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阶段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依据的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的原则,但“分离”不能造成“脱节”。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行使的只是日常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原有的筹集资金,正确执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和财务计划,管理本单位的财产物资,制定本单位具体财务管理办法;参与单位业务活动计划制定,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等职能不变。从客观上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注销了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从原单位分离出来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异地统一行使,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为防止两者脱节,在目前会计核算中心职能未做大的情况下,要求单位财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继续搞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做好财务收支活动的分析、总结;根据会计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财务管理工作。同时核算中心要注重同试点单位的联系,加强对账与盘点工作,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且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项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试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从这种意义上讲,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试点单位财务人员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有些部门和人员误认为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工作全部交到核算中心了,财务人员没有用武之地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否则,将导致试点单位财务人员锐减、财务职能弱化的现象。如不及时予以纠正,将不利于单位加强经费管理,不利于各部门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正确处理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监督的职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首先,使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转变为刚性较强的外部监督。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在资金的使用上各单位责权不变,但失去了直接控制和使用资金的权利,所有业务开支须在会计核算中心核报,一切业务置于核算中心的监控之下,束缚了一些人的手脚,给铺张浪费等腐败现象亮了红灯。其次,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全程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可以通过对试点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每笔具体会计收支事项合规性的核报,实现对单位开支标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等多种财政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从而达到对单位财务管理全过程的监控。
会计集中核算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截留、浪费等违纪违法现象的发生。但会计核算中心的根本宗旨是为试点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把这个根本宗旨落到实处,一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试点单位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上狠下功夫。二是要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保证资金运行安全完整。四是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认真听取试点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对中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的关系
在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与具体繁杂的实际支出有较大差距,如何把握好既坚持规章制度,以达到节约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又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实际开支的报销问题,以保证试点单位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这是对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严峻考验。一方面,作为实践产物的制度和标准总是滞后于实践本身的发展,如果对超出标准的开支一律不予报销,则有可能影响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一财务制度开支标准是行政事业财务工作中正确处理事、人、钱、物四者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如果对超出规定的开支只要单位审核后就一律报销,这不仅违背了财务制度,放弃了会计监督,而且还可能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最终也不利于各部门、各单位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处理好执行制度与实际支出的关系尤为重要。
关于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定位和发展趋势
1.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部门预算改革的执行。
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预算单位所有的收支都严格按规定标准和相应的科目列入预算,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预算一经审核批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遵照执行;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实行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并注重追踪问效。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则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的、多头管理的资金统一集中编制一本预算,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虽然各预算单位的财务自主权、资金使用权和领导签字权不改变,但其原先多头开设的账户被取消,所有资金将纳入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开设的账户,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核算中心审核入账,从而保证了各预算单位开支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专款专用,防止资金相互挤占、挪用。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节流与开源相结合的原则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而提高经济效益又包括增加预算收入、降低成本支出。这就需要定期对企业各种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和会计核算,对于超标支出及时纠正。