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食品安全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课程设计

第1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

第2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01-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安全食品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皮革毛发水解物、猪肉中的“瘦肉精”、红心鸭蛋中的“苏丹红”、面粉中的“吊白块”、饮料中的“塑化剂”、火锅中的“一滴香”等,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也让公众对饮食安全十分迷惘。作为职业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应该理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基本理念,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与卫生观念,知道在日常饮食过程中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新形势下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知识,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对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愿与同行探讨。

精炼课堂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逐章逐节地进行详细讲授,而现在课时少了,内容多了,任务重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融会贯通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对讲课内容有所选择、删减,理论以“够用”为度,着重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增加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新内容,对讲授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涉及先修课程的内容讲述时应简而言之。如在讲述生物性污染因素时,考虑到学生在《食品微生物》中已接触到该部分内容,因此,课堂上主要讲述学生先前没有学过的内容和已经学过的重点内容,如常见的食源性病毒、病原性细菌、产毒霉菌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总结即可;对于动植物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一节,考虑到该节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因此,学习时只选其中的几种,如大豆及其制品、河豚鱼等的有毒物质、中毒机理、防止措施等讲述,其余让学生分组归纳整理并进行交流。这样既节约时间,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注重与时俱进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相关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阜阳奶粉事件发生后,上课时强调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强调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三鹿奶粉事件、“塑化剂”事件发生后,引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介绍我国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加工业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说明三聚氰胺和“塑化剂”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不能添加到食品中;SARS事件、“甲流”事件发生时,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到很多正确的知识,不盲从于各种小道消息,避免了对食品加工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也能够使学生将食品营养、食品工艺、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与卫生等专业课程所学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负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物中毒原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并能检测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安排两次认识实习。几年来,我们在讲授《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时,组织学生参观庄园乳品厂、雪花啤酒厂、可口可乐兰州分公司等,参加食品安全与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完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在课程涉及的每一种食品安全与卫生因素的内容讲完以后,均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性;了解所学有毒物质的各种检测方法;掌握主要的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设备,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分析思考,完成实验报告,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题进行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即综合运用所学《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掌握食品安全事件案例分析的方法,锻炼和提高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规律组织教学,达到理论上够用、实践操作能力加强的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将“变学会为会学”、“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融学习与工作于一体”的行动导向学习方法引入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理论教学中,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生物性因素采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法,对影响食品安全与卫生的化学性因素采用“以考促训教学”法;实验教学中,对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检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法;在实践教学中参观雪花啤酒厂采用“工作实境教学”法;在学习期间和学习结束后,结合案例教学法,对本学科领域中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经典案例进行重点剖析,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采用事例、设疑、引导、讨论、演示等方法启发学生。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使用,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将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人人需要食品安全与卫生,食品安全与卫生需要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在一个大环境下进行的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在这门课程中有一章是关于“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内容,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大气、水体、土壤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本章中,主要引入世界公害事件,如水俣病、日本核辐射等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伤害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印象。在讲课过程中,将素质教育适时贯穿于课堂内容中,如针对学校教室、楼道、卫生间等存在的一些不卫生现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废旧电池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不要随意丢弃污染物。而且强调不仅要保护好小环境,还要保护好大环境,以个人行为带动周围同学,对于不爱护甚至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及时提出批评。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很多。

笔者结合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完善。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环节相结合;二是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三是调查研究与课程讨论相结合;四是学习兴趣小组与班级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会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运用自如,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陈芳,沈群.新形势下如何讲好食品安全教学课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89.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3-108.

[3]金征宇,彭池方.食品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5.

