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高中语文教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教法;课后设疑

问题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智慧,培养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促进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时,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首词的知名度,然后抛出这样的疑问:它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能让它成文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学习这首词,想想其中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被激发了出来,课堂上也能积极思考,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巧用问题教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或者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教学《虞美人》一课时,词中“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而作者却为何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呢?这种疑问的提出,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后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读全文的过程,是全文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课后设疑,延伸课堂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可以设定问题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达到延伸课堂、扩展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虞美人》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如下问题:1.南唐李煜所处在的时代是什么样的。2.李煜的生平如何。3.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体验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设疑应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资料搜索、资料分析、资料总结等。

第2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一、正确认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现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教学理念的转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弄清必修和选修的关系,要把握住高中选修课的定位。必修课旨在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选修课重在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对必修知识的一个提升,在必修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强调基础,后者注重拓展、强调探究,着眼于发展和提高。没有必修课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均衡性;而没有选修课则没有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相比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它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二、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理念、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选择任何一个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教师在教学之前都需要自问:它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安排,如何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来教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等……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安排必须加强选择性,学会做减法,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选修课程有选择,选修教材有弹性,不是每篇都要教。但对于选择该教材的师生来说,触类旁通是学生相当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策略。同时,在进行选修课教学时,我们要兼顾教材整体与篇目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和的学方法,既不打破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又不失却各篇特色,既有“线”的梳理,又有“点”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选修课的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实”与“活”的宗旨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课改的追求,但在教法上太实太“死”,课堂上一味灌输,沉闷而无生气,又不是语文课的特点。如果仅是为了追求“实”,而把重要的 “过程”忽略了,其实是把重要的教学目标丢弃了。我们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所必要的环节。当然,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失却教师的引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纯粹追求学生的“过程”,仅只追求课堂的“活跃”而无实际成效,一节课下来学无所获,也是不可取的。这是两个方面“度”的把握问题。

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怎样上好选修教材?以下一些教法尝试供大家参考。

1.示例引路,理论指导,自主赏析。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时,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紧扣单元目标,先疏通“赏析示例”的课文,充分利用其后的赏析文字,反复把玩其妙处,再引入“赏析指导”,从理论上对古诗文赏析方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借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先围绕单元“话题”,完成“精读”篇目的赏析,再进入“话题”,而后用“话题”理论指导“略读”实践,再去有选择地完成“思考与实践”中的任务。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在赏析实践中总结出赏析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去指导赏析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

建立新课程视野后,教学时研究具体的课文,很容易就某一点生发联想,寻找到某种联系,然后重新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现在不少老师就常用这种方法处理教材。在这样的纵横联系、相互印证、比较甄别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轻松地完成课程目标。

3.创新课堂,丰富活动,不拘形式。

如果说上面的两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么,这里谈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开动脑筋,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编写表演课本剧,观看评析影视作品,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在教学中,适当链接高考,把选修课的内容与高考的考点适当结合起来等等都是较好的做法。

第3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学生进行阅读实践,使学生的情感及思维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更好的启发并培养更好的审美情趣。新课标中的这一要求为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建议。下面,笔者就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及探讨。

一、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于单一

高中语文包括5本必修教材16本选修教材,数量听起来虽不少,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仍然显得过于单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若仅凭教材来实施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地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教材,作为教材的补充,从而提高教材的丰富性,使学生的阅读面变得更加丰富。

(二)教材内容过于陈旧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十分陈旧,这在目前来说是一项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其中的白话课文也基本选自于上个世纪的文章,很少牡贝文学中选择合适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阅读面上的滞后性。教师因适当地选择一些现代作家创作的优秀文章带入课堂中,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结合现实的更具生命力的课文。

二、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利用课外阅读来开拓学生视野

现阶段,有很多高中生所接触的书籍基本停留在课本上,很少接触其它课外书籍,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课外阅读本来就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固然要全面掌握牢固,但是课外阅读也不能落下。这主要是由于课本中文章内容及体裁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拓展,极大地满足高中生的语文阅读需求,通过进行课外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色彩斑斓的世界。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也逐渐成为了学生获取课外阅读资源的途径。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如书友会、读书报告会、小百家讲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交流以及情感互动的平台,使学生的阅读上升至更高的高度。

(二)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案设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必须做好带头作用,因此语文老师也应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虽然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语文都是我们的母语,但是语文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心服,那么他最基本应该在阅读上有所优势,此外在阅读教学中也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独特的思考意境当中,对于文章中的不同内容展开不同形式的讲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教材中的价值与意义,依托文本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本意,同时再现出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阅历,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进行讲解,不断地将学生引向阅读探究的。

