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古典文化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第1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想象力——古典文化的解读——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通过这三个步骤实现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形式的结合。

(1)想象力。

通过对古典文化图形的创意想象,从不同的构成形式的表现体系结合平面图形的文化含义,进行有意识引导的创意想象,将古典文化图形中的某种抽象意蕴和美感转为形象具体的造型显示,同时表达出一定含义和理念。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关于创意的构图,强调其传达方式最关注的是立面的结构形式,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归根结底始终是纯粹的立体点、线、面的方式。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绘画、音乐、艺术都是最能触动人们想象力的创作活动,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需要通过对传统图形想象力的发挥引发对立体构成种结构的艺术效果的创造。

(2)古典文化解读。

运用想象力塑造构成形式离不开对社会、人文的理解和解读,将古典元素与造型结合同样也离不开古典文化的解释贯通。民族图形作为古典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一种是通过同音的通感连接,形成图形与代表寓意的连接桥梁。如“阳”与“羊”的三阳开泰“,鱼”与“余”的年年有鱼“,盒”与“和、合”的和合二仙等,显而易见对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种载体是对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对意境的表现和展现,文化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的抒发,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发散,一般在表达方式上多以间接、婉转表达,因此在立体构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隐喻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整个造型结构、基调,更强调主观的感悟和发现,透露出了设计者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国传统图形——“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学生的立体构成作业“年年有鱼”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鱼的图形寓意,取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鱼趣”的寓意表达延伸出该立构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整个设计充满童趣和生活的惬意之情,赋予了古典图形传统吉祥之外的时代气息。以古典图形的意与立体构成社会、时代性构成方式的结合,是现代立体构成课程中值得探讨的方法。

(3)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典图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构成形态的外在形式是内在含义借以表达的表象,真实需要展示的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在含义。而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图形,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层次分明、结构感强、寓意丰富,寄予了众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来。意义高于图形本身,这正也是历代沿传下来的古典图形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将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教学实践相结合,需要指导学生首先去提炼和重构古典图形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寻和挖掘隐匿在图形身后的寓意。对美的追求是心之所向,是不限历史、不限种族、不限古典、不限国籍的,古典图形富含的吉祥美好蕴意使的立体构成的设计更具文化和创新价值。学生作业“画屏——江南”立体纸构成的四个立面与画屏的四面结构融合,一面一幅场景描绘,面与面相互联合形成立体形式的连续变化,描绘出一幅江南五谷丰登、鱼米之乡的富饶想象场景。

2艺术的升华

立体构成的作业一般作为作品,而不是艺术品,而要具有艺术品的价值需要将感情元素融入与作品中,表达一定某种思想情华才能称其为艺术创作。从自然之形到意识之象,进而成为艺术,正是设计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理解、对历史的敬仰实现的艺术升华与飞跃。这种审美仪式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识,艺术创作需要表现时代特征,也需要反映文化领域。立体构成与古典图形的结合作为实践教学内容,透过表形构成的方式,营造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境,感受到一种传统东方气息的传承艺术,反映出中华古典最淳朴的吉祥含义和文化融会。

3结语

第2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诗词教学的反思,力争把古典诗词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加顺心顺手。下面,笔者简单概述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古典诗词文本解析不够。很多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往往不求甚解。这种做法是极其不明智的,不仅不能教会学生学好古诗词,也将自己的课堂限于乏味之中。对诗词文本解析不透彻,学生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学好诗词简直是难于登天。教师不注重对文本的解析,学生会仿效教师的做法,这就增加了日后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

2.学生不能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学习古典诗词,不能单凭课堂教学就够了,还要对学生进行背诵监督。很多学生不能背诵古典诗词,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篇目,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语感,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名篇里有一些经典的句子、陈述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铭刻在心。

3.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不牢固。有的学生原本学习古典诗词就存在压力,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对这点基本情况不了解,没能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赶鸭子上架,这就导致学生越来越不能学好古典诗词,反而产生抗拒的心理。学习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4.学生不能独立理解古典诗词。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过于依赖教师,不能独立去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容易造成其思想僵化,影响思维的发散,更遏制他们的创造性。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教师要认清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对文本进行透析。学生学好古典诗词的最好的引路人是教师。作为引路人,我们就要对古典诗词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深谙其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只有对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才会富有责任心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也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2.要求学生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不定时检查。学会背诵,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学生背诵著名的诗词篇目,可以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加强理解,学会其中句式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述说。教师要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以免有的学生因偷懒不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诗词背诵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诗词背诵的兴趣。

3.从源头抓起,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学生学不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基础不牢固,不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古典诗词基础的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进行更高程度的教学。学生的基础不牢固,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不断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