2.全面控制原则(1)全过程控制:在整个企业运行周期中都会涉及到成本,所以,无论是企业运营的哪个环节,都应该要有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2)全员控制: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考核指标就是成本。它与企业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都直接相关,所以,需要全体职工来共同参与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来,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3.节约原则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关键就在于要节约财力、物力、人力,可采取三种措施来完成。第一,对可能发生的浪费要通过预防成本失控的措施来进行制止,向技术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第二,要优化方案,提高管理水平;第三,要对企业财务部门所制定的财务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和成本开支范围予以严格执行,严格监督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
二、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措施
(1)确立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制度管理是现代管理最主要的特色,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确立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确定又是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实现。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既能够使得财务制度满足的发展需要,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灵活性与原则性做到统一;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解决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问题。例如广东大沣实业有限公司就大力推进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应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数据的实效性、准确性、完整性,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意识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企业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实施全员成本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应该对自己的成本责任予以明确,自觉在平时的工作中搞好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意识。重新修订企业车辆管理、电话费包干、水电管理、办公用品及接待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严格控制耗水、耗电、耗油、耗能,降低资源消耗。如,在行政接待方面,实行公务接待审批和科室对口接待制度,严格控制食宿标准和陪同人员,禁止超标准、超规格接待;在车辆管理方面,实行集中调度,严禁公车私用,严格定点加油,实行定点维修和定点保养,并对驾驶员实行里程、油耗双考核。(3)完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只有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加强以绩效评估、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为主的成本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企业应该借鉴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核算的成熟经验,同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来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管理网络、成本核算组织,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规范核算单位的收支范围、费用项目、收入情况;第二,为了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构建价格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企业内部应全面开展各种支出费用的成本核算。
作者:区敏婷 单位:广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监管缺位,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并非委托单位员工,且忙于报账、记账、结账,很少深入到委托单位去了解委托单位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对固定资产和库存材料也未定期进行盘点,不能督促相关人员及时偿还债务,会计决算报表也不送由委托单位签字盖章,使实时监督大打折扣、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
第二,财务核算与管理脱节。会计集中核算只负责核算单位日常的会计事务,进行日常的会计监督,而委托单位因实行集中核算取消了会计岗位,注销了单位的银行账户,造成委托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这使委托单位会计工作仅局限于报账,单位预算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收支活动分析等职能随之弱化,增加了中间环节成本,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造成新的管理缺口。
第三,执行基础薄弱。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收支,其执行基础是单位部门预算。而目前我国部门预算工作尚不到位,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预算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同预算单位各项实际需求间仍存在很大差距,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较差,加上预算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也相当薄弱,使核算中心不能够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导致预算单位在支出方面随意性较大,从预算角度对支出实施控制和约束的能力有限。另外,虽然我国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资金统一管理和集中支付,但尚未介入单位的收入监管范畴,对于是否应收尽收,核算,中心无从获知,从而使收入强化能力受到限制。
笔者认为,解决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应包括:
首先,加强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由于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对每笔支出的事前审核只能根据凭证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其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无从考察。因此,核算中心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明确责任,促使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通过核算和监督参与委托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不能局限于由委托单位报账而只审核其手续的合规性,还要对是否发生了真实业务进行核实,从而对委托单位实施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控制,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与此同时核算中心还要及时向委托单位反馈会计信息,进行收支核对,与委托单位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机制,积极接受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预算单位会计信,息、财产物资的真实完整。一是核算中心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不断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使之适应新情况;二是加强相关部门对核算中心的外部监督,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核算中心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三是核算中心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主动接受政府、社会和委托单位监督。
