生各种困惑,造成多重责任的教务员工作多向多难的矛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极易导致教务人员的挫折感。

二、制度建设上过于松散

良好的制度是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保证。目前学校制定了关于各部门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各学校教务处其实都有部门内的规章制度,但是很多时候都形同虚设。由于主任的一言堂模式,那些奖惩制度根本没有具体的评定程序和考核标准,学校举着所谓人性化管理的旗帜,并没有将各项规章制度付诸实施;有的学校强调规章制度的实施,但在其执行过程中却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导致适得其反。这样的制度建设,没有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执行力不够,组织评价考核的不作为不但不能提升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能,反而会降低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阻碍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效率提升。

三、教务管理者任免随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我国普通中学校长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任命的。这在欠缺了一定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严谨性。这种体制容易造成相关领导的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先天不足,有的校长的管理经历比较单一,加之缺乏相关管理能力的培训方面,没有系统地教育管理知识,使得学校领导缺乏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指导,制约了管理改革的开展。同样的,学校教务主任等中层干部的任命也是由校长指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准。没有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就容易出现由于某人在学科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而得以任命,但这类人往往缺乏相关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不适应教务管理的岗位;还有一种是在教务处或总务处转任来的,虽然其具有一定的部门领导能力,但由于对教务相关流程和教育教学环节的不熟悉,也不可能促进教务工作效能的提高。更有甚者由于人情关系等因素任命教务主任,这样任命人员也难以服众,普通中学内部的官本位意识严重。领导如果没有与岗位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很难开展相应的工作,提高工作效能。但由于管理者的任免缺乏规范性,就算管理方法因循守旧,部门效能低下,教务管理者也能长期领导该部门不会被罢免。

四、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未得到切实执行

近几年来,学校采用了以聘任制为核心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但实际上学校一直奉行却是只进不出的用工原则。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岗位的设置没有标准的规定,对学校核编定员工作没有严格监管,对缺编和超编的学校没有有效的措施,导致一些学校因人设岗,人员使用效益低下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校内各岗位人员职责考核缺乏科学的操作手段,标准难以统一,造成教务人员互相推卸责任,阻碍教务管理工作效能低下。

五、总结

第6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关键词:考务员 普通高校招生 中学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形式的考试,不论何种性质的考试,都离不开考试管理人员,因此,所谓考务员,故名思义,就是从事考试考务管理的工作人员。由于从事考试的性质和目的不同,考务员的分类很多。本文要议论的是教育选拔性考试考务员中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员制度在中学建立的必要性。通过南宁市所属区县建立中学考务员制度实践的调查,分析研究中学考务员在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管理中的作用,探讨学校考务员制度建设对整个招生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为适应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实现招生考试手段现代化打好基础。

1 中学考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从调查可以看出,南宁市所属区县中学考务员名称的出现和考务员制度的建立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

1.1 1977~1985年,高考的恢复工作。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农民、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高考制度恢复在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招生机构相继组建,招生队伍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初期,高考的许多政策、规定、办法还不够完善,各级招生机构基本都是临时班子,工作人员也都是从各有关单位抽借,一年一换,没有稳定的招生考试队伍。主管中学招生考试的工作人员也都是临时派用。这个时候参军、招工相对容易,就业矛盾不十分突出,高考还不为社会普遍关注,招生考试考务工作中的问题还不十分尖锐,尤其对中学考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足,因此在这个时期对中学考务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是不现实的,是高考制度恢复时期的局限。

1.2 1986~1999年,中学考务员初露端倪,这个时期招生机构相继建立,招生队伍逐步形成稳定,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政策、规定相续出台,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步入制度化。

1.3 2000~2012年,是南宁市所属区县中学考务员队伍的形成和考务员制度建立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十年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各项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尤其省市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办法的出台,对区县招生考试工作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要求更加严格,区县考点大多实现了规范化,随着招生手段现代化的推进,中学考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求更高、更细,如果忽视考务员的作用,必然影响区县达标,在这种新的形势要求下,南宁市所属区县在中学相继建立了考务员和考务员制度。

2 中学考务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普通高校招生对象,基本上都是普通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生,因此做好中学的考务工作,对整个招生考试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从事中学考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办事人员是中学的考务员,考务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贯穿整个招生考试工作的全过程,这是中学考务员工作对象和工作任务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这种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2.1 宣传员。中学考务员是普通高校各项方针、政策、规定、规则、办法的义务宣传员。他不计任何报酬向学生、考生、家长进行义务宣传,接受学生家长教师的咨询,代表学校、政府讲解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在平时和考前向学生宣传有关考试纪律、守则,进行考风考纪教育。因此,中学考务员是整个招生考试的第一窗口,他直接接触广大考生、家长、教师和领导,承前启后,是联系考生和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个考生首先都要通过中学考务员的工作,才能走向理想“天堂”。

