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

第1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的现状,对高校校园网络平台进行了功能设计。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集知识生产、传播、创新、应用于一体,知识是其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知识管理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管理模式,已成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知识管理是指以系统的方法发现、选择、组织、摘取信息,并向需要知识的人传递有用的信息。它包括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创新、反应能力和效率。对于显性知识,高校可通过通常的信息管理手段进行搜集和整理,但对于隐性知识,高校就只能运用知识管理手段来获得和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对知识这一战略资源进行争夺和有效利用的一种手段,是实现显性、隐性知识共享而提供的一条途径,其目标是充分挖掘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同时通过知识运作创造价值,因此,应把对知识的管理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焦点,通过完善的知识管理来实现高校建设的系统化、协作化,提高自身研究和开发的能力,加速多门类学科体系边缘知识的开发、认识和研究进程,省研发的时间、人力和经费。知识管理的应用将会对中国高校的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将高校中的显性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存储与管理,它要求把信息、活动、人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人际系统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信息基础建设是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也是构造知识交流网络的要求,因此必须建设一个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将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桥梁,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利而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1 目前高校校园网平台建设的现状

1.1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丌,E—mail。BBS和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筹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重硬件而轻软件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力度大。

1.4领导方向不明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基本功能设计

2.1 动态信息与管理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学校基本信息、新闻、产品等;信息类别的增加、修改、删除,可根据需要创建多级目录或类别;根据信息性质设定浏览用户类别;文字、图片信息、编辑、删除;附加文档(PDF,WORD,XLS,PPT等格式)的与删除;信息应州(浏览、授权浏览、下载)类别的确定;信息页面集成BBS系统,网站户可针对当前页信息发表评论和查看评论;集成搜索引擎系统。

2.2 集成的文档管理

文档:在特定的文件版本前,用户可以制作多份草稿,而使朋者只能在信息门户上查找或是检阅已的文件。

文档审核:系统允许作者在文件时,自动将文件转给一个以上的人员进行检阅,审核者具有审核或拒绝文件的权限。如果有文件需要检阅,审核者便会收到电子邮件通知。

文档版本控制:系统将记录文件的历史,可帮助用户追踪文件的变更,并可为文档分配不同的版本号,以便以后的审阅和回复工作。文档协作:用户可以使用Office和HTML文档中的讨论特性实现内嵌式内容审阅,同时文件作者和浏览者也可以通过Web文件讨论沟通意见,而无需通过电子邮件讨论文件。

文档生存周期管理:用户可通过可选的审批路由特性创建私有的草稿,对其进行审阅和修订,然后再该文档,并对文档生命周期进行限定。

2.3 信息搜索

搜索中心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它根据操作者的权限,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资料进行集中搜索,用户可以在搜索中心找到系统中允许其搜索的全部信息。

个性化门户设计:提供每个不同的用户以个性化的用户人口,让每个用户都可以方便地看到跟自己有关的信息,如需审批的文件、已审批的文件等,将知识的沉淀和积累与员工的正常工作结合在一起。定制高校管理工作流程:系统允许客户依据自身需求及组织体系结构,设计适当的流程,并可通过流程进行文档跟踪与控制。系统提供的工作流引擎可容纳复杂的组织体系结构与角色定义,更可负荷大量的用户需求,让系统运行顺畅。

2.4 师生互动和知识交流

师生互动和知识交流是知识管理系统为所有教师与学生提供的一个交流思想、发表意见、将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通道。它由一个在线调查、论坛信息反馈等系统组成,通过师生互动和知识交流可以收集一些非正式的知识,然后通过筛选,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凝聚成重要的共享知识,同时为决策和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3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

3.1 界面层

界面层整合各个独立的平台,优化系统内容,负责知识管理系统巾信息的输人和输出。它把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措施连接起来.并使员工创造、表达、使用、检索并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架构中的最高层。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唯一能与最终用户直接交互的层面。

3.2 访问与身份验证层

这一层的主要作用是对合法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并负责下面几层的安全以及访问权限的控制。下面几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1)访问权限:对不同的用户应授予不同层次的数据访问权限,比如只读、可写、可编辑和可删除。

(2)防火墙:在内联网与互联网之间构建防火墙,并通过模拟攻击来测试防火墙的可靠性。

(3)备份:进行系统复制,建立缓冲区域。对信息进行复制的目的是为了在遇到灾难性的打击时能够迅速地恢复,重建数据。通过网络来进行备份非常划算,并且也非常安全。

3.3 协同过滤与智能层

这一层构成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处理巾心。为知识元素(称为可付诸行动的信息单元)增加标志和元标志.智能可能是在各种各样的web应用巾最能产生人工智能的工具。

3.4 应用层

应用层的工具使得信息能够集成,这些信息包括隐性的信息源和显性的知识源,有助于仓建和共享语境,以便于做出判断,例如:头脑风暴会议、问题求解、思想产生和战略计划会议。

3.5 传输层

这一层至少包括以下这些组件来支持知识管理网络平台;贯穿整个组织的TCP/IP网络;I台总是在线的互联网服务器;1台POP3/SMTP或邮件服务器;可以支持远程通信、反问和连接的虚拟个人网络设置。

3.6 中间件与集成层

集成层是将遗产数据和现有的新系统进行整合的一层。中间件层的功能是实现新旧数据格式之问的转换,一般通过web前台来实现的。

3.7 存储库层

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最底层是存储层。这一层主要包括了运行数据库、讨论数据库、Web论坛的记录库、遗产数据、数字和数字化文档存储库以及对象存储库等一些孤立的分散分布的数据孤岛都存在于这一层中。在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中,越往上走,这些存储库都会和一些语境、隐性知识结合起来。

第2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王永昌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信息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该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平台的需求分析,以与SMS为技术手段,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借助短信息服务技术,主动实现计算机网络与用户移动设备间的数据通讯,使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应用系统由被动式向主动式发展,提高了平台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SMS;GSM;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34-03

1 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发展的现状与主动式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1 职业学校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发展现状

我国各级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及其应用已经历了十年之久,正逐步发展成为以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籍管理、总务后勤管理、资源库管理为主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实现了教育信息及资源的互联与共享,给学校的校务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办公、师生交流等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这种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系统的信息、管理、查询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校师生获得信息必须通过PC终端和网络,信息的即时性、随地性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许多学校往往通过各种管理考核手段,迫使师生及时访问校园网络应用平台获取各种校园网络信息,很难最大限度的发挥平台的效益。我们称这种校园网络应用平台为被动式的信息平台。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特别是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行业相继开发实现了借助短信息技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费用低廉等特点的应用系统,比较流行的有家校通、校讯通等成功案例。本人研读了这些成功案例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手段后,充分感觉应用短息技术设计一个适合职业学校情况的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1.2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建设的优势

1)开拓校园网络应用新思路:一直以来职业学校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常以单纯的WEB应用的形式存在,而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则只要有一部手机,用户便可以收到相关的会议通知、教务信息,以及查询相应的教学安排、课程开设、日课安排、学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原先只能在联网电脑上进行的操作,用手机短信息技术来实现,是WEB应用在移动通讯设备上的延伸与补充。可以说开拓了校园网络应用新思路。

2)突现信息应用平台的服务质量: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运用该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师生发送公告信息,会议信息、教学安排、科研情况、文件收发信息等。师生也可以借助手机短信息查询与自己相关的课程信息、成绩信息、人事安排等。通过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为办公、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提供一种及时、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变被动信息访问为主动的信息服务。

