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划和设计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整体布局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多元性。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的外部造型和内部空间进行设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单一性和静态性。建筑是构成城市的重要元素之一,建筑与城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就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呢?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予以分析:一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向;二是环境与空间建构的关系;三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和区别;四是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五是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高层建筑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向
城市空间发展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区域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城市空间发展也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区域交通和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逐渐打破原来的封闭式结构,并迅速向开发化转变,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区域逐渐形成,城市网络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使城市与所在区域的空间关系日益密切;二是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淡化,城乡一体化全新构建逐渐形成。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按照这两个发展趋向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的布局规划更趋于合理性,更符合发展的前瞻性,与区域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发挥区域发展中城市规划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城市规划的战略发展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稳步、整体的发展。
二、环境与空间建构的关系
一是环境与空间建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时期,其形成的环境空间具有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因此,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空间的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城市环境中一般都由行政区、居住区、工业区、文化区、旅游区、商业区等功能区域组成,每个区内的建筑的布局方式、高度、密度、体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的整体的空间构成都应与时展的要求相适应。
二是环境与空间建构具有不同的区域差异性特征。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点、不同的城市,其形成的环境空间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的关系;二是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项目;三是建筑设计只是城市规划中众多项目中的一种。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有明显的区别;一是概念的内涵不同。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布局设计,综合协调城市空间中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是对单一的建筑内外空间开展设计;二是范围不同。城市规划是对整座城市的布局规划,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征,而建筑设计只是针对某单一建筑而进行的,只是对城市规划中子项目的落实。三是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取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建筑设计则是城市规划中具体内容的细化;三是状态不同。城市规划具有发展性、前瞻性、动态性,对城市的发展能取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建筑设计是对建筑空间内外的设计安排,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的,具有不可改变性。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不同点具体表现为:
1、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确定方式不同
一是从预先备好的方案中选择处最佳方案参与审核,建筑设计的过程是根据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二是城市规划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的特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建筑设计的时效性较短,一般在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其性质和功能都在设计之时就定好了。
2、任务所考虑的综合性程度不同
一方面,建筑设计的对象是单一的建筑物,它的目标既有单一性,它是由问题到搜索答案的过程;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则与建筑设计不同,它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复杂程度不同
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而对于一个城市规划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四、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场地设计的概述
场地设计是在城市规划中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需要,基于现状,对场地中的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等进行后来规划,使各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看,场地设计是除建筑单体外的所有建筑,包括单体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竖向场地工程设施等各要素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在建设流程中一般是开发商首先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报政府批准,以获得相应的土地,先对设计师提出设计任务与基本条件以进行设计。同时在具体设计前设计者都还要针对细部问题与开发商进行商谈,以确定最后设计内容。
(二)城市规划的应遵循的原则
有于种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难以区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结合环境
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
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体现变化。
3、理性
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当然,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比如:曲面玻璃,将天空反射向地面、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五、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高层建筑建筑设计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如雨后春笋处处都在拔地而起,同时随着建筑高层理论与技术的成熟从而使高层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有春秋,使得建筑环境与城市空间更加多样、丰富,但是随之而产生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
(一)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
高层密集虽然使办公更便利,但却给城市空间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如环境的污染、交通与空间的拥挤、光照降低、气向不畅等因素。避免高层建筑的密集度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使建筑环境、城市空间从更高层次上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
(二)高层建筑与城市街道合理布局
建筑高层一般都分布在城市商业发达的地区,这些地段的交通负荷本来就大,高层的集中分布更是大大的增加了交通的拥挤,所以分布在街道两侧的高层要尽量控制层数与高度,同时还就在规划是对街道进行扩展,以加大通行能力。当然,城市规划工作在很多方面是产生于建筑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也日益突现。只有在设计中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才能成就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与个性,还要使之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只有了解了规划设计的特点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才能更好的做好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
总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应不断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以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使它们更加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梅, 吕辉.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我见[J]. 大众商务, 2009.
[2] 叶绍卿. 城市建筑设计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3] 曾光. 刍议如何做好城市的建筑规划[J]. 经营管理者, 2011.