第3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 人文内涵 创新模式 提升素养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不仅是古人的思想,更是古代历史文化的缩影,不少古诗词记录了古人的生活情景,反映了古人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古典诗词以文言文为写作方法,对于习惯运用白话文的当代学生来说,想学好古典诗词并非易事,加上古典诗词在初中教材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导致无法得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重视。教师如何挖掘古典诗词的人文特色,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一、挖掘人文内涵,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人文内涵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是古典诗词之所以能发扬光大的重要原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挖掘人文内涵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并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效参与阅读。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属于望月怀人之作。虽是怀人,词牌的最后却抒发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世上所有的事都不可能完美。教师在分析该词时应避免平白描述,尽量选择优美的语言,以增强古典诗词的质感。同时突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人文精神。可以说,没有深入品读古诗词,就无法感受到它的美,而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就无法体会古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古典诗词简单、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同时也要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展现给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进而感受到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古诗词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流传久远,原因在于古诗词融入了当时的生活情景,融入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并运用语言文字将它记录下来,当后人在品读诗词时,似乎还散发着余温,情感是那么的炽烈、感人。因此,挖掘人文内涵是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重要法宝,也是闪耀古诗词魅力的重要策略。

二、创新教学模式,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习惯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他们会将自己的理解借助课堂全盘“传授”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期待,没有考虑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有些教师会让学生背诵,这本是好事,但不少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时,并不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求学生强行记忆,此方法显然没有充分挖掘出古词的价值,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古诗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的价值,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使古诗词焕发魅力。

如《破阵子》,该词的主要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当时南宋正在遭受金的侵略,而南宋朝廷并不主张抗金,一再退让。当时,作者已经辞官在家,虽然闲居却仍没有忘记祖国,他的好朋友陈亮也有同样的志向,作者就做此词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当学生了解到作者在写此词时的情感状态后,他们在品读时就不再是枯涩的,而是带着爱国情怀的热血,词背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和报效祖国的情怀。学生的诵读激情被点燃后,教师再让学生去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再巧妙渗透词句理解,以达到逐渐提升学生对整首词的理解。同时,教师就诗词风格、意境、手法等知识,进行诗词剖析,使学生感受作者呕心沥血的创作用意,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学习注了活力,作品的人文精神感染了每位学生,使学生对诗词更加感兴趣。

三、提升教师素养,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素养特别重要,因为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它所蕴含的内容比较深,加上语言运用方面比较抽象,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乐趣,教师要先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学生,为学生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而这个魅力离不开流畅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知识底蕴,课堂的巧妙延伸会将学生带入不一样的古典诗词世界,使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气息在教师的引领下而萦绕于课堂之中。

如《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师必须对全文有一个前瞻性理解才能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作者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人文情感是本文的一个隐性价值,而这个挖掘必须以文本的解读为载体,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诗人为何而烦恼,而这个烦恼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诗人的情感如何通过字词表达的。只要丰富的知识修养才能在授课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

总之,古典诗词中蕴藏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并对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人文价值,展示古典诗词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可爱”的一面,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古典诗词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 赵一泽. 让古典诗词在课堂中绽放美丽[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6).

第4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文化归化异化文化负载词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文论研究中发轫的文化转向也开启了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西方的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文化、政治、权力关系、主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成了翻译研究的重心,从而使翻译研究摆脱了静态的语言学分析和长期以来的“直译”与“意译”,“忠实”与“通顺”等无休无止的争论。文化研究学派在90年代后主导了翻译研究的潮流。其中,韦努蒂在讨论译者隐身的现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开始要解决“翻译对原作中原语语言和文化汲取的多少和译作对原作文本差异的保留多少的问题”(Steiner 2001:148)。虽然韦努蒂倡导的“异化”主要用于从弱势文化向英美强势文化译入时英语的翻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分析和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实际效果。本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两种最常见的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使用及效果进行个案对比,从而对此类翻译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使用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丰富的文化蕴涵及其翻译障碍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从而充满恒久的魅力,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介绍到世界各国。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既有共时文化也有历时文化。所谓共时文化就是这些文学名著成书时的中国文化,所谓历时文化就是书中涉及与赖以为背景的在成书之前到成书之时的中国历史文化。这些文化包括姓名文化、职官文化、器物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医药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各种宗教文化等。

