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新型化的要求。笔者认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

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5.重视课堂互动,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占据课堂全部时间,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这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互动,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 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第3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深度改革,以迎合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养的人才。因此,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的教学资源和课外可学习的资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书本、网络、电视、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馆、博物馆、广告牌、报廊、布告栏等等。此外,一些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日常生活所见所闻都是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就是寻找那些与人们文明文化息息相关的,并能够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和结合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开发母语学习的课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呢?

一、有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过于强调“以书为本”的思想,盲目地认为课本是唯一的语文的课程资源,导致学生的学习被限定了范围。

教师要想解决上述这个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课本唯一学习课程资源”向“世界是个大的课程资源”的根本观念的转变。教师还要有强烈的对课程资源的认知意识,努力开发,有效利用周边世界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资源。准确地来说,语文资源还是相当广泛的,对于它的开发利用,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语文课程方面也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形态和人工的形态。教育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去体验观察我们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妙和神奇。

(二)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习也有一定的要求。学校应该适当发挥优势,进行不断的创造,为语文教学配备相应的设备,而且应该尽量让社会各方支持,以及和社区建立稳定联系,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一定的实践环境,从而使多种文化活动得以开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还要在社区中让学生能将所学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开发利用学校资源是特别重要的。对于学校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包括物化方面的资源还有人为方面的资源。

(三)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在家庭中,也是存在着语文资源。家庭资源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物化的设施和营造的文化环境,比如家庭藏书等。另一方面是家长。家长也可以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家长方面的课程资源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关注。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并不是直接就能被语文教学所使用,而是要对语文的课程资源进行一系列的筛选、重新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工作,才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使用。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的优化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策略。

(一)筛选策略

大量的课程资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备选材料,我们只有对这些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才能提炼发掘课程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放到篮里的就是菜”。

(二)问题策略

围绕所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寻找,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解了课本知识,还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外生活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三)专题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题问题进行课程资源探寻,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让学生从网络、社会、家庭生活、自然环境中有效地获取语文的学习资源。

(四)动态生成的策略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情况,演绎出新的教课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并不都存在于课本中,有的是突然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这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但是目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结语

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争创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实践环境,加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使用,全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的使用运用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周边的语文资源,课程资源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荣.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李芳.论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第4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语文教学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探索,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淘汰出局”。下面就在新课标理念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观念更新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就是服务,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会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师生才会平等相处,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诗句中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我们知道学生千人千面,个性迥异,但每个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都会偏爱那些成绩优秀者,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而对那些成绩低下者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熟不知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因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让我们牢记“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的老师”。

另外,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的教育动态,最新的语文教学动态,要积极学习,要有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使自己思想始终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也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你才能融入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的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角色转变不可忽视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不可忽视。第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新课标中,师生关系是互动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第二,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圣旨,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只能教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事实上,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因此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问题进行探究,对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第三,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语文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三、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力求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科技的时代,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目的。为迎接科技时代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大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技术型人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

(一)以应试取代教学

目前,高中教学中考试可以作为一种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教师偏重试题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做题、考试,然后解析,学生则以做相关试题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这种以应试取代教学的倾向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一些笼统的,事后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消化。

(二)以备考资料取代教材

当前,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把讲解学生的复习资料以及考试试题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手段。对高中课本知识的解析不够彻底,老师解析的不彻底,学生学的也是一知半解,使得学生过分地相信资料。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打开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以背诵文章取代自主作文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就当代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文章进行整理,然后分发给学生熟读,这种做法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缺少认识,教师将这些改编后的文章经过加工,然后将现成的东西传给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性在某种形式上被取代了。以求获取应试作文高分,并将其视作迅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但这样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自主能动性能力的提高。

(四)老师语文教学方法的误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要注重方法。不同的课程所讲究的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自身知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利用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效应。

(五)忽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当今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自己自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就一直是处在一种大众化的语文环境中。对中国语言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这样就会很容易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上课像马大哈一样,从而对老师的语文教学不予配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水平质的提高。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一些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用过多媒体,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受到限制。另外,有的学校依赖于多媒体开展教学,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实行,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到细而不腻,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寻找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问题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从浅到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

(二)建立师生的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时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要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在教的过程中,要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要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合理地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四、结语

新课标改革的实施改变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大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完善教育体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邢根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6).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3]杨惠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8).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一、课堂创新教学――语文新课程的长久主渠道

自从16世纪欧洲开始出现编班上课以来,班级授课制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一直成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时至今日,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主渠道。但这不并意味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等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死气沉沉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讲,新课程要大力推进的是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思维,鼓励质疑,张扬个性。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词语解释以词典的解释和课文注释为统一标准;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主题,以教参的分析为统一标准;文学鉴赏,以专家的理解为统一标准……,统一的东西太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感悟的自由,窒息了创造,磨灭了个性,丧失了自我。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一个扼杀个性、压制自由想象、禁锢标新立异的课堂环境,是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种种统一,不再强求一致,不再盲从权威。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统一的评价模式,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显示与发展。只有创设“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灵活;也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才能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倡导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就本质而言,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1]。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它应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依托语文学科载体,立足语文教材和课堂。选题要紧扣学科课程,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是单篇课文的研究,如《祝福》:“是谁害死了祥林嫂?”;可以是多篇课文的综合或比较研究,如“从《拿来主义》和《灯下漫笔》看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特色”,“刘兰芝与杜十娘的反抗精神的比较”;可以是课文的拓展性研究,如“鲁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分析”;可以是与语文相关的其它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如“江南水乡与水乡文化研究”[2]。

