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经济学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发展史

第1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合作;理念

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均是围绕“竞争”来进行探讨研究,但是却忽略了在竞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理念“合作”。“竞争”与“合作”作为经济学中的理念,在经济学的课文增添了很多经典案例。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的改变,笔者大胆的预测:“合作”理念将成为新经济学的主导,从而影响经济学的重大改革。

市场经济即是市场在进行资源分配中期基本型作用的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来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搞市场经济,客观上肯定了“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肯定“竞争”的同时,“竞争”自身并不能代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劳动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必须采用“合作”来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采用以“竞争”为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经济学有以“竞争”为主导转向“合作”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一、“合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哲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合作”型经济学是坚持基础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新型经济发展现象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条件的不断完善,“合作”将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进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误会的降低,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各国家之间交流的摩擦,达到“”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得到深化和发展。

“合作”经济学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合作经济学恰好符合这一经济理念,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的“奴隶”,数学中经济学中发展应用的程度越高越复杂,在实际市场操盘时把经济学看成数字的无限演算,如此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推算,必然导致经济学走进误区。因此经济学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到来,经济学过多的注重数字带来的客观性,往往忽略了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合作经济学注重在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论。所以合作必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奠定了合作经济学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的国家中,由于经济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国家帝王的更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例如: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即使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可以说成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及哲学启蒙思想等等。

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在以往的发展是以“竞争”为主流,如今提出“合作”经济学,并不能说明竞争经济学是错误的。作为竞争经济学本身来讲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竞争,揭示了竞争市场,并指导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另一面合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忽略。而早在中国文化中,如:“无为”、“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带有“合作”的气息,这些古典思想必将作为合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创建“合作”经济学提供良好的文化发育土壤。

三、合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1.合作经济学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力的交往

生产力的交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对话。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负责的,他不仅包含客观技术与条件的改进,还包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有众多生产力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新型经济学中,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水线,只有一起劳动,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可以确保生产安全无误的进行。整体化的经济需要“合作”来进行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2.实践型生产关系

实践的生产关系有社会性生产关系和技术性生产关系两种。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技术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起来,使生产和技术有效的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社会性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了生产价值,因此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物质性生产关系体现为价值,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物质生产关系的“合作”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竞争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必然转向合作经济。中国发展新兴经济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将为合作经济学提供基本方法论。其经济崛起已经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希望我国抓住机遇,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贾根良 美国学派:指导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学说[J].中国社会科学,2011,(4).

第2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经济法学获得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当下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有效的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其长足发展,则成为现今经济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以探寻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为主题,主要从现存问题和解决措施两大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市场经济;经济学;发展机遇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在实际发展中,历经了从繁荣到沉寂又到新兴的种种考验。但是在面临考验的同时,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有效把握机遇获得发展则成为当下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二、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要想有效把握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其在现今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发展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众多学者的刻苦钻研,我国对于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理论尚不足以促进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长足发展。理论研究难以跟进市场变化的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

(二)对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观念难以统一

现今,我国关于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各种观念学说较为繁多。众多研究人员各执一词,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观念。这就造成现今经济法学研究即使是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研究者的见解、观念以及提出的解决措施都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导致我国很多关于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研究及发展工作难以跟进并落实,白白错过了很多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

缺乏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也是造成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难以把握机遇获得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因。众所周知,21世纪的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更加有效地引导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而发展。但由于我国对于这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加上人才培养客观环境的不利等,我国关于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优秀人才还较为缺乏,进而影响其获得有效发展。

三、如何把握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发展机遇

针对上述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发展中的现存问题,我们通常可以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探寻把握其发展机遇的有效方法:

(一)深化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理论发展

想要切实把握好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首先深化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相关理论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去开拓思维,革新观念。我们必须抛弃与我国市场经济实际并不相符合的理论,努力传承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以深化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理论研究,达到适应市场规律与时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促进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有效发展。

(二)转变观念,形成统一认识

针对我国现今的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研究中思想观念难以统一的现状,政府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合理引导,以推动研究领域对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观念达成统一的理解与认识。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研究者才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较为合理且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在决策落实过程中有效避免口头之争,真正为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高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想把握好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政府首先应当鼓励并支持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与研究工作;其次,定期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会或经验交流会等,以强化相关人员对于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升其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此外,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应聘制度以及职工奖惩制度,以此吸引并甄别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是促进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发展的有效举措。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发掘其现存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牢牢把握,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树.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学的发展机遇[J].法学研究,1993,02:3-12.