近年来高考实行标准化考试后,特别是实行高考网上阅卷改革,招生管理部门对考生进行高考答题提出严格的要求, 对考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能准确的把信息传达到考生那里,这就需要我们有专职的考务员。

2.2 检测员。中学考务员是考生资格认定的检测员。任何一种形式的考试,都有明确规定的对象和条件,凡不符合规定对象和条件,参加考试,就叫做违章报考。无论哪类违章报考,本身就失去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因此历来考试的组织者,都对违章报考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一经发现坚决取缔。我国现行普通高校每年都明确规定了报考对象和条件,如年龄、学历、户口、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不符合条件的不准报考。近年来高考移民现象日趋严重,对本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进一步完善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中就读一定学习年限相结合的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考报名办法作为限制条件,有效的抑制了高考移民势头的蔓延。但是这些所有政策的落实,都要靠基层的考务员来进行把关。这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第一关,即报考资格审查关。由于普通高校招生对象,主要来自普通中学的应届往届生,班主任最了解应届生。对于往届生,我们的考务员知根知底,因此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有无违章报考,关键在中学考务员是否按报考条件、规定程序对报考生进行严格检测,这既是中学考务员的任务,又是报考程序的规定。由此可见中学考务员应成为当之无愧的普通高校报考资格认定的检测员、资审员,能否做到严格把关,关键在能否把考生资格审查权真正落实到中学考务员。“谁签字谁负责”应改为“谁应签字,谁签字,谁负责”,这样就排除了许多干扰。

2.3 指导员。中学考务员是考生信息录入正确的指导员。人所共知,任何一种形式的考试,考试的组织者,都要按照考试的目的、用途对应考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因此,考生信息采集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些信息有无差错不仅影响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进程,而且也影响考生的录取,严重差错甚至影响考生前程。因此中学考务员的工作是普通高校整个招生考试的基础工作,是整个招生考试系统工程的基础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否则就会遗患无穷。

3 建立健全中学考务员制度

建立健全中学考务员制度,是调动和持续发挥中学考务员积极性的根本保证,是搞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这项基础工程的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3.1 制定严格的考务员选聘条件和选聘程序,这是保障中学考务员高素质的关键。中学考务工作繁杂、具体,其政策性强,时限性紧,工作量大,准确率要求高,因此,只有政治思想好,作风正派,工作责任性强,热爱熟悉招生业务,严格按政策办事,遵章守纪,身体健康,热心为考试、考生服务的人,才有资格选聘为中学考务员。

3.2 明确规定中学考务员的职责和任务。这是对学校考务工作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做到有章可循。所谓职责,就是工作职务或者工作权利,有多大、多重的任务,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利,没有权力的任务,任务就会落空。职责和任务是互相依存的,是很难绝对分离,更不能对立,它们是一致的,因此在建立健全中学考务员制度时,考务员的职责和任务要作为考务员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首先明确。根据南宁市所属区县的实践,具体职责和任务应根据各地实际而制定,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

3.3 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普通高校的招生考试工作和其它任何工作一样,都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要求,都有完成时限和质量要求,都有一个客观评价或者说对工作好坏的界定标准。如果工作没有好差坏之分,“一锅煮”,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因此中学考务员制度的制定不可没有考查办法和制度,否则就无从评价考务员的优劣,南宁市所属区县大多对中学考务员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和年终总结相结合的考查制度。

3.4 建立奖惩制度。这是调动和充分发挥考务员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南宁市所属区县实行奖励制度的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奖励和处罚是相辅相成,奖励是对工作成绩的肯定,是对考务员本人的鼓励。奖励的办法和形式应采取灵活多样,一般采取总结表彰,颁发奖状、证书、奖金、奖品等。除对失职、渎职、违纪等造成恶劣影响的考务员严肃处理外,对一般性工作差错问题,采取自我教育、正面教育的办法解决。要鼓励考务员总结经验教训,大胆工作,开拓创新。

4 值得探讨的问题

4.1 为做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基础工程,调动广大中学考务员工作积极性,建立省和全国学校考务员奖励制度,定期召开有关先进事迹,经验交流等表彰会,树立典型推动基础工程的建设。

4.2 国家在各条战线都已基本建立和完善了职称考评制度,教育招生考试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职称和职称晋级制度。因此,应重视研究考务员职称和考评制度,这是促进教育招生考试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范光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期.

