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生 小组 管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小组活动不是教师简单地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小组开展活动,而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小组进行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亲和力,使小组活动的参与面广、讨论质量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可以使每一位学习小组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使小组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倾听他人见解的好习惯,使得学生会为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管理小组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小组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相关要求,使各学习小组成员清楚要做什么。给小组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轻易达到,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同时,设计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讨论这样的问题有趣味、有意义,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七色花》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珍妮用七色花分别做了哪几件事?”当学生读完了课文,先是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在这几次使用七色花的过程中,珍妮有快乐也有烦恼。说一说哪几次给她带来烦恼,哪几次给她带来了快乐?”学生积极合作,又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读懂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珍妮想到了要将最后一片花瓣为别人做事的?她是怎样做的?你读了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培养了学生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二、给小组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太短,就很难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小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独立思考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小组合作探讨前,小组各成员必须要独立思考,即各成员应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汇报。由于学生活动小组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划分的,即指小组内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家庭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则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因此,在学生独立思考阶段,教师必须考虑到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差的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照顾到这些学生,使得这些学生能真正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此外,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形成统一的意见。有时遇到一些小组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轻声地提醒,也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下课后可再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探讨。这样既顾全了大局,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又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所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讨这两个阶段,教师都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参与讨论,解答疑问。
三、重视培养小组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采用了小组活动的形式,但教师承担了小组管理的全部任务,如小组的纪律由教师管理,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人也由教师指定,使得教师对小组的集体意见关注不够,也导致小组活动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使小组活动有效进行,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小组自我管理的职能。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完全把小组管理的任务交给学生也是不现实的,容易出现小组活动偏离主题甚至学生纪律混乱的现象。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教师对学习小组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即教师给小组布置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并提出时间上的要求以后,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期间巡视各学习小组的活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在必要时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疑问。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学习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这种管理对于小组活动很重要。对于小组内部的管理,首先,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明确自己所担任的任务,发挥小组中各角色的作用,形成小组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一个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发言人、组员组成。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活动,明确组员分工及任务,督促所有成员参与活动,各抒己见,并控制时间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整理记录小组讨论结果,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发言人则是在小组汇报时,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其次,要让学习小组成为自主学习的组织,在小组内营造民主平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建立小组的自我管理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互相赞赏、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在小组管理中,教师的宏观管理与小组的内部管理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全班交流与评价是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成员首先要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的成员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大家再发表见解,也可以互相提问,一起讨论、评价。学生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以使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把小组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全班的学习成果,达到互相启发、拓展思维、纠正错误认知的效果。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热情,同时深化社会实践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自主活动能力,我校学生开展“走进军山,感受自然风光”的秋季观赏之旅。开展此次秋游活动,既可以为全体成员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放飞同学们的心情,让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提升实践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培养学生互帮互助,文明谦让,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总领队:陈慧昀
副领队:范新华 关红娟 樊正娟 陈静
三、活动时间:10月18日
四、活动地点:军山
五、随队医护: 王琼
六、安全文明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
1.要求正副班主任、配班老师通讯保持畅通,服从指挥,做好管理服务学生工作。
2.加强对学生进行人身、活动、交通、饮食、物品方面的安全及其他安全教育。
3.教育学生活动时听从老师指挥,统一行动、要有团队精神,同学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协作,不得擅自离开班级、不掉队。
4. 教育学生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5. 各班主任在本班做好布置宣传,每班设若干安全小组,并设安全员,随时提醒督促,及时向班主任、教练报告偶然性事件,上下车安全提醒,人数清点。
文明教育:
1、在来回路途中要注意交通文明,不乱穿马路,走人行道和斑马线。
2、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文明:不乱丢废弃物,注意公共卫生。
3、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语言文明:不讲脏话,不大声喧哗。
4、在游玩过程中要注意行为文明:不能在公共场所拥挤喧哗,不追跑打闹、不损坏公共财物,在游玩过程中做到文明、安全。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真观察、主动体验、记录感受。
