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

第1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了《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在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执行,之后又陆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执行,在会计界引起了强大的震动,尤其在上市公司中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2004年4月27日又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将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起到重大作用。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已有几年时间,在相关财会人员的思维中已形成基本定势。为保证小企业会计制度更好的实施,笔者认为正确理解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比较其异同,是十分必要的。

两制度适用企业范围的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除金融保险、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仅不适用于上述三类企业,而且只适用于不对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这是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上的不同。

但对于某企业是采用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小企业会计制度、笔者认为应视情况而定。例如某企业虽符合小企业会计制度,但未颁布小企业会计制度之前已经使用了企业会计制度,而且采用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与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也无本质区别的,这样也可以继续使用;而对于小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新成立的小企业,应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再如为了保证集团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统一会计政策和统计口径,集团公司内部不同规模的母子公司中的小企业,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即使是新成立的小企业,也不例外。

两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的比较

小企业因其结构简单,企业的决策快、会计核算简单,所以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上比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所减少。

1.小企业会计制度比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部分减少了:应收补贴款、预付账款、委托代款、未确认融资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以及各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负债部分减少了: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预计负债、应付债券、专项应付款、递延税款。

3.在所有者权益部分减少了:已归还投资,同时在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中减少了相应的项目。

4.在成本部分减少了:劳务成本。

5.在损益部分减少了:补贴收入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笔者认为在所减少的会计科目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更加体现了小企业的“小”,同时也更加注重了与税法的相结合。如减少了4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预计负债、递延税款等科目。再如由于小企业资金流转较快,预付、预收账款业务较少,所以取消了预付账款、预收账款科目,但小企业会计制度同时也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预付账款、预收账款、代销商品款和劳务成本。同时,企业如果调整以前年度发生的事项,也可以增设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两制度在核算方面的比较

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注重了与企业会计制度的相结合。

1.对于各项资产的损失或溢余,企业会计制度均需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直接核算处理结果。如在现金短缺或溢余的时候,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待查明原因并经批准后,再分别处理;而小企业不采用“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资产损失和溢余。取消“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小、决策快,不存在需经各种会议层层批准的报批手续,处理程序简单。但是,两制度的最后处理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在扣除相关人员的赔偿或支付给相关人员后,按实际短缺或溢余计入当期损益。

2.小企业会计制度取消了各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企业的“小”。由于企业小,长期资产占用少。另外对小企业而言,由于会计基础相对薄弱,会计人员在专业素质有限,对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或资产减值额等会计估计不但不能准确把握,且还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因此,为防止小企业滥用谨慎性原则,小企业会计制度特别关注该原则的适度运用;同时,除税务部门之外,其他社会各界对小企业的报告关注较少,小企业没有必要自找麻烦计提各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例如长期投资的核算,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检查,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应按其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依照税法规定,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不能直接在税前扣除,而是待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允许在税前扣除,这扫尾要求企业在年底需作大量的税前调整。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要求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样,小企业会计核算成果缩小了与税法的规定,简化了企业核算。所以小企业会计制度不提取各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体现了小企业的“小”和核算简单的特点。

3.为了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及配比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可以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也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对于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的企业,按本期应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借记“所得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本期应纳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按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和规定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本期发生的递延税款在以后期间还需按规定转回。对于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的企业,期末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本期应交所得税,借记“所得税”,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所得税费用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一致,这种核算方法比较简单。也正由于小企业的核算要求简单,企业也小,并且大多数小企业只对税务报送财务报告和接受税务的监管,所以小企业会计制度直接规定,对于小企业直接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因而取消了“递延税款”科目也就理所当然。

4.根据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通常,谨慎性原则需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来实现,合理的会计估计是保证会计信息可靠和相关的前提,滥用会计估计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可靠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计算预计负债,就是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于小企业而言,为防止其滥用谨慎性原则,故小企业会计制度不确认预计负债;取消了预计负债的核算。同时小企业会计制度也规定了若存在较大的预计负债时,则采用报表附注披露形式替代。

5.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对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但两制度的核算方法有所区别。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短期投资应按照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计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第2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原则;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会计原则的体现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依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会计准则》还规定了谨慎性原则,当对某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我国目前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而且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2000年财政部颁发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多改动,新制度在原有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减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这不仅表明了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记录和核算中的重要性,也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在需要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常被企业用来进行操纵盈余的是原有制度规定的四项准备,下面依次进行讨论。

1.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短期投资进行期末评价时,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单项比较、分类比较和总额比较的方法比较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应按单项比较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这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2.坏账准备会计准

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则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

3.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及经验的不同,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反之,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也就是被投资企业的盈利或损失将影响到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而投资比例越大,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5.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国际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时间则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计提时间的规定上还应该有所完善,弥补企业随意操作的漏洞。

三、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就我国一些公司高管人员会计造假而言,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约束手段还远远不够。尽管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造假还是层出不穷。因此,应该通过立法将高管人员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

第3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制度》 《小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信息超载 会计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较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由于2004年制定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不符合目前小企业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于2011年10月8日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并同时废止《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适用的会计准则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小企业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导致会计行为的改变,进而对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目前,对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对比研究,如: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异对比、账务处理的对比与衔接等。本文在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小企业财务方面的影响。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变化对比

通过《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笔者发现两者在内容结构、小企业划分标准、会计科目、会计政策以及业务处理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本文主要分析那些会对小企业财务产生重要影响的变化,如:会计科目的变化和会计政策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变化

通过仔细比较,发现两者在会计科目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具体情况如下页表所示。

(二)会计政策以及业务处理的变化

相比之下,《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在有关会计政策与业务处理方面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短期投资处理的不同、应收账款的处理不同、存货处理的不同、长期投资处理的不同、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的处理不同、应付职工薪酬内容的不同、税费处理的不同、接受的货币性及非货币性资产捐赠会计处理不同、销售退回处理不同、税费处理内容不同、融资租赁计价不同等方面。这些不同其实又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期末是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2)当期收回的利润是冲减成本还是计入损益;(3)计入资本公积还是营业外收入;(4)是冲减管理费用还是计入营业外收入;(5)计价原则与计价方式的不同。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一)会计科目的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从数量上来看,《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总账科目为60个,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总账科目为66个。从具体的会计总账科目对比来看,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会计科目名称发生改变,如现金改为库存现金、材料改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改为周转材料、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等;有些会计科目分拆为2个科目,如应收账款分为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应收股息分为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等;有些科目增加了,如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等;有些科目取消了,如坏账准备、委托代销商品、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等。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科目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不同的改变对小企业的财务影响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1.现金改为库存现金,材料改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改为周转材料,应收账款分为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应收股息分为应收股利与应收利息,应付工资与应收福利合为应付职工薪酬,这些科目的变化主要是名称改变,科目核算的内容基本没有发生改变,同时要素分类也没有改变,所以总的来说不会改变企业的资产总额、利润总额以及现金流量。

