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城市景观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景观分析

第1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状

1.1 园林景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城市园林的立足点也从园林植物所营造出的形式美,而慢慢转化为具有现代特色的绿色生态景观上。现代园林的功能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简单的观赏和休憩需要,还要满足城市人的心理需求、审美需要。现代城市的园林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园林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目前城市的大规模园林建设上。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在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将现代城市所应该具备的综合也全新地体现了出来。它既适应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多种需求,也满足了不同城市人们的游玩休憩需要。做到了以现代城市为有机载体的园林景观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

1.2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而言还存在一些不足。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在自主规划体系上还不算完善,与国外的一些先进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还存在以借鉴国外某些城市的设计理念为主的问题。总规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只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部分必要补充,或者是对城市园林绿地分布进行一些简单的考虑和意见,而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的具体标准和建设主题等则会因为很多因素而无法进行明确。这就会导致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存在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也就必然存在由于尺度把握不当,而造成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同质化和无序化。这样的结果不但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美化效果,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低下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当然,这也与城市园林建设相关队伍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关系。

2 “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构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和城市进程的全速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全球变暖和灾害频发等问题也直逼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安全与否。在这一恶劣情形面前,“低碳、环保、绿色”受到了全球各角落人们的广泛重视。而细化到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的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以“绿色、低碳、生态”等内容为核心理念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更是构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新趋向。

风景、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等元素共同为我们构建起了现代城市景观。而“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就是:以减少排放、节约能源等科学的环保理念为基础,去建设一切与人类及各生物生命安全相关的城市景观元素。从国情出发,此种景观符合我国十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建设总方针;而从人类自身而言,这种在“生态美”和“生态价值观”指引之下的城市景观建设,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居住理念进行的全新阐释,也是实用功能和审美理念高度统一的一种表现。而在具体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建设中,设计人员的设计构思不仅直接制约着项目的成败,而且还直接牵涉到下一步的施工。因而,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是建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的关键。

3 “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首先要具有实用功能,因而在设计时我们首先就要考虑人文、地理、文化等与当地人类和其他生物相关的各因素;同时,作为一种艺术,其还应当遵循和谐、统一等形式美法。在这两点基本要求达成之后,个人认为“低碳经济”和“循环、修复”等原则是我们进行“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应该要遵守的两个重要原则。

3.1“低碳经济”设计原则

所谓的“低碳经济”原则,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适度开支”为基础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式。在具体的设计之时,这一原则可以被利用大到整个城市、小到一个居民区或一个公共场所等各种景观设计之中。例如说:许多山区城市的居民区经常会落址于半山腰上,在设计时,设计者却将它当作一块儿平地予以设计。于是,施工之中“愚公移山”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而在设计时,利用古人所遗留下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去营造自然与居住环境和谐共融、移步异景的景观,不仅减少了固态废弃物等污染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且也节约了开山和挖山所产生的额外开支。

3.2 “循环、修复”设计原则

3.2.1 循环设计原则

所谓的循环设计原则,就是“为被设计的城市景观进行可持续循环利用的设计”。例如说:循环利用废水进行人居水环境景观设计(从而减少饮用水的无端浪费);以及在设计中多考虑可再次利用建材的应用等。例如在墨西哥高科技办公区的一项景观设计,就是利用收集建筑屋顶和广场的雨水,保存在蓄水池里,并将其传送至深井中(大约有80米深),以填补城市的蓄水土层,另外卫生间用水当场就会净化,存储到水池或者喷水池,再循环浇灌到停车场或者草坪。停车场的雨水蓄积起来,经过火山熔岩净化后,用以灌溉树木,并作喷雾水景设计。

当今中国在“依山傍水”的居住理念影响之下,人工水环境设计出现在某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或是居住小区、公共场所的景观之中,是极为常见的。在此,利用生活用水和雨水净化后的废水,或是将自然河流和海水引用到景观的“水环境”设计环节中,是非常可取的(诸如,青岛、大连、深圳等海滨城市的居住小区“水环境”景观设计中,都有将海水引入的案例)。

3.2.2 修复设计原则

生态遭到破坏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问题,而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因而“修复设计”原则就是指设计者在设计中,多加以利用植被等元素,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毫无疑虑,树木花草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保护生态方面有着非同凡响的重要作用,而这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设计者合理设计多种植被,还对维护“自然生物多样性”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故此,设计者通过在地面、墙面、屋顶(如:目前常见的屋顶花园)等位置,合理搭配灌木、乔木、草本和农作物等绿色植被,所设计而出的“多层次、立体化”城市景观是值得广泛应用的。通上分析,不难发现:关注人之本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注重每一个细节的“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能够起到资金合理支配和应用的目的;其次,新形成的这种自然、静谧的新景观效果,不仅能够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强人与自然的沟通),而且还能够为人类塑造清洁、绿色、健康有序的“宜居宜生活”的城市新空间。

4 结束语

以上 就“生态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一定的阐述。不难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进步,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长久以来,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的城市居民,渴望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绿莹莹的植被,而“生态地碳型”城市景观的建构,本身就是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于我们设计者而言,我们不应当只将重点放在土壤、水质、噪音、光污染等“物理属性”之上,还应当关注人类自身和行为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因而,在进行“生态地碳型”城市的设计时,我们应当立足于眼前,在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调查之后,以“低碳、节能、生态”为设计目标,去进行设计饱含“绿色、生态、低碳”等元素的“生态地碳型”城市。

参考文献:

[1] 吴晓松、吴虑青著.《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9).

