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本文就我院如何贯彻执行16号文件,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一些介绍,供同行参考。
2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2.1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路与行动路线
笔者所在学院是2004年新办的高职院校。成立初期,社会有生源,学校有资源,就开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且招生也很“热门”。但那时的专业教学计划是参照本科制订的,用这种“本科压缩”型的教学计划去教高职学生,免不了会出很多问题。我们也采取了不少“修补”的办法,对这一教学计划作改进;但改来改去,始终难以摆脱原有框架的束缚。到2007年,我系首届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必须彻底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我们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学习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经验,制订了如图1所示的改革思路与行动路线。
2.2专业方向的调整
从网上调查得知,软件技术人员是当前IT业最为热门的职位,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也是可以瞄准这个职位方向。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网上的这类信息,往往采自大
城市、大企业,对于我们这类地方办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应注重本地区的信息。其实,我们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想多数进入到大的IT企业工作,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弄清楚本地区广大的中小IT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走出校门,从本地区IT人才需求的调研入手,开始了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定位的工作。为了搞好调研,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简便易行的问卷调查表。我们通过走访企业、网上通信等形式开展调研。在分析统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找出了本地IT企业最为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改为软件应用。为了让所有的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为两个层次,一是进入大的IT企业作软件程序员,二是到中小企业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员。
2.3目标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
我们通过参加学术交流、到IT企业考察、与行业企业专家座谈等方式,对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和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我们将各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员岗位再细分为计算机(含网络)管理员、电脑文员和计算机营销员三种。对这几种人员的岗位工作的分析见图2。
3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
3.1培养目标所需的能力分析与核心能力的确定
这项工作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为关键、较为困难的一环。说他关键,是因为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连职业所需的能力都未弄清楚,如何以他为本位?说他困难,是因为前面的几项工作是显性的;而能力则往往是隐性的,需要既有一线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才能体察、分析得出。我们召集了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育专家一起对目标岗位的主要工作和典型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列出的能力进行了归并、筛选、整合,由此绘制出专业能力体系图,见图3。在该图中,“S”与“T”两模块属关键能力模块;“A”、“B”、“C”、“D”、“E”为专业能力模块。根据培养目标,专家们一致认定“C 数据库应用与编程能力”模块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应用)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
3.2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有了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确立学习领域和编制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等都较为容易。构建课程体系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按照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工学结合”的要求去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二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遵循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去做。
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我们遵循能力形成规律,精心设计“生态树”型的教学进程。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第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为主;第二学期以培养程序设计、数据库使用等单项能力为主;第三学期将单项能力培养进阶、加深加宽;第四学期以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第五、六学期进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见图4。
4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4.1教学观念的转变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以下一些观念亟待转变:
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中,技能总是“雕虫小技”,学问才是“博大精深”。故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用了很多时间“打基础”,学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专业技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训练;再加上沿用陈旧的教学和考试方法,让学生读“死书”,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现在,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在新方案中,就设置了打字训练、装机比赛、网页制作比赛、考证操作强化训练等内容。
转变“只重专业学习,忽视素质培养”的倾向。我们发现,用人单位人事干部现场招聘时,往往会更看重学生的职业素质;一些基本素质不过硬的学生,几句问答,便被用人单位“刷”下来。而一些发展前景很好,但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企业,也没有多少学生愿意去。这些情况表明,我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抓得不够。通过学习16号文件的有关精神,我们认识到素质是靠“养”出来的,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精心设计了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关爱他人等人文素质。
4.2教学内容的改变
关键词:工学结合;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45-02
计算机应用及数字信息应用技术的学习、研究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随着各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需求,计算机应用自然而然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课程。而随着发展,各个行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和更新,和趋于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如当今的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这类人才都被业市场上所广泛接受。而这类工作职位用人的需求大,而且门槛比较低,技能需求看上去也相差无几,如均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设计类专业,熟悉各类办公,设计软件,有工作经验。通过工学结合,注重理论和实践,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真正熟悉,掌握各种计算机技能力的同时,具有真真正正的工作实践经验,预先培养对工作,对社会的认识度和责任心,能够在毕业后迅速上岗就职,融入到工作当中。因此本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的教育构建体系为例,来谈谈我对工学结合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认识和理解工学结合
它是一种把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形式有很多种,有把一年分为三学期,学习和工作交换进行的。也有在一个星期中,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还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它的出发点,相同点都是让学生在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专业和工作结合的半工半读。而且这种工作性质并不是模拟性的,而是同普通的职业工作者一样是有报酬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锻炼。学生的工作被作为学校专业教育培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要受到真正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会有严格的过程进行管理及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学分。
二、工学结合现状,及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由来已久,在国外已经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其实用性,理论性毋庸置疑的被各个国家的教育部门所认同、推广,也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而近年来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也被推广和投入实践,并得到了一定的反响。然而老实的说,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被推广不算久,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也值得我们研究反思,并找出解决途径。