一、会计核算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局限性
现代的会计损益核算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表达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其基本方式就是以收入减去费用得到关于该项经营活动的利润。而会计基本理论中存在一个理性的假定-持续经营假定,正是由于这一假定从根本上否定了核算一项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就不可能对没有终结点的过程做出完整的说明。基于这一假定,作为本身应该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结果的会计核算,却无法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及其结果,于是在确认损益结果的计算时,会计损益核算必须遵守会计分期假定。而遵守会计分期假定,则必然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一系列指标,都具有了其重要的特征-期间性。这就是说,现代会计所计算确认的收入、费用和利润都只是一定期间的结果,因而也只是对一定期间所作的说明,而不是对全过程最终结果的说明。由于持续经营假定的限制,现代会计不可能将各个期间的结果进行汇总处理,以期获得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结论。
应该看到,由于会计分期假定,使得各个期间的会计资料在形式上表现出彼此间的独立性或者说无关联性,并未表现出关于同一时间过程的内在统一性。由于这些资料只对本期间作出说明,因而也就未能显现出对各个期间资料进行时间价值调整的内在统一性和内在必然性。而在现代经营活动中,我们对一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最终结果作出核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表现在一般所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分段落进行的,也就是说,经营活动实质上是由若干时间长度有限,且彼此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段落在观念上连接而构成的。
二、固定资产是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时间组织特点的关键因素
随着企业固定资产的专门化趋势日益加强,以至于最后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将围绕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点而得以组织和进行。因为固定资产是以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发挥来为企业服务,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所消费的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使用价值来为企业服务的资产,典型的就是生产经营能力资产,而生产经营能力资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本身的自然性质尤其是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寿命的有限性。随着固定资产的形态改变,其效用的降低乃至消失也是必然的。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特征就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寿命特征,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表现出是由若干个有限时间长度连接而成的过程。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内,经营活动本质上是简单重复的过程。当经济寿命结束时,才又开始一个新的寿命周期过程。所谓扩大再生产其实是寿命周期之际的时点行为,这一行为完成后,就形成新水平上的简单再生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就意味着原规模水平的简单再生产已经被人为地终结而开始一个新的简单再生产项目。虽然结果表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但这必然是在新规模水平上进行的简单再生产。严格地讲,所谓扩大再生产,只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对生产规模或时间属性具有改变意义的外在因素,而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它决不可能是具有持续特征的生产行为的一个具体类别。
三、产品寿命周期现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时间组织特征上的重要影响
这种现象源于宏观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这种调整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使得任何消费品都具有有限的寿命周期,其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将会加快。而产品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必然会选择小批量、订单式的商品生产模式。同时,这种产品的寿命周期特征又必然导致生产过程自身的技术结构的调整。而在现代经济活动的高技术含量特征的经济,则表现就是在总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和其技术性日益先进化,决定企业生产组织时间性特征的固定资产专业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资产日益专业化又使得企业按照某一种特定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来组织的特征更加明显。于是,在企业这种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现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就开始产生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项目。项目意义其实就是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同时,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周期过程。
既然一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过程取决于投放于其中的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过程,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可能,即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亦即按照项目的完整时间过程组织核算的可行性,也就是核算每一个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确定的经营活动可能的最终结果。这种核算,也就是对一个时间长度有限的经营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核算,也就有可能将这样一个过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最终结果进行完整准确表达。
四、怎样进行以项目为对象的会计核算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会计职能