2.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有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科目,比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这是由于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资产都基本需要在期末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却不需要计提,只是在实际发生减值的时候,冲减对应的资产。因此,计提与不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会对企业的资产与利润产生影响,对现金流量没有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会在实际发生减值情况的会计期间之前,虚增小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同时虚增企业利润;在实际发生减值情况的会计期间,将会造成资产与利润比较明显的减少,对现金流量没有影响;从长期来看,资产与利润的总额不会发生改变,只是相当于改变了资产与利润的会计期间上的分配而已。比如;坏账准备,作为应收账款的抵减科目,如果在期末计提坏账准备时,应收账款账面净额减少,当期管理费用增加;如果不在月末计提坏账准备,只在确实发生坏账损失时进行确认,并冲减应收账款。

3.有些会计科目名称虽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在核算内容上却有所变化,主要有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改为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这一类的变化,同样会影响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利润总额,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应交税金改为应交税费以后,在核算内容上发生了改变,应交税费的内容更广泛一些,应交税费实际上除了应交税金以外,还包括以前计入其他应交款的内容,如矿产资源补偿费。由于应交税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都是负债,在发生时都是记入贷方,而借方的科目没有变化,所以不会改变企业的资产、利润以及现金流量的账面价值。营业税金及附加的核算内容要比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的内容广泛一些,营业税金及附加还包括原来计入其他业务支出的一些内容,比如,其他业务收入中需要支付的相关税费。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损益类科目,其他业务支出也是损益类科目,所以,科目内容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资产、利润和现金流量。

(二)会计政策的改变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

根据以上《小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发现会计政策有所改变,下面将详细分析相关政策的改变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

1.短期投资政策的改变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短期投资的改变包括两个部分:短期投资核算内容的变化和短期投资业务处理的变化。短期投资的核算内容虽然也有所改变,但是这些核算内容的改变还是属于流动资产范畴内部的变化,同时又都属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范畴,所以不会影响小企业的资产、利润与现金流量。短期投资的业务处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对在投资期间收回的股利或利润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直接冲减短期投资成本,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在投资期间收回的股利或利润是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这样将会导致收回股利或利润的会计期间资产与利润虚增,而在处理短期投资的会计期间,资产与利润波动会较大幅度的减少,而现金流量基本上没有变化。

2.应收账款等相关资产处理的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应收账款处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期末需要计提坏账准备,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期末不计提坏账准备,只是在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冲减应收账款,并作为营业外支出来处理。这样的变化将会导致小企业在发生实际坏账损失的会计期间内,会虚增企业资产与利润,同时会导致发生坏账损失的会计期间内资产与利润突然减少,波动性比较大,对现金流量没有多大影响。

3.存货处理的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存货业务处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计价方法的变化、盘盈处理的不同以及期末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不同。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与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一样,因此不再赘述。计价方法的改变,主要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这个计价方法选择的改变只对那些改变存货计价方法的小企业有影响。从目前物价连续上涨的形势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会导致原来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小企业在更改存货计价方法的会计期间利润增加,资产与现金流量不会发生改变。而对于盘盈的存货的业务处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存货盘盈时冲减管理费用,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则计入营业外收入,不管是冲减管理费用还是计入营业外收入,实际上都是计入了损益。不同的是:如果冲减管理费用,会通过增加营业利润的方式来增加小企业利润总额;如果计入营业外收入,则是通过增加营业外收支净额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总额,两者最终都增加了小企业的利润,并且增加的金额是一样的,所以,对于存货盘盈处理方式的改变不会影响小企业的利润、资产与现金流量。

4.长期投资处理的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长期投资处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长期投资核算方法采用成本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则可以按照实际是否控制与重大影响去选择成本法或者权益法;手续费等相关税费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则计入长期投资成本。实际上,对于小企业来说,资金的筹集占资金管理工作的绝大部分,资金的投资相对来说较少,比如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就较少。《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长期投资采用成本法的规定减少了业务处理的难度,减少了股权变动损益的确认,在目前股市长期处于熊市的大前提下,成本法的规定将会增加小企业资产与利润。手续费等相关税费计入长期投资成本而不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在当期增加小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投资期末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影响与应收账款一样。

5.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的处理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对于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两者的处理有所不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因此,这种变化将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利润总额增加,资产总额不变。

6.货币性及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处理不同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对于接受货币性及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的处理,两者有所不同:《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接受的货币性及非货币性资产捐赠借记“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则借记具体的资产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因此,对于接受货币性及非货币性资产的捐赠的处理变化将会导致小企业接受捐赠的会计期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利润总额增加,资产总额不变。

7.销售退回处理的不同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对于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的处理,两者有所不同:《小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报告年度或以前年度的销售退回,应增设“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并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小企业会计准则》则简单得多,小企业已经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的销售退回(不论属于本年度还是属于以前年度的销售),应当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使用,将会减少发生销售退回会计期间的当期收入,进而导致当期利润的减少。

8.消费税、营业税的退回处理的不同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对于消费税、营业税的退回处理,两者有所不同:在《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而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这将导致小企业营业利润减少,营业外收支净额增加,但是利润总额没有发生变化。

9.融资租赁资产处理的变化对小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不再要求按照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而是要求小企业要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在签署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来确定。相比来说,《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相对简单,不需要对融资费用进行分摊,而直接计入成本,这样将会导致当期小企业资产总额和利润增加。

第4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若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以归为此类。上市公司所持股改(含已解禁和限售)股份,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界线之下的即为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市公司所持IPO限售股,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重大影响以下的,在初次认定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在股票挂牌上市之日转为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直观一些可以将其看作是介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之间的一类资产。

