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剂学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案例的精选与编撰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大量与药理学相关的案例素材,依据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典型性、涉及知识点等进行甄别,选取最适宜的案例进行撰写,分别形成完整的典型药理学案例文本,并明确标示各案例文本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和相关教材内容、拓展知识点。如设计的关于缩宫素用药方面的案例:一初产妇,24岁,孕42周,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9.4cm,头围33.6cm,腹围39.1cm,股骨长8.0cm,胎位正常,羊水少,诊断为过期妊娠,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2.5U,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0.01U/ml,初始每分钟不超过0.01U,每隔15~30分钟增加0.001~0.002U,最快不超过每分钟0.02U,直至宫缩达正常水平(规律宫缩)。请问为什么选择缩宫素,并逐渐调整剂量,而不是直接用大剂量?此案例涵盖了以下内容:
(1)明确诊断,是否有选用缩宫素的适应证?
(2)缩宫素的剂量控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缩宫素使用剂量不同,其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是不同的。
(3)应当考虑到缩宫素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子宫强直收缩、胎儿窒息或子宫破裂等。案例编撰应基于一定事实,结合实际,不宜复杂,简单明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知识点并能运用于实践中。
2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即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专业方向、层次等),基于案例文本分别进行教学设计,体现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学侧重点与实际需求。同时对案例的引入、阐述、拓展等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教学过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
(1)教师课前准备。指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熟悉所选案例;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重要信息、重要问题,初步构思课堂中问题导入和提出的时机;预测在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主观能动地开展讨论和分析,并在偏离主题时及时给予引导纠正等。
(2)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需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找出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抓住问题的核心,记下案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利用查阅教材、参考书及上网搜索等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案例教学的实施
预先准备好实施案例所需的各类材料,如PPT、病例事件、新闻节选等。学生分组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分析,课后总结整理;或者由教师直接将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进行相似案例的查询与类比。
4案例评估与修订
收集课堂教学后师生双方的反馈意见,对案例的适用性、新颖性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删改、润色、调整,最终确定案例文本。同时对案例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复论证,针对不同专业确定各案例最适宜的一种或数种教学设计方案。
5结语
[关键词]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探讨
1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及探讨
1.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制药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分析计算、工程制图、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校制药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先期课程《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中讲解。课程设计指导老师主要集中讲解设计要求,布置课程设计题目,在学生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和答疑。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平时成绩、说明书及图纸完成成绩的评定。
1.2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及内容要求
由于课程设计人数多,同时为避免抄袭及借鉴,题目不能雷同。因此题目数量要求较大。为满足要求,需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题目的选择。我们对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有来自经典、成熟的制药产品,产品形式上可以是合成药物、中药或者部分的生物制药产品等,如阿司匹林原料的合成、阿司匹林制剂车间设计。也有些题目是从教材、文献资料或其他兄弟院校等已有的题目中选择,还有些题目选自指导老师自身课题或与工业企业合作的项目等。从而在数量上满足题目不雷同的要求。制药工程设计完整的内容包括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热量衡算、设备的选型、车间布置、厂房设计及公用工程设计等。由于课程设计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有相当部分同学在毕业环节会选择毕业设计,因此在课程设计内容上没有要求学生对所有的设计项目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重点设计。如工艺流程、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布置等某些过程,将这些过程更详细、更深入的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要求根据设计内容撰写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具体要求书写规范、论证准确、逻辑合理、计算完整清晰、符合课程规范。同时要求根据设计内容绘制相应的设计图纸,如工艺流程设计绘制带控制点流程图(PID图),车间布置绘制车间平(立)面布置图等。
1.3指导教师的指导原则及过程管理
课程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基本的指导原则是:①采用启发式指导及答疑。课程设计内容繁多、题目各异,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不尽相同,更适合启发式教学方式;②培养工程思维。制药工程课程设计是与生产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最好的平台;③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工程设计、分析计算等多方面的能力;④理论联系实际。课程设计也是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最好体现,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程设计不同于其他课程的集中授课,学生分散进行。同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制力,因此加强过程管理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措施。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一对一的指导及答疑,并定期检查设计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答疑情况和检查结果及时给出平时成绩,同时通过答疑和检查还可以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直至最后完成,使课程设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1.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
课程设计的成绩评价体系包括平时成绩、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平时成绩根据指导答疑情况、设计中期检查情况及大作业给定成绩,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按课程规范给定成绩,三部分综合权重后给定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
2课程设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题目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易产生抄袭现象
