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农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农业发展

第1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坚持理念引领,不断拓展三农发展思路。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先进理念引领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新理念、一个金点子,就可能催生一个新产业。在谋划和组织现代农业发展中,应坚持用现念谋划现代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经营现代农业项目的思路,一方面,要把已经得到各级各界和广大农民广泛认可的一些理念,如“把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把农产品作为商品来打造”;“品牌农业既要有名,更要高效”;“现代都市农业要惠及市民、致富农民”等推而广之,并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中,以期发展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汲取外地先进经验的精髓,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站在世界农业发展最前沿,借鉴、思索、提炼能够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启发、指导、引领作用的前瞻性的新思维、新理念,并广泛传播、大胆实践,以新理念开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农村的新路径。特别是当前应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做好以文化丰富现代农业内涵、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的文章,增加各类农业活动的文化气息,培养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文化底蕴丰厚的新型农村。

坚持品牌立农,增进现代农业效益。从各地实践看,推进品牌建设,对拓展农业市场、提高经营效益和树立某个地区整体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山东省章丘市近年来连续实施品牌农业建设年、推进年和提升年活动,推出了章丘大葱、鲍芹、明水香米、薄壳核桃、生态甲鱼等品牌农产品,提升了农产品和整个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了农产品营销市场、增加了农民收入。各地应坚持品牌立农的理念,在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做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提升文章,搞好品牌注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并借助各类媒体的力量,参加展示展销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促进一般性品牌农产品向名牌产品、金牌产品跨越;另一方面要做好品牌保护文章。特别是对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名优农产品,要内抓安全质量、保持独特品质,外抓市场管理,杜绝假冒伪劣,避免过度包装、防止鱼龙混杂、自砸牌子,让好品牌持久发展;再一方面做好高效发展文章。对知名度较好的名优农产品,应指导经营者走好节本增效、减少流通环节增效、扩大规模增效、组织化经营增效等路子,降低价格巩固市场,增加效益健康发展。

坚持科技兴农,提供强力发展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各级惠农政策逐步落实、物化投入不断加大情况下,科技进步对实现粮食及主要农作物增产增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强化科技投入,一是应从机制和体制上下功夫。在理顺县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优化基层农技推广环境,尽快解决线断网破人散问题的同时,从满足农民生产经营对先进实用科技需求、调动基层科技人员积极性出发,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先进实用技术及时顺畅地推广到农户,应用于生产。二是抓好重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改变科技人员浮在省地市一级、远离农业农村的现状,引导承担重点农业科研课题的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作用,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农民需求出发设置课题、让基层农技人员承担课题,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三是抓好重点科研推广项目。一方面抓好各类实用科技的推广应用,推动现有产业和优势产品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本增效;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科研创新,解决农业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再一方面要注重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革命性的原创高科技和超级稻等独特农畜良种,并促进高科技与资本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知本农业,使科技成果由一粒种子裂变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坚持人才支撑,培育更多新型主体。人才建设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培育一个或一批人才,就能带起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针对当前各地农村人才规模还不大、结构还不够合理的状况,应按照扶持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加大人才建设的力度。注重在人才培养培育上下功夫,让更多有愿望的农民有机会参与培训、接受培养;在发挥典型引导作用上下功夫,通过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以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引导更多农民特别是回乡大学生、有志青年自觉成长成才,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在扶持服务上下功夫,对优秀人才发展上给政策、经济上给项目、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平台、提供环境。使我市新型农村人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农村的骨干力量。坚持产业提升,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章丘市近年来通过对大葱产业进行产品细分、市场细分、适度包装,有效提升了经营效益。这一事例有力证明,在挖掘生产环节增收潜力的同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拉长做粗产业链条,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应在种养环节上下功夫,靠品质、靠特色、靠科技提高效益;另一方面重点在产后加工营销上寻求新突破,加快抓好适宜加工的农产品的加工品,加大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和对现有龙头的扶持力度,并促进龙头与基地、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让农民分享农产品深加工的利润。同时,不断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做好研究市场、抢占市场、巩固市场工作,以营销带动生产。

第2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为了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顺应我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市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理念、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明确目标,创新举措,加大扶持,确保我市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本届政府期满,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立足本地,发挥优势,提升*特色农业产业