大庆市民营企业大多初创于90年代末,经过10几年的发展现已基本有了雏形。民营企业经过初创期的个体经营,家庭式的管理,逐渐向现代管理模式过度,民营企业十几年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迈向发展期阶段。这个阶段是民营企业快速成长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突显重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笔者从事会计及企业财会管理工作20多年,近期通过对大庆市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制约民营企业现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内控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会计职能的发挥流于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职能无法发挥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财务核算及时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及时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便于企业调整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部分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不重视或不懂财务管理,往往会计核算只为每月申报纳税设立,财务各岗位人员配备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会计核算不是全过程核算,全过程监管,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核算不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民营企业管理混乱,会计监管职能无法发挥
会计监管职能尤为重要,一个好企业会计会给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那里获取,那就是从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监督过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经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都通过会计日常核算体现,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该收的应收款项是否按时收回,现金支出是否合理,购买的原材料是否已入库,采购价格与历史数据相比是否有可比性,生产的产成品是否已验收入库,商品销售是否手续齐全,销售价格与历史数据相比是否合理,企业资产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立相关资产台账,账实是否相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盘点,对外报表是否及时上报等公司一切经营活动都需要财务通过核算进行监督。如财务核算监督职能发挥的不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会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不会太好,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搜集整理利用的较差
由于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发挥的较差,民营企业在销售定价、公司经营决策等环节只靠经验,没有依据科学的财务核算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经营完全靠经验管理,管理思想,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企业发展缓慢。
四、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如何有效发挥
首先,民营企业老板要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营造会计发挥职能的内部管理流程、制度、内控体系。建立公司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公司预算及定额管理,公司生产管理制度,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公司奖惩处罚制度,公司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强会计的职能。
其次,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培训与指导,企业应设立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要定期对公司财务会计进行岗位培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建立企业自己的财务核算办法,企业财务制度,会计岗位核算标准及内容。通过对公司会计岗位培训规范会计行为,核算标准,监督办法,让每位会计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每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查补漏洞,及时整改。每季度财务总监组织召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季度生产经营情况,提出问题,和整改方案,对下一季度工作进行安排。这样做不仅发挥了财务的职能,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效果十分明显。
再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好的经营管理者要懂得财务核算,财务监督,更要懂得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高级阶段,一个好的会计如果只懂得核算和监督,不懂财务管理那不叫高级会计,好的会计人员通过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过程,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市场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内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企业要发挥财务的服务职能。企业财务的服务职能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体现在财务对外界的沟通与协调。服务是一门科学,无论对内对外沟通体现的是团队的综合素质,对内沟通服务好了,有利于部门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推广,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企业企业长足发展。对外协调服务好,可以树立企业对外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对外信用等级,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影响法人和企业的声誉。同时建立良好的银企、税企、政企、企业、企业与个人间的良好沟通与往来,现在乃至于未来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财富。
传统质量成本是由质量部门统计的,是围绕着以最少量的质量资金投入,消灭尽可能多的废次品损失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它的目标局限于成本。它为了确定并实施成本最低的质量管理,只是从成本角度去寻求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之间的内在有机构成。因此,传统质量成本统计是以生产过程为核心的。
然而,自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以来,无论采取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质量及其成本都是企业获取巨大的竞争优势、持续的利润增长与长期的繁荣发展的战略因素。
我们曾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认为,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应再停留在质量部门统计的层次上,而应将企业战略规划融入整个质量成本核算之中,在价值链全过程中开展核算。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不同于传统质量成本统计的事后反映,而是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积极进行闭环控制;不局限于反映某一产品或部门的质量信息,而是反映各个产品及部门间相关系统相互沟通促进和制约的质量信息。另外,市场占有率下降、潜在客户消失、商誉受损等隐性质量成本引起的损失很大,企业对其也必须更加重视。
确保数据的可验证性