第3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20-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食品安全与检验》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加深学生对食品安全与检验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本院系的特点和实验中心的建设,对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供同行交流和探讨。

一、加强实验中心建设,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奠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检测原理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突出。而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必须以现代化的实验室为基础,这也是培养食品专业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科研素质的重要实践基地。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承担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作用。我院原实验室的设备比较落后,而现代的仪器设备便于操作,在节省实验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现代化的实验室建设是《食品安全与检验》教学的重要基地,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资助,建立一个实验设备先进、实验条件完善的实验教学中心。目前,我院已申报了四项食品专业课程为依托的实验仪器设备建设项目,其中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红外光谱分析仪、色差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已投入使用,这些实验设备既能满足《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需求,又能满足开展一些相关科学研究活动的要求。另外,在师资方面还培养了一个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二者结合起来,为《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开放性实验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在目前课程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更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想办法。因此,重新编写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去掉陈旧的实验项目,使之更适应现代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首先,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食品安全的实例来选择研究对象,增强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实验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实验项目,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例如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如取样和称量、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无菌操作过程、检测结果的观察和计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进行整合,开展“食品中菌落总数或大肠菌群的测定”综合性实验中,使学生既巩固了单元操作,又能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完成一个综合实验项目。同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文献查阅、综合比较分析,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设计性实验,四人一组,学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验内容安排实验顺序,根据特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制定出方案和路线,经过实验优选出合适的检测方案和合理的检测路线,对实验中的现象、问题和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并展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加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证明,通过结合开放实验室建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完成需要较多时间的实验项目。另外,鼓励感兴趣、爱钻研的学生参加2~3人组成的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研的锻炼,既能了解科研知识,又能培养其综合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实践中发现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来训练学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拓了视野,并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真正融为一体地培养创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

此外,对于优秀的实验项目进一步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慕课(Moocs)课程设计和建设做准备。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即可。这种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接受训练,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虽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另外,还存在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想当然的操作,省略一些步骤,不动脑思考的现象。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互相抄袭、敷衍塞责,出现雷同的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可以避免上述弊端。例如改变实验研究对象,每个班分成7个小组,每组2人,每组选择不同的食品或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结束后进行比较、分析和讨论,如对不同食品的结果进行比较或对不同实验条件时的实验现象及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弊端。另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同学还能增加成就感。

高等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是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的基础。因此,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每两人一组,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同时又能培养两人的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出现问题的实验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直至找出问题通过考核为止。

四、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侧重实验操作和问题的分析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成绩的考核侧重于实验报告的成绩,其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忽略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把较多的精力用在写出完美的实验报告上,甚至有的个别同学会偷懒抄写别人的情况。为了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提高动手能力,将实验成绩考核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定即:实验课出勤(占10%)、实验操作技能(占40%)、实验报告(占30%)和实验课理论考试(占20%)。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是否认真、操作的规范和严谨性、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否翔实、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情况及实验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对实验课的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的实验现象和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主要从实验样品的取样方法和称量是否规范;样品前处理是否合理;试剂配制是否规范、正确;实验装置的选择安置是否合适;实验条件的控制是否准确;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认真操作,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种考核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社会工作岗位和读研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从事质量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需要熟练的实验技能并进行相关的面试及考核。所以从未来工作需求的角度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挑选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加以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鼓励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课程,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实验考核体系,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得到加强,在实验中不认真操作的现象显著减少。另外,多方面细致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食品安全与检验实验教学的内容、教学模式和综合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全面推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面还面临着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孟建宇,李蘅,陶羽.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4):541-542.

[2]王玲,武彬.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13,33(10):106-109.

第4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食品专业 就业质量 教学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04-02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国民健康已经成为民生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的大潮下,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了永盛不衰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也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因此,大规模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食品专业人才成为了发展和保证健康产业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无疑是培养高端人才的第一市场,各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人才教育模式,来适应食品行业的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已经渐渐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贮藏”的产业链,这种模式不仅要求食品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数据分析,当今形势下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食品机械和食品安全方面的人才尤为紧缺。但是,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都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距离,从而导致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本文从教学的角度来探析如何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水平。[1]

一、食品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需求

(一)食品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截至2008年,全国分布在31个省份、自治区等的共208所高职院校设有食品相关专业,已经培养出本科以上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逾千人。从数据上分析,我国的食品专业教育已形成相当完善的规模和体系。

虽然我国的食品专业教育在过去十年里成绩斐然,但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仍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各高校中“重科学、轻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全面的食品行业产业链的发展。