[2]邱本.在变革中发展深化的中国经济法学[J].政法论坛,2005,06:32-43.

[3]丛中笑.法与经济之学: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J].当代法学,2011,02:105-112.

[4]李正华.经济法的定位与经济法学体系之重构[J].河北法学,2003,06:37-40.

第3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为什么要谈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主要缘之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1)在日常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往往对教学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如课堂教学如何导入、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组织检测等,而很少关注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事实上教师自身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教学难点问题的解析和突破。(2)在谈到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时,教师往往归结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上。事实上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效果。(3)在谈到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时,人们往往会想起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因为我们常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归因于此。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一点,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即使他没有提问,没有所谓的互动,学生照样听得津津入味,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反之,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教学内容本身不甚了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政治学科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问题。

一、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解析

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并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中产生的,当实践者如此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默会的”、“直觉的”,“行动中的知识”。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伦理学、法学等。

(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了解其理论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政治概念、理论。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更是凸显了发展史教育的价值。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经济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

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政治课教学知识

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

(2)情境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情境知识能够增加教师对实践情境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赋予教师时刻敏锐地感知和辨别特殊的教育情境,使教师透过教学机智在特定时间压力下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

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三)特殊路径———研究高考试题和尝试编制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提升,其根本在于高考试题本身的特质。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是众多例题专家的学科智慧和优秀学科思想的结晶,可以说,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学学科核心内容知识及学科思想方法本质。高中教师研究高考试题,总体而言,不仅能够梳理教师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学科内容的广度,优化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的结构和品质。研究高考试题对新手教师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新手教师往往对高中学科教学深度把握不准,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表征单一,知识应用能力有限,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对他们尽快掌握高中学科教学要求非常有益处。

第4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摘要: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经济学课程,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科的兴趣,因此需要改变其教学方式,运用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学手段,通过创设难度适中的三农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际的三农问题。

关键词:经济学 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 三农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的目的是举一反三,利用诱因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启发式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即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怎样把启发式教学法融入到发展经济学的开放教育教学中来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了本文讨论研究的重点。

1、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

1.1 启发式教学的起源和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与注入式教学相对立,并与之相互斗争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孔子是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教育家。到了近代,一些改革者也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就提出了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在西方,最早推崇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倡导的是“问答法”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产婆术”。

本质上,启发式教学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它的应用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和转化,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1.2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启发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过程非常重视,特别是对思维过程的充分展现,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真正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知识不是靠老师教学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和他人的帮助以及对资料的查阅,然后对知识进行整合、建构而得来的。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这种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前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2、在三农问题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2.1 对我国现存三农经济现象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在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而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如当教师在讲述三农问题时,可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其思考:

为什么现在我国粮食问题成为三农主要解决的问题?

给出这个问题后,学生思考就会非常积极,会联系实际来分析解决这个三农问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就会说明这是个三农经济问题,如果不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式,就不可能正确回答出来。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地讲述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全球10亿人口在饥饿中挣扎”, 这样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师论述完饥饿问题后,让学生回转头去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分析和剖析这一问题。但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就问题情景中的主要问题给予分析、解答。这样学生将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积极、深度地思考问题,只是应付式地来回答。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解决具体的三农问题之前,需要精心设计好教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2.2就三农问题,以探究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讲课时要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进行探究式研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如当教师在讲述财政资金政策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我国的财政资金需要大力度投向“三农”以此来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但近年来,政府却又不能与把重点投入其中,这种极度的不对称是怎么样产生的?

问题提出后就会引起学生讨论。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老师应立刻给予鼓励,回答不完整教师加以补充,再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不断提出其他相关问题。学生随着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不断思考,发表观点,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经济学并不抽象,而是非常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和热情,自我探究和学习的意识也会增强,掌握重点和难点学习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从本质上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通过创设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再通过讨论,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践性考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教师可适当组织一些跟经济现象相关的实践性考察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加强其切身体会,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如在2010年的4月我们专业所做的对贵阳市周边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此次抽样调查农村一家人中的主要5个成员。其中2个文盲、2人仅受过初等教育,只有1人受过高等教育。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以至于其掌握科技的本领低,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也让学生从中明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在本次的调研考察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分析调查报告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实践性考察的目的在于把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逐步运用到实践当中。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探索、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安排和引导。