虽然课程设计题目的来源形式较多,但在题目的选择上,目前传统的题目和借鉴其他院校的题目总的来说占比最多,而来源于生产前沿及教师科研项目的题目相对较少。这也导致了部分课程设计题目比较陈旧,不能与实际生产相切合,甚至个别题目可能延续几届学生来使用的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借鉴前几届学生的拷贝件,或通过高度发达的网络资源,找到相似甚至一致的题目,直接进行简单的修改。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不断的拓展和更新,让设计题目更契合当前的生产实际,还能避免和减少抄袭现象。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继续改进:①扩大与制药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企业是制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线,对制药产品的生产、市场需求等更加了解,通过企业途径直接获得相关题目的信息是拓展和更新题目最理想的方式;②增加老师自身科研课题及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相关题目数量的比重,老师科研项目往往比较前沿,学生可在课程设计同时了解制药的前沿方向;③可参考制药工程设计大赛题目,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是目前制药工程设计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制药工程设计类比赛。比赛我国大赛题目都是专家甄选的有代表性的题目,也是很好的设计题目的来源。
2.2指导及过程管理不到位
由于场地因素,学生查阅文献、绘制图纸等的限制,课程设计过程学生分散进行,指导老师数量偏少,同时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做到全程一对一的指导和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一方面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进行指导和答疑,如能力较差和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增加答疑和辅导的力度。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之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对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始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程设计。
2.3团队协作程度不够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课程设计正是实现该能力培养最好的载体。几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具有不同能力的同学协调工作,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小组中真正进行课程设计工作或者设计的主要内容的只有部分同学完成,少数同学在小组中滥竽充数,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实现团队协作又能避免类似情况还需进一步探讨。
2.4成绩评价方式可进一步改进
课程设计成绩评价很大一部分比重在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对于说明书和图纸指导老师在评阅的过程中很难做到逐项核检,可能有时不会发现学生的拷贝或者借鉴的情况,很难完全保证成绩的公平性。为此可以对成绩的评价方式做一定的改进,如增加大作业,增加过程的考核等。同时,我校在课程设计环节还没有实行答辩,今后可以采用答辩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敢拷贝或借鉴,从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及成绩的公平性。
关键词:中药学“;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情境设计
一、中药学课程改革背景
(一)以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为依托
经过十年的历程,国家已经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从单一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变为既重视疾病治疗,又重视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综合防治模式。2013年,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以及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国际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心。
(二)以区域优势为立足点
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成为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中药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特色生物产业。依靠优越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原则,对濒危、珍贵物种进行引种和驯化,建立了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滇西高山药材、西双版纳南药、楚雄民族道地药材、云南施普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螺旋藻、云南哈珍宝三七种植有限公司等10个GAP中药材规范种植基地。
(三)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云南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各药企大量需求生产、销售、研发、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基层,医药相关专业的人员紧缺。
二、中药学课程改革理念
目前,高职中药学课程主要还是移植本科的教学模式,知识体系紧凑,覆盖面广,重难点多且零散,而且要在一学期完成,不管对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是挑战。教师只注重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实际工作,以及围绕什么、用何种方式来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重置课程体系成为教学模式转换的关键。本课程的改革将围绕项目(或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不再按章节划分,而是提炼主题,围绕主题设计课程,同时将学科知识具体到点,采用“动词+对象”或“对象+动词”的动宾结构来描述项目或工作任务。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内在认识结构和外来客观结构之间作用后形成的认识结构不断增加或改变的的过程。情境认识理论也在这方面达成共识,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构建的。因此,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识结构的经验去同化、迁移当前的新知识,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本课程的设计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着眼于培养职业竞争力。图1为课程设计理念的结构图。根据专业定位和岗位需求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专业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和特征来选取教学策略,授人以渔,希望这些策略能指导他们应对未来学习和工作。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收集经典的关于中医药传承的历史、典故、名家等知识,在课程中实现医药文化的交融渗透。另外,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学习风格、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影响着项目化课程实施的每个环节。有效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决定了学生如何来学习。教学策略是一种媒介,教师可以通过它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同时也是学习的策略,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取信息、掌握技能、明确价值观、学会思考与表达的同时,也是在教他们如何学习。当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时,正是向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获得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身心全方面发展又靠近了一步。
三、中药学课程总体目标设计