(二)食品行业人才的需求

1.我国食品机械人才的需求

随着对健康产业关注的提升,激发了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99年的7800亿元上升至2009年的49698.71亿元,11年提高了6.37倍。[1]食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在2001~2009年的9年间,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工业年均增速达36.68%,从345亿元上升到1484亿元,是机械工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类别。在食品与包装机械中食品机械2008年销售额达62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9%。[2]可快速的发展背后仍存在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我国食品机械的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且出口的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低端产品,相反进口的产品是价格高昂的高端产品。这一现象说明我国食品机械行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主要的不足有:初加工机械多,深加工机械少;单机成品多,成套成品少;主体设备多,辅助设备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通用机型多,特殊产品加工机型少;加工与包装设备多,安全检测设备少等。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过硬的技术优势,已经在食品行业设置了大量的技术屏障,这也是我国要努力赶超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究其根本,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很多,但是人才的紧缺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行业平稳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具备相应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关键。人才能够发现和解决行业内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隐患,能够领导行业内的创新思路和方案,能够科学有效引领行业的向上发展。而优秀的人才,离不开科学的培养,因此,各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重任。

2.食品安全方面人才的需求

我国从2003年开始实施“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并且于2005年制定了《食品安全法》。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进程,国家已对食品加工企业实施qs认证的行业准入制度, 出口的食品企业则要通过haccp、fda、gmp等认证,[3]因此,高素质的食品行业人才相当紧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紧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未来对我国的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健康行业的要求将更加严格,改造传统食品加工工艺,使得食品产业更加营养和安全,同时兼顾市场经济效益,做到低能耗、高质量、零风险。由此,我国食品安全方面也需要大量的高端食品专业人才。

二、丰富的课程设置和独特的培养计划

高校是培养人才

摇篮,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随着食品行业的全球化,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将越来越高,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其他的相关素质。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各高职院校应聘请食品行业实践型技术人才担任专业建设的指导成员,探讨前沿的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共同制订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专业教学计划,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计划中,不仅要以“培养适应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还要根据地方性产业结构和经济组成、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计划来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经济社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凸显地方文化和产业结构,服务于地方经济,增设有特色的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地方食品行业需求。各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课程设置一般由三大主要部分组成:公共课程部分(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包括基础课程和基础专业课程两大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和相关专业的通用能力,是大学生毕业后奔向就业的敲门砖);专业化课程部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培养了学生面向就业市场的工作能力和专项能力)。[4]

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就食品专业来说,公共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用能力有所提升;专业基础课程(如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等)带领学生初步走进专业领域,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为以后的工作铺垫夯实的地基;而专业化课程(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专业化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学到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难题,通过生产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专业思维,培养高知识、高能力、高水平的全面人才。  三、教学方式的新思考

现如今,社会与企业都比较欢迎“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普遍都是“书呆子型”,实践能力差、创新性不强等都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肃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在食品行业中的实用性成了现在食品教育问题的毒瘤。在有限的学时里,实践性教学课程占的比重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我们可以编写全面系统的食品专业实验教材,包括在课程设置中已开设的实验课和应开设的,因为课时原因或地区产业结构等原因未开设的实验课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动向。教材内容要全面、及时和具有代表性,以改变食品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不清楚和对食品工业发展不够了解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食品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趋势有选择地开设实验课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课堂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可将实验课程设计为综合性开发设计实验,由教师定题,学生分成小组,先形成书面的可行性设计方案,再通过预实验、实验来实践计划的可行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处在指导和点拨的位置。从设计、动手和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从而思考和解决问题。[5]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就业时重要的考核指标。

四、结束语

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食品专业人才的极度紧缺,高职院校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高端人才,从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双方面入手,根据食品行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紧缺型人才,以提高食品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保证和加速食品行业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奇飞,芝萍,水琦,聪亮,建华.高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西轻工业,2008(10):163-164.

[2]滕建文.强化实践教学,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综合能力[j].广西大学学报,2002(6):18-20.

[3]刘彩生.就业指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6(8):38-39.

[4]史广政.探索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21):119.