当前,我们高职高专通过工学结合的建设,来作为专业人才、实用人才建设的突破口。工学结合是将学习的过程和实际的工作过程通过有效的方式合起来,让学生能学到在学校接收不到的社会信息和事物,并受到一定的岗位职业训练,获取到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能够保证在毕业后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更有有利于今后获得更好发展的教育模式。且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考核他们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通过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环境,有计划地使校外参加实际工作与校内课堂教学相结合,企业也参与其中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教学地点从学校当中的课堂延伸至企业和工厂,使只是理论学习与有指导、有计划、有检验的实际工作经经验相合起来,进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目标。
影响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因素涉及社会、产业、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教育这方面,此模式需有相对应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教学制度、课程体系、师资结构等作为支撑;在产业的方面,处于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心,以及对人才的需求,都要求企业紧密合作参与其中;在社会的方面,要求得到政府的支持及政策引导和监督。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改革是最主动的因素,课程体系改革更是其核心因素。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教育模式
在当今这个数字化信息化,媒体化的时代,不管各个行业对计算人才都是有很大的需求,比如:应用普通的办公软件对文档表格的编写,整理;各种或复杂或简单的系统操作、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及其配件的组装,维修;使用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对网页、网站的动画图片进行制作,及各种广告制作;计算机,移动设备,嵌入式的各种应用软件开发,网站、和网络应用服务的后台编写等。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面向应用、注意实用,教学的内容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地剪裁。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我们应使用不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来来计划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政策。
(一)工、学交替培养的模式
学校和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计算机应用(下转第153页)浅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
毛亚娟
(朝阳工程技术学校,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数量远不及社会的需求。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从社会实际出发,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训型的实践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培养理论过硬,敢于实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46-01
网络经济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活动越加频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尽快地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电子商务应用人才,对学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类型
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通晓商贸理论与实务,并能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贸活动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电子商务与企业整合的发展方向来看,企业需要复合实践型电子商务人才。从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实践来看,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有三类:
(一)技术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基础型电子商务人才,其特点是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网络的组建、网站的建设与规划等,同时具备足够的现代商务知识,善于理解商务需求,能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懂得“如何做”电子商务,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
(二)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电子商务人才的主体,其特点是精通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和理解商务需求,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善于提出满足商务需求的电子商务应用方式。
(三)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
这是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深
实践教学是绝大多数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方式,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涉及面广,实践要求高,由于我国发展时间短,使得电子商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培养出既掌握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又具有开展商务活动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活动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结合专业相关理论教学,合理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只是将现有技术和商务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系统特性;又或是强于书本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这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环境不够优化
目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企业化实训机会太少,在校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真实项目和操作流程。尽管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
(四)指导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数量不足
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从事实践活动。现有师资大多数从其他专业调派,知识储备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实用性,而且教师本身缺少实际运作经验,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习。由于师资匮乏,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只能够简单的了解掌握课程的基本要求,无法掌握项目的真实操作流程,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如何建立科学的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
(一)提高对教学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与社会需求对接,这就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应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改革学生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对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入手。这就需要从各相关专业中选出重中之重的课程,并且还要保证课程的紧凑性以及课程间衔接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增加电子试验课程和电子商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真正达到分析、设计、管理、维护电子商务的能力。
(三)改善学生实践教学环境
电子商务实践大多是校内实训为主。校内实训大多是在实验室进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体验企业的各种规定、管理制度及企业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企业,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将实验室按照企业的模式进行设置及布置,并按照企业方式进行考核。学校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自主创业,让学生亲自体验电子商务的各种模式;加强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去企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学校可以经常聘请电子商务专家或其他院校有经验的教师,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经常组织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经验;也可以积极培养和吸收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到教师行列,以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队伍。
(五)创设良好的电子商务学科环境。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任务。电子商务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师资用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各级政府、企业在为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实践环境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逐步成熟,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因此,学校要及时把握行情新动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真正把电子商务知识应用并推广,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实践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蓉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浅析\[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9).