2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模块设计

在分析了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实施的必要性之后,我们着手进行总体规划,进而从应用模块设计方面进行分析。

2.1 总体规划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总体规划成四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层、业务层、接口层、应用层。数据层是指校园网络应用的后台数据库,主要为整个系统提供数据来源,包括:用户数据、短信息收发数据、学生信息数据、教学管理数据、科研管理数据、后勤管理数据、行政管理数据等。通过它实现用户注册信息的存贮,短信息收、况的存贮,各种业务数据存贮。功能设计层,则根据接口层的需要,完成对数据层的各种操作。接口层是由软件系统、网络、通讯运营商提供的接口环境,包括,WEB应用接口、计算机编程接口、数据库编程接口、GSM终端编程接口等,通过此层实现用户与业务层之间的联系,使用户的操作带至业务层进行实现,而返回至用户层的数据则由该层传递。用户层实现的呈现在用户眼前的各种系统功能,是其它三层协同工作后在终端的体现,用户层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其它等用户的各种操作界面与操作功能,图1所示的是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总体规划层次。

2.2 应用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的总体规划,我们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主要应用模块,及相应的短信息提醒。主要涉及行政管理、招生管理、教务管理、教科研管理、学籍管理、家校系统、总务后勤管理、资源库管理等模块,以及专门的信息查询接口。下面对各模块应用的功能分别进行介绍。

行政管理模块:包括学校各部门的通知公告、会议情况、主要文件等信息的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通过本平台通知公告、会议信息;教务处管理员选课通知、考试通知等其它教务信息,这些信息一经会对相应的人员进行短信息提醒。

招生管理模块:招生管理模块实现了新生的报名录入,录取考场的安排,录取通知书的制作,录取调整等功能,该生一经录取,会有一条录取提醒的短信息发至家长的手机里。

教务管理模块:教务管理实现了包括课业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操作。当课表排定、课程任课确定、选课成功,这些信息便会发送到对应的师生手机里。

学籍管理模块:此模块含盖了成绩管理、成绩单管理、学籍信息管理等子模块,此模块的成绩查询功能支持手机查询,即发送查询码后,系统便会在用户数据库里查询发送者的手机号,然后进行查询操作,把查询结果回复至该手机。由于学籍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限定以注册的手机号作为查询关键字。当每学期成绩一经确定,也会以短消息的形式提醒学生。

家校系统模块:家校系统模块主要实现了家庭、学校间的联系,同时也作为学生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校园网络的入口。在这个模块中,家校通知有短信提醒功能;同时家长可以通过相应的查询码查询自己孩子的成长档案信息。

教科研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对立项课题、论文等进行管理,以及科研动态信息,对于课题研究、科研动态信息,支持短消息提醒功能。

总务后勤模块:此模块主要实现对校产的管理与维修,当用户一条报修信息时,维修人员的手机里便会产生一条提醒信息,维修完成,维修人员确认维修后,会有一条提醒信息发至报修者手机。

资源库管理模块:这个模块实际上是校本资源库和个人空间的整合,用户通过该模块管理个人资源,管理员通过该模块管理学校资源,同时实现了个人文件的存贮和用户间的文间共享功能。所以当学校的资源增加时,会向教师进行短信提醒,用户间传递个人文件时,也会进行短信提醒。

这样,在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各模块中,溶入了短信提醒与短信查询的功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使移动终端成为校园网络的延伸。

3 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技术实现

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技术实现分两部分,即以WEB应用为基础的网络应用平台的系统设计,和短信息收发服务的实现。而成熟的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在网络应用领域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用它来实现网络应用平台的WEB应用是最适合的;而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息服务是GSM系统提供的一种GSM终端之间通过服务中心来收发信息的应用服务,短消息的收发都是通过GSM短信息Modem的AT命令来实现的,运用这种技术使平台的短信息收发服务成为可能。

3.1 基于的WEB技术搭建平台应用。

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的主体采用和SQL Server2000开发。通过提供的数据控件与后台数据库联接,在系统研发的过程中通过数据中间件的形式实现数据交换。是编译型的系统,经过编译后的WEB应用程序会使系统在多次访问时速度上有极大提升。SQL Server产品是一个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它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都是有口皆碑的,所以常用来搭建、部署数据处理要求较高的复杂应用。

1)用户、手机号、信息三者联动的设计:本平台的多数信息与相应的用户具有对应关系,而用户名和用户的手机号又是邦定的,所以管理员通过网络登录后,对办公信息、教务信息、科研信息等进行与处理后,系统便会把的信息以数据记录的形式写至短信消息池,收发模块会根据信息与用户的关系,单发、组发、群发至相应的用户。除此以外,用户间的文件共享、信息交流,也是通过写短消息池的方法实现。同样的原理,用户通过手机短消息进行查询操作时,系统会把手机号转换成用户名,系统以用户名为索引进行信息的查询,把所查到的信息写至短消息池。从而使信息的组织,通讯的组织,做到统一有序。

2)以师、生为主体的信息关联设计:本平台遵照数字校园开发原则,以知识管理的做法来实现信息的关联设计,资源系统、网络空间系统、科研系统、教务系统、家校系统皆以师、生为主体的信息关联。具体做法是课程信息,教师的信息,如教案、课件、论文、共享文件、科研项目等信息以教师用户为索引,而与学生相关的学籍信息、成绩单信息、空间内的文件信息也与该学生用户也进行索引,这样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用户,用户一经登录后,也就决定了该用户所具有的操作仅限。

3)操作骤最小化的实例设计:本平台面向用户的设计尽量做的操作简单,从而方便使用与推广,重视信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的设计犹为重要。如学生的选修课报名系统的前端程序,则无需用户输入信息,只需选择所报课程即可。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在学生用户登录后记下该用户的ID号,而用户的ID号则是一个唯一性的字段,根据ID号进行查询,自动填充姓名、性别、学号、班级等项,把选修课库里的所有课程加载到一个DropDownlist控件里,生成课程控件。

特别是排课功能的操作时更是体现了这种最简化的设计,我们实现了课表的所见即所得的形象操作,单击相应的时段区域,便会产生两个DropDownlist控件,一个是课程名,另一个是根据所选的课程名而产生的教师名,只要这个教师在该时段没有任课,这种选择便会生效,如果所选的教师在该时段已有任课,则系统会出现相应的提示。其实,该平台的学籍管理、成绩单管理、家校联系模块等都能体现这种人性化的设计。

3.2 短信息收发技术实现

短信息收发技术主要由GSM短信息收发软件和短信Modem硬件组成。短信息收发软件通过定时读取消息池中的信息,一读到发送信息,就使用AT指令由GSM Modem硬件部分通过GSM网络发送给相应用户的手机或终端,同时做好日志记录,用以信息备查。如果在读取消息池中发现接收到的信息时,系统则会读出相应的操作码,操作码是一个十进制数,不同的数值代表着不同的模块,如“0”表示通知公告模块、“1”表示课程安排模块、“2”表示成绩查询模块等。系统根据用户使用的手机号进行一系列的查询操作,然后返回操作码和用户相对应的查询信息,由短信Modem实现发送,这样用户的手机上就会收到需查询的内容。(短信息收发技术实现流程图如图3所示。)