第5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本国发展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看待。要保证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社会、市场急需的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从而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营养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根据食品安全的紧迫形势,教育部在2001年批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此专业并当年招生,成为我区唯一的设此专业的高校。我校教务处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形成了《石河子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综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06年大学各专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食品科学、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边修订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上要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见证了该专业在我校的诞生、发展及每一步成长。结合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笔者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角度对该专业办学特色的构建提出建议。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支出的一个新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现代分析科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目前全国60多所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中,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产、轻工、商业、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工业类、医学类等高校。由于这些高校所在行业不同,依托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所谓的就业竞争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的竞争,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能力。要把这一新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在全面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食品学院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在不断的摸索中建立凸显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分别于2009年、2013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着打好基础,突出主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注重专业特色的原则研究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特色模块课、专业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结构突出四条主线:与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与检测相关的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仪器分析等课程课程,与医学及生理学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课程,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在2013版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将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列为一门单独课程;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增设了《新疆特色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食品风味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该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建立

对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控制及品质分析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兼具基本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现层次化实践教学。在实际实践教学改革中,我院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上述连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形成认知、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从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及内容入手。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本着“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如单独开设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课;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此外,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如在假期进行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及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第6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在历年的教学经历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信科专业是一个就业领域宽、知识范围广的宽口径专业。虽然本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较宽泛,学生就业面普遍较广,但仍有少部分本科学生对专业教学内容及就业前景缺乏正确认知。最极端的情况是,极少数学生从入学以来不认同本专业,对本专业从心里抗拒。原因在于初始就读本专业是被动选择,并且在就读过程中对本专业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优势不甚了解,以致消极被动地接受本学科专业课程,存在只求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的消极想法,而在课余时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或者参加其他专业的资格认证考试,只待毕业后转往其他学科领域就业。这个问题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信科的专业设置具有知识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课堂气氛较沉闷、实践环节不够等。这些问题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不受关注,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理论,整体教学效果欠佳。针对上述问题,引入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信科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其他专业的特定问题,使学生从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获得兴趣及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基于交叉学科的信科专业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将专业课程包含的基础知识实际运用到某个非本专业的具体问题,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基于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具体如下:(1)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案例,调查分析近年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热点趋势及对应的技术、能力要求;(2)开展对本校其他学科尤其是农业类学科的调研,着重分析它们与数学及计算机学科的结合点;(3)实施课程设计交叉性命题,在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将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问题结合起来,分别开展结合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设计并由学生自主选题及探讨。

信科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设计与实现

信科专业的交叉学科课程设计主要是在信科专业基础上引入其他专业学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信科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融合交叉。相比单一的信科专业课程设计,交叉学科课程设计将覆盖更多的学科知识,待解决问题会更复杂,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力更强。学科交叉型的课程设计要取得成效,必须要考虑到各方面的细节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兴趣,因此学科交叉型课程设计题目最好来源于学生就业时所面对行业的要求,或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及本校的优势学科。首先调研本校各优势传统学科与数学、计算机学科的结合关系,寻找可能的交叉点,其次对其解决方案所需的技术做分析研究,确保交付给学生的课程设计题目难度不会超出学生的知识架构。为此,在多门信科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题目构造过程中,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结合华南农业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给出一些较为典型且简单的跨学科课程设计题目。例如,在2012年上半年度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课程中,给出的课程设计题目有股票推荐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系统、贵金属走势预测系统、购物推荐系统、常见疾病诊断系统。在2010年和2011年下半年的“数据库原理与方法”课程中,给出的课程设计题目有耕地资源信息系统、气象信息系统、主要农作物历年收成信息系统、农业人口信息系统、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动物资源信息系统、化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系统、食品安全追踪信息系统。以上课程设计题目均带有一定的学科交叉性质且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课程设计题目给定后,由选课学生自由组队并选题。学生在选题前,必须先查找相关的专业资料,清楚各个题目要解决的问题,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然后再结合理论课及实验课中所学的理论及操作,总结得出实施方法;最后概括出完成该课程设计题目可以采用的几套技术方案,从中选出一套最合理的技术方案并实施。上述过程在必要时可以由老师评论学生的构想,进一步给出指导意见。这个过程中同组与不同组之间的组员可以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学生根据本组成员最终讨论通过的方案进行具体实现。

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课程设计构造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程涵盖知识的实际运用有了一定体会;这个过程使信科专业的学生与华南农业大学其他传统优势专业有了交集,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豪感和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而且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其将来参加工作培养了必要的专业素质。,相比以往的单一学科课程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操作,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学生也提高了具体问题的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路线的选择以及针对实际问题的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挖掘等综合能力。交叉性质的课程设计通过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解决课程教学内容较封闭的缺陷和学生知识面窄等多种弊端。在交叉课程设计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独立思考和设计技术路线的技巧,提高了动手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也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结语

第7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岗位能力;教改方向;食品及相关单位;食品专业大学生

The employing units post ability requirements for the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2] 吕凤英.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天中学刊,2007,22(2):103-105.