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其公允价值以及交易费用之和入账,持有期间获取的股利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先计入所有者权益,待最终出售时再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若公允价值发生非暂时性下跌,则必须进行减值计提,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也一并转出计人当期损益。在确认减值损失后的会计期间若公允价值上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长期股权投资重分类为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当日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后续发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同样计人所有者权益,在资产出售转让时再转入当期损益。

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长期股权投资的,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账面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

第一。直接从市场购入后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例1]太保公司2008年1月10日购入中信公司股票10万股,价格30元,另支付税费2万元。太保公司将该股票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3月12日中信公司宣布发放现金股利每股0.2元,3月20日,太保公司收到现金股利。3月3日,中信公司股票价格为25元。5月31日,由于股市持续下跌以及中信公司经营出现困难,中信公司股票价格跌至15元,太保公司认为投资发生减值。6月30日,中信公司生产恢复正常,公司股价回升至27元。7月15日,太保公司将该批股票全部出售,成交价格为每股28元,另支付手续费等2.5万元。

1月10日取得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按其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确认投资成本。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3020000

贷:银行存款

3020000

3月12日,中信公司宣布发放现金股利,太保公司应获得股利=0.2 X 10=2(万元)。

借:应收股利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3月20日,太保公司收到中信公司现金股利2万元。

借:银行存款

20000

贷:应收股利

20000

3月31日,按公允价值250万元(10x25)调整其账面价值302万元,差额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

借:资金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2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20000

5月31日,确认投资发生减值,按应减记金额100万元(250-10x15)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1000000

原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52万元,全部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产减值损失

52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20000

6月30日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中的120万元/(27-15)x101,可以转回,计人权益项目。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12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

7N5H,太保公司将股票全部出售,获得价款277.5万元。

借:银行存款

2775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2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302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

200000

投资收益

1275000

第二,长期股权投资转化为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例2]西水股份公司所持兴业银行3000万股股票原作长期股权投资处理,账面成本为6000万元。公司董事会决议从2007年12月31日起将该批即将解禁的股票认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定兴业银行2007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40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200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60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140000000

2008年3月西水股份公司将该批股票全部出售,成交价为每股35元,交易费用为1万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1049990000

投资收益

15001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20000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140000000

贷:投资收益

1140000000

第三,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化为长期股权投资。

[例3]平安公司原持有SAM银行3%股份计200万股,原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账面值体现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200万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0万元(借方),SAM银行3%股份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此时平安公司通过增持该公司股份而将对该公司的投资转化为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15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2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00000

营业外收入

1000000

三、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区别

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初始确认时,取得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成本,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则直接计人投资收益。

第5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净资产 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与同时废止的同名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科目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增设了“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非流动资产基金”等一级科目,调减了“固定基金”、“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等科目,这些变化对事业单位净资产的科目设置和核算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全面细化反映不同来源的资金收支结余情况

新制度中明确增设“财政补助结余”、“财政补助结转”两个一级科目,用于独立核算同级财政部门下拨的资金收支结余情况,并规定财政拨款结余不能参与结余分配,须结转下年或者退回财政。增设“非财政补助结转”一级科目,用于独立核算事业单位的专项非财政补助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该科目的设置目的和结转规定与上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一致,只是核算对象的资金来源不同。前者仅核算同级财政部门下拨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后者则用于反映除同级财政拨款之外的其余来源的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其核算对象有两重限制:第一为专用资金;第二为非同级财政部门的核拨资金。

新制度的这一变化将财政资金与其他来源的专用资金的核算区分开来,有助于细化核算事业单位不同来源、不同用途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能够严肃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及各项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也是事业单位会计解脱其受托责任的重要方式。

二、理顺科目级次全口径列示非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

1.取消“固定基金”,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全面准确反映资本性支出形成的净资产占用的资金数额。

旧制度下的会计核算主要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结余情况,遇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本性支出均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旧制度仅设置“固定基金”科目,用于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资金数额,且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整个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中,固定基金科目的数额一直保持不变,无法真实反映单位资产的使用状况和资金分布情况。对于事业单位购置或研发的无形资产、基建在建工程等均直接计入当年损益,不再在事业单位净资产中予以反映。旧制度会计处理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实际占有和支配的净权益,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及后续管理。

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等科目,用于反映事业单位无法一次性消耗的资本性支出占用的资金数额;与此同时,为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价值,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定期计量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耗损情况,并对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进行后续的核减核算。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发生资本性支出时,需要同时作两个会计处理,以固定资产为例,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这样处理,在会计期间结束时购置固定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反映由事业支出结转,并减少当年净资产;同时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相应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体现在事业单位净资产中,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结余情况,又避免了事业单位净资产的虚减。对于固定资产定期计提折旧并冲抵非流动资产基金的会计处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事业单位的资金占用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层的决策,也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2.取消“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正确反映长期限定用途的投资资金占用数额。

旧制度中,将“投资基金”下设在“事业基金”一级科目下,且包含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种类别。新制度中,取消“投资基金”二级科目,并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不再关注可以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变现的短期投资,仅关注长期投资,但该科目与上述三类非流动基金有所区别。首先,长期投资不属于事业单位的支出,仅是事业单位资产存在方式的转换。不论事业单位使用何种方式和运用何种资产对外长期投资,投资支出的资产在投资变现前均已被限定用途,无法随意动用。因此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出发,需在对外投资形成时,将该长期投资占用的资金数额从事业基金或者其他基金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在会计期间结束时,事业基金的减少会对相应的资金结余产生冲抵作用,这在资产负债表内,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是一种重要提示,结合报表附注和说明,可以得到事业单位精确的可动用资金数额。

三、平行分类结转,分步剥离限定用途的结余资金,回归事业基金本来意义

旧制度下,会计期末对事业结余的处理思路是:综合结转收支,再结转结余并分配结余;而且,事业单位不同来源的资金收支结转没有明确加以区分。实际上不同来源的结余资金在性质上有较大的区别,在结余分配方面,不同性质的资金需要遵循相关的管理规定,不加区分地结转收支会造成结余的混乱,给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带来困难。