由于战略质量成本核算体系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从理论上说,企业就有两个会计核算系统:一个是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另一个就是管理会计核算系统。但实际上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息成本。因此,能否探索出既经济又便捷的方法,是企业实务中的核心问题。
我们通过实践,探索出一个基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战略质量成本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即战略质量成本核算法。
首先是会计核算账户的设置。
企业战略质量显性成本按财务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方法进入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同时,按企业战略质量工作的每一个作业,在财务会计系统的一级科目下开设二级核算科目。
其次是质量经济业务的入账。
按照财务会计工作中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核算的原则进行质量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进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
再次是同源数据的分流。按照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战略质量成本会计)的核算要求,分别从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的经济数据获取其所需要的数据。
这种战略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一样,具有可靠性、可验证性和真实性。其二是确保战略质量成本的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之间的相互验证,因为会计中的一级科目与二级科目之间具有自动平衡的特征。
另外,对于隐性质量成本信息的核算,我们采用战略质量成本的非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是指统计方法、经济方法等。如,统计方法主要使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和统计图,来反映质量水平、质量缺陷和质量费用;经济方法则主要使用经济学上的方法,来测算战略质量成本的机会成本与未来成本等隐性质量成本。在实务中,这些统计方法由各个战略质量成本核算的责任单位按其工作的特殊性来分别进行。
信息为决策服务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三者相结合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关键,企业所有人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成本责任,要做到责任到人,要与他们的奖金、工资挂钩,同时也要相关人员有一定的权限,也就是根据他们各自的岗位来决定他们自身能够开支多少费用。2.节流与开源相结合的原则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而提高经济效益又包括增加预算收入、降低成本支出。这就需要定期对企业各种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和会计核算,对于超标支出及时纠正。3.全面控制原则(1)全过程控制:在整个企业运行周期中都会涉及到成本,所以,无论是企业运营的哪个环节,都应该要有较强的成本控制意识。(2)全员控制: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考核指标就是成本。它与企业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都直接相关,所以,需要全体职工来共同参与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来,树立起全员控制的观念。4.节约原则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关键就在于要节约财力、物力、人力,可采取三种措施来完成。第一,对可能发生的浪费要通过预防成本失控的措施来进行制止,向技术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益。;第二,要优化方案,提高管理水平;第三,要对企业财务部门所制定的财务制度、费用开支标准和成本开支范围予以严格执行,严格监督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
二、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措施
(1)确立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制度管理是现代管理最主要的特色,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确立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而地位的确定又是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实现。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既能够使得财务制度满足的发展需要,将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灵活性与原则性做到统一;另一方面,能够让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解决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问题。例如广东大沣实业有限公司就大力推进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应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数据的实效性、准确性、完整性,还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意识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企业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实施全员成本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应该对自己的成本责任予以明确,自觉在平时的工作中搞好成本管理,提高成本意识。重新修订企业车辆管理、电话费包干、水电管理、办公用品及接待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严格控制耗水、耗电、耗油、耗能,降低资源消耗。如,在行政接待方面,实行公务接待审批和科室对口接待制度,严格控制食宿标准和陪同人员,禁止超标准、超规格接待;在车辆管理方面,实行集中调度,严禁公车私用,严格定点加油,实行定点维修和定点保养,并对驾驶员实行里程、油耗双考核。(3)完善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建设只有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财力、物力、人力等资源,加强以绩效评估、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预测为主的成本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企业应该借鉴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核算的成熟经验,同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来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管理网络、成本核算组织,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规范核算单位的收支范围、费用项目、收入情况;第二,为了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构建价格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企业内部应全面开展各种支出费用的成本核算。
作者:区敏婷 单位:广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出版企业;考核;单品种核算
单品种核算是出版企业管理的核心系统,根据规定按出版物类别、品种、分版(印、批、期)次设置明细,包括生产成本、在途销售、销售成本等均按品种进行成本核算,是一种全过程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
一、基于考核因素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的必要性
(一)实行单品种核算是出版企业现状的客观要求