六、秋游注意事项:
1、本次秋游活动时间定为:10月18日(8:00到校,8:00~8:30分班教育,8:30出发。)中午11:00从军山返回,11:30请家长到校接孩子。
2.、如有不参加的学生一定要家长写好请假条,同时班主任电话联系确定。
3、每位班主任老师在活动前着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教育,讲卫生、遵守纪。
4、以班级为单位,不独自行动,不玩危险游戏,一切活动均听带队老师的指挥。
5、建议学生讲究节约,带适量的物品,不宜多。动员不带相机等贵重物品。如果带了,请教育好注意保管。
关键词: 化学 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它与自然和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从化学知识的角度看待自然和社会,从而让学生具备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能力。而在实际活动中展开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的热情
初中学生,在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好奇与恐惧都有。他们对新学科、新知识充满着好奇,同时又害怕学不好。因此,在教学伊始,我们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索化学知识,揭开化学世界的奥秘。化学实验,很多是有趣的,比如滴水生烟、茶变饮料、魔棒点火,等等;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比如,自制汽水、冰箱除臭剂,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粘蝇纸等。这些活动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
二、锻炼学生设计化学实验来培养创新能力
利用设计化学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操作、思考、分析,最后总结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怎样防止铁生锈,这是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学生也有铁生锈原因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从而使学生能借助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了以下的探索方案:在切过咸菜的刀面上,选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用湿棉布擦一处,干棉布擦一处,干棉布擦后涂一层食用油。把菜刀放置一日一夜后观察,就能分析出哪种防锈效果好了。
三、创设探究情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
欲调动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就必须让学生的内心充满好奇与疑问,当学生有了好奇与疑问,他们就会对探索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探索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化学探究活动。比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道路上的水结成了冰,严重影响了汽车的正常行驶。为了能保证车辆的行驶,护路工人就在路面上撒盐?请你用实验来说明撒盐的科学道理。”经过思索,很快有部分同学设计出了探索的方案,他们将冰的温度与冰加盐后的温度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盐能使水的凝固点下降的结论,因此,在路面上撒盐可以有效地阻止结冰。
四、开展家庭探索实验活动
让学生在家庭中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有助学生独立思维的训练。化学学科的教学,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集中在课堂中消化掉,课外学习活动便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家庭化学探索活动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就地取材,不要增加学生家庭的负担。比如,饮料瓶做容器、注射器做小量筒,等等。教师可布置学生做在家庭中易于做的探索性的实验,如,探究鸡蛋壳的主要组成等活动。
2.注意安全性,不能进行那些对学生可能产生危险的探索活动。那些容易燃烧的、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用。
3.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学生家长的支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很大的帮助,有的家长可能就是化学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五、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开展科学探究的意义重大,它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式。因为在探索活动中,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假设、制定解决方案、收集处理信息、交流总结结论,这些都是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必要过程。所以,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后,就能体验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重复于教材,又不严重脱离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密切联系生活,注重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比如,缺水是全球性的问题,水的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就此,我们可以开展“水与我们健康”的探索性活动。类似的探究活动还有“空气与健康”。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当地的水与空气的污染情况,认识到废水、废气排放所带来的危害,寻找清洁水源的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活动的安全性
安全是一切活动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化学课外活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起火、腐蚀、爆炸或有毒气体泄露等。因此,在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的时候,凡是涉及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等活动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也是主体,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学生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设计化学课外活动时,我们要特别谨慎。
2.力争使每个同学在活动中得到进步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化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或许有人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就是针对尖子学生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化学课外活动不同于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即使部分学生对开展课外活动的兴趣不浓,我们也要积极引导,努力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化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3.重视活动的过程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在活动中,关心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学生活动所得到的结论或结果。我们要在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舞蹈表演;心理;对策;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2-0080-01
舞蹈是一种人体艺术,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表现生活的美,歌唱生活,并借此陶冶人的情操。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少儿身体健康发育。长期训练有效提高他们的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动作的协调性训练还助于少儿大脑的发育。形体训练,则有助于少儿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
每当节日来临,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排一个质量上乘的好节目,而舞蹈节目往往是首选。经过长时间辛勤排练,服装道具也准备就绪,参加演出(比赛),却因为小演员发挥失常,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台下好好的呀?怎么到台上紧张的连笑都不敢笑了呢?”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以上的怪现象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学生在舞蹈表演活动中自身的心理素质造成的。
一、自我能力的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
一般来说有强烈的自信心的人,能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肯定的评价。在排练和表演时就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而另一种类型的人往往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能力限制在低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准,不知不觉的降低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排练和表演时胆怯、被动,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新队员中。由于起步晚,在训练初期新队员确实不如老队员,但由于儿童时期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只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坚持训练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如:身体柔韧性、力量控制、身体协调性等。
