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行为现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自信。(2)情绪变化和波动较大,容易冲动。(3)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缺乏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出现混日子的情况。调查发现:有65%的人目标模糊,有12%的人没有目标,有15%的人有短期目标而无长远目标,有8%的人有长远的目标。由此得出,有大部分人学习缺乏动力,整天在被动的学习,因此效率不高,精神压力大。这也是农村中学存在量大面宽的学困生的原因之一。(4)自控能力较弱,看待问题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5)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6)冷漠、孤僻;羞怯、胆怯、羞涩;交往情感闭锁;(7)攻击性强;敌视甚至仇恨。(8)竞争意识不强;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薄;(9)厌学、嫉妒。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条标准:(1)与别人相似;(2)与年龄相符;(3)善于与人相处;(4)乐观进取;(5)适度的反应;(6)面对现实;(7)思维合乎逻辑。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是:(1)教育主管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开设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评价。(2)农村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重视程度低,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只是一个摆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3)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可想而知。(4)农村学校用传统的说教式、单一的德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评价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战略高度的位置。

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齐心协力,用制度作保障,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符合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目标和内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板报、橱窗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农村中学极度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几乎为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必要保障。

5.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6.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

第2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82-01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户籍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少儿。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且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2、自卑心理;

3、寂寞无聊心理;

4、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这些问题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违法犯罪,影响社会安定。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

(2)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学校原因

(1)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的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

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

(2)依赖心理较强

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三、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1)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2)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

(3)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

(4)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

(5)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第3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教师接受了大量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零散地接受了少量的心理教育培训,但不成系统,且具体要求也不够明确。加之近几年,农村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而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近几年才引起重视的。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关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设置了课程,培训了师资,加强了管理,进行了督导。可以说,这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科学的发展轨道。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首先,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社会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

其次,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应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学校在这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当问题发生了才引起重视,日常的教育工作还很不到位,其管理水平与师资培训力度还不能适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再者,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家庭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对部分家长中做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由此可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加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刻不容缓。

1、加强教育督导。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

2、改善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德育工作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3、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教师抓起,必须以良好的师资队伍为保障。当前,应特别加强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部门应把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倡导所有教师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加强家长培训。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的状况,学校应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深入的家长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加强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教育合力,积极改善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

5、关爱特殊学生。特殊的心理问题往往出在特殊的学生身上,关爱特殊学生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的必要手段。关爱特殊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实施办法,将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第4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农村中学生 心理健康 积极影响

引言

一个人怎么样才算健康呢?很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无病、不虚弱就是健康。这种看法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三个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而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机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无残缺,而且体能良好;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尊和自信等等。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人在农村学校进行了九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多,本人浅析体育教育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35%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躯体先天的残缺或后天的变形、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2.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的感情。但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使原来的心理水平漫漫地得到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在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2.4 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

2.5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3.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自尊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是检测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信是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程度,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心理动力。

3.1 影响学生自尊的因素。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水平趋于增高。除此之外,自尊的发展存在着性别的差异,在体能和身体魅力方面,男生比女生高,在同伴关系方面,女生比男生高。影响学生自主的因素中还有学业成绩、教师期望、家庭情况等等。

3.2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增强。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向不同的方面来影响学生自尊的发展。集体项目(如游戏、球类运动等)有助于从同伴关系等方面发展你的自尊,个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田径等)会从体能、身体魅力、教师期望等方面影响学生的自尊。

3.3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精神的体现。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并获得成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体能,使学生逐渐健壮,进而增强自信。

4.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4.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4.2 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等。

4.3 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

5.结论

体育教育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体育运动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5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尽管寄宿制学校对于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布局调整,保证农村学校适度规模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寄宿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寄宿生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面发展产生影响。对此,我校认真研究和实施了寄宿生管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强化食宿管理工作,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底气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中,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除聘任专职职工外,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这两支队伍的特殊作用,学校先后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我校为寄宿生提供创设适合中学生“两休”的铁架床,统一物品摆放要求,宿舍管理员、守夜教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及时消除宿舍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每天两次不定时深入学生宿舍检查宿舍内务,帮助指导寄宿生整理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

