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化学专业就业去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专业就业去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专业就业去向

第1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地球物理学是一个融地球物理、现代测绘于一体的新型地球物理专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属于交叉边缘学科。地球物理学可细分为固体地球物理学与空间地球物理学两大方向,前者研究地球本身,后者研究太空星体。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地震密切相关,主要是学习地球物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掌握地球内部构造、地震预测、地球物理工程、能源及矿产资源勘察等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技能。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除此之外,一般还会安排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创建于1956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为悠久,注重夯实学生数学、物理基础,培养其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能力,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从事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的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求。

值得考生注意的是,该专业需要学生怀有极大的热情与浓厚的兴趣,能够埋头研究历史数据,耐心观测和搜集新数据。因此,考生在报考前要慎重考虑,切忌随波逐流。此外,由于高度的专业化,学生未来的就业大都是从事与地震相关的工作,职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也致使该专业拥有比较高的深造率。除了继续深造之外,本专业的毕业生其他主要去向是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能源与资源部门、灾害预测预报部门、通讯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与业务管理等工作。

地质工程(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一看到地质工程专业,不少人往往容易望文生义,认为这个专业就是要去找矿藏、石油,跟石头打交道。实际上,地质工程属于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专业着眼点在于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地质工程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和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比较有特色的院校有: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等。主要课程为:基础地质学、矿产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貌学及第四级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探、岩土工程勘察、钻掘工程学、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地质学、地质工程学等。这些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而该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泛,如地质调查、油气及固体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与评价、大型工矿企业和水利水电建设、公路和铁道建设、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及监测等。就业前景是考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据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的“就业前景最看好的本科专业”调查显示,地质工程名列“绿牌”专业(绿牌专业是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属于需求增长型专业)的榜首。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属于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其前身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专业。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该专业注重培养掌握国土资源整治与开发、生态环境评价和规划、城乡区域建设规划等方面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涵盖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等。

由于这一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报考之前,考生还需要留意其开设院校是否有体检要求。如长安大学明确提出该专业色盲、一眼矫正视力大于800度者慎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高,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单位、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部门。考生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报考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和自然地理等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测绘工程(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测绘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行业,从总体上来说属于服务行业,专业技术含量较高。而测绘工程,主要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一门学科,是国家基础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技术,属于当今世界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三大高新技术之一。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并研究利用这些技术测定地球与其他星体形状、建筑物(构筑物)的三维特征及其与指定参考系的关系、地球重力场及其内部物理特征、运动物体的特征及其多维参数,研究这些技术在工程、工业和人类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与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现代空间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测绘科技人才。

地球化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第2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一、基本情况

1.目前,我校在校生有1109人,从2010年以来,共有1946名毕业生。2010年共有毕业生539人,当年就业人数为518人,就业率为96.1%;2011年共有毕业生634人,当年就业622人,就业率为68%;2012年共有毕业生773人,当年就业人数为758人,就业率为98.06%。

2.在我校开设的10多个专业中,就业情况相对较好的专业有:汽车维修、电子、电工与电焊、旅游、饭店服务、计算机应用等,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

3.毕业生就业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联办学校安置工作,毕业生去向主要呈南多北少分布,95%安置在南方,主要有:深圳赛格三星、珠海格力空调、深圳三洋、创维光电、汤姆逊、富士康、中兴通讯等;5%安置在北方,如青岛海尔、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青岛成霖公司等。另一种是由学校就业处安置工作,就业去向主要有:天津达尔泰实业有限公司、天津可立新电子有限公司、英保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平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北京松下电子有限公司、保定天元多层线路板厂等。

4.毕业生就业以学校推荐为主。推荐就业者约占就业总数的97.53%。自主就业人数占的比例较小。

5.升学成为毕业生的另一条出路。升入高校就读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近几年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人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就业安置的基本做法

(一)办出职教特色,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寻找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点,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压缩市场需求不旺的专业,增加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开设能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突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的硬件优势和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利用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广开就业门路,做好就业安置工作。

1.以学校推荐为主,广开就业门路。学校成立了安置(就业)处,由专人负责。常年派人到全国各地广泛联系用人单位,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等诸多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安置。学校对学生负责到底,采取反复安置的办法,解除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2.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择业。开设就业指导课,了解就业形式和信息,辅导学生写自荐信,讲授面试技巧,开展求职的技巧讲座等。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鼓励学生到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私有企事业单位就业。对于工作能力强、有一定条件的毕业生,学校鼓励学生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

3.主动适应市场,闯出一条实习就业的新路子。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就业合同。通过实习,既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使学生增强了管理意识,提高了综合能力。据统计,近三年,通过实习留用中职毕业生有1898人,占总人数的97.53%,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坚持跟踪调查,注意信息反馈。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实习、就业人数比较多的地区,学校还派出专人驻点,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专业不对口、岗位不合适的学生,及时联系其它单位给予调整安置。同时,通过跟踪调整,收集实习、就业学生的工作体会,求职经验、招聘人才信息等资料,也为学校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调整及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今后毕业生的安置打下了基础。