第2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1引言

现代城市因人口过度集中而产生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而轻轨交通凭借其投资少、运量大等优势应运而生。高架轻轨交通在有效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同时,其巨大的体量及线性关系却破坏了城市原有景观和城市风貌。高架轻轨在设计时过分地强调建筑的形式由其功能所决定,而忽略了其对城市外部空间的影响及控制而造成城市空间的无序与失衡,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轻轨

2.1概念界定

轻轨交通(LRT)是一种中等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它的客运量介于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它是在传统的有轨电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其造价低、无污染、建设周期较短而被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广。根据我国《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本)》,用轻轨来命名中运量的地铁(包括地面和高架铁路)。武汉市轻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则采用的是高架铁路式的轻轨。

2.2高架轻轨的空间组合模式

高架轻轨所形成的街道空间要素主要包含高架线路、地面道路及两侧建筑。根据高架线路与地面道路、两侧建筑的位置关系,可将其空间组合模式分为道路中央、道路单侧、道路侧边和单独通道四类(图1)。

3武汉市轻轨一号线一期工程项目概况

武汉市轻轨一号线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汉口商贸区,线路高架于解放大道和京汉大道之上。总线路西起东西湖吴家山,东至江岸堤角,全长28.9km,沿线26座车站。一期工程于2004年8月正式建成通车,一期线路西起解放大道的宗关车站,东至京汉大道的黄浦路站,全长10.27km,是一条全封闭的高架线路,沿线共设宗关、太平洋、硚口路、崇仁路、利济北路、友谊路、江汉路、大智路、三阳路、黄浦路10座高架车站(图2)。平均站间距约1km。根据车站与道路的相对关系和道路交通状况,设计为7座三层高架站,3座二层高架站,其中宗关站为岛式站台车站,其余均为侧式站台车站。由于线路利用原京广铁路这一交通用地建设而成,并考虑到京汉大道地处汉口中心城区,为减少高架线路运营对两侧密集建筑物的影响,线路主要走行与道路中央的绿化带上空。

4武汉市轻轨一号线一期工程存在的景观问题分析

4.1自身形象突兀

受交通功能导向性的影响,轻轨高架桥体的造型手法具有明显的理性化倾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架桥体有着敦实的桥墩、质感粗糙的横梁,这种由功能决定的形态却忽略了对城市外部空间的影响。桥体几乎均以混凝土材质的本色示人,其灰色的外观无疑加重了桥体的厚重感和体量感,使空间氛围变得沉闷,影响到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4.2空间尺度失调

凯文·林奇曾指出:“一个巨大的标志物会使它所在地区的其他建筑物相形见绌,失去尺度。”轻轨高架桥身体量大,距离长,一出现便成为城市中无与伦比的人工构筑物,这一特征令其成为城市空间的主体。周边建筑与之相比在尺度和体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又由于轻轨线路是在原有道路布局的基础上建设完成的,中心城区的道路拓宽和建筑后退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因而,当高架桥体以巨大的体量出现时,便必然会与周边的城市景观缺乏整体上的尺度协调。高架桥体所经之处多数都紧贴着原有建筑,违反了实体空间的最佳比例,也丧失了原有的尺度感(图3)。

4.3造成城市景观破碎

轻轨交通高架线路所在空间作为廊道,同时具有屏障和通道的功能,处理不当便会割裂此处的城市空间,造成城市景观的破碎。城市空间破坏的表现之一就是形状的破碎 ,高架桥身像藩篱一样穿越、切割着城市,使城市空间成了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各种尺寸碎片的集合体,城市景观也随之碎裂。街道轮廓线是体现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而高架桥体的出现破坏了街道轮廓线的完整性,它将高层建筑拦腰斩断,将低层建筑无情淹没,完全丧失了原有街道轮廓线所具有的韵律与节奏感(图4)。

4.4使空间失去可识别性

高架桥体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使得沿线空间特征趋于雷同。冗长的桥面板和粗壮的桥墩连绵数十里,始终反复强调这一主题,无疑使城市空间失去可识别性。

5协调对策

高架轻轨交通的规划与设计应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沿线区域的实际情况,以不破坏原有的特色景观和城市风貌为原则,使轻轨高架线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元素,为城市空间作出贡献。解决轻轨高架线带来的景观问题可从轨道高架桥体自身的协调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两方面入手。

5.1选线

轻轨交通的高架线路选择应对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使得规划线路与地区景观能充分融合。对于存在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地方,线路规划时应离保护区有一定的距离,避免造成线路对环境的破坏。

5.2高架桥体自身的协调

5.2.1线形

高架桥体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要与地形、城市区域特点及土地利用方式相配合。平面线形往往是高层俯瞰的一种优美景观,而纵断面线形与桥下景观的关系最为密切 。设计时应使桥下有开放感,并尽量减轻对空间的分割,结合功能的要求,使纵断面高度有韵律的变化。

5.2.2梁型

高架桥的梁部结构是视觉中引人注目的部分,应通过梁型选择尽量降低梁部的建筑高度,使侧视显得秀气。梁部的结构型式主要有槽型梁、下承式脊梁、T梁、板梁和箱梁等。比较而言箱梁的景观性和整体性较好,且梁高较低,梁型较轻盈,宜采用。

5.2.3墩柱

高架桥墩柱的选择除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外,还应特别注意美学设计,使上下部结构协调一致,美观轻巧。墩柱的型式通常有T形墩、倒T形墩、Y形墩、单柱墩、双柱墩等基本型式。若与箱梁配合,宜采用单柱形墩和变形单柱墩,景观性较好。

5.3高架桥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轻轨高架桥体与周围环境协调主要体现在形态、尺度、色彩等方面的协调处理。

5.3.1形态的协调

在桥梁美学中,处理其形态与环境的协调有三种方法:消去法(隐蔽桥梁的存在)、强调法(突出桥梁的存在)和融合法(桥梁与环境按基本相同的格调互相融合)。在视觉上,当桥梁的存在有损于环境或景观时,可采用消去法,尽量将桥梁处理得不引人注目而掩蔽在环境之中;当桥梁具有支配环境、引起标志作用或象征作用时,可采用强调法;处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即环境对桥梁的存在既不否定,也不需要强调时,则采用融合法 。高架桥在造型上应以简洁为基本原则,采用融合法和消去法,使之从属于环境。