【关键词】计算机 应用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2-01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情况在逐年递减,这不能不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生源在减少;其二,培养出的学生无竞争力,就业率偏低,是大多数家长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关键原因。这种尴尬的现状不能否认的是由于生源质量降低的原因。前几年高职的录取线在300分左右,而这两年有些高职院校把录取线定到180分都招不到学生,学生底子差、不爱学习;但是关键原因是某些高职院校仍然按照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教学模式、过时的教学方法去教这些学生。改变现状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的要求,探讨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出显示本学院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修订应来源于IT产业的市场需求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岗位(群)需求,确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IT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硬件开发等)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做到必须够用、强化实训教学,重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大胆改革将理论性强但不适用的课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对理论性强但又不得不开设的课程减少课时,如:《操作系统》;将一些比较实用的课程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如《Photoshop》。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符合本地区用人需求。
其次,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替代性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抽象思维较差,但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可采用“示范—模仿”、“探索—发现”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既掌握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讲到装机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带到实训室演示装机过程,再让学生自己练习,最后回归课堂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讲到故障排除时,可采用“探索—发现”模式,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检查和排除故障的技巧。
最后,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项目案例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倡导学生“学中练,练中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分成三个大的任务,第一,如何装机?第二,如何装系统?第三,如何使计算机更好地工作?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对于每个任务又可以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比如第一个任务是如何装机就可以设置两个情景:(1)在装机的柜台前有顾客询问什么样的配置好,你作为销售员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各种硬件性能的目的,使其感到这些内容确实是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方法即克服教材陈旧的问题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2)各种硬件(机箱、主板、硬盘、内存条、CPU、电源、散热器等)摆在面前如何组装在一起?这要利用实训室完成。在实训室学生先讨论如何组装,老师再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出正确的步骤,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达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实战中得到理论升华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以上对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凸显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本院校情况,提出“1123”人才培养模式。“1123”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个目标”: 根据市场综合调研情况,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计算机应用行业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一条主线”:以IT行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和素质为主线,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两个重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内容来源于工作过程,将IT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作为载体重构序化构成课堂教学的重点;按IT企业的工作环境配备实训室,按IT企业规范评价学生,使培养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一致,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项目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一体化、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模仿实践的一体化。“三个方向”:计算机营销与维修、网络组建、软件应用与开发。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教高【2006】16号和教高【2008】5号文要求,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探讨了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最后提出凸显本院校优势的“1123”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校内校外实训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83-85.
[2]白水泉.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2008(6):16-17.