【关键词】: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
引言:“可持续”,最被人熟悉和了解的描述,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我们自己一个平衡、健康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保证我们今后的子孙后代同样一个正常、健康和完整的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仅仅考虑我们目前的短期利益,而且还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自然、人文环境。在那个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永远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有比以前更好的生活质量。
一、可持续的城乡发展,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
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人类现在有许多恶心的行为必须停止。假如我们发现人类这样一些行为对环境是非常破坏性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得不认真地消除和坚决地扔掉它。二、可持续发展往往带来发展和保护两个方面的经常性对立和矛盾。
在城乡空间的创造时,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问题与矛盾,在做一些有关城乡规划和城乡设计以及城乡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乡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乡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
(一) 保留一系列的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城乡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城乡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城乡形态的这些一些现状部分,应该保留但是相应的城市功能可以发生调整变化。今后新城的居民将来可以使用这样的城乡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它们应该是今后新城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当然它会与开发、建设前的现状发生变化,带来相应的区别与不同。
(二)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象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二、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制定的“三个面向”准则
实施城乡可持续发展规划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经济开发、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找准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明确开发战略的目标和方向;只有面向现实,才能摸清都市圈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和组合特点,从而能够因地制宜,突出构建重点,体现和创造城市的特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在跨世纪的高度高瞻远瞩,远虑近忧,妥善处理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筑的远近关联,将其置于一个滚动过程中,形成巨大合力的后劲。只有坚持三个面向的准则,才能从国内外可持续发展大格局和大趋势中,科学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创造条件和新的动力。
总之,在环境管理中,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如此类似有关地方人文精神的思考,以及尊重自然人文景观元素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思考,如果我们多一些精力来关心和尊重居住在那里的当地地方居民和他们的人文生存环境,在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中,保护、保存当地地方自然和人文景观要素,保留在新兴城市的周围,并且使之成为将来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
笔者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首先需要地方政府编制一系列的规划来指导村庄建设,通过相关的规划把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整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别并不完全等同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个提法确实非常诱人,但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含义是城乡同质化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农村的城镇化,把农民转换为市民、农业转换成工业、农村转换成城镇,也就是通过消灭‘三农,来达到同质化发展的目标。在这种发展模式指导下,有可能引发农村建设的大拆大建”。实际上,城与乡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只有认识这种区别,实行差另Jl化规划建设,才能实现城乡的互补发展。我国只有极少数地区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般是大城市的近郊区或西部牧区,因为只有这些地区的农业用地能很快或已经转化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而牧区因退牧还草的政策需要也适应于这种发展模式。其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和农村在基础、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有〕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也大不一样,因此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定有别于城市。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村庄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标准自然就不能等同于城市。再次,在编制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尊重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走出特色发展之路。这一点在实践中的运用对从事城乡规划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来说尤为重要。《意见分的第四点就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的任务,并在第十六、十七条明确提出了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要求[2]。换句话说,村庄规划的关键在于对旧村的整治。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应该立足于现实的情况,运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利用环境特点,引导村庄发展,缩小村庄在经济上、生活水平上与城市的差别。但是,这并不是要改变或消除城、乡在物质空间环境上的差异,而是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出区别于城市的物质生活空间,注重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走有特色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实际上,农村的田园风光正是其区别于城市的特色体现。