5.3.2尺度的协调

空间尺度关系的协调与否主要是通过人的视觉特性来判别的。人们常用视线距离D与建筑物的视平线以上高度H之比D/H来描述空间比例关系,普遍的结论是: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值适宜在1:1~1:3之内。当D/H

5.3.3色彩的协调

高架桥体的巨大体量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在环境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色彩协调的原则是指将色彩中不同的色彩与相似的色彩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创造出和谐的色彩。一般来讲,具有高彩度的桥体易使人产生类似于一堵墙的感觉。而得当的颜色可以增加桥体的美感,削弱体量,使桥体与环境达到协调。轻轨高架桥的色彩通常以简单、淡雅为宜,以弱化视角效果,用小面积的色块作对比来突破总体的单调,起补充、强化空间的作用。

5.4车站建筑的设计

轻轨车站作为高架线路景观视觉的节点,应特别引起重视。设计应遵循建筑美学的原则,结合地区特色、环境因素,力求做到明快、轻盈而富有城市特色。车站规模宜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桥建分离”的结构形式,以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桥建合一”结构,宜采用单层独柱墩形式,车站站厅、设备及管理用房等尽量独立布置于车站一侧以减少车站体量。

6结语

高架轻轨作为新的城市景观元素,应从宏观到微观对其进行层级控制。其选线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规划上提供足够的高架走廊。同时,高架轻轨设计也应成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使之真正融入城市的整体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田银生,刘绍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3.

[2]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383.

[3]杨士金,唐虎翔.景观桥梁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4.

第3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景观;生态效率;绿色增长

海绵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产物,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管理,优化城市水循环系统,促进水资源重复利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中,注重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第一产业,没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景观已经迫在眉睫。

1海绵城市景观的概念和发展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适应多变的环境,能像海绵一样调节“生理机能”,弹性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在降水过程中,能系统地将雨水储存、过滤和净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维持生态平衡。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应该遵循和谐、生态优先的原则,引进新工艺材料,保障河道蓄水能力,控制径流总量,不过分开发河道,提高城市防洪泄洪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要优化城市整个房屋设计,采用更好的屋顶设计,协调城市发展理念。

美国和瑞士是最早开始建设海绵城市景观的国家,而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但是经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很多试点城市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同时,国家加大了对海绵城市景观建设的支持力度,201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海绵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主要包含3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在海景城市景观建设中,政府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海景城市建设能顺利进行;从生态的角度来说,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不大力破坏自然植被,不大力拆迁工程建筑;从群众的角度来说,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比如,可以在自家屋顶建造微型菜园,在阳台上种植植物,形成独特的房屋景观。政府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海绵城市景观建设成为一种自发、自觉、自愿的行为。

2生物多样性对海绵城市景观的促进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体现,它不止包含生物物种(动物、植物)多样性,还包含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对于海绵城市景观建设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能很好地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能让生态效益带动经济效益。首先,山水林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有着很好的积存作用,这种自然的雨水积蓄比人工途径有效率。其次,湿地是天然的雨水净化器,保护湿地能促进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最后,城市植被、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吸收作用比较大。从这3个方面可以看出,保护生物多样性,能有效利用自然循环系统,减少人工投入,促进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快速发展。

3建设海绵城市景观途径

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景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1建立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海绵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推进海绵型湿地公园建设,通过成立雨水花园、构建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城市整体蓄水能力,加强对城市中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形态的保护,禁止填湖造地等建设行为,实施生态修复,保护鸟类栖息地,营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比如,金华燕尾洲公园。海绵城市政府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结合城市建设实际情况,保护天然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传统城市化建设中,将很多天然湿地围堵拦截,建造现代化居民楼,破坏城市整体的水循环系统,失去了天然的蓄水基地,增加了降水机率。所以,在海绵城市景观建设中,要尊重生态环境,尽力减少人工破坏,比如,五缘湾湿地公园。

3.2优化城市房屋设计,建设多景观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应优化房屋设计结构,特别是屋顶设计,在屋顶上种植跟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被,发挥植物调节水循环系统的作用。建设海景城市绿色屋顶时,投入较大,很多人开始质疑海绵城市景观是否增加了城市建设投资,而不利于城市发展。其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首先,海绵绿色屋顶能够与城市整体园林景观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城市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以第三服务业带动城市经济,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其次,绿色屋顶有较强的雨水积蓄能力,大大减少了城市下水道的工程量,节约了人工成本。最后,绿色屋顶能够帮助城市减少洪涝灾害,降低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在海绵城市景观建设中,应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地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丰富屋顶植被,吸引鸟类和昆虫,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屋顶景观。

3.3恢复河道水系生态功能,保护河流生物

在建设海绵城市景观过程中,注意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河流生物。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容易发生内涝灾害,特别是在强降雨季节,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本身基础实施不完善,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河道蓄水能力被破坏,不能在生态系统循环中扮演好“调节者”的身份,所以,在海绵城市景观建设中,要恢复河道水系生态功能,保护河流生物,通过修建蓄水池、植草沟等措施,让雨水得到自然净化,增加城市抗洪涝能力。

3.4增加海绵城市绿化面积,保护动物及微生物

在海绵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扮演好指挥者的角色,认识到海绵城市景观的重要性,扩大绿化面积,详细规划绿化带,深入了解地区实际情况,种植丰富多彩的植被,保障生物多样性。在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中,有很多建设公司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很好的兼顾生态效益,使得很多居民楼或办公区域绿化面积狭小。在城市化房屋规划中,要严格把控绿化面积,不能让房屋建设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建立完整的监督制度,政府在审核房屋工程时,要记录绿化面积落实情况,保护动物、微生物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4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第5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一、城市记忆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一)城市记忆的概念和特点