[3]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工作过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六业”贯通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兴起源于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产业不断发展与进步,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其不但需要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还需要具有动手能力和开创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团队或者能够以计算机技术的某个方面为基础独立设计和研发开创自身事业的人才。通过学校设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拉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我校为学生开设以实现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六业”为目的的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下面对我校所设计的案例进行论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应工作过程
所谓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过程是企业或者计算机技术团队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者计算机技术课题而进行的整体过程。项目任务的不同,决定了其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方法、运用媒介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对应工作过程,因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方向不同,培养的学生技能之间的差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所不同。所以学生就业问题与创业方向的掌握,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对企业需求和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调研,并从企业和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行动导向为原则,以职业能力提高为重点,以目前企业典型职业岗位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发展为依托,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六业”的培养,我们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办“学生创业指导中心”,通过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与未来发展方向对接的教学模块和计算机实际项目任务完成,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引导、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岗位任务联系在一起,培养实用型人才。
为将 “产学研用相结合,六业贯通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我校实行了“六个一”工程:(1)一批教授进课堂;(2)一批高工上讲台;(3)一批骨干拜名师;(4)一批教师进企业;(5)一批教师进基地;(6)一批企业进校园。
2 从工作过程出发,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方法
从未来学生融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和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角度出发,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有效实施个性化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无论是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知识方面、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方面、学生自身素质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2.1 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不同行业里的应用,建立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置方向不同,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不同。譬如:程序开发、图像与动画设计、网络设计等,针对学生未来定向发展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学生未来事业的规划。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不同行业里的应用设置课程模块。模块包括:模块1:计算机操作和维护能力(①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②认识计算机的各部件,③组装一台计算机);模块2:计算机系统操作与设计,具备对计算机各个系统的应用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①介绍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②系统原理,③系统设计与开发);模块3:计算机办公系统的应用,具备文书编辑和处理能力(①编辑、排版、美化宣传手册或文稿,②宣传手册或文稿高级应用,③制作邀请函);模块4: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具备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能力(①各种数据库的应用,②数据库的设计,③数据库管理,④数据库数据分析,⑤数据库数据库开发);模块5:计算机艺术设计,具备计算机制作和设计各种艺术类产品的能力(①各种设计软件的使用,②艺术形式与创新,③广告与动画设计,④艺术品鉴);模块6:internet设计与应用,具备网络应用知识和网络设计能力(①计算机网络知识,②各种网络设计软件的使用,③互联网)。
2.2 把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实施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项目引领”
为了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与岗位工作过程的结合,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布置任务”的方式把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任务”作为驱动,围绕着具体项目任务展开探究,自己操作计算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积累丰富的感知认识,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可以制作一本企业宣传册为具体任务,并将其分解为“构思——制作——排版——美化——目录编排——邀请函——宣传推介”等五个阶段任务,引导学生搜集企业素材,确定宣传册的定位、总体风格,进行企业相关文字和图片材料的筛选;完成宣传册的内容录入、编辑、排版和美化,构建别具一格的企业形象和产品介绍;设置页眉、页脚,生成宣传册封面、扉页、目录;将图文并茂的邀请函分发至各界朋友,进行企业推广。整个教学围绕具体的项目任务展开,目的性和应用性鲜明,有利于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五部分典型任务的完成,既使学生牢固掌握了word各知识点的运用过程,提高了操作技能,也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了“设定任务目标、学生自我创新与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问题解答和任务完成辅助”的现代教学思想。
2.3 对典型项目中的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实现教学与应用的对接
案例教学法是构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的真实性、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的实践性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突出岗位工作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凭借与典型项目中的知识点对应的、具有多元表征潜在价值的“案例”,缩短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过程情境的差距,实现教学与工作应用的无缝对接。比如:excel教学的一个典型项目是企业工资表的实际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工资表“创建——统计——分析——图形表示——打印”等完整工作过程。为此,可引入一个在工资表创设过程中某些项有错误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找出错误所在,在错误的辨析和纠正中强化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专业案例选择应有所不同,比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金融类行业就应该选择“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金融财务建模——用excel工具”、“数据挖掘在银行领域中的应用”、“银行灾难备份系统”等案例。对于而对于电子类行业就应该选择“数字信号传输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信息安全中的加密技术”等案例。以其实现教学与行业应用的对接。
3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时,会遇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面的岗位比较多,每个岗位所侧重的技能不同,为了确保典型工作任务的代表性,最好是对每个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之后再抛开具体岗位,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抽象、提炼。
参考文献:
[1]黄彬.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1).
[2]徐国庆.行动导向的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2011.
[3]陈建忠.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4).
[4]夏云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2011.