(三)落实学生主体 呵护个性解读

个性化阅读属于自主性阅读范畴,它是指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及认知来把握文本的内涵思想及作者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去发现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文本并提供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而产生自己的独特体会。此外,个性化阅读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征,我们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因此在进行阅读时对文本产生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猜想到学生在阅读结束后所得到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对于这些截然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或批判,而应怀着宽容包纳的胸怀,给予学生肯定的目光,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理解,使学生的心境得到有效净化。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提到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些学生会认为文章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而有一些学生完全无法理解这种忧伤之情,并向老师提出质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这一契机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入探究来寻找正确答案,例如经济上的困难、身体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失意、家庭中的不如意等。学生的解答多彩斑斓,教师应给予赞赏及指导,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获得问题的正确答案。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也不能完全偏离文章的核心内涵与思想,不能任由学生进行胡乱发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性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能拓展学生更开阔的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更强的阅读能力。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高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对于其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耐心解决,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阅读的方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武兰.问题与改进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片断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02

:87-92

[2]刘h.高中外国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鉴于12则《老人与海(节选)》课例的比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10:101-102.

第4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一、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如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三、设置梯度,自主学习

虽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说“众生平等”,但是实际上,由于家庭、个人等多种原因,学生的学习水平、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都是有差距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或许超出他所在年级应该达到的水平,有的却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就给文言文的教学留下值得研究的空间。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特点,设置合理的学习梯度,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改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许文言课文让学生怕了,那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去读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自主式阅读。所谓自主式阅读,就是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教师不要布置硬性的阅读任务;阅读的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不带负担的。久之,学生会蓦然发现:文言文其实并非面目可憎,更不可怕,还是有点可爱的。

其次,教师可以推荐选注本,供学生自由选择。但在推荐选注本的时候,一要程度适当,不过于艰深;二要趣味性较强,以求不用教师督,学生会主动地去学。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先今而后古,先记事而后说理,先散体而后辞赋、骈体,先一般而后专门,先选本而后全集。另外,选择文言文选注本,注释的准确性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助读系统,注释的编排是否合乎认知规律则更重要。我认为注释的原则应是:学生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注;理解虽有难度,但经老师适当指点亦可解决的,不注;必须加注的,尽量简约;不是很特殊的句式,只注不译。为了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应当精心选择注释适当的阅读材料。

再者,逐步减少注释,尝试阅读无注释作品。过多的注释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削弱,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中的注释应该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因为只有脱离了注释的阅读,才算是具备了阅读能力的阅读,才称得上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于个别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尝试给无标点浅易文言材料加句读。

四、教给方法,培养习惯

《师说》一文表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其中“传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回顾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历程,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知沿用了多少年。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贵,其实它是造成现今文言文教学模式僵化的根源。学生看不懂文言文,教师只好串讲、直译。串讲、直译又直接养就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不是积极探索、主动解难,而是消极等待、被动接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了。久而久之,学生就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自然也就心生厌倦了。

其实,教师最重要的事是做好指导工作,教给方法,培养习惯。第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程序性知识,教会学生准确运用注释,能区别注解中哪些是翻译,哪些是解释说明;学会推断词义,对于一些词语,能根据上下文、联系旧知识,来推断其语音、意义;学会查阅常用工具书,善于运用工具书帮助自己解决疑难问题。第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例如:经常诵读、背诵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词就要查阅工具书;勤于积累的习惯。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与传统的主要靠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另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师生互动和开展探究学习等方法,将教学要点设计成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

二、更新语文教学理念,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①更新理念,营造氛围。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主、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②摒弃功利,注重积累。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淡化技能,培养心智。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与思维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④适当指导,加强对话。阅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题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观念。⑤加强课外书籍的合理品读。课堂上,教师遵循教材的文章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但是,教材的文章信息比较大众化、普及化,学生的视野无法拓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好的读物,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和品评能力。

三、丰富语文教学实践,开拓创新语文阅读教学

为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实现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为教学特色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支撑,我们应积极研究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而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①预读感知。学生学习新课文,要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粗略疏通课文,勾画、查阅、理解、积累生字词,找出阅读难点、疑点,从而充分感知课文内容。②整体感悟。该环节要求学生针对不同文体特点,感悟文本要素。如主要观点、主要材料;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主要思想感情;主要手法。③精读讲解。该环节要求教师要精读有关所学课文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搞清文本的思路和结构,鉴赏主要人物形象、意象并掌握鉴赏方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旨情感及鉴赏方法,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开掘蕴涵丰富的句子的内涵,学会表达技巧和手法。④自主探索。所谓自主探索,就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与原文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多方面汲取营养。此外,还可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专题阅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扩大知识面,提升人文修养。⑤习作巩固。该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将自己在思想情感方面的感悟、技法方面的感悟、观点态度方面的感悟等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感悟文章,从而养成有收获就随时写感悟的习惯。实践证明,加强阅读,能有效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针对特殊文体,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灵活把握。如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可构建为:“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或建构“板块”模式。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完整教法和学法体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运用优美的导语、通过巧妙设问、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导语激趣煽情, 形成课堂的势能;遵循“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课堂中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住,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生活是五光十色的,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 在课堂中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诗化氛围。此外,还可以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改变教师感召力等不同的方法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以上谈到的也还只是几个方面,教师要从学生发展出发,尽职尽责不断探究不断成长,让高中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第6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古代诗歌