3、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培育杨梅、枇杷、小萝卜、大红柿、早熟梨、鲜食枣等地方特色果蔬业,提升蜜蜂、珍珠、畜禽等健康养殖业,做活茶叶、高山蔬菜、竹业、中药材等山地特色种植业,扶持双低油菜、鲜食春大豆等高效冬种业,鼓励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每年确定5个综合效益明显且对我市产业和农民的带动力强的产业基地,给予每个基地5万元的建设补助。

4、着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鼓励农业园区拓展休闲观光功能,扶持农业生态休闲园区建设。农办、旅游等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科学制定我市农家乐发展规划,沿47省道规划建设具有*特色的农家乐长廊,主动帮扶经营户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培育一批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的农家乐示范村(点)和农家乐星级经营户。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对农民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要简化有关证照申办手续,减低收费标准。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一部分特色鲜明、经营规范、有发展前景、能带动当地产业的示范村(点)。对符合规划的新开办农家乐经营户每家给予2000元的扶持,对被评为三星级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每家给予5000元奖励,对获得金华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点)给予2万元奖励。

5、实施农业生产“走出去”战略。既扶持农产品向外销售拓展市场,也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市外建立珍珠、生猪、家禽、蔬菜等种养基地,突破我市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瓶颈,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关心外出创业人员的发展,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外出创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6、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扶持和实施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应用新科技,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每年扶持5个新技术、新品种应用项目,每个项目给予1万元的补助。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补助资金,用于鼓励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校(单位)合作,引进或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扶持,培育主体,做强农业生产经营龙头

7、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工业园区有关政策执行。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营销等项目新增贷款予以三个百分点的贴息,对建有农产品生产基地、连结一定的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奖励。

8、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取得上级表彰的规范化合作社给予奖励,凡取得金华市级表彰的奖励1万元,取得省级以上表彰的奖励2万元。每年选出5家在带领社员对接市场、培育品牌和提高种养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专业合作社,每家给予1万元的奖励。

9、培育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鼓励事业单位的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投资入股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参与各类主体的经营。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农业投资开发,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积极鼓励开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和现代农业种养项目的招商引资。全面摸底,努力盘活农村现有闲置的场所、土地资源。

10、大力培育新型专业农民。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加强以农业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导骨干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农农民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提升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11、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结合*农业的主导产业,市政府成立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扶持以*地域冠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提升*农产品知名度作出突出贡献的生产经营主体,由市财政予以1-5万元的市场营销补助。对获金华市级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称号的农产品,或对当年通过市级农口部门组织,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农展会获得金奖的*农产品,对生产经营单位给予0.2-1万元奖励,*特色农产品通过国家原产地注册标记或原产地保护登记的,或当年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森林食品)基地及产品认证的,由市财政对项目申报单位给予2—5万元的补助。

12、大力促进*农产品销售。积极探索推广“超市+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配送我市农产品进超市、连锁店和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根据其销售量情况,市政府每年对前五名的组织营销主体给予1—5万元奖励。每年评选3-5个对农产品销售做出突出成绩的镇乡、街道,由市政府授以农产品销售组织奖。

13、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对农产品出口销售重点企业在享受工业产品出口补贴的基础上,每年评出农产品出口若干优胜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五、夯实基础,优化服务,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

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的涉农资金要进一步整合,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搞好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整理、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水产养殖塘标准化改造建设。同时,采取奖补结合的办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加工农业,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现代流通设施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建设,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

15、推进新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平台建设。要创新农业服务机制,整合政府资源,在城区建立集农业科技推广、农技服务、农产品营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农村劳动力市场等为一体的新农民之家,并逐步将其服务功能向镇乡、街道延伸,创造条件向中心村辐射。继续抓好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买卖信息有效对接,推广电视、电脑和电话有机结合的“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发挥信息化对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

第3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休闲观光农业崭露头角,园区功能逐步提升。坚持跳出农业经营农业,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先后成功举办了富硒西瓜采摘节、柿子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胜源观光休闲农苑、樱桃番茄采摘园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稳步推进,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示范带动和科技推广等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2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总体水平不够高。一是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原因在于土地流转困难,经营模式仍以分散经营、小规模经营为主。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偏少,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企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济阳县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5家,全县90%以上的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销售到外地,农民难以分享到销售和加工环节的后续利润。三是农民组织服务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农民“各自为战”,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形成优势。