村田溅U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008年初,广州市规划局提出了“一保一治两提升”的工作重点。“一保”,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尽量做到不推山、不砍树、不填池塘(河流)、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对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风水塘(林)等提出保护、修缮与合理使用的对策。“一治”,即环境整乡台重点在于“三清、四有、五通”,包括二清理环境卫生死角,清理沟渠池塘,清理乱搭乱建;有排污处理系统、有村民活动公园、有垃圾池等环卫措施、有绿化林带;通自来水、通进村的村道、通电信、通电视、通公交车。“两提升”,即市政设施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就是要统筹安排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点,配套完善中小学、托幼、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公共活动场地、文化室、宣传报寸岑萄勿忽完善电力、电信、给水、雨水、排污等综合管线。由此可知,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而各地基础条件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就会造成村庄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由于村庄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有着根本的差别,因此“一保”就成了广州市村庄规划首要的工作重点。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在村庄规划工作中被看作是重中之重。
广州市番禺区村庄规划实践
广州市番禺区虽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经济较发达,但是各个村庄由于地理区位的不同,其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村庄呈现的态势和风貌也有着明显区别。该区村庄大致可分为三类:城中村、城边村和夜时水其中农业村与城市的区别最为明显。番禺区榄核镇的大部分村庄就是典型的农业型村庄,农业是经济主导产业,村民依河涌而居,一眼望去满目尽是美丽的绿色田园景象。规划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村庄制定相应的规划标准,但可在统一的规划指引下对村庄的类型进行划分,制定不同的规划侧重点。番禺区城中村与城市的差别仅仅在于建筑质量、生活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村民的生活模式基本与城市居民相同,该类型村庄的城市化是必然趋势,其管理体制也将逐渐被取消而终被纳入整个城市的管理体制中。因此,该类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朝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进行,重在发展。城边村由于其区域地理位置导致村庄功能向城市功能演变,与城中村不同的是,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土地政策导致其管理体制不能向城市转变,同时在风貌上与城中村亦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半城半田”的局面,因此该类村庄的规划重在控制而不是发展。农业村是典型的传统村庄,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对象,其发展模式与城市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家对农业村的政策及其管理体制与城市是完全不同的。2007年10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就单独明确规定了村庄规划的内容。因此,该类村庄规划重在控制和整治,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人居环境治理。由于农业村距离城市相对较远,与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存在明显区另Jl,自然环境景观也就成了村庄与城市最明显的区别要素。仇保兴副部长曾谈到:从景观特征看城乡之间的具体区别在于,农村、农业的景观自然、宽广、富有情趣和传统,而在城市则是现代、文化、娱乐和多元的。他在《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城乡协调的发展模式?》一文中强调:“城乡景观要素结构要合理化,城乡景观特色应该互补”[3]。番禺区榄核镇的大坳、坳尾、大生、九比、平稳等农业村田园风光十分优美,是不是可以朝着这样的思路去发展呢?在编制规划时,规划师除了对硬性规划数据进行收集之外,还应展开在软科学方面的研究,如协调环境、突出特色、强化视觉效果等。此外,规划师还借鉴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的一些成功案例,并以此验证分析的理论结果。例如,在浙江省、上海市、成都市等地的一些乡镇,正在进行与城市差别化的建设和整治,造就城市里没有的景观:以庭园菜地、丝瓜藤、葡萄架、竹林小径等,吸引大量城里人到农家去度假,发展“农家乐”。浙江省安吉县采取“不拆一座房、不拓宽一条路、不填一条河、不砍衬黝护,的“四不”原贝lj整治村庄,农民自己粉刷房屋外墙。整治后的乡村面貌优美和谐。县政府还用“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村庄整治。借鉴这些经验,番禺区榄核镇村庄规划提出了“不占农田耕地、住家面水靠田,建筑分类整治,河涌清淤绿化、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重塑历史文化、凸现岭南水乡特色,探索村庄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城镇密集区;城镇群;规划;问题;对策
我国的城镇建设有其特殊性,所以在规划设计方面亦需要因地制宜,因此,对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的规划问题要进行详细分析,因地制宜、因势导利,依据其主要矛盾进行对策研究。笔者现将研究报告分析如下。
一、我国城镇群的特点分析
我国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式,而有些地区的城镇群规划甚至于国家发展计划相属,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城镇群规划的重视。
我国的城镇群分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中小城市城镇密集发展区五类,其中珠三角区经济外源性明显,发展快,城市多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复杂,是较成熟的城镇群;长三角区以产业技术扩散的经济方式为主,工商业基础良好,结构稳定,也是比较成熟的城镇群;京津冀区经济独立发展,行政作用显著,固化聚集结构明显,特点差异性强烈,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镇群;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主要是政府扶持,以省会带动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效益不确定性,多数是正在发展中的城镇群;中小城市城镇密集发展区多是外资投入比较多,私营经济性明显,自主品牌创新显著,是比较特殊一类城镇群。
二、我国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城镇群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性,所以城镇群的发展势态处于一个快速扩张的情形。目前,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提升城镇群的职能,使其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其次,转变城镇群的发展模式,减轻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区域内资源环境的不良影响,能够和谐发展、协调发展。