3.3 系统接口技术

在服务端本平台是通过数据库系统与技术来实现WEB应用,从而搭建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校园网络应用平台;而另一方面,我们通过SMS技术以GSM短信收发软件和短信Modem硬件,架设了一个短信息收发终端。信息服务端与信息收发端通过GSM短信Modem的接口技术进行数据交换。

本系统的接口模块选用GSM MODEM 动态链接库进行设计,此动态链接库适用于WAVECOM、西门子、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支持标准AT指令的GSM短信息终端;在程序开发时,将sms.dll文件拷贝到系统安装目录中的system32文件夹中,然后便可以通过接口函数进行程序开发。本平台所用到的接口函数解绍如下:

1)初始化函数:Sms_Connection(Com_Port As Integer,Com_BaudRate As Integer, Mobile_Type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用于初始化终端与串口的连接,如返回值为0则连接终端失败,返回值为1则连接终端成功。

2)发送短信息函数:Sms_Send(Sms_TelNum As String, Sms_Text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向指定的终端号码发送信息,Sms_TelNum、Sms_Text分别传递接收的终端号码和发送的信息内容,Sms_Send函数返回0表示发送短信息失败,1则表示发送短信息成功。

3)接收短信息函数:Sms_Receive(Sms_Type As String, Sms_Text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接收指定类型的短信息, Sms_Type为短信息类型,0表示未读短信,1表示已读短信,2表示待发短信息,3表示已发短信息;4表示全部短信息;Sms_Text则返回指定类型的短信息内容。

4)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检测函数:Sms_AutoFlag()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检测连接的终端是否支持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返回值为0表示不支持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返回值为1表示支持自动收发短信息功能。

5)查询短信息函数:Sms_NewFla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查询是否收到新的短信息,返回值为0表示未收到新的短信息,返回值为1表示收到了新的短信息。

6)删除短信息函数:Sms_Delete(ByVal Sms_Index As String)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查询并删除Sms_Index为索引号的短信息。

7)断开终端函数:Sms_Disconnection() As Integer:此函数的功能是断开终端与串口的连接,结束对短信息终端设备的操作。

通过这些接口函数,可以架设短信息收发终端系统,收发终端系统可以和WEB应用共用一台服务器,也可以安装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只要能连上WEB应用的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即可。这样,通过及其数据操作技术、SMS及GSM短信息收发技术、两者的编程接口技术,便可设计成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各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院校)的不断发展,校区不断扩大,在校师生和其他人员对随时随地获得校园网络的各种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移动通讯的高速发展,使得短信息服务的费用不断降低。在这种形势背景下,我们来研究和应用职业学校主动式校园网络应用平台,将会给师生及其它人员提供更方便,更直接的信息服务,把校园网络延伸至移动终端,类同于实现了校园网络覆盖面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李小聪,段渭军,等.高校短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2010(12).

第3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3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

由于校园传媒能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实践机会,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大学生既是校园传媒的受众,又是校园传媒的参与者,有的参与了校园广播的编辑、播音和撰稿,有的成为高校校报的作者、新闻记者和通讯员,有的担任了高校电视的播音员、主持人,还有的成了校园网的维护者和管理员,他们在主动参与校园传媒的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为高校拓宽德育形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切入点。

4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校园传媒中能真实地得到反映

由于大学生乐于参与校园传媒的各种活动,他们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喜欢的人物、歌曲、关心的国内外大事,在网上发表的观点、意见,进行的各种交流、讨论,都能流露出他们真实的想法。这为高校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互相促进

在加强对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互相结合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探讨二者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问题,不断探索借助德育促进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和利用校园传媒创新高校德育的新路子。

1校园传媒是消除现代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中坚力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众传媒的多元文化以及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面对现代校园传媒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者单纯地采取“堵”的办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高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校园传媒这一宣传、教育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针对现代大众传媒中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来袭,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建东方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深层次的稳定的内涵文明,充实浅层次的脆弱的肤浅文明,充分展现高校的文明形象和人文精神,增强校园传媒的文化含量;同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代大众传媒的本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增强他们对现代大众传媒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2校园传媒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坚强阵地

校园传媒是高校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阵地,也是开展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因为,校园传媒直接面向大学生群体,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与大学生形影不离,并且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知识性等特点,所以它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相关德育信息随时通过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校报、系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职业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以及将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的信息,传递给大学校园的学子们,发挥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

3校园传媒已成为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校园传媒弥补了高校德育课堂教育的不足。高校可利用校园传媒各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德育的有序开展。校园报刊传媒具有易于收藏保存、随身携带、反复阅读、相互传阅等优势,高校可利用这一优势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做深度报道,刊登相关的理论文章,使大学生在阅读报刊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启发和鼓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高校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有着快速、灵活、生动、覆盖面大等优势,是高校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之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学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双重任务;高校广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引导他们的行动,配合课堂教育,完成教育任务。校园宣传栏是师生相互交流、沟通、传递信息、探讨学术的园地,它具有内容替换方便自如、常换常新、形式设计多种多样等优点,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宣传板面,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是学校德育潜移默化的催化剂。校园网具有数字化、高速化、交互性、全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真正地实现了把只有老师说教的“单向式”德育改为师生、生生交流的“双向式”“多向式”德育,把以处罚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式”德育改为以引导为主的“引导式”德育,把单调、呆板的“单一式”德育改为生动活泼、声图、音像并茂的“多样式”德育,把靠堵截为主的“封堵式”德育改为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德育。

4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高校德育取得实效

校园媒体作为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一直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它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单纯传媒,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网、手机等多种传媒;它由原来较单一的校内舆论宣传、文化服务等功能,发展到今天多样的社会化、开放性、人文性、信息化导向性等功能;它由过去大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发展到今天的“主动吸纳式”;它由原来自身设置的单一栏目,发展到今天的合理、多样的栏目;各栏目的内容由过去的呆板单调,发展到今天的图文并茂;由过去单纯的纸质信息发展到今天拥有数字化等多种信息;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它将有着更大、更惊人的发展。从校园传媒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它的丰富与发展有助于受众获得更多的德育信息,有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及时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受到德育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德育信息;有助于德育工作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校园传媒的丰富与发展,使高校的德育信息和德育内容更广泛、更快捷也更多样化了,并且为高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校德育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如果惯用以往的一些德育理论、德育工作方法与途径,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校园传媒作为高校德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必须借助于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校园传媒,来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对校园传媒的发展规划做出统一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加大校园传媒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和整合校园传媒资源,为校园传媒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传媒的的栏目设置和主要任务,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德育信息,不断去更新校园传媒内容,以自己的特色去应对社会媒体的影响;对校园传媒中出现的不良信息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治。同时要实现校园传媒间的有效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构建校园宣传强势,以达到多个传媒之间相互造势增值、延伸各个传媒功能的目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有效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鄢万春.论高校主流传媒德育潜功能的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戴怡平.现代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的挑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葛晨光.高校校园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第4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第5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中小学校园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1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现状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各级地方教育信息网,互联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并连接市、省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形成省、市、县、乡一体化的教育网。

2 校园网在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设备安装不到位,配件不齐全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招标。最终由某个公司负责建设项目。中小学校只负责协助工作,具体不参与建设工作。最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验收项目工程。各个专家在最终验收时,只是对核心交换机、防火墙等主要设备进行检查。在保证网络能正常、安全运行的情况下就认定是工程合格了。这也是合理的。只是在实际运行中,管理员发现部分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比如个别磁盘、服务器柜上方的风扇等等。另外,部分设备自带的说明书、数据线等标准配置所附带的设施都没有。这为后来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但经专家验收已经合格了,所以再要索要这些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

