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钱塘观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日,我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要一睹雄伟壮观的钱塘潮的风采。
听,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犹如千军万马在浩浩荡荡地逼近。虽然还没有看到浪潮的影子,但我的心已经激动地提到了嗓子眼儿。原本高谈阔论的人们顿时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地盯住了远方那道白线。
来了!来了!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白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们涌来。温驯的绵羊一下子变成了咆哮的雄师,张着血盆大口,好像要吞掉观潮的人群,吓得我腿直打哆嗦。霎那间,涌起的潮水直冲云天,向着太阳怒吼。紧接着,又变成了凶猛的蛟龙在江中翻滚,溅起的水花如晶莹的冰凌,不停地扑向岸边。
过了一会儿,雄师吼累了,慢慢地退了回去。可它还是威风凛凛地一步一回头,让人们不敢小瞧它的威力。过了好久,江面才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的诗句写出了钱塘潮的壮观。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我不由得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更坚定了我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决心。只有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才能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十七日观潮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注释
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⑴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⑵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
⑶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
⑷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⑸失手:因没拿住(玉杯)而倒翻。
⑹晴天: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⑺晚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参考译文
一望无垠的沙滩上,潮水涌上来了,像一道白色的长虹;我猜想,是不是瑶台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琼浆泼向了人间,如此奔腾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蓝天的倒影在水里颠簸摇动;夕阳西坠,浮沉出没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参考答案
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赏析
《十七日观潮》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浙江钱塘江潮水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涨时,势如奔马,铺天盖地,观潮的人挤满海塘。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写江潮的诗文,陈师道也作了近十首观潮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首。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各位旅客们,你们好,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钱塘江大潮。
旅客们,你们知道吗?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你们有谁去看过”有一个旅客说:“我们没有看过,请你讲给我们听吧!”“好”。据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只要登上了海塘大堤,就能看到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非常平静,越往东越宽。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边的风景是多么的美啊!
潮来着的时候,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流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当时的场面可热闹了!
那条白线很快的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旅客们,你看,这是多么壮观啊!
女士们,先生们,听完了我的介绍,你们喜欢钱塘江吗?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我“天下奇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到的寒海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向内逐渐浅狭,潮波传播受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坡赞美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大潮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多少游人看客。
观潮的场景那真叫一个壮观。潮来前,江面宽阔,薄雾笼罩,壮美宁静。潮来时,如同万马齐奔,山崩地裂,气势真雄伟。大家在观看时,得赶快拿出照相机把那壮观的一幕拍下来,也得注意不要被浪给卷进去了,要往后退,注意安全。潮去时,浪花还是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吹浪吼,非常汹涌。等风平浪静时,你会发现提下,江水已经涨到两丈多高了。
产生潮汐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农历一个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引潮力,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时间内,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虽说月球比太阳小,但是离地球比较近,其引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内在联系,他们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响,大潮出现的时间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农历初二三或十七八这几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地理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地区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见的有一个太阳日(或一地点月亮连续两次升起或落山的时间间隔,大约24.5小时)内完成两个周期或一个周期的,还有半个月;1个月、1年、8.85年甚至18.61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就我国而言,在大连、青岛、连云港以及厦门可以见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湾可以见到全日潮,由于古时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关于半日潮的文字记载比较多,比如早潮才罢晚潮来就是古人对半日潮的忠实记录。最令人叫绝的,是书写在山海关上的那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将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玩味无穷。
潮汐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当潮水从深海向岸边涌来时,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据测定,钱塘江潮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24千米,即每秒钟6.7米。古人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读了这些诗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线,可是你的手刚一指点,它就到了眼前,可见速度之快。当潮水涌到岸边时还会形成很高的潮头,例如我国的钱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浅且有沙坎阻挡等因素的影响,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赶上来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赶一浪,浪头一层一层地叠加在一起,潮头到达海宁时达到,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墙,只见江中白浪滔滔、波涛汹涌,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翻滚的潮水还发出巨大的声响,据说在方圆26千米的范围内可以听到波涛翻滚的潮水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其景非常壮观,其势锐不可挡,真可谓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诗人李白也发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感叹。
潮汐如此壮观,堪称佳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我国的钱塘江潮,近几年来每到中秋节前后,慕名前来观潮的人每天数以十万计。钱塘江观潮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赞颂江潮的诗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在这些美丽的诗篇中人们喜爱的是宋代文人潘闻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番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中的弄潮儿指的是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惊涛骇浪之中腾身起舞,其场面之惊险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在梦醒之后仍觉胆战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样解读的?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3、正确朗读文中对联(把音注出来,节奏划出来):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来解读潮汐,请具体谈谈其作用。
参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规律地合起来叫潮汐古人称之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时间内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他看了一下手表,问我:“钱江潮是不是1点50分到?”我点点头,因为我刚通过手机上网查到了潮涌时间。
钱江大潮如约而至,先是远处隐隐约约有一条白线,紧接着,这条白线越来越清晰,江面开始荡漾起来,继而听到涨潮的声音,潮声越来越大,越来越雄浑……大潮杀到了,不过一两分钟,潮水就在江面上奔腾而过,搅混了一江清水,然后一切恢复平静。
“这就是钱江潮吗?”那位香港年轻人站在江边,非常迷惑。他又问:“还有吗?”