(3)配好供给。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用的碗筷橱,二十四小时冷、热水无常供应。

2. 实行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依靠

(1)管“穿”。寄宿生每周只能返家一次,为此,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值班老师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同时,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寄宿生穿戴干净、整洁。

(2)管“吃”。孩子们虽然离开了父母,但不能让他们觉得学校缺了父母般细致的指导和关怀。为此,我们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班主任为主)教育、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丰富学校进餐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恩、文明礼貌、珍惜粮食等教育。

(3)管“住”。科学制订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裕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班教师负责。我们制订了适合本校学生个性特点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学生在校可随时通过校讯通、教师手机、学校电话与家长联系,缩短了学生和家的距离。对于寄宿生就医我们也开通了乡卫生院与我校的直接通道,学生可以不出校门直接到卫生院就医,情况严重的,医生到校诊治。

(4)管“行”。我校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近则4、5公里,远则10公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每个班的学生在放学回家都要履行家长接送签收手续,并要求每个班级要做好记录。

(5)管“导”。学校安排了专门的宿舍管理员和生活老师,作为学生的生活、思想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

(6)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我们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学校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

3. 建立心理健康校本培训课题总结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理论

在我校,树立了“人人是心理健康教师”的意识和职责:

(1)我校成立了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每两周进行一次全员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列出培训对象、内容、时间、形式,及早公布,使培训明确有序、进展顺利。认真记载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包括:参训教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培训结果等并放入培训档案。对教师的自学提供资料,并定期检查督促。

(2)每两周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会议,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例或案例、课件、学习体会、经验总结、研究论文等文字材料,汇总交流。

(3)对中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应重视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实践反思。此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①由培训教师收集或组织撰写心理教育案例或请专家提供已有的案例;②将案例先交给教师自主思考;③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什么是案例,为什么要进行案例开发,怎样进行案例开发;④对提供的案例组织讨论⑤培训者指导教师分析案例并形成共识再概括总结;⑥再布置教师写案例分析,体会并按照案例开发的方法学会关注心理教育案例,为下一轮案例分析培训作准备。

(4)每位教师都要写出个人的心理健康个案研究方案 。

4. 采取多种渠道,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途径

(1)认真上好、上足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教师讲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全部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

(2)完善健全心理咨询室,建立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值班制度。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

(3)建立寄宿生心理档案,利用晚自习,值班教师与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畅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做好记录与反思。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感受校园的乐趣。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6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大中城市的小学中广泛开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实践活动中也已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模式。而在广大农村小学这方面的研究仍是一项很薄弱的工作,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存在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农村地区往往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学生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教育观念和方法、生活环境等状况与大中城市的学校不同,很难直接套用城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农村,多数学生家长是家庭的支柱,负担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务工,过年过节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条件好的租住在县城由爷爷奶奶陪读。但隔代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或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以下六种情况:(1)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2)任性,过于关心自己的需要,攀比物质生活,一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3)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卑心理。(4)嫉妒,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5)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希望早点离开学校。(6)抑郁,遇到挫折过度悲伤且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等。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焦虑、多动等情况。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对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激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通过智能训练、学习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基本素质,使其快乐地学习、成长。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因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四、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以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任务,让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应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选用适当的形式进行个别帮助,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地倾听他们,让他们把积郁的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教师应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学生,以伟大的慈母心爱护学生。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耳濡目染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

4.校方积极沟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各个家庭的情况不相同,世上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不同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注意到自身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缺乏方法、错误指导,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和家长多进行如家校互动等沟通,双方积极配合以便事半功倍。学校可以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创设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

班主任对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更要多关心,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身心健康地发展。

五、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很多,需要进一步地实践与研究。

1.小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与学习有关,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进行的研究非常有价值。