三、强化办学水平是安置就业的保证

拥有一个团结向上、开拓进取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学的根本保证。由于职业教育的超前性,职业学校办学难度大,社会不够重视,生源缺乏,毕业生难以安置,问题成堆。但学校领导在这些困难面前,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有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并且政府县长高度重视,工作上给予大力支持,甚至亲自为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出主意,想计策,不辞辛劳地到全国各地联系用人单位。同时,学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和聘请专业水平高、教育理念新的教师到学校任教,积极对教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职工对职教的认识,使每个同志能在职教战线上,以主人翁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涌现出了一批省级教学能手。这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保证了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了高质量的毕业生。

四、中职毕业生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学生的就业观念还需改变。有些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而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情况发生。同时,还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缺乏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没有求真务实的就业思想,没有把眼光放得更远些,以致有少数同学较长时间难以就业。

(二)就业安置工作还需进一步精细化。现在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除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职业意识、职业素养、服务意识等。少数同学把自己估价过高,没有认识到自身素质存在一定差距,往往在就业时易遇挫折。这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前期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社会调查不够深入、细致,从而造成毕业生推荐就业反复较多,工作难度大。

(三)建议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第3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心理

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的人才准入资格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走入职场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有效的就业培训,包括积极的就业心态,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等[1]。大学生参加就业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就业的外部竞争,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正确有效的就业培训应着眼于个人的长远发展,包括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等[2]。本问卷调查以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应届毕业生为样本采集对象,收集有效样本80个,参与调查的学生男女比例为5:3,涉及理工类,经管类、法律类等不同专业11个。

1毕业后的去向

样本以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为切入点,对学生就业去向展开调查,选择就业占比61.25%,考公务员占比15%,考研占比17.5%,出国占比1.25%,自主创业占比2.5%。

2就业培训

就业培训是个性化的培训,了解学生就业培训需求是前提,为此,本文围绕大学生就业培训的各个方面展开调查与分析。

2.1就业培训的认同

尽管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多种多样,但是学生对于接受就业培训却普遍认同,同时表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就业培训对个人将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中高达96.25%比例的学生对就业培训有迫切需求。

2.2个人综合能力

出于对不同学生对象对就业培训需求的差异,本问卷考察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不足方面,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特别是沟通表达、人际交往、领导力等方面。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学生本人没有对个人综合能力培养足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对学校开展的为数不多的几次素质训练抱有反感,然而在职场应聘中一次次失败的教训让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学校对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培养欠缺,校园中能够给予学生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较少,多数由学生干部占有,而社会上的丰富机会,却没能走进校园。究其根本,我们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家庭,学生就是那个被溺爱的孩子,总不舍得让他经历社会上的风霜雪雨,而当他们走出校园,走进职场的时候,失败与打击不可避免[3]。

2.3就业培训内容

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对于就业培训的内容有不同的需求,从数据上来看,学生简历制作的指导已然并不是大家需求的重点,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网络上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简历的制作已不再是难题。然而面试技巧的指导却是大家普遍需求的方面,我们认为学生面试技巧方面的欠缺,既有个人沟通表达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原因,又有培训难以大规模进行的原因(面试技巧的传授常常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人担忧的是,就业选择是学生培训需求的第二大重点,这说明学生在就业,特别是择业前,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这也暴露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足,这就导致了学生盲目的找工作,即便找到工作又常常面临离职的困境[4]。另外,学生在商务礼仪及法律知识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需求,这充分说明,现阶段学生迫切需要全方位的就业培训指导。

2.4学生需求

针对于现在市场上就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学生对提升自己的求职及就业能力有着最为紧迫的要求,这与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是分不开的。其次,学生普遍关注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和了解就业环境这两项内容,这说明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有着较为理性的思考,认识自己,了解企业,这是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前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5培训方式

针对于就业培训方式,学生们多倾向于模拟工作环境和模拟招聘,这也充分说明,学生的就业实践方面严重不足,学校应切实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2.6培训导师选择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指导教师的选择,学生们多倾向于企业HR(人力资源),原因在于,尽管学校一直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不断努力,但毕竟最终的人才选择权在HR手中,他们的指导与市场更为紧密,实用性更高。

2.7就业培训周期

针对于就业培训的周期,学生们更倾向于短期的实用性培训,然而这也体现出,学生对于就业培训认识的不足,就业培训本应该贯穿于大学本身,应有规划、有步骤的进行,这样的临时突击短训获得的只能是“外行功夫”,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作用甚微。

3结束语

现阶段,学生、高校、企业都已认识到就业培训的重要性,然而在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上,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然而想真正做好大学生就业培训本就是三方合作的事情,犹如我们毕业时拿到的三方就业协议一样,缺一不可。首先,学生要认清就业培训指导的重要意义,不要期望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得那些就业的“花架子”,其次,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在保证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培训的同时,更要放眼社会,立足市场,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多地开展校企合作,不可闭门造车,最终与社会脱节,最后,企业是人才的汇聚之地,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的责任,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李会勤.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4):34-3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1-2.

[3]惠颖,杨桂花.大学生就业成本与个人综合能力的关系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2):208-209.