在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中城市安全与区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起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区域性或者流域性灾害事件,对城镇群的生态环境的发展提出了严重警告,如SARS病毒的流行、水域污染等都反映出城镇群发展的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城镇群规划时就要尽量发挥其上下协调功能,根据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具体发展情况,制定规划设计方针。
城镇群发展中最易体现的问题即是内部经济发展与城市产业不协调或者功能同构、重复建设。在城镇群的规划中,多携带着过于理想化的理念,在设计时依据最大利益化的蓝图去构思,却往往导致最不理想的结果。但是这些情况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逐步的调整、再调整,才能慢慢的消除这些不平衡与重复、同构问题。
三、城镇群的规划措施分析
(1)处理好城镇群规划编制与政府事权关系
城镇群的规划都是国家政府部门管理,但是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中,城镇发展最重要的管理部门是市级和县级政府,所以在处理城镇群得规划时要注意区分政府事权的关系区别,否则就容易出现规划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2)处理好城镇群的空间结构与类别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城镇群规划实践中,发现尺度较大的城镇群的规划不拘泥于空间结构的束缚会更加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大尺度城镇群规划,有时也会带来反面效果。所以笔者以为,在城镇群的规划中要根据其类别、特征、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去区别对待,不能一味加大规划尺度,致使规划出现较大的落差。
(3)处理好城镇群区域城市的角色地位
在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城镇群的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功能进行合适的角色定位,明确核心城市的聚集作用以及其能为城镇群带来的中心效益能力,要明确处于中间位置与底层位置的城市在本区域经济中的能力功效和发展地位。如珠三角的东莞、长三角的苏州等,他们的重要性决定了其虽不是区域的门户但是仍有其独特的区域地位。
(4)战略性节点地区识别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群的变化和成长也在不断重组中,其经济结构、空间结构、战略结构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控制一个经济战略节点,以便在革新大潮中以其独特的发展潜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稳定协调本区域的发展变化,以提升城镇群的规划价值以及可操作性的变动,稳定经济发展模式。
(5)区域与城际交通系统
交通是一个城市注入活力的命脉,城镇群的经济发展迅速,离不开优越的交通系统的支持。城镇群的交通多是以公路为主,更为快速的水运和铁路运输却利用率低,致使运输效率不能与经济发展平衡,同时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气体、消耗土地资源。所以,目前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调整区域交通运行模式和效率,是城镇群规划的一个重点。规划设计时要从长远发展利益出发,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交通发展模式,建设协调的平衡交通。
(6)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
城镇群规划设计要以保证自然生态不被破坏、历史人文资源能受到保护为前提,进行综合区域规划。一个独特的城镇群发展面貌,须有其文化和生态意义,所以在规划时要能够从深层次出发,纵横延伸,建设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质的城镇群,使其即有现代性又有纵深性。如长三角的浙江象山湾,由岛屿、海岸带、南太湖经历五千多年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塘浦圩田,这不是国家风景区,也不属于历史文物,但是它是浙江地区特有的风景地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生态资源,规划师要据其优点和特色,进行合理规划。
(7)发挥规划师对战略问题认识的独特优势
在城镇群的规划设计中,规划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优秀的规划师能够对国家经济形势及合理的城市规划步骤作出精辟的见解和认识,提前作出规划准备,在重大的城镇群规划实施时,处于精熟状态,以更完善的姿态去精确设计蓝图,这充分说明了规划师的重要性和前瞻性。
(8)关注内陆城市国际化的途径
新加坡持续的高速经济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幽美的城市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建筑和城市研究者的目光。在新加坡城市发展的众多成就中,其对公共住宅的关注和发展尤为突出。新加坡公共住宅不但以高层高密度的模式解决了居住问题,而且为高层住宅的对社区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处理给出了新的范式。新加坡政府依托公共住宅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发展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新加坡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发展建立在对一些既有的建筑学理论的发展之上,同时充分体现了第三生态理论中对技术理解性使用的要求:新加坡高层住宅对其所采用的建筑学理论和模型都进行了反思和具有实际意义的改良,最终发展出了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居住模型。不但将其根植于热带气候环境之中,保证了居住的舒适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而且在其居住环境中创造了全新的社会文化。新加坡高层住宅对于新加坡文化构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社区文化的培育,二是对于民族融合的促进。在下文中,本文将从建筑学的角度,主要介绍新加坡公共住宅在社区构建和识别性构建两个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进而分析新加坡公共住宅在第三生态社会维度发展上的贡献。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社区感构建
1.社区感的基础:新加坡新镇的三级规划
新加坡的第一座新镇“皇后镇(Queenstown)”由殖民政府的新加坡改良信托局(SingaporeImprovementTrust)1)在1952年开始建设,最后由建屋发展局(HousingDevelopmentBoard)2)在1970年代早期完成。当时的唯一目标是快速解决人口居住问题,因而几乎考虑完全移除传统居住形式(ShophouseandKamponghouse)后所带来的认同问题。大巴窑(ToaPayohTown)新镇是建屋发展局开发的第二座新镇,开始于1965年,规划人口18万人。从大巴窑新镇开始,建屋发展局开始有意识地在新镇中加入镇中心和相应的服务设施,构建功能完整自我维持的新镇。始建于1973年的宏茂桥新镇(AngMoKioNewTown)标志着新加坡新镇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这个新镇开始,新加坡开始在新镇的规划中采用等级化的空间模型,设立镇中心和邻里中心两个层级。邻里中心一般包括一个小学、购物中心及社区活动中心,邻里中心的服务半径为400m。1970年代晚期,新加坡形成了成熟的新镇结构模型,即“棋盘式”模型。这一模型使用邻里单位(组团)作为规划中的最小单位。每个邻里单位约为4hm2(有时为4hm2的一半),包括8-10栋住宅楼,容纳400-800户家庭。每个邻里单位都包括一个儿童游乐场以及花园。组团的上一个层级是邻里,每个邻里包括4000-6000户。自此之后,新加坡的新镇都以“棋盘式”结构为基础进行发展,形成了新加坡城市乃至整个新加坡社会独特的“3个层级”的结构形式(图3)。新加坡新镇3级结构对于建立社区和归属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清晰明确的社区体系:清晰的3个层级的社区结构不但为新镇的开发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建立起了新镇社区的基本骨架。依托这套骨架可以很方便地发展各种促进社区发展和完善的公共空间系统和管理体系。清晰的社区结构在帮助社区居民形成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潜在的基础作用。2)充足完善的服务设施:3级结构的另外一个意义是为整个新镇的服务设施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布局模式,分层级和领域的服务设施保证了每个邻里都被相应的服务设施所覆盖。因而,这种3级结构对公共设施布局的选址以及数量的计算都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且促进了对公共设施高效的利用。由此带来的充足的服务设施和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是良好的社区氛围和认同感形成的物质基础。