翻译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至少有三大障碍: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文化。就语言材料而言,《红楼梦》用的并不是古代汉语材料,严格的说,是用浅近的古代汉语写成的,夹杂着古代汉语成分。尽管如此,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而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另外,作者的写作艺术手法也是翻译的一大障碍。《红楼梦》的写作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有时候成为翻译中不可逾越的障碍。首先,该书采用对称结构,一干多枝的情节布局,前文伏笔、后文交代的连接方式,人物姓名、语言、诗词歌赋都与情节相关联等手法,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演绎历史事实。从而创下了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法纷繁复杂之最。其次,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的姓氏排行、雅名俗称、言谈举止、诗词歌赋、社会交往甚至活动空间都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暗示了人物必然要走向悲剧结局的命运。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深厚的文化蕴涵无疑成为翻译的最大障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和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扛之作。《红楼梦》同样涉及了成书时中国清代的历史文化,也涉及清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清代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化虽然逐渐与中原文化融合,但其本身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完全消融。另外,《红楼梦》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虽从印度引入但已经本土化了的佛教文化等。还有对《红楼梦》成书期的清代康、雍、乾时期的文化研究。康、雍、乾虽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当时西方已经历了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洗礼,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红楼梦》全书和书中的许多描写都要结合这些情况来理解。因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时,译者必须面对以上所述的诸多翻译障碍。而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采用也将产生大不相同的效果。

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翻译策略分析:归化与异化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当今文化派翻译理论视角下,呈现出新的面貌。无疑,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论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根据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的淡化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2004:43-44)韦努蒂把归化看作是英美的主导翻译传统。韦努蒂认为归化是一种对原文文本的种族中心主义删减以符合欧美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所以极力反对归化策略。(Venuti 1995:20)奈达可以说是归化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最贴近的自然的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他认为译文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感受应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感受。因此,译者有责任帮译文读者将一些有可能难与理解的信息“改头换面”,从而使译文的阅读与理解轻松自如(Nida,1993:121)。

另一方面,韦努蒂极力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毫无疑问,文化派眼中的异化决不是简单的直译。因为异化的概念以远远超出了语言的层面,上升到了文化、诗学、以及政治的层次。韦努蒂对异化的定义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学词典》把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 2004:59)。韦努蒂认为采用异化策略将呈现“在当今的世界事物格局中的一种战略性的文化互相认可”。因为异化翻译将挑战欧美主流文化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倾向与排挤翻译文本中的“他者”。把异化翻译看作是一种使目标语种族多样性的手段,韦努蒂认为它具有“保留原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送到国外”的作用。这种策略涉及的不仅是摆脱了对目标语语言和文本限制的绝对遵从,而且可以选择不流畅的、不透明的风格,以目标语的古文来再现原文的真实。这些方法的使用将会给目标语读者一种“异域的阅读体验”(Venuti,1995:20)。

可以看出无论归化还是异化,以韦努蒂为代表的文化派已经将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差异处理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对文化差异的削弱或保留看成是文化侵略或对文化侵略的抵制。尽管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的讨论是针对弱势文化向欧美强势文化翻译过程。但这种基于文化因素的划分和界定无疑会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因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翻译负载着向不同文化传播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采用不同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将深深影响这种文化交际的最终结果。

四、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魅力绝非仅仅限于语言本身。其丰富的文化、艺术、哲学、社会学内涵更是弥足珍贵的。另外现代西方译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功能目的论、交际功能论、文化学派给我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鉴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考虑:(1)翻译的目的;(2)译文的目标读者群:是普通的国外读者还是西方的精英读者;(3)交际功能。运用异化策略翻译无疑会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要考虑到此种策略可能给普通目的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但保留文化的特性应是此类翻译的主要目的,因此异化的使用应多于归化。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永生.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A\].中国翻译,2002,(9).

第5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典诗词 教学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在此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简单谈谈对当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原则的思考

古典诗词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足以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教学在我国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是提高学生传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基本途径,直接影响到初、高中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小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小学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坚持以下的教学原则。

1、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

现阶段,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坚持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备课,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会古典诗词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寻找感兴趣的古典诗词进行阅读欣赏。课堂传授与课余阅读相结合,才可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小学生因其年龄的特殊性,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注重教学方法的选用。小学生自制力差、精力充沛,上课很难做到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小动作不断、走神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非常普遍。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坚持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集中教学,消除小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恐惧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基础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

小学生处在古典诗词的启蒙阶段,直观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再加上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特色,语言、语法与日常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的难度比较大。因此,小学生对古典诗词接受上存在困难。针对上述情况,教师授课时要热爱、关注学生,耐心地讲解知识。同时,引入情景教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古典诗词蕴涵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的思考

教学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意义重大。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诵读法”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对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反复地进行大声朗读,这是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大声诵读,直观地了解到诗词的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更好地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内涵。在诵读中强化创造性思维,通过小学生丰富的联想,将艺术的魅力内化;最后,通过有节奏地诵读可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使孩子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2、鉴赏法