二、过于追求完美,导致自怨心理
有的人对自己取得微小进步都充满喜悦和自豪感,他们看中的是成功,对失误和不足既能认真对待又能泰然处之。有的人却过于追求完美,如果达不到目的,则常引起许多自忧自怨,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引起不良后果。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基础较好的老队员身上。她们愿意做队员的表率,做“领头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人总会碰到一些挫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受受伤的体验。
三、缺乏对集体的关心,与人合作能力差
有些同学在平时排练中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只顾自己,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以至于对他人漠不关心,只为自己着想,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在复杂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也充满着心理素质所支配的一系列因素。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和快乐的适应情况。”所以我认为只有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才能使舞蹈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一)培养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演员,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除了压腿还是压腿,除了下腰还是下腰……而在这枯燥和单调的训练中,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如“逃避抗拒”、“自卑抑郁”等,如果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克服这些“病症”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她们重拾信心,激发兴趣。此时你无须再在动作要领上多做解释,只要告诉她们“只要坚持一下,就会进步一点”。
(二)提高表演能力,提升感情共鸣
首先,应培养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引导其在感情上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陈鹤琴先生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共鸣共感。”因此,在舞蹈节目排练中,必须重视表演者对舞蹈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上的深刻了解,而不是一味重“形”,而忽略了“神”。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指导老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0-02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渴望。国务院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全面部署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教育部也提出各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的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很多的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大学生渴望提升,但创新意识不足,坚持做下去的较少。
二、激发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的措施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验,从学校、学院、指导老师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以下一些措施,以激发和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力,以飨同行。
(一)高等学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平台和载体。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成立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指导、评审和咨询等,并由教务处实践科或校团委负责日常的工作。召开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总结表彰大会,树立先进典型,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报道,举办优秀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展览和展示会。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研究生推荐免试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校园学生活动的新风尚。
2.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平时也要作一些及时的小调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大一开始设立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的选修课,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增加科技创新的实践实验课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过程中向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讲座和创新论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4.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可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获得专利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二)二级学院搭好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活动的外部条件
二级学院(系)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和指导者。因此在学院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途径,拓展科技创新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二级学院开放本单位的各类教学基地、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同时鼓励老师对大学生开放自己的专业研究室,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稳定的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培训、熟悉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制度后,对学生开放使用。
2.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争取资金支持,形成以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主体组成项目申报体系。学院需要组织学生并指定老师协助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老师为学生开出合适的科创项目。利用校友和企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科技创新顺利开展。
3.加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检查和考评力度。建立项目自查、教师检查和学院抽查检查机制,加强检查问题的整改反馈及落实工作,保证创新项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严格项目结题、验收和答辩程序,对项目采用现场汇报、成果展示和专家提问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真正完成科研创新的培养。
4.学院还应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宣传展板和科技创新专栏等对本院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挥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动员相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大创工作。邀请校内外在科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及优秀指导老师现场答疑,为坚定学生们的信心、树立榜样。
5.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学院应做好一、二年级的课堂引导、三年级的科研训练、四年级科研活动三者的关系。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男女性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稳定合理的科研团队,增强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明确团队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6.学院对指导学生科研获奖的教师,在年终绩效考评、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指导教师也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同时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大创能力培训和提高工作,特别是年轻老师的能力培训,举办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创新论坛,交流经验,提高水平。
指导教师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在大创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充满热情,乐于奉献和吃苦耐劳,能将课堂的教学知识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指导老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素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