(2)园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现代农业园区受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示范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现有园区规模仅67公顷,功能还只停留在育苗上,缺乏示范引领济阳县主导产业的项目,对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普及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3)农产品品牌效益不够高。当前来看,济阳县虽然已有30余个知名农产品品牌,但是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加之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明显,导致出现质优价低、“有品牌无效益”的现象。

(4)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济阳县农技人员少,专业素质较低。从农口部门来看,全县实有在编农技人员67名,仅为编制标准人数的一半;从各镇(街道)看,每镇平均只有2人左右,且专业多数不对口。二是农民技术素质整体偏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劳力,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较差,制约着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三是农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农户存在障碍,满足不了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渴求。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3.1着力打造一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从园区发展趋势看,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应融生产加工、示范带动、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同时,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平台和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教育的基地,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核心区打造上,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对园区发展空间、产业布局、功能片区进行科学规划。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投入核心区建设,并负责在关系协调、建设资金筹措、企业项目落户等方面提供支持。最终,将核心区打造成整个园区的强力“引擎”。在运作机制建立上,参照各地已建成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机制。采用入股合作等方式与各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来进行运作。以农民和专业大户入股为例,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以土地入股并投入劳动力;企业负责大棚建造、道路硬化等所有固定资产投资,并对农户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销售。企业与农户对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实行均摊、分成,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

3.2做大瓜菜、畜牧两大主导产业

第4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功能定位;发展方略

现代农业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农业,这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多功能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把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才能把握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实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措施,从而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明显变化。目前,农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生产功能已不再是农业的唯一功能,在非产品生产方面的功能不断拓展并逐步扩大范围。

(二)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明显变革。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农药等化学物的普及应用和大量投入作为农业产品产量增加的基本手段。现代农业则采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

(三)农业与其他产品部门的融合空前紧密。随着农业多功能的发展,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部门和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紧密结合、互补联动的一体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四)农业作为社会公共部门的属性日益明显。在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功能意义下,只是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的经济部门。农业多种功能的拓展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功能的拓展,使农业的受益者首先是整个社会,其次才是农业经营者。随着其产业经济部门属性的不断弱化,农业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部门。

二、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重点

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对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到来,农业的功能会出现变动。(2)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就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等都相继出现。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发展农业的某些方面的功能来解决目前的矛盾和问题。(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可利用农业的多种功能为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从上述情况出发,我国现代农业拓展的重点有:一是强化农业的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着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各国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农业的一致要求。不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生产都是农业的最基本功能,是保障,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保证粮食的供应乃至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更为重要。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应着力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发挥现代农业对劳动力的转移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解决就业问题,最大的难题还是解决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近年来,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出现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工业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就业方面的种种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还在农村。要充分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拓展现代农业的多种功能,像农家乐、旅游农业等形式的休闲农业的方式,或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等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去处。三是增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功能,着力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农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农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和全面发展。我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农民富则国家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民的收入虽有很大增长但与市民差距拉大,农村生产条件并没有很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及城市。通过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如发展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规模农业、项目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吸纳更多的人来农村旅游和消费,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充分凸现农业生态的保障功能,着力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农业具有生态保护的功能决定的。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如在防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重视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乃至整个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现代多功能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建立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多功能农业的发挥需要资金投入。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严重影响农业的粮食生产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在多功能农业投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影响农业在就业和生态保护方面功能的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多种功能的发挥。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符合国际惯例。通过立法,将现有的支农资金投入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中,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2拓宽支农领域和渠道,加大支农力度。加大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生产资料生产、食品安全检验、病虫害防治、灾害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公益性支出。

3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要明确对违法行为处罚的办法和标准,建立由农业、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多部门联合的支农资金监管机制。