2.2 各个学校缺乏计算机及网络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时数少,加之又是非考试课目,教育部门和各学校都不重视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的引进。造成好多学校没有一名专业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另外,好多学校存在着一种怪现象:计算机老师很多,却没有一个能真正懂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大多数是后来进修计算机专业的,属半路出家,工作以后为了混文凭,也没有进行系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根本无法胜任工作需要。领导认为能搞工作、干好工作的老师很多,却实际上没有一个能胜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校园网的管理工作与维护。

2.3 重硬轻软,资源匮乏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由政府出资,统一采购,设备在当前可以说是一流的。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学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单纯的硬件设备并不能叫做校园网,网络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软件来实现,软件建设应是校园网的核心内容。然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存在重硬轻软的倾向。有的学校认为配置越高越好,热衷于购买新高档机,盲目追求潮流,致使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成了显示办学条件的陈列品。例如,学生机房中无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教师在上课时无法控制学生上机行为,导致学生自由涣散,上课时聊天、玩游戏、上网。教师顾此失彼,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另外,教育资源网上的资源少之又少,而且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教师只好在互联网中寻找所需的资源。这样增加了教师信息检索的时间和难度。

2.4 资金的一次性投入,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全部是财政拨款单位,学校不收学费,经费由各级政府部门全额预算。建设校园网的设施同样由政府出资。政府部门一次性购买校园网所需的各种设备。各个中小学样无需资金负担。但在以后的运行中,管理与维护的费用由各学校自己出资。好多学校由于生源差,财政经费预算少,维护日常的教育教学开资的经费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来管理和维护校园网了。学校为了省电费和维护的费用,学校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只在迎接上级部门检查的时候启用。

3 解决的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教育主管部门(电教中心)应该加强各学校的监管力度。各学校网络管理人员也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校园网设备的查收与登记工作。同时管理员将厂家提供的所有硬件设备配置说明清单与实物进行对照检查,列出所缺设备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与厂家签订的设备售后服务承诺合同规定,及时联系厂商,进行设备的更换与完善。

(2)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多途径吸引培养人才,面对计算机及网络专业教师奇缺的现实,县级教育部门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到西部基层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制定的优惠政策要从待遇、政治地位等多方面具有吸引力,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把高学历、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让他们学有所用,推动中小学的校园网的发展。

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既要对他们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也要对他们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还要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现代教育的研究者和开拓者。使他们自觉地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3)结合各地实情并探讨筹集资金的成功方案,①惠普:租赁模式的先驱,租赁方式在国外已经被普遍接受和应用,许多即使有资金条件的企业也更愿意租设备而不是买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大量减少资金占用,而且对于那些高科技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快,淘汰也快,租比买更划算。

从2000年以来惠普公司与我国政府及教委签约,采用惠普租赁方式协助我国多所中学建立计算机教室,并参与了众多的校园网整体解决方案,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从全面的产品、完善的服务,到具体的信息中心、教育骨干网、校园网以及电子教室等不同的全面解决方案。

②整体解决方案,各级教育部门应投巨资实施“校校通”工程。在所有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建成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要拓宽思路,引进时市场机制。由于受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完全靠国家投入来发展计算机网络化教育是不现实的。而且,受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把握不够等原因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应用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引进市场机制。

在未来的实践中,校园网建设将出现以中小学为主体与公司、企业联合办学的网络教育模式。与公司、企业联合,中小学不仅可以获得资金和设备支持,而且可以帮助培训师资队伍,同时企业也能发开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课件,从而获得利润回报。

4 重视校园网的软件配套建设(资源建设)

由于在校园网建设中偏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的建设,结果造成“有网无车、有车没货,更缺驾驶员的现状”。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老师大量地编制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学软件,结果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基于这种情况,一定要从观念上进行变革,在校园网建设之初,要有师资培训先行的理念。只有这样,在校园网建成之后不至于闲置。

同时还要积极创建校园资源库。发动教师为校园网提供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改体会和学法指导,有选择地利用现有素材和通用平台,按照教学理论对媒体的要求,建立全新的、基于web的学科资源站点,这样的站点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和交互性,既适合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总之要加强开放意识、大资源意识,加强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玉芹.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5.

第6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环境因素;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和看法。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能;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它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绩效、工作积极性和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环境因素这一维度出发,探讨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物理环境、信息化环境、校风建设等人文环境因素对某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通过此调查研究,对于全面了解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现状,增强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向心力和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设计 

本研究从四个方面人手,即资料收集、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处理、访谈。资料收集是在充分查询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基础上,将环境因素分为物理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问卷设计是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按照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项指标设计出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主要根据高校教师总人数,按照一定比例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数据处理为了方便数据的统计和数据统计的准确性、真实性,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进行地一项工作;访谈是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教师在环境方面的满意度实际情况,就教师所反映的不满意情况向个别老师了解其具体原因。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是为了了解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具体环境因素。为此,我们大量查询了各种图文资料,期刊杂志。在此基础上,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划分为物理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 

2.问卷设计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环境因素调查问卷。问卷由两个部分构成,共3o个问题。问卷第一部分,由5个问题组成,主要了解所调查教师的统计学特征,如性别、婚姻状况、学历等。问卷第二部分,由25个问题组成,前15个问题主要了解物理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包括生活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工作办公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教室环境、教学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物理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后面1O个问题主要了解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学风教风校风等对教币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学校管理政策和其他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3.抽样调查 

选择某大学210名教师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5.23%;剔除其中存有多选或填写不完整的问卷7份,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96.5%。 

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运用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l1.5forwdows,保证数据统计工作的简易性、有效性和数据分析判断的准确性、真实性。 

5.访谈 

访谈主要是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就教师所填写调查问卷的具体睛况,向个别老师了解其对高校环境方面感到不满意的具体原因,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的分析、统计,结合某高校教师对高校工作环境满意度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总体分析、物理环境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分析、人文环境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分析。依照Likert’s5点赋分法,对问卷中A、B、C、D、E五项,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说不清、不太满意、很不满意进行赋分。选择“非常满意”的得5分,“比较满意”的得4分,“说不清”的得3分,“不太满意”的得2分,“很不满意”的得1分。利用excel和spss1.5软件处理数据得到,结果表明,环境因素总体上对不同性别、教授不同学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不大。他们对于高校整体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都感到比较满意,比较看重学校的文化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即看重学校良好的软环境。他们在这个集体中生活、学习、进行科研活动,感到很舒适。 

然而,由于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因素,按照不同标准大体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不同类型。某高校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同时又深受社会环境和其他周边环境的影响,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都与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环境因素对某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应主要从物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两方面进行探讨。 

1.物理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通过样本数据体现某高校大部分教师对目前校园整体环境感到比较满意,占68.39%,非常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各18.13%和8.81%,只有少数教师感到很不满意和说不清楚,各有4.15%和0.52%。 

本文主要从高校教师对校园规划合理性、教学设施配备、人均教学物资分配、办公环境、教师内部摆设及格局、教室采光通风情况、教室整体布局、运动场所及娱乐设施建设、餐厅卫生情况及食品安全、教学活动场所安排、校园周边环境、校园绿化建设、校园交通设施及服务等要素来考察物理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其具体的满意膀隋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物理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根据Likert’s5点赋分法说明物理环境因素使高校教师基本上感到比较满意。对所考察的每一个要素,都有近5O%甚至高于5O%的老师感到比较满意,只有在餐厅卫生情况及食品安全感到比较满意的老师低于40%。其中校园绿化建设使35.23%的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2人文环境因素影晌分析 