新制度取消了“结余分配”,增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在会计期末进行收支结转时,新制度采用了将不同性质的资金的收支平行分类结转,进而分布进行结余分配的思路。新制度下,期末会计处理是分三个步骤进行的:第一步,是将财政补助收支结转入“财政补助结转”及“财政补助结余”,非本级财政的各项专项收支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转”,经营性收支结转入“经营结余”、其他各类无限定用途的收支结转入“事业结余”;第二步,将可以参与结余分配的“经营结余”的贷方余额及“事业结余”余额结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如“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为贷方余额,则继续通过该科目进行结余分配;第三步,将“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余额结转入“事业基金”科目。

此外,新制度取消“事业基金”下的“投资基金”二级科目,将已限定用途的投资资金从事业基金中剥离出来,回归了事业基金无限定用途的本来意义。

新制度将不同性质的结余资金作了区分,并区分可分配结余和不可分配结余,通过收支结转和结余分配的处理,将各种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从事业基金中剥离出去,最终将无限定用途的滚存资金沉淀到事业基金中。这种分类和分步结转结余的思路已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的结余分配有一定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新制度中涉及净资产核算的变化,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开始跳出预算会计的限制,在会计要素确认及计量等方面开始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思路,着眼于满足政府、决策领导层、其他出资人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管理学硕士、会计师、CPA)

参考文献

[1] 王翠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变化比较分析[J].上海:新会计,2012(8).

第6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耶鲁模式再获喝彩

9月24日,耶鲁大学下设的投资基金办公室财报(2013年7月1日起至2014年6月30日)显示,耶鲁捐赠基金规模上涨至239亿美元,耶鲁大学的资产增长了20.2%,击败了其他已投资回报的常青藤联盟学校。

相对于学院和大学捐赠基金在过去10年的预计7.6%的平均回报率,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业绩较上年同期增加了84亿美元。耶鲁投资基金办公室投资策略的持续成功赢得了金融专家们的一致喝彩。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高度赞扬了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和他的团队,并称,2014财年“无论如何都令人印象深刻”。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不断飙涨,2008财年基金规模已达229亿美元,但是接下来的一年,耶鲁资产缩水近四分之一。

在此期间,耶鲁模式倍受争议,投资者批评其过于注重多元化,并倚重于另类投资和非流动性资产类别。

不过,耶鲁大学捐赠基金2014年强劲反弹,扣除支出,投资净收益约为40亿美元。

捐赠基金2015年对耶鲁大学的计划支持额度为11亿美元,约占净收入的34%。经营预算支持额度在过去10年增加了近一倍。

美国康桥咨询公司(Cambridge Associates)初步估计,2014财年全美大学捐赠基金的平均回报率为16.2%。2014财年,哈佛捐赠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为15.4%,其他所有常春藤盟校公布的数字都要高于16.2%。在过去的一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达特茅斯学院的资产投资回报率都是19.2%,宾夕法尼亚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为17.5%。

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长期投资回报在机构投资者中始终保持前列。截至2014年6月30日,过去10年该基金平均年投资收益率为11.0%,而美国大部分股票和债券投资者的年均回报率,分别约为8.4%和4.9%。

多元化的资产配置

威廉・贾维斯(William Jarvis),是共同基金研究所(Commonfund Institute)所长。他指出,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投资回报主要源于私募股权投资和自然资源投资,这部分投资约占投资组合的40%。另外的60%分布在其他六个不同的资产类别,包括绝对收益类投资、国内股票、境外股票、固定收益类投资、油气林矿、PE、现金和房地产等。

其中,绝对回报资产、固定收益资产和现金的收益率最低,股票型资产及PE、房地产及油气林矿等非流动性资产的收益率较高,因此,耶鲁基金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非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重。贾维斯认为,正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构建了长期投资组合,并多元化地配置资产,才使得基金的整体收益率得到提升。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耶鲁模式是最好的,”管理学院教授罗杰・艾伯森(Roger Ibbotson)说,“基本上每个人都认为这就是斯文森模式,虽然成功实施这一战略所需要的技能并不容易获得,但其他的捐赠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都在试图复制耶鲁模式。”

借鉴耶鲁模式

大卫・斯文森的指导原则被广泛用于大学捐赠基金的管理中,同样也用于客户的投资组合中。

斯文森撰写了大量有关耶鲁捐赠基金构建投资组合以及聘请基金经理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优化资产配置、专注于长期投资收益、识别好的基金经理。

例如,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要消除情绪因素的影响,这在整个投资组合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受情绪影响的决定会损害长期收益。历史记录表明,因受情绪化事件的影响,资金快速撤离或涌入市场的做法,难以构建长期的财富增长。以另一方面来讲,短期投资在稳定储备金或提供紧急资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必要时还可以提供运营资金。

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将资金分为三个类别非常关键:应急资金(追求短期收益)、长期投资资金和非标准化资产。

第一部分资金主要为应急需要,主要由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货币市场工具(指期限小于或等于1年的债务工具,并提供短期收益,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属固定收入证券的一部分),以及短期票据(short-term notes)等组成。这部分资金可以避开市场的波动。投资者必须清楚,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必须得保证这部分资金。

长期投资资金主要立足于长期投资收益。长期投资最受关注的就是预期市场回报,因此资本增长型投资组合应投资于高回报的标的。投资组合首先要考虑的是预期收益的大小。至于其他因素,如波动性是次要的,因为长期资金的增长是首要目标。这样,投资者既可以很好地满足短期需求,同时又能建立长期的财富增长。在过去几年,耶鲁等捐赠基金就是一直这样做的。

大多数投资者的一些资产并不符合应急资金和长期投资的标准,如养老金、居住的房屋或其他房产、一直钟爱的股票、贵金属以及收藏品等。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与前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对这部分资产,人们既不为了应急,也不是为了长期投资收益,因此,应该区别对待,视情况而定。

创建三个不同的资产类别,满足投资者的特定需求,不要简单地按传统的股票和债券各占60%和40%的分配原则,或者随意地配置资产。投资者和投资顾问一定要按自身需求来配置资产,这样就可以减少波动性的不利影响。

除了要将资金分为三个不同类别,根据需求配置资产之外,还要寻求具体的策略。耶鲁捐赠基金就不是简单地投资于广泛的资产类别,而是寻求具体的策略。例如,耶鲁大学的私募股权投资项目被认为是最好的投资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私募股权投资年回报率达30.3%。耶鲁私募股权投资团队有着很高的投资信念。