2.社区感的培养皿:新加坡新镇的公共空间
依托于新镇的3级体系,新加坡的公共住宅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这套公共空间体系成为了社区感和认同感培养最为重要的场所。根据笔者总结,新加坡的公共空间体系由8个元素构成,分别是:组屋中的公共走廊空间、组屋的底层架空空间、组团的邻里公园、新镇中的社区中心(小贩中心和市场)、新镇公园、连接组屋的步行廊道系统(LinkwaySystem),以及沟通全城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功能上,可以将这8个公共空间元素划分为两类:一个是以公共活动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系统,一个是以绿地和休闲活动为主的绿地景观系统。在新镇的3级结构下,这两套公共空间系统也被划分为了3个层级,在不同的尺度上提供多样的公共活动空间。社区服务系统主要由组屋中的底层架空空间和各级的社区中心构成,为市民提供各种有屋顶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服务居民的生活。绿地系统为组屋居民提供和自然环境结合的户外活动场所。步行廊道系统和公共交通系统在邻里和新镇两个尺度上,将所有的公共空间联系在一起(图5-10)。因此,可以将新加坡新镇中的公共空间系统总结如图4。
3.总结
通过分析新加坡新镇公共空间模型,笔者认为新加坡新镇的公共空间系统能在社区感的培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以归因为以下3点:首先,成系统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通过对新加坡开放空间系统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新镇的公共空间规划覆盖了新加坡居民室外活动的每个层面,几乎居民所有的日常休闲活动都能被包括在这套公共空间系统之中。因此,这种系统性和全面性保证了开放空间系统的服务范围。其次,结合热带气候的公共设施设计。从这套开发空间的起点(底层架空),到沟通各个元素的步行廊道系统,以及系统中的重要节点(社区中的小贩中心及市场),都可以看到在规划设计中对热带气候的考虑。同时,社区公园和新镇公园也因为其大量的绿色植物和良好的娱乐设施设计而广受居民的欢迎。因此,这些适应气候的设计促进了居民对这套开放空间系统的使用,进而保证了这套系统的效率和使用率。最后,公共空间系统对生活模式的培育。依托这套公共系统,新加坡公共住宅居民发展了他们共同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了统一文化和社区认同。作为一个预先规划的公共空间系统,从其规划模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对生活模式的引导和培养作用。首先,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户外活动空间;其次,通过便利性和舒适性引导对这套系统的使用;最后,结合适合的居民活动选择相应的公共空间类型。因此,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空间系统,最终发展成为新加坡社区感的培养皿。#p#分页标题#e#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识别性构建
1.开放空间对识别的构建
新加坡新镇的公园体系在发展之初就被赋予了两项任务:一是利用户外开放空间丰富居民的社会活动和创造相应的生活模式,进而培养居民的社区感,二就是作为新镇的识别性系统而存在。下文将介绍新加坡公共住宅中是如何通过开放空间系统建立新镇的识别性。在新镇层级上,新镇公园被用来区分新镇的边界和土地利用的性质。在很多新镇的交界处,建屋发展局预留了很多土地作为绿地,这些土地被设计为很好的景观公园,除了娱乐和休闲的功能之外,也作为区别新镇的边界,建立视觉识别性之用[2]。其中,以宏茂桥、碧山和大巴窑新镇之间的碧山公园为典型代表(图11),在从一个新镇进入另外一个新镇的时候,给人以明显的领域和边界感。在组团层级上,组团公园构成了新镇内识别体系的重要节点。每个组团的公园都经过专门的设计,力求识别性,再加上它是居民最为常用和熟悉的公共空间,自然成为了居民识别空间的重要标志。同时,新加坡新镇中的步行廊道系统也起到了划分空间领域的作用。人们会习惯性地按照熟悉的行走路线和通道行走,而且这些路线周围的景观也会自然地变成人们定位的标志。因此,这套步行体系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划分居民活动范围的标志和边界。根据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的识别性的5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可以将新加坡的公共开放空间所形成的识别系统归纳如下:首先,在新镇尺度上,使用位于新镇边界处的邻里公园限定新镇边界,界定出新镇和新镇之间的领域范围,通过绿地的方式提示新镇归属的转换;其次,在邻里尺度上,邻里中心的服务设施和独特设计的邻里公园构成了下一层级的识别标志;最后,沟通各个邻里的步道系统划定了住户的日常活动范围,同时限定了每个邻里实际的使用和心理边界。在新镇和邻里尺度上,邻里公园和步行廊道分别起到了限定边界的作用,邻里公园和社区中心起到了节点和标志物的作用,进而在两个层级上划定了空间的领域感(图12)。
2.建筑外观对识别的构建
由于经济性和建筑类型的特点,高层公共住宅非常容易出现外观和空间上的一致化。然而,西方高层住宅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识别性缺失的必然结果就是居民对社区认同感的缺失。因此,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充分利用建筑元素去创造多样的公共住宅风格,从而进一步形成组屋的识别性。新加坡组屋在反映新镇和城市的可识别性方面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举措:一是利用建筑的高度和屋顶创造丰富的城市天际线;二是利用不同的建筑立面,以创造多样的街道空间效果。通过对新加坡不同新镇中的组屋风格进行比较,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两项策略在组屋外观上的体现,同时能看到这两项举措所带来的新加坡新镇的清晰的识别性特征。
1)屋顶和城市天际线:首先,建屋发展局在进行不同新镇的组屋设计时,对不同新镇的组屋屋顶形式进行了有意识的区别和特殊设计。一方面,因为热带建筑的特殊性,对于生活在热带的居民而言,屋顶是建筑识别性的第一要素;另一方面,经过统一设计的城市天际线,对于新加坡的整体城市景观拥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统一的屋顶和天际线风格也是对新镇级别识别性最好的构建方式。因而,在波东巴西(PotongParis)新镇中,整体的建筑造型采用了极具特色的斜坡形式;在淡宾尼(Tampines)新镇中,很多组屋在屋顶采用了橙色的双坡屋顶;在武吉巴督(BukitBatok)新镇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建筑屋顶上独特的几何开洞(图13)。其次,在设计新镇整体天际线时,在保证新镇内部的屋顶风格统一且建筑的总体高度一致的前提下,点缀几座较高的建筑。一方面,这几座较高的建筑可以用来强调和识别新镇中的特殊区域,如镇中心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新镇的天际线更为错落,更加具有识别性(图14)。同时,因为土地紧张的原因,想用绿带隔离所有新镇是不可能的。因而,利用建筑风格强调新镇和新镇之间的建筑区别成为非常必要的举措。图15为裕廊东新镇和武吉巴督新镇之间的建筑风格对比,强调新镇的之间的识别性。