2.教育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问题,用健康浇灌健康。

第7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 ;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儿童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强化小学生的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着,这毫无疑问影响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据我观察,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 物质逐渐丰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致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打工,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存在。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俗语说的好“对孙子只许疼,不许管”,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 家长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在农村为数不少的家长,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程度相对偏低,根本就没有塑造孩子健全心理的意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片面认识,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就是教育的全部,忽视对孩子心理、行为方面的引导。

4.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好事,不懂得互相帮助。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时甚至闹得无法上课,他们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并看到他的能力。

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但首先要树立以下这些观念:

1.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助,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老师也有益。在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例子:教师心情好,学生也显得特别好,教师心情不好,学生事情也多,心情更烦;气氛好的班级,教师教学顺,教学成果也易见,班级气氛不好,学生问题多,教学不见效果。其中的缘由就是教师与班级学生互动的心理现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班级教室良好的心理氛围,对教师学生都有利。

2. 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应该只是一种理论讨论,而是具体的操作;不应该只是教师和颜悦色地面对小学生,而是具体有效的帮助和教育小学生发展;要明确尊重学生和放任学生的区别,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

3.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班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全面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4.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三分之一好、中、差,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5.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记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并还有时间上的规定。

6.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三条途径进行: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积极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我们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个案教育。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可以说出心里话,并倾听别人的心声。

2.指导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它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比如心理辅导室,带小学生参观比讲它的作用更合适。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小学这个基础中的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高庄小学)

参考文献:

第8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一大阻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提高。也就是说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分析与解决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重要保障,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认识与关注,下面我就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展开论述与探究。

一、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缺乏。农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大多数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不管是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是一知半解,认识不深。这种认识的模糊性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十分不利。其次,硬件设备资源不足。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和音响设备等教育硬件资源的辅助,才能顺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但是由于农村经济资源不足,硬件设备达不到教师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要求。再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是班主任或者专门教师的职责,并不是和每一位教师有关。还有些教师则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存在心理健康疾病(如自闭症)的学生而展开的治疗活动。这些教育误区也是我国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

小学生的个性是指每个学生处于相对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各自独有的特征,它包括气质和性格两个方面。当代小学生的性格表现为开朗活泼、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这些优秀的心理特征。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坚韧的心理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形成较为复杂,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较深,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居多,使小学生从小就缺乏家庭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关爱,形成特殊的缺爱性心理。这种心理一旦没有得到来自他人的正确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学校是小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健康坚强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针对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提出定期组织农村小学教师进行理论实践培训的任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因此,组织教师培训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措施。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这样能够保证大多数教师学到正确的教育理论知识;学校还可以购买相关视频统一组织教师进行观看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以校区连片教研的形式组织多个学校之间进行心理教育方面的交流探讨。

2.对症下药,针对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教育措施

学校和学校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可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例如,有的学生思想封闭,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也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是典型的自闭型心理健康问题,针对这样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需要教师做到:首先,可以采取家访、找周围学生了解等形式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语言开导、故事激励以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行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穿衣也不整洁,过于自卑。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告诉学生对待优点要发扬,对待缺点要改正而不是逃避;再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这种自卑的学生要采取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多让他们接触生活中阳光积极的方面(例如,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活动等),逐渐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只有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改正和解决,才能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为全国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第9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R395.6 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2}05-0606-02

【关键词】精神卫生;教育;学生;农村人口

据统计,2010年安徽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达l 300万,比

2005年增加320万。随着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留守儿童数

量也不断增多,2010年安徽省留守儿童达400万。由于长

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感归属以及日常

生活和教育等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

长。本文通过调查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小学生健康教育的政策

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6月,以安徽省南陵县为调查样本地区,采

用类型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该县2所农村中心小学的三一六

年级小学生中随机抽出400名留守小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开展

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

回收率为90%。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整群随机抽样,在其

中一所小学的三~六年级各抽取1个班级的所有小学生作为

实验调查样本,最终确定120名留守小学生作为研究组,120名

非留守小学生作为对照组样本。

1.2 方法 参照相关调查,自编留守小学生生活教育状况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情况、回家频率、日常生