人文环境方面,主要从高校教师对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纪校规、校务公开建设、师生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校园信息交流及网络建设、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等要素来考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到,人文环境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比物理环境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教师在追求高质量的物理环境的基础上,对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享受也不断提高。其具体的满意度情况如表3所示。

同物理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一样,人文环境因素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总人数最多,其中对高校校纪校规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数最多,有54.17%。同样,感到说不清,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的也不占少数。 

四、对策和建议 

某高校的环境因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积极的,让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科研过程中感到比较满意。他们都热爱某高校这片热土,热爱本职工作,能够较好的适应学校环境.积极进取,对学校的发展充满希望。但是由于各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信息传递及学术交流机会少、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基于这些客观睛况,某高校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教学水平提高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尽最大的努力从不同方面改善不足之处,尽量满足教师需求,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1.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 

重视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力学条件,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配备齐全的教学和科研环境,为教师提供充裕的图书资料以及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技术手段,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具体改进措施有: 

(1)教师教学设备的配备。不断扩大校园面积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设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所有教室都安装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室计算机质量要有保证,内存要大,配置要高,实现台台能上网。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建立网管中心,完善图书馆及教师阅览室。加快各个教学楼教学、实验网络建设。建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2)教师办公设备的配备。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应逐步着手办公室改造,更新办公室面貌,配备电话、空调、复合地板及组合办公橱,使办公环境人性化、舒适化。同时,为教师配备先进的高质量的电脑,做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每台电脑有网络;为教师配备移动硬盘和一体机,从细微处解决教师电脑使用的后顾之忧。鼓励所有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和资源,认真做好每一堂课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平时利用网络,学习教育理念,查找优秀案例,在校园网、网络上等教学网站与广大教师、专家尽可能多地进行学术交流。 

2.加强和完善校园网络建设 

加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建设,使校园信息交流和传递做到快捷。尤其是要不断加大软件投入,建立学校核心的信息化数据库模型。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在校内建设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库和现代教育技术处,健全教学辅助和教育管理系统,丰富校园网的教育信息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电子图书资源库、校际共享资源库的内容,使教师通过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教务管理、校务管理和图书管理等网络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方面管理和决策。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构建校园和谐人文环境,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特别是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内容,合理配备师资力量。给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培训及发展机会,多给教师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第7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149-01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广大师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学校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学校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是体育精神的精髓,这种体育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活动。

品牌是通过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等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就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个性一样。品牌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它是企业独有的,独一无二的,丧失了品牌也就丧失了自我。品牌具有两面性,它不仅有其有形的一面,还具有无形的一面,品牌的无形资产是品牌最重要的部分,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的。

1 学校创建体育文化品牌基本条件

1.1 加强学校体育资金的投入,发展体育硬件设施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上。学校场地器材好坏、场馆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活动的练习,间接影响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播和继承,最终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要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将体育设施纳入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同时,要注意对已有场地、设施、器材的维护,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作出贡献。

1.2 保证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质量。体育师资力量的强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的数量,二是体育教师质量。教育者必须先自己受教育,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把自己对体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教师是开展教育的领头人,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1.3 完善和深化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体育课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能够将课堂内外完整的统一起来,将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个整体。因此,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要强调课堂延续性的作用,要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有计划或无计划的活动,以及学校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实施课程教育,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4 通过学生社团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社团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因此,学生社团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5 利用媒体,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流行主要是依靠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传播媒介进行扩散传播。学校体育除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业余体育训练、校园体育竞赛等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外,另一个对学生进行体育宣传的重要渠道就是校园体育传播媒体。校园传播媒体在高校校园内进行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内的传播媒体主要有:校电台、校园网络、校报。充分利用这些物质资源能最全面、最直接地了解学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需求,能在较广覆盖面的范围内,收集有关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信息和建议,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集大家的智慧,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是民主、平等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2 学校体育文化品牌开发的价值

2.1 社会价值的开发

学校体育文化品牌开发要抓住机遇,敢于挑战;领导要重视,要把各项工作抓好;加强与媒体接触,促进社会交流;充分利用训练、比赛,搞好宣传。随着学校品牌运动的发展,使其快速地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发展创建一个新的平台。

2.2 教育价值的开发

学校体育文化品牌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文化品牌,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既可以丰富学生对该品牌的运动知识,修身养性,传播该品牌运动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也可以使人们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自身的社会品德、团结、合作等得到自然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学生品德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另外,还会让学生淡化或摆脱课业的种种压抑,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某种程度的张扬,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的舒缓。

2.3 经济价值的开发

学校体育文化品牌的创建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可以使与品牌运动相关的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等相关产业。比如设施建设、与其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品牌用品销售等。发展学校品牌不但要注意对有形资产的利用,而且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品牌的无形资产,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的价值等进行评价和开发。因为体育运动品牌产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上形态的无形资产。所以学校体育文化品牌的经济开发也要充分利用它的品牌影响度,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达到经济与学校品牌拓展的双赢。

3 结 论

学校体育文化品牌对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塑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不仅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学校校园的和谐发展。因此,以精神文化为核心,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的品牌创建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茂.大学体育文化品牌创建成功路径之探――以南京理工大学舞龙队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8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1.的提出

背景: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全球化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意味着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上述经济形态的变化将至少涉及以下问题:新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出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增加;新的经济和经济出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和经济发展趋势预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爱好和平的文化和保持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特征。因此,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与实践必须以这个模式为基础。这个模式的特点还有:技术与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更为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劳动世界的能力。"

我国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而其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更快。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聘用上得以反映,服务行业和工业行业服用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发展较快的地区和中,劳动力很短缺,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结构的急剧变化,与国营企业的改革一起,对劳动力大军的技术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国家的教育和培训体制提出了要求。中国劳务市场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缺乏竞争力及亏损国营企业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一个高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系统。

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响应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面向新世纪,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和整合全国教育资源,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开始了大范围的远程教育实践,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等工作。同时地方上,也通过积极建立职成教网,推动当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

遇到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的还很短,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也是刚刚起步。这种使用新手段、新技术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多优越性,如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增加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等等。但是这种方式也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教育形式,如果没有作指导,非常容易在普及的过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失败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

基于在职成教信息化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实际工作需求出发,针对其中一些指导性、规范性等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突出,在核心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住主要及整个体系,即把握住原创的东西,同时,又做到针对需求对象有的放矢,不做空泛的研究。通过研讨,发现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即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和发展、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资源开发、远程职业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本身专业特点决定的远程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成绩考核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急需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模式,是值得研究的。

研究内容:针对我们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及国内其他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开展经验,并且,关键是从我国职教现状和教育需求出发,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以上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组织,并界定为如下几个研究子课题。①对教育信息化平台行政管理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成网的建设和发展)和远程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的管理研究;②对远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③对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开发和管理研究④对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⑤国外相关专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希望通过参加职成教网站、职成教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对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现状考察和研究,为实际的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并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题成果对我国远程职教工作开展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双重意义。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要通过在国家级网站上实施远程教育,对职业学校校园网环境下进行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验基地,通过试验开展研究,找到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的,积累经验;通过网站远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培训的实施,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下开发的素材库及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归纳出适用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素材库与网络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课程支持系统的使用,研究并提出适合于远程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的运行,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与公司一起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开发、试用以及改进和推广,由项目办公室组织评估,形成一整套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一套培训远程职业教育师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

