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层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分析与思考;方法总结
1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
(1)从主体结构的施工角度上来看,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与多层建筑施工技术存在很多的相同之处,两者在施工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很多类似之处,整体来看,高层建筑施工具备独特性的特点,随着建筑高度及体积的不断加大,施工难度也在不断提升。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模块,进行高空作业安全性及质量性的控制是必要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实现材料应用环节、设备准备环节、人员垂直运输环节、施工环节等的协调,实现高空安全保护方案的应用,确保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增强,避免出现高空物体坠落状况。为了提升高层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进行建筑整体稳定性的控制是必要的,实现基础埋置深度的控制,满足高层施工工作的规范要求。地基处理问题是影响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的关键问题,为了提升工程效益,需要进行软土地基施工方案的优化,进行最优化方案的选择,实现工程造价、工程工期等的控制,进行各类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2)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量比较大,其施工规模大,存在一系列的工程施工项目,施工种类比较多,施工方案的选择性比较大,对于施工安全质量及技术管理的要求比较高。在高层建筑的施工模块,有些单位往往进行边施工、边准备、边设计施工模式的开展,这种施工模式存在一定的施工优势,但是整体来看,这种模式不能满足高层建筑施工环节、组织环节、管理环节等的工作要求。为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必须遵循精心施工的原则,有效应对高层建筑体积大、面积广、层数多的特点,进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的开展,实现施工质量的整体增强。在工程实践中,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周期比较长,经常出现高温施工、严寒天气施工等状况。相比于多层建筑的施工周期特点,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周期比较长,通过对装饰施工周期及建筑结构模块的优化,实现整体施工工期的缩短。在高层建筑工资中,其内部包括一系列的施工工序,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性环节,为了实现工程效益的增强,必须进行模板体系的合理性原则,进行建筑主体结构工期的缩短,实现工程整体成本的降低。
2发展现状
(1)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可利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高层建筑趋势是当下城市建设的主流,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提升,高层建筑施工面临着更加的挑战。实践证明,如果仅仅使用传统放坡式施工方法,必然难以满足现阶段高层建筑的施工要求,为了增强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性及安全性,进行深基础土体支护系统的构建是必要的,确保其整体安全性、经济实用性,实现其内部施工结构模块的协调。在高层房屋建设模块中,钢板桩、钢筋板桩、钻孔灌注桩等是常见的建筑支护结构。为了满足实际施工的要求,进行施工环境的分析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因地制宜施工原则的应用。受到施工工程地质状况、基坑状况、建筑物结构形式、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标准具备明显差异性的特点。在支护结构的选择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状况展开施工方案的选择,进行经济合理性原则的应用,实现高层建筑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各种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得到应用,预应力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这种技术具备良好的工程效益。相比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模式,预应力技术的混凝土横截面更小,具备更轻的质量,对于工程结构的抗裂度及刚度的要求比较高,整体来看,其整体工程效益较高。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预应力技术不断得到普及,通过对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满足了我国高层建筑多元化的施工要求,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粘结性预应力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及应用。(3)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模块,钢筋连接技术扮演着重要的工程地位。随着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于各类变形钢筋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这导致钢筋接头不断增多的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钢筋连接技术体系日益健全,这有利促进了带肋钢筋套挤压链接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具备良好的接头性能,有利于提升施工效率,实现整体施工质量的增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层房屋建筑体系日益健全,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的高层建设施工技术系统尚不成熟,在其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系列的施工技术问题,相比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依旧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及强化,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高层房屋建筑新型施工技术方案的应用,实现施工技术整体管理水平的增强。
3施工技术优化方法
(1)为了实现建筑工程的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施工技术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机构及人员的重视,进行国外先进建筑施工经验的汲取,确保高层建筑先进性施工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层建筑的工程实践以具体的技术理论为指导,为了解决实际工作需要,必须进行国外高层建筑成功应用案例的分析,进行国内外先进建筑施工技术理论的研究,健全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体系,在实际施工模块中,进行新型施工技术的完善及推广,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整体施工水平的提升,满足现代化高层建设的施工要求。(2)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深入性分析、研究、推广,必须进行专业型人才队伍体系的构建,进行建筑施工行业专业型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在施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技术管理的强化,确保工作人员整体技术水平的增强。在建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为了确保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的健康可持续运作,必须进行建筑行业综合型人才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的开展,确保各类先进性的高层施工技术的普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进行新技术可行性及实际价值的分析,实现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体系的健全,确保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稳定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日益健全,现代化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了社会各个行业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对现代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高层建筑的整体施工效益。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体系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计算分析功能及模拟再现功能的有效结合,在这种技术应用背景下,施工技术者可以进行先进性计算机手段的应用,满足高层建筑各个施工程序模拟测试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确保建筑工程各项施工模块计算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新型施工技术存在问题、可行性、应用方法等的分析,增强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施工水平。
4结束语
通过对高层建筑施工环境勘查、施工技术、人员应用、材料配置、机械使用等环节的协调,有利于满足现阶段高层建筑的工作要求,实现高层建筑整体施工安全性及稳定性的提升,实现其整体施工质量的增强。
参考文献
[1]赵贵见.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7(2).