耶鲁捐赠基金创建的战略型配置仓位会持有相当长的时间,为获取理想的回报,有时甚至会牺牲流动性。个人投资者和他们的投资顾问也可以按照类似的策略做出有魅力的战略型资产配置。简单的60/40分配原则不再像过去一样起作用,全面撒网式的全球投资策略也很难胜出。

因需要大量的尽职调查和专业知识,投资顾问一般不会主动寻求私募股权投资。但他们可以在公募基金领域寻求集中投资策略。

斯文森认为,政府债券既不会有吸引人的预期收益,也不会有赚取超额收益的机会,而股票市场却能提供预期和超额收益。成功的关键是要建立资本增长投资组合,既要有高预期的投资收益,还要有潜在的超额收益,而超额收益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积极主动的基金经理获得的。

斯文森擅长识别积极主动的基金管理人,他确信积极的资产管理可以让投资收益更为出众。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中增值部分的80%都是由基金管理人的积极管理策略创造的,而配置模型确定的投资策略只创造了20%的价值。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良好表现,相当程度上归功于斯文森挑选的大批基金经理人。斯文森偏爱任何有才能、不走寻常路的基金管理人,尤其是那些能够把自己的钱大量投入到其管理的基金中的经理人。

第7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这种指数型基金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基金经理人为选股造成的失误;其二,由于指数基金不需要人为选股,也不需要频繁买卖调仓,因此就省去了大量的投研成本和交易费用,长期来看,这种投资成本的降低会明显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但其缺点是指数基金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保持高仓位,因此无法通过基金经理的合理操盘来有效规避市场的系统和局部的风险,也无法降低股市下跌时的亏损。

长期投资风险小回报优

然而,以上对指数基金缺点的判断是基于中短期投资回报而言的。如果站在长期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比如至少5年以上),则指数基金“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就会逐渐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特点会越发明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我们在传授理财知识的时候不是说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吗?怎么到了指数基金这里就变成风险很低但收益很高了呢?

因为我们知道股市每天都在上上下下,牛熊永远都在交替,但是从长期看,其走势通常都是曲折向上的。因为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最终决定指数走势的还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态势。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你不熟悉股票投资但又渴望分享股票投资收益的话,投资大盘指数基金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在实际投资中,我们虽然不可能投资“股票大盘”,但却可以投资模拟大盘走势的指数基金。

如果你能够坚持长期定投不动摇,在经历了市场若干次牛熊变化后,在所有的基金中,持有指数基金的风险反而是最小的,收益反而是最大的。

按照这个思路推导下去,我们会发现,也完全可以将定投指数基金作为养老金储备的较好手段之一。而且,如果投资期限能达到20年以上,指数基金的预计收益性应该是比目前低预定利率设置的养老保险要高不少。

指数基金有三大“硬伤”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看到了指数基金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先天的“三大硬伤”。如果拿它和养老保险相比较,两者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指数基金有三大天然“硬伤”。

硬伤一:缺乏强制性我们知道如果人生路上没有意外发生的话,那我们迟早都会变成老年人,因此养老金的规划和筹集是我们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重大经济问题,而这笔巨大的养老资产只能通过我们年轻时坚持长期的储蓄和投资才能最终获得。

可惜,人们在进行消费和投资时经常会显出非理性的冲动,积少成多的储蓄也就成了一句空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购买养老保险的办法来强迫我们进行储蓄,如果要中途退保,违约成本会较大,因此不会轻易放弃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养老保险通常约定从退休那一年开始领取养老金,因此具有“专款专用”的保证性。

然而指数基金却缺乏这种强制性。首先,目前国内的指数基金还没有开通银行定期代扣款的业务;其次,即使我们可以与银行签约长期定投指数基金,但这种协议没有违约成本,因此不具备强制执行力,我们随时可以解除这种协议。但在我们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由于种种理由而冲动地提早消费了这笔原本用来养老的巨额资金,一旦我们那么干了,之前的一切努力就将功亏一篑,以指数基金构建专项养老金的构想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硬伤二:缺乏稳定性经济问题充满了太多的变数,谁都不能保证什么,尤其是涉及到20、30年后的投资回报,更是无法做出像养老保险那样确定的承诺。

预测几十年后的经济和股市,本身就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到底,即使是长期投资指数基金也不可能绝对避免风险,如果想要在未来漫漫几十年中寻找到一些确定回报承诺的投资产品的话,那养老保险依然是你的不二选择。

硬伤三:缺乏保障性我们买保险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保障,是在你人生途中遭遇各种意外的时候,能够有一个依靠,有一个扶手,给予你经济上的支援,帮助你度过人生中的困难时期。这是保险区别于其他投资品种的本质区别,也是家庭理财规划中之所以唯独不能缺少保险参与的根本原因。

然而指数基金作为一种高风险投资产品,却不可能给你任何保障性承诺。万一哪天遭遇意外,把指数基金当成养老保险的你将无法从基金公司那里获得任何额外补偿,只能动用自己的养老金来垫付医疗费用或者生活费用,进而又直接影响到你的养老规划。更危险的是,由于投资期限不够长,一旦你在熊市中提前赎回指数基金的话,那将极有可能给你的投资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风险,的确存在,也是指数基金无可奈何的地方。

因人而异合理规划

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用指数基金来代替养老保险,以获取更高的养老投资回报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

首先是性格和纪律。由于投资指数基金缺乏强制性,这就要求那些投资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个人心理素质和理财意志力,能够严格按照纪律进行长期投资,绝不能半途而废。那些容易感情用事、冲动消费,同时又没有足够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的人就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了。

其次是年龄。我们知道年龄越大,挽回投资损失的可能性越小,投资的选择和回旋余地也越小,尤其是面对股市这样的高风险市场,更是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因此距离退休不足10年的中老年人并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第8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养老基金,风险控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101-03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全国社保基金)是专指经由中央财政预算拨入、或由国有股减持划入的变现资金或股权、或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所形成的基金。于2000年9月由中央财政首期投入200亿元资金而设立,初衷主要是为应对老龄化高峰期社会养老保险支付缺口的需要。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6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7%和24.4%。这意味着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在60岁以上,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65岁以上。同时,中国当前养老基金支付能力潜在较大缺口:一方面是原有的现收现付制度下没有形成基金积累;另一方面是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统账结合)转化时对养老金负债并没有做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再者,是各地所暴露出或依旧潜伏着的养老基金被侵占或挪用等现象,都对制度体系的将来支付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截至200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权益总额是2724.16亿元,而2006年当年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的预算拨人资金就达到了1745亿元。

