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

第1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再由教师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领悟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是由很多生物学家在历史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部科学的探究史。它需要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学习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进行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家们拿着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技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接触到生物体本身,可以直接的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动手完成实验的内容;同时还应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把握生物学知识重点的同时,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还未学习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抽象具体化和简单化,运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只有将科学技术和实际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已经成为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注重给学生多教授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剑华.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方法[J].知音励志,2017(02).

[2]戴英操.生物教学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研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第2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学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对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理念,并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和核心任务。

一、渗透生物科学技术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在生物学教学中,平时注意搜集一些科学技术的新信息,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动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例如,对细胞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二、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做环球考察,虽历尽艰辛,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花费了整整27年的时光。罗蒙诺索夫曾经说过“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这些科学家的顽强意志和感人事迹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科学界合作的典范。这有助于启发学生发扬合作精神。在生物学教材中,介绍了许多我国在农业、医药、生物学上的伟大成就,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例等,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如《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循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其次指导学生大胆而科学地做出假设。提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再次,积极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的关键是创新,包括实验方法设计、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教师对此应逐步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尝试、总结。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概括相关信息。需要重复实验的就重复实验,以便核实现象和数据,确保探究结论的科学和完善。

四、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新奇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研究酶的活性与PH值的关系时,我设计以下探索性实验。取3支试管,编号为1、2、3,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各1ml,然后在1号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ml,在2号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1ml,在3号试管中加入10%HCI溶液lml,再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再放入60℃左右的水浴中5min,再各加入斐林试剂2ml,并用酒精灯煮沸1min,观察实验现象。正确的操作步骤下的现象应是: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2号、3号无现象产生。从而得出结论:酶需要适宜的PH值。但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操作步骤不严密,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有的没有砖红色沉淀现象发生,有的三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等等。对此,要求学生不要性急,要有耐心,认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重新操作,直至成功。通过实验的探索,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科学知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实验成败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否则将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五、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教学中客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光合作用产物之一O2究竟来自反应物中的H2O还是CO2,就是利用物理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来解决的,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纸层析法来解决的。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另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如量变与质变,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对立与统一的观点在生物学中也随处可见。例如:介绍光合作用过程从新陈代谢的角度看是一个同化过程,但其中也伴随着物质和能量释放即异化作用。从对立统一规律角度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在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完成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实现自我更新。

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持之以恒,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第3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一、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

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是教材,但教材编写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不一定适合科学的思维过程,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结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其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巧妙的构思,重新构建和设计,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逻辑结构,揭示科学思维过程,使之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如高中生物中关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特点仅有几句描述性语言,这使学生感到这部分知识无思维性而言,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结构:

(1)让学生观察鸡蛋黄外的薄膜,对细胞膜建立感性认识;(2)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结构图片;(3)讲述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4)让学生回忆磷脂分子的结构特性;(5)引导学生推导出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可能的排列方式,进而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推导出磷脂双分子层的基本骨架;(6)介绍细胞杂交技术和荧光标记实验,让学生理解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性;(7)合理解释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结构,并理解教材中所提出的细胞膜结构模型。

这样的教学结构,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顺着思路一步步引向深入,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研究过程实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科学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造探索的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遗传物质的证据时,我设置了以下一系列的疑问和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1)先介绍单细胞伞藻的嫁接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伞藻的帽形是由哪里的物质控制的。学生不难分析出,控制其性状的物质在细胞核内。(2)在此基础上设问:细胞核内有哪些主要成分?哪种成分是遗传物质?(3)引导分析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4)设问:染色体是遗传物质?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什么?(5)通过介绍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与同位素的示踪法,分析得出DNA是遗传物质以及DNA在细胞内存在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三、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科学发现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科学发现过程的讲解和归纳,模拟或创设当时科学家探索科学真理的情景,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科学家的思路,总结他们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原理及方法,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以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讲授最为典型。针对这部分的内容,我采用下列步骤授课:

(1)先叙述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2)设问:为什么F1只表现一种亲本性状?F2为什么会出现性状分离?为什么有3?誜1的分离比?(3)引出孟德尔的假说和对该现象的解释。(4)设问:孟德尔的解释是否合理?引出测交的概念,并讲述测交的原理和实验结果。(5)归纳得出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以及在农业生产和预防遗传病中的应用。(6)引导学生归纳孟德尔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即假说演绎法:“实验现象假说推论验证理论”。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分离定律的同时,认识到科学研究并非深不可测,而是有章可循的,只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就可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探究。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四、强化实验教学,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第4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科学素养国外研究: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科学素养国内研究:2000年8月,我国新世纪科学课程改革专家组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广泛讨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界关于科学素养的探索成果,提出科学素养架构应该包括如下三个基本维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就是我国科学教育界所构建的“科学素养”三维度概念模型。因此,从科学素养的构成侧面来看,它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基本素质的有机统一。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素质、科学过程、方法与能力素质属于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智力因素,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素质则属于科学素养整体结构中的非智力素质。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身边的世界,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淡漠。这无不令人担忧,没有对新科技的憧憬,我们能培养出科技后备队伍吗?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科学教育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知识、轻能力,过于重视难题、忽视素质培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科学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呈现出分裂性,趋向功利的科学;科学教育环境的单一性,局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可能导致学生科学兴趣的丧失;相当一部分高中生缺乏完备的科学认知观,割裂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性,致使对一些科学概念判断不清,伪科学乘虚而入,搅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

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2.1转变的观念。

在我国,人们习惯用“考分高,学习好”来衡量学生,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为了培养出少数高分学生,不少教师只注重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全忽视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学生根本不重视实验和实践,人为编造实验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

2.2.1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关注物理学与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纯粹地照本宣科,要重新构建知识结构,要从掌握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一元结构,向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具备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及和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评价、教育科研方法等教师专业知识,具备教育哲学、方法论等理论知识的树形知识结构发展。

2.2.2学生观念的转变。

要将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另外学生的学习状态要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探究式的转变,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得以实现。

2.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一参考系时,我先播放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名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又如我在研究人教版必修一加速度的概念时,播放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然后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的引入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要解释清楚却有一定的困难。带着疑问学习,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2.3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自己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探究能力。

2.4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我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所以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5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

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的,科学素养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教师通过介绍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可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2.6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科学素养是一种整体素质结构,我们必须克服传统物理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只注重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狭隘双基观”,切实树立起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学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宋正东.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8,(2):60-61.

[3]林瑾.试谈运用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安徽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5,(3).

第5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态素养;养成教育

一引言

在新时代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爱护眼睛的心态来保护自然环境,用对待生命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生态[1]。在新时代“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态保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生物教师必须让自己所讲授的生物课与时代要求结合,整合教材中的生态资源和当地生态资源相关知识,让课堂里的“OO后”高中学生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理论和当地生态的认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使青山绿水永驻,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是一条必经之路。在所有高中课程当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课程关系最为紧密,所以环境保护教育应该先从生物学科当中开展教育[3,4],中学时代是生态素养培育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生态素养教育是值得探讨和有意义的课题。2017最新修订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I中的模块2《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就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环境、生物污染和环境净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要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重视生物资源[5];同时要求生物学科的老师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们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必要性,提升他们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兴趣度[6],全方位地进行生态保护教育。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素养意识”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融合,既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意识,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了解国内外对于生物课生态素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发放、整理问卷,进行关联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

将关于生态实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

三中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生物科学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期间选取桂西北县城区的东兰县高级中学、环江县第二高级中学、忻城县高级中学、宜州高中。以《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为题分别从生态素养知识、意识、行为、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抽样调查[7]。调查主要以问卷为主,问卷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进行,并利用QQ、微信等发给四所学校的相关学生,发放学生问卷共293份,收回有效问卷为287份。其中男生48.2%,女生51.8%,高一学生占63.2%,高二学生占63.2%,高三学生占63.2%,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生态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问卷调查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的反馈