[2]蒋铭凯,张振飞,王继红,等.影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河南建材,2016(1).
关键词:建筑设计 设计构思 实现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建筑设计通常在介入工程的前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设计灵感、设计构思、推敲设计方案,这些都需要突破常规的设计程序,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拿出优秀的设计方案。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要求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设计任务要点及委托方的要求,完成简练的方案构思,斟酌、比较、决策,并用图示效果来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路。
众所周知,慢工出细活,建筑设计同样也不例外。设计师要想设计出一个外观既美丽、功能又齐全而且经济实用的建筑,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在设计初期就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设计的自然资料,包括气候、土壤、环境、地形、地貌等资料的收集;其次,要了解设计的意图、设计的方向, 在此基础上思考,进而满足委托方的要求;再次,要对建筑内部的功能以及建筑外形进行构思、推敲,尽可能使建筑创作既美观、又实用舒适。这三点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为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设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有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设计方案去投标、竞标,有时又急需拿出设计方案供领导决策或提供给甲方。这些都要求设计师具备建筑设计的能力,以应对可能会遇见的各种工作状况。其实,建筑设计思维的形成,并不是在短短几次建筑设计训练中就能形成的,它是通过长期的设计工作实践的潜移默化, 随着经验的逐渐积累,从而培养、锻炼出建筑设计的思路。建筑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在平时的设计工作中,要不断总结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同时,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在设计工作中,才能日积月累,不断进步,才能在建筑设计中得心应手,在建筑设计中求快、求新。
建筑设计要求设计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设计任务,这其中包括迅速浏览,读懂设计任务书,分析设计要求、设计思想,打开设计思路、推敲斟酌方案,并且完成图纸的绘制等。如果在设计中没有一定的计划性,是难以完成设计中的各项要求的。其次,在面对任务书中提到的各项要求时,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灵活应变,准确抓住要求的中心,并且以此为重点进行分析。在建筑设计中,要合理地安排好设计构思时间、设计表现时间、设计创作时间。
在建筑设计中,要想能够很快地找到任务要求中的突破口,有时就在于设计师的应变能力。但是应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平时的设计中,要有目的地培养这种能力。在每一次的设计工作中,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从构思到设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计划性和应变能力。在日常的设计中,要不断总结自己在设计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同时,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一突破。最重要的是,要汲取别人建筑设计中的长处,只有这样, 才能在短期内锻炼出建筑设计的计划性和应变能力。
在一次完整的建筑设计中,从图面效果就能直观地反映出设计者的设计功底以及设计素养。建筑设计通过运用铅笔、钢笔、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常用工具,用徒手绘制技法,建筑捕捉瞬间即逝的设计创作灵感。这样的创作,可以使设计人员从模糊的初步设计意图,到逐步明晰的设计思路,这整个过程就能全方位地显现出一个设计者的设计业务功底和修养。
建筑设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整套设计构思图,因此,建筑设计难以像实际工程设计、课程设计那样的深入。建筑设计中不可能细化到设计中的各种要素,满足其全部功能。因而,建筑设计的重点应主要放在设计主体方案上,不拘泥于处理方案的细节。只要在设计中找准大的设计方向进行构思、联想、创新,烘托出一个简洁、大方的建筑形式,才可达到建筑设计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形体的功能分区、各种交通流线组织、简单的建筑体量造型的设计,以及建筑周边的环境配置等,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构思、推敲,就能在设计过程中节省许多时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主体烘托画面效果,是建筑设计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抓住建筑主体特征,又要表现出所要传达给人们的一种建筑体量效果。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建筑地找到设计任务的主体,加以烘托表现,而细节部分可以先适当削弱。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技法,将建筑物的整体形象烘托出来。这样,不仅表现出自己的构思方向、创作意图,同时,也向人们传达建筑美的感觉。
从建筑设计的范围及要点来分析,通常在建筑建筑设计中,以中、小型的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广场、商业街居多。在平时的设计学习中,要多注意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素材,包括收集建筑的图片资料、建筑规范等,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资料的收集,对各类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比如要了解各类建筑的房间进深、房间高度等基础信息。如幼儿园单侧采光的活动室,其进深不宜超过6160m等。像这样的基础信息,只有通过日常设计的积累来获得,这样久而久之就变成自己的东西,再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行创作,触类旁通,就能真正掌握建筑设计的要点。
笔者在高层建筑设计中体会分析,高层建筑设计要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人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人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广场空间往往在街道空间以及城市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能够给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也往往能成为城市的节点,这就是共享空间的好处。有的建筑师甚至直接设计成下沉式的广场,独特的广场空间造型,以人和环境为设计重点,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安静的休闲场所,而且使建筑塔楼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二这种下沉式的广场往往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就空间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广场和建筑应该作为一体来考虑。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高层建筑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选择合理的造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高层建筑由于其结构形式的限制以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在造型上往往追随于建筑的结构形式,而不能有太多的变化,有的高层建筑甚至直接将结构形式外露不加修饰。
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国外和国内的许多高层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性,对一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可以说是高层建筑存在的一个原因。
随着近年来资源短缺问题的出现,全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而高层建筑就环保节能方面来说是要注重把握的,随之就出现了“生态型”建筑的概念。“生态型”建筑尽可能地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较好地完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同时对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是一种深化。可以看出目前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新要求就是要实现“生态节能型”。