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如何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有效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做大做强?如何运营如此巨额资金,在确保其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风险利益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应当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筹资模式分析与风险控制探讨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的资金及股权资产、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筹措资金(当前主要是彩票公益金收入)以及基金的投资收益部分,其中财政拨款累计占到全国社保基金总值的82.81%。

从表1可以看出,占全国社保基金资金来源80%以上的财政拨款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其中2003年竟然不足50亿元,严重影响了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速度。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6月公布的数据,1998年至2003年6月间,中央财政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了1760亿元,用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当期缺口。若按目前的基金规模和积累速度,全国社保基金要想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及时弥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将是十分困难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财政部门缺乏一个完备的扩充社保基金的长期规划。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财政收入连年增长,正是充实社保基金的有利时机。1、当务之急,国家应当制定出财政资金充实社保基金的长期规划和政策规定,在科学估算我国养老基金逐年收支缺口的前提下,采取与年度GDP相挂钩的做法,明确规定国家财政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转移支付额度或比例。2、对于国有股减持收入,山于受到我国股市脆弱性的影响,被迫代之为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含股权)充实全国社保基金规模,但相比较而言,划拨国有资产具有流动性差和积累速度较慢的特点,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全国社保基金的积累速度,并且,在划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尤其应当注意国有资产的质量问题,切不可将社保基金变成不良资产的“收购站”。3、要继续拓展合理的社保基金筹资渠道,顺应国内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考虑转移部分土地出让费、房地产税收、个人所得税等按比例作为全国社保基金的可靠筹资来源,以加快提升全国社保基金的筹资速度和积累规模。

三、投资模式分析与风险控制探讨

投资收益始终是全国社保基金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基金积累规模的日渐增大,良好的投资运营管理和理想的投资回报率理当成为合理的期望,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效果并不理想:2001年到2004年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25%、2.75%、2.71%、3.32%,而2003、2004、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8%、5%、1.8%,可见,全国社保基金的运营能力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投资工具分析

养老储备基金作为一种战略性长期资产,在投资运营的“三性”选择方面,应该有阶段性的区别。爱尔兰NPRF的投资策略,整体上划分为纯积累阶段和支付阶段,其中纯积累阶段以“赢利性”为主,重点选择收益较高的长期投资资产,如股票、基金等,对于高流动性的资产则应采取缩量选择,如银行存款、短期债券等;而临近及进入支付阶段后,资产选择应适当向“流动性”,同时缩量持有长期资产。

据预测,我国养老金支付高峰期将始于2050年,因此,真正需要动用全国社保基金填补支付缺口的时间也应当是20年以后的事情,就如此长的纯积累期而言,投资资产理当向收益较高的长期资产倾斜。而我国的《暂行办法》对此并没有做出特别考虑,只是“一刀切”地划做出资产配置比例。对此,很有必要借鉴爱尔兰的阶段性投资经验。

(二)投资方式分析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基本分为两大部分:理事会直接运作和委托运作,其中理事会直接运作的部分仅限于银行存款和一级市场购买国债,而其他部分则须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托管人托管。但实际上,理事会直接参与的运营资金远超过以上限制。2004年理事会直接运作的资金比例达到了89%,而委托投资仅占到11%。与爱尔兰56.9%对43.1%而言,过大的直接投资比重和过小的委托投资份额,就是一种对社会专业性投资资源的浪费,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效率低下、投资回报率低。而由此带来的另一可能的后果就是:滋生过高的管理成本,造成机构庞大,监管困难,管理效率降低。因此,应适当降低直接投资份额,尽量利用社会专业化投资力量,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效率、提高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还可以精简机构、提高管理和监管效率。

(三)投资区域分析

当前我国的全国社保基金几乎全部投资于国内市场,而国内规模较小的股票市场和很不发达的债券市场严重限制了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无形中增大了投资风险并降低了投资回报率。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社保基金风险全球化分散的方式,应该引起全国社保基金的关注。如果说国内资本市场很不完善,那么,完全拒

绝对国外市场的投资,就等于限制了社保基金的投资风险分散和投资组合优化。

总之,必须理性分析全国社保基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综合考虑安全性、赢利性、流动性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基金的投资运营问题。1、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适当拓宽投资渠道。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储备基金,全国社保基金更应关注长期投资收益。选取具有良好业绩的基金或信托股份作为股权投资对象,同时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科学配置投资组合,发行长期指数化国债项目。应当积极探索养老基金投资项目的创新途径。如发行超长期的政府国债投资项目,发行政府主导下的长期指数化专项国债等,确保养老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3、创新基金投资的组织形式。逐步加大基金的委托投资比重,降低直接投资份额,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投资力量,开发第三方资产管理。4、编制全国社保基金积累及支出的长期战略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制定出社会保障基金的长、短期投资战略和投资策略:完全积累期要注重长期投资收益而放弃基金流动性;进入支付期,就要适当注重基金流动性而加大短期投资比重。

四、监管模式分析与风险控制探讨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依据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运作,由财政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运作和托管情况进行监督。其“委托一”关系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全国社保基金的委托关系基本符合“多任务委托模型”、“单一委托人、多元人的委托模型”和“多阶段委托模型”,对此较为复杂的委托关系,应当引起关注的就是“约束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的“三级”委托关系中,第二、第三级的关系可以借鉴市场监督机制。而当前所被普遍忽视的第一级的委托关系,恰恰是应当引起重视的部分。

在第一级委托关系中,委托人是全国的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人,而受托人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由于全国的受保障人群是一个分散的个体群体,根本无法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运营形成有效监督;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又是直接隶属于国务院,虽然名义上接受财政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监督,但这种平行的同等级别部室之间的监督是非常微弱的;再加之全国社保基金主要来自于中央财政直接拨款,跟具体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体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当前对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于社保基金投资的风险评估、绩效评价、盈亏的考核等激励手段很欠缺。