本课程改革是围绕中药相关岗位来设计整体目标。中药专业的高职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经营、新药推广等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能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常见配伍关系、中药的功效等知识。因此应突出中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实现“三位一体”,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一体。专业能力包括具有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药物性能、适应症、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的能力,具有归纳相似性能中药的能力及初步把握中药形态的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有政治素养、自学能力、人文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等。社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课程总体目标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四、中药学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把课程章节重置为按学习情境来划分(如表1所示)。每一个情境是一个主题,是一个行动过程,包括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等过程,能实现知识的回溯、迁移和应用。每个学习情境间可以有并列、递进和包含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有相应的载体,载体可以分为项目、任务、案例、活动、产品、生产过程等。学习情境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在学习情境中,中药学学习是由中药基本知识的理解到掌握合理用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任务作为学习情境的载体,设计了四种学习情境,因第四种学习情境信息量大,故增加了几个子情境,各子情境间为并列关系(如图3所示)。第二,针对以上过程,每个阶段所需要的关键技能重点不同,通过项目(任务)或方案训练,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第三,学习情境中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认知中药,形成三课堂(即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校外课堂)互动模式。
五、结论
中药学与其他操作性强的职业课程不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薪火相传,到如今,百家争鸣,新技术的应用不断给传统的医药学新的诠释,因此这门课程有着天然的社会文化背景。“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既强调了中药专业的能力培养,又体现了职业的前瞻性。创设情境教学,每个情境以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会主动获取信息、构建知识,克服了纯粹认知的缺陷。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下进行生活实践,提高职业竞争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热情、发挥创造,体验情感。
作者:杨晶 单位: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关键词] 课题制教学;课题的层次性;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83-02
在中国大规模引进现代设计教育的近30年实践中,已经从过去单纯的讲授式教学逐渐向更强调互动性、自主性、研究性的课题制设计教学过渡。然而在课题制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往往会过度看中西方的教学形式而忽略实施过程,略显形而上的空洞和机械。笔者认为如果在课题设置中教师能按照渐进性、个性鼓励、信息汇总与修正的次序由浅入深分层次设置每个阶段的课题任务,将会很好的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到设计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中。
在课题制教学的课题设置上,要充分认识课题制教学的优越性,这样才会抓住重点,不让课题制教学成为学生眼中的作业制教学。在现代设计教育强调的美育、技能训练、创意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上,传统的讲授与辅导方式更多的会将学生导向被动的模仿、创新勇气缺失的方向。教育家阿普尔说过,“那些排除了过程、排除了事件冲突的课程,……学生只接触到那些既成的理性经验,并形成对这些概念的确定无疑的态度,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不可能对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课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变化能力和发展能力[1],无论是单个课题的内容设置还是多个课题间的衔接,都要求其必须具有明确的阶段目的性、整体间的过程性,即课题的设置本身必须是有明确层次性和过程的互动性。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中引入课题制才能真正解决讲授制教学的弊端。
在一门课程的课题设计上,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要将课题分步骤、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呈现在课堂上,要坚决回避大而盖之的笼统性课题设置。其原因是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初学者对课程的认识是有限度的、对整个专业的认知也是有限度的。以“卡通形态日用品设计”课程为例,在做课程规划时首先授课者要理清这门课涉及的卡通情趣与城市文化、卡通形态的特征及设计方法、日用品形态设计的要点等重点诉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作为初学者,虽有激情但缺少办法和耐心这一基本情况,如何将他们一步步的吸引到整个设计、学习过程之中,是整个课程设置的首要任务。
考虑到该课程的诉求及学生情况,笔者认为卡通文化已经是现代城市文化中一个非常鲜活和重要的文化范畴,大部分学生均有切身体验,因此第一个课题不妨设置为“卡通文化的特征分析及现有市场应用”,通过该课题研究过程让学生深入市场调研,先将生活中不自觉的个人爱好逐渐导向理性的造型分析、情感诉求分析,在这一阶段主要鼓励学生去分析在形态上为什么卡通形态会可爱、城市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情感产品;第二步课题设置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提出“如何赋予日用品卡通形态及情感特征”,通过分组进行设计提案、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去学习掌握设计技法并提出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创新设计草案,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教授基本的设计技能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就是鼓励、激发学生在个人视角下对卡通形态的设计尝试;第三步课题设置应是深入式的,不再进行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创作,而是在学生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思维碰撞、设计交流后开始整合资源独立深化自己的设计提案,这样才能让整个课程既有前期的兴趣引导、头脑发散交流,也有后期的深化和细作。因此第三步课题为个人设计制作阶段,该阶段主要以个人的方式完善一个设计提案,可进行一对一交流辅导。
其次,在整个课题的规划上应特别注意课题的开放性、交互性,只有这样才能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自然而然的诱发他们对课题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这对传统教育背景下的中国学生极其重要。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教育类型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型,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许是合格听话的技术操作者、复制者,但难以成为大脑活力得到充分开发的创造者。而现代设计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其立足的根本是创新――创造新的形式美、新的交互体验、新的情感体验,这也是苹果、宜家等跨国企业的核心文化意识。创意需要长期训练更需要鼓励。如何设置好互动环节,提高课程进行中的互动性,将是促进自主学习和表达个性思考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而过于明确结果、缺少互动性和未知开放性的课题将导致学生忽略研究的过程、忽略设计过程中的乐趣而直奔结果,其训练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过度在意现成的教条经验,一个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因循守旧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