高层建筑主体的下部分一裙房虽然对整个城市影响较小,但它对于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的裙楼立面设计一般不同于上部立面,需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从而使下部空间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苍白,并要体现人的尺度,因为裙房部分跟公众视觉接触较密切,对街道空间感影响也较大。而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一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塑造。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人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高层建筑临近城市道路布置时,人口空间凹人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体的被迫后退 (特别是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争取基地面积的有效使用,缓解人口处各种矛盾冲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体设计、空间组织等方面形成新颖的构思,这种人口后退架开的处理不仅空间层次丰富而且给人的印象也深刻。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人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总之,建筑设计即是通过一个图示手段,合理平衡各项要素,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它反映出每一个设计师对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往往会得出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方法。建筑设计除了可表现设计者思维方式、应变能力以外,还可展示设计者的思维创新与发散。
笔者认为,进行建筑设计一般可采用二种模式:一是从功能入手,再调整形式;二是从形式入手,再整理功能。一般而言,建筑设计方案总是经历:任务分析-设计构想-细部完善这三个过程。(1)从功能入手,再调整形式;是指先从设计任务的功能要求入手, 将功能在各层平面上进行整理、归纳,待功能大致安排合理之后,再考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反过来调整局部的功能安排。经过这样反复调整直至合理、满意之后,最终完成整个设计。(2)从形式入手,再调整功能,是要求设计者对功能布置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首先从建筑空间形态和造型入手,确立一个优秀的空间形体,再将功能填充和组织起来。经过相互反复调整之后,使设计变得完美。这种形式可极大地发挥空间想象力,也有利于把握建筑形体总造型。
在建筑设计中,要对建筑功能的安排进行分析,建筑功能一般可细化为许多系统,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根据各功能系统的相互关联度和紧密度,我们可以对这些系统之间的主次、并列、混合的逻辑关系,以及紧密、半紧密、松散的关系加以分析,利用各种分析图表达方式进行图示梳理、表达,完成对整体功能关系的分析。在对整体空间进行分析后,再对每个子空间系统进行体量大小、景观要求以及空间属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逐一落实,最终绘制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建筑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梁 锐,张 群.建筑建筑设计与表现[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高层建筑迅速发展,高层建筑的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但有些根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涉及相关专业课程知识较多的特点,导致了其定位的复杂性,对高层设计课程做出了综合性的要求,专业定位多元化的因素,使其难以找到各学科间的平衡点。
2、针对高层设计具体环节的单一训练比较多,比如屋面这个学期的高层分成五个部分来教学:结构、造型、标准层、裙房地下车库以及设备层,每个部分教学过程时间不等,但是连贯性、整体性较差。
3、高层建筑设计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教学当中更多的偏向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少有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忽略了设计的感性因素,缺乏学习激情。
4、高层建筑设计课程分为理论、案例和设计实践三大部分,从整体教学思路上看是合理的,但其中隐藏的问题始终制约着课程的科学发展,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过程当中比例不高,和理论环节的交叉不够。
二、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1、首先,课程的重新定位
建筑设计课程带有鲜明的教学特色,高层建筑设计课程的定位,除了传统的学科特点之外,还要体现出定位的明确性。而从教学效果方面分析,除了要让学生充分掌握高层理论的基本知识,并逐步提高学习兴趣之外,还要让学生在观摩建筑现场之后,绘制图纸和制作模型,从而了解设计过程的细节和方法,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得意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2、课程内容的重新安排
高层建筑设计课程内容的分支安排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在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要进行拆分,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单元进行训练,以增强具体环节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内容要整合,从整体入手,从调研分析,平面与功能系统进行学习。三是建筑造型与空间,强调形象思维能力在设计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包括立面设计、内外部空间构成等,并鼓励创新。最后是实践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检验。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较目前实践教学结果分析,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体系环节的交叉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的教学课程,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更多的实践环节,交叉的环节内容,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参观调研,三是模型制作,四是设计实践。应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比重和顺序,引导各环节交叉进行,保证连续性。
扩展学习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引用现有的工程案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课堂讨论,通过对多案例的对比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的评价: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课程的改革确定细致的评分标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注意积累。再是成立评图小组,在每个单项设计完成之前进行评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定位与模块构建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工程能力”的工程人才,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构建,其基本指导思想见图1。
( 一) 工程能力的确定
教学目标即能力定位: ( 1) 具有运用现行有关规范( 指国家关于结构工程设计的各种规范的总称,以下同) 手工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能力; ( 2) 具有运用现行有关规范解决高层建筑施工中一般变更设计问题的能力; ( 3) 具有熟练使用建筑结构CAD 技术进行一般高层结构的工程设计能力。
教学要求: 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结构布置特点、结构内力分析方法、构造要求; 掌握建筑结构CAD 技术。此模块共5 个学分,其中理论教学2 学分,上机教学1. 5 学分,实践教学1. 5 学分。整个模块的学时数分为教学( 包括学习指导) 和学生自主学习两部分,两部分学时数的比例为1∶ 1。
( 二) 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整
“模块化”教学改革对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来说是全局性的,不是局部的。构建不同的“能力―知识”体模块时,应将能力所需的知识内容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调配,避免相同的知识内容重复出现。以往的课程教学中,讲究该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模块化”教学体现的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所追求的是达到能力的要求。值得强调的是应将有关规范内容与设计理论有机结合,避免把理论和规范割裂成“两张皮”; 既要重视设计原理的普遍性,也要重视设计的特殊性。要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调整,使“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模块”中的知识内容更有针对性。
三、教学规划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模块”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讲解教学、上机操作教学、工程设计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考核五个教学环节。
( 一) 课堂讲解教学
课堂教学以讲解基本设计理论、有关规范等内容为主,加强案例对比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精讲结构体系的力学性态
对结构体系的性态分析要充分,既要分析结构体系的性态的一般性,也要分析性态的特殊性。重点讲解结构性态反应、理论建立的基本思想、计算参数和计算结果的意义,公式推导可简略一些。通过同一结构体系、不同结构布置方案案例的结构性态对比,学生很容易把握设计中所涉及的重要参数对结构的影响。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最好。
2. 重视对规范要求、条款的理解把握结构体系性态反应以及一个构件的性态反应表现到怎样的程度,人们是可以接受的或是不可以接受的,这都必须引入规范加以阐释。判定一个结构是否能用,也必须依靠有关规范做出判断,所以应重视对相关规范的学习理解,而不能仅仅掌握教材内容。理解和把握规范对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至关重要。