第7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一、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即使在同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历史传统不同,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研究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有必要对中等教育的发展作简要的历史考察。

 

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没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髙等教育的严格区分。只有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才出现中等学校。从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来看,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这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初期。在中世纪,教会垄断着教育,只有封建贵族和髙级僧侣的子弟才能入学。资本主义生产的萌 发,工商业的兴起,城市资产阶级随着财富和势力的不断扩张,就要求自己的子弟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出现了以传授知识和发展儿童个性为主的新学校。如德国在 宗教改革时期成立的“拉丁学校”和“文法学校”,法国的“专门学校”(College),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等.这些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学。

 

这类中学的一端并不和小学衔接,而是和预备学校或预备班衔接>另 一端则和大学衔接。中学只接受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子弟入学,学习年限较长,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或直接送入大学深造。当时,劳动人民子弟只有极少数能进入初 等学校,而且不能进入中学学习,这个时期的中学,任务很单纯,实际上是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习内容都是古典人文学科,不崖视自然科学的教学。

 

第二个时期是工业革命以后,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十八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化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_济、政治的变革,引起了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的变化。中等教育的变化尤为显著,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f教育范围扩大,学校类型增多。这个时期,除了过去的古典中学外,出现了为资产阶级子弟开设的多种类型的学校。例如,英国、法国、德国的中学都分为三种:一种是为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古典中学,注重古典学科,学习年限较长,为升大学作准备;一种是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实科中学,注重现代学科及自然学科,培养医学、法律等职业和技术人才》再一种是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设立的中学,注重计算和书写能力,培养下级职员。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它把学校教育和经济部门联系起来了。这类实科中学,已经具备了准备就业和升学的双重任务。但当时,它们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升学的资格上,都被认为低于文科中学,它们的毕业生只能升入低于大学的技术学院。

 

(2)在欧洲大陆,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和巩固。前一阶段,受中等教育基本上是有产阶级的特权。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需要工人掌捏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到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并为劳动人民子女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髙等小学(HighSchool),毕业后可以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就构成了两条并行不恃的教育轨道:一条轨道担负培养高等学校新生或工商业管理人员的任务;另一条担负培养本力劳动者和小职员的任务。

 

由此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中等教育,已经具备了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任务,学校也由单一型发展到多种型。

 

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开始由肖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就 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科学文比知识的熟练工人和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因此各国都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1)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衔接起来了。初等教育建立起统一的学校(小学)。除了极少数古典中学仍然只招收预备班学生外,大多数中学都接受小学毕业生,但需经考试,按儿童的成绩和能力,分别升入不同的中学。这就是说小学阶段的阶级区分开始被打破了。

 

(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学校既能满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需要的低级技术人才,又能解决劳动人民子女的就业问题,以缓和社会的矛盾。

 

(3^在普通中学内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使普通中学兼备为学生准备升学和就业的两种职能。

 

第四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转入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六十年代被作为髙速度发展经济的条件提了出来。影响战后各国教育发展的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六十年代,世界各国教育都经历了重大改革。中等教育处在改革漩涡的中心。战后中等教育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中 等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及。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义务教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几乎用了一个世纪,髙中教育的发展更为缓慢。直到战前,初中毕业生升人髙 中的入学率,除美国外,都还很低。大部分劳动人民子女,学完义务教育后就去工作。但是战后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高中阶 段的教育也逐渐普及。到七十年代后期,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髙中的入学串几乎都超过80%。

 

(2)髙 中的普及,使教育上的阶级区分推迟到高中阶段。初中成为一个过渡期。在初中加强了职业方向的指导。到髙中,根据学生的志愿和能力,分别进入各种类型的学 校。因此,所谓高中阶段的普及,不是初中毕业生都升入普通髙中,而是升入不同类型的高中。例如日本,髙中分普通高中、职业髙中以及综合高中三类。

 

职业髙中又分工、商、农、水产、家政、护理等科;法国髙中分为八个组,其中五个组属普通科,三个组属职业科。此外,各国都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髙中阶段的学校类型是极其多样的。

 

(3)确立定向教育阶段,加强职业方向的指导。许多敦育家认为,初中学生是成长中的少年,他们的才能、天赋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找到一条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培养途径十分重要。这同fijlii公社会上各种不同职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例如,西德把中学的头两年称为促进阶段,有的州叫定向阶段。法国的初中,四年分两段,头两年为“观察期”,后两年为“方向指导期”。有的国家虽然不设定向阶段,但主张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不同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升学和择业作准备。