第8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23-02

1 创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农业、智能农业、都市型农业日趋成熟,智慧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将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期间,北京郊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蓬勃开展,展现快速发展势头。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市属农科院校,北京农学院不仅具备浓厚的传统学科的科研氛围,而且拥有一批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这为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传统农业与现代计算机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势必成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而具有农业背景的计算机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地方农业新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

2 加强学生在科研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

目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有嵌入式和网络2个培养方向,本课题主要以嵌入式方向为例,探讨学生在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突出农业应用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繁多,但是如何突出农业应用,发挥服务农业的功能,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和具体应用却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如在嵌入式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可提供一些农业类信息系统实现或者农业专家系统开发等题目,学生以系统开发为主线,依照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最终完成农业信息化小课题;嵌入式底层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任课教师则提供一些农业测控系统实现的题目,以系统仿真为基础,着重掌握测控技术的农业化,在此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农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主体有更感性的认识[1]。

2.2 实施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如何通过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始终是关注点。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层次进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时刻追踪最新的专业前沿知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也随之调整。目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分别组织设计了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其中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通过综合性实验教学,培养巩固学生创新能力

在设计综合课程等综合性实验时,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综合实验分解,综合实验的内容强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程概念,体现从基本动手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规范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过渡到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内容的选定可以采取2种办法: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设计题目或者在教师给定的题目中选择,充分给学生自,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组织上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从较简单的嵌入式基础应用电路开始,要求每组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嵌入式程序开发设计、编程与调试,并写出详细总结报告[2]。在制作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完成学生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并通过系统的实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能力,为进行今后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鼓励学生在实践之前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和发现问题所在,有的放矢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教师与学生可以以座谈的形式交流沟通,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

2.4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

目前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和教师的课题项目,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实现温室大棚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学生在参与教师的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课题项目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同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前沿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6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3 鼓励措施

3.1 建立学生激励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细化考核层次,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4]。如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将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考核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对在科研创新中完成的学时和理论知识经过笔试考试和综合答辩后,给予相应的学分。今后可以考虑将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发明、科技开发等创新成果或者在创新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新知识学习与培训用学分进行考核,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型教学活动,营造多创新、创好新的良好氛围。

3.2 建立健全工作量考核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年轻教师主要以教学工作量为考核指标,指导创新活动的教师往往以年轻教师居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均以尽义务形式无偿加班,这就使得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所顾虑,担心自身的教学工作量是否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建立指导教师的鼓励体系尤为重要[5]。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时能将其计算为教学工作量,当学生的成果取得科学发明、申报专利、论文获奖或获学科竞赛奖等也给予指导教师计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师对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更好发展。

3.3 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

本着“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的办学宗旨,加强和北京地区的农产品企业实习实践教学和技术合作。北京农学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在京郊地区,以这些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为其所在周边地区提供科技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也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所做、有所依、有所为,真正做到立足于京郊,服务于京郊。

自2008年笔者指导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以来,坚持“课题出发,落实应用”的路线,依托京郊门头沟区龙泉务农业基地,由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5名三年级的学生开发了一套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在门头沟农业生态园和校内温室试点运行,该项目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京郊温室自动化智能控制的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计算机信息与工程学院学生开发的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以及嵌入式环境监测系统,在密云县某家禽养殖合作社已经启动运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与京郊农产品企业的合作,切实为京郊农业信息化服务,一方面使得这些农产品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农业信息化工程项目中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知识面得到极大的拓展,避免出现“懂农业不懂信息化,懂信息化不懂农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

4 结语

“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京郊农业”是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不断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积极解决问题,应对现代农业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要求,切实提高“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11-12.

[2] 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10):80-82.

[3] 饶碧玉,彭尔瑞,龚爱民. 试论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人才培养[J].云南教育研究,1999(2):18-20.