在理论方面,基于上述实践内容,利用第一手的数据和经验,结合国际上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研究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大范围实践的环境下,尤其是通过校园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和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摸索出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或培训目标与远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图找出性的东西,归纳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框架以及系统中主要两大模块学生和课程的构建,还有系统的组织实施方案,即教学系统的设计等子系统的规划,从中概括出几种系统模式,总结其推广的可能性及困难,形成我国远程职教的典型及通用模式和相应的策略。

二、综述

首先来探讨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各国和国际职教界各执己见,有的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称职业教育。狭义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职业教育被确定为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拓展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两种教育系统,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有更大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又对经济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一支能满足经济发展、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明显的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或滞后,无法及时更新人才结构,提供人才素质,扩大人才种类和数量,满足许多新兴的职业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来看一下成人教育的概念,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为不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学习、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教育计?quot;。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任何专门为满足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而且其主要活动已不再是受教育的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和利益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和计划,其范围包括职业的、非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学习以及带有某种社会目的的教育。

下表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分类:

对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未成年人义务教育/普通初等教育中职高职普高-

成人教育成年人---学历补偿教育面向成人的教育

主管基教司职成司高教司职成司

我们来分析一下职教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背景。第一,经济全球化导致人才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将分别处于半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不同的阶段,由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要做相应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从各方面统计数字看,中等人才仍占大部分比例,对发达国家也一样。第二、知识社会引发的职业资格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把能力看得要高于学历,人们的能力将是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所以职教的培养目标将是既适应市场动态性需求,又满足个人生计发展要求。从以上两点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上都应该做创新性改革。其中的核心,在于专业改革的观念转变和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引发的新的思考有,关于职业教育结构的系统化层次定位、关于职业教育管理的服务型职能转变、关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重组整合、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型体制模式以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在这些新的发展需求的引导下,能否借助远程教育,利用它的开放性、资源多元性、管理灵活性、规模效益等诸多优势,适应职教的改革趋势,开创一种全新的远程职业教育新局面呢?

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做一个了解。远程教育使用的概念在国外和国内都经历了许多演变。

1980年,基更给出远程教育一个描述性定义,远程教育是具有一下特征的教育形态:

(1)教师和学生分离,学校和学生分离;

(2)有教育机构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即提供学习计划、学习材料。这种材料应比常规教育的材料准备得更充分;

(3)包括机在内的多类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体的作用为:承载教学内容和联系师生;

(4)在师生间提供双向通信交流;

(5)为社交和教学目的,组织必要的会见和讨论。即学生除独立学习外,还应有小组讨论,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小组集合活动为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

(6)工业化的教和学的形式。

1986年,基更在《远程教育基础》中,去掉了最后一个要素。

丁兴富在《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1988年)中给出的远程教育的定义为准,它做了五项描述性定义:

*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自学为主、助学为辅;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

远程教育的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且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那么这背后支撑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有哪些呢,丁兴富提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五原理''''说,由这几个动力,我们可以论证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的必然性和与优势。具体分析来看:第一,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对各级各类大量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需求构成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力。而最直接培养这些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尤为有必要引入远程教育方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印刷术、运输、邮政业的兴起开创了远教的先河,再到电视广播、录像录音等大中媒介的普及掀起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期,直至世纪之交,以微、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同样,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这样的机遇。第三,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化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并构成发展远程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职业教育也将覆盖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所以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也是教育需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第四,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和构建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共识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决策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对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教育投资的认识。教育经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于教育投入的不足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传统学校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这就局限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校园教育也难以实施在职成人教育和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矛盾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增强了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的共识,优先投资发展远程教育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教育发展决策的战略方向。我国政府教育部职成司也积极发展我国职成教系统的远程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研究项目,以此探索我国的职成教的远程教育发展道路。第五,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为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分析,就构成了职教系统开展远程教育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展远程职成教育,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类型如下表所示:

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各类岗位培训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高中中专教育中技高职教育大学本专科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无无无无

成人教育有有无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

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主要分布在学历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大学本专科为主)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穷国办大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密切关系,更有必要开展远程教育,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三重体系;单一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双重模式的普通高校函授高等教育和标准模式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制度。这三种体系均面向成人教育,而只有电大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可以说远程职业教育的专门体系还没有发展和建立起来。而且随着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突破,所以,职业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体系,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一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探索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是职教领域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定位于需求应用型研究。目的是为推行远程职业教育的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所以主要是从管理的层次,就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按远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各个子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基础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化办公、协作式管理的基础设施;若具体到指导和管理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职成司和地方教育厅职成处就需要建立起本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来指导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基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首先来探讨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的有关问题,包括建设规范、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对全国远程职业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实施管理等方面,并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将这个教育信息平台拓展为当地的一个信息资源中心,积极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先导作用。因此,这个信息平台就构成研究的起点。同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由校校通工程所带动的一批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也为实施校园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网是建了,可不知道如何利用,所以,为了全国范围内推进职教信息化,为实施远程职教铺路,我们也有必要,就如何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如何使用校园网,探讨出多种可行性较好的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有了最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我们就从远程职业教育管理层面来探讨有关问题。从丁兴富所著的《远程教育学》中了解到,这个层面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管理、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分类框架如下所示:

教育行政管理(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远程教育院校的管理)

远程教育学校管理

(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管理)

学校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决策、控制、评估)

后勤管理

教学管理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

人员管理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远程职教教学开发和管理,远程职教的质量保证体系这几个方面。

第一,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分和学校行政管理部分,前者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主要讨论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等专题;后者依据对世界各地远程教育院校和组织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模式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划决策和财务管理等主题。从教育部职成司职责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它对规划和管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对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在远程教与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对学习资源过程设计和开发,然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并实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同时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实现高质量的远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师资培训与管理展开研究。首先要对远程教师的职能和职责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研究培训的目标、方法和考核及管理的办法。通常,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分为两科专家,即所属专业的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家探讨其培训方案。另外,在世界各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远程教学院校的在编的专职教师和外聘的兼职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管理体制。作为职教领域,传统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就很灵活,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所以,在培养和培训远程职教教师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上,也就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远程教学管理,这是指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的管理。作为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教和学系统,主要强调的两大功能就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送,以及包括双向通信交互在内的对学生远程学习的各类学习支助服务。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在教学(仅指教)子系统中这部分,结合职成司已经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研究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和发送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规范和管理办法,并协调相关的电信、交通部等部门,为资源的发送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并进行管理。另外,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许多实操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远程手段得以实现,是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尤为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子系统中,主要研究实操能力的培养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第四,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远程教育从其最初的函授教育的边缘地位和质量声誉较差,到20世纪末成为有地位、有声誉的教育大家庭成员,以至到现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的第三代电子远程教育能否保证提供高的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并保持令人信服的地位和声誉呢?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应用技术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念的挑战比应用技术于社会其他领域引发的变革更深刻。其次,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从来不是依靠任何一种技术或媒体自动赐予的,而是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一样,远程教育的质量只能是精心设计、精心计划、专业实施和精细评估的结果。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职成司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通过初步了解,由于各国的远程教育体制不一样,所以质量保证体系也各不相同,但其评估内容却不会脱离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与外部环境等的相关性。