我校计算机学院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五个专业,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别开来,那么就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进而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制定满足要求的课程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2002年最早设置的专业,根据计算机学科教育的发展,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能够适应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院校早期的计算机学科教育注重学术研究性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精英化教育。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需要大量实践能力强且上手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高等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维,应该研究培养体现职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为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系统地学习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分析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硬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接口设计、调试、安装与维修,获得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关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发展和建设专业所必需的。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特色建设、创新的原则,对培养模式进行深化,进而达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2.1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计算机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注重专业与市场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市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使得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职业性。基于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要具有实效性,以市场的需求面来确定教学的内容面,这样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原则
随着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设增多,其竞争性加强,社会对于其的要求也增加。因而,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特色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中,要体现学科的细化,教学方面进行明确。诸如,运行、系统建设、维护等相关技术的教学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这点也是专业细化下,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2.3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原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其课程内容具有技术新、变化快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多变性,在于教学主体未变,其相关技术的创新性发展。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非常重要,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为专业培养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进而实现综合性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学内容的创新,还需要体现市场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职业教育,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适合现代教学改革的需求。
3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其采取的重要手段,即课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是课程及进程的总和,是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因此,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它关系到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何强化应用、怎样体现专业特色。
3.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模块、军事理论模块、公共体育模块、公共外语模块与数学模块。它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
通识部分选修模块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自我构造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系列课程,按课程的学科性质将选修通积教育分为人文素质模块、自然科技模块、经济管理模块、艺体健康模块等四大模块,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
3.2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
具体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数据结构。具体分为以下两个课程群:①数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②技术基础:包括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硬件基础课程群和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软件基础课程群。
3.3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模块是按社会需求和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反映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课程,主要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课程,其目的是夯实专业基础。分为软件与硬件两个课程群,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编译原理、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接口技术、软件工程等。
选修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网页制作、JAVA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JSP网络编程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3.4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
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课程是根据社会上实际的人才岗位群需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从深度上体现该专业内涵和特色的一系列面向应用的课程,主要是指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某一类职业相关的课程,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方向和嵌入式系统方向。
计算机应用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NET构架及应用和ASP.NET网络编程两门课程,选修课有J2EE技术、微机与外设维护维修技术、Delphi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ORACLE数据库、电子商务概论和UML建模技术等课程。
嵌入式系统方向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嵌入式系统基础和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两门课程,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程序设计、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移动设备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嵌入式网络协议及应用、WinCE嵌入式软件开发、嵌入式数据库和通信网络与总线技术。
4实践教学环节
4.1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应包括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在内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
1)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
普适基本技能层次开出预备性实验基本技能课程实验,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转变学习方式,尽早增强工程意识。这方面设置有物理实验和认识实习。
2)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
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层次开出二级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实验课程,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方法。包括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上机编程、电路与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门课程的硬件实验。
3)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
专业应用与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践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以项目实训为主,着力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例如,本专业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实施蓝桥计划,联合培养JAVA程序高级开发人才。与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养C++程序设计高级开发人才。另外,与北京安卓易科技有限公司、京东翰林教育集团、汇众益智(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基本实现了应用型人才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4.2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为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取得课外素质和创新项目4个学分,此类学分单独记载,超过的学分可以替代相应选修课学分。
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内容包括各类考试、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科研创新实践、科研论文与文艺作品、社会实践等。
关键词:数学专业;高校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5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数学领域的广泛使用,利用数学理论将现实问题模型化,通过计算机去解决复杂的计算和推理过程,是对当代高校数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一个新的要求[1]。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学科的发展体现出了综合性和跨越性的特点,数学和计算机之间的交叉性和耦合性逐渐提高,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在数学学科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1 我校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的现状及原因
在对我校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及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低下,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较低,很难利用计算机将所学数学理论应用于现实问题求解。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原因有很多,可总结为几点:
1.1 传统教育对计算机教育的不重视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人们过多的重视有限的几门学科,并用这些学科的高考成绩决定学生的未来,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3]。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后仍然保持着啃书本的状态,在他们的脑海里认为,书本是根本,分数是最终结果。数学与计算机的联系在这些刚刚入学的学生心里没有任何概念。