活照顾、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遵守学校纪律等方面对留守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等产生的不利影响等。经调查

员对学生进行讲解后由学生填写,问卷题目和答案准确,无歧

义。农村留守小学生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长

期(≥0.5 a)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工作,而不得不留在家

中由父亲或母亲单方、祖辈、亲戚或他人来抚养、教育与管理的

6~13岁的小学生。调查结束后再在360名学生中抽取20

名学生重新填写了问卷,与之前填写的答案均一致,因此可以

认为本调查具有很高的信度。

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 13.0软件。

2 结果

2.1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活状况 在所调查的

360名留守小学生中,有142名留守小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172名留守小学生的父亲在外打工,46名留守小学生的母亲在

外打工。当问到“你父母经常回家看望你吗”时,125名留守小

学生回答“经常”,占调查样本的34.7%;其余135名留守小学

生都认为“不经常”或“很少”,其中回答“很少”的有166名,占

46.1%。

53%外出打工的父母不经常与孩子沟通联系,其中40%的

家长很少与孩子联系。294名留守小学生表示当出去打工的父

母回家时,对父母十分亲热,占82%,但同时也有11%的留守

小学生由于长期分离而对回家的父母感到十分生疏。70%的

留守小学生当看到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

有18%感到很难过。144名(40%)留守小学生希望父母不外

出打工而与他们在家里一起生活,166名(46%)留守小学生希

望父亲出去打工、母亲在家照顾他们。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又不经常与他们联系,留守小学生

们往往感到很孤独,尤其是当遇到困难和烦恼时更是孤立无

助。在回答“当你心里有烦恼时,一般采取什么方式表达”时,

36.9%的留守小学生回答“闷在心里”,26.1%会跟好朋友说,

31%会打电话给父母,只有6.0%的留守小学生会跟照顾他们

_的亲戚诉说;同时有18.0%的留守小学生平时很少与小朋友们

在一起玩耍,90.0%的留守小学生想念出去打工的父母,其中

非常想念父母的达到63.0%。

调查发现,留守小学生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日常生活的

高达63%,由母亲照顾的占20%,外公/外婆照顾的占5%,父

亲照顾的占7%,由其他亲戚朋友照顾的占5%。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虽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孩子们,但是毕竟年事已高

而无暇顾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照顾也只限于提供饮食服务。

2.2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学习与教育状况 与非留守小学生相

比,留守小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方面并没有因为父母长

期在外打工不在身边而受到较明显的影响。

3 讨论

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国

农村一个日益明显而又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

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齐抓共管,为农村留守儿童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1 加强父母关爱重视家庭教育 留守小学生正处于少儿时

期,从日常生活到心理情感上最需要父母的关爱。有学者指

出,应该增加社区家长学校中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

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当前

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性。因

此,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带孩子随身就读;如果条件不具备,也

要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亲戚或朋友家。平时父母

在外地应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联系孩子,了解孩子

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感受亲情

关爱。同时,父母还应该主动与孩子所在学校班级的班主任和

任课教师定期保持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思想

状况。

3.2 强化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管理 面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不断

增多的新形势,农村小学必须要高度重视留守小学生的教育与

管理。首先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要认真调

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

和联系卡片。其次,应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

通。再次,学校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座谈会,加强对

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

监护孩子的水平。

3.3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

子女就学问题大批农民长期外出打工既是现阶段的一种普

遍现象也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必然趋势,因此,外出打工的父

母对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教育等问题有心无

力。而限于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的不足,长期依靠农村小学来教

育和管理留守小学生也是勉为其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治本之

策是实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进城就学的制度。这一制

度的实施既可以实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与子女的共同生活,增

加情感交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又可以进一步整合城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