第4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营销环境;因素分析

白城师范学院位于吉林省西部的科尔沁草原,坐落在三省交界的重要枢纽区域———白城市。本文以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为研究平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转型发展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就业渠道及方式各具特色,来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1]在认真研读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到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决策后,根据吉林省《关于引导部分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对拟确定的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名单进行公示通知》的要求,2015年年底,经省教育厅批准,白城师范学院被确定为9所省级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确立了整体转型发展工作思路,把学校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努力把学校建成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质量较高,学校支撑区域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及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国际有合作、国内有影响、省内创一流、办学有特色”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市场营销组合因素分析法不仅适用于现代企业营销,给消费者及企业带来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也适合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的分析。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主要是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等,在对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学生就是产品因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薪酬就是价格因素,大学生校园招聘会及校园网络招聘信息的就是促销因素,大学生就业去向就是营销渠道因素。总之,结合营销组合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因素分析,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人才的需求,从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

一、特殊的产品:大学生

产品是市场营销中的核心,也是企业的灵魂,要想提高企业的效益,就要不断研发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而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就是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就是产品的完工过程,需要大学教育的不断提炼,这里的特殊产品是学生,也需要强化整体概念,包括学生的毕业院校、专业特色、学历层次、就业渠道、创业项目等。以白城师范学院为研究平台,学校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已经确定,提出了“以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为导向,调整高校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明确了学校转型的整体构想、规划目标、方法步骤和具体措施,专业建设“面向行业、对接产业、集群发展”;办学模式“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德育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重”。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建设好、管理好一批规模适中、功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实习、实训基地。努力把实习实训基地建成教学的平台、产业化的样板、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的辐射源、发散地。以此来保证学生这个特殊产品的加工培养质量。

二、价格因素:就业岗位的薪酬

产品生产出来是提供给市场进行交易的,适销对路的产品、适应消费者需求应用性强的产品、市场短缺的产品会有市场和好的价格。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培养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学知名度高,如:985、211之类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市场需求也很大,而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就只能是在小的空间有市场,不能形成全国性的市场需求,这样就没有好的就业岗位价格与其匹配。[2]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区域就业价格在逐渐形成。研究生毕业不仅有好的工作环境,而且渠道宽,就业岗位价格也高。既有定价价格,比如:工作岗位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价格基本上是固定的。也有市场议价价格,那就是创新创业者的价格,根据创业项目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多少,决定了创业者自身的价格和价值。[3]比如:对于在校创业有经验的学生,当走出校门后,创业的机会就大,而且成功的机率更大。白城师范学院毕业生中这样的创业者已经有很多,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地方,由于学校在专业设置上既有师范专业,又设有非师范教育专业,生源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毕业去向四面八方,从事的行业各具特色。因此,学生就业岗位价格形成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岗位对劳动者的报酬不同而已。劳动报酬所得现已影响到了就业岗位的数量,一般就业岗位价格高的报酬,需求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普通岗位价格劳动报酬只有普通技术人才来担任。因此,各高校在研究就业问题时不得不考虑就业岗位,价格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很好地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促销手段:校园招聘会等

就业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地方普通高校要正确地分析就业市场的促销手段。近几年来,各地普通高校都在探索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来促进就业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促销手段,总结起来有就业洽谈会、校园招聘会、校友结对子、校企合作、网络招聘、人力资源招聘会等。这些手段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就业率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及社会声誉明显提高,赞誉度和知名度两个指标正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白城师范学院地处吉林西部,是吉林省普通本科院校,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了具有特色的就业促销之路。几年来以校园招聘会为主,辅以多种就业促销手段,为毕业生谋出路,为社会推荐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据统计,2015年白城师范学院举办了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此次洽谈会共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河南、河北、黑龙江、江苏、辽宁、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163家用人单位,以全球大型家电品牌———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各企业单位和以公主岭二中为代表的各事业单位共提供了2300多个招聘岗位,其中,师范类岗位1300多个,非师范类岗位1000多个,为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2015届毕业生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洽谈会,很多在校生也来到会场了解就业形势。这种形式灵活的供需见面会受到毕业生的好评。[4]2016年又吸引了12个省(市、自治区)192家用人单位,共提供了3000多个招聘岗位,其中,师范类岗位1600多个,非师范类岗位1400多个,为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同时,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开办毕业生就业直通车等就业宣传渠道,为毕业生迅速走向社会就业,开辟了绿色信息通道。

四、营销渠道:大学生就业去向

销售渠道问题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一直致力于在寻找自己的销售渠道,比如空调企业有格兰仕模式、海尔模式等,这些企业在渠道问题上尤其重视,重视这个链条上的中间商、零售商等的各自利益,解决了中间商的矛盾,形成渠道通畅的模式。[5]大学生就业是市场中的一个子市场,也要充分研究就业渠道问题,能否畅通渠道策略是关系到大学生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问题。大学生就业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各高校也积极探索零距离的就业模式,既减少渠道,又减少费用,同时就业效果能达到最佳状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努力研究转型期就业问题,订单式就业渠道已经显露出积极的作用,如: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类专业就与企业直接对接,培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白城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升学基本情况是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192人,出国学习3人;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是灵活就业1536人、企业就业243人、事业单位就业38人、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人数为149人、政府机关8人。2015年白城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升学基本情况是考取其他院校研究生120人,出国学习4人;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是灵活就业1487人、企业就业331人、事业单位就业38人、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3人、政府机关10人。从灵活就业和企业就业规模、数据来看,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渠道、机制,能够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就业岗位价格、促销手段三个影响因素,构建了适应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及就业的特殊渠道模式,采取短平快的渠道输送各类人才就业,充分发挥了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总之,如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运用市场营销因素的四个组合,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调整课程、调整就业方向,建立合理的就业渠道,采用有效的促销手段,就能为大学生顺利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到达工作岗位提供有力条件。并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的输出提供机遇和挑战,在人才出口上有创新性的突破,而且对提高办学质量、办学声誉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D].合肥:安徽大学,2010.