2)立面和街道设计:在新镇的步行尺度上,主要依靠立面的多样化设计来强调各个组屋的识别性。在设计新镇面向街道的立面时,建屋发展局有意识地将组屋靠近街道布置,形成完整的具有围合感的街道空间,同时在一条街道上采用连续相同母题的立面符号形成连续的街道效果。在不同新镇或者邻里间,通过强调街道的尺度的不同来构建识别性。如在惹兰友诺士大街(JalanEunos)就在街道两旁布置小尺度较矮的体量限定空间;而在裕廊西中就在街道两边布置高大的高层住宅(图16)。此外,组屋通过立面设计构建识别性的另一个方式是根据道路的速度确定立面的复杂程度:在城市快速路和主要交通干道周围,保持立面尽量简单;伴随着道路速度的降低,立面的细节逐渐增加。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不同组屋区的立面效果,并且帮助居民在组屋区内定位。
小结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关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hows that they have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continuity and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etc. Is put forward in practice, necessity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urban designers and architects to cooper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lationship betwee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在完善和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它有其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另一方面,其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技术又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正确地掌握并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对于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阐述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而使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实际操作中能相互协调,共同创造出高品质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空间环境。
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设计是在宏观上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布置具体安排和科学管理。而建筑设计是针对某单建筑而言,是对城市规划、法律条款、区域规定进行具体落实。对二者进行区别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明确二者的区别以便对二者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创造出更优美、和谐、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二者的不同点具体如下:
确定性不同
建筑设计是由开发商提出具体的设计目标及要求,再由设计师由相关的专业知识结合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提供各种满足设计目标的备选方案以供选择,可以说建筑设计是一种由问题找答案的过程,而城市规划设计却没有具体的备选方案。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简单的按建筑设计去找答案,而是自己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
设计的复杂性不同
在建筑设计中大多以象征意义为主,设计师具有形象思维能力即可,面对于一个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总揽全局对城市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对物质、工程的规划,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以对规划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为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都由各专业人员协作完成。
3.任务的综合性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对答案的搜索过程,设计程序也是从一般到复杂的过程。而城市规划设计则不同,它从工作的开始就要考虑多目标的衔接,是城市基本要素关系的建立与处理、系统分析与综合的过程。在面对城市居民的需求时,各要素间还存在着矛盾,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妥善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又因规划的单一性,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无“模”可套、无“法”可推。
4.目标的超前性
一般情况下,每栋建筑物设计前其性质和功能都己确定,建筑设计基本上是一次终极目标的静态设计。但城市规划设计却没有终极目标的稳定性,其规划的整个工程都是对末来目标的探讨,并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进行修改调整,它是一种动态设计。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1.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因而城市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地域系统。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我们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及设计,使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之间的关系协调,就是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的有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建筑作为城市构成的基础要素之一又必须服从于城市内容,他们之间在空间上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如同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灵魂,但建筑也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必须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因此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同等重要。
2.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应协调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还牵涉到场地设计问题。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和谐,其中,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如下:
(1)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的详细设计。
(2)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认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3.场地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上;二是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分析如下:
(1)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2)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由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
(4)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规划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5)要求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人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人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三、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1.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间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2.立足建筑设计,做好城市规划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起着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结合环境。处理方法是先从城市区域规划设计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然后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造型。应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本人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
(3)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视线集中在人的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思考,视线所能及范围内着重考虑。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屋顶等视线不能及处采用简洁处理,体现一定秩序,满足可能的俯瞰效果,并从墙面倾斜、局部层高处理等来控制人的视线和控制小环境。如曲面玻璃可将天空反射向地面,使局部低层或镂空引进阳光等。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
结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领域中,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两个有着共同交集的设计集合,它们在许多理论和观点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二者在城市建设中,处在不同层面,担当着不同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认真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相互合作,实现建筑与环境及城市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于元飞,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我见[J].网络财富,2010(7)
关键词:现代工厂总图设计城市规划规划七线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lant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planning have been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to urban overall planning.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urban overall planning, the plants in urban centre need to remove to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supporting public facilities have to be constructed to meet the living, and working, which reqires a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general drawing of plant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overall design for modern plants ; urban planning; the seven planning line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我们以往的总图设计环节,厂址选址是首要第一环节。但厂址的选择,都是针对单独工厂,不论几个厂址的选择,都是根据工厂性质、工厂规模、工厂的需要组成,通过堪踏地形和周围的外部条件,最后确定所需厂址位置及界限,然后再进行外部配套设施建设。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工厂建设不论从能源、交通、生活居住等等,都要与城市相结合,纳入城市统一规划,进行协调统一的布局,达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统一规划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需要纳入城市统一规划范围。
工厂总图布置首要的条件就是厂区地形的范围大小。过去的厂址是根据需要进行踏勘,而现阶段需要在城市开发区的工厂区域选择我们工厂建设所需要的地块范围,因为城市规划满足的是社会总体布局,包括路网、管网、公用设施等等,而开发区有总体的布局与分块,个别可以调整,大部分已有概况分块,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工厂需要面积及组成以及发展需要,在开发区内选择我们所需的地块。
因为土地的使用是有偿使用,作为我们工厂的用地根据大小,开发强度要求需要付出相应的资金,工厂获得的土地范围会以坐标红线形式加以确定,使工厂获得土地使用权,工厂设计需要明确我们工厂能用的土地范围,需要政府规划部门的确认。
城市规划有几条控制线,即规划七线: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橙线和黄线; 其中“红线”主要针对道路控制; “绿线”是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 “蓝线”规定城市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及护堤; “紫线”规定历史文化街区;“黑线”规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 “橙线”轨道交通管理 ;“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红线坐标,包括征地红线、道路红线、绿化红线、建设红线等等,不同的红线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工厂布置关心围墙范围的界限与坐标。城市道路红线可以认定为我们的围墙红线,但不同区域对围墙退后道路红线会有要求,或以围墙基础外边沿算起、或以围墙中心算起,不同地区会有不同要求,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以围墙基础外边沿算起。建筑红线规划部门也会有所要求,要求工厂建设建筑物退后围墙的距离进行布置,以满足城市总体规划景观等的要求,另外在城市道路交叉路口,还会有围墙建设线倒角的要求,不同路段有不同倒角大小的要求。
明确工厂建设区域的范围,这是总图布置的首要条件,为我们以后设计计算各种指标有设计的依据。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规划要求,我们结合工厂工艺生产的特点,结合现状地形及周边情况,结合规划、市政、消防、环保、园林等部门的要求进行设计。
以下浅谈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要求进行工厂总图设计。
现代工厂的发展已独立于城市之外,不像原来有自己的公用设施、有自己的运输、自己的仓库、自己的生活区等等,现代工厂已经融入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包括水、暖、电力、工厂生活设施等等共用设施城市统一提供以节约管理效率,以节省能源,为社会节约成本。