第9篇:食品安全课程设计范文

一、深悉政策动向,主动迎接经济新常态

以实现“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为宗旨,坚定发展方向,充分运用各项政策,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实行降本增效举措,努力构建教育公司运营发展新常态。

1、有效研究政策,争取改革发展红利。继续有效研究政府对学前教育及服务业的扶持性政策,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重点参与政府购买的社会化公共服务项目,争取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等各类政策补贴272万元。

2、实行降本增效举措,减少关联交易影响。2019年下半年,集团公司调整管理模式减少了教育公司关联交易159万元。教育公司积极应对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困难,实行了降本增效举措。一是鼓励A类职工退休再返聘,减少人工成本。二是在伙食费中开支人工、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减少生产成本。三是降低机关集中管控费用。通过以上举措减少各项成本支出,降低关联交易缺口影响。

3、提升管理质量,保收托量稳步提升。根据《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南》精神,要求各园加强日常监督与指导,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并落实在孩子的发展上,将精细化管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规范教师的施教行为,强化落实常规教育活动,充分展现青青幼儿世界品牌园的品牌价值。同时,完善《教育公司幼儿基本信息资料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制度确定职工子女身份,将173名幼儿划转为非职工子女,确保保教费用的“应收尽收”。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强化制度落实,2019年1-9月平均在册幼儿数同比增长23名,实现了保教费收入的增涨。

4、严格依规办学,实现非保收入增长。在国家有关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各园选修班、名师班实行了申报管理、质量控制、费用审批管理。严格遵循“教学时间以外,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采取由校外专业培训机构开办各类课外班,调整中、高端园的课程结构为基础课+选修课的模式,按照审批标准收取选修课费用,促非保教收入增涨。

二、铸造专业化品质,全面提升品牌价值

强化职工品牌认同感和质量意识,固化不同层级园所特色,提升品牌教育服务价值。

1、丰富品牌内涵,强化核心竞争力。将“五优”活动作为强化园所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通过突出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质量观,提升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彰显园所人文环境、文化特色,丰富了幼儿园品牌核心内涵,增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2019年,在市教育局开展的幼儿园“优秀团队、优美环境、优质活动”评选中,教育公司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获奖园所的引领,以点带面,使教育公司各园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2、固化园本特色,提升市场覆盖率。各园通过将办园理念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彰显园所特色,满足市场多层面需求的同时,完成青青幼儿世界“三大手册”的编写与出版,明确了各园共同性课程与特色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完善了园本化特色课程体系,固化了现有各园特色课程差异化管理模式,通过教师职业化、教育品牌化、服务标准化、沟通信息化等多种方式,将品牌特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

3、锻造服务品质,彰显品牌价值。完善和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运用教育公司自身资源,举办园际间的一日常规、教学研讨、环境创设等教研观摩和评比等活动,让职工持续学习、提升品牌教育服务技能。珈因早教的婴儿泳育、等课程方案的研发和实施正在同步开展,目前,此类课程共有学员百余人。通过听课、试教等方式改进亲子教师的培训方法,提升教育品质。2019年,共培训亲子教师15人次。大方广完善课程构架,加强研课、督课工作,强化课后反思与交流,并创新了微信测试及微信展示的学习效果反馈方式,有效加强了与用户的交流沟通,提升了服务价值。

三、践行实效性管理,优化企业运营模式

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是企业健康运营、发展的有力保障。

1、固化制度引领,夯实监管基础。健全科学化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财管事。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目标,以责任意识为根本,以风险管控为先导,组织各部门对教育公司的12类百余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将制度汇编成册。其中,重点对企业经营行为相关制度、“三重一大”、 工程管理等管理流程进行梳理,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大了各项敏感关键领域的监管力度。

2、加大“三项制度”改革。在两级公司审批计划内,通过执行“以事择人、以岗定位、考用一致”的干部公开选拔机制,进行内部挖潜调整、外部引进,盘活存量,调整岗位。2019年,完善教育公司市场部工作职能,将懂经营、善管理,有市场拓展头脑的6名经营管理人员充实到市场拓展部门及单位。出台《教育公司员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科学、规范的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各类人员绩效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推动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实施年度经营承包全成本核算,将激励与考核机制向一线推进、向员工末端传导。