[2]周六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4).

[3]朱文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

[4]王丽娟,高志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10).

第5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 铁路行车组织 学习情境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岗位、面向技术、面向应用,探索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针。《铁路行车组织》课程作为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得最为紧密。目前,我校基于工作过程的《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已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的验收,如何对现有实践课程进行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铁路行车组织》实践课程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校《铁路行车组织》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受传统教育严重,该课程的设置,从计划、大纲、内容到教学方式还是没有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课虽然占很大比例,但内容跟不上,不够充实。

2.与同专业其他实践课程间缺乏系统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实践课从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实验内容与其他课程缺乏有机联系,有些还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3.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本课程的主要实训场地是运输综合演练场,很多设备已老化,不能很好与铁路实际结合。用于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年轻化层次居多,结构不尽合理,与日益扩招的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的下降产生矛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原则。以铁路对行车工作人才需求为依据,深入分析行车岗位群的不同要求,明确胜任这些岗位需要的能力。以各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1] [2],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2.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教学内容既有基层工种,又包含高等级工种,学生职业技能鉴定以中级工为起点,要求毕业时所有学生获得所考对应工种的技能鉴定合格证。

3.独立性原则。摆脱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束缚,改变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的观念,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与该理论课程相协调又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4.系统性原则。实践课程的设置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从基础工种到高级工种进行晋升实践考核,充分体现综合性和系统性。

5.过程考核原则。采取个人总结与小组评议相结合,教师过程考核与企业专家考核相对应,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1.构建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在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和企业专用线就业,根据就业去向对多家铁路单位进行调研,确定铁路行车组织在铁路站段就业的岗位群: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和调度指挥岗位群。根据该课程对各岗位群在人才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方面的要求,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目标,及具备从事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及调度指挥岗位的专业能力,具备团队协作交流、班组管理、对人身安全与作业安全的把控等方法能力,具备对学习新技术、获取与分析信息、优化运输组织、执行与调整计划及运用办公自动化的社会能力[3]。

2.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组成实践课程模块

据上述岗位群,将实践课程优化整合成四个模块,分别是接发列车、调车、车站统计和调度指挥实践模块。其中前两个模块是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后两个模块是专业综合能力模块。

接发列车实践模块分为4个学习情境,分别是自动闭塞法接发列车、自动站间闭塞法接发列车、半自动闭塞法接发列车及电话闭塞法接发列车。该模块涉及的岗位有助理值班员、值班员和信号员。通过6502控制台、微机联锁设备、闭塞电话、调度命令、调度指挥中心等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考核,掌握3个岗位人员的工作程序,培养彼此相互配合的默契。

调车实践模块分为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牵出线调车、机械化驼峰调车及自动化驼峰调车,该模块涉及的岗位有调车长、连接员和制动员。这3个学习情境除了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外,还去铁路现场进行参观和操作。其中牵出线调车是通过在西安西站调车场中师傅对真实车钩、制动软管、真实人力制动机的操作示范及学生的演练来完成,机械化驼峰调车是通过在西安东站驼峰调车场中师傅对真实车钩、提钩杆、铁鞋、调车设备的操作示范完成,自动化驼峰调车是通过参观新丰镇车站自动化驼峰设备及师傅的操作、讲解来完成。

车站统计实践模块分为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现在车统计、装卸车统计及货车停留时间统计,利用现在车报表、18点重车去向报表、运统1、装卸车报表、运统8、运统9、《货车统计规则》等资料,考核学生掌握各种报表的填写方法。

调度指挥实践模块分为4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编制技术计划、车流调整及调度指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室、运行图图表等资料、西安铁路局调度所参观使学生掌握运行图编制、技术指标的计算方法,理解重车、空车及备用车车流调整的方法,铁道部、铁路局、车站三级调度工作,掌握日班计划的编制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洋.论高职院校实践性课程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致富导向,2011,18:129.

[2]谭安雄.以职业技能为中心构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J].西北医学教育,2011,5(19):1020-1021.

第6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我校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实际和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并积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把德育工作分五个层次进行,即入学初、学习中、实习期、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入学后的启始教育

对刚进校的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通过校史学习,军事训练,参观实训基地,优秀毕业生做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德育课程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在全校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力,全体任课教师对学生共同进行德育教育的共识。

此外,学校学生处、团委还应组织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余兴趣活动小组”,“专业技能培训班”。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教师,不间断的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并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定期编印《实习简报》,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及时表扬好人好事,通报实习情况,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使实习生更多的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四、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学生摆脱了平日的学业压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恳谈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即“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引导学生客观的面对现实,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毕业成果汇报会、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第7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一、培养目标