2013年8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范围、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及结转的方法。出版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制度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根据该制度全面完善产品成本核算,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提供服务,也为企业提供更为准确的财务数据,以便全面、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实行单品种核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行单品种核算可以清楚、准确地反映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版印次的成本、费用、库存、销售和利润的情况,从全过程来看,图书数据从生产到销售,再到财务核算各流程中,比较完整清晰,可以准确核算图书盈利能力:可以为内部考核提供准确的财务核算依据:可以为分析出版社利润的分布,并为图书对出版社的贡献提供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以后选题立项和市场定位提供详细的统计信息。
二、基于考核因素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为真实反映图书利润,多数出版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对销售图书、库存商品进行单品种核算,在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核算范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现出版企业编、印、发各环节的良好互动、业务流程规范有序,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企业目标为主导,彻底实现全过程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还需要广大出版人的进一步努力。
(一)财务与业务管理系统分离,没有做到单品种核算全过程管理
单品种核算是出版企业管理的核心系统,集编辑、生产、发行、财务与一体的业务管理系统,包括生产成本核算、库存成本核算、在途销售管理、销售成本核算等。各环节都应按单品种进行核算,是一种全过程的单品种核算。很多出版企业编辑和出版部门使用EKP信息管理系统,有的甚至不用,财务部门使用专用财务软件,这样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无法衔接,共享数据,使得图书成本核算内容局限于图书生产或图书制造的范围,没有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做到全过程单品种核算。
(二)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不畅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与编辑、编务部门、出版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编辑处于整个出版运行过程的主导地位,编辑业务立项中信息不准确,有时随意变更图书名称,给财务工作带来困惑,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出版部门在安排加印的情况下,不及时与财务人员沟通,造成印数不准确。另外,出版部门不能及时与财务部门成本会计沟通,及时确认印制加工费用已完成的单品种图书,也会影响到单品种核算。
(三)财务管理体系不科学
粗放型管理使单品种核算止于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其他项目在账务处理上比较简化,库存采用实际成本法、销售成本采用平均成本法,编录经费按码洋分摊,这些造成对图书的会计核算不准确,使得财务数据不能客观、全面、完整地反映出版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为企业各部门的绩效考核,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三、基于考核因素加强出版物单品种核算的对策建议
(一)借助专业完整的出版ERP信息管理系统
出版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它是集编、印、发于一体的业务管理系统。一方面,图书成本的核算类似于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单书直接生产成本包括纸张、印装费、稿酬的归集,相当于工业企业产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归集。编录经费分摊到单书,相当于工业企业制造费用分摊到企业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图书的销售又有和商业企业相似的销售核算。出版企业同样也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也要按一定的方法结转销售成本。再者出版企业图书品种多,图书销售方式、销售折扣也不尽相同。如此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有借助专业完整的ERP信息管理系统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应取得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尽快全面使用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全过程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
(二)加强与业务部门沟通,提高核算准确性
编辑处于整个出版运行过程的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在申报选题和立项时,编辑人员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建立档案不准确,不仅直接影响后面单品种核算的准确性,而且对以后的财务统计、分析和查询结果的准确性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出版部门也是出版社成本管理的重要部门,印前由发行、编辑、生产三部门协同确定的印量和样书数量,根据实际情况有追印的情况。编辑人员关心的是图书的成本、书稿的质量、是否形成利润,不太关注图书上架率、退货及库存等情况。出版人员主要关心的是图书质量,对图书成本不是很关注。对销售人员来说,图书批销出库后,他们的责任就变成收款和销账,而不太关注退货、货运损失等因素,对图书本身的内容价值也不很了解。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经常及时浏览成本卡片,向编、印、发技术人员了解技术工艺,与编辑、编务、出版部门人员养成及时沟通的习惯,更改图书名称,及时确认加工费用完成的品种,进行及时结转库存商品:要求编辑、编务、出版部门人员及时将各自工作环节的信息与资料及时向财务人员反馈,各个部门主动及时沟通,顺利完成出版物单品种核算。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
要进行全过程的图书单品种核算,就需要将每个印次的生产成本、应计生产成本、库存商品、销售成本以及其他信息核算到该单书。
1.应计生产成本
现行的销售模式,一般都存在结账滞后的情况。拿教材教辅来说,发行集团收齐各新华书店的款项才给出版企业结算,出版企业收到发行集团的款项再给印厂结算。这样,图书往往已经入库、销售,还不能完成图书成本费用的确认,从而造成已销售的图书,由于结账滞后的情况,却不能提供与其相匹配的销售成本的状况。应用新的ERP管理系统,将图书成本的财务完工结转提前,结转时间提前至销售发生或图书入库时。这就需要引入“应计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计生产成本科目与生产成本科目建立对应的子科目设置:在各项成本费用计提时,除稿酬、劳务费应含税外,其他材料费、印刷费、装订费等应去税计提:由于计提费用的客观因素,有可能多提、少提和漏提,余额调整应以库存商品数量余额调整库存商品账面数,其他计入主营业务成本。
2.在途商品的管理
由于出版行业在国内存在的特殊性,出版物在批销出库后存在退货,损失等各种因素,财务部门以开具发票作为销售依据,在开发票以前是出版社的库存商品,还是出版社的资产。因此,在途商品属于出版企业的异地存货。我社在途商品的管理是在库存商品科目下设置二级子科目,以不同的库区来区别于库存商品。财务部门应定期分析在途商品的期限、余额,并配合发行系统及时修订客户在销售系统中的欠款和账期,通过定期对在途商品询证、核实在途信息,以控制经营风险。发行部门应完善在途商品管理,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客户的信用等级制度,对新老客户都应签订合同,明确代销要求、退书比例、结算折扣、付款方式等,以避免客户随意退货、到期不结算、更改折扣等风险。同时,发行部门应完善和客户核对机制,定期核对在途情况,以便及时处理在途商品的差错和呆、坏账情况。
3.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