“鉴赏法”是指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增强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悟和体会。在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从而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骆宾王《咏鹅》这一课,可以鼓励学生拿起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意境,感悟画面美。古典诗词韵律整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古诗新唱”,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3、探究法

第6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一、文化意象的定义

带有文化色彩的意象叫做“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民族群体文化智慧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文化意象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同一文化语境下的人们只要提起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谢天振,p99)文化意象由物象和内涵构成,如中国的月亮,其物象是月亮,内涵是孤独、思乡。

二、文化意象是古典汉诗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古典汉诗中大量使用文化意象。古典汉诗形式简短寓意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化意象言简意赅,寥寥几个文化意象便能传达诗人厚重的情感及诗歌深远的意义,所以文化意象是解读、赏析诗歌的关键所在,也因而本文由收集整理成为古典汉诗翻译的重点。译者在翻译文化意象时会碰到文化障碍。汉语和英语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中英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历史、宗教、哲学、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巨大的差异导致了古典汉诗文化意象翻译的困难。奈达说:“其实,文化差异给译者带来了最大的翻译困难并且在读者中造成了最深的误解”(1981,p2)。如何正确翻译文化意象并使之易为读者接受是古典汉诗翻译的难点。谢天振教授说:“在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1999,p13)。

三、文化意象翻译的两难之境

纽马克说有文化焦点的地方,就会有因原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问题(2001,p94)。中英文化差异给古典汉诗文化意象的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困难之一就是怎样处理在译文中保留物象还是保留涵义的问题。谢天振说:“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从根本上而言,其实也就是一直困扰翻译界的如何处理翻译原作的形式和内容的问题”(1999,p191)。理论上,物象和涵义都应传递到译文中,实际上因为文化差异,译者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保留物象则异域色彩得以保留在译文中,但需要读者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保留内涵则读者的接受能力得以充分考虑,但原作的文化特色会淡化甚至扭曲。正如谢天振所说:“失落和歪曲文化意象的例子,在翻译中,尤其在诗歌翻译中,简直不甚枚举”(p187)。所以在译文中保留物象抑或是内涵是古典汉诗翻译中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目前,对这个问题大体上有丽种倾向:一些学者强调保留物象而另一些学者强调保留内涵。翁显良认为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必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引自中国翻译编辑部,1987,p285)。他尽力译出意象的意义,常采用解释性翻译法。许渊冲认为有创造性的翻译家做翻译犹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1984,p223),他偏爱用意译法译意象。徐忠杰偏爱解释性翻译法,目的是尽量使译文易为读者理解。上述这些翻译家偏爱传递意象的涵义。与其观点相反,某些翻译家偏爱传递物象(形象)。杨宪益提倡译者应尽力传递原文形象。他认为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别的东西(转引自王佐良,1997,p84)。刘重德说:文学翻译必须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诗意象,以使译文的读者能够和原文读者一样,被启发、被感动,从而得到美的熏陶(1994,p190)。孙大雨认为如果找不到对等的英语词,译者应采用音译(转旧孙近仁,1996,p204)。

四、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谈文化意象的翻译

本文试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谈文化意象的翻译。文化意象具有文化特色,王东风说翻译的功能是文化交流,不懂外语的读者愿意读译文的原因之一就是要通过译文来了解外国文化(引自郭建中,2000,p208-209)。另外,把原语中的表达方式移植到译入语中有助于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纽马克说:“通过了解其他文明世界的文化,我们才能增加对自己文化的理解”(2001,p185)。所以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对异域文化的渴望,尽力保留把物象(形象)传递到译文中去。

但是由于中英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有时保留物象不能唤

起读者相似的联想,反而会使读者困惑不解。刘宓庆(1999)认为适当的意象移植能拓宽读者的创新视野,但是过度的移植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到排斥。纽马克也指出:“文化色彩越浓厚,时空越久远,地域性越强的文本,在翻译中越难达到等效,除非读者富于想象、有敏锐的感受力,精通译语文化”(1988,p49)。比如“倘生羲皇前/所谈竟何如。(where,ifthey lived in ancient dats/should they find maiter for their stories?)“羲皇”指华夏传说中的第一个帝王,如果直译为“empemr xi”,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普通英语读者可能会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形象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引自郭建中,2000,p254),译成“befor the days of adam”,读者好理解一些。“断肠”表达很伤心。而英语里用“heart—breaking”表达伤心。因此,如果汉译英时,把“断肠”译成“breaking one’s intes-tines”,普通的英语读者可能会觉得恶心而不是悲伤。所以只能舍弃物象,保留涵义“伤心”,把“断肠”译为“heaa-breaking”,这样读者好接受些。再如,玉在中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宝物,它常被用来指美好的事物。“玉颜”就指代“美女”,而英语里“jade”一词代表低俗的品味。常指粗俗轻薄的女子。如果把“玉颜”译成“jade face”会给英语读者带来误解,去掉形象,保留其涵义“美女”就好接受了。