( 二) 上机操作教学
上机操作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高层混凝土结构工作性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
1. 讲解、练习结构布置
除了强化学生的建模技巧外,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规范关于结构布置的要求。如对抗侧力构件、特殊构件( 如短肢剪力墙) 、结构传力途径等基本概念的感性认识。
2. 讲解、练习结构计算参数的输入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输入计算,理解各参数的工程意义。
3. 掌握参数的调整和对结算结果的分析通过对结算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结构的性态。
( 三) 工程设计教学
工程设计教学的第一阶段是手工计算高层结构主要构件的结构设计; 第二阶段是利用建筑结构CAD 技术进行一般体型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四) 学生自主学习
在模块构建时,应明确规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如知识扩展内容、小型设计项目等。有的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的要求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完成。要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还要走访工程现场,也可以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由此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设计课程随着行业的需求和模式的发展更新,之前的教学模式不适应,要重新定位课程,并重新安排课程,从建筑认知、平面与功能,造型与空间、感知与实践训练等四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三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成,郑利军. 新时期建筑学专业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也有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城市,随着土地的紧张及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由于高层建筑相对施工周期长,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质量及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病,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角度出发,结合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2.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加强施工条件的控制
①人员。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项目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把人员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树立“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工程开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将质量控制的责任分配至个人,定人定岗,并对各类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确保工程质量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控制。在施工时,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各施工人员进行资质和能力检查,确保其合格后方允许其施工。同时,应在施工人员队伍中实行奖优罚劣,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努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工程施工按规范进行。
②机械。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的工程量及特点来确定机械设备的使用,并做好机械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调配,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遵守“人机固定”的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在施工中,要配备具有机械操作牌照的专业操作手;机械操作手必须认真执行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进行操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③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从空间、时间、技术组织、生产力、施工条件、物质等方面考虑施工方案的实施,总体设想和安排,明确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确定各施工过程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机具。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则应及时修改和完善施工方案,敢于运用当前国内外的先进施工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
(2)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到位。
①加强高层建筑的“三线”控制工作。轴线、标高线、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会发生位移或不准的现象,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或者埋下安全隐患,因而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②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然实行分段控制、动态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要依据变化后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材料供应和支付工程进度款方面要及时,以确保工程质量。
③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对所有原材料必须做到“三有”:“质保书”、“出厂合格证”、“有关试验报告”。审核施工方提供的材料计划的准确性,设备进场的合理性,以及建设方供货的及时性,协调建设方、施工方的供需矛盾。严查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事实上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等,要有新创新、新工艺。抓好关键部位施工。
(3)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露天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要集中大量人员密集工作,相互干扰大,因此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此对安全管理综述以下主要控制点:
①基坑支护
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深基坑(h≥ 2m)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且距坑槽1.2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重物。对基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坑壁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②脚手架
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二步三跨,刚性连接或柔性硬顶。脚手架与防护栏杆:施工作业层应满铺,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材质:钢管Q235钢材,外径48mm,内径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铸铁。卸料平台: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③模板工程
施工方案:应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模的施工程序,同时还应针对泵送混凝土、季节性施工制定针对性措施。支撑系统:应经过充分的计算,绘制施工详图。安装模板应符合施工方案,安装过程应有保持模板临时稳定的措施。拆除模板应按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拆除时要设警戒线,专人监护。
④施工用电
必须设置电房,两级保护,三级配电,施工机械实现“四个一”;施工现场专用的中心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供电系统中心采用TN-S系统,即三相五线制电源电缆。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确保电阻值小于规范的规定。配电箱、开关箱: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同时两级漏电保护器应匹配。