目前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创项目开始时激情高涨,对科技创新参与热情较高,而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科技创新项目选题应从学生中来,将学生日常的关注点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拟自己的大创的题目,使其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自己兴趣点的发展动态,使得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不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以及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2.保证学生科技创新的时间,科技创新只是课程知识的外的一小部分,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技活动。在大学四年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知识面狭窄,因而学生中的专业研究成果很难有高水平的。大学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这样可将大四的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起来。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和毕业论文等结合在一起的,从大二下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进行大学生创新的同学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缩短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开展具体实验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大四的时候专业课程较少时,专心认真的进行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
3.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竞赛为学生设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奖励机制。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升学、就业和平时的学习成绩的评定相挂钩,将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这样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程,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三、总结和展望
大学生是当代最具创新的群体之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校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星宇.“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4,(12):252-253.
[2]蒋海明,赵宏宇.大学生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及作用探讨[J].2014,42(21):201-203.
[3]王新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2015,(5):288-289.
[4]于蓬勃,成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309-310.
[5]郑少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学理论,2015,(7):141-142.
[6]孔全存,陈硕,王雪莹,刘桂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人员梯队组建模式的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4,31(5):24-27.
[7]蓝和慧.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教师能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5,(7):27.
[关键词]体育活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通高校在新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的标准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无论是在新闻媒体或者网络上看到有的高校学生因为心理因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甚至于有的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据《健康咨询报》、《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的调查和报导,目前在普通高校的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成才,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一只“拦路虎”,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认为,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者以及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可以帮助促进解决一定的问题。目前,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这两者之间的研究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课题。
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倾向占1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8%,严重的占1%。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一名大学生用硫酸伤熊的事件,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迷茫与困惑
大学阶段,大学生处于自我确认、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同学往往体现出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我国部分大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很少接触社会,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并且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进人大学后大学生们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未来有无限期盼,当理想在现实面前不能得到实现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将在所难免,有的大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等心理。
2. 情绪波动与情感挫折
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们既有对友情、爱情的追寻和渴望,也有情感的困
惑和失落,处理不好,就会受到压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当今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同学们在家里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无私的爱,进人大学以后,由于离开了家乡和父母,使一些同学感到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产生了情绪波动。他们渴望关爱和友情,苦闷、孤寂、烦恼等情绪时时会袭扰其内心。大学生进人大学后,独立意识增强和独立生活能力弱的反差,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恋爱问题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部分大学生的话题之一,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走向极端。
3. 学习与就业焦虑
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障碍,其中学习焦虑和就业焦虑尤为突出。高考的胜利使许多大学生受到教师、家长、亲朋好友的赞许,受到了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的羡慕,其自信心、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然而,进人大学以后,许多同学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人才云集”之地,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同学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特别是有些同学发现自己已不是老师和同学关注的“中心”时,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自信心和失落感的相互交织,导致一些同学焦虑情绪的产生。近年来,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想到大学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形势,也使部分同学处于焦急和忧虑之中。
4. 人际关系不适
当今社会下的大学生们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而敏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友谊、尊重以及理解,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无话不说的知己。然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又使得一些同学对人际交往产生了心理戒备,甚至形成闭锁心理。这种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在心理上形成一个悖论,即一方面渴望与同学们真诚、平等地进行交往,渴望获得友谊、理解和尊重,但另一方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却怀有多疑、戒备、封闭的心理。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越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猜忌、戒备心理也越重,越是不愿轻易向他人敞露心扉,自我封闭的状态也就日益严重。反过来,自我封闭愈严重,内心的孤独感也就愈强,因而更加渴望与人交往,更加渴望真情和理解。封闭与交往的冲突,也是当前部分大学生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涵义