从已有培养目标的文本来看,多维度、多视角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培养目标落脚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认为“通过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1]有的落脚在就业去向上,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多元型两类。单一型是指就业只面向中小学校,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初中《科学》等综合课程教学,并能适应当前理、化、生等分科课程教学,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复合型初中综合理科教师。”[2]多元型,即就业去向多元化,如“能胜任初中自然科学课程以及初中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分科课程及小学自然与科技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在厂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化验、检测、环保监控等技术工作,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宽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3]有的落脚在教师应有的素养上,认为“未来的科学课程教师,在必须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上有一定的造诣,富有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及诚实的科学态度,传授这些知识的科学知识素养,指导科学探究的科学素养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教育素养。”[4]有的落脚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上,以凸显自身专业的特色,如“具备以化学学科为主的科学研究和实验的能力。”[5]

在美国,科学课程教师按照培养项目、候选教师范围以及培养类型分为多种类型。按照项目的培养水平分为本科水平、学士后水平和研究生水平。按照候选教师的任教年级范围,分为K~5年级(学前及小学),6~8年级(初中)和9~12年级(高中)。按照候选教师任教的科学科目,分为生物学项目、化学项目、物理学项目、地球与空间科学项目、普通科学项目。按照培养类型可分为单领域项目、双领域项目、多领域项目和其他项目。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小类都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应该确定怎样的科学课程教师培养目标,是单一型还是多元型?是分层培养(即小学和初中分开),还是综合培养?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如何界定?对于兼顾其他就业去向的科学教育专业而言,如何处理好教师岗位需求与其他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课程设置

这是科学课程教师培养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有的研究结合科学课程教师素质结构和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一体化培养的必要性分析,认为科学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必须突出“综合建构”与“探究培养”,并将课程划分为四大课程群,即通识性课程群、本体性课程群、条件性课程群以及实践性课程群。[6]有的根据课程类别和每类所包含数量的不同,把课程结构划分为科学型课程体系与教育型课程体系。[7]在科学型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到20%,而自然科学类课程却是教育科学类课程的2倍以上,如西北师范大学。在教育型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9%,如孝感学院。

有的研究根据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两套科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方案一:“先合后分”。所谓“合”,即第一学年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分方向,一起上课。主要开设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及其实验、普通生物学及其实验、大学物理及其实验等;所谓“分”,即从第二学年开始,除了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分方向上专业选修课。方案二:“先分后合”。即科学教育新生入学时首先选择化学或生物专业,完成各专业前两年的学业。大学三年级开始合班学习,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必修课,包括自然地理、科学教育论、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科学实验设计、中学科技活动设计、环境科学课程。[8]

需要指出的是,少数面向中小学校培养科学教师的高校,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身特色。如太原师范学院,根据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在“通才+专长”的教育理念下,构建了融多元培养目标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共生,且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平台+模块”式的一体化课程新体系,并于2004年出版了《科学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该类师资培养的课程研究,现在已有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是最需要思考的地带,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较为贫乏。从掌握的文献来看,多数高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很少开设交叉、边缘学科的课程。从科学课程教师的综合性来讲,交叉、边缘类的课程应是科学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从内容构成上,它们最能反映科学课程“综合性”之本色。二是人文素养类课程短缺。科学与人文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人文课程是培养人的社会意识、科学精神、思想品德、气质修养、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手段,而在相关研究中只有少数高校涉及。三是体现培养教师能力的课程不足。科学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科学教师培养的重点所在。科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活动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进行健康安全教育的能力等都是教师教育中要重点培养的。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通过开设科学和争论等课程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组织科学俱乐部、设计实践活动等课程培养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这是目前我们科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应学习和加强的。

三、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科学教师培养研究中出现概率相当频繁的概念,但在使用上却存在着内涵上的混淆。一般来讲,培养模式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过程及主要环节的宽泛概念;狭义培养模式仅指培养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讲的“4+2”、“2+2”、“专业+师范”等,其实质是一种课程与修业年限的不同组合方式,是一种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过程等处于同一层面的概念。在本研究中,培养模式除在综述中仅指狭义内涵以外,其他各处均为广义内涵的培养模式。

对科学课程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合型”、“主辅型”以及“拼盘型”等三种类型上。

“整合型”模式也称为“融合式”课程模式,是指围绕一个培养目标或统一的培养原则,通过同一学科体系内部或某些跨学科的联合课程,或者专题型的教学而实现的课程模式。这一模式仍以学科为支撑,培养课程中所涉及的学科。不分主次,但也不是平均拼合。强调对相关学科的整合与联系,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知识运用的广度,降低各学科的难度与深度;强调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应用体验,弱化各学科知识点的识记掌握。其特点是“顾全不顾重”。

“主辅型”培养模式是把综合课中的相关学科分为主要学科与辅助学科。主要学科的学科知识学习相对完整系统,辅助学科学习的则是由主要学科延伸出来的、经过选择的相关学科知识。其特点是“顾重不顾全”。

“拼盘型”培养模式也称为“菜单型”模式。该模式是通过专业的整合,把相邻专业的课程合理搭配、协调拼盘而成的一种课程方案;是在一种明确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相关的可融合性学科进行拼接联合,调整知识体系结构,以形成一种新型知识门类,再进行培养的模式。其特点是“既顾重又顾全”。

除此之外,太原师范学院还提出了“5+3”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学期学习公共必修课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进行通才教育;学习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进行通识教育;学习跨学科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后三学期通过学生自愿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组,以加深某一专业方向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前五个学期“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术业有专攻”的专长教育。