(4)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天:全湿养护3天:空气中养护28d分别为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对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3.结语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事关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作为建设参与者,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责任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树立质量重于泰山的思想,牢固地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为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水生. 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 工程与建设 , 2009,(04)
[2] 王金辉. 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硅谷 , 2008,(21)
[3] 王凌晨, 陈根国, 陈张德. 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要点[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 2007,(05)
[4] 尹伟, 金波. 建筑裂缝浅析[J]. 林业科技情报 , 2003,(03)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建筑科学和建筑技术也有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城市,随着土地的紧张及进一步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率,高层建筑正在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由于高层建筑相对施工周期长,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质量及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通病,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角度出发,结合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1)加强施工条件的控制
①人员。人是质量的创造者,工程项目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把人员作为质量控制的动力,树立“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在工程开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将质量控制的责任分配至个人,定人定岗,并对各类施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确保工程质量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控制。在施工时,应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各施工人员进行资质和能力检查,确保其合格后方允许其施工。同时,应在施工人员队伍中实行奖优罚劣,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努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工程施工按规范进行。
②机械。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的工程量及特点来确定机械设备的使用,并做好机械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机械设备进行调配,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遵守“人机固定”的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在施工中,要配备具有机械操作牌照的专业操作手;机械操作手必须认真执行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进行操作,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也防止出现安全质量事故。
③施工方案。施工方案,是决定施工质量的关键。因此,要从空间、时间、技术组织、生产力、施工条件、物质等方面考虑施工方案的实施,总体设想和安排,明确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确定各施工过程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机具。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则应及时修改和完善施工方案,敢于运用当前国内外的先进施工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高层建筑施工质量。
(2)工程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到位。
①加强高层建筑的“三线”控制工作。轴线、标高线、垂直度类似于建筑物的经络,对高层建筑来说,由于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经常会发生位移或不准的现象,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或者埋下安全隐患,因而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②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然实行分段控制、动态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要依据变化后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总进度计划的前提下,对进度计划及时进行修正、调整。材料供应和支付工程进度款方面要及时,以确保工程质量。
③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对所有原材料必须做到“三有”:“质保书”、“出厂合格证”、“有关试验报告”。审核施工方提供的材料计划的准确性,设备进场的合理性,以及建设方供货的及时性,协调建设方、施工方的供需矛盾。严查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事实上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等,要有新创新、新工艺。抓好关键部位施工。
(3)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露天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要集中大量人员密集工作,相互干扰大,因此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此对安全管理综述以下主要控制点:
①基坑支护
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深基坑(h≥ 2m)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且距坑槽1.2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重物。对基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坑壁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②脚手架
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二步三跨,刚性连接或柔性硬顶。脚手架与防护栏杆:施工作业层应满铺,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材质:钢管Q235钢材,外径48mm,内径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铸铁。卸料平台: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③模板工程
施工方案:应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模的施工程序,同时还应针对泵送混凝土、季节性施工制定针对性措施。支撑系统:应经过充分的计算,绘制施工详图。安装模板应符合施工方案,安装过程应有保持模板临时稳定的措施。拆除模板应按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拆除时要设警戒线,专人监护。
④施工用电
必须设置电房,两级保护,三级配电,施工机械实现“四个一”;施工现场专用的中心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供电系统中心采用TN-S系统,即三相五线制电源电缆。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确保电阻值小于规范的规定。配电箱、开关箱: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同时两级漏电保护器应匹配。
(4)严格养护制度
高层建筑多采用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不仅能缩短施工周期,而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但在某些工程上的使用表明,在配比、原材料、振捣控制严格的情况下,仍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分析其原因,多为抢工期、养护时间严重不足。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其强度比全湿养护28天:全湿养护3天:空气中养护28d分别为2:1.5:1.由此可见养护的重要性。
对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二、结语
高层建筑施工质量事关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作为建设参与者,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责任的精神,切实增强质量责任意识,树立质量重于泰山的思想,牢固地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从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质量责任,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确保建设工程质量。把提高工程质量作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为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程水生;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 工程与建设 , 2009,(04):116-119.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几点设备;安装技术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1-0076-02