 

(4)六 十年代以来普遍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编写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强调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当今科技知识爆炸,陈旧周期 缩短的情况下,只有基本理论知识才是最稳定、不易老化的。掌握了它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与此间时,只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适 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这是当前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

 

二、从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得出的几点结论

 

上面简要回顾了西方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有以下儿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中等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中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中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学不过是大学的预备学校,有的甚至和大学直接连在一起(如法国大学的文学院,就是为其他学院打基础的)。现代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建立则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后期,即十九世纪中下叶。而中等教育的普及仅仅是近几十年来,在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产力空前提髙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中 等教育的任务是随着教育发展的水平而变化的。最初的中学的任务很单纯,虽然也培养少数国家官吏,但主要是为升大学作准备。以后,随着中等教胄范围的扩大, 它就具备了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任务。而且中等教育越发达,为就业作准备的任务就越突出。这里又可分两个阶段:当髙中阶段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以前,初中 的任务是准备就业大于升学(如图A);当髙中阶段的教育得到普及后,初中的任务就变为单一地为升高中作准备,髙中的任务就变为准备就业大于升学了。

 

(三)中 等教育任务的变化,必然引起结构的变化。当任务是单一地为升学作准备时,学校类型也是单一的。例如,最初只有拉丁学校、文法学校这种传技古典人文学科的学 校。当社会要求中等教育培养工商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时,就出现了实科中学、职业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同时,受教育机会的阶级区分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 不断推迟。当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太高时,学生受完初等教育后就要升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劳动人民子女只能受职业训练。等到生产力发达以后,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延 长,髙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普及,初中的任务变成单一的准备升学,学校类型也趋于一致。此时,受教育的阶级区分就推迟到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校类型也变为多 样化。这些年来,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多样化有向中学后教育推移的趋势。但是,还只能说是一种趋势,并未成为现实。只 有到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时,高中的任务才能变为单一地为升学作准备。目前连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还不能做到这点。而且当前大学毕 业生过剩,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入学率近年来普遍下降。人们对大学的期望越来越小,许多家庭愿意子女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获得一技之长,以 便就业较有保证。因此,当前髙中阶段仍然是准备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学校类型也必须多样化。

 

(四)中 等教育的结构,不仅指学校的类型结构,而且包括知识结构。最初中学的课程主要是拉丁文和人文学科,因为当时主要为升大学作准备,期望学生成为政治家和宗教 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需要处理工商业事务的人才,中学才开始重视自然学科教学。第一个从理论上奠定科学教育体系的是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 宾塞。他在《教育论》一书中,以第一个醒目的标鼷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批评当时的教育,只注重表面装饰,不求知识的实际价值。他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对人类的知识作了比较评价,设计了中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其中数学和自然科学占最大的比重,反映了当时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他设计的课程体系,至今仍有重大影响。

第8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20**年,**市教育局在全市进行的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已进入第三年,我市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教育局领导也充分认识到由于一级完中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扩招,我市四个主城区的二级完中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学校生源质量不高,数量不饱,教师待遇上不去,教师积极性受挫,学校管理越来越变形,高中考上线率靠分流。因此,如何发展特色,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真正提高课堂效度,真正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等问题的探索是摆在我市二级完中面前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与我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也正因为此,市教育局将【高中文科优质教学探索】的课题交给了我们师专附中。

【高中文科优质教学探索】的课题是在**教育理论与决策研究中心的专家及**市教育局领导帮助和指导下,针对我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的提出。学校的发展是以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的;课堂效度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的途径;特色文科学群的构建是【高中文科优质教学探索】的具体体现。

2.课题研究的定位

1)特色定位

**市四个主城区的所有二级完全中学从高中新生录取分数上看与一级完全中学有很大的差距,我校与昆一中和昆三中的录取分相差132分,与十中和八中也相差100分以上,这一差距决定了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特色学科群的建立和课堂教学效度的研究方向,我们的一切工作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校的实际上。

任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都离不开“以人为本”,都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教师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课程的内容已从过去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变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学科跨文化意识等,它们在师生的发展中同等重要,换句话说,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时段,每做一件事,我们都要做到以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为发展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学科跨文化意识的的载体,让学生在发展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学科跨文化意识,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会学习,有信心,有方法,会做事,我们的效率是否会更高?结果是否会更好?尤其在像师专附中这样的普通中学。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我校“文科特色学科群”的核心就是“人文特色”。