城市记忆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的整体性历史认识。城市记忆反应城市空间环境,记录于人们的脑海中,城市记忆是人对空间环境的理解2。城市记忆的特点主要包括区域特点、时间特点以及关联特点,具体说来:首先,城市记忆的区域特点主要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文化和不同环境所反映出的城市记忆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城市记忆的时间特点主要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城市记忆的表现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往往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第三,城市记忆的关联性特点可以概括为在某一连续的时间节点上,城市记忆的发展与延续呈现出相互关联和演化递进的特点。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价值

历史街区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并对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历史街区景观主要包括了传统建筑景观和环境景观两方面:首先,传统建筑景观的价值主要在于,传统建筑是历史街区的核心体现,是真正历史的延续;其次,环境景观的价值主要包括:一方面环境景观指人们活动的载体,环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活动的方式,另一当面环境景观又带给人们灵感,激发和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和活动。

(三)城市记忆延续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对他们来说这些记忆既是经历也是财富4。城市记忆延续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两者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城市记忆的延续有助于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工作更好的开展;历史街区景观保护同时又减少和避免了城市记忆的丢失。总之,在历史街区景观保护中,要充分认识城市记忆的价值所在,对那些蕴含独特城市记忆的建筑与环境主动予以保护。

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历史街区景观资源现状

(一)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历史街区景观资源特征

开封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具有很多承载记忆的载体,其传统建筑的数量相当多,传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是开封老城区并未得到开发,也因此保留了其中最为原汁原味的开封街巷、胡同记忆5。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众多的古街胡同贯穿了整个历史街区,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集中体现。所以基地选址于开封市区东北部的顺河回族区,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具体指北起双龙巷,南止于穆家桥街,西临南北土街,东接内环路。基地周边有四条主干道及多条次干道,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发达。具体说来,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的景观资源特征主要从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两方面进行分析。1.物质载体(1)街巷分析:基地内部道路均是正南正北的走向,整体格局呈方格形,具有为直、细、短等特征。横向道路有刘家胡同、南教经胡同、乐观街、理事厅街、维中前街、清南东西街;纵向道路有草市街、北羊市街、清南平北街、王家胡同。(2)建筑分析:建筑主要以上述的七条街及3条胡同的沿街建筑为主,其中居民住宅用地将近65%,商业用地占23%,教育、文化、医疗、政府公共部门的建筑用地共占12%。(3)植物分析:基地绿化主要以道路绿化为主,但行道树均是零散种植且种类较单一。研究区域内的绿化主要依靠居民门前种植的石榴、苹果、葡萄、蔬菜等蔬果。(4)照明分析:研究区域内公共路灯少,且路灯均为简易路灯,光照辐射范围小,基本靠商铺及公共建筑的灯光补充照明,但整体还是偏暗,所以夜间出行不方便。(5)公共设施分析:研究区域内公共设施缺乏休息设施,垃圾桶及公厕数量基本上能满足周边居民使用。路边标识系统不明显,广告宣传栏杂乱,不统一。(6)饮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吃店大多零散分布,大多都不是传统小吃店;只有清平南北街上的清真食品街才成规模,且里面大多是传统老字号。但是此处卫生,交通等环境并不是很乐观。2.非物质载体开封是八朝古都,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又是开封著名的历史街区,因此该街区内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其中街巷名称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武术文化、遛鸟文化都具有代表性。(1)街巷名称文化:街巷、胡同取名方式主要是为了记忆和查找,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命名种类大致有8种,分别是以历史遗迹、行店市场、衙府坊宅、寺庙寺观、吉祥仁爱、景物、序号、时代命名。(2)饮食文化:开封小吃的发源地是寺门小吃,这也是开封目前最具生活状态、最具老开封意味、最有深厚市井文化的原因之一。在这小吃街上,有多家传统小吃老字号。(3)手工艺文化:开封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6。其手工艺文化和历史文化数不胜数,与研究区域密切相关的则有汴京灯笼张及北宋官瓷。(4)武术文化:清道光末年,开封东大寺聘请沧州回族武术家黄明新传授查拳。黄明新所传查拳特色独具、传承有序,人称“开封回族查拳”或“黄派查拳”7。(5)遛鸟文化:开封不但是七朝古都,而且还是“休闲之都”。清晨,爱鸟的“老开封”们手里提着鸟笼,悠闲地散着步,这就是古城的一道景观——“遛鸟”。

(二)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的保护现状

1.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保护中的问题(1)在物质载体方面:a.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历史街区风貌受到威胁。当前对于这一片区改造和保护的手段呈现出粗放式拆旧建新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开发建设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相抵触的,是对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b.历史街区内生活环境恶化,景观破坏严重。由于机动车、非机动车、摊贩占道,市场、摊位规划不合理,导致道路狭窄、拥挤且人车混杂。(2)在非物质载体方面:a.文化存在多元性的特点,在景观资源的保护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片区内存在部分历史遗迹,其中蕴含的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其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为街区的改造带来一定的困难,景观资源的规划上也会出现一些问题。b.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滞后,阻碍景观资源保护。从开封老街区城市记忆的角度,该地段所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是其最大的特色及代表。但配套设施不足,传承、保护方式单一。2.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保护的机遇正如上文所述,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景观资源面临着许多威胁,然而其也伴随着许多机遇,当前最主要的机遇包括以下几点:(1)在物质方面:仍有部分古迹保留,历史文化悠久在街巷、胡同中,仍有少部分有历史年代感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及建筑构件,有空间结构较为完整的传统院落形式。(2)在非物质方面:a.和谐的邻里关系,浓重的街巷生活气息。b.胡同文化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c.部分民俗文化保存较好,片区内有一间民间博物馆及两所文化研究所设立于此。遛鸟文化发展、传承较好,为居民增添生活乐趣之余也给片区带来独特的生活气息。d.寺门前小吃具悠久的历史,其小吃文化得到很好传播和发展,对于更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优势。