对此,一是加快制定相关法律,健全法制,使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有法可依;二是成立面向全国养老保障基金运营的监督领导小组,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对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实行监管、审计,以确保理事会的运作合法、合规;三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要通过聘请外部独立审计机构,对其委托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运营审计。在坚持社会基金与基金发起人或管理人资产分离原则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息披露,接受社会监督。既要防止社保资金被挤占挪用,又要防止社保资金被随意投入高风险领域,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9篇: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区别范文

真正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是存在的。发现他们,投资者就可以得到中长期的超额回报。

不少投资者会依靠一些过往的业绩指标,来预测基金未来的业绩。但我们2008年进行的基金业绩实证研究显示,单凭过往业绩指标(尤其是短期指标),很难辨别一个投资管理人是凭借了高超的技能,还是一时的运气取得历史回报的。

因此,我们对过往业绩的使用非常谨慎,不会用过往业绩作为预测基金未来表现的指针。我们认为,长远的优秀业绩,需要三大要素作为基石:立足长远、稳健自律的业务模式,资深自励、问责清晰的稳定团队,以及清晰独特、不断完善的投研流程。

从公开信息来看,很多投资管理机构都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细化的投资流程,有时难分伯仲。我们很难揭示需要关注的问题的全部,但深入这些机构的内部发掘,仍可以从非理性投资行为、优秀投资人特质、竞争优势以及资产容量与技能周期四个角度,来分析和寻找优秀的投资经理。

非理性投资

投资中的非理,主要有三种表现。

首先是自负。人们对于自己的能力,总是会产生非理性的过于自信,而且会忽略事实;当他们掌握了一些领域知识的时候,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把自负带入投资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意味着投资经理总是高估他们能够选出最好的股票并战胜市场的能力。自负使他们不去预计所有可能的结果,并根据各种结果的概率给予合适的权重。

经验显示,人类自发的自信与怀疑和谦虚等品质结合会有帮助,但并不总带来成功。相反,自信可能会导致判断过程中产生其他相关的错误,这在决策理论中已有翔实的论述。

经理们通常认为,他们的见识使得自己相当有竞争力,而事实上这些信息已被其他投资者共享,在市场中的价值已大打折扣。基于这些“顶级”信息的交易,会增加换手率和交易成本,却不会提高业绩。

自负导致的另一问题,是把运气误认为是能力优秀。在投资中,这两者是很难区分的。然而,投资者的天性是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正确的决策,而很难承认成功可能更多地归功于运气。这会引导他们去发现一些并不一定存在的模式与规律、原因与作用,试图佐证他们的选择。

该现象的实例之一是“数据挖掘”。研究人员通过筛选(有意识或者下意识地)满足他们目标的数据,找出数学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判断。与此相关的一种错误理念是通过历史趋势来预测将来的结果。行为理论还指出,在长期平均情况与短期趋势完全相反时,投资者过于看重短期趋势。

非理性投资者还有一种潜意识倾向,那就是寻求其他人或者信息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而忽略那些对立面的证据或者观点。这种自我肯定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但缺乏客观性,而且不能为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支持。对于投资者来说,痴迷于自己发掘的投资机会却忽略危险信号,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方式。

后悔是第二种非理。

早期的行为金融理论就已经发现,投资者对于预期亏损的焦虑会比同等程度的收益反应更强烈。这与人们乐于买保险的原因是相同的。这种害怕亏损的心态,会让他们作出低效的、违反常规的投资对策。例如,他们会倾向于急于出售绩优股而过长地持有劣绩股,可能是害怕不能承受亏损后的痛苦。他们可能还惧怕在向客户、上司或财务部门汇报亏损时蒙羞。

另一相似的特点是从众行为(俗称“随大流”)。毕竟,选择大家都认同的股票,比选择人人都不看好的股票更容易进行辩解。还有一种内在的观念是,如果两者股价都暴跌,购买高评级的股票会比购买大家都不看好的股票有更大的概率不被解雇。

第三种非理是定格。

投资者们对于信息的反应,受到信息传达的方式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定格”。

定格形式不一定像券商的研究报告那样具体和明显。它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一个公司怎样与其他类似的证券或投资者本身的投资组合比较,或投资者对证券的持有时间。某种情况或信息被定格的方式,将会导致投资者对结果的不同期望,并以此作出相应的决策。

例如,与价值型股票相比,成长型股票被包装成令人兴奋的投资,其实这种包装和两类股票的投资回报潜力并没有关系。还有,当股票的价格下跌时,如何传递下跌信息,可能会决定投资者对于这是一个买入良机还是卖出信号的判断。

这些非理性投资行为普遍存在,即使最优秀的投资人也有失手的时候。这就需要一个投资流程,来减少或避免投资决策中的情绪和心理因素,预防非理性投资情况的发生。投资流程为业绩表现的纪律性和一致性提供了保障,使其尽可能不受投资人个人效应和情绪的影响。

优秀投资经理的特质

如果我们认同人是投资管理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那么应该清楚地了解优秀投资管理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首先,那些富有激情、追求成功的经理们总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对投资非常热情,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们非常聪明,洋溢着自信,而且非常好胜。虽然我们相信这些是优秀投资者的重要品质,但也要意识到,这些品质中,很多也会在最差投资者身上表现出来。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筛选。

自省对于避免非理性投资错误是非常关键的。优秀的投资者会经常与他们所尊重的人交换看法,听取不同意见而非争取认同。他们知道自己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因此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行事。

投资经理经常受到各种渠道的信息轰炸,其中有些是有用的,而大部分都是干扰。投资者必须能依赖他(她)的经验、才智和分析,从干扰中提取有用信息。优秀的投资者能聚集、吸收并处理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经常是通过博览群书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能够纵向思考并融会贯通。他们能从经验和错误中吸取教训,不仅包括投资经验,更多的是生活中各个其他方面的体验。

杰出的投资者能够独立决策,因此,他们在必要时会力排众议,也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如地工作。他们有毅力等待重大机遇,并能在机遇出现时作出自信的决策。

这通常归功于某种指导投资的理念(并不一定是成文的)。这些理念深藏于常识背后,反映在他们投资的方式中。他们不是简单地按照简单规则投资,而是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他们的方法。当然,在这背后必须要具备对风险的基本认识,使他们能快速地对任何决策的下行风险底线作出评估。