我笑了。钱江潮就是如此,非常短暂,留给你欣赏的时间不过几分钟。当我们在钱塘江两边建起了观潮城,将潮水与看台远远隔离开,其观赏度更要大打折扣。
香港朋友特地乘飞机来,就是为了看这据说是8年一遇的大潮。他掐准了观潮的时间,配备了摄像的设备,期待潮水惊心动魄的表演。但是,当一场惊心动魄可以预期,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时,还有可能惊心动魄吗?
住在钱塘江边的农民,大都是不看潮的。潮起潮落,涌高时间,他们不用看表也知道。潮涨了,上岸,潮落了,再下江劳作。只有城里有雅兴的人,才会特意赶来赏潮。
倒是那些不知钱江潮为何物的人,反倒能体会钱江潮涌的妙处、险处、壮处。
有一个到杭州开出租的河南人,上岗前到六和塔游玩,游完塔,就到了江边,见旁边有扇铁门开着,就沿着石梯走下了江……正在欣赏钱江美景时,远处岸上一个钓鱼人冲他大喊,他不知何意。后来又见那钓鱼人用鱼竿指着他,还在大叫,他还是不明白。此时,只见江水突然抬高,几秒钟的时间就涌到了他的腰部。他抓住石梯上的栏杆,水又没到了他的脖子,整个身子被水冲得漂了起来。几分钟后,潮慢慢退去,浑身是水的他站在石梯上,扶着栏杆哭了。
一、创设情境朗读所遵循的原则
情境创设要遵循“六性”。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情境创设要求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这是情境创设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只能说是一次失败的无效的情境创设。
2.情境创设的形象性。情境创设要尽量生动有趣,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联想想象,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相反,如果创设的情境枯燥乏味,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境创设的生活性。从学生身边生活着手创设情境,通过生活情境再现,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境创设的问题性。让问题贯穿情境的始终,课堂教学紧紧围绕问题开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
5.情境创设的可行性。情境创设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简单可行,尽量做到“低成本”。如果为了创设相关情境,而花费了大量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势必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那是行不通的。比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如果组织学生都去钱塘江观潮,那肯定是行不通的。
6.情境创设的情感性。情境创设要表达真情实感,不可矫揉造作,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朗读在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运用
我们主要从导入环节、过程环节、评价环节以及延伸环节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1.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主要有三种,在运用的时候,可以依据课文题材灵活创设。
(1)视听感受。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去过钱塘江观看大潮,教师可以直接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学生通过另类的“观潮”,虽没有亲身观潮的那种真实刺激,但是也可以体会到潮来时的那种景象,满足教学需要。
(2)语言导入。例如,在教学《彩色的非洲》一课时,通过课文的导读,学生既回顾了旧知,又开始了新的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3)综合导入。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时,通过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很快就沉浸其中,情感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2.过程环节。在过程环节,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策略,它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配乐朗读、图画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
(1)小说、故事类。学生大多数对这类体裁兴趣浓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故事画面,抓住学生兴趣,还可以播放视频短片,更好地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感受。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通过生动的故事描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牢牢地抓住了。
(2)散文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可以采取配乐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图画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在进行《荷塘月色》这篇课外阅读教学时,通过播放音乐,学生很快融入到情境之中,对于体会作者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3)古诗、诗歌。对于这类文章,一般采用配乐、示范朗读、展示画面等方式。部分带有乐谱的,可以让学生直接聆听。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文时,通过示配乐示范朗读,展现画面,学生都能够陶醉其中。
(4)剧本类。可以放手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朗读,体会人物对话的特点。比如说《半截蜡烛》一文,学生表演的欲望强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起来惟妙惟肖,对人物心理的理解也很好地展现出来。
3.评价环节。在朗读评价上,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坚持以鼓励性、积极性为主,评价及时。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帮其改正。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很好地提高了朗读效果。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嗡——”终于远处传来潮水模糊的声音,这声音刚开始好像蜜蜂嗡嗡,一下子隐没在同学们等待已久的欢呼声。
渐渐地潮水的呼啸声埋过了同学们响亮的喉音,这潮的声音犹如一阵闷雷从远处滚来,来了,壮观的潮水临近了,此时我又好像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伏在地上倾听,马儿的奔跑声由远渐近,战场上的喊杀声前赴后继。
我眺望着一望无际的钱塘江,低头俯瞰,黄褐色的江水似尘土飞扬,朝我们这边飞奔而来。
顷刻潮水犹如雪山飞驰,万马奔腾,发出惊天动地的震撼;山在移,地在动,江在飞,人在晃,心在颤,正当你感叹大自然神奇之时,这自大的涌潮已从眼前飞驰而过,留下波涛翻腾的满江浊浪。同学们的照相机不住地把精彩画面定格。可是,无数的胶卷怎能留住奔腾的大江。
潮头过后,大部队紧跟其后,这壮观的景象像大将军率领这千军万马,往西方进军。
潮后的江面更是美丽,波涛汹涌的钱塘江上一个接一个浪打来,是将军打了胜仗回来了?还是仍留在远方?夕阳下的江面久久不能平息,一线潮还不停地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