三、开封曹门大街至穆家桥片区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策略

(一)城市记忆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问卷对居民城市记忆度的调查以及分析,我们分析和总结出城市记忆在该片区居民传承过程中的情况,并从中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记忆规律上,物质载体的记忆度比非物质载体的记忆度高;非物质载体中有相对应的载体的记忆度高;物质载体、非物质载体与生活相关的记忆度高;载体的保护级别高、完善程度高记忆度高;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高级认知度低。其次,在记忆各方面的表现上:a.在历史积淀方面,文保单位深层认知度低。部分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形式单一,记忆度较低。对于街巷、胡同文化的记忆度普遍偏低。b.在商业店铺方面,整体记忆度较高,但是其中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认知很低。并且居民对片区内小吃街、特色店铺的卫生条件记忆最深,这种不卫生的情况普遍存在。c.在居住环境方面,居民记忆中建筑随处搭建、乱拆乱改现象较为普遍,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历史街区的景观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历史街区景观的保护策略

第6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贵阳市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1-0089-04

Analyses of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Pattern in Guiyang City

LUO Jie,LONG Cui-li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Supported by GIS,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in Guiyang city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vegetation landscapes patches in Guiyang was dominated by small ones(30.39%). The diversity index of vegetation landscapes in Guiyang was 0.34, the evenness index was 0.21 and broken degree index was 0.78, Distribution of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was uneven. Landscape types was different with higher fragmentation and the low level of diversity. Giant patches area in Wudang and Huaxi district was the biggest, and small patches area in Baiyun district the biggest, medium-sized patches area in Xiaohe district the biggest, and Yunyan and Nanming district were mainly small patches. Landscape structure of Huaxi and Wudang district was the most reasonable, the second was Xiaohe district. Overall,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of Guiyang were small area, main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atches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Key words: urban vegetation landscape;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landscape ecology; Guiyang city

收稿日期:2013-03-29

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阳市近郊森林植物多样性对人为干扰的响应”[黔科合J字(2012)2280号]

作者简介:罗 杰(1988-),女,贵州大方人,硕士,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电话)13765847502(电子信箱);

通讯作者,龙翠玲(1973-),女(侗族),教授,博士,(电话)13595078295(电子信箱)。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中的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而且能够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达到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因此被称为“城市之肺”。贵阳市经过几年的建设,在贵阳市花溪、白云、乌当、小河、南明、清镇、修文、息烽8个区、市、县及金阳高新区完成了200 km2公益林带的建设,为今后森林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有效改善了贵阳市的生态环境,但城市绿地的格局仍待进一步优化。

城市绿地景观是人工与自然耦合的城市景观之一,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生存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优化绿地空间结构,使城市绿地充分、高效地发挥其生态效益显得非常重要[2]。因此,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定量方法引入到城市绿地的景观格局信息研究中,对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贵阳市长期以来以建设“森林之城”、“中国避暑之都”为战略目标,为此对贵阳市城市绿地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贵阳市的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第7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水系景观;生态学;生态策略;宝坻环城水系

【文章编号】1627-6868(2017)03-0072-03

1.城市水景观的系统性

1.1系统学理论

现代系统学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冯.贝塔朗菲(L.von.Bertanffy)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核心思想为系统的整体观。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内部组成的各个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基本理论认为:一是研究对象和处理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研究方向由单向上升到多线性与非线性,从事物结构上升到结构、形式、功能和演化的综合发生和发展等综合方面研究,多质量、多层次、多系统关系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环境相关性。

1.2城市水景观体系是复合生态系统

水系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之一,水景观系统作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景观视觉形象,提供居民游憩活动,恢复人们身心健康,促进社区交往,提升土地开发价值,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1]。

由于水系功能不同,与其相对的水景观体系中各要素组成、结构和形态也各有差异。因此,城市水景观体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c。城市水景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链接各组成部分综合考虑,根据区域水系模式与格局,合理定位城市水系与流域水系统的关系。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人工运河与其他地下水等组成的城市水系,相互之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一个城市水景观的有机链接体系。

1.3城市水景观体系的空间运用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市水景观体系利用开放空间理论打破区域尺度,化繁为整、以线带面,增加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联通与合作,提升城市活力。城市建成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应对城市景观河道特点、城市用地规划、绿色管制理论、城市开放空间综合考虑。自然治河理念为先导,满足市民文化娱乐、游憩休闲需求,营造生态亲水景观,增加滨水开放空间。

1.4城市水景观规划的系统性思考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城市制定的城市水系规划只立足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突破地域范围去思考水系的完整性,从全局把握水系与绿地的生态结合问题。

2.景观生态学对水系的影响

2.1水景观体系描述方法

广义水系包括水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空间分布和配置。景观空间单元在生态学中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组成,仍然适用于城市水景观空间单元。河流廊道对于周边环境的景观要素而言是一种特殊的廊道形式,相互交错的空间形成形态各异的网络结构,进而影响区域景观的生态效应,廊道交叉的部分是廊道的节点,生态流通内部节点通常具有中继站的功能。

水景观中的斑块不同于周边环境的外貌或性质,其空间单元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如城市湖泊、水库、水塘、植物群落或居住区等。基质则是指水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在水景观体系研究中,对不同规模的水系景观格与生态过程之间关系分析,定性定量描述斑块数量、大小、形状、空间位置以及廊道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性与敏感性评价,并通过人为适度干预促进周边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2城市水生态修复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应从时间与空间考虑。一方面河流的自我修复时间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见效,另一方面城市水系修复应从整体规划定制出发,优化配置水资源,环境治理、防洪、供水等各方面通盘考虑。水质、水量与水生态是城市水系三大关键要素,基本控制了城市水系整体生态、生产功能发挥[2]。