3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路者。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既要重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讲解,更要注意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开展各种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一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极大地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发展经济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学习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思考[J].教育技术通讯, 2006

[2]何克.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陈锡文.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中长期展望.未来与发展 1(1 988)

[4] 张凤荣,陈焕伟,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E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5]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第5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休闲体育;经济价值;对策

在经历了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社会之后,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和人的生活方式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了轮回,人们迅速增加的休闲活动开始创造财富,孕育了休闲经济的产生,推动了休闲经济的急剧发展。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时代中人们重要的休闲消费方式之一,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休闲质量的好坏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开展休闲体育的经济价值休闲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文化,是体育文化宝塔中坚实的基座。无论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体育,还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就其历史而言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只有提高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效益。体育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济影响和间接经济影响。直接经济影响可以通过统计生产的各种要素,包括“最初投入”的收入总额(工资、薪水、增补劳动收入、直接税收、非股份经营的纯收入)进行评估。间接经济影响主要通过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交互作用得到体现,这种交互作用是由于中间投入需求产生的,表现为生产过程中从其它产业购买的物品和服务的价值。

(一)缓解金融危机,刺激和拉动内需在全球经济黑云压城之际,国务院已经把刺激经济增长的重点放到拉动消费上。体育产业是刺激和拉动内需的经济部门,拉动内需的核心在于拉动消费,在今天这样一个异常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休闲体育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遣娱乐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产生了有关游戏、娱乐、运动、消遣的理论,终于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形成了一个收入甚丰的体育文化市场。体育产业在几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为休闲娱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设备和器材。

(二)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早在1994年,我国国务院就通过了《我国21世纪章程》,主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21世纪初经济、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第6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以机制创新为支撑,向人才资源要发展。该集团提出了“劳动力一个也不能浪费,但人才要大量储备”的观念,在人才培养、人才竞争、人才激励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创办了“**大学”,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对员工进行培训;在人才竞争方面,实施了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制;在人才激励方面,出台了具体措施,每两年按创新业绩不同,评聘优秀一线员工为高级主任工程师、副高级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7个等级,分别对应总裁助理、部长(厂长)、副部长(副厂长)等行政级别,享受相应待遇,如某员工因技术创新被聘为高级主任工程师后,享受了总裁助理待遇,还获奖了一辆轿车和购房贴息。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向内部挖潜要发展。面对金融危机,该集团在内部管理上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各项成本合理降低,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利益和效果。一是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工作。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门机构,建立了节能减排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考核机制,从而实现了“吨纱污染物、用能、用水负增长、污水零排放”的“三负一零”目标。二是大力实施增收节支工作。按照能源降低、单项消耗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各项费用降低、创新项目降低等类别进行分解,实施了一批集团领导带头的项目,预计2009年综合成本可比上年下降10%,降低成本费用绝对值可达4亿元。

 

第7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展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规律和特点,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若干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比如科学发展的价值观,科学发展的统筹观,科学发展的速度观,科学发展的质量观,科学发展的协调观,科学发展的辩证观,科学发展的责任观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相互联系,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新观点上下功夫,将人们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来。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是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的战

略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些相伴生的经济现象,形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出了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深刻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尽快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能使得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特点之一,高增长和相对的低通胀。特点之二,高增长高投资。特点之三,高增长高消耗。特点之四,高增长低就业。特点之五,高增长高储蓄。特点之六,高增长和资金流动性过剩。特点之七,高增长高顺差。特点之八,高增长低收益。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但其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经济的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实现。党的十七大将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个调整是在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发展理论的重大丰富和重大创新。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应在“快”字上做文章,更应在“好”字上下功夫,在今后一段时间,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不断提高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稳定性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确,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发展各类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需求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信用体系,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不断提高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

续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不断提高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协调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不断提高和扩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给人民群

众提供的发展成果

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意味着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那么,就会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也难以实现。