在工厂总图布置中,首先明确工厂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工艺流程,结合城市公用设施的位置,包括电力的进线位置、热力管线的进线位置、上下水的接口位置,以使总图布置公用管线路径最近,节约安装及使用成本,尤其以雨污水管线接口位置较为密切。
有时,在不很成熟的开发区,路网建设不会很及时,有时滞后工厂建设,各种公用管线从方向引入与接出,与工厂使用区域地形很矛盾,会形成接口较高,排出点较远,管线可能介入很困难的地方,但又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从开始的总图布置中加以考虑,进行优化设计,调整工厂子项布局,减少以后很多不必要的返工修改,使总图布置尽可能与市政道路规划相一致,同时尽可能与市政施工道路衔接顺畅,以使建设少走弯路。
进行工厂内部总图布置,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各部门的具体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工厂建设的性质、生产产品、配套组成、包括子项单体的性质、公用设施的位置及面积、子项名称、面积及内部组成以及厂区路网、绿化面积及位置等等。那么,在总图布置中,需要满足规划、园林、消防、环保、市政、交通等等的要求,需要满足规划部门对绿化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的要求,满足环保部门对周围环境的评估的要求,满足园林部门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满足消防部门对消防的要求,满通部门对工厂交通的要求,工厂大门的位置及内部停车设施的要求等等。首先明确工厂性质及所在区域,满足所在区域的规划部门要求,满足规划部门对绿化率、建筑密度、容积率的要求。不同性质的工厂、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要求,市中心和郊区会有所区别,旅游区和工业区会有所区别,电厂和机械厂会有所区别等等,计算容积率时,工厂建筑计算面积会与民用建筑计算建筑面积有点区别,工厂的厂房层高高度大于8米时,在计算容积率时,建筑面积加倍。规划部门对沿街建筑高度也会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总图布置中进行考虑,考虑总体布置的协调和美观。
另外工厂建设不同住宅建设,注重生产,在土地紧张的今天,严格制约生活建筑面积,根据工厂人员的配备数量进行生活建筑面积及配套建筑的配置,防止土地性质的修改,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进行工厂生产建设。工厂组成的单项名称在总体布置应予体现,以满足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及消防部门等的审批。应结合工艺生产的特点,与工艺专业、建筑专业等相互一致,最大限度体现工厂子项单体的生产性质,使各部门减少误会,反应子项单体建筑的性质和功能。
在开发区之工厂,道路交通很繁忙,周围的交通应满通管理的要求,包括工厂大门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以及工厂内部的停车位置及数量,应满通规划部门的要求。因为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过去的自行车交通时代被逐渐被替代,交通以车代步会逐渐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需要满足当地交通部门对工厂建设的交通管理要求。
在广告运营的过程中,广告策划是对整个过程的策划与筹备,并且推动广告行业的正常运营。广告创意属于一种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方法,以突出产品特色为目的,进行独特的宣传和表达。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的概念存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却是紧密相连的。
一、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之间的区别
以操作方式与思维特征两个层面为研究背景,广告创意和广告策划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区别。
所谓的广告策划主要以广告计划为基础性整体运动,从广告策划案的提出、设计、实施以及落实后的一系列观察都隶属于这一活动。换句话说,广告策划就是以工作中的实际要求与需要为基础,对广告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运作蓝图,近一步做出全面的把握。
所谓的广告创意主要表现为设计方案内容的创造,区别传统创造方法,顺应时代潮流、展现时代个性,体现广告创意的社会颠覆性。与此同时,广告创意主体“人”的思维随着时代潮流的迭起与现代思想的熏陶,个体思想意识逐渐得到更新优化,想法更具有时代性和个体性。以精神世界的发展为广告创意背景,以此将广告的表现方式、表达的主旨思想以及中心内容也推向时代的巅峰。
广告创意和广告策划之间的思维特征也有比较大的差别。由于广告创意本质行为就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整天运作的态势也以点状的思维方式进行工作。思维特征以备感性和情绪性为主体特征,建立一种求异逆向的思维模式。整个广告设计的流程是环环相扣的,在思维特征上面是具备理性的、条理的这样的一种情绪特征。
二、广告创意和广告策划之间的联系
虽然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其二者在本职活动上还是有联系的。广告创意与策划,两者互相依赖、协调发展,都成为彼此正常工作的支撑和辅助。广告创意是广告策划的思想活动基础、思维创造的发源地。在进行广告策划的过程中也会将广告创意融入方案设立的范围内,综合考虑对广告整体构造,从而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广告的经费、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的步骤等等一系列活动都将建立在广告创意的基础上,并以此为背景进行详细的部署,从而体现出广告的具体内容、所表现的具体含义,以及利用现代潮流的表现形式对产品进行介绍。广告创意虽然来自于人脑的思维与想象,但其一切的设想都依据现实,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结构体系的理性化与系统化构造。与此同时,广告策划以广告创意所特有的理性特点为基础,以广告的整体布局为设计背景,从多个角度将广告个体效果进行鲜明的表达,更好地将广告创意的思路和产品特点,融到整个广告的制作过程中,从而实现最终的目的,达到预期规划的效果。
三、广告创意是广告策划活的灵魂
广告创意是广告策划活的灵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告创意推动着广告策划的整体活动行为,是广告策划知觉的“感官系统”。通过广告创意一系列内容的特色与潮流的体现,将广告策划这一行动“活”起来。与此同时,广告策划的知觉性也体现了广告创意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广告设计实施的这个过程中,广告创意促使广告策划在“活”起来的同时自身也“动”起来,广告策划与广告创意,共同推动了整个广告行业的发展。索尼音响一直在世界音乐器材行业十分闻名,而在进行广告宣传过程中,索尼公司就充分的将广告创意与广告策划进行完美的融合,将天空、瀑布、高楼三个不同特征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促使观众能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联想三个方面感到索尼音响整体使用效果。将广告创意是广告策划活的灵魂完全加以体现。
四、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6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22-01
一、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③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并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起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美学原则。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
(4)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所以规划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和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