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以恢复河流各项功能指标和各项健康功能为目标。一般来说,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水文恢复措施、地貌多样性修复措施以及栖息地恢复措施[3]。水文恢复措施一般包含调整水利工程、合理取水模式,取水运行调度方案等。地貌多样性修复措施包含河岸带修复、岸线断面多样性修复、河流缓冲区修复、生态型岸坡防护等。

2.3 城市水系格局的优化调整

河流水系主要承担的功能与需求的转换使得水系空间组织与城市空间结构间的空间关系呈现动态化特征,其范围内的水系空间与其他城市用地空间进行不同层次优化组织,水景观要素重组伴随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需求。

伴随着生态方法在水系规划中的引入,缓解城市非线性公共绿地占地面积大、成本高的矛盾,拓展了线性城市开放空间,缓解了人们户外游憩需求的持续增长,同时将零散的城市水系进行系统连接的趋势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水系合理化沟通,在保证水资源有效分配下,有利于发展生态化水系结构。

3.宝坻环城水系联通项目研究

3.1宝坻城区现状水系分布

宝坻区位于天津市北部,东及东南与河北省玉田县、天津市宁河县相邻;南及西南与宁河、武清接壤;西及西北与河北省香河、三河相连;北及东北与天津市蓟县、河北省玉田县隔河相望。宝坻区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24公里。[4]水系规划重点研究“两环”水系联通解决补水问题,并与外环水体衔接,构筑宝坻城区景观生态水网,强调水网、水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3.2“两环”水网格局

宝坻城区水系分布为内外双环,内部水系位于宝坻城区内部,串联城市内部公园,设计在保证居民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有灵魂的城市绿地。

内环水系共涉及7条水系,包含革命渠、百里河、窝头河、西护城河、幸福渠、团结渠、宝九路北沟,总长度23.61公里,构建城市“景观环”与“活力环”。

外环水系位于宝坻城区内部,设计突出自然生态,形成比较自然野趣的水系绿地景观,外环水系共涉及百里河、西河务排干引渠、西河务排干、护城河排干、鲍丘河、蓟潮引渠、大套排干、潮白新河左截渗沟、潮白新河引渠、窝头河、朝霞渠等11条水系,总长度40.76公里。构建水系“生态环”。

3.3 宝坻城市水系设计理念

3.3.1规划主题定位

“以历史文化为髓,以水为脉,以生态为核心”。规划以历史为髓,充分挖掘宝坻历史文化,依托现有水系与地形,结合规划以及景观空间格局和意境的营造,呈现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或为溪、或为湖、或为塘,贯穿整个宝坻地区以及各个功能区域,形成B续贯通的景观水系系统。

3.3.2规划理念的转型

(1)过渡与渐变。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要依托公园周边的地块性质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突出文化公园的特点去规划不同主题风格的城市公园,协调城市文化以及公园定位之间的关系,达成城市与公园协调发展的概念。

(2)生态与可持续性。结合水系资源的现状加以综合利用,理解并且尊重土地水系的自然资源现状,结合对环境水系的分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确保公园开发建设的可持续性,提出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雨水收集措施,积极采用生态技术,使公园在维持生态性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综合多方面的生态性因素,做到公园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整合与多赢。设计生态河道连结四个主题公园和整个地区,规划生态水系环绕城区,将绿色资源与河道、景观、建筑、人文、生态等各子系统进行整合,建设完整的绿色水系建设,通过生态构架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同时提升周边土地价值。

(4)景观多样性。以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区内各类人群的需求,考察人们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去规划不同性质的公园,使得公园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性质,能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需求,做到有轻有重,各区域在分布的不同区域创造出不同的景观以及,吸引不同的人群参与到规划区域中去,体验不同的生态区域,有利于公园的充分利用以及周边场地的发展。

(5)链接与可达性。河道的设计能够使未来开发的项目有效地串联和构建在一起。四个公园体系通过一条贯通的水系连接各个项目,构建完善的交通系统,并可以通过游船在整个河道中感受各个景点。

3.4宝坻环城水系景观的生态策略

3.4.1优化区域生态廊道体系

生态廊道是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状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和连接空间布局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位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在河流两侧进行保护和控制,保留出足够的绿地空间形成线性绿带,联结区域内的大型绿色开放空间,既限制了城市无休止的蔓延,又将乡野景观引入城市,丰富沿线环境,提升城市景观生态质量。

水系定位以历史为髓,充分挖掘宝坻历史文化,依托现有水系与地形,结合规划以及景观空间格局和意境的营造,呈现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或为溪,或为湖、或为塘,贯穿整个宝坻城区以及各个功能区域,形成连续贯通的景观水系系统。两环水系进行连通有4条,总长度7.78公里,形成水系网络:原革命渠以西平移改线3.35公里,形成南北贯通的河流廊道;西侧打通“百里河”至“朝霞湖”连接渠1.5公里与原有城市绿地进行衔接;打通“窝头河”钰华街闸节点与“百里河”南段至环城南路节点连接渠1.0公里;打通“百里河”至“百里河南段”连接渠1.4公里。

3.4.2绿地斑块的水系公园建设,维护区域尺度下的雨洪管理

自然降水在地面通过植物截留与土壤渗透,沿着坡面形成地形自然径流,多余水分也会在地面洼地储积会导致河水漫过河岸形成积水。所以区域尺度下的湖泊、沿河湿地提供滞洪、蓄洪功能,延长自然径流在流域内的滞留时间,增加土地的含水量,区域内径流变得平缓,满足地下水与河川得到正常补给,从宏观上实现流域绿地、湖泊与河网水系的协同作用,从何实现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理。依托现有斑块生态现状,建设水系公园,优化流域水系与绿地关系。