我国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新技术,无论在知识理论还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从技术层面与工艺等方面分析,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实施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对于施工单位与职工的人身安全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超高层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超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问题
我国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安装质量的不足之处
一般说来,相关建筑单位在进行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通常会过于注重外部的美观而忽视建筑安装的质量,还因为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工作的竞争性日益激烈,促使安装机电设备的质量不稳定,造成机电设备安装的使用功能大大降低。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超高层建筑机电安装施工单位缺乏相关设备的安装意识,从本质上忽略了建筑物的质量。
1.2设备安装对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成因
设备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外界形成影响。对外界的诸多影响中,噪音影响最为明显。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渐的增高。现代社会工作忙碌,居民的休息场所环境尤为重要,噪声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也最为显著,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因为巨大的振动会形成很大的噪音,影响了居民的日常休息。产生噪音的原因是机电设备的安装,通常会利用排水设备或者是供水设备,相关设备的噪声较大,加之设备工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放置时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如果机器放置不平衡,会发生震动,进而就会使得机器的噪音加大,影响范围就会扩大,人们的正常生活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2技术的改善
2.1员工素质的培养
(1)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结合工作实际应用,对员工的安装技术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技术人员是工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可以确保质量达到要求,并且增加外部美观的欣赏性。企业在选择施工队伍的时候,应该注意对施工人员各方面的考察,加之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的加强工作人员的施工难度,帮助他们适应更高的施工要求。(2)建筑施工单位要掌握工程的特点,结合施工人员的自身特点安排项目的具体实施,这样可以确保施工人员专业能力的实施,调动其主管能动性,保证工作质量,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并提升建筑任务的质量。
2.2制定安装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从工程的整体格局来说,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的安装过程相对复杂,并且安装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因此,这就促使机电设备的安装在速度上要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进行工程的建设互动。如果没有合理顺畅的施工工序,工作计划没有合理安排,那么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出现错误,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是施工工期的延误。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合理安排和布局,能够帮助员工制定出较为适宜的施工方案,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防止发生不必要的错误,从整体上保证施工的质量。
2.3加强防护建设,减少噪音
机电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噪音影响较为显著,施工人员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这一情况,缓解噪音污染给居民带来的不良影响。通常说来,超高层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的噪音影响和振动影响是无法完全规避的。因此,施工单位需要做好相关的措施,减轻噪音影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证生活水平。例如,施工人员在施工中机械设备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部分频率较小的机器,放置时注意位置的摆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噪音和振动,缓解对居民的生活影响。
关键字: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意见建议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建筑不断朝着大型化、高层化快速发展,大批的大型建筑、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然而,任何建筑都必须有一个好的基础,对大型高层、超高层建筑来讲,这点显得越发重要。于是高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基坑支护施工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的施工。常见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形式主要有: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地连墙+支撑;土钉墙支护;逆作拱墙;放坡开挖;基坑内支撑等等。这些技术在基坑施工规模加大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因施工周期的加长而施工难度日渐加大。因此深基坑支护的重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施工时技术手段先进可靠,保证基坑受力可靠。第二,在城市中心,能够促进周围相邻的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保护周围的地下管线等。第三,基坑开挖期间,影响着城市的地下水控制与管理。第四,在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其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安全性,稍出差池,将不得不采用补救措施,造成经济浪费。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实际工程状况选取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实现工程最优化。综合以上几点,深基坑技术在现代城市建筑安全性,合理设计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实就目前情况而言,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果对症下药,相信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将日新月异。
一、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施工技术与技术人员的素质脱节
高层建筑施工工程有严格审核的程序,而且,在施工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改以及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施工过程。施工专项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这不仅要求在施工前特需注意编制质量、严在某些的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方案技术的复杂性,脱离实际,或是因施工人员没有充分理解,造成某些关键环节的技术、工艺执行效果脱节,从而埋下事故隐患,局部的问题最终造成比较大的全局性损失。同时也会因较弱的方案针对性和指导性,导致难以操作,致使施工质量没有保证。
2、高层建筑支护结构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确保
首先在施工过程中有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符合规范的事件。如:使用不合格材料、偷工减料。其次施工方法不符合要求。在施工中,水泥浆质量、挖槽施工等的使用不当,或是很多关键工序、环节、技术条件的缺失,造成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质量较差,导致槽壁塌方、变形等。再次,不能按设计要求和图纸施工。实际施工中往往,图局部效益,造成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搅拌深度不够等也屡见不鲜。如:如水泥掺量不够,土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支护强度,进而使得混凝土发生裂缝。最后,重要节点的施工质量得不到重视。同时因不注意形成有效的支护结构。易发生倾覆和滑移、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等状况。
3、没有有效合理地利用时空效应原理