人的心理怎么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曾就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阐述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不仅自我体验良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且与社会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种状态下主体能够对周围环境做出积级反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身心疾病。国际心理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
四、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 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人格是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征或特有的行为模式。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人格完整的基本特征是有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体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性格,磨练其意志品质,使其变得坚强。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发展更加倾向于成熟,逐步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能逐步协调自身所处的人际关系,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与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马赛等人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更加需要社会,而这种需要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来得到满足。比如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可以参加隔网对抗型的运动,如羽毛球、排球等;胆小、怕事的学生可以参加同场竞技型的运动。有内向外向的学生,他们均可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去改变自身的情况,比如说内向的学生,可以参加大众、集体型的比赛,激发他们的活跃,促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而外向的学生则可以选择静一点的活动来平息心中的亢奋,比如下棋、太极拳等。这样以来这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会特别的好,这也就是体育活动的特殊功效。
2. 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体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对于保证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的潜力有积极的作用。
其一,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常是在很短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完成各种动作,并要求要有一定的质量。比如,在篮球比赛中要求学生根据球场上的瞬间情况快速完成运球、传球、投篮等一系列动作。这种快速反应正好弥补了我们长期以来所接受的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所带来的缺陷,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做事不仅需要三思而后行,更加需要做出快速反应,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生物电对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就越多,就越有利于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反应速度快慢的平衡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
其二,体育本身它是一种文化,体育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使他们之间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3. 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人的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而情绪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一些研究表明,体育活动有着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并且与精神健康方面的一些指标如低焦虑、低忧郁、经济的情感状态、应激能力以及生活满意度等是一种中等强度的相关。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这在国外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均有一些特殊的作用。时至今日,虽然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已经在国外开始流行起来。
当然,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体育锻炼才有利于治疗心理疾病。要发挥体育锻炼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首要原则是选择恰当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项目。另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等心理机制都有利于对人心理疾病的治疗,但是选择形式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
4. 高校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推动人们采取各种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中能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能够机智灵活地克服困难和挫折,以实现目标;而意志不健全者往往缺乏主动性,优柔寡断、轻率鲁莽、害怕困难、顽固执拗、易受暗示,不良习惯多而难以改正,确定和更换目标轻率,结果总是难以实现正确的目标。体育活动它是又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心理与运动项目和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并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在潜移默化中的了发展和完善。
5. 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而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社会化进程要求每个人一进入社会首先就是与人的协作。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中,第一条提出的就是与人的协作能力。参与某些集体运动项目锻炼就是以集体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种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能够满往与归属的心理需要,对陶冶情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体育活动它需要大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密切交往、协作、配合。大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单独完成运动外,还有很多动作需要集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这一类的运动项目。同时,这样的参与将有效地促进与他人协作能力的养成,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坚持体育活动者要比中途退出者更能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
五、建议与措施
1. 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高校体育和大学生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的特殊性,应不定时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院、班以及普通高校各运动项目协会的比赛,如足球、排球,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通高校体育活动组织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业余体育文化,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安排,并及时配以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讲座等。
5. 根据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特点,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教育素质和能力。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油针对性的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大纲,研讨更加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
6. 让学生们踊跃的参加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当中,这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当他们主动的参加进去,效果是最佳的,所以我建议大学生们应该多加的注意自己的身体锻炼,踊跃参加体育活动,不要整天面对书本教材,适当的放松自己并得到充分的锻炼,让自己身体、心灵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季 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俊庭等:大学生健康教育.[M]高等出版社,1998
[3]]刘世一 高志青:加强心理锻炼,克服心理缺陷[J].运动与健康,1999
[4]龙佩林等:大学生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刘 彦: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报,1997
[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于媚:警报大学生需要‘强心剂”[N].中国教育报,2080―3-14(6)
[8]樊作澍:社会适应不良症[N].中国体育报,l99B-9-29
[9]耿培新:论学校体育功能[J].学校体育,1992,3.