在国外,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模式也不尽相同。英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教师培养模式有四年一贯制的教育学士模式和三年第一学位学习加一年大学本科后教育证书课程学习模式。

美国这类师资培养一般在文理大学和综合大学进行,培养课程在本科阶段为四年。最近,本科开设五年制课程和一般专业结业后再学一年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大学也有所增多。还有一些学校,为强化科学课程教师职业的专门性质而在研究生院进行师资培养。

上述诸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整合式模式顾全不顾重,首先是要确保学生对知识基础或通识性知识的掌握;其次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师范生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最后针对知识重点、难易程度、学习方法等对同类课程进行整合,较能体现课程综合化和知识融合,在最大限度上打破了学科间封锁闭塞的局限。然而,在实践当中,究竟以怎样的标准或原则去选择知识并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用何种方法进行不同知识的融合及目标评价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辅式教育模式是针对整合式模式的不足提出的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模式。它以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系统为标准,更为系统地组织教学,并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使得教学活动更为“有据可依”。但由于源于分科教学,这种模式难免会受不同学科间差异的影响而降低了综合性融合的程度;同时,依据某一门学科特点去选择相关知识,又增加了知识整合的难度,极有可能回到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拼盘式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合型人才的教学培养,切实保证学生相关学科知识基础的牢固性,并可以兼顾到所需学科的均衡教学。但对于学科拼接的标准与评价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否则这一模式的实施容易出现课程门类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四、师资队伍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高校培养科学课程的师资主要以本校教师为主体,部分高校甚至全部用本校内部教师,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偶有外聘教师,从点滴的学时设置来看,也只不过是“点缀”而已。美国科学教育教师培养实践已经证明,教师培养的全局性本质特征,决定了实施科学教师培养的大学内各学院必须紧密合作;同时,教师培养也不能封闭于一所高校内部,应当与各中小学、教师协会、国家科学院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专业组织展开合作,共同进行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教师培养标准的开发以及科学教师培养项目的构建、维护和改进工作。

五、实践环节

从我们掌握的兄弟院校近几年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相关教学计划来看,各学校几乎都没有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科技活动指导、科学探究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等列入课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科学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仅包含了对现代科技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涉及到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的养成。我国《科学(3~6)、(7~9)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担任科学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可见,这是科学教育专业必须加强的。还有目前中小学校比较关注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掌握班主任的技能,但这在几乎所有的课程设置中都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

注释:

[1]王光彦.关于贵州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1).

[2]魏玲.对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4(3).

[3]王丽敏,伊恩涛.科学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4]吴有刚.对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5]饶志明,翁文,林珩等.高师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6]黄晓冬.科学教师的一体化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 2006(21).

[7]高华,邓银城.关于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5).

第8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就业工作;闭环管理;反馈;机制

作者简介:王娟(1981-),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助教。(山东 济南 25010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244-02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现,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如何切实解决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在就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动控制理论中闭环控制的思想,[1]以全新的思路提出了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旨在对高职就业工作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的提出

所谓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就是坚持就业目标责任制,深化全程指导跟踪,完善就业评估机制,促进就业措施改进,努力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基于自动控制理论中的闭环控制思想,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有效结合,形成如图1所示的就业工作闭环管理新机制的结构图。

本文设计的闭环管理结构图将就业信息的反馈跟踪管理和闭环的过程管理相结合。该结构将就业目标责任的分解值作为给定量,通过全程指导跟踪组成的反馈环节得到学生就业信息的反馈量,并与目标分解值进行比较计算,将得到的偏差作为评估机制的输入,如误差较大,即就业目标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则可通过调整相应措施(比如学科及人员建设、扩宽就业渠道等)正作用于被控对象——学生就业过程中,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坚持目标责任制,认真实施就业工作责任制度

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就业工作的制度化,可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如促进学生就业工作办法、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等。

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及各院系成立就业领导小组,学校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年度和阶段就业工作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各院系,各院系就业领导小组在此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就业的市场需求、专业竞争力等因素,负责制定院系内各专业的年度和阶段就业工作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就业小组,各专业就业小组可由专业教研室成员、毕业班班主任、毕业班辅导员以及其他干部和教师组成,并明确小组组长和成员,小组组长再将目标分解到各小组成员。通过将就业工作目标逐层分解,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就业目标责任分解结构如图2所示。比如,某学校将本届毕业生整体正式就业率达到30%作为第一阶段就业工作总目标,这个目标随即分解到各学院及各专业就业小组。假如该校某学院X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0人,X专业就业小组的成员人数为3人,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每位成员须负责10位学生的具体就业工作,只要3名学生正式就业,就可以完成30%的就业目标。

在就业目标责任分解过程中,应列出责任项目,并明确责任人。[2]如学校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院就业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实行就业工作奖惩制度。院系就业领导小组负责院系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院系的总就业率。各专业就业小组负责学生具体的就业工作,其中,小组组长负责提高专业就业率、分析专业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专业就业的竞争力等,小组成员负责为毕业生就业信息、了解毕业生思想状况、审查毕业生推荐资格、指导毕业生就业、跟踪统计阶段就业率、分析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毕业班辅导员需做好与各专业就业小组的交流沟通,负责登记毕业生就业去向、办理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毕业生推荐表、办理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等工作。