面对新课改的背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高中语文课古代诗歌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将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同时要对汉语言文化魅力的习惯进行不断地挖掘,使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变得更加的快乐、更加的积极、更加的主动,最终能够对学生的人文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

1.用演唱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

诗、乐、舞相结合就是最早的诗歌形式,因此诗歌本身具备一定的音乐性,而最早的诗歌究竟怎么唱在时展以及历史变迁的今天已经无法对其进行考证。然而,很多当代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演唱帮助我们将这一问题解决了。比如在对李煜的《虞美人》进行教学的时候,我国台湾的著名歌手邓丽君就曾经对该作品进行了演唱,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然后将其作为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对该歌曲所表现出的旋律和情感的分析,让学生真正地对本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有所体会。与此同时,在对苏轼的《水调歌头》进行讲授的时候,就可以将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演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进行学习和体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当代歌唱家演唱的诗歌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用多种阅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的前提下,教师为了能够对学生感受诗歌的感情进行强化,就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比如采用引领读的方式,也就是要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缩短,同时对学生理解和品读诗歌内容也十分有利。同时也可以采用吟唱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也就是说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反复的吟读,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诗歌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诗人所处的处境和诗歌本身的情感具有更加深刻的体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节奏读的方式进行诗歌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诗歌作品的节奏划分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诗歌节奏的快慢停转从而能够对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进行感知。在划分节奏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把握住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比如要想将作者的惊惧、紧张、愤怒或者欢快、高昂、喜悦的情绪充分的表现出来,就需要采用较快的节奏;比如在对想念、痛苦和深思等情绪进行表现的时候,就需要采用比较慢的节奏。比如在对曹操的《短歌行》进行讲授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诗人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时候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就需要对其中的延音和重音有所关注,将其中的节奏充分的处理好。在表达相对激动的情绪的时候要采用较为猛烈的节奏,在表达相对舒缓的情绪时要采用较为平缓的节奏,而通过对节奏上的轻重缓急以及张弛有度的利用就能够将作者情绪的舒缓紧张很好的表现出来。

3.用调整法进行诗歌教学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集合同一作者的作品一起进行讲授,比如可以对李白的《将进酒》和《蜀道难》这两首诗进行对比讲授,这样就能够对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进行充分的赏析,并且让学生对作者不可抑制的热烈奔放的情感具有充分的体会。同时教师也可以集合相关的重点教授的作品进行赏析,比如在对坡的《念奴娇》和柳永的《雨霖铃》进行集中讲授,教师就可以对其中的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柳永在《雨霖铃》中属于一个浪迹江湖的游子,因此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具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同样是对恋人的离别进行描写,柳永在描写的时候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楚天开阔、烟波浩荡的景象。而苏轼在《念奴娇》这首词中描绘了亲眼所见的赤壁美景,并且将作者自己老大未成、功业未就、壮志难酬以及怀才不遇的一种忧愤之情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而且还将作者人生的旷达胸怀以及对历史的一种别样诠释表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对苏轼和柳永在这两首词中表现出来的形象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对古代诗歌人物形象进行更好的体会,最终还能够将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方法掌握住。

4.结语

目前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对新课程进行不断深化改革的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语文基础夯实,从而能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雨迎.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如何读懂古代诗歌[J].新课程(中学),2013(11)

[2]陈一鸣.在积累反思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4(01)

第7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育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当然说是由着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第8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往往淡化处理语法教学,而学生也不愿花过多的时间学习语法,导致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课文分析不明,文言文读不懂,语言题乱做。许多高中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都不能解释。这也造成了教师在高中语法教学上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培养学生认识母语最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很有必要。现在高中语法教学的实际是:高考不直接考,教材不系统编,教师不正式教,学生不愿意学。因而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又脱离不了相关的语法知识,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最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我认为要从下面几方面加强:

1.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没必要像专家一样研究一些精深的语法问题,加上现在不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术语,却应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自圆其说。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导学生运用具体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包括语法术语、现象、规则等。比如,在散文教学中,分析重要语句时,可以进行语法的分析,再进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文句。语法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因为高考考纲已经不要求单纯的语法考点,所以高中语文教材中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是否在教学中结合语法知识完全由教师掌握。这就造成了高中语文语法教学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加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强化他们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法知识后,教师要及时补充教学系统的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较完整的语法系统,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加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当然,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和学生理解能力较低的关系,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可以以简单的框架式呈现,课时控制在三节左右比较合适。过少则不能完整地呈现系统,过多容易超出学生的理解承受能力。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依照这一原则,应对学生进行纲要式的集中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3.注意在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语法知识帮助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进行分析。高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时长句很多,如果不作句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会茫然不知所云。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对一些复杂的复句和句群更要进行语法分析了。

4.语法知识有助于把握文言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第9篇: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明确目标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仿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肘,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

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

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实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落实说明文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读写说明文的方法和规律,学生就会自学说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自读深化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白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

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 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习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