在笔者教授的“卡通形态日用品设计”的课题设置中,会在每一阶段的大课题里设置几个子课题,如“商场里的卡通文化”课题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市场调研,对现有的卡通元素产品进行分类,找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行业、目前卡通元素较少设计的行业,各小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观察以这种对立的方式将调查对象进行归类分析;“简化与夸张――异化后的熟悉面孔”课题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对象的特征,然后去除能够去除的细节,选择一种几何元素来重现该对象,简化后的对象要最大限度的突出观察对象给人的第一印象(即特征),该课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和体会现代设计形态美感;“动物的拟人化与情感传达”课题要求学生寻找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将其进行各种表情的简化、夸张并带入明确的情感传达,如哭泣的小熊猫、贪吃的小鸟、想减肥的小猪等等,要求学生首先要带入情感去观察对象,然后抓住特征传达出该对象日常不为人们所想象到的神态和情感,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抓特征和情感带入能力。以上子课题和其他子课题一起层层渐进,将学生引导进入整个课程的学习之中,虽然各个子课题内容不同,但基本原则都是强调立意的开放性即学生自利和个人角度解释课题的可行性、评价的互动性。即所有课题均公开讨论,教师只做引导性提问不做定论式的总结,可以反问、追问但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方案,这样更容易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有勇气去发散自己的思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设计,然而不断进行的设计实践才是最好的提高设计能力的方法,设计教育需要耐心容忍初学者的错误。因此笔者认为设置开放性的课题、强调互动性的问答且在互相的答辩中引导设计方向才能够更好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再次,课题制教学不等于完全放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2],在完成前期的引导、中期的鼓励互动交流之后,必须给整个课题一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有创新性的设计提案,即归纳与修正设计阶段。在前期阶段学生从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了解到了不同角度的设计提案和构思,最终整个课题要回归到个人,个人能够独立归纳、修正完善自己的最终设计方案。在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设计规范、产业规范、市场规范,因为设计另一个本质是批量产业化的、是服务于大众的,如何吸纳城市文化而又不丢失个人审美特质,是每一个设计工作者最终要掌握的一个基本素养。在课题的最后阶段笔者主要倾向于一对一的辅导,该阶段的重点是通过修改方案帮助学生学会取舍、了解行业规范并强调个人设计特质。
最终,笔者在多年的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将课题分层次设置、突出开放性与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很好的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作业量庞大(每天课后均有新课题任务)但教学过程流畅且课堂氛围积极、学生思维活跃,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团队协作、独立研究、形式美感、多角度思考、创意敏感性上均有明显进步。
综上所述,课题制教学首先要明确课题制的优点和核心任务,即:强调开放性、互动性、研究性并以此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研究、坚持创新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作为初学者不能在课题设置上一步到位、单纯求大求形似而忽略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不妨以大课题下嵌套小课题的方式,循序渐进、逻辑清晰、重点递进的将学生引入到整个课程的研究、设计学习与实践中来。这样对培养具有设计情趣、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本土设计师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相关的科学理论进行指导。课程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帮助把课程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其对于规范课程模式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对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特征入手,通过简单分析目前学前教育课程模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三大要点。
一、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简介
1.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义
关于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一个概念框架以及组织结构,它包含基本的哲学思想与管理政策、课程程序;还有人认为,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在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幼儿园的任务目标,而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式。现在,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概念是: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是用具有代表性的、简单的课程方案,其与幼儿园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环境相适应,并能对幼儿产生特定的教育功能的一种结构模式或者说是功能模式。[1]
2.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构成要素
(1)理论要素: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知识。这些学科理论的相互交叉,帮助教学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课程理念。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一定的课程理念支撑,这些理念帮助教学者在幼儿以及教学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2]
(2)目标要素:每一种课程模式在设计初期,都必须确定自己的功能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能够用该目标进行指导。
(3)结构要素:结构要素包括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课程结构,简言之,就是课程的类别、科别以及具体科目结构。本文所说的课程结构主要是指学前教育不同类型的科目以及所占比例。课程目标最终的实现需要课程结构的支持。[3]
(4)系统要素:课程系统仅仅是学前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不同的课程模式其特点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课程模式应建立不同的支持系统。
(5)环境要素:一种课程模式往往只能适用于其所对应的环境。该环境是构成课程模式的背景要素,其包括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环境,具体来说,宏观环境是指大的背景环境,如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经济、文化等;中观环境指的是该区域的文化以及经济、政治背景;微观环境指的是该幼儿园所拥有的软件以及硬件设施。一个完善的课程模式,必须具备这三个层面的环境。
3.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特征
课程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整体性特征,课程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其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以制定的目标为导向;平台沟通性,课程模式的出现,将课程基础理论与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调整课程模式,促使课程理论更好的指导课程实践;可行性,设计的课程模式最终是要投入到课程实践中,因此,其必须具有可行性,既能够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促使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有效性以及相对性,特定的课程模式都适应于特定的环境,其所发挥的作用都是相对的,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其作用的强弱也在不断的变化。
二、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
1.照搬国外的学前教育模式,缺乏深入了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外学前教育的优秀的课程模式,如蒙台梭利教育法、方案法、项目活动教学法等,被引入我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的幼儿园在设计课程模式时,仅是生搬硬套,并没有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效果大打折扣。[4]
2.盲目跟风,缺乏明确定位
现阶段,课程模式逐渐呈现出个性化、本土化的趋势,然而,在实施工程中,部分幼儿园盲目跟风,过分追求个性化发展,却没有深入的研究课程模式的特征以及内涵。部分幼儿园一直在不断地学习新的课程模式理论,却忽略了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导致课程模式改革流于形式。
3.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压抑幼儿的天性
幼儿园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满足幼儿成长中精神、身体方面的诸多需求,激发他们对于世界万物的好奇心,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幼儿园却开始想幼儿传授小学的知识,如加减法、汉语拼音、汉字等,并给幼儿布置了很多的听说读写之类的家庭作业,这导致幼儿对学习过早的丧失兴趣,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5]