以上列举的文化意象在原诗中不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保留物象会导致涵义丧失,读者不理解,只能舍象保义。奈达也说:“如果形式和内容的直接对匝能够实现功能对等,那么显然在形式上不需要做出任何调整,但是如果情况不是这样的话,必须做出适当改变以达到最自然最切近的对等(1993,p125)。当然,强调保留内涵的做法也有得有失,它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但这样做有时会削弱原作的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跨文化交流,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why does the rabbit grind elixir ceaselessly? who keeps the lonelychug e comply?n0tes:the rabit,chug e:mythological denizens ofthemoorl chinese children),众所周知,嫦娥是月神,她代表思乡和孤独。而英语神话里的“moon”指artemis,她和光明欢乐联系在一起。如果把嫦娥译成aaemis,英语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英语中的月神不孤独,此外,“嫦娥奔月”的神话隐喻在译文中也就消失了。

傅雷说即使最好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勿求其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转引自黄邦杰,1989,p37)。译者首先要满足读者了解异域文化的愿望,尽力把通过直译或直译加注、增补的方式把形象(物象)传递到译文中去,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时也要考虑普通读者的接受能力,当保留形象会导致意象涵义扭曲或失落,译文不能为译文读者接受时舍象保意。

第7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传统教学模式 改革研究 课群建设 技巧训练 教学改革

中国古典舞是舞蹈艺术的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古典舞用舞蹈的形式对艺术进行表现,感染力强,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优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在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教学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是古典舞延续的基础,也是其能够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舞蹈不仅能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反映,还能通过舞蹈传达思想和情感。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文化。民间舞为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借鉴,并赋予了古典舞以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要想延续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工作。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古典舞教学注入新的能量。

一、中国古典舞传统教学模式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实际中,传统教学模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每一阶段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具备不同的特点。

(一)“大绿本”教学模式

“大绿本”教学模式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开端。它在上世纪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借鉴芭蕾舞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是其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一书的出版是“大绿本”教学模式诞生的标志,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进步。“大绿本”教学模式对于古典舞的训练相对独立,突破了传统戏曲这一训练模式,为古典舞教学训练提供了基础。它也使古典舞教学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为古典舞的传承打开了新的模式,不但推动了古典舞的发展,对于古典舞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作用,“大绿本”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对技能和功能的训练过于注重,且更多着眼于细节方面,缺乏对古典舞风格等方面的研究,这也对该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二)身韵与基训教学模式

身韵与基训是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发展的象征,也对教学风格、特征进行了确定。在该阶段,中国古典舞呈现出十分良好的发展态势。身韵这一模式也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扩展。在身韵与基训教学模式下,中国古典舞教学更为系统化,科学性也更强。它对古典舞知识结构进行了优化,也使得身韵这一古典舞灵魂首次得以建立。在古典舞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架构中,身韵模式发挥着基础作用,在古典舞教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三)课群建设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课群建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标准和要求更高,包括古典舞动作、风格等多个方面,并能与创作语言进行融合。课群建设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系统更为完善,并在教学中将古典舞技巧的训练和风格韵律等进行了融合。它的可行性更高,并逐步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下主体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基础训练课的教学,包括古典舞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第二是身韵课,主要是对古典舞风格韵律进行教学,包括袖舞,剑舞等。第三是基础理论课,包括古典舞发展历史等,另外还包括舞蹈理论,即概论课程,例如舞蹈史,传统文化教学,舞蹈教育学等。第四是赏析课,包括古典舞剧目、优秀舞蹈作品等。第五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对古典舞的编排和创作、实习、舞台实践、毕业作品的设计等方面。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之上,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仍处于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例如挖掘课程内部潜在内容,对于传统课程进行补充和优化。课群建设教学模式也是古典舞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古典舞魍辰萄模式中的不足之处

古典舞教学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对古典舞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多种因素都会对学生参与古典舞教学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例如性格、兴趣等。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偏低,是制约古典舞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典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中阶段的教学以基础文化课为主,学生很难对古典舞进行深入理解和学习,部分学生对古典舞完全没有接触,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吃力,很难提起兴趣。学习自信心受挫,也就无法完全投入学习中并认真练习,这也会对学生积极性造成影响。