[10]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 1997,2
[11]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心理 教育
一、明确目标,是小学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前提
小学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以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有一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接着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然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二、确定主题,是教师组织心理活动课的本领
小学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急学生所需。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发现热点,就找到了活动的主题。因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存在或关心的问题开展。在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立主题:
1.问卷调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问卷分析确立主题。如调查到小学生中缺乏相互交往的技巧,可开设《架起友谊的桥梁》等课。
2.心理测量。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测量,然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主题。如经测量小学生欠缺创造力,可开设《思维的“体操”――创造力训练》等课。
3.某一学段学生在某个时期存在的生理或心理困惑。如新生入学、青少年生理变化导致的心理困惑,可开设《我长大了》、《男女的性别角色》等课。
4.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如针对“追星族”现象,开设《我最崇拜的人》等课。
5.班级或学校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如根据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误会,开设《被人误解时》等课。
6.由多个心理咨询或辅导的个案得出的共同问题。如根据同学们考试前易紧张的毛病,开设《放松助你成功》等课。
当然,仅仅设计一两节心理活动课是容易的,难的是一学期、一年、整个小学阶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教学安排。从这一点来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培训。
三、以体验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是实施好心理活动课的关键
“体验”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触动,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情景中反映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有效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例如在《喜怒有常,喜怒有度》的活动课前,先让同学们在心灵日记中描绘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情绪,从中抽取一个事例准备让学生讨论。这个事例是这样的:小明的母亲因为担心他过于沉迷于养金鱼而影响学习,便将小明的金鱼全倒进厕所,小明一气之下,用铁钉扎破母亲的摩托车轮胎,导致母亲上班迟到。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要具体,不能太空泛,要避免学生“不配合”。如某位教师在开展《盲人旅行》活动时,学生在盲行后,被搀扶着的学生因教师问“你感觉怎么样”而愣住了。我想如果教师换一下提问方式,改为“你在蒙上眼睛后自己走和被他人搀扶着走时有什么感想”,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另外,心理活动课还须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如在《欣赏自我》这一活动课中,教师可这样引导:“‘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我很欣赏这一自信者的气魄。现代社会充满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成为成功者,自信是第一秘诀。也就是说,自信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小学阶段就要注意锻炼和培养,来吧!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真心英雄吧!”这段话会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思,使活动更便利地展开。
四、以训练为手段,以行为养成为目的,是实施心理活动课的最高境界
心理活动课要求不留痕迹地进行行为训练,将心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助人自助”,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讲究方法。
1.启发学生自己提出规范要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得出并乐意接受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如克服嫉妒的方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在坦城的交流中让各种思想相互交锋,优胜劣汰,归纳出原则和多种方式,教师予以肯定,形成学生自己的制约机制。
2.多种行为表现形式,如小品、情景剧,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行为,再让学生作示范表演,形成共识,掌握行为规范。
关键词: 小学心理活动课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资金建设了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教师岗位,多次派员外出学习培训,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开展心育工作。随着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学校师生及家长越来越深入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我结合自己在心理活动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
(一)问题一:资源不足
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如课程资源、场地资源、教学设备资源,等等,实现辅导效果的最优化。而目前学校团体辅导室的建设还无法一步到位,现有课程资源也非常有限,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整合资源。我校于去年引进一个教育慈善项目――梦想课程。它是一系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基于“全人教育”理念,融合问题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创造、情绪智能等元素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课程的设计以活动、游戏、心理训练为主,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体会;梦想课程关注的是自我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人实现内心的成长,塑造儿童有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明天。这和心理健康课程促使学生自我成长并最终学会自助的目标是一致的,连课程的活动形式也是相通的,两门课程之间有很多契合点。实践表明,梦想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通过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将二者整合,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梦想中心教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解决问题、探寻方法带来便捷和高效,优美温馨的室内环境,可以成为心理活动课堂绝好的场地资源;如游戏活动资源、各种图书、主题模块设计等都为心理活动课程的设计提供资源补给。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们喜欢梦想中心,喜欢到这儿上课、读书、上网……”心理活动课与梦想课程整合的尝试,有效解决了心理活动课程资源短缺的不足,极大地强化了心理辅导效果,使心理辅导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之一。
二
(一)问题二:课堂易乱
由于是活动课程,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插嘴、窃窃私语、不认真听同学发言,甚至故意哗众取宠等,存在“课上闹哄哄,课后早忘光”的现象,导致课堂失控,学生活动体验不深,影响深层次分享,消耗辅导老师的心理能量,无法顺利实现辅导目标,严重影响辅导效果。
(二)思考与对策