我国出版行业一般都采取代销制、退书基本没有限制、结账时还要调整折扣,调整丢失图书等。出版企业一般采用以发票作为确认依据,即当清单开具发票时确认收入。在销售收入核算过程中,图书版印次与实际操作不能完全相对应,这样就造成了实际版印次和软件系统中的版印次不符的情况。ERP信息管理系统采取以下方式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图书入库时严格区分版印次并记录在软件系统中:图书批销时,制单人员可以根据系统内不同库区,不同的版印次选择发货,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办法,只要单价相同:退书和盘存时,操作人员以图书单价为基础,不必太过看重实际图书的版印次问题,将图书归类于最新或最旧的印次上。因为这种差异对于整个财务状况或编辑的考核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性强、难度大、相互脱节、内容重复等情况。比如会计专业课程和税法课程,各自为块,相互分离,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理论知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符合高职教育适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虽然设置了会计实训课程,但会计模拟实习的资料及设备与企业实际的环境差距太大,导致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教学的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与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即: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将原有的学科体系下的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共计10门取消,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重新构建为9门课程(见下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和感受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我谋职的能力,满足社会需要。
新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构建“校企合作交替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即,每门课程均在校、企之间进行至少一个循环,8门课程全部完成循环后,即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至少6个月。
课改后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将理论与实训分开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全面实现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将传统条件下由教师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及业务提示的被动受教式教学模式,改为主动获取式教学模式。
现以制造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设备制造篇为例,说明一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向学生播放牡丹江天合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过程的教学短片,在短片中制造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此对制造业的经营全过程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2)学生分组讨论会计工作的核算关键点。在制造业的经营全过程中,会计工作的核算关键点应该为资金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分配的核算。其中资金筹集的核算主要是投资者投入及债权人投入的核算。供应过程的核算主要是材料采购与入库的核算。生产过程的核算主要为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销售过程的核算主要为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的核算。最后还要对资金退出企业进行核算。
(3)师生共同探究会计核算方法。如:材料采购的核算方法有实际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有:直线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 、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发出材料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个别计价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前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及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及ABC成本法等,并指出适合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
(4)先由学生提出核算中所需的原始单据及相关数据,后由师生共同完善。
(5)导师按学生要求提供相应资料,导师绝对不允许给出标准答案,然后由学生去仿效及验证,而是由学生自行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及报表,从而完成手工及电算化会计处理。在任务完成中要允许甚至是鼓励学生犯错,导师随时指导,随时提出学生业务处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由师生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正确的业务处理。在原始单据填制中,师生应共同探讨原始单据的联次,(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有3联的也有6联的)、各联次的作用(三联:第一联为记账联;第二联为抵扣联;第三联为发票联;六联:第一联为记账联;第二联为抵扣联;第三联为发票联;第四联、第五联、第六联为副联)及单据的传递(如:材料入库:库管开出入库单——经手人签字——库管签字——复核人审核、签字——车间主任签字——车间、财务部各一份——月末财务与仓库进行汇总核对)。
(6)制造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设备制造篇课程结束后,由导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流与探讨,找出教学与企业工作实际之间存在的差距,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完成由企业对学生的业务考核。最终将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企业提供的原始单据,学生完成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总账、各明细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进行搜集、整理、总结,从而形成本门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项目为载体的特色课程教材。
(7)导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及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任务完成的质量,即凭证、账簿及报表填制的情况,学生的岗位胜任程度以及企业对学生的考核等几方面完成对学生进行的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综合评价。
教改后的授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教师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师不但要熟悉各行业的生产流程,更要熟悉各行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作为一名教师,要熟悉会计专业所有相关知识,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并具备所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如:会计文字读写、会计计算、钞票点验、票据运用、结算方式运用、会计小键盘录入、常用办公设备操作、会计档案整理等。
【参考文献】
[1]雷少琴.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0,(174):19-20.
[2]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