(2)学生对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够充分

大部分学生对古典舞精髓的理解不充分,也是阻碍古典舞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在现代舞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观念受到影响,对古典舞的理解停留在形式上,对于中国古典舞思想,艺术等方面缺乏把握。在古典舞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对肢体动作的单纯模仿和技巧的学习中,没有把握古典舞的灵魂。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表演才进行古典舞的学习,自身对于古典舞并不感兴趣,在学习中很难调动热情,也只以模仿古典舞动作和形式为目标。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古典舞基础理论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心理上对于理论课较为抗拒,将实践和理论分离开来,对二者联系缺乏认知,进而对古典舞精髓缺乏深刻的把握。

(二)教学方面

(1)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来说,舞蹈不是单纯对动作的复制,而是需要舞者结合场景对舞蹈的编排等进行创新,才能使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力得以提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古典舞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古典舞的艺术内涵。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是古典舞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教师对于古典舞教学的方式较为传统,或者单纯拘泥于传统舞蹈形态之中,使艺术的表达方式更为局限。在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特色,因此,古典舞教学也应注重学生个性思维的表达。正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古典舞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可以将传统舞和古典舞进行融合,进行优势互补,使教学更加多元,有效,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古典舞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师也没有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在运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忽视结合自身优势,使得在示范时较为僵硬,加大了学生对技巧的掌握难度,也影响了古典舞教学作用的发挥。古典舞教学属于专业教学,因此需要确保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对于先进技术的运用不足,教学信息化水平较低,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没有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不利于对古典舞动作的直观表现。

教学对于创新的认识不足和热情的缺乏是造成中国古典舞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原因之一。要想保证教学体系的完善,不仅需要完善训练方法,还需要促进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这也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另外,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效果,对考核成绩过于重视,也使得古典舞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学校对古典舞教学的重视不足,教学设施的配备不足,也会使教学手段的进步受到影响。

三、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

(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古典舞技巧训练

在古典舞教学中,技巧训练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在古典舞技巧训练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的难度。对于技巧的训练需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具体情况进行。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进行高难度的技巧训练,可能会对学生身体造成损害,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将理论和舞蹈表演融合到一起,⒐诺湮枭裨险瓜殖隼础>咛謇此担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组织能力。古典舞需要学生对舞蹈进行编排,因此组织筹备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也需要在古典舞教学中引起足够重视。组织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舞蹈编排实践完成,让学生将各练习部分进行组合,在实践中获得进步,实现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其次是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二者有着紧密的练习。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古典舞表演、编排等进行创新,既能实现学生个人能力的挖掘,又能对古典舞进行发展。艺术需要依靠表演者想象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古典舞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学习,还需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使舞蹈更能体现学生思想。最后是分析能力。重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和特点。在优秀舞蹈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表演的观摩,实现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舞蹈动作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可以对舞蹈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解和掌握,能够激发学习和参与的热情,也能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考并进行分析。

(三)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

古典舞和美术、音乐等同属于艺术范畴,但又有所区别。美术和音乐等能够通过相应载体得以保存,例如纸张、光盘、磁带等。但对于古典舞来说,必须依靠表演者进行传承。基训教学部分相对较为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古典舞教学服务于艺术,因此需要将情感教学融入到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古典舞内涵进行深刻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古典舞的艺术精髓,才能对其进行传承。

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需要教师结合舞台剧目的差异,对表演环境进行合理的设置,让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古典舞的艺术美感,还能通过舞蹈表演,将情感体验向观众进行传达。要想将情感因素和古典舞表演进行融合,就需要教师将情感教学模式和古典舞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将情感教学引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需要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情感教学模式的基础。在进行情感教学时,完善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发挥情感教学的特点。古典舞教学和美术等其它艺术形式的教学有所不同,它是历代表演者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情感的延续和艺术的表达,没有规律可以寻找,它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舞教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学生兴趣难以调动,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热情进行培养,将情感和古典舞融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对舞蹈的热爱。让学生能够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刻感悟,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真正爱上舞蹈,还能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将自身情感融入进去,完成对古典舞的传承和发扬。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注入自身情感,在长久的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情感逐渐得到升华。