1.2 专业课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我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计算机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较低。目前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总共只有6门,占专业课程的15%左右。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更低,只有两门计算机课程,只占专业课的5%左右,与之相应的是这些课程的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也是少的可怜。
1.3 教材老化应用性不强
现在学校数学专业所用教材还是过去传统教学的模式注重纯理论性,不适应时下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学生在生硬的理论中很难体会到现实的应用价值,也不知该如何使用计算机去分析模拟求知。
1.4 教师教学教法单一
由于长期受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一般比较注重理论的证明和推导过程,很少涉及具体应用。在教法上经常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被动式学习,从而形成教授——学习的固定模式[4]。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被动式学习的习惯,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
2 提高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必要性
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往往有两个方向,大多数的毕业生由于学习一直停留于理论层面,因此,多以进入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为主,从而形成就业面狭窄的局面,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难。另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从事不同方向的数学相关研究,但在考取研究生后也会因为缺少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不得不恶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计算机相关课程。
可见,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乎学生专业研究能力的拓展,关系到学生就业的空范性[5]。因计算机能力的缺失,束缚该专业的发展和适应性,导致学生失去发展后劲。由此,我们必须重视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举措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但是高校的需要,基础教育也要有所改变。从培养实用型可塑性人才的目标出发,高校数学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适当增大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比例。目前计算机课程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比例不足20%,而且多半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原本十分重要的计算机课程成了数学专业学生的额外负担,失去了课程设计的初衷。适当增加计算机相关课程,譬如《算法分析与设计》、《数学应用软件》、《数学建模》等,并增加计算机课程的必修课比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从专业要求方面强化计算机能力。
2)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自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量的专业理论需要通过自学来消化吸收。死读书,啃书本,仅停留于知识表面,缺少创新精神,限制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开放思维,善于思考,在自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从自身角度主动自发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创新思维是提高数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潜在动力。
3)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开设讨论小组。本科教学也应该借鉴研究生教学科研的优秀经验,在规定的课时完成以外,可适当地培养一些理论水平较扎实的、具有一定创新思考能力的学生,参与深层次的讨论研究,介绍传授数学应用的前沿研究动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技术对数学理论及其它学科研究的重要推动作用。让学生有兴趣且有能力参与进来。
4)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演示和实践一些教学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数学知识理论在现实中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
4 总结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学科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和推导,去分析、模拟和解决由数学模型所建立的实际问题,是对数学专业学生的一个新的要求,也是高校对该专业学生培养的一个基本目标[6]。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尽量多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从而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AvnerFriedman.对数学未来的思考——我们依然站在不断扩展的地平线的门口[J].数学通报,1999(2):25-26.
[2] 郑学良,苏岐芳.试论高师数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台州学院学报,2008,30(6):58-60.
[3] 高鹰.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J].广西轻工业,2009(8):203-204.
[4] 毕秀芝,宋丽艳.高师数学专业“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169.
关键词:教育技术;中职计算机专业;专业型人才
由于之前应试教育的扭曲使我国的中职教育形成了一种封闭系统,加上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忽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仍然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在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几乎失去了兴趣,长期以往便会导致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因此,在课堂中如何通过教育技术来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每位教师所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专业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1.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教育技术即通过创造、采用及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及和资源来实现提高绩效和促进学习的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符合的实践。其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意义:可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强调是的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实践操作。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更多的时候会转变自身的定位,从学生学习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一旦形成,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还可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⑵可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网络上有多种资源库,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在资源库中搜索教学素材进行编排而组成自己的教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进而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
2.教育技术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1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际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往往有部分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即使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常常会以CAI课件代替板书。这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可能一开始的兴趣较高,但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不能抓住教学重点,参透难点,更多是被那些过多的声音和动画所吸引,有时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便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如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3ds、AutoCAD等教学工具和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其可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于一体,具有诸多功能,如遮挡功能、文字拉幕、探照灯、拖放、涂色等。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应用借助白板的这些功能来为教学工作服务,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有所用。如在进行《word艺术字》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可利用白板将未经加工的字遮挡起来,再用探照灯突出加工过艺术的颜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用白板的前后置、对象移动、翻转等功能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随后,针对学校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教师可提出班级内的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比赛内容是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设计出文明广告,并通过word技术字对广告进行加工,时间为30分钟。教师作为评委对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分,并通过学生们自选出一批优秀作业,对优秀设计者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且学生还可在观察、分析、探讨中促进理解,打破他们原有的认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2.2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因此,教师可在完成一定的课程教学后开展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学生分组合作制造一些使用小软件。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分组前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及性别等方面最大程度将互补型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目的是利用学习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促进学生间的共同进步。活动开展时,教师应积极参与每一组的软件制作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全组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基础较差、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加强对每组软件制作方法的指导。同时,在合作方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其他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判断、善于选择、善于恰当补充其他成员意见的技能,做到共同进步。此外,除了在校园中开展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通过组织学生到社会上的一些软件公司参加义务工作,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适应社会的计算机岗位环境,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游刃有余。
3.小结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patter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matching issue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odes, and proposes the process and desirable change of applied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the thinking and practice results, hoping to inspire the relevant teaching.