三、框架和研究

具体每个课题的研究都是从、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

(一)基于的信息化平台:网站的和管理政府教育网站

理论分析:

1.对教育网站的定义。

2.网站的建设规范

3.网站的功能设计。

4.网站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机制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网站的相关资料

实践研究:

1.调研国内相关网站的设计和运营策略。

2.教育部职成司主办的职成网的设计和发展状况,研究国家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全国整个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如何进行指导。

3.地方省市的职成网建设和经营发展情况,探讨地方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本地区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地区,如何利用职教网的建设,建设当地的信息中心,支持当地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

理论分析:

1.校园网的定义

2.校园网的建设规范

3.校园网的建设模式

4.校园网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实践研究:

1.通过全国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实际建设和运作及使用情况,对存在的,比如,如何引入外来资金,并合理利用资金建设校园网,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等进行探讨,形成一套规范的,可借鉴的职业学校校园网运作机制和建设规范。

2.利用校园网的信息、教学、交流等功能,高效、切合实际地将校园网利用起来,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等服务,从而探讨某些可行度较高的校园网使用模式。

(二)远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理论分析:

教师相关素质、专业能力的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职业教师的培训方式、管理方式经验

实践分析:

1.分析远程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

2.结合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建设当地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联合企业、高校和学校的力量,针对当地的职教发展需求,培养和培训发展远程职教的教师。

3.培训资源建设,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来设计和制作远程职教所需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资源。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建立一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

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进行的研究,针对职成教系统的特点,分别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归纳和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远程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一般的分析。即通过对远程教育系统和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教育系统在构成因素、结构和功能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进而讨论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在对环境、市场、教育需求、学生、课程和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远程教育系统。然后讨论远程教育的规划,即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和决策的基础上具体规划远程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成分,并制定系统开发的组织实施方案。远程教育系统的主要本课题主要对其中的两个核心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远程职成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分析

1)设计媒体教学模式(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在远程教育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课堂联系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在每一代远程教育中,由于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征的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媒体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

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就在于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说,教育革新的方向,包括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

①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

②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③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模式设计和分类

3)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管理

比较研究

主要是国外的资源开发机制、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实践模式

1)通过这次资源建设,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通过教学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践,探讨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远程学习系统(远程学习、远程学生和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理论基础

1)远程学习和远程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主要对远程学习的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远程教育学生的分析方法以及远程教育学生的共同特征,来论述远程学生特征信息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的关系。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总论──以学生为中心和双向通信的概念和原理

对远程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双向通信和人际交互进行考查,并对它们与学生自治和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讨论。

3)远程学习组织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

讨论远程学习的组织模式(个别学习和班组学习)和包括社区学习中心,网络教育环境在内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技术设施建设,并分类讨论各种类型的学习支持服务。

比较研究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

实践研究

1)通过在远程教学实验基地的试行,总结各种不同远程学习开发模式,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2)通过探索不同的管理体制(比如学习中心或社区中心,当地教学站、教学点或教学班,当地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实践效果,来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实施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远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

理论分析

1)远程教学模式分析

2)远程职业教育的优势

3)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实操能力培养问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实操能力培养和远程职业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如何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某些实操能力培养问题。对利用仿真技术实施实践教学的研究。

(五)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理论分析

4)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分类

5)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分析

6)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与管理

比较研究

国外的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践研究

试开发并试点适用于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远程教育的学习策略研究(比较研究)

理论分析

1)学习策略理论分析

2)e-learning学习策略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实践研究

根据职成司的目前多个远程职教项目开展情况,从实践上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七)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理论分析

从典型案例入手,经归纳、分析将其中涉及的远程职业教育理论提炼成专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典型案例

实践研究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或单位的实践情况,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课题组成员

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负责人组长余祖光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副组长王文槿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课题组主要成员刘培俊男教育部职成司学校管理处副处长

包宇宁男教育部职业技术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助研)

罗辉男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副教授)

陈东男清华同方网络事业部企业发展部经理

畦平女北京市教委(副处长)

欧阳河男湖南省职教研究所(研究员)

安宝生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晓苓女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于双和男大连海事学院(教授)

张少刚男中央电大(校长助理)

武怀海男北京市教委职成处

薛建国男上海职成教育在线副总经理

殷崇德男宁波市教育科研研究所

刘以群男大连市教委职成处

余中俊男四川省教委《当代职校生》总编、职教网站负责人

廖丽娟女广西易龙信息产业公司董事长、职教网站总策划

王秋生男宁夏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

潘鸣女科利华公司职教所副所长

武马群男北京市机学校校长

邬宪伟男上海化工学校校长

荀莉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五、课题分解

子课题成果形式承担人单位负责人

职教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方案及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陈东

职业教育师资的远程培训与管理文章及方案、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安宝生

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及研究课程案例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包宇宁

现代远程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中央电大张少刚

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案例和论文四川农业大学罗辉

比较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王文槿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报告及论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

六、

专著:

1.《远程教育学》丁兴富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祝智庭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黄清云主编2000.4.1

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乌美娜主编2001.1

5.《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钱景舫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6

6.《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黄克孝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7.《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

8.《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嘉格伦[美]著

9.《学习策略》蒯超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10.《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顾英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0

11.《与共振──企业知识经济攻略》郭志强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

12.《e-learning》MarcJ.Rosenberg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Series2001.

13.RuthClark,IntellectualCapital:TheNewWealthoforganizations.NewYork:doubleday,1999,p.165.

14.EducationalTechnology_EducationalTechnologyPublications

论文:

1.伟平.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M].《全球教育展望》2001(6)

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概览[M].

3.王希文.边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M].《中国高等教育》

4.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M].

5.李士杰.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M].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6.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M].《教育与职业》

7.孙琳.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M].真源在线

8.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M].中国教育报

9.李建求.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M].中国职业教育网

10.于洪文.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M].《教育与职业》2001(5)

11.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M].

12.陶文庆.简析职教的现状和对社会的特有价值等特点及其发展思路[M].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科林鲍维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技术[M].中国职业教育网

14.张晓明.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产教结合[M].成都教育信息网

15.苏民.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成人教育》2001(7)

16.杨启亮.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M].《职业技术教育》2001(6)

17.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M].《北京成人教育》

18.[德]VolkerIhde.迎接21世纪挑战的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M].

19.王兰.英国大学成人教育模式的演变及现状M].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20.MargaretDriscoll,"IndustryRepaot:1999",TrainingMagazine,October1999,p.46

21.1998ASTDStateoftheIndustryReport.

22.GloriaGery,"WhatisYourWeb-BasedLearningStrategy?"LearningCircuits,anASTDWebzineaboutdigitallearning,Feb.2000

23.BrandonHall,OpinionandArtsSection,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Vol.48,Aubust1999,p.B8

24.MarcJ.Rosenberg,E-LearningStrategiesforDeliveringknowledgeintheDigitalAge,McGraw-Hill,2001

25.WilliamHorton,InsideTechnologyTraining,January2000,p.17.