(四)通过古典舞教学磨炼学生意志

古典舞教学还能对学生意志进行磨练,这也是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市场经济使得社会竞争加剧,学生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在这样环境之中,更需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在古典舞教学中,舞蹈训练可以实现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具备坚韧的品质,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在社会实践中有良好的表现。例如在古典舞教学中对学生柔韧度的培养,训练强度较大,且难度较高。训练目标往往较难达到,很多训练安排对骨胳韧度的要求十分高。学生很难通过短时间的练习达到训练要求,并且即便一次成功也不能保证永远有效,需要长期练习进行保持。古典舞对学生意志力要求较高,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学习到古典舞精髓。在古典舞技巧训练方面则更为严苛。学生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柔韧度,其次还需要根据舞蹈编排要求进行瞬间停顿,完成而告终高难度动作。因此,对于学生自身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其具备较强的意志力,能够坚持完成艰苦的训练。

结语

对于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时间,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对于古典舞教学来说,也应积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古典舞教学的方法,不但要将古典舞内涵和精髓进行发扬,还需要实现教学手段等的优化。本文提出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古典舞技巧训练,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情感教学融入到古典舞教学之中,通过古典舞教学磨炼学生意志这四种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旨在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我们仍然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古典舞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蕊.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209-211.

[2]韩瑾.试论中国古典舞“结合课”的缘由、结构与功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34-36.

[3]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

[4]赵静.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6,(17):105-107.

第8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6

0.引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而很好地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形式短小、极富审美价值。由此看来,古典诗词的教学就是一个培育美育的最佳渠道。因而古典诗词的教学渐渐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更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中教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古典诗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这造成了诗歌的凋零和诗情的消融,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美育能力的培养。本文将针对这种情况,从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美育上的领悟表达能力。

1.古典诗词美育的重要性

1.1美育在古典诗词中的教学要求

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版,教育界对语文美育的认知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对古典诗词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对古典诗词的不断学习,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使他们能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自从高中语文将古典诗词纳入了教学范围后,古典诗词的比重在教材中不断地增加,而且高考试题中古典诗词的鉴赏难度也随之而加大。学生要想在古典诗词方面拿到相对较高的分值,就必须具备深厚的美育功底与鉴赏能力,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1]。

1.2美育在古典诗词的研究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在我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春秋的《诗经》还是战国的《楚辞》,无论是汉代的乐府还是唐宋的诗词,无不都是对前代诗词的一定传承,而后又重新开花结果,如此不断循环渐进,经历了千百年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你既能看到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又能看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既能看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更替,又能看到作者对生活的感慨与期盼。另外,古典诗词整齐的韵律也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与影响,这些都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美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成了语文美育教学中剪不断的情愫。

而中国又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远自孔子时代,近至五四之前,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一辈子浸染在诗歌的酒香里,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一直没有消减。在当代,我们用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闪耀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来净化学生的灵魂,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显得很有必要。

2.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的教学方法

2.1加强学生对语言领悟力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领悟诗词句子极其重要。如果学生领悟不当,就会和诗词本意截然相反,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解读作者的本意与精髓,也无法深刻地理解到古典诗词美妙的所在。古典诗词的语言传神、精练、优美、风格不一,给学生所带来的感觉体会也不一样,好比看同一幅画观众的焦点与角度不一样,观感就不同。因此教师应该从语言方面入手,不断培养学生们的语言领悟能力,并且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语言知觉。这样才能领悟到古典诗词意境所在,才能与词人或者是诗人当时的心境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2]。

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中的“春风”是对王昭君美丽容颜的描述,春风本身是充满生机的,如此描述才更加凸显王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色彩。

再如:李的《浣溪沙》将残荷败叶、愁起秋风、憔悴韶光和彻夜不眠的思妇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绘出一名思夫的痛苦之情。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残荷还是秋风,无论是韶光还是细雨,单独成象都不具备它们组合起来后所形成的意境。

通过对这些情感意境的讲解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让他们能够产生感悟,从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以此来陶冶他们的情操。

2.2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中会出现很多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话,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厌烦语文,认为语文是一门死板、枯燥无味的课程,有时候即使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因为无法领悟,理解作者的情感而放弃学习,失去兴趣。学生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就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因此,随着学校设备的不断更新,教师应该不断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语文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不会枯燥无味。

2.3学生如何自我提高美育能力

学生依靠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或感悟而得到的知识,远比教师教学而得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给学生制定带有研究性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古典诗词的知识,这样课堂上教师讲解起来也不会吃力,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师一起探讨,而这时教师就充当了一个评论家的角色,来评论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缺点,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此反复教学,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美育欣赏就达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境界[3]。

3.结语

语文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美育上占有相对特别的地位,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对学生美育的认知与培养是一个很好的训练。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以深远的意境、简约的形式、富有魅力的画面感与教育人的传道功能,正渐渐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关注热点,更成为语文教育中美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美育教学,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能力目标的确定与自身教学目标的实现,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情感化的教学体验来督促学生的诗词学习,同时还要加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让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着眼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成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丁雯.对古典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11,5(2);2-3.