水系公园建设重点为四处:

桃花坞公园,占地200亩,定义为文化历史休闲公园。桃花坞公园建成后以生态文化游为主,重点打造以桃花坞公园、广济寺为中心的旅游景点,并沿西护城河、西护城河引渠和百里河辐射成为服务大众的休闲景观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并带动周边地块的地产开发,增加经济效益。

朝霞公园,占地面积300亩,定义为生态运动游憩公园。朝霞公园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建成后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态休闲与科普教育环境。

革命渠公园,占地500亩,定义为城市生活主题公园。革命渠公园打造生态涵养为主的生态休闲区,建成后为市民提供良好休闲活动与生态环境,成为宝坻城区的生态屏障。

都市滨水公园,占地150亩,定义为主题商圈市民公园。都市滨水公园以城市商业中心为依托,以百里河南段为辐射区域的公共性都市滨水景观区,可以提升市民的公共生活品质,树立宝坻的滨水都市形象。

3.4.3生态驳岸的运用

生态堤岸亲水自然,通过分台、缓坡、挑台、自然的方式改造堤岸[5],缓和水、堤、城的生硬关系,增强亲水性。生态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可渗透的界面,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通过生态驳岸连成一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与涵蓄作用。

4.结语

本研究建立在水域空间景观格局与水系生态网络恢复的基础上,建构河流水系,沿河绿带及生态用地相结合的生态网络。“方圆筑城,绿水连景”,通过水系廊道,将城市公园、绿地等纳入绿色网络,使水系廊道围绕、贯穿宝坻城区,形成承载城市生态环境、展示城市文脉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黄静.城市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2]刘晓星.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初探[J].北京园林,2013,(01):10-14.

[3]赵彦伟,曾勇,杨志峰,刘静玲.面向健康的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方法[J]. 生态学杂志,2008,(07):1244-1248.

[4]刘欣,杨建敏,宋晓然,吴争妍.“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宝坻区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 城市,2012,(07):31-33.

第8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养护管理

近年来,我国逐渐将建设重心投入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居民所居住的环境,改善土质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还能为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创造出人文化与舒适化,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凸显地域特色,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养护管理工作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至关重要。

1园林景观设计的实施策略

1.1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

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将设计理念同当地的实际环境相结合,根据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貌、水体、植物生长类型以及地域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使设计出的景观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和谐共处。具体的做法有:在植物设计方面,要以当地的植物为主,适当引进其它的植物种类,从而确保设计出的植物景观与当地的水土环境相容。景观设计也要切实遵照城市的发展走向、地市脉络进行合理地设计,可以在具体的设计中,将原有的城市景观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尽可能将其融入到设计规划中,有效控制景观设计成本,最大限度恢复城市原有的自然风貌。另外,设计城市小区景观时,还需要结合小区建筑的设计风格,依据季节的不同变化,以此设计出不同季节的植物种类,从而确保在不同的季节都有绿色植物出现。

1.2从立体层面打造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景观设计工作较为复杂、多样,涉及的元素很多,如亭台楼阁、假山叠石、墙体、灯柱以及花卉、草坪等。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依据植物自身的生长习性,结合地势以及土壤水质的变化进行立体化的搭配设计,打造出别样的立体绿化景观。与此同时,立体景观要对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给人呈现出视觉扩大的效果,并通过设计出的立体景观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为提升城市绿化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要点分析

2.1不同类型植物的养护管理分析

在针对不用种类植物进行养护时,相关工作人员要依据不同植物的类型特点进行养护,例如,按照植物类型划分为乔木、灌木,阔叶、针叶以及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等。养护乔木时需要关注植物长势、修剪以及灌溉、施肥等工作。养护灌木时也要对其进行修剪整形,例如,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及时修剪灌木中的枯枝、徒长枝。造景灌木定期20天修剪1次,如果是观花灌木则需要在花期过后立即展开修剪工作。在草坪养护工作中,除了定期浇水等必要的常规养护管理外,在对草坪进行修剪完成后,要控制好灌溉、施肥总量,结合草坪实际面积进行及时地调整。由于针叶植物自身具有较高的抗旱、抗寒性能,因此,应将养护管理重点放在防治病虫害方面。

2.2四季的养护管理工作

植物养护管理工作要结合四季的变化,运用不同的养护方式。

2.2.1春季。春天是适合播种的季节,工作人员首先应清理在冬季里枯死的树苗,完成补植工作。在已经修剪过的基础上再对植物进行复剪,并做好除草、剥芽等工作。在对植物进行防寒物的拆除工作时,要严格预防病虫害的滋生,对于蚜虫、刺蛾、花叶病以及白粉病等采取人工喷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2.2.2夏季。夏季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根据植物生长适当喷洒钾肥料,追施磷以及有机肥等,并进行相应的中耕除草,加强汛期排水防涝工作,预防和排除因大风天气刮倒树木,避免影响交通。针对在大风天以及洪汛期被破坏的植物,进行扶正或重新栽植常绿树、竹子等。

2.2.3秋季。秋季的气温开始逐渐变冷,需要对一些树冠不整齐、偏冠的乔灌木进行整形,对于一些不耐寒的树种可以根据不同的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

2.2.4冬季。除了常绿树木以外,针对不同的树种以及不易修剪的树木,要在休眠期进行一次的大整修。对于一些有害虫侵蚀的树木,可以采用挖蛹虫、刮树皮等方式有效消除越冬虫害。同时,工作人员应加大力度对植物进行积肥工作,雪天过后及时将雪堆积在树根处,以增加土壤水封,有利于树木次年的生长。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和园林养护管理一直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尽量选择乡土植物。在园林养护管理上,需要将养护工作落实到位,加强预防病虫害,将设计与养护管理合二为一,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徐玲.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J].吉林蔬菜,2014(1)