时空效应要求在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合理安排每个分部开挖土方的空间尺寸,尽量减少每步开挖在无支撑阶段的暴露时间,通过合理地利用土体自身强度来控制土层位移,进而控制基坑整体的位移和变形。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原施工设计上有较大的出入,实际超出了设计限定的范围,从而埋下了事故隐患。
4、施工监督力度不够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发生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施工人员多数疏于事故防范管理、监测及信息反馈;另一方面,监管人员没能坚持不间断地在现场进行巡视和观察,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和跟踪事故苗头,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其他准备,并注意及时补救。同时,因事故发生突然,不能分析清楚原因或准备不足,不能做出可靠的补救施工方案,实施有效的应对补救措施,造成事故扩大和损失增加。
二、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的建议
1、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
为促进施工技术与技术人员更好的结合,提高施工质量,一方面应加强对他们技术层面的培训,让技术人员能够有效地对方案进行解读与实施,这在提高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的质量的同时,也增长他们的见识与视野,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意识的培养。是为了引导他们的工作态度,修正有些施工人员心中的不良之风。此外,可以聘请一些专家讲授、指导施工技术的技巧与趋紧完美的技术模式,让施工工人明白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2、加强对变形观测的重视,并及时补救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工艺和方法的不符合要求,常常导致槽壁变形。其根源在于设计中设计参数的偏差、实际地质状况的改变等因素造成。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变形观测。通过对数据的监测及分析其存在的偏差,及时矫正,对施工的部位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
3、在保证深基坑施工的准确性基础之上,做好过程控制的相关工作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不符合规范的事件的发生。如:偷工减料。以及忽视重要节点的施工质量等问题需要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管控制,包括施工人员的自检、不同工序之间的互检、专业技术人员的专检。做好监管和考核工作,各司其职。同时也要做好质量意识,企业文化的培训。
4、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时空效应原理综合了空间技术、土层位移等各方面的知识技术进行合理土地利用。在这个方面不管是施工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需要一定综合技术。为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技术难点与重点得到改善,建筑方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使得上诉的空间利用技术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同也能够更好地运用。此外,建筑企业要奉创新为宗旨,不管是技术研发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只要对施工技术有创意性的改进,就要实行相应的奖励。
结语:总而言之,我国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技术现阶段正处于发展之中,深基坑技术是建筑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可靠,直接关系着高层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久性。在具体的工程实践当中,由于深基坑工程施工存在的复杂性与风险性,应切实根据特定的工程要求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在吸取已有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同时,结合地区经验,认真组织施工、管理,确保深基坑的安全稳定。诚然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它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施工技术与技术人员素质的脱节,忽视支护结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但若此次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与纠正,对于此项技术的发展将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加强对深基坑施工技术的认识与探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欧阳剑清.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2)
[2] 周红春. 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的设计与施工[J]. 四川建材. 2008(01)
[关键词] 中小制造型企业;“5S”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06.2 [文献标识码] A
“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的缩写。“5S”管理方法的内容,整理: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需要的和不需要的,有用的留下来,不需要的彻底清除;整顿:留下的物品依据规定的位置摆放整齐,明确数量,并加以标示;清扫:清除工作场所内的脏污,并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清洁:将以上的3S制度化、规范化,以保持上述工作后的整体局面;素养:人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按照规定行事,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5S”管理在日本制造业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国际上一些大公司如IBM、DELL、SONY、本田汽车等都普遍重视“5S”管理。没有实施“5S”现场管理的企业,大多难免出现现场混乱,工具、零件、设备伴随私人物品乱摆乱放,原材料、半成品等摆放杂乱无章,员工作业混乱、无序,仪容不整,材料浪费随处可见。
一、生产现场管理的重要意义
生产现场管理是公司经营计划实施的主体,管理过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方针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管理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生产能否的正常运行。
(一)现场管理是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
企业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场所是生产现场,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场所。员工的精神、道德、作风以及管理的很多问题也要在生产现场反应出来,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也要在生产现场贯彻落实。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消耗与效益的高低,以及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见优化现场管理是企业整体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
(二)现场管理是生产管理中重要的子系统
如果不对生产现场进行有效管理,工作现场一片混乱,即便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或设备,结果只能是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出现大量问题。现场管理就是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工艺规程和规章制度对现场的人员、设备、物料、方法和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技术、组织、协调和优化,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运行,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生产目的的动态管理。实质上是对生产工艺流程中,包括生产、安全、质量、成本、工艺、设备等要素的集中管理,是专业性管理、基础性工作、现代管理方法在生产现场的集中体现,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治理。
(三)“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重要手段
“5S”管理作为生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是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和基础。
二、现场实施“5S”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在中小制造型企业中推行“5S”现场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传统形成的某些文化不利于“5S”管理
长期以来,很多人缺少做事严谨的态度,忽视细节,事情往往“大概差不多”就行。而“5S”管理注重每一个细节,要求将小事做精。前面的环节没有做好,后面的工作根基自然不会牢靠。
(二)没有正确理解和认识“5S”管理
主要存在两点:一是将“5S”理解为大扫除,二是没有认识到“5S”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员工的素养,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带来更大利润。
(三)实施“5S”方案脱离实际