(1)对2017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调查情况,了解占17.4%,基本了解占27.3%,不了解55.3%;(2)对相关的环保法律问题调查,了解占25.2%,基本了解占23.6%,不了解51.2%;(3)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减少原因调查,了解占16.3%,基本了解占19.3%,不了解64.4%;(4)对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问题调查,了解占37.5%,基本了解占14.3%,不了解51.8%;(5)对低碳生活、绿色食品的生活方式调查,了解占20.2%,基本了解占17.4%,不了解46.4%;调查表明学生对环境日并不是很关注。关于环保法律,环境生态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白色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相关的了解程度看出,生态方面知识缺乏,很少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问题。

2.学生日常生态文明素养意识调查

(1)是否赞成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赞成97.2%,不赞成2.8%;(2)是否赞成自己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赞成57.6%,不赞成42.4%;(3)是否赞成发展大公交、减少私家车?赞成66.2%,不赞成43.8%;(4)是否在吃自助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取饭菜?赞成68.2%,不赞成31.8%;(5)是否经常按照分类要求丢弃垃圾?赞成34.2%,不赞成65.8%;(6)是否赞成禁食野生动物?赞成89.2%,不赞成10.8%;(7)在遇到践踏草坪、破坏名胜古迹等行为时,是否会及时制止?赞成16.6%,不赞成83.4%;调查数据表明:我们身边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明素养意识,并且自愿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素养问题表现得比较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得较为消极,在垃圾分类处理这个问题中,数据明确地说明了大多数同学都没能做到,在这七个问题中,当您遇到最后一个问题时,能否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呢?从调查的结果看,有83.4%的同学选择不会去制止,这充分地说明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环境保护意识中还存在缺陷,同时没有做到不留余力地去保护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上调查说明,把生态文明意识真正转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来转变。

3.教育途径对生态文明素养影响程度

大众传媒39.7%政府宣传教育20.5%法律法规政策14.6%学校课外活动13.2%课程学习12%,调查表明:大众传媒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较好的教育作用,是五种教育途径中最有效的方法,可见互联网、手机、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中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课程学习,学生并没有过多地接受过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适当地渗透一些生态素养知识。课程中渗透生态素养知识能对学生产生较多的生态教育作用。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需要一个渐进和渗透的过程,学校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四生物课程应当是生态素养养成教育的主阵地

(一)教材的利用

从2017年版高中生物课本的三个必修内容的很多章节和内容都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相关知识有大致介绍。同时,教材之外的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实验、实践、研究性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了解相关知识,从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会分析不同的情况,判断不同的环境污染类型,以“手脑”同动的方式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模式,使他们具备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实施的一系列能力,而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形成“热爱生态环境”,理解“人与生态和谐共处”的含义,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是与最终的教育理念所相符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多种高中生物教材编写的“金标准”,因为在这一版的教材当中,具有清晰明确的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完善生物教育的体现,因此这本教材是高中生物教师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8]。我们认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知识、技能方面都要有环境知识的体现,要对学生们进行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环境”“生态”教学内容的章节之上,应该也从其他章节,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笔者尝试将高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内容归纳总结如下。环境教育知识点渗透归纳:《必修一》中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微生物在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发菜的过度采挖;重金属污染、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污染、淡水资源的匮乏、农田过多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环境中的致癌因子等等。《必修二》中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对生命调节的影响,工业废弃物、除草剂、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效应,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滥捕乱伐对种群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生活垃圾、三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治理等。中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生阶段,更多的中学生希望是通过切身体会获得人生经验,环境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与经济、社会、人类等方方面面都有联系,所以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不能简简单单地用主观意识去判断对与错,而是应该客观地衡量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综上所述,在培养中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价值观的培养上,一定要注重“情感体验”。尤其是在生物的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意义更加显著,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中学生们切身地体验环境中的动物,植物,环境以及他们所对应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这样可以动静结合,激发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形成对环境之美的鉴赏能力;其次,一定要鼓励中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切身实地地感受生态环境,开展一些活动例如“水体污染观察探讨会”“调查鸟类迁徙情况”“植物保护与持续发展方案比赛”等,这些活动都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等[9]。此外,讲课中以学校所在地级市当地动植物资源现状、种类和数量,当地特色动植物内容以及保护级别为素材,介绍学者对其研究的方法。如分类、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生态美丽的需求[10]。