上述这些优秀特质大致可归为三大类:动力和激励、处事和见解以及决策。

受工作环境的影响,很多潜在的优秀投资者很难充分发挥出以上所有的品质,要么是受制于他们受托管理的产品类型,或者更普遍的是受到团队结构和他们的工作常规的局限。因此,我们不仅要在一个团队的不同成员身上寻找以上品质,还要评估团队整体是如何团结合作的。

竞争优势

大多数投资经理很难清晰地描述,他们相对于市场整体的优势在哪里。部分原因在于,事实上他们不知道其他投资经理是怎样做的。

说大多数投资经理是没有竞争优势也不为过,尽管这么说与他们的想法有些相悖。原因在于市场中大多数专业投资者属于高智商群体,通常具备多年的投资经验,因此要做到在市场判断方面超越他们是很难的。此外,他们通常都经过相同的培训,并能够得到类似的市场信息。最后一个原因是,所有人类都会受到行为偏差的影响。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其1949年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对股票市场作了这样的评价:“股票市场从短期来看是一个投票机器;从长期来看,是一个磅秤。”这个评价在今天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正确,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市场。

格雷厄姆指出,任何不基于基本面分析和长期投资的方法都是投机,而不是投资。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形式的投资都是投机,甚至包括长期的和基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因为投资总是需要对公司未来成长和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否准确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测。

战胜市场主要通过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格雷厄姆推崇的长期投资法,但仅仅采用长期和基本面分析来进行投资是不全面的。我们仍然需要展示技能,比如,能比市场其他投资者更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和宏观经济环境等。

第二种方法是采用短期的投资方法,从而来适应市场这个“投票机”,并通过对市场心理的理解和发掘来产生附加值。

这些方法看似很简单,但大多数投资者可能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他们通常会从基本面进行考虑,但他们的投资期限通常很短。关键原因就在于,投资产品本身设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典型客户的需求:通常,投资产品对基准非常敏感,客户和业务经理每个季度也是按照基准来监督这些产品的相对业绩。

所以,怎样才能造就一个优秀的长期投资者?一个核心的特征是,长期投资者应当拥有一个与短期投资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长期投资者更注重创造长期财富,一般会用绝对回报来进行思考。在股票市场上,这些投资者购买的是公司,而并非股价。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投资经理所属的公司乃至整个市场,都需要为这种思维模式提供肯定和支持。

另一个极端,是希望理解和利用市场心理的短期投资者。然而,只能做多的投资经理可以施展能力的空间有限;相比之下,对冲基金由于其灵活性,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超额回报。

资产增长与技能周期

经验显示,投资银行、零售银行与保险公司通常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资产管理,因为它们的业务模式与资产管理有很大区别。

我们认为,投资管理业需要花更多的工夫来应对资产增长的烦恼――人们通常对容量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其他的行业很少会因为容量的扩张而面临如此巨大的风险:摧毁一家成功的资产管理公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持续高速地增长资产。

当管理人迅速地增加资产管理规模时,他们会遇到两类问题:一是流动性,二是需要增加人才来管理资金。

所有的管理人都面临流动性约束。资产增长,意味着需要进行大宗交易、更大的价差、更大的市场冲击成本、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交易。在很多情况下,一笔交易可能由于规模过大而不能执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合都具有大市值倾向)。然而,何时应该敲响警钟,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深层价值管理人(即流动性提供者)可能能够比市场趋势型管理人(流动性消耗者)管理更大规模的资金。这是因为,通常价值型管理人的交易频率比市场趋势型管理人更低,而他们的持有周期更长。并且,作为逆市投资人,他们通常是在市场的“另一面”操作,因此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然而,这个优势其实没有某些价值型管理人所指出的那么大。价值型管理人可能在购买股票时具有优势,但是如果价值型管理人买入了错误的股票,并希望在大家都不喜欢该股票的情况下卖出时,他就和动量策略型管理人一样都处于劣势了。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管理人投资组合的集中程度。集中程度反映了他们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通常,投资组合的集中度越高,管理人管理资金的能力就越受局限。

对于大的投资管理公司而言,我们要考虑所有组合中持有相同仓位的比例。仓位共性越高,管理人总体上管理资金的能力就越低,因为所有的组合通常会同时交易大体上相同的证券。

除了考虑流动性,与资产增长相关的其他问题还包括资产管理人员的变化。技能高的管理人通常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和资金。但是复杂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从而影响投资管理公司的技能水平。

快速的资产增长,通常使得投资管理公司聘用新的投资组合管理经理,来负责一部分新客户的投资组合。但快速招聘的压力,意味着新员工的能力与已经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原有团队成员之间有一定差距。他们有可能不遵从老团队成员所遵从的流程,或者他们不认可、不贯彻投资管理公司现有的文化与投资理念。

团队规模的增加,也分散了小决策团队的效率。结果,投资流程可能变得比较低效,反应较慢,工作中出现诸多不协调。

“资金过多”的解决方案,是管理人在基金达到容量限制的时候关闭该基金(即停止申购)。专长于获取市场缝隙机会的管理人通常会这样做,因为他们发现,管理大量的资金通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且他们的管理费是与业绩挂钩的。

然而,一些投资管理公司的母公司或者股东不允许他们关闭基金。增长是业务计划的一部分。一些公司具有动态和主动型文化,其发展需要新业务、新客户与新员工的不断加入。在这种环境中,升职是相当频繁的,级别低的员工能够按照职业轨迹发展。在一定的资产管理规模上关闭基金,会使公司文化从动态转为静态,员工会感到失意并选择离开。

另一个不太正面的理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究竟多少资产对他们来说是过多的。相比较而言,量化模型管理人一般能更好地根据资产水平,评估其日间交易规模以及其相应的增长速度应该是多大。

需要指出的是,资产增长不会自动导致技能的恶化。一个管理人最近几年经历了巨大的资金流入,并不意味着他的技能水平就会降低,因为他可能采取了措施来应对潜在的问题。将公司的业务完全与业绩表现挂钩、以收取业绩费用来避免资产增长的模式也是危险的。这种模式没有为公司在不景气时所需的收入进行积累,以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