三、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要点分析
1.制定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
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确定目标。当然,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例如,对幼儿的兴趣爱好、身心需求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同时,目标必须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独立人格为核心。
2.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模式的主体,是设计的重点部分。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提升课程模式的效用。在设计课程结构时,必须事先对目前幼儿园的课程结构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掌握其存在的优势以及缺点,从而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其次,还应根据调查结果,对课程结构进行总体规划,对课程开发进行全程指导。
3.根据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
根据课程模式的五要素进行课程的设计以及开发。首先,其设置的课程必须紧扣教学培养目标,选择的课程必须满足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同时,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幼儿认识社会。
四、小结
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时,必须围绕幼儿的需求展开,充分掌握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构成五要素,在调查幼儿园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幼儿园的发展目标,从而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并根据课程模式构成五要素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改革
1引言
标志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其前身可以笼统称之为符号,上可追溯至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标志,以简洁易懂为首要目的,以一个图形的形式表达着一定的含义,并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发展的同时更加加快了标志设计的蓬勃发展,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在教学方面却有着诸多的不科学,自建国以来,标志设计的发展一直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所以学生很难真正学习到标志设计中的精髓要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才不得不进行,而且要快。
2注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思维
第一,不管是在标志设计的教学中还是实践上,老师绝对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开展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时,老师要对标志设计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和解说,增加学生对标志设计的兴趣感并积极投入到对此的学习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第二,加强整体的学习氛围和团队意识,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标志设计的积极性,整体的学习氛围浓厚,更容易使学生悟出标志设计的真正内涵并由此创新和大胆猜疑,加强学习氛围能够很好的为学习标志设计扫清一部分障碍;在增强团队意识方面要组织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好处,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迎难而上、攻破标志设计的技术难关,从而将这种精神带到以后的集体活动中去。第三,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增加创新思维的学习,不仅要让他们学习书本知识,更关键的是要让他们实践,要给他们创造一些机会,在标志设计的一些技术难关案例上面,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在标志设计的手法、风格、布局的学习中,不仅要给他们理论上的知识,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例如找一些厂家商家进行合作,让学生们按照其要求进行标志设计的创作和加工。
3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结合,中西方观念相结合
第一,现代人的观念已是前人所不能及,更加开放、更加乐观是现代标志的体现,世界各国在标志设计上无一例外地选择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中国,我们更不应该抛却传统文化不顾,只重创新而不切实际。标志的前身是符号,而对于符号的演变和发展,炎黄子孙更有发言权,中国的符号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社会,最开始是图形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含义,中国的汉字也算是标志的一种。原始的汉字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标志图画,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漂泊流传至今,我们应该继承发扬。第二,在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老师更应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将自己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与标志设计的课程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中国传统的标志设计理念融入现代标志设计,让现代标志设计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标志设计元素。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更应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站在中国优秀传统的山顶之上,才能眺望到更先进、更优秀的标志设计知识。第三,对于标志设计这个领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认知的不同,所以,要紧跟时代的大潮流,在标志设计的教学改革中,不单单要做到以我为主,更要做到中西合璧。世界是一个文化大花园,标志设计的知识极其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灌输必要的西方标志设计知识非常有必要且极其重要。因此,对于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4多方式展开教学,多渠道进行设计
第一,在高职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多途径、多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标志设计的学习中来,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举行集体讨论活动、布置一些创新型的标志设计作业。必须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任何的教学方式都属无用。第二,所谓多渠道的进行设计,则是要跟上文所说一样,与一些当地的厂家商家进行合作协商,让学生根据要求定期做出标志设计的作品。在与当地厂家的谈判中,最好要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让学生主动加入到其中。在定期做出的标志设计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褒奖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对比。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更应在作品的标志设计中运用到新媒体,充分发挥电子产品的作用,让标着设计课不是那么的简单乏味的去学习理论,而是利用电子作图软件进行一些标志设计,这样的话也许可以事半功倍,更显实用性。
5结论
在现代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任何的学科都是在为未来的创新打基础做基石,尤其是标志设计课程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大到企业、国家,小到个人,都离不开标志的设计,因为它是一个身份的代表物。市场是多变的、经济是多变的,那么,标志设计绝对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只有创新改革才能适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标志设计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成丽.高职院校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之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3):150-152.