第8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一、__县公路现状

__县属非铁路沿线,西距省城__市180公里,东距佳木斯市190公里。全县有两条省级公路,其中:哈肇公路116.11公里,铁通路(现称鸡讷公路)53.9公里,乡级公路47条208.077公里,村级公路44条138.671公里。

多年来,由于__县受自然、经济、区位等因素,公路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20__年之前,__县硬化公路只有__镇过境路4.65887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为零。省级公路__段只有24公里的二级砂石路,其它都是三级、四级或等外路砂石路,道路泥泞、难以通行,抗灾能力低。20__年未,全县乡村路面建成白色路面2条,17.7公里,完成通达公路35条28.8公里,剩余路无路面。1999年由交通局争取市交通局投资3000万元,县投资400万元建成15公里小方通白色路面(建在江南方正境内)打通了__与哈同高速公路的瓶颈,__去往方正哈同路仍需靠轮船摆度,北与铁力市隔山无法通行,哈肇公路仍成为我县连接外县市的主要通道。公路建设的落后严重的滞约了__经济的发展。

20__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农村公路建设千亿元计划,__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县之力,全力推动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交通局加大融资力度,20__年至20__年的四年间,融资1.5亿元,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之中,建设3条乡级白色路面43.8公里,村级路白色路面60条189公里,通村率已达93.9%。哈肇公路__西段建成白色路面二级公路45.492 公里。目前,公路建设方兴未艾,今年9月—10月交付使用的鸡讷公路和松花江大桥是黑龙江省干线网络“三射、四横、六纵”规划中的横二线,也是铁通公路铁力至通榆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__至铁力的开通,使我县公路又增加了一个与外市、县连接的出口,实现了南北贯通。哈肇公路东段(__镇至清河镇)今年已立项准备开工建设,设计里程70.618411公里,于20__年11月份竣工。农村公路将完成19项52.5173公里的建设任务,到20__年末,通村公路通村率将达95%,公路建设前景形势喜人。

二、公路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

几年来,__县的公路建设以形成了以省级公路为龙头,以县乡道为支架。以村道路为支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极大的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接受大中城市信息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推动了乡(镇)、村基础设施不断扩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2、交通环境的改善,进一步优化了地方投资环境,使广大农村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到乡镇投资创业,近年来各乡镇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时期,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安排了闲置农村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

3、公路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县旅游业的发展,为县旅游业提供坚实保证,随着青山桥的开工建设,铧子山林场到凤山镇青山村13公里农村路的建成,将铧子山旅游景区和岔林河漂流景区相连通,极大的缩短了两个景区的往来时间,使登山旅游和漂流融为一体,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环境,更为我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交通环境。

4、实现了农村客运网络一体化,新开辟农村客运线路3条,调整和发展区域旅客运输车辆12台,达到村村通客车,极大的发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同时,农村购私家轿车增多,仅去年下旬到现在,全县农村购置的轿车达60多台。农村公路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我县公路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我县是非铁路沿线,哈肇公路与鸡讷公路是我县与处界连接的重要通道(二级白色路面),公路等级低,公路服务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县接受大中城市的幅射作用比外县明显减弱。

(二)至20__年底,省级哈肇公路仍有70.618411公里的砂石路面,全县四个乡镇没有通上白色路面,严重滞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低,通达深度不够,虽然我县村屯大部分座落在公路主干路旁,但从整个农村公路网看,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达深度明显不足,特别是村与村、屯与屯之间未能连成网络,“断头路”和瓶颈路较多,自然村屯通公路总量不足。

(四)筹措公路建设资金压力很大,资金问题将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瓶颈。农村公路不同于干线公路,其建设资金主要靠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力量来解决。上级所拨付的资金为补贴性质,单靠上级的补助资金修建农村公路是远远不够的。况且我县是省级贫困县,财政收入较低,落实配套资金难度较大,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没有财政收入,不可能拿出钱来修路,只有实行“一事一议”的办法来筹资,但“一事一议”又受筹资额和筹资范围限制,群众筹资修路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建筑材料如:水

泥、砂、碎石等价格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造价成本。三是工程造价较低,质量难控制,虽然我们加大了质量管理,但也难免出现质量偏差。 (五)农村公路缺少养护资金,农村公路白色路面建成后,后期的管养工作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农村公路养护体制还没形成,养护配套资金还没落实。目前,农村公路的养护处于肓区。