(二)调整农业结构。过去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现代农业中的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农技推广、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使现代农业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及花卉农业等一些新型产业形式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新的产业形式。多功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关联产业群。同样,发达的关联产业群也为农业其它功能的拓展结构的重点是:一要深化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要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各环节间的互动。国家在制定支农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农业传统的单一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功能,还应考虑环境、社会、食品安全、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应通盘考虑如何构筑由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加工体系、食品销售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市场流通体系、生态保护体系以及安全体系等所组成的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农业大产业体系,确保农业内部各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和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青年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多功能农业人才,为多功能农业提供人才支撑。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精通农产品销售、管理、流通、运输等相关知识的经纪人队伍,从而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中,首先应采取积极措施,把大量的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看,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趋势,但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需由农业来提供就业岗位,减小社会就业压力。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比较大,如。大量兼业农户的存在,可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其次,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再次,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步伐,强化多功能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而这有赖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很大成绩,农业科技对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在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大幅度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开发效率,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科技创新体制;要以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为基础,按照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特点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农业科研基地、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和区域农业科研中心等科研体系。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应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特别应通过开展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增强服务功能。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要发挥科技优势,与当地政府、基层农技部门和企业联合,创办一批高新技术试验基地、示范区和科技先导型试验区、科技园区。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多功能农业发展增添制度活力。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粮食补贴以及农村其他改革等,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建设多功能农业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消除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保证农民增加收入;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多功能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密切干群关系,调动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多功能农业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第5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机技术;关键因素;机械化;生产体系

1农机技术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1有效节约人力,不断推进机械化发展。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农业所需的各种农业设备得到了有效的更新和使用,从而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农产品生产时间,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1];二是使用高效农业设备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加农民收入。1.2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农业机械技术中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的设备。这些设备或设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可靠高效,有效减少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现代农业生产的风险。1.3改善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环境污染。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受到环境污染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此外,环境污染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制约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然而,随着高效施肥和施用技术的出现,可以大大减少化肥和药物对农产品的危害及污染。

2农机技术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充分了解两者关系,积极推广农业技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农业科学发展观有效落实到位,多元投入机制合理有效的建立,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健全,机械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2.1有效落实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政府职能中发挥指导作用。采取综合全面的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努力提高利用农业机械技术的效率,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好处[3]。另外,需要资源的最佳分配来整合和重新配置现代农业发展中可用的资源,从而增强农业机械技术的组织和专业化。2.2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投入机制。在农机技术推广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投入资金是大问题。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机械化和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我们应该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主导的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以及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渠道[4]。2.3建立健全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效建立,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机械化生产的引导工作,不断的宣传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二是农业生产要积极向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5]。2.4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机械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让农业在节约人员的基础上发展更快,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农业机械化综合性水平的不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为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促进机械化综合发展,其次要出台各种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升机械化综合水平,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

第6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机技术;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

现如今,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业现代化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农机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应通过加大农机技术的推广,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业机械化更为普及,使农业的生产更高效、更科学,追赶上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

农机技术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完善,如果农机技术可以获得广泛的应用,那么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强度也会大大减弱,农业的生产力会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还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保障环保节能理念的实施,有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减少劳动力负担,加快城市化建设

传统的农业生产都是通过人力来完成的,但是人力有限,而且人的工作效率和机械相比是很低的,费时、费力。农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现代农业使用更多的机械设施,使农村人力资源得到了释放,这可以让一部分农业生产者去到城市中去务工,加入到城市建设中去。

1.2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使用的农机设施有很多,它们各种各样,类型与功能各异,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满足生产的需求,有利于现代农业的进步和完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农机设施能够抵抗和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它和传统的农业相比更具备优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为自然的原因带来的经济损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1.3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农业进行生产的很多流程都会破坏环境,例如,在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喷洒的农药和化肥,种植的小麦、玉米等会产生大量秸秆,传统农业生产中会进行焚烧等,这些都会给环境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污染空气、农产品和土壤,甚至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损害。而且这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也不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和危害。

2农机技术在推广中的一些问题

我国农机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可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农机技术推广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局限,需要找出这些困难、问题,并进行改进和优化,经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经费有限,推广条件差

农机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的推广中资金有限,不能支持推广工作的良好实施,限制了农机技术的使用范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不能创造良好的推广条件。

2.2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

从目前的农机技术的推广情况来看,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不够,对他们的培训不足,这也限制了农机技术的推广。因为农机技术的推广人员、技术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否则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在推广中也不能科学的解答疑惑和困难。