26.RogerSchank,"TheAttackonISD",TrainingMagazine,April2000,p.48

27.OnlineLearning

28.E-Learning_AdvanstarPublications

29.KnowledgeManagementMagazineandKMWorld

第9篇:高校校园网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26−03

随着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入的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体、载体、体制、机制等也相应发生了变革,其中最突出的是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首要责任人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强化。与本科生教育管理相比,研究生教育管理更加强调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1],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管理相对松散,难度相对增大。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化、低龄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要使培养机制改革顺利推进,使广大导师切实履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首要之责,使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不受到削弱,而要得到强化,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所具有的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沟通自由[2]等特点,为创新与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理念、平台建设、实施保障等方面的探讨,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思路、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需要。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理念

1. 学校主导

培养机制改革着力于建立起以科研为主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研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改革后,导师不仅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而且还成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等的首要责任人。但是,这种改革并非是“一包到底”的完全导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上,对那些涉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全局的(如制度设计)、教育管理发展方向(如目标设定)的问题,学校还是要发挥主要作用,即主导性作用。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方面,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发展规划的制订、网络化硬件设施的提供、网络化软件的开发建设、网络化约束性规范的制订、网络化的运行、维护以及运行状况的整体监控等,这些涉及到教育管理宏观层面和网络化基本条件建设的方面,学校不能缺位,仍需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整体有序推进。

2. 导师主动

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首要责任人,以往那种“导师只抓研究生学术科研,其他教育管理事项由培养单位负责”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导师要切实履行责任,必须主动承担更多、更具体的教育管理任务。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方面,导师需主动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网页、博客、微博客、论坛/BBS、QQ群、网上班级等网络平台,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组织模式;需主动利用学校开发建设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等网络资源,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水平;需主动参与和指导研究生的网上互动活动,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引导性;需主动构建或引导研究生建立网络行为自律或文明公约,加强研究生的网络道德建设;需主动监控研究生的网络行为,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与行为动态,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 研究生主体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研究生始终是主体,特别是培养机制改革后,在导师教育管理责任相对增大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和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具体到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方面,研究生要自觉参与教育管理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和运行维护,成为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主要建设力量;要自觉建立网络行为自律规范与相关网络平台的管理制度,成为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主要管理力量;要自主利用网络资源,自主组织或参与论坛/BBS、QQ群、网上班级等的活动,成为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平台建设

1. 学校网络平台

学校层面的网络平台是统领全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全局的大平台,按照学校主导的理念,它应是一个集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课程教学管理、导师管理、研究生学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它从学校管理部门一直覆盖到学院、导师和研究生,主要解决学校教育管理相关信息在校内的纵向沟通与处理问题,主要着力于提高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与管理工作效率,并为导师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学习等提供便捷的管理平台与手段。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四大块:一是学校管理模块。包括学校的学科与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公告与文件通知等;二是导师管理模块。包括导师审批研究生培养计划、资助研究生、查看研究生学业成绩与学术成果、查看并指导研究生的选题报告、查询个人教学信息、修改个人信息等;三是研究生学籍管理模块。包括研究生的报到注册、个人培养计划制定、选课、学业成绩、学术成果、选题报告、中期筛选与学籍异动等;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包括研究生的马列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形势政策教育、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三助”等。

2. 学院网络平台

学校的二级学院承担研究生培养的具体任务,其网络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上要与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与要求相连、相符,下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与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相接、相通。因此,它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平台涉及以下主要内容:导师信息、招生信息、本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校与学院的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具体事务(如中期考核表、选题报告表、论文送审表等)、学术信息、研究生管理工作动态信息、研究生生活信息、学院与师生互动平台(如网上信箱、论坛等)等。学院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在学院内的横向交流与共享,实现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个平台,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目标、要求与相关工作信息,有效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生可以了解导师的信息,明确自己的培养要求与发展目标,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参与到学校与学院的建设发展中去。

3. 导师网络平台

导师的网络平台直接面向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其教育管理的个性化与针对性特征更强。按照导师主动的理念,根据导师指导研究生方式的不同,可以搭建导师团队和导师个人两类网络平台。如前所述,导师网络平台既可以是导师团队或个人的网页、博客、微博客,也可以是导师团队或个人开设的网上论坛/BBS或QQ群,还可以是同一导师或导师团队的研究生组建成的网上班级。导师网络平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导师团队或个人的信息、导师教学笔记、导师学术观点与学术信息、导师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研究生科研与论文指导、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考评、师生学术道德建设、师生论坛与互动社区、网上班级活动与管理、日常教育管理活动信息、师生通讯录与相册等。导师网络平台的搭建,突破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时空限制,切合培养机制改革后导师责任制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需要和特点。它让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时交流,从而有效解决了导师面对面指导研究生难或少的问题,促进了师生之间交流频率的常态化、交流手段的多样化、交流内容的全面化,有利于导师切实履行教育管理之责。同时,也有利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同一导师团队或导师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互促互进,增强研究生的团队意识与科研合作意识。

此外,研究生也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客等,以完善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平台体系。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实施保障

1. 经费保障

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来支撑。为此,学校既要建设运行快捷与顺畅的校园网络,也要开发建设各层级的教育管理网络平台,这些前提条件的建设需要有较大的经费投入。在校园网络和相关平台建好后,还需要有良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包括网络故障的排除、网络基础条件与安全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升级、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等,这些也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来保障。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推进过程中,稳定的经费投入是重要的保障,但这种投入带来的是教育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的革新,其成效是事半功倍的。

2. 安全保障

安全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核心命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在校园网络和相关平台的开发建设中,要确保所开发产品的安全性,不能为片面追求方便、实用或降低成本而留下安全漏洞。另一方面,在网络运行维护中,要充分利用安全技术手段,如及时更新网络系统的安全软件,研发防止信息污染的监控软件、加密技术与“防火墙”隔离技术等。第三方面,在网络运行管理中,要加强网络安全制度建设与安全监控,防止因管理工作粗心、疏漏带来的安全隐患;要当好校园网络的“守门人”,对网络信息加以适当的屏蔽、过滤和分级,防止非法用户和不良信息的入侵[3]。第四方面,在网络活动中,尤其是在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交流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不能把的、尚未公开的、前沿性的学术科研信息随意在网上交流。

3. 素养保障

良好的网络素养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前提性因素。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导师和研究生需不断提高自适应能力和对网络新技术的学习能力,需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新技术,这样才能适应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基本素养要求。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海量和真假难辨的情况下,导师尤其是研究生要有正确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要不断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4],这样才能准确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真正发挥教育管理网络化的作用。第三方面,在网络环境虚拟的情况下,导师和研究生要不断提高网络道德水平与自律能力,力求做到网络言语文明、网络生活适度、网络行为合法合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管理网络化在规范、有序中运行。

4. 机制保障

有效的运行机制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在具体实施中,需建立健全以下主要机制:一是纵向联系机制。与目前高校的纵向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在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实施中,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网络平台既要合理划分边界,确定各自主体内容,避免资源重复浪费,同时也要在层级指导原则下,确保各层级平台互连互通,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纵向联系顺畅,避免“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二是横向联系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学院之间、学科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机制,既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实施后的必然结果。三是跨边界联系机制。一方面,各层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内容虽各有侧重,有边界之分,但在实践中应该有跨越边界的联系,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总体目标、规划、规章制度等方面,应该贯穿于各层级的网络平台之中,落实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之中。另一方面,各层级网络平台,尤其是学校和学院级的网络平台还应从学校外界获得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有关政策与信息,同时向外界有关信息[5],这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秀伦,谷文陶.网络环境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7):184.

[2]董亚平.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机遇、挑战及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62.

[3]石共文,蔡文.论高校校园网络伦理准则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大学教育,2010(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