[2]陈宝菁.高职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109.
[3]齐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深化高职教学改革——《标志与VI设计》课程开发研究[J].前沿,2013,(2):195-197.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1-0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感情知性理性。传统的语文从感性经验开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形成“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形状,并未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要使活动过程由知性上升到理性,在活动课设计时必须找准以下几个支撑点:
支撑点一:创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关系。”这句话就揭示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特点,即知识的获得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自己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因此老师在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主动探索,主动上好语文活动课呢?我认为创设较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开展好每一节语文活动课。例如:我在上完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主题课文后,开展了几节围绕主题“声音”的语文活动课。一节活动课的内容是“噪音的危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都参与活动中来,我在开展活动前,就用音乐渲染来创造情境,我先播放一首轻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学生听,所有学生都认真倾听着,我也和学生们一起被美妙的声音陶醉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讨论美的声音的好处,在学生们全员参与的条件下,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再接下来,我用反问提出活动的主题“噪音的危害有多大?噪音有哪些危害呢?”一下子,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我只稍加组织,学生们就很快交流讨论出了许多有关噪音危害的有意义的知识。而学生们这节课所得到的这些知识,要是用传授的的教学模式,是靠我个人几节课也讲不好的,学生也掌握不好的。再如:“听声音编故事”活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全都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要救编井,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真知的目的。只要懂得创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活动课中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方法创设合量情境,必然使得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支撑点二:重实践,贴近生活
低年级语文活动课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掌握、运言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的实践活动中亲自去“做”、在“做”中学习、运用语言,可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是多么的必要。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自立”单元中开展的“我会做家务事”活动中,我先跟学生们说,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到你们家去进行家访,到时你们可要把自己做家务事的本领显出来哦,我要亲自看一看的,并且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学做一道家常菜,到时我可能会品尝的。这一活动讲究的就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通过学生实践以后,我再来组织活动课,简直轻松自如,学生不但会做一些小事,还懂得了帮家人做家务的意义。自从我开展这个活动以后,许多学生更愿意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有的学生时常问我什么时候到他家去家访,到时好一显身手呢。在一次作文练习中,我又利用这一活动,布置学生们写一件自己动手的小事,在习作前的交流上,学生们个个都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说起来也特别有味道,觉得越说越有兴趣,写作起来一个个信心十足。结果这次作文成绩效果显著,每篇学习作都很充实,每件事记叙得也都很清楚。又如:我在植物单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植物,热爱自然。我在上语文活动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活动课上来,结果在活动课上,我检查到各种相关植物的作业,并利用这些作品上成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有的同学带来了小花,并且用花盆栽得好好的,有的带来了小树苗,有的带了小草,还有人带来了种子。通过学生们各自的介绍述说,各种植物的特征,用去等都能很好的被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后,我又把这些小花,小草,小树,留在教室,并将种子用小盆装满土,种在教室,让学生们继续观察发现。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许多。在这些实践性的语文活动课中,学生们的独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支撑点三:拓资源,丰富多彩
语文活动课如此重要,只有结合教材,结合校内校外资源,更多地开展活动课,变老式的传授学习为多样式,变枯燥的死记硬背式语文学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更好的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校的语文活动课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用心去挖掘,就有取之不尽的活动内容。例如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开展了不小这样的语文活动课,为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春天,我利用活动课,带学生爬山,开展面对大山进行空山回应的活动;夏天,我还学生观看清澈的小溪,嬉戏凉爽的清泉;秋天,我和学生们登上山顶,感受心旷神怡的感觉……当然有许多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但这些活动只要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开展,通过合理的设计,一定有助于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总之,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因为它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助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我认为只要知道语文活动课的重要性,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时,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注意到激趣、实践、多彩这几个方面,语文活动课是一定能开展好的。
一、综合性大学开设舞蹈课程的背景