3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策略

3.1落实农业科学发展观

农机技术推广一定要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和考虑,去关注农民、劳动者的想法,遵循他们的意愿,使其可以主动的、积极的购置农机设施,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进行全面的管理,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生产量,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让农民获得对农机技术的良好体验。

3.2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对于农机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农业发展来说,资金是尤其重要的,要想促进农机广泛投入使用,就要以人为本,保障农民的利益,政府去扶植、帮助农机推广的顺利进行,去建立企业、政府、个人、社会等多元投入机制,这样有利于吸引各个渠道、层次的人来进行投资,扩大推广的机会和资金支持。

第7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1.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现代农业以农业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特色产业,并已初具规模。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建设,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让农民在流通领域、加工领域增收。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吉林省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低,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另外,乡镇农技专家少,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3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种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也需大量资金投入,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1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业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效益。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

3.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另外要支持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 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

第8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摘 要 随着今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仍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财政支持 现代农业 研究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下,建设现代农业是符合时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作用,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现阶段财政支农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的转变,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财政的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发展,使农业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从而实现城乡、工农的协调发展。

一、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满足不小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科研脱节的问题相当突出,并且日益加大,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不断发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经费不足、机制不活等,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与发展。

(二)财政投入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从近几年情况看,由于支农资金的投入量不足,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然而农业支出的绝对量却逐年增长,因而,可以看出当今财政支农仍处于低水平状况。此外,各地财政支农资金对项目流通领域的补贴较多,而对农民的直接投入少之又少。

(三)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传统的分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各种渠道的投资实施范围、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和建设内容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外,在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资金预算执行慢、中间环节多以及支出进度不平衡等问题,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从而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推进财政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农业。同时积极推行项目公示、政策公开等制度,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鼓励广大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示范启动等政策手段,支持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此外,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担保体系建设,将现代农业建设中资金的来源问题解决掉。

(二)提高现代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关部门必须努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并且要对我国当前的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取消一些政策到期、不合时宜的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各种零散资金等支持用于现代农业建设。同时,还有不断拓展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健全与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设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有效性。

(三)培育现代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根据我国当前的形势来看,必须不断加大对村级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与农业经营知识,进一步落实村级农民技术员补贴政策,加速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进而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技能。同时,还应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使得广大农户成为具有较高生产技能、较强市场意识以及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此外,还应形成以示范户为核心,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并不断辐射到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四)不断建立与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要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相关部门要合理确定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技术研发,支持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要完善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必须做到加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能力,重点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和动物疫情防治的支持力度,不断建立健全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要完善现代农业合作体系

加大对全国各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对试验区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招商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推进各地在农作物栽培、品种改良和畜牧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合作。同时,还应开展科技教育、市场运销体系的建设交流与合作,切实地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综述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财政支持与投入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推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将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重点,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我国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并为我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毛祖逊.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调研世界.2008(05).

[2]王辉,王启亮.调整财政支农政策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乡镇经济.2007.2.

第9篇:现代农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业;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93-05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1〕,这是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川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推进“三化”联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新型农业形态。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在生产形式上,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经济,而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型经济。在经营目标上,现代农业追求农产品利润最大化,而传统农业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在组织形式上,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组织,而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在技术含量上,现代农业实行集约经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而传统农业实行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在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表现为大量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进行现代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外循环,而传统农业表现为主要靠人畜力和简陋农具、农家肥等手段传统作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内循环。

(三)现代农业的特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现代农业定位的标准也不统一。例如美国人少地多,主要通过农业机械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大农场和专业生产区域化及世界性产品贸易等。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则选择了依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大量投入的精细农业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由于土地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劳动力资源过剩但质量又不高。显然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土地产出率),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现代农业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农业装备现代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50%以上;化肥施用结构科学合理;农村道路状况良好,通公路行政村占总数的95%以上。

2.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运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达到无公害指标的覆盖面占9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占70%以上;产后商品化处理达90%以上。

4.农业结构合理化。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8%、3%、45%、3%;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达95%以上;农业产值中经济作物占50%以上;专业化区域布局集中产区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5.农业服务社会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开发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及行业协会联系的农户覆盖率达90%以上;从事市场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的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20%以上。