3、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需求为本、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质量为先、注重实效”的原则,分层分类、系统推进了全员培训工作。2019年开展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两个层次1263人次的培训,其中:公司批准计划培训17人次,计划执行率达100%,完成年度培训计划100%;计划外培训25人次,为满足市场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强化核心竞争力,延展企业转型张力

认真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适应市场、加快外拓市场步伐构建新机制,全力推进“三大品牌”外拓市场。

1、建立市场营销模式,助推产业扩张。建立市场拓展部,对收集的拓展信息进行项目实地考查和项目可行性论证,2019年,市场部共收集、走访、考察、市场信息24条。将外拓市场指标按板块分类分解到科室、部门、基层单位、个人,做到人人身上的指标。建立新项目激励机制,完善项目负责制、推行营销薪酬,充分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将项目拓展指标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鼓励职工提供真实准确的外部拓展幼儿园相关信息,并依信息的可行性和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奖励,营造了全员拓市场的良好氛围。2019年3月,汉口分园开园;2019年4月,教育公司与东湖高新区签订公办委托管理幼儿园办学协议,成功拓展东湖高新武钢幼儿园;2019年5月,培训(咨询)中心与武汉铁机之家签订合同,成功进驻洪山区盛世家园。

2、强化市场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在武汉公交807、810、811三线六车了、早教品牌车身广告,这是品牌首次以车身广告形式向社会推广,公交开行的区域中高端目标市场基础好,将为教育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在强化对外宣传的同时,青青幼儿世界园所通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童话节、传统文化节、科技节等各具特色活动,为幼儿搭建了展示个性才能的平台,提升了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珈因早教组织开展了“五一劳动节点赞换亲子课”、 武钢妇幼孕产妇讲座、亲子“同舞台 共表演”专场演出等活动,展示了品牌教育理念、专业化的育儿课程及教育成果,通过给予用户良好的体验,充分挖掘市场潜能,引导市场对早期教育的需求。大方广运用主动服务式营销、网络营销、特色营销等手段,对现有的原色美术、启睿教育和红舞鞋三大板块进行多元化经营模式运作,以点带面,缔结多维立体协同营销网络,对市场需求进行多层掌控、广泛覆盖的同时,强化品牌市场宣传,引导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提升了数字机器人、少儿英语、美术、拉丁舞等各类专业培训班学员量,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3、聚焦母婴产业,延展品牌服务链。对宜昌市25家月子会所、月子护理中心、母婴馆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价格体系、技术支撑、合作与加盟等情况进行调研,初步形成了《关于月子会所市场行情的调查报告》,同时,通过网络收集了国内一线城市母婴行业知名企业相关资料。下一步,教育公司将重点与有合作意向的母婴机构进行接洽,延展教育公司市场服务空间。

五、提升服务用户水平,凝聚企业发展合力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服务标准,关注服务细节、提升服务品质等,家长满意度持续攀升。

1、关注用户需求,提升服务品质。教育公司将用户满意测评作为推动教育公司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依据,组织用户从园所管理、日常教学、课程设计、家园沟通、园所维修采买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对园所进行测评,最大限度为家长提供畅通意见和建议渠道。2019年共收集、反馈和落实用户意见和建议14余条,满足了用户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2、关注社会公共事件,加强安全管控。教育公司一贯坚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快速反应”的原则,在学习其它单位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规范完善各类安全、应急管理制度9项10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严把食品采买关,严禁“三无”食品和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变质及其他不合格食品及食品原料进入幼儿园,执行食品验收、购销台账登记、食品卫生“五·四”制,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落实,杜绝一切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化园所门禁管理,继续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不出园,不对外”的原则开展园所活动,严格遵守凭“接送卡”入园接送幼儿制度的同时,增强教师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紧急避险和保护幼儿的能力。严防“手足口”,进一步规范晨检工作,为各园配备一次性口罩、棉签、碘伏、温度计等,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通过组织教职工宣传、学习、演练,提升了安全意识及应对风险、防范事故的能力和快速应急反应、实战的能力,使幼儿、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保障。2019年教育公司安全事故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