根据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确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的尤为重要。近几年高校就业率呈下滑趋势,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和接纳也凸显矛盾。综合性大学对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煞费苦心,不断地完善培养模式和教学目的。在此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对课程的设置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除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加入了大量的选修课进行补充,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舞蹈课程要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有效的开展和学习,首先必须明确自身教学的定位。如今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舞蹈专业,对于专业教学来讲,自然不必多说;但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讲,舞蹈的普及还需提高,教学还需考究。针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性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舞蹈选修课,对于舞蹈普及来讲,在大学中推进,无疑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就如何在大学课堂中教好舞蹈课则需要大家的共同探讨。
二、综合性大学对舞蹈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对大学教育来讲显得至关重要。一所大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则有所不同,而普通综合性大学学科内容涵盖面比较广,社会进步比较快,面临的挑战就较大。对培养方式和课程的设置,各高校进行了大面积的教学改革。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舞蹈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必不可少,而对课程的设置还需完善。
1、找准定位,普及推广舞蹈课程。
综合性大学舞蹈课程是面向普通的大学生,属于大众舞蹈教育,处于推广和普及阶段,学生对舞蹈课程来讲仅仅是停留在观看和臆想的层面,而真正付出实践来学习的还是少数。怎么让大多数同学对舞蹈产生兴趣,并积极投入到舞蹈课程学习中来,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学校内有文艺社团、协会等都是一个宣传和普及的渠道,而综合性大学中舞蹈专业的学习和演出则是对舞蹈的一种升华;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推广,更重要的是普及,消除大众对舞蹈艺术的“高不可攀”和“望而生畏”的尴尬境界,继而替代的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大众艺术。要消除这个误区,需要很多的媒介和推广,才能让更多的普通学生接受和融入到舞蹈的魅力之中。
2、抓住时机,完善舞蹈课程设置。
在历史的进步和变革之中,大学的精英教育也逐步向大众教育进行过渡和转变,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国民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并依此为契机,舞蹈艺术的普及变得尤为重要,在已有的舞蹈学科为背景的前提下,完善对普通学生舞蹈选修课程的设置变得亟不可待,要充分把握时机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出努力。在综合性大学中,现有的舞蹈课程并不完善,通过调查而知,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仅仅是舞蹈欣赏课程,其他的舞蹈课程几乎没有,这样对舞蹈艺术的普及有很大局限性。通过对舞蹈课程的完善,增进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养,完成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在课程设置中,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舞蹈的模式进行,对综合性大学舞蹈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要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同时还需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可,这样才能使舞蹈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不可替代。
三、对综合性大学舞蹈课程教学的探讨
前面提到了舞蹈课程的定位和设置,无疑提高了对舞蹈课程的具体操作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讨。通过调研发现,综合性大学对舞蹈知识的普及相当的匮乏,源于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舞蹈师资的缺乏。大部分高校都是以理工科为主,对艺术类教育和普及重视不够,师资严重匮乏;第二,教学场地限制。舞蹈欣赏课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而专业素质课却无法满足。根据舞蹈专业教学的特点,对专业课教室的要求较高,学校不能提供专门的舞蹈教室进行课程的教学;第三,教师和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度不高。在当前很多中小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在大学中进行素质教育课程推广时无法学习和胜任;第四,课外活动需求不高。舞蹈动作的繁琐和对身体协调的要求较高,一般大学生活动对舞蹈的参演不高,导致舞蹈无法推广,虽然有一些社团去参与,但缺少专业的老师和团队去辅导,导致舞蹈活动在其消亡。综上所述,影响舞蹈课程在大学中的推广和学习的根本需要从源头上解决。无论是从软件还是硬件上,都必须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怎样设置课程,怎样对普通大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强化师资队伍,引进专门人才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一所大学的特色教育怎能少了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呢?况且是在实施学校定位中的培养模式和对素质教育的贯彻之中进行的。大学中的教学,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授课。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引进和培养针对综合性大学普及型舞蹈教学的专门型人才。一般的专业舞蹈院系毕业的教师接受了专业舞蹈的熏陶,对普及型舞蹈的教学不一定那么负责和钻研,针对普通的大学生来讲,无疑会考验老师的耐心和责任心,这就需要对教师的引导和对师资的培养,专门针对综合性大学的普通学生的舞蹈选修课的教学进行特定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广舞蹈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和认可。
2、增强教学设施,营造良好氛围
舞蹈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课程,对教学设施的需求也是按照专业进行,对辅助器材的需求虽然不像体育教学那般齐全,但学习各种舞蹈所需的器材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教学的硬件上达到要求,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兴趣,何况只是一门选修课而已,要怎么留住学生,创造什么样的学习条件才能吸引学生,我觉得在学分制的高校中,值得深思。
3、设置相应课程,激 发学习兴趣