6.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农产品加工率达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70%以上,其中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经济作物商品率达80%以上;农产品合同交易率达50%以上。

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明显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就业占农村社会就业的比重小于20%。

8.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经营素质明显提高,各类职业教育和全员培训普及率达90%以上;农业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9.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保障工业原料需求。目前,我国一些传统工业原料供给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减轻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同时,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供应紧张,农产品在发展再生物质经济方面的意义日益突出。

三是保护消费者健康。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有关服务体系不健全,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加强和改善这些环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健康。

四是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五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六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从四川来看,土壤、气候、地域分布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筛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优质特色品种。近年来,四川各地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省农业布局得到优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83.45亿元,比上年增加500.55亿元,位列全国第4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跃上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个台阶,2011年达到6128.6元,比上年增长20.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465.6元。成都市、南充市三区一县、广安市广安区、攀技花市、苍溪县、泸州市江阳区、眉山市东坡区等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把提升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地震受损农田修复重建、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等项目,重点开展农田排灌设施、农田道路和地力培肥建设,努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四年全省建设标准农田781.6万亩,累计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265万亩,占耕地的36.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由全国第4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产量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蔬菜产量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油菜产量稳居第2位。

二是把建设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突出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各地从市场需求、加工需求、效益需求出发,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坚持政策向重点区倾斜,集中项目、集中资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万亩核心示范区。截至2011年末,省政府已认定基地强县40个,全省已建成万亩示范区428个,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412万亩,比2008年增长96.7%。

三是把深化高产创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将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全部纳入创建县,首批在44个单位开展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开展整建制创建试点,扩大创建县的示范面积,努力扩大辐射带动面。实施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六良”( 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创建区先进技术覆盖率达100%。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推广水稻、小麦套种蔬菜等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提高种植综合效益。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命名20个“四川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把创新生产方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创新生产组织机制,积极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同时实行分户种植和管理,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创新耕地利用机制,推行耕地轮作、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组织代耕代种、规范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能力。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粮经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稳定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 “大园区、小业主”等基地建设模式〔2〕,让“龙头”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2009年、2010年、2011年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各地党政领导实地参观学习基地建设经验、研究推进措施。多项涉及部门协作的工作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政府设立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对每年粮食增产贡献突出的2个市(州)和20个县(市、区)政府予以奖励,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四川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开辟新思路,努力探索新路径,不断实践新模式,有5个方面的启示值得总结提炼,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一)调整发展思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2008年以来,四川农业工作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坚持“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三个跨越”,即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提出了“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文件。

(二)改进工作方法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领

围绕实现“三个跨越”,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了“三大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在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实现生产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进“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销往世界。

(三)谋划实施大项目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等大好机遇,研究谋划了“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等五大项目,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良繁基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推动了各项农业工作顺利开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五)强化协同配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支持配合。省农业厅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联合下发了系列文件,出台了配套措施。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甘孜五个市(州)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桔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分别与省农行、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和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五、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提高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区域化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一)强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组织实施《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纲要》,整合相关资源,上下合力推进,围绕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三大任务,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千亿示范工程”, 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迅速向带状、块状发展。

(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形式

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理周期和土地有序流转、内部流转、就近流转等形式,形成区域内种植大户或小农场主,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发展以都市城郊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地震灾区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启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建设万亩高标准示范区,配套建设田网、水网、路网,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基地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在区域上实现平原地区农机化全面突破、在作物品种上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先突破、在薄弱环节上实现机械化育插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建设促发展,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产学研的协作配合,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科技示范,提升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化推广应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机构、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综合、一条龙全程服务。

(五)不断探索农业组织方式创新

培育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充分发挥其联结、组织和服务作用。培养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懂技术、善经营的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六)突出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紧紧围绕农民主体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来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模式和政策,确保农民随着产业发展充分受益、持续受益、长期受益。在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上,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推进;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实现途径上,坚持走“大基地、小业主”的路子;在土地要素利用方式上,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财政性投入方式方法上,坚持补助给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运输,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坚持政府、协会、企业多方联动,大力开拓大市场,合力打造大品牌,促进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EB/OL〕.四川省人民政府网.