形成课堂失控的原因除了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外,一方面是有部分学生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心理课上活动多、游戏多,很轻松可以玩,是副科而不重视,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弱,缺乏规则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心理老师经验不足,重气氛轻管理,对课堂缺乏有效管理的能力,或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对学生比较宽容造成的。
在尝到了几次课堂失控的苦头后,我找到了几种有效管理课堂的方法:
1.有效语言。我深感心理教师要先把教师做好了,才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老师。因此,教师语言要生动精彩,深入浅出,清晰准确。同时运用一些非言语的眼神、动作,更能吸引学生。
2.约定。订立约定是指上课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约定达到的行为准则。下面是我课前常用的约定:
我们的约定
我愿用心投入本次活动,用心感受!
我愿说真话,克服害羞,不用担心会被笑话,就算说错,都会被理解!
我愿尊重同学,严守秘密,保证不在课后说事。
我愿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用掌声表示理解与支持!
我愿意遵守以上约定,若有违背,愿无条件接受自我检讨!
学生是讲信用的,有了课前约定在先,违约的学生来个“自我认错”,或者给予唱首歌、跳段舞的小惩罚,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3.竞争。课堂上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小组、个体进行合理竞争,采用财富积分的办法。学生座位是基本固定的,在课程开始就已完成了各小组的团队建设,每组设有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管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扣分的权利,当然有很多加分的机会,形成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性竞争,到期末时再统一评比,小学生好胜心较强,这一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音乐调控。学生在好玩有趣的活动中,经常处在手舞足蹈、大声讨论、兴奋不已的状态之中,如果此时需要终止活动,就算老师大声喊停也不能让学生很快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放一小段幽默诙谐的音乐,先大后小地控制音量,学生听到音乐觉得好玩、新鲜,很快能安静下来,达到调控课堂的目的。
5.个别辅导。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说怪话、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行为。他们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得到关注,引起别人注意,渴望展示自己。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可以通过课外同质小组或个别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总之,课堂上需要教师具备敏锐感觉和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以便有效处理课中的各种问题。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深感只要你能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不断反思课堂,不断改进课堂,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11)05-0146-03
据2010年11月30日的《哈尔滨日报》中的文章报道:2010年7月以黑龙江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96311”哈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热线为平台,由来自黑龙江省的10余名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专家,联合完成了一项对全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据调查数据反映,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有825人次,占咨询总人次的38.8%。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其中青春期教育成为热点话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更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许多中小学因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电话咨询、网络联系、板报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记录档案,进行心理辅导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或活动周活动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许多学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显性的问题,怎样改进是目前一个值得思考的热点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显性问题
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始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不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其中有三个突出的显性问题。
(一)课程开设存在随意性
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课时量少,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不丰富,教师上课的方式较为松散,使课堂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校每周一节心理活动课还常常被其他活动替换。这些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开设不能较好的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效果。
(二)任课教师存在非专业性
一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问题与思想品德问题归入一个范畴,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甚至把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看待。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加强德育工作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于是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或心理健康活动课。一些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前或现在就是担任思想品德、社会等课程的老师,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仍然相当匮乏,有的甚至配置专兼职的心理教师都难以做到。心理老师兼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训练等种种工作,人少任务多就不能充分满足学校心理服务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从教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既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又要积累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安排一些其他学科或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师来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这些勉为其难的老师既缺少心理学理论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又缺乏优质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常常导致心理健康活动课效果欠佳和心理辅导没有成效的窘境。
(三)心理辅导存在片面性
有些学校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和咨询上,忽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当做患者,不考虑问题的成因、涉及的心理深度和有针对性地改进目标;有的用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量表来测评学生,对一些国外的量表照搬照套,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草率得出存在偏差的结论,导致学生高度紧张,甚至引发害怕心理辅导的焦虑。近年来,许多学校为了评上示范学校,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纷纷配备心理咨询室,然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三个显性问题的对策
根据存在的上述三个显性问题,解决的策略如下:
(一)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性
要做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每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的,针对中小学生而言这些知识并不需要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是需要经过教师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掌握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精心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调适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心理,矫正问题心理,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心理活动课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和组织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问卷法、座谈法等方式,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交流和调研,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觉察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等普遍性的困惑和烦恼,以便教师课前确定教学目标,课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通。其次,注重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主持课堂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同伴友爱、群体活力和团队力量,促进形成健康人格,达到心理活动课的作用和目的。再次,课后适当留些思考。心理活动课需要唤起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情感体验和情绪释放中,促进自身的心情调节和问题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把课堂里悟出的道理进行正向迁移,处理好当前和其他的生活、学习困惑和问题。同时提倡学生把心理活动课后的所思所感写成心得或日记,适当的时候在小组或班组中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这三个关键点突出了心理活动课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的特点。
(二)增强专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性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重中之重。从多个方面培养专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对此,可以通过菜单式培训的方式来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首先是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中小学心理活动课或心理咨询服务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与高校联合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心理学专家、教授,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可以同相关部门联合测试,颁发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其次是研讨式培训。通过各类主题、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多角度、多方面的就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科老师之间互相切磋、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次是以评促教式培训。以公开课、交流课或示范课的形式,让教师们相互学习,课后由专家进行点评,从中交流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第四是专题式培训。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方面的专题或问题,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或资深教师对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讲解、指导,并进行互动交流和提高。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对心理辅导教师是一个艰难的心路历程。因个体差异,有的方法有效,有的未必凑效。所以,要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内外和谐,心神专一,化解隔阂,达到与孩子的真正沟通和理解。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或开设心理活动课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其专业性不容忽视。
(三)增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
学校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对来访的师生和家长而言,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他们获取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以真诚为前提交流、沟通和解困的地方。心理老师与来访者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尝试,最终使来访者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来访者获得心理能量和健康发展的目的。
从实际和有效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挥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功能:首先,针对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为他们解决学校适应不良、轻微神经症、常见的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找到原因,进行自助,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其次,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对学习困难和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学业不良的类型和学业不良的成因诊断,帮助他们了解各自的学习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进行改变和调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升学业水平;再次,发现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及时向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不放弃,不离去,共同寻找突破口,制定心理长期辅导方案;第四,开展对学校校教学教辅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咨询工作,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营造良好氛围;第五,做好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协助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成长与发展所带来的家庭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法、亲子关系的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等问题。
心理辅导教师任重道远,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耐心,又要善解人意,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伙伴”,切实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排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心理辅导老师是学生的拐杖,心理咨询和训练要通过对学生的理解和帮助,从心理上增强他们自身的能量,让他们调整和改善认知、情感、人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和引导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人格,开发自身潜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生活和学习更加愉悦,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The Evident Problems of the Mental Health for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Targeted Strategies
WEI Pan-sh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Xingyi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