2)范围界定

A.本课题所说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涉及我校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高中考的研究,专业水平的提升,教法的研究等;同时也涉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B.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指我校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内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

C.本课题说到的“效度”,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

D.“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本课题所说的“策略”指的是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和在普通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3.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所学校的好坏并不决定于学生生源的好坏,不能说一级完中高考上线率高,有大批的学生升入名牌大学就算它办得好;普通中学上线率没有一级完中高,学生上名牌大学的少就算它办得差。一所学校的好坏应取决于它是否真正把教师调动起来,是否能够真正使他的每一个学生是否会学习,会做事,会质疑,会创新,是否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是否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看,一所学校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以及课堂效度的好坏;既取决于学校管理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更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校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策略研究”、“文科特色学科群的探索与构建”作为子课题,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我校教学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程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文科特色学科群的探索与构建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堂效度的提高提供一个平台。

1)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促进我校办学水平的发展。没有优质的教师资源,一所学校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话。应当说我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视,对各类继续教育十分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很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问题,如:不少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课堂教学脱节,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活动脱节;由于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深刻领会,对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敢大胆尝试,如:如何实现合作学习,如何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如何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

2)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我校“提高课堂效度的策略研究”要力争在充分了解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学侧重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以及各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等,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

3)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策略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实践与活动”、“合作与交往”“差异发展”这些重大命题,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4)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策略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帮助教育工作者反思和克服当前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摈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实践活动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整体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5)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和环节存在的困惑和办法,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办法,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我们的研究不是仅仅找出几种教学模式,而是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我校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提高我校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新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六个目标:

1、树立“以师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和课堂教学效度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3、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4、优化教学过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5、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

6、提高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学校成为务实型和研究型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7.构建文科特色学科群,为我校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发现特长,发展情感,树立信心,构建策略的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本课题研究分总课题、子课题二级。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

(1)围绕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教育理念;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有我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有我校特色的文科特色学科群;

(3)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教学策略;

(4)探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度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5)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评价体系;

(8)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管理评价体系

(6)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课堂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

(7)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的策略;

(8)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9)普通中学学情学力研究

(10)高中文科课堂教学效度研究及改进措施探索

(11)教师专业进修与教学能力同步发展模式探索

(12)文科学习活动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价值

(13)教学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

2、总课题下设若干子课题,各年级,各教研组,各职能部门,各备课组和个人组合及个人,可以围绕总课题的内容,结合各部门和各学科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子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要符合总课题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3、发展性原则。学校的管理应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应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各部门要组织好教师,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年来课程改革的进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课题领导小组:李红

副组长:王树华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1、20**年9月-20**年10月子课题申报、审批阶段

凡要参加课题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在20**年10月30日前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专家小组,经专家组审查批准后,立项,开始课题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组织专家到场指导。

2、20**年11月准备阶段

组织队伍;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理论培训;现状调查。

3、20**年12月~2010年5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和期间,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

20**年10月和2009年10月中期检查

将在20**年和2009年10月根据各课题组进展情况,组织专家对各组承担的子课题分别进行中期检查,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

4、2010年6月结题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

——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

——总课题结题大会。

——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

四、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教案、光盘、总结、资源库、书等形式呈现。

五、子课题例举

1.文科特色学科群的探索与构建

《理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研讨、互相尊重与创新的实效性的问题》

《实现民主、开放、务实的理科课堂教学过程》

《从理科教材中挖掘幽默素材》

《理科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理科教学中构建民主、和谐和合作的教学模式》

《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与人文特色》

《艺术与文科学科群》

《教师个人的人文修养与课程建设》

《师专附中学科人文特色的探索》

《实现民主、开放、务实的课堂教学过程》

《普通中学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师专附中选修课与研究性学习》

《师专附中选修课与校园文化建设》

《师专附中选修课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发展》

《师专附中选修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素养的提升》

《在普通中学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研究》

2.“提高课堂教学效度的策略研究”

《树立务实的素质教育新观念,推进可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师专附中高中文科课堂教学效度研究及改进措施探索》

《师专附中高中学生学情、学力研究》

《师专附中初中学生学情、学力研究》

《师专附中高中学生理科学习策略研究》

《师专附中高中学生文科学习策略研究》

《探究和转变阻碍师专附中课堂教学效度提高的旧理念》

《构建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高考的关系,树立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的观念》

《教材取舍中的民主与创新问题》

《清除教学环节上抑压民主创新与浮躁浮夸的思想》

《树立重视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多样化的思想》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探究与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效度研究》、