除了借鉴其他企业的已有经验,与制定其他管理方案一样,不少企业也在导入过程中聘请外部咨询机构介入,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理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出实施方案。但也存在较大弊端,实施方案如同一个通用范本,与制造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四)“5S”具体实施方法存在问题
实施“5S”管理应该循序渐进,但很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贪大求全,企图在短时间内全面实施“5S”或者实施方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是虎头蛇尾,按下葫芦浮起瓢。
(五)“5S”现场管理执行力不够强
在实施“5S”管理中常常会出现行动与实施方案脱节、不认真执行规定、随意改变规定的现象,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制定方案后,通常以发文形式在公司公布并同日推行,员工在思想上毫无准备,只能被动接受,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阻力。
(六)高层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层管理者者只是把“5S”命令下达,而对实施进展漠不关心,很少去生产现场。有些现场生产管理者,尽管口头上时刻强调“5S”,但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
三、生产现场实施“5S”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层建筑 钢结构 设计 改进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78-01
高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我国的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已有我国自行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1 钢结构种类
高层建筑结构钢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碳素钢、低合金钢以及热处理低合金钢。在广泛的使用中,碳素钢最受广泛使用,Q235钢在我国当今建筑结构钢中使用最普遍。
为了凸显高层钢结构的地位提出检验钢材的五项技术性能,分别是:冷弯性能、韧性冲击、屈服点、强度拉伸以及伸长率。在钢材进入使用阶段前,上述五项指标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不同用途的钢结构,其技术要求也不同。比如应用于抗震功能的钢结构,其属强比要高于1.2;设防在8度以上的钢结构,其屈强比要高于1.5;如果钢结构上屈服合阶比较明显,其伸长率要高于20%,而且可延性和可焊性要比较高。对于钢柱中的磷、硫等的含量需要控制,这是防止厚板层撕裂的有效措施。
2 钢结构应用于高层建筑的优势
2.1 合理规划建筑结构,确保空间利用的高效性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会选择很多的施工材料去撑起整个结构框架,导致建筑空间占用,可利用空间变小。假如想要对建筑结构实现合理的规划,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就要利用很厚的楼板,导致建筑本身的美观性降低。而钢结构的应用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实现对建筑结构的合理规划,同时确保建筑空间的高效应用。这是由于钢结构本身强度性能较强,当施工的过程中,能够将建筑布局在一个水平面上完成合理的间隔。并且钢结构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所需要占用的面积较小,从而实现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这种建筑施工效果是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无法实现的。
2.2 所需花费的费用少,施工便利性提高
钢结构在建筑中应用的时候,由于其本身质量较轻的特点,施工开展就更加便利,并且能够省去一部分材料输送等成本。这对于建筑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并且,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整个钢结构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是相对较短的,这样以来就有效缩短了施工工期,同时相同的工程只需要更少的人力就能够完成,这样一来能够帮助企业节约更多的人力成本,能够为建筑工程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钢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费用较小,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2.3 稳定性及抗震性能较强
钢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更强的稳定性能,它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负重,同时能够抵抗住更强劲的地震灾害,有效的提升建筑物整体的安全性能。钢结构之所以会有这种优势,是由于在一样负荷量的情况下,其横截面面积要明显的没有其他结构大,一样得道理,在横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钢结构的负重能力最强。在以往的建筑工程中,往往所选择的是钢筋混凝土这种结构,在建筑物投入使用之后就会慢慢的体现出各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结构抗震性能较弱。而钢结构的使用能够有效的增强建筑工程的抗震功能,让建筑物在投入使用之后能够抵抗住更强的地震灾害,并且就算是建筑物本身被破坏,钢结构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结构框架的完整性,这样一来在灾后的修建就变得更加方便。
2.4 能够反复应用,满足生态保护的理念
在高层建筑中,钢结构的应用,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利润,并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钢结构能够反复利用,符合生态保护的生产理念。在施工过程中,钢结构不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以及垃圾废物,且在建筑拆除之后还能够再次的应用,这对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3 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方案较为随意
当针对建筑钢结构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工作者一般会选择套图设计的方法,这样设计之后的方案就很容易发生图纸与实际施工状况不一致的问题。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开展需求,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工程的开展情况,防止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由于设计的问题而导致进度受阻的情况。
3.2 设计方案缺少创新性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环节,设计工作者一般对于方案的合理性能考虑的过于片面,没有从多个角度去衡量方案的效益价值。这往往会造成在工程开展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就必须花费很多没必要的成本费用,从而为企业带来利益亏损。要想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就必须全面的提升设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在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综合成本费用、结构合理性等各个方面,确保设计方案的最高效益价值,并且针对那些需要注重的位置,做好相应的标记,确保工程进展的高效性。
4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及施工改进措施
4.1 钢结构的施工改进
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有针对性和重点。重点包括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特殊工种的培训合格证和上岗证;关键工序的施工方法及新工艺的应用;上下道工序交接等。提高翻样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国内外比较先进的钢结构翻样软件,使第一阶段不出错;加强焊接工人的培养,使焊接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不断提高,人员保持稳定;根据工程的规模和自身实力,努力更新设备,大力推广使用三维数控钻床、数控平板钻床、数控高速精细等离子切割机等能提高制作质量的设备;开发热轧箱形、圆形构件,最大限度地使用现有热轧H型钢,尽量减少工厂焊接量。
4.2 钢结构的设计改进
加强对钢结构设计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设计责任心和综合设计能力,充分考虑施工的难度和需要,抓好钢结构节点细化设计工作。严格执行钢结构设计施工图出图前的专业会签和三级审核制度,确保其预留孔、预埋件、管线布置整体的系统性。减少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和设计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在钢结构体系节点的设计和构件的设计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设计时应确保节点的安全可靠,并尽量采用简捷、稳定、可靠的施工工艺,减少或避免现场的焊缝连接。墙、板布置设计要详细,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设计要考虑抗震措施及温度变形引起墙板裂缝的防治。
5 结语
综上所述,钢结构因为其施工过程便利,稳定性能较高,抗震功能强大等优势,在当前的高层建筑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钢结构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能,增强建筑施工质量,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飞.浅谈建筑钢结构设计施工与质量控制[J]. 科技与企业,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