三、深化全程指导跟踪

就业指导应贯穿在毕业生择业、就业的整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各专业就业小组成员在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中,须定期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还要适时补充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道德层面的相关知识。毕业班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日常交流为学生提供具有时效性的就业指导,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首先从心理层面完成从高职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并且从就业政策、简历制作、就业礼仪、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就业问题,牢固树立就业信心,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制度,各专业就业小组成员须定期回访用人单位,及时与毕业生或家长沟通联系,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去向,定期更新就业信息,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积极收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办事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跟踪反馈,可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为后期特色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优化提供参考,继而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3]

笔者曾就全程指导跟踪的重要作用做过一个简单实验,将学生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对A组学生,采用就业全程指导跟踪的方法进行管理,教师定期给他们打电话了解其思想状况、就业心态、就业情况等,并及时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对B组学生,只是做到了及时向他们传递就业信息,后期没有任何的指导跟踪。经实践证明,A组学生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B组学生。A、B两组学生的就业情况详见表1。

四、完善就业评估机制

加强就业评估机制的建设,形成全面的就业工作考评系统。可制定相关的就业评估机制,如就业工作评估办法、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等。学校就业领导小组可依据考评结果对各院就业工作进行年度或阶段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实行有效的奖惩制度。通过实施合理的就业评估机制,可及时发现就业目标责任值与反馈实际值之间存在的较大误差,及时调整相关的措施来减少误差,便于达到学校制定的就业总体目标。

规范、合理、科学的就业评估机制是高职院校顺利完成就业目标的有力保证,是落实就业目标责任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促进就业措施改进

当就业目标值与实际反馈统计值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则可通过调整相应措施(比如,学科及人员建设、扩宽就业渠道等)来减少误差,便于达到学校制定的就业总体目标。

1.强化学科及人员建设

首先,实行就业工作与学科专业建设相挂钩,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坚持办学的就业导向和市场导向。各专业就业小组在开展具体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可真实掌握本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利于其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求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需求零距离,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新课程体系。

其次,要加强学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并且,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4]“双师型”是造就具有岗位能力学生的前提。各学院、各教研室可根据学科特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一方面,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可鼓励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增加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和所掌握知识的实践含量,并把实践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是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2.促进就业渠道多样化

(1)重点发展校企合作。首先,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每年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可极大减轻学校的就业压力。其次,企业每年也都需要补充新员工,但考虑到成本,大多企业都不愿直接录用应届毕业生。此时,如果学校推荐大量毕业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可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再者,对于毕业生来说,通过对口的专业实习,锻炼了专业技能,也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毕业生的三方共赢。[5]

(2)积极组织校内招聘会,并加大宣传校外供需见面会。校内外招聘会是传统就业渠道,场次多、用人单位真实有形,吸纳毕业生的容量较大,效果较好,是最受毕业生欢迎的一种应聘平台。学校可安排专员找市场,搜寻就业信息,积极组织校内招聘会。同时,向毕业生介绍校外各地举办的大型正规招聘会,扩大了学生们的就业空间。

(3)充分发挥广大校友和全体教职工及其社会关系的作用,以感情为纽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学校应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可在校内宣传栏张贴招聘信息海报,加大招聘信息的宣传力度;学院各专业小组成员可通过电话、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联系方式,准确、及时地将就业信息向自己负责的毕业生,增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六、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创新工作思路,需要把握高职就业工作的客观规律,更需要高校领导重视和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配合。只有以学生为本,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建辉,顾树生.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4-6.

[2]查恒效.高职就业工作体系与机制建设[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1):133.

[3]莫品疆.“全员参与、全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高职就业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2,(10):148-149.

第9篇:化学专业就业去向范文

面对读者的这些疑问,我们精选了七组专业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填报志愿时有所帮助。

建筑学VS土木工程

提起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有些同学可能会下意识想到:它们不一样吗,都是关于建筑的,为什么还要分成两个专业?其实,这两个专业并不等同。

应该说,建筑不光是研究怎样盖房子,更可以算是一门艺术。做好建筑艺术需要有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能力,即使现在可以应用计算机来绘制图纸,使这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需要有一定的审美才能做出好图纸。所以,建筑学更多是从宏观角度来设计,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至于需用何种尺寸的梁、柱,配何种型号的钢筋等,那是土木工程师考虑的问题了。

如上所述,土木工程更多是从实际建设方面入手,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学等技术科学知识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物指供人们生产、生活或进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等;构筑物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生活的建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等)。土木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生活、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同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计算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由此可见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就是,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设计出建筑物的图纸,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则负责根据图纸将其建造出来。

从就业角度来讲,两个专业的学生前途都很光明。建筑学的就业去向为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建筑行业设计单位,一般从事建筑物的设计和有关建筑的研究工作。而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的基础建设正在兴起,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参与其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VS贸易经济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兴盛,经济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于是文理兼收的经济类专业也日渐走红。在经济类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贸易经济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国外的品牌产品,如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等,而国外则流通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产品。这便是国际商品的交换现象,也正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侧重研究国际间、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贸易经济与前者在学习内容上相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贸易经济侧重面向国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培养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经贸人才。