第9篇:城市景观分析范文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城市;道路景观;评价;运用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骨架,对整个城市结构布局具有决定作用,城市道路交通作为血管,其畅通性直接关系着整体城市运行状况,目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园林与建筑等跨学科的综合问题,为正确设计道路景观,应该正确评价道路景观,便于城市道路景观整体质量的有效把握,发挥城市道路景观作用。

一、城市道路的景观意义

城市道路景观在城市道路中,不仅含有交通功能,还具有城市个性与历史文脉等作用,其具体意义表现在下列方面:一是道路景观美学的意义,城市道路作为景观主导因素,不仅要承载城市物流与人流,还是城市景观的特征载体,对于人们来说,主要是通过城市道路来到城市,不论车行或者步行,均要由城市道路上进行城市游览与观察的,以获得城市的印象,其美丽、繁华与庄严等,均是和城市道路紧密联系的,在实现交通功能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特色,凸显了城市的精神风貌与文脉;二是表现了道路景观艺术意义,美并不一定含有艺术性,而艺术一定美,道路景观可反映城市人文方面的艺术氛围,艺术特点能反映城市文化特点,通过城市道路艺术品质的分析,可发现城市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与地域特点等;三是道路景观文化意义,城市文化能通过城市街道人文氛围与特色进行人文美的反映,让城市居民含有认同感、亲切感与熟悉感等,可让旅客产生异域美感与新奇感,其文化特点是和道路两旁的附属物与建筑立面等紧密相关的,文化表层即是物,深层为心,道路景观在文化环境中,含有群体心态映射,具有必然性、整体性与永恒性等品质特点,可对城市道路文化进行深刻反映。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可简称为AHP法,是利用多因素的分级处理进行因素权重确定的方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教授托马斯·萨提所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有关联的各有序层次,让各个层次条理化与系统化,便于更有效分析与解决问题,在每个层次中,两不同元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应给予定量表示,并给予简单比较、计算与判断,然后计算出全部相关元素权重。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把人们的复杂系统评价进行思维过程的系统化与数学化,方便人们接受,而所需要的定量数据信息是比较少的。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对于评价问题准则与因素等,应构成多级递阶的结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对属于同一级要素,应将上级要素准则给予两两对比,依据判断尺度给予相对重要度的确定,同时依据这个进行判断矩阵构建,在单层次下元素权重的计算时,应该实施一致性的检验,最后,对组合权重进行计算,并实施一致性的检验。

三、道路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在事物与系统评价前,应对具体评价指标进行确定,评价指标作为各评价对象衡量的基本尺度,其体系需要客观科学反映主客观的因素,尤其是有关各类信息,在评价指标选择时,还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是可测性与可比性,指标值的确定,应该使用间接或者直接方法给予测量,对于同一评价对象指标,要对其优劣程度进行确定;二是现实性与客观性,对于所设定具体指标,应该有效反映评价对象中的各主要因素,其指标含义与名称,要与现行专业的技术概念与名词术语相符合;三是综合性与简明性,对于所设定指标应该使用方便,简单明了与便于计算等,每个指标均应从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特征及本质描述。

2. 道路景观评价指标构成

道路景观主要是指城市道路当中的建筑物、地形、小品、绿化与植物等所构成的物理形态,城市道路景观不仅具有道路空间扩展作用,还能对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给予评价,让各构成要素与周边环境能组成有机的关系艺术。在层析分析法下,选择恰当的指标层次结构,可有效构建道路景观的指标体系,主要由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等三个层次所构成的,依据城市道路的景观特点,能将景观评价分成自然性、可达性、舒适美观性、安全性与文化属性等五方面构成的评价准则,其经营性与管理维护等自然也是所需考虑因素,不过经济性含有可量化的指标功能,道路景观指标层的评价因子是由准则层的五方面要素下的子因素所构成的,结合准则层的五方面因素,对道路景观的各方面子因素给予一定指标分析。

一是自然性方面,主要包含道路自然的景观美、变化率、环境适应性与气象气候等,每个景观本身就具有其特征与特质,沿线自然景物是按照总体形态及空间形式构成形象美的,风景地貌不同,可构成路域景观,是道路景观设计当中最有趣元素之一。各类型景观的变化程度,用景观节点、色彩变化与动态美等指标反映,不同季节时间,其沿线的自然景观是不同的。

二是舒适美观性,良好道路景观的营造,能为各种应用者创造舒适应用条件,也是道路景观设计重要指标之一,根据城市道路的景观要素,评价指标可分为道路线形的设计、构筑物、路面铺装与道路空间等,道路线形设计的指标所指的是道路空间的线形设计美,线形平顺与否,平纵线配合良好与否,富于变化且舒适的行车感受,而道路空间是按照指标构成的,道路两旁建筑与宽度H/D,道路长度与宽度比值L/D,H/D所考察的是道路绿化、与两旁建筑的沿线空间均衡与开放感,而L/D所考察的是道路空间的变化及其景观丰富的程度。

三是道路景观评价中的安全性,所指的是在各类条件下,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等可安全应用道路,道路评价的安全性是通过道路功能划分、平纵面设计、路灯照明与交通设施设置等进行考虑的,其中,道路功能划分是各交通流根据合理安排与划分,像机动车掉头车道设置与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间的分割等。道路平纵面的设计为道路平纵面的设计技术与安全要求是否相符,如纵断面、平面线形与组合等。交通设施设置为道路过街的设施、标志标线完善与否与无障碍设计正确与否等,而路灯照明个城市不仅带来安全照明,还能带来不同景色风貌。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机动车辆不断 增多,交通道路压力不断增加,道路景观作为城市道路重要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道路景观给予科学评价,不仅能更加优化道路景观结构,还能有效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为行车带来安全舒适、可达性与艺术美观方面的感受,促进城市道路的良好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