(六)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执法权,使公路处于无人管理的肓区。

四、加快我县交通公路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交通公路建设工作。公路建设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关系到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今年,哈肇公路东段即将施工建设,各种复杂问题会接踵而来,在县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部门要高度负责,本着“谁的孩子谁抱,谁的问题谁解决”的原则,高效率的解决和协调各种问题,矛盾不上交,工作不推诿,全力做好公路建设工作,为交通公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建议各级乡镇政府加大公路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二)哈肇公路省里投资为每公里200万元,资金不足部分由县里自行匹配,我们建议,县里应无偿提供石场、土场、砂场,这样可以减少财政压力,弥补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目前公路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偏远村屯公路的基础很差,虽然通达工程给偏远山区解决了出行难、看病难和上学难的实际问题,但通行能力差,抗灾能力弱。20__年以后,国家对公路建设不再给予补贴,再修公路就由县里全额解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时间,对偏远村屯和较大自然屯的公路列入改造项目,根据偏远村屯的道路大型车辆很少进入通行的特点,建议可修3.5米宽的白色路面,既解决偏远村屯公路畅通的问题,也大大的提高偏远村屯的公路等级和抗灾能力问题。

(四)多措并举,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农村公路建设面临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议县政府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下,在不增债务包袱前题下,通过以下办法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1、交通部门争取点。交通局要积极、主动多立建设项目。

2、财政部门补助点。建议县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公里 万元。

3、乡镇自筹一点。在群众自愿的原则下,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用民主的方法筹集资金。

4、社会捐资一点。可发动企业和各方面人士对家乡建行赞助。同时,全县所包扶单位把用于包扶资金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上,这样可以在国家不再为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补贴时,我县已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5、项目资金上列一点。在扶贫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列出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五)建立管养体系,完善路政管理。结合费改税政策,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将原收费人员转岗并入路政管理部门。要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内容,责任体系,事权划分,资金渠道,养护标准等;制定技术性的标准规范,包括养护质量标准,养护操作规范,检查评定方法等。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县人大应对县农村公路管理立法,赋予交通部门执法权限,保证农村公路产权、路权不受侵害。

(六)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县财政应给予必要的资金给予补贴,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第9篇:经济学发展史范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深刻学习和领会其基本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外延扩大再生产)和集约型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来增加产品的数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加快并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缓解、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近年来我市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主要进展。

“十五”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和工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

1、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强势推进沿江开放开发,大力实施 “四大经济板块、五大大重点园区、六大特色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打造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套件、机械电子三个千亿元产业群。产业特色进一步显现,全市基本形成了汽车及零件、机电冶金、船舶制造及配套件、石化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5%。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骨干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

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进步与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到20__年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4家;已建成扬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2家,已建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创新中心4家。创建国家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6个,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48个。已通过iso系列等标准认证工业企业达230多家。

3、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__年我市万元gdp能耗0.9吨标准煤,20__万元gdp能耗0.89吨标准煤, 20__年能耗目标为gdp能耗能耗下降率4.2%,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实际完成数统计部门正在评估中)。20__年我市工业万元产值电耗169.8千瓦时,20__年吨我市万元工业万元产值电耗137.7千瓦时,比05年下降18.9%。工业用水效率得到改善。

4、产品出口结构明显改善。“十五”以来,全市对外贸易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20__年,全市实现外贸企业自营出口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0%以上。企业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外贸企业140家中的55家实现自营出口3.88亿美元,占全市自营出口的87.6%以上。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出口产品主要有13类70多种,机电、冶金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7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上升明显,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明显提高。

二、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业低级化问题比较突出。

我市工业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业体系,但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末端,普遍不具备非价格竞争优势。多数企业对新产品开发、设备工艺改善等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主导产品以模仿为主、主导技术以引进为主的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高度化远远不够,无法承接国际上精度和难度要求较高的业务;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多数企业没有形成产品开发能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仅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量的28.5 %。

2、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我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快,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__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3:60.2:29.5;20__年我市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39.3%,20__年上半年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仅为29.9%,相比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服务业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不相对称,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低于扬州市平均水平,比周边高邮等县市低5个百分点以上。

3、资源和能源节约与利用率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仍有赖于必要的要素资源投入。我市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是典型的资源小县。土地供求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不足球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70%左右。当前空间制约问题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另一方面,多年来,相当部分企业仍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工业是我市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工业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对原材料的依存度高,有些产品的原材料成本甚至占到总成本的85%以上,原材料价格一旦变动,就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三、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方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坚持产业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外向化方向,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竟争力,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