在报考这两个专业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这两个专业具有涉外性质,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无论是学习专业理论还是从事相关实务,外语水平都至关重要。其次,由于这两个专业属于经济类学科,不仅涉及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品学的理论知识,还会应用到统计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具备一定的数学水平是学好两者的重要基础。

从未来发展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会面对较为广阔的择业空间,从其专业涵盖范围的广泛性来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领域都是本专业毕业生可选择就业的部门,国企、私企、外企、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等都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贸易经济专业则培养的是面向政府和企业部门的适应现代化市场建设的专业人才,毕业生可到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工商贸易公司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工作。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在就业渠道上有相通之处,比如外企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电子科学技术VS计算机科学技术

如果说招收理科生最多的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肯定名列前茅,信息学院里的两大类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直都是热门。不过,“电子科学”并非“计算机科学”的另一种说法,两者实际上可是千差万别。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一言以蔽之,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电路的,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搞IT”的。

电子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设计类工作,比较适合头脑灵活、对电子知识感兴趣,尤其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计算机专业则培养学生掌握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在内的理论和知识,具有研发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能力。无论计算机专业还是电子类专业,都需要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和数学水平,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要是从事软件工作的话,就需要编一手好程序,否则就非常吃亏。

这些年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因此社会对电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纵观电气信息类专业情况,可以说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生命力非常强,在制造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特尔之所以霸气,就是因为它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科学与技术,能生产出速度飞快、运行稳定、质量上乘的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非常广,各类网络公司都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加盟。另外,其他单位如金融部门等,由于也会应用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所以也需要计算机人才对硬件进行维护、管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VS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专业名单上,自动化早已不是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可真要说出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可能对高中同学来说还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自动化成为报考热门,因为它属于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好,需要人才多,待遇相对较高,是科技发展趋势所在;再则自动化类专业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同自动控制相挂钩,农业、国防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然而,当自动化的前面加上前缀之后,你就得好好辨识一下再选择报考哪一个了。

比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它属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培养学生获得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训练,在知识结构上充分体现了机械与电子并重的特点。所以不要被“机械”两个字迷惑,以为所谓机械制造就是要和笨重的机床、冰冷的零件打交道。其实现代制造业如今有了很大改观,很多制造系统已实现了计算机化,机械零件的设计、制图、产品规划都可在计算机上实现。

此外还有一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新兴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发展迅速,相对比较成熟,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特点是电工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个“宽口径”专业。

从就业来讲,前者可以从事包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物料运输、自动化装配、自动化检验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国内该领域人才供不应求的趋势较为明显。后者则可以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电子、通讯、机械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技术开发公司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实施等工作,一些大型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都有需求。

环境科学VS环境工程

现今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广为人知的流行语。因而,作为环保学科的两大支柱,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曾一度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这对系出同门的师兄弟,环境科学是师兄,而环境工程则是师弟。师兄为师弟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其行动;同时,师弟作为应用科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基础知识,反作用于师兄。

既然系出同门,两者所怀技艺自然也是同一家路数。在多数高校,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都要学习普通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环境学概论、污染物检测与分析等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现在,有些院校按照“环境大类”统一招生,大二时再根据学生爱好选择餍专业方向。

不过,两者的发展各有侧重。首先,环境工程是环境科学众多分支之一。环境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形成诸多分支学科。其次,相对于环境工程的实践性较强,环境科学偏重于宏观上的规划管理和理论上的研究攻关。一般来讲,环境工程以处理污染物、减少环境灾害为目标,分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及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环境科学则侧重城市、区域建设的规划,从整体布局谋划上为环境的协调发展做贡献。

未来毕业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到高校、科研机构、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建设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应用技术方面的工作,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则可就职于环境规划部门、环境资源咨询公司,或在涉及化学、制造、工程、采矿等领域的企业担任专业人员。

不过这里提醒一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尚未形成成型的产业,所以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有待观望,所以大家要慎重对待专业的“冷”与“热”,不要一股脑随大流报考志愿。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地环保项目纷纷上马,未来这一行业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行政管理VS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个专业的区别历来众说纷纭。事实上,行政管理是管理学和我国现代行政职能相结合的产物,公共事业管理则是一门新兴学科,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这个专业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涉及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的。

尽管如此,两个专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在课程设置上,都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必修课都有政治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此外,两者在教学中都重视案例讨论,比如分析某家公司成功的管理模式,或评议政府部门的某项公共政策等,还要求同学们深入到各级企事业单位中去参观、实习,做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具体组织的实际管理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

从就业上讲,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及科研工作。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公共部门从事行政和人事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在咨询公司为政府部门、公司、企业及其他公共部门作管理咨询。需要提醒的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有较高素质才能找到好工作,最好有名牌高校的背景。

园林VS园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对城市的整体风貌也越来越关注,因此,要让一座城市绽放出迷人的“微笑”,就需要园林和园艺发挥本领了。这促成了园林和园艺两个专业从无人问津到渐渐热门起来。不过,由于名字相近,同学们很容易将两者混淆,当然,实际上这对听起来都很美的姐妹花专业差别不小。

园林是一个创造美丽景观的专业,职责是发现美、创造美、提炼美,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植物覆盖率,针对景观设计,侧重在城市建设、森林公园经营、房地产建设中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而园艺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园林艺术”,实际上它是“园丁的艺术”,只是花卉种植和园林艺术联系得较为紧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