综合性大学的舞蹈选修课的设置,对于这门课程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考虑的是舞蹈教学的定位,其实是受教对象,然后才是授课内容。舞蹈课程对于普通人来讲就只是和着音乐蹦蹦跳跳,但是在一门学科背后,舞蹈却是多种多样,变化万千。针对综合性大学的普通学生来讲,设置舞蹈课程则是一门学问。在设置过程中,不只是要推广舞蹈艺术,还需要参加更多的实践环节,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打破单一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在针对性教学的同时更好地使舞蹈艺术融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让同学们热爱舞蹈,激发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4、扩大影响力,提高参与面
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做的铺垫则很多。在推广和进行舞蹈课教学的同时,需要更多更高的平台进行宣传和实践。无论是针对舞蹈选修课的学生还是舞蹈爱好者,除了课堂的学习和实践外,还应开展更多的校园活动,把舞蹈上升到一个高度,谋求更多的人来参与,比如定期的校园舞蹈大赛、周末舞会、文艺晚会等性质的校内活动,也可以引进校外的舞蹈资源,例如:“动感地带街舞大赛”、本地的“舞动嘉年华”等等社会选秀和比赛,都可以设置在校园内,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增加他们的兴趣,提高参与面。只有在不断的改革和尝试中,才能知道舞蹈教学是否存在于课程中,学生喜爱的、积极参与的我们就应该提倡,这样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有积极的成效。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无论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对课程的设置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才能使学校更加进步学生更加优秀,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的高级综合性人才,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欢,关于高师舞蹈教育改革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2] 王中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刍议[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1
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自主是基础,合作是过程,探究是归宿.所谓自主,就是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把别人意志、想法强加给他们;所谓合作,就是让学生在协作中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协作中相互帮助,进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所谓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将来又会怎么样.要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精神,其任务不仅在课内,更要延续到课外,而学生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完成数学作业,是检查这三种精神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要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同样,这种人文关怀也要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自主是基础,而自主的源动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理性、严肃的特征,而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脸,学生见不到一丝笑容,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就更不要说教师会去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感受,甚至由此及彼地去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细节、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等,学生在紧张、凝重、被动的情况下的接受知识,怎么能谈得上身心愉悦呢?你给学生的课堂印象就不佳,学生怎么可能在课后满怀热情地去做你的数学作业?不偷工减料就是好事了.二是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本身要具有合作探究的特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筛选、优化设计题目,杜绝随意性,比如“……通过这些,你有什么发现?”这种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得到了增强.
二、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原则
要培养创新型学生,就必须要有创新型教师.数学教学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作业训练的内容及形式上.从内容上看,首先不能让学生做机械的重复运动,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需求,热衷于题海战术,结果搞得学生身心俱疲,更谈不上对数学还有什么兴趣,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在“精”字上狠下功夫;其次是布置的作业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让学生产生“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感觉;三是要善变,一些好的经典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成老题而不再经典,所以优秀的数学教师总是善于从这些经典的老题中提炼出精华,加以发展、创造,又变成新的经典了.从形式上看,数学作业历来总是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但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还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变性,比如与父母合作互动型、社会实践型、网络查阅型、动手制作型等等,通过形式的不断翻新变化,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觉得数学不仅是静态的,其实它也是可动的,可操作的.
三、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反复性、连续性与前瞻性的原则
所谓知识的反复性,就是要强化知识的再现,数学学科知识的线性特点很强,哪一个环节知识点出现断档,再接受新知识就变得不再顺畅了,所以教师在传授新知识、布置新作业的同时,一定要让已有的知识反复再现,再现的频率高了,学生知识的巩固率就高了.所谓知识的连续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时间上的连续,既已做作业和新做作业前后之间的联系,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之间的联系;二是空间上的连续,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网络性比较强,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将尽量多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面,比如说将函数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整体观强了,做作业时思维才能大开大合,开合自如.所谓前瞻性,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作业,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知识点的延伸、拓展与迁移.现在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课堂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四、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注意分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