(二)区域环境素材的利用

教学中根据本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引入不同的生态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在地方生活的环境情况,使学生产生环保意识。河池是中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广西90%的喀斯特地貌在河池,对生物自然环境这一内容老师应重视喀斯特地貌生境特点,环江——桂林世界自然遗产地生境印象,河池的凤山、罗城国家级地质公园,环江和罗城县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万山和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许多珍稀名贵的动、植物、特有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我们要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它们,保护这些生物和生境的生态平衡,东兰县波豪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都安高岭湿地公园,河池学院组织专家对坡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动、植物、土壤微生物、水质、空气质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广西的90%的野生中草药资源种类在河池有分布,长寿现象在河池,这些地域的素材出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对学生和谐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自然保护区中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点时可以在课堂上插入图片和新闻实例增加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目前我国环境的现状和感受自然界的美丽和价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生态保护建设以培养其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除此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刁江的重金属污染: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千年选矿废水和尾砂,使刁江河段许多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导致粮食品质下降,对矿区内环境的生态修复;2012年春节前后,广西河池市龙江河段的重金属镉严重污染事件,直接危及下游沿岸群众饮水安全;例如2008年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弄岗穗鹛新鸟种,引起生物学者、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等游客纷至沓来,当地旅游者也红火起来。当地群众大多转向旅游服务业来,日子过得富起来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它告诉人们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生态兴,才可能百业旺。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也是发展资源,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良好环境就能成为一方发展的“聚宝盆”。培养高中生的生态素养及对出现的环境问题采取积极的意识。通过以上不同的例子启迪学生思考:遭到破坏的环境与未经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的不同结果以此来养成学生生态素养意识,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牢记生态文明素养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校园素材利用

教师适当安排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例如可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尝试让学生植物的分类,课外观察森林公园里的植物。教师可适时安排户外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观察和了解生物常识,提升生物素养和人文情怀。如果只通过课本知识向学生传播和谐生态环保意识,那么作用会明显不高,所以教师应当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事物,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学生构树、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具有降污降毒的功能等等。此外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例如壁虎可以吃蚊子,猫头鹰可以抓老鼠,青蛙可以除去害虫等等,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动物是人类建设和谐环境的好帮手,并且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保护。通过在课堂上加入生活实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丰富大自然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第6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1.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在探究中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教学创新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具有持久的浓厚兴趣,同时更使学生对观察生物问题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与设计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有力提升。学生从实验现象、生活经历入手,提出可探究性的问题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并得出相应结论。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唤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使之自觉转化成为学习生物的有效动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就才能最大化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与学中既要有效性地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又要使学生在实验教与学的活动中自主实验、主动观察、大胆提问、积极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以探究精神为理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思维创新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升华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新课标》就明确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法,尤其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以探究精神为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性地引导学生提问,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教师要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引导方法,做好“提问”的示范设计。创新探索教学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中运用探究性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培养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教与学中不是去“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安排实验活动目的是为了诱导学生研究问题,例如BSCS所指出的:“科学家处理的问题是课文没有提供答案的问题,教师创造一些情境以供学生参与探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自然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作出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进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随着知识的增长,将对他们提出越来越复杂的问题,“灵感”就在这大量的切合实际的综合分析和正确的判断中“瓜熟蒂落”地产生最终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的根本所在。

第7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策略

一、理解科学素养的概念,明确培养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关于科学素养,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具有不同的阐述。比较通俗的理解是:科学素养是指学习者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