第9篇:对古典文化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古典文学 欣赏 时间因素 主体因素

文艺理论家在对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探索与实践中,对其散发的动人魅力与感染力进行了生动的刻画与表达。特别是对于古典文学作品在生活体验与艺术表现上的成就,更深深的折服和感动着读者。可见,加大对古典文学作品魅力构成因素的分析,从审美情趣上来解释古典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建构主义从认识论上得出,文学作品在审美意识活动中所传递的心理效应,是建立在审美客体的美学结构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认知基础上,也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统一。因此,为了探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将从时间与主体两个因素来着手,探讨古典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

一、时间因素在古典文学作品欣赏中的作用

从文学欣赏活动来看,心理学家闵斯特堡提出“如果你想知道事物本身,只有一个方法:你必须把那件事物和其他一切事物分开,使你的意识完全为这一个单独的感觉所占住,不留丝毫余地让其他事物可以同时站在它的旁边。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结果是无可怀疑的,就事物来说,那是完全的孤立,就自我来说,那是完全安息在该事物上面,这就是对于该事物完全心满意足。总之,就是美的欣赏”。可见,艺术欣赏与自身灵魂在艺术的熏陶与对美的情感升华中,竭力从形象和意境中摆脱狭隘的、庸俗的功利主义,以满足审美主体的超然状态。审美实践与审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入凝神关照的思维境界,从而使得欣赏者获得某种特定的审美陶醉就是对美的追求。时间能够产生审美态度的变化,特别是古典文学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中,将不可重现的历史事实进行有序的插入,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读者的功利观,也为读者更好的陶醉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条件。爱之所爱、恨之所恨,乐之所乐、哀之所哀,进而从时间距离中来增强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的理解。与之相对的是,当代文学作品更侧重于对情感的抒发与社会生活的理解,也多为读者呈现更多的现实生活性。由于当代文学对实际问题的凸显,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逻辑理解进行了混淆,往往从艺术世界中将自我的思想集中在文学作品中,以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关照艺术作品,进而带来更多的现实性困扰。如我们在读《红楼梦》时,对于该作品中所反映的现实世界,往往与自身的身心情感进行联系,看着人物角色的命运变迁,感动的不由得泪流满面。相对来说,古典文学作品在现实性干扰上要少于当代文学作品,其时间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难怪朱光潜曾说“艺术是有时间和空间性的”。对于某一时代的作品,看起了距离很近,而作品所反映的距离有时却很远,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变的更富浪漫色彩。

二、主体因素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影响

美学家在对文艺作品的品鉴中,多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地位与价值上进行判断,文艺作品所反映的所创作者的艺术审美活动,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读者能够从阅读中来感受文艺作品的情感与艺术魅力。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实践,也是通过对欣赏主体的能动作用来展现其无穷魅力的。首先,从审美主体的参与性上,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所潜藏的意蕴与魅力,更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与精神内涵。由于欣赏者自身历史文化知识的差异性,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所幻化的艺术感染力也不一致,但其创作手段与艺术形象的构建更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人物角色所赋予的开放的性格特征,也为读者在理解文学作品是提供了富有弹性的思维空间。不同历史时代对审美主体的认知方式与诠释手法也是不同的,审美理解源自审美主体的历史境遇,在不同的欣赏者来说,不同时代所获得的思想与认知也存在差异,所以,同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读者的挖掘与思考中赋予了新的内涵及意义,也为不同读者呈现了富有想象的无穷魅力,进而得出文艺作品的意境是无止境的。

相比之下,对于不同时代下的同一古典文学作品,其阐释的思想内涵也是差异的,由于审美主体在对作者的历史境遇的理解差异,其所受的时代性、现实性等观念的制约,以及不同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规范与标准的差异,都给文学作品的欣赏带来不同的观感特征。对于个体的差异性,审美主体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欣赏者因其自身禀赋、修养、观念的差异,在欣赏活动中所调动的情感与心理认知也是差异的,进而古典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图景、作品所反映的情感与思想逻辑也形成了不确定性。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面前所呈现的艺术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有个体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审美差异,使得艺术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同样也从艺术作品的深刻意义上实现对作者所要领会的意义综合。

三、结语

审美活动是奔流不息的长河,对于每一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审美趣味也是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作品在审美欣赏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需要从历史的变化与不同时代欣赏者的认知中来构建博大的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个个丰富的、奇异的感人形象。当它以这样一个崭新面目出现在后一代古典文学欣赏者面前时就显得熠熠生辉、楚楚动人了。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周全田.论文本意义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