《促进学生增强信心和发展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不同年级学科教学策略和模式探索》

《高中不同年级学科教学策略和模式探索》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构与检测》

《课堂教学质量与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落实》

《改进学习环节中的被动局面,提高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在普通中学实现合作学习的意义研究》

《师专附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师专附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师专附中校情研究及对策》

《构建不同学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师专附中高一年级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重点内容研究》

《提高师专附中教师素养的策略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高考命题思路研究》

《中考命题思路研究》

《学科高考必考点、常考点研究》

《学科中考必考点、常考点研究》

《师专附中高一年级学情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制约师专附中学生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多媒体教学中提高教学校读的教学策略研究》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

《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充满务实创新的生命活力》

《务实、创新型研究性教师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建立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可行方略》

《教师专业进修与教学能力同步发展模式探索》

《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研究》

《师专附中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师专附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9篇:普通中学的教育任务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语文;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让语文老师费尽心思;其次是中职语文教材与普通人中学教材区别不大,令职中语文教师教得尴尬;再加上不少学生厌学情绪加重,更是让老师头疼不已。

在我第一次教这里的学生应用文写作时就让我哭笑不得,一节课就上了两种不同的应用文,一个是便条,一个是请假条,虽然内容很少但仍有不少学生出错,就只有短短的一行字,学生错别字连篇,作为一名高中生,写出这种水平的请假条,实在悲哀。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学生这一语文现状,从而想方设法去改变他们,提高他们。

一、要认识现实,摈弃“老三样”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当听、说、读、写并重,突出语文的运用、实践和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而带着应试教育这一深深烙印的普通中学语文教育,它在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同时,有着一个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这一鲜明目的的。正因为如此,普通高中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以中上学生的学习为基础进行教学,为那些升学生的同学做准备的。我们职中生在普通中小学语文教育模式里,就是一个被淘汰者,落后者。如果我们依旧使用带着应试教育浓重色彩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的套路去教学,其后果可想而知,平日里,我们老师在台上口沫横飞,而学生们在台下昏昏欲睡的情形有力地证明这点。

另外,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学生主动性普遍不强,甚至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厌学心理,一听到老师夸夸其谈他们就无精打采,内心里充满了抗拒。他们来到职业学校是希望得到一些新东西,希望这里的学习能够让他们感兴趣,如果我们还是拿出六步法等填鸭式的“老三样”措施,学生当然就不会买帐。我在来到这个学校以后问了很多老师,也经历了两次对口高考,在走过了一些弯路之后,才翻然悟出“职业”二字的涵义。而今年我校高职高考的成功,也告诉我们不能再走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模式。对此,我们全体职业学校工作者,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必须有清醒、明析的认识。

二、要因村施教,浅显易懂

职中生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普通高中而转而选择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众人皆知,不言而喻。当他们怀着一颗在学习上曾经累累受伤的心,踏入陌生的职业教育的大门,纵使失落也会带着几分希冀和憧憬,希望在这里学到一门技术或拿到一张文凭,更有甚者,希望信心在这里点燃,道路在这里延伸。如果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不顾其薄弱的基础,一昧的循规蹈矩于约等同于高中程度的职高语文,如同要求台下一班水平参差不齐的小学生,从第三、四个台阶一下子跳到第十几个台阶那样的困难。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我认为,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一是要抓书写,每当我看见学生的语文作业和语文试卷时,我都对学生的书写特别头疼。为了让学生写得一手稍好的字,我先是给学生讲明书写的重要性,给他们强调“字如其人”的道理,要求每一桌的学生都至少有一本书法字帖,要求学生每天书写一页,交给组长,组长再将每天写得较好的同学的作品交给课代表,课代表将其贴在学习园地上面。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班还搞了一次书法比赛,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要抓基础,在这两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识记能力很差,连刚学过的字也会写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从最基础的字词句教起,每一课堂课都将需要识记和理解的字词收集起来,让学生去复习。几年下来,我收集的字词已经在学生中整理出几十套试卷了。三是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课每周有三天的早自习,下午还有两节自习辅导,这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培养学生朗读和阅读训练。利用早读和课堂进行集体读、个人读、小组读,利用下午课的时间在班里开展模拟广播员比赛,在小组中开展诗歌朗读比赛,课本剧的演出等等。四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平时课文的讲解要注意点拨学生,同时也列出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去看,并写读书笔记。在教学的两年中,都对本班同学打出一份书目,让学生自己参考着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