三、图书馆――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神圣殿堂

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下一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中学校大多有着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它是学校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知识的殿堂,是高中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的教育职能内涵十分丰富。第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图书馆通过它所收藏的古今中外文献和丰富的报纸期刊,帮助学生突破时空的局限,汲取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从而培养高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健康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第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图书馆资源可使学生突破课堂教学囿于教科书的局限,汲取科学营养,开拓知识视野,提高文学素养,达成文化积累,还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培养多元化的观点。它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而且可起到课堂教学无法起到的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利用意识和获取信息的实际能力,其中包括能运用各种检索工具、检索系统和检索手段获取信息;能根据需要筛选信息、剔除冗余消息,以有效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为我所用;能消化、吸收并创造新的信息和知识[3]。图书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已逐渐为许多学校和语文教师所认识,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把教学的目光,从课堂转移到图书馆、阅览室,从单纯的反复分析教材到鼓励学生、乃至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课时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有目的地阅读。

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做到,一是加强指导,科学选择:要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众多的读物中遴选适合不同学生、不同目的、不同需要的书刊,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解决浩翰的书报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以求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效益。二是要开展活动,交流成果:如撰写书评、读后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以及撰写新书简介、新书海报等等,在广泛的读书活动中形成人人读书的氛围和风气,吸引学生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四、网络天地――激发兴趣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更是语文学习激发兴趣、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便捷途径。在学生学习中,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计算机信息网络都是可供利用的便捷学习工具。第一,计算机网络为学生预习工作提供重要帮助: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的预习离不开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了解、有关材料的搜集,以求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计算机网络是最便捷的工具。第二,计算机网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形成: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习主要依靠书本,受单一性的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难以激发,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难以培养,而计算机网络丰富生动的语文资源,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了,语文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第三,计算机网络是解决学习难题的有力支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学习的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请教于人,可快速、准确地解决许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成为学生解决学习难题的有力支撑。第四,计算机网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人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通过上网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参与网上讨论,丰富了知识,加深了社会阅历,有效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优势为我所用的同时,也要加强指导和监控,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五、社会生活――汲取生活营养提高语文素养的丰硕根基

语文与生活同在。社会生活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指向,又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广阔的社会、丰富的生活,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课堂和根本教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引导学生用明亮的眼睛观察精彩的世界,用心去感悟广阔的社会生活,善于观察,精于思考,勤于采撷。所谓“时时浏览社会之书不字不学问,处处采撷生活之花有枝皆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愫和习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引导学生“反刍”生活,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汲取营养,又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企业,融入自然山水,探访名胜古迹,参加社区活动,关注社会改革……无一不能与为语文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

此外,文学社团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组建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培养文学新人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创造条件,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指导文学创作,鼓励发表交流。通过开展诗歌朗诵、小品表演、戏剧演出、文学笔会、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特长、彰显个性、提高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缺失了文学社团,语文教学天地将暗淡无光;只有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语文世界才能满园春色、大放光彩。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不能缺失以上途径,但又不止于上述途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天地才能一片广阔。

参考文献

[1]吴绍晋. 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误区探析[J]. 福建教育,2003,(11B).

[2]邹兆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突出学科特质[J]. 语文知识,2002,(8).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但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也包含对教学目标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不够熟悉,把握不好新课程的要求,导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目标经常不够明确、模糊不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衡好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学生在增长自身情感价值的同时,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并能够很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2.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无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思维等因素控制课堂教学节奏,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到语文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导致教学进程过快或者过慢,导致有些该详细讲解的内容没有详细讲解,而有些学生容易明白的东西又进行了过多的解释,教学内容颠倒不清,浪费了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差。

3.没有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4.教学方式运用不当。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文价值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式应用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但是当前许多教师都误解了新课改的要求,盲目地追求教学方式的创新,滥用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有些教师为了创新教学方式,过度地应用合作法、演讲法、表演法等,很少讲基础内容,教师为了使用教学方式而采用这些方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础目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赞扬学生,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进行纠正;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过多地讨论和合作,而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讨论不出什么实际结果,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实际上的提高。

二、解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语文课程中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理论。其次,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要积极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最后,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充当一个带动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进行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当导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容易导致教师拽着学生学习,使学生丧失自己的价值观,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师生观念,不再一味地“拉扯”,而是要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上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修养。

3.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在交流中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共同进步,同时要求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对自然、社会有更深远的思考和认识。这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问题。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为由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输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问题,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有自由、轻松的学习、探究氛围。

总而言之,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美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11-01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观之,语文素养之于语文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语文素养的认识层面

1、会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宗祺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学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考。

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董艳荣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质”、“语文能力”并列使用,意义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认识,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语文素养的操作层面

1.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义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问题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亲身经历的。注意亲身经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注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注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再两方面。

2、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的《沁园春―长沙》吧?我揣测,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很可能是结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的认识,在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自然现象的同时,对这种生活的自然事件产生了心灵的涟漪,一下子勾起了他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想。于是,便有了这篇大气磅礴的诗文。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开篇不就写出了“这几天,心里很不颇不宁静”这句被人们视为“文眼”。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仅写诗歌、写散文需要这种敏感的触发,写小说、即兴演讲等很多语文活动都需要这种对心灵的涟漪的敏感。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及时反思和深刻体验,并要有理性的思考,而不要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正如古人讲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意思。

第9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22-01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

2、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4、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 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