关键词: 职业能力;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pplied skilled personnel;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73-02
0 引言
技能型人才也被称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一些可以从事一线工程实践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而非研究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心灵手巧,能够将业已研究完成的技术通过工程和项目的形式在行业、产业和社会需要时具体实施。因此其培养目标与研究型人才大相径庭,培养方法也以掌握熟练的工作流程,并在实际问题出现时能够依靠自己的工作维护实际流程的顺畅为目标。
近年来,随着行业技能专门化程度的提升,对技能型职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没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是很难应付技能型工作需求,这在客观上增加了部分适龄青年高中后进入高职学习。有鉴于此,如何培养职业能力也成为高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教学模式是教学工作的框架结构和顶层设计,对教学起着举足较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着眼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完善。
1 当代学生情况与特点
目前高职教育常用的教学模式大致有四种:①以学科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②增加专业课与实践课的改良模式;③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认证的嵌入模式;④校企合作企业教学为主的订单模式。几种模式因针对性不同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其突出的不足在于它们虽然照顾了学生学习的某些特点,但兼顾上也各有疏漏。学生特点分析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基础,也是“因材施教”精神的体现,因此透彻地分析学生的情况与特点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通过对2003年以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届学生的调查研究,虽然不同时段不同学科(文、理及对口单招)的学生略有差异,但总体都具有以下特点:有学好的想法但学习能力有欠缺;好奇心极强但探究精神不够;崇尚个性的张扬反对循规蹈矩的正统作风;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但吃苦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不足;自我意识较重且缺乏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
2 专业学习能力与改革需求
技能型人才最为重要的是职业能力,一般性地认为它由专业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方法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组成。
分析以上教学模式,学科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无法突破学生学习能力偏弱的瓶颈,容易造成厌学;改良模式利用学生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特点却又受限于他们这一特点,并且与企业需求结合度也不够;企业认证嵌入模式培养目标明确也不乏新鲜感,但受限于初期的号召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不均衡;订单模式是近期广受追捧的一种模式,其优点突出,但也受限于企业规模要求高和学生发展口径窄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不是说哪种模式绝对好或者不好,而是各种模式都有改革的需求,通俗地说就是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能力改善措施,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
3 培养实践分析与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很多方向,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主要有解决网络互连的网络工程方向和提供网络服务的网页网站及服务器维护方向。以网络工程方向为例,其职业岗位需求就是解决网络工程的布线、连接及网络设备的配置等网络互连互通问题。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两种建议,一是网络协议和原理是基础,必须先学好学精,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很快就陷入迷茫状态,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另一种观点是认为教学应以学生能连通网络为目的,跳过抽象、繁琐的网络协议和原理学习是可行之道,但毕业生反馈表明这样的学习缺乏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综合研究揭示这二种做法都不可取。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认为高职教学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应遵循以下流程。针对高职生学习能力稍弱的特点,在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采用改良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实践技能学习带动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会做的基础上,在兴趣的引领下掌握相关原理。
这一改变理顺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关系,仍然无法解决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定力不足的问题。分析表明这主要是受学生信息来源不足无法确定发展计划和个体学习不易长期坚持的特点所决定的,可以用课外学生团体的活动弥补。在和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协会形成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的局面,同时由协会的各级组织进行经常性的职业岗位宣讲,让学生尽早地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一活动采取了学生自我管理,专业课老师、辅导员顾问的方式收效很好。
另外,应该校企联合拟订教学计划,将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计划中。拟订教学计划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内容,以学分制管理制度为手段,以培养具有“勤、朴、敏、信”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根据“教研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坚持“两环节”即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类拓展环节。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7:3,选修课中的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为2:1,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6:4。同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开设“订单班”,基于企业的用人要求开办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真正实现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以分类教学为主,在学生了解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从二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教学,保证同学们学有所专、学有所长。针对兴趣爱好明确、就业计划稳定的学生开展订单培养,而对于就业计划不完全明确的学生则采用认证培养模式,特别是学习能力提升较快,且目标远大的同学,则全方位鼓励他们获取思科、华为、LINUX等机构设立的高级资格认证。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所有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各取所需地完成相应的学习,进入自己适合的发展轨道。强调学生为教学主体不是一句空话,特别是早期对专业理解不深的时候,高年级学生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大。
4 结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在教育界长期流传的格言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教学贵在得法,而得法又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新生调研、毕业生反馈都是了解学生的一系列重要手段,所需的只是花得了时间,沉得住气,教学方法的改革则必须针对性强,并保持经常性地调整。
参考文献:
[1]向威,基于学生特点分析与转换教师角色的实践教学方式[J].校园风采,2013,9.