1、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推进产业高级化。创新发展可以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并能以此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经验表明,区域之间工业经济发展的差异,除了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与高等院校密切合作等方式,改进工业技术装备,加强引进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和转化,不断推进技术改造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从而突破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制约,推进产业高端化,增强发展后劲。

2、坚持走内涵提升之路,推进产业集约化。走内涵集约型发展道路,是适应科学发展 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在宏观形势趋紧的情况下,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而在同样的条件下,一些长期以来坚持走内涵提升之路的企业,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加快了发展步伐。因此,要把工业经济发展转变到加快结构调整上来,通过管理提升、技术创新、集约经营等途径,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鼓励生产和使用可再生资源;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从设计、生产、消费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3、坚持走以特色取胜之路,推进产业特色化。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跨越发展路子,以特色取胜、错位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特色产业培育,重点打造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套件、机械电子三个千亿元产业群,初步发展形成了汽车及零件、机电冶金、船舶制造及配套件、石化医药四大支柱产业,这些特色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注重发挥产业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项目,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通过做大产业、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

4、坚持走外引内联之路,推进产业外向化。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外向拓展路子,可以引进经济发展所急需的高级要素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验表明,外引内联是做大做强企业的一条捷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引内联工作已进入一个紧要关头,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按照“抢得先机、赢得主动”的原则,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招商引资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积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及措施

1、推进机制创新,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产业竟争力。进一步修编完善沿江开发规划、市域环路产业带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各区域开发重点和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沿江开发与腹地开发良性互动的局面。重点围绕我市的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机械电子三大千亿产业群及龙头企业产品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三大千亿产业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指导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选择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通过向外合资合作壮大一批、向内扶优扶强发展一批、鼓励资本运作培育一批等多种途径,帮助其做大做强,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亮点。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和引领全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修编完善旅游、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发展规划。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港口、道口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升为现代制造业配套发展的能力。加快制造业内部剥离,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服务业,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市财政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引导和扶持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中成长性、示范性强的重大项目建设。

(3)利用“倒逼”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当前,要充分利用中央宏观调控和要素资源紧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加强要素保障,十分注重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节约型工业。一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大力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是从源头控制污染废弃物、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化工、冶金、机械加工等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二是积极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大力建设生态型的产业空间平台。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统筹考虑园区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和高度共享。三是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培育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企业,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推进技术创新,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1)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引用力度,用现代技术整合改造传统产业。二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积极开发应用信息资源,发展网上营销,推广电子商务。大力应用工业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升级。三是提高科学进步的服务水平。采用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为企业牵线搭桥,加强银企沟通和合作,保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大技改贴息力度,重点扶持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在国内或省内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一批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能力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品牌的企业。三是加快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整合现有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合力。

(3)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人才是经济高级化的内在因素,是企业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真正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高度重视人才、大力引进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在人才引进上,树立“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观念。为人才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环境,切实做到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4)加强品牌建设力度,提 升产品产业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是加快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大品牌创建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引导著名和知名商标拥有企业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领域配置,通过品牌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商标创牌效应,尽快形成和构建企业和品牌的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提升商品、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知名度,提高对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3、推进管理创新,着力构造企业高效运行和集约增长的微观基础。

(1)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引导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

(2)优化产权结构。当前不少企业产权关系单一,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随着企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股权,已暴露出许多缺点。它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利于企业融资。引导企业打破“产权越纯越好,股份越多越好”的陈旧思想,建立起开放型的产权结构,广泛吸纳各种性质的资金入股。

(3)积极开展资本经营。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要素,资本经营能力是现代企业必备的素质。如果一个企业单纯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很难实现快速增长。能否善于“用别人的钱,发展自己的事业”,是检验一个企业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准。积极引导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经营,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嫁接、上市等途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4、坚持内外并举,着力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

(1)加快转变招商引资方式。面对土地等要素资源紧张的状况,从集约型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发展角度出发,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实行招引项目、资本与引进技术、人才相结合。不断强化专业招商、产业招商,把有限的资源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倾斜,把项目质量放在第一位,优化外资结构。切实突破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招商,注重引进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对财源建设有一定影响的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改造提升。主动适应招商引资由“规模用地”向“集约用地”转变,力争在“以企引外”、“以外引外”、“以贸引外”、“以民引外”上取得新突破。引导企业在不新占用地或少占用地的情况下,增资扩股,较好地实现“零地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