物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最核心的是物理概念,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石。中学物理教学就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观点,教师应充分挖掘,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与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和渗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熏陶,使其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渗透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物理学发展史既蕴含着物理学知识,也蕴含着探索科学的方法体系,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以物理学家的眼光认识世界,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一)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而且要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的事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史包含了大量科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且内容又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物理学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可视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教材,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领悟到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从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史实表明物理学家的批判精神是促使物理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发展的典型事例,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体验到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进化的。像这样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教育,能消除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绝对化、僵化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观点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概念、定理、定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特点,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物理学发展历史,可以使学生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发挥实验的特殊功能,提升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丰富的实验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非常理想的途径。

(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观察能力则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而得到强化的。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探究与创新是科学的内在本质,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探究创新的过程。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1.对实验进行探究性设计,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参与意识

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采取有效的实验步骤,可以自主从实验中探究结论。

2.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动机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善于把实验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情境,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知识之间产生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3.努力扩大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

实验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应尽可能给学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手段,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再现实验思想、过程与方法。

第8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4-01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科学潜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科学素质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期对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有所借鉴参考。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所谓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一些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可以说,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科学观念。

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背景、新形势下,科学素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工作能力得到更好展示。在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着力培养一定科学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

1.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核心,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讲到了“生长素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较好范例。教师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施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做成动态效果投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形成学生自己的推想,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比较,进而激励学生大胆的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们的各种推想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们的设计给予鼓励认可,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习和领会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实事求是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实验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的报告、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思路,学会实验对照,实验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实事求的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会利用伟大生物学家的故事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生物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遵循以及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们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良好榜样。

3.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癌变”时,可以联系实际讲到癌症的预防;在讲授“种群的特征”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物科学活动,去试着调查公园山坡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调查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比如:引导学生与当地卫生保健部门联合起来调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查遗传病,让学生们推测其遗传方式。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4.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这是学生们进行科学认识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们在参与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认知的必备环节。在教学观察中,要帮助学生们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手段,对观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学会了解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一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科学素质的内涵,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方法、搭建丰富载体,努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家洪,彭万仁;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蒙绍权,李桂芬;在生物教学法课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第9篇:高中生物学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科学素养

1.引言

高中物理是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因为只有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成绩。但是,很多高中物理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很多时候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被严重忽视,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实验教学被忽视,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造成了死记硬背的结果,反而对成绩的提高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并给出了如何在改革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框架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2.传统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能力差

学生的实验课本上记载非常全面的验目的、原理介绍、方法步骤说明、数据分析处理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帮助学生调试一起,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一般由教师解决,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创造性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一般缺少探索性实验及指导性实验,并且与实际生产、生活严重脱节。例如电学实验结束后,学生仍然不了解插座内部的接线结构及简单故障的处理。

(3)实验设计内容创造性不足

实验的内容大都停留在课本里,被动的、固定的实验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素养的培养。

3.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针对上文所述的问题,本节首先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其次分析了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对实验方式进行改革,增大设计性实验比例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加大综合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科学素养。

(2)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的实验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利用先进的手段、仪器及技术,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实验,拓宽实验的内容。不仅如此,学生还能够更多地了解更多先进的科技及其应用,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3)对教学主体进行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的另一种改革方法是,将学习的变为老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才是整个教学体系运行的良好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开始有了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才开始被激发,有效学习时间不断增加。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作用。

上文给出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方式是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进行实验,进行实践学习。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深层次地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具有时代性的、设计性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复杂的实验中总结前人总结的规律。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能够切实领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技术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实验普遍不重视的现象,阐述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了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问题,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议,并给出了增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验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与先进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理念的三条能够培养学生素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郑q瑛.通用技术课程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

[2]沈建光.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2).

[3]窦树德.新教育理念下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4]丁红玲.借鉴职教技术训练特色设计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0).

[5]樊汝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仪器配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