[2]孟繁,谢联瑞,何向彤,钱辉.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构成与标准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3]唐君.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3).
[4]张桦,温显斌,王劲松.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
[5]姜华斌,张新民.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大学教育,2006(04).
[6]单强,徐兵.基于CDIO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
关键字: 非计算机专业《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双通道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引言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1]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的技术和标准不断出现,教材内容无论是更新频率还是更新幅度变化都很大。目前各高等学校根据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应用范畴,以及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来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为学生跟踪和学习多媒体技术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教师讲授多媒体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突出学科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又要体现多媒体技术的最新发展。
2.课程设置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采用“1+X”的方案,即:大学计算机基础 + 若干必修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选修课程时,各高校可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不同需求,制订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所以各高校应结合各专业知识体系和本专业应用计算机的特点,采用分类别分层次教学,可把专业具体分为电子信息、科学计算、信息管理类、辅助设计、基本应用五类。
3.传统教学方法弊端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内容多、课时少。它不仅要求教师传授基本理论,而且要求教师传授大量具体的应用和操作技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该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教师主要采用单方面讲授为主要方法,大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以讲解更多的知识信息量,但是由于操作速度过快,停留时间短,学生无法做好笔记。其次,过大的信息量不利于学生接受和思考,易导致学生疲倦。再次,教师面面俱全,学生以逸待劳,甚至连上机操作的素材都为学生准备得很充分,这使得学生生搬硬套,没有调动学生主动性、求知欲。最后,教师讲解实例制作过程没有系统性,学生不能灵活地举一反三。
4.双通道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各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的知识深度要求不高,而对知识面要求广,对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我校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改革教学方法,变被动教学为创新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1 研究性学习方法[2]
理论方面,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在高校的开展往往取决于具体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上,教师应提高自身学科知识,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应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
研究性学习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制定了相关的建议或标准,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基础教育的研究性学习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多媒体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考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制订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基础和后续课程的需要,既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与学方面,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各高校应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践体验阶段各高校需要将学生的主动探究与课程的知识传授相结合,将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多媒体技术应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案例进行系统的讲解,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理论和技能的保障。
4.2 案例驱动实践法[3][4]
案例驱动实践法主要用在实践教学阶段。所谓案例是指对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案例驱动实践法,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多媒体在多媒体系统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学会使用多媒体素材制作工具制作出需要的多媒体素材。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制作工具,使学生掌握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基本多媒体元素的制作和处理方法。在具体制作工具的选择上,教师应以传统、经典和技术相对成熟的工具软件为主;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教师既要注重某个素材制作软件的介绍,又要注重实用素材制作软件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素材制作的方法,熟练地进行素材制作。例如:教师在Photoshop的介绍中可以加入对文字素材和平面动画制作的介绍,在PRIEME的介绍中可以加入对音频处理的介绍等,这是进行多媒体系统开发所必需的。
5.结语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迫使各高校对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重新定位、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对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作出重大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秀杰.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2]王小